九眼桥是我们学校附近的一座古老桥梁,它见证了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四年级的同学们常常在桥上玩耍,感受着桥下清澈的河水和风吹过的清新空气。这座桥不仅连接着两岸,更连接着我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和回忆。
第一篇
多年前,五代后蜀王孟昶,在城墙上遍植芙蓉,“四十里为锦绣”,于是“蓉城”由此得名。这就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有过“万里沧浪客,题诗问草堂”,也曾“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不过,最令我喜爱的景象是“锦城东下路萧然,九眼桥南绿接天”。所以,这个周末,明丽春日,我又来到了九眼桥——这座家乡蓉城古老而又著名的桥。
它很古老。位于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当时的布政使余一龙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石栏杆,石桥面,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又加以重修。1922年,由于旧的九眼桥有碍泄洪而被拆除。1999年7月,成都市规划局研究重建九眼桥,重建的九眼桥距原址仅1。9公里。2001年仿古九眼桥主体工程宣告建成,仍为九孔,外部全由仿古青石块砌成。桥面用青石块铺设,保留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九孔石拱桥形象。
它很特别。桥如其名,共有九洞,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可是,九眼桥却不是一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在桥南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与桥同期建造的回澜塔(俗名白塔)与之相映成趣,构成“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特景观。再仔细观察,每一个桥墩上都有形似龙的石雕瑞兽,姿态各异。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瑞兽是传说中龙王的第六子,名曰蚣蝮,性好水,能负重,故常被立于桥柱迎水端以镇守桥墩呢!
它是一道风景。我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和河岸边的垂柳,还可以想象出这座大桥在古时是多么的雄伟与壮观。突然,几只白鹭飞过,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让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我想:这座望江公园旁的仿古新九眼桥就是古代历史文化的延伸吧!我爱家乡蓉城的九眼桥!
1/15页第二篇
我们的小区里有一条人工小溪,一栋栋房子矗立在小溪的两旁,小溪的中间,有一座三四米长的小桥。小桥是用石板搭的,上面摆了两条花岗岩的小石凳,小石凳是由四只石兔子抬起来的,看上去非常可爱。小小的石桥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也带给我们许多快乐。
夏天,天气很热,一到傍晚,小石桥就坐满了乘凉的人,人们兴奋地讨论着自己一天中干的事。有时也会说一些小笑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孩子就更开心了,坐在石凳上,一会儿把柳枝甩来甩去,一会儿又把柳叶扔进水里,总是不停地玩弄柳枝……这时,这地方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小小游乐场。到了冬天,小石桥又成了人们晒太阳的好去处。中午,暖洋洋的太阳照在小桥上,尽管小桥的石凳冰凉刺骨,可是人们还是喜欢在石凳上坐一会儿,说一两句话问候一声。年轻的妇女总是喜欢推着婴儿车停在小桥上,大家说笑着,觉得天也不那么冷了。
一年四季,小小的石桥总是热热闹闹,传递着邻居们美好的情感。
2/15页第三篇
在寒假里,老师推荐我们读了很多很多书,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弯桥的四个梦》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文轩,他写过很多的书。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弯桥,我觉得弯桥是个宽容、善良的人。文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就是弯桥被别的孩子捉弄的事情。
那一次,弯桥一大早出来打猪草,中午的时候,觉得太累了,就找了一颗大橙树,他本来只是想在树下休息一会儿就回家的,但是,他一屁股坐在草上睡起觉来。就在这时,突然来了四个小孩,他们的名字叫做:三瓢、六谷、浮子、红扇。他们四周围着弯桥,他们四个坐了很久,弯桥都没有醒,三瓢脚都坐麻了。三瓢跑到橙树后面的黑土上尿尿,尿声提醒了六谷和浮子,他们三个人围成半圆,一起尿尿,突然,他们三个人想出来一个鬼点子。三瓢从地上捡了一个小木棍,蹲下来搅拌起黑土。浮子摘了一张大大的青麻叶,用手托着,蹲在三瓢身边,三瓢把黑泥浆弄到了青麻叶上,六谷摘了几根狗尾巴草,三瓢他们用狗尾巴草沾了一点黑泥浆,在弯桥的嘴巴上画了一个“八”字胡,然后,他们觉得弯桥的眉毛不是很深,就把他的眉毛画得很深很深,现在,他的脸变的很英俊,他们又在弯桥的脸上画了两个黑黑的蛋蛋,他们让红扇涂,红扇不涂,可他们非让红扇涂,红扇只好涂了。
过了一会儿,弯桥醒了,他还不知道他被涂了一脸,弯桥对他们说:“我做了四个梦,而且梦到了你们……”弯桥把自己的梦说给他们听,说完后,弯桥觉得自己在说傻话,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三瓢、六谷、浮子、红扇听了后,都低着头,泪光闪闪,红扇甚至哭了起来。三瓢、六谷、浮子、红扇找到了那个黑泥浆,把手伸进去抓了一大把,然后抹到了自己的脸上,弯桥看着很好笑,就把自己的脸上也抹上了黑泥浆。五个孩子,一样的黑脸,想五个小鬼一般,在橙树下转圈儿又跳又唱,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人被别人捉弄、嘲笑,我觉得不应该这样,应该相互友爱。
我喜欢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有时间,你们也可以读一读。
指导老师:任萍
3/15页第四篇
桥,家对桥这个东西很常见吧!桥给大家生活带来方便,桥也有自己的历史发展顺序是:独木桥、石拱桥、跨江大桥、立交桥。
最先开始的是独木桥,制造很简单,就是用一根很平坦很结实的木头放在两端就可以了,但是不安全,又不能架太长,于是就发明了“联拱石桥”。
“联拱石桥”比起独木桥就好多了,更安全、更结实,用的时间长,船还可以通过下面的洞游过去,不会影响到船,但是它不能架起在江上,而且材料很难运送,做起来更难,于是发明了“跨江大桥”。
“跨江大桥”给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能跨过大江,使江两岸的人们增加感情,最重要的是它不仅能行车过人,还能走重达几百吨的火车,一天还是走几百辆,负重量实在惊人,不可思议。
水上和悬崖上的事情完了,可是地上要走很多车,会堵的,于是发明了立交桥,把一半的车转移到天上,交通就不堵了,看了上面那么桥,我自己也要建桥,不仅要在国内建还要从中国向国外建友谊桥。
4/15页第五篇
描写九寨沟
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九寨—她旖旎,她秀丽,她氤氲,仿若是雨中睡莲。
翻过山坡,穿过树林,看到了巍峨的远山,潋滟的碧水;闻到了野花的芬芳,泥土的清香;听到了泉水的潺潺,水帘的铿锵。
一帘飞瀑从狭长的山谷浩浩荡荡地倾泻而下,远看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近看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眼前的珍珠滩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水珠劈空飞溅,宛如银珠玉弹,洒落身上,十分惬意;瀑布轰然之声,仿佛山崩地裂,惊心动魄,气贯长虹。尤其是那满滩滚动的“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斑驳迷离,令人如痴如醉。
九寨沟—璀璨的明珠,一朵朵水花带着一颗颗汗珠,一串串欢笑,还有那一片片留恋,化成了动听的音符,谱写了这个暑假最美的乐章!
5/15页第六篇
桥有许许多多的说明书,比如说这座桥是怎么建的,有什么功能等等。
比如说独木桥,可以走人,但一次只能走一个人,独木桥是把大树砍掉,放在一个大坑的上面,那就叫独木桥,如果下了大雨,一腐蚀就用不成了,所以独木桥很不耐用。
还有石拱桥,下面是个半圆形,在小河或小溪的上面,你们猜,石拱桥下面为什么是个半圆形,而不是直的呢?哦,原来是半圆形的话,船就可以从桥底下行驶了,如果桥是直的话,船就不能从桥下行驶了,但是石拱桥很耐用。
一想到跨江大桥,也就想起了武汉长江大桥,上面走汽车,下面走火车,再下面就可以走船了。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米,也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立交桥就更不用说了,常青花园一出去就有一个立交桥,上面有一层,下面有一层,上上面还有一层,你们说立交桥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我们中间也有一座看不见,摸不着的桥,你猜是什么桥,我就来告诉你们吧,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桥,每一个人也应该有许许多多的友谊桥。
你们看了我的作文,是不是能感受到这些桥有很多很多的说明书呢!
6/15页第七篇
延庆火焰山:高1141米,峰型一般,因其九眼楼和长城结点,才算胜地。火焰山又称火药山,传说唐朝女将樊梨花曾在此制造火药,并大败番将杨凡于掸马峪。至今还有当年樊梨花制作火药的碾盘。
火药山东西线一带,在唐朝时即是边防地区,像‘晾马山’、‘火药山’等都是女将樊梨花留下的遗迹与传说。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呢?根据史料记载,火药的最初问世源于中国道家们的炼丹。本来道家们练丹不是为了研制火药,而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但意外地发明了火药。到了隋唐时期,封建统治者更加重视炼丹术,致使道教盛行,炼丹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初火药的发明者孙思邈即当时最有名的炼丹家。
四海镇:军事重镇,据说是因有四条河汇集于此而得名。传说樊梨花曾经在此打仗,附近村子的地名也都很有意思。比如第一座敌楼所在的村子就叫一楼,第二座就叫二楼。郭家湾原来叫裹脚湾,是因为在此薛丁山枪挑了樊梨花的裹脚布而得名。
九眼楼筑在火药山之顶,是北京最大的烽火台,3层,每面9个箭窗,九个瞭望孔连接三道边墙,四海若有警,南山边垣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关。九眼楼的外墙与主楼之间,设有宽1。2米的环形通道,供守城将士来往巡视。由此可见,外墙是九眼楼的第一道防御屏障。九眼楼山势高峻,晴天可望到北京城,故也称望京楼,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现楼内有灶炕、居室遗迹,近处有马场、晾马场、军营(营城)遗迹。
樊梨花点将台:在九眼楼西边,为樊梨花的点将台。九眼楼不仅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瞭望孔作多的敌楼,而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昌平)三个军事重镇接点,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如今,展现在眼前的九眼楼,已是很残破了,历史的沧桑让九眼楼以体无完肤,留下的只有对它斑驳的印记。九眼楼长城虽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它的长城第一楼的的雄伟壮观还是令人感到震撼的美!
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作为一座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中国长城协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九眼楼万里长城第一楼的地位。他们登上了九眼楼十分慨叹地说:“我们走过所有长城,从来没感到如此震撼!”
7/15页第八篇
“张飞赶猪”与飞来石。德阳罗江一带有“张飞赶猪”的传说:张飞为报军师庞统被张任射死之仇,在白马关筑点将台。因山高坡陡进度缓慢,经庞统托梦指点,夜晚用钢鞭驱石赶土法定可成功。是夜,满山黑石好似猪群,张飞赤膊挥鞭,赶“猪”奔向点将台,其中一头大猪行动迟缓,被张飞打得腾空向涪县飞去,就成飞来石……
“张公庙与飞来石”。《绵阳县志·水利篇》相传古时有张公修灌溉渠,穿山凿洞修渠引水灌田。因为得罪了土地神,土地神请吕洞宾使法力移来飞来石封了洞口。
飞来石真的消失了
自洞天闸坝蓄水后,就没见到飞来石的踪影。因为洞天闸坝蓄水最深处7.5米,中游飞来石处水深也达3米左右,原以为飞来石被水淹没了。可是,2007年洞天闸坝放水后,安昌河水很浅,很多大石裸露水面,但惟独不见飞来石踪影,果真飞去了。
笔者曾经打电话询问市文物管理部门,他们声称不知此事,并说奇石之类不属文物保护范畴。经查阅绵阳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发现有“飞来石题刻”,地点涪城区石塘乡,系明代石刻。今让它自生自灭,实为可惜!
飞来石是何模样?
飞来石消失了,但飞来石是何等模样,很少有人说得清楚。飞来石下宽上窄,长约13.8米,高9.4米,厚约1.1米。石上镌刻有长1.6米、宽0.8米的模式匡幅,内刻“飞云翥鹤”四个楷书大字,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郡守李承露题写,其书隽秀酣畅,右有草书数行,因风化严重已剥蚀不清。
1985年3月,绵阳市(县级)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飞云翥鹤”四字曾用红漆涂饰,特别醒目。
8/15页第九篇
我的家乡在湖南娄底双峰县,那里有充满艺术气息的曾国藩的故居,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更有着丰富多彩的四季……
家乡的春天是最美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家乡的每个角落。春姑娘轻轻一吹,唤醒了已在地下沉睡很久的小草,小草早已做好了去外面世界看看的准备,我的心里也充满了许多的激动与期待。走进田间,映入眼帘的当然是农民伯伯勤劳的身影,他们正在为春种翻土呢!走到村边小山,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咦!这是哪里来的花香呢?原来是山脚下有些野花已经开放了,有些还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山林里还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声,可能是杜鹃在唱歌吧!
夏天像一位脾气火爆的粗汉,大张旗鼓地来到了这清闲的地方,一阵阵知了的叫声打破了家乡往日的安静。这时家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池池优雅的荷花。每每走在乡间小路上,看见小路两边池塘里开满了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是那样的洁白无瑕,让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周敦颐的一句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闻着淡淡的荷香,你会沉浸在荷花的美丽和淡雅之中。
秋姑娘吹着丰收的号角,提醒人们丰收的季节到啦!“快去看看你们辛苦劳动的成果吧!”稻田里金色的稻谷,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一吹,稻浪便此起彼伏。果园里,金黄的梨子你挤我碰,都争着让人们去摘呢!柿子、苹果、石榴也不甘落后,都向农民伯伯招手。家乡的秋天让人感受更多的是丰收,是喜悦!
家乡的冬天不会那么寒冷,偶尔会看到雪,雪过天晴之后,雪便会融化在田间。虽然家乡的冬天看不到冰天雪地的场景,但是气温也相对较低,很多农作物无法生长,田间有许多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根茬。田边的小草早已变黄,树叶的颜色也变得灰暗了许多。一群群麻雀落在电线上排成长长的一列,叽叽喳喳不知说着什么。
我的家乡比不上繁华城市,也没有景色优美的风景,但它在我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9/15页第十篇
前年暑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风景名胜九寨沟游玩。一路颠簸,终于到了九寨沟风景区。
放眼望去,山峦起伏,绿树成片,绿海荡波,碧意盎然,充满了无限生机。我们坐浏览车来到山上,居高临下,在山林之中隐约可以看见湖泊的身影。我们走上了林间小径,在林中穿梭,小径两边竖起数十上百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树叶你挨着我,我挤着他,像一把绿色的大伞,将强烈的阳光牢牢地挡在外面,一阵风从我们身边拂过,呼呼作响,四周的大树发出沙沙的响声。此时的景意,以我笨拙的笔已是表达不出来的了,还是借用一首诗吧: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正当我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之中时,没注意到前面的这棵大树,一头撞了上去,额头上立时起了一个大包,我一看,前面的小径上还有几棵,我得注意点。
走过了这条小径,我们便到了天鹅湖。听说,冬天有大群的天鹅来这里做客,顾名思义,便得了个天鹅湖的美称。天鹅湖本名天鹅海(这里的大小湖泊都被当地人俗称为海子),清澈见底,如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天鹅海水呈湛蓝色的,四周有一些芦苇,两者相融,绘成了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
看完了天鹅海,我们又乘车去观赏大瀑布。坐在车上,已经听到“哗哗”的水流声,声音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车子突然“嚓”的一下停了下来,游客们如潮水一般涌出车门,随后就是一声声惊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大瀑布,雪白的水花犹如几十条怒吼的白龙,纷纷冲下谷底,挣扎着,怒吼着,不甘示弱,这拍击声正是白龙临死前发出的怒吼,惊天动地,渐渐的,我竟看得痴了。
我们陆续看完了几个海子,正当要走之时,我仍不住地回头一望,只见一山峰高高耸起,插入云霄,我心中灵光一闪,心想,做人不也正是如此,要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才能像这山峰一样青云直上,顶天立地,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材。(2009年6月7日星期日)
10/15页第十一篇
小桥的后果
从前,有一座小桥,它总是大大方方地让人们过桥。一天,小桥见到一群黑点从身边走过。小桥好奇地问:“你们是什么鬼东东啊?”黑点们生气地回答:“我们不是什么鬼东东,我们是蚂蚁!”小桥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对不起!那我能跟你交朋友吗?”小桥不知到那些小黑点是坏蚂蚁。不知什么时候坏蚂蚁也礼貌起来了:“没关系!没关系!人生在世,有个朋友是一种福气吗!”从此,小桥和坏蚂蚁是好朋友,老是在一起玩了。
小桥渐渐地变得自私、残酷、贪玩,老是不让人从它身上走过。有谁从这里走过,如果是人的话,就把他哄下岸。如果是动物的话,就把它震下河。
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走这座桥了,也没人来修了。他变得破破烂烂的,永远被人遗忘了……
指导教师:曾小梅
11/15页第十二篇
我所谓的作文,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宾偏正短语,亦即写作文章的意思。记得梁实秋也写过一篇基本同题的文章。梁文说教气太重,并且所谓的三个阶段也毫无新意,人人都明白。就好比人要经历少、青、壮、老一样,是一般的发展规律。此文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写得好,仅因为是梁实秋写的罢了。这就好比雷战花天酒地不算新闻,呕心沥血也不是佳作,而刘德华只要拉个女人的手,就足以登头条,莫言打个喷嚏那就是大师力作了。那么这篇小文章有什么高见呢?我仅针对个人而言,一个人写文章并非要经历四个阶段,而是应该分四个阶段。
少年时期应该写诗。年轻人喜欢做梦,不管是理想还是情感,都有种纤尘不染的忧伤,看雨滴屋檐、玉露润花,都会有所感怀。年轻人的心灵,犹如婴儿的皮肤细腻敏感,也如熟脱的蒲公英般轻盈美丽,这正是写诗的大好年纪。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也是诗。而很多诗人的名篇也是年轻时写就,等到年老了,虽然偶尔作诗,也能发表,那都是沾了年轻时出名的光。不信你看看,现在北岛、食指、李发模、李亚伟写的那些诗,还有年轻时的灵气吗?那些批评家所谓的更加“凝练老到,炉火纯青”,不过是互相吹嘘罢了,诗的特点就是需要不成熟,一成熟了,就只能去写论文了。余光中不管以后怎么写诗,技术怎么老到,永远也达不到写作《乡愁》、《我在雨中等你》时的高度了。诗不是技术性的卖弄,诗是心灵的感动。缺少了婴儿皮肤般细腻的情感触动,岁月的蚀子厚实了心灵的敏感,再怎么写诗,都没有山泉空谷、微雨绣花针的情趣了。
喜欢文学,而少年时候不写诗,就好比读书时不谈恋爱,绝对人生大遗憾。以后再写,就好比不在的芳华,怎么努力都只能是买化妆品的水平。当然,有的自身条件比较好,化妆品尚能博得一点惊艳,但遇到年轻的脸蛋,少女的清纯,总是心虚的。雷战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年轻已经到了尾巴了,才秉烛作得数首,感觉够悲伤。年老者用化妆品应该值得表扬,懂得打扮总比蓬头垢面强,但最应该希望看到的是少年人展现本真的美丽,让诗歌的绝代芳华在你们中间绽放。诗的年纪不写诗,这才是浪费。
12/15页第十三篇
桥是自己搭建的,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迈出第一步,光明之桥便在自己的脚下。
——题记
设计桥
桥是设计出来的。狼在草原上独领风骚的一面就在这里。
在草原上雄行天下的是狼,因为它的骨子里有着高傲的尊贵,它在设计桥时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想法。在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可以清楚的计算着成年狼的数量,因为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0只。桥在设计中,每只狼都不敢怠慢。
不久,狼把桥设计好了。它们的目标是……
建桥
狼群的目标是——大雁。可是狼为什么选择在天上飞的鸟呢。因为……
因为大雁的肉香。于是狼群走到了大雁的栖息地,头狼派出了一只病弱的老狼。老狼经验十分丰富,首先躲到一处草丛中,故意弄出声音,雁群中的密探便开始通报,雁群察看了一下,没有发现异常,便都放松了警惕。老狼这样反复了多次,大雁也对密探失去了信心,便对那个密探啄来啄去,最终奄奄一息。
过桥
在密探奄奄一息时,狼群全体出动,轻轻的走向雁群,密探看到后也不愿理睬。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雁群全军覆没。狼则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
迈向光明之桥其实就这么简单,我们为何不去尝试一下呢?
狼族格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只有设计好桥,建好桥之后才能过桥。因为一只狼只能捕一头黄羊,但是一百只狼可以捕捉上万头黄羊。
13/15页第十四篇
今年暑假,我读了曹文轩的作品,《弯桥的四个梦》。
故事主要讲:
男孩弯桥一早出来就打猪草。中午,他觉得很累,于是到一棵甜橙树下睡了。这时,他的朋友:六谷、浮子、红扇和三瓢,正巧碰到了他,他们今天不上学。弯桥忽然一笑,到至他们想起他得过脑膜炎······他们趁他熟睡他脸上涂泥巴,忽然,弯桥醒了,他说他梦见了他们四个:梦见红扇给他让树荫、梦见三瓢给他让橙子、梦见浮子给他治病、梦见六谷给他船。
他的朋友们听了十分内疚,哭了,于是为自己也为自己涂上了泥巴,弯桥和他们在树下又蹦又跳。
其实,是弯桥真挚的感情教育了他们:人不要去欺负别人,因为人人平等!
14/15页第十五篇
各位老爷爷老奶奶你们好!今天我趁着这么好的机会也想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做茅洋桥的神话。你们都知道:茅洋桥半座好,半座差。那你们知不知道那是为什么呢?我想你们之间一定有一部分人不知道,那今天就由我来告诉你们。
绍兴有个传统:桥造好以后,第一个走桥的人要是大富大贵、德高望重的。茅洋人么桥也造好了,但不知道让谁来第一个走桥。然后茅洋人之间就在商量了,就在他们商量的时候,被一个路过的神仙听见了。这个神仙呢心里想:你们要大富大贵的人,我偏偏要变成一个乞丐,看你们怎么办。于是,他还真的变成了一个乞丐。趁茅洋人不注意的时候,大摇大摆的走上了桥。刚刚走到桥中央的时候,一个茅洋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他看见乞丐在走桥。于是大声惊叫起来:“唉唉唉,怎么是一个乞丐在走呢。大家快把他去拉下来!”屋里的茅洋人听见叫声就赶了出来,大家把正在走桥的神仙拉了下来。
后来,茅洋人得知走桥的乞丐是神仙变的。懊悔都来不及。现在的茅洋桥被神仙走过的一半很好可另一半却走了样。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