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100字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7 08:30:27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27 08:30:27   小编:

《辛弃疾新传》是一部以辛弃疾为主角的历史小说。通过对辛弃疾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忠诚、聪慧和豪情壮志。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辛弃疾从一个官员转变为一位战士和抗金英雄的历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作者巧妙地运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他对国家的忠诚。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人不禁为辛弃疾的遭遇和他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感到心疼和敬佩。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一)

论证严密,史料丰富,但在阅读过程中,有感觉作者在尽量避免描写或者流露出自己对辛弃疾这位历史人物主观感受,更多的是对他生平事迹的考证,这就使得阅读本书更能了解,而不是理解。把辛弃疾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来给他写传记和把他更多作为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写出的传记,带给读者的体验是不同的。

书中大量史料引用,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总之,阅读本书能找到“辛弃疾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但关于“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仍需读者进一步思考想像。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二)

首先感谢后浪鉴书团免费提供这套书(共上下两册)给我品读!

作者辛老于2008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宋史研究丛书”中的《辛弃疾研究》一书是《辛弃疾新传》的前身,再版时已大幅增加新内容。

这 本书没有参考书目,有脚注。

传主辛忠敏公的研究专著及文学作品可谓是车载斗量,蔚为大观,我从中也读过其他几本以作备注。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三)

作家潘向黎说过这样一句话,她说,辛弃疾这三个字,每次一念起来,那个积弱积贫、动荡不宁的朝代,那个热血和屈辱,梦想和痛苦交织的时代,就呼啸着扑到面前。 一个人的名字,凝聚了整个朝代的忧患风霜。这个人,是怎样的敏感,锐利,励志,作为? 辛弃疾的一生,是挣扎的一生。二十出头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南回,在被任用的二十多年里,6次被弹劾,37次频繁调动。最后等到朝廷终于想起,一道圣旨颁给他,他已是重病不起。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我们在词里,依然读到他奔腾的壮志,依然触摸到他不屈的雄心。 虽然挫败,不顺,委屈。但即使只有一次机会,他就立刻全面觉醒;哪怕只有一寸之地,他都会气势满在,光芒覆盖。 这就是辛弃疾,即使一生不得圆满,但永不放弃,活出自我,不失英雄本色。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四)

哈哈哈哈哈哈临了三十岁的毕业季的时候看辛弃疾,早已和本科的时候看辛弃疾不是一种感觉。

看到和我一起收到书的伙伴说这书明明是个学术著作啊,但应该在出版的时候做了部分删改,使得这本书看起来既不像通俗读物,又不像学术作品。总体说来是一本极其详尽的评传,所引据材料十分丰富,很多都是我此前未注意到的信息。

还记得更年轻的时候读辛,只读出来一腔豪气,如今再读,却感受到一种无奈又必须的自我支撑,“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在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环境里,他自然已经做得足够好,还被人记到如今。

《诗经》有言:天作高山,大王荒之。高贵的灵魂与文字无论在什么时候领会,都能让人恢复一点力量吧。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五)

简装锁线,胶版纸。 内容偏向于考证编年,不是预期的叙事较强的传记体。从绍兴十一年(辛弃疾两岁,宋金双方结束对峙,走向“和平”的历史背景}开始,到开禧三年(辛弃疾“暴薨于飘泉秋水院”)结束。 1.少年求学。立志、游学。2.青年参加海陵帝横征暴敛激起的中原反金浪潮(拥众起义、攻占东平、追杀叛徒义端和尚、策划支援宋军的胶州湾之战、劝说耿京决策南向、耿京被杀后擒获叛徒张安国、率千骑南渡);奏进万字平戎策(《美芹十论》《九议》)。3.青壮年转任各地(出知滁州、两湖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第一次被弹劾罢官。4.罢官后寓居带湖(开始编写《家稼轩祠》、与陈亮朱熹交游)。5.第一次复出,到第二次罢官,期间因志不能伸,开始寓悲愤于歌词,且对词体改革有了新成果。6.晚年第二次复出于京口准备北伐,罢知镇江后回归铅山,赍志以殁。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过多的考据,对我这种习惯看小数的人来说有点无聊,对稼轩生平切片式的详细分析终究还是补足单看词集的背景,或可以更好地揣摩稼轩写词时的心绪目的。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六)

简装锁线,胶版纸。 内容偏向于考证编年,不是预期的叙事较强的传记体。从绍兴十一年(辛弃疾两岁,宋金双方结束对峙,走向“和平”的历史背景}开始,到开禧三年(辛弃疾“暴薨于飘泉秋水院”)结束。 1.少年求学。立志、游学。2.青年参加海陵帝横征暴敛激起的中原反金浪潮(拥众起义、攻占东平、追杀叛徒义端和尚、策划支援宋军的胶州湾之战、劝说耿京决策南向、耿京被杀后擒获叛徒张安国、率千骑南渡);奏进万字平戎策(《美芹十论》《九议》)。3.青壮年转任各地(出知滁州、两湖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第一次被弹劾罢官。4.罢官后寓居带湖(开始编写《家稼轩祠》、与陈亮朱熹交游)。5.第一次复出,到第二次罢官,期间因志不能伸,开始寓悲愤于歌词,且对词体改革有了新成果。6.晚年第二次复出于京口准备北伐,罢知镇江后回归铅山,赍志以殁。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过多的考据,对我这种习惯看小数的人来说有点无聊,对稼轩生平切片式的详细分析终究还是补足单看词集的背景,或可以更好地揣摩稼轩写词时的心绪目的。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七)

我记得辛弃疾的词是初中的时候开始背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的词特别好读,可以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念起来朗朗上口。

他又是一个爱国主义的、正能量的文人,于是出现在我们小时候的作文里,成为被许多少年歌咏的人。

这本传记结合了辛弃疾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时事背景,分析了每首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作者为追寻词人的生平,去过上饶的云洞,博山的雨岩,长江的夹江,巉岩的峭壁……通过实地考察体悟辛弃疾的一生。

文人偶像的传记来了~你们小时候经常写进作文本里的文人是谁呢?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八)

在众多的中国历史文人中,辛弃疾无疑是一位独特而伟大的存在。他不仅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更以他的诗词作品名垂青史,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辛弃疾的诗词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其中蕴含了他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他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才华。而现在,我们有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这得益于辛更儒先生所著的《辛弃疾新传》。

这部《辛弃疾新传》是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于2023年出版的图书,作为一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的著作,其价值不容忽视。书中不仅对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解读,更对他的众多诗词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注释,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成就。

在书中,辛更儒先生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文笔,再现了辛弃疾一生的壮丽历程。从他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抗金英雄,到他因谗言而被迫离开朝廷,再到他晚年归隐田园,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启示性。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辛弃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书中对辛弃疾的诗词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注释。辛弃疾的诗词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每一首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在书中,辛更儒先生对每一首作品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注释,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新传》中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这使得这部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对于读者来说,这不仅是一部了解辛弃疾生平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一部领略中国古典文学魅力的佳作。

总的来说,《辛弃疾新传》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辛弃疾生平和创作的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成就,感受到他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毅力。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者来说,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参考书籍。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九)

相比我之前看过的人物传记,我觉得这本书的“新”体现在作者以严谨的学者思路绘制了辛弃疾一生的树状图,在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情感的主树干的基础上延伸出众多枝条,包括他的仕途、人际、家人、活动轨迹、词作、成就等,内容庞杂,考究严谨,语言简练,甚至可以作为研究辛弃疾的比较全面的资料。

以前只知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写出过很多关于沙场、关于关于理想的大词,只注意他说”沙场秋点兵”,但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词,是源于一生的抗争,没读懂他的“可怜白发生!”,如今深有感触。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从辛弃疾出生的背景讲起,直至英雄落寞,上册读来多是才干无法充分施展的局促,眉头频皱,下册多是任凭一生风雨的舒展,叹气释然。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南宋向辽称臣的屈辱时期。他祖父虽在金朝为官,却时刻勉励他不要忘记宋朝南北统一的夙愿。在家庭和外部环境的熏陶下,辛弃疾自幼便怀有报国之情,并展露词作才华,并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好友,知天下民生。二十二岁即咏众起义,展现军事战略才能。后归附宋朝,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仕途。从承务郎这一小官做起,一步步攀至建树颇多的地方大吏,从出世到归隐,从杀敌到赋闲,辛弃疾崭露头角,最终到大呼杀贼而离世,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辛弃疾的一生风波,还深入探究其悲剧的根源,既有宋廷无可挽回的颓势走向,统治者和奸佞者的阻碍,也有他自己直言不讳、不懂圆滑、厌恶逢迎的性格使然。作者用一种学术论文论述的语言,以时空观念为依据,基于对宋廷与金的政治时局分析,深入解析了辛弃疾仕途风波的因由。手能持剑杀敌,亦能挥笔写词。既是一位一心关心民生的大英雄,也是一名细嗅蔷薇的敏感文学家。毫无疑问,此书把辛弃疾的“大”和“小”都一一呈现。

不过我认为此书文白掺半的语言更适合有一定文言功底的读者阅读,令文章偏向人物史料考究,更适合历史爱好者研读,而非文学爱好者。

毫无疑问,辛弃疾是一位正直英勇又有才华的大英雄,但人是立体的,总归有弱点。而我私以为本书存在一个缺憾,就是几乎都是正面的宏大的叙述辛弃疾,虽史料考据众多,却并未呈现辛弃疾的弱点或不足之处,给读者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认识。另外,我觉得有些史料内容呈现过犹不及,比如一一叙述辛弃疾有关的人物的生平,有时读着读着整体思路就给这些旁支末节的内容给扰乱了。尽管如此,还是不妨碍我由衷地敬佩辛弃疾,并且在读后深深感叹英雄之时运不济。最后,以里面读到的辛弃疾的一首词结尾,我想,这首词应该也能概括本书想呈现的辛弃疾的情怀。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十)

在秦桧与金兀术密谈使宋金双方结束对峙,走向和平共存局面时,我们的主角辛弃疾,原来还是一位两岁的孩童。

世人皆知,辛弃疾的的词好,殊不知,豪放派词人是世人对辛弃疾最大的误解,他本志不在此。

辛更儒老师所著的《辛弃疾新传》,以辛弃疾的诗文为线索,用详细的考证和为我们还原了这位英雄遗憾的一生。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朝。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不仅给了他一个“霍去病”式的名字,还让他接受文武各方面的栽培。

辛弃疾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也有如晨星一现,并不多见。

青年时期的辛弃疾,准确把握完颜亮大举南侵的时机,举起起义军的大旗正式南渡。

“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人民中潜藏着的宏伟力量,才能够下决心交结豪杰之士,置身于农民起义之中,这的确具有超越同辈的远见卓识。”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有性情、有理想的诗人,他还拥有超越常人的胆识和谋略,以及长远的眼光和雷厉风行的手段,他是一个才气过人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

因此,当形势发生巨变、时代转瞬即逝之际,辛弃疾毅然直前,为一个既定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杀。

提到辛弃疾的英勇事迹,不得不提他带着30人突袭5万人的金国阵营去擒拿叛贼张安国的故事了。

张安国本是起义军中的一员,结果他的投敌之举,让本就不够稳定的农民起义兵一轰而散。

在这紧要关头,辛弃疾表现不同寻常的胆识、大智大勇和领导才能,率领起义军30人,北上直杀济州,突袭金将营部,将张安国擒获,并昼夜兼程,摆脱了金国将领的追杀,将叛贼张安国献于行在,被斩于市,大大鼓舞的人心。

只可惜,他的英勇才干并没有得到南宋当局的赏识。

宋孝宗本拥有收复失地、对抗金国的雄心大志,可连年爆发的农民起义,使南宋朝廷疲于应对,导致南宋内外政策被迫转向自治。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辛弃疾词中所寄托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对南宋当局打击迫害抗金人士的通信和憎恶,悲歌慷慨,讥刺怨怼,足以引起宗孝宗等人的不悦。

辛弃疾的整个生命的重心,都是他心心念念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这不光来自于他的满腔报国之心,同时也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乡之情。

只可惜,南渡伊始,他再也没能回到山东老家的故土。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南宋不配拥有辛弃疾。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十一)

在宋代文人墨客之中,若评出最受欢迎或者最受崇拜的诗人和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肯定是名列前茅的。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因为两人的旷世才华,还因为他们的豪爽不羁的性情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辛弃疾作为南宋文坛的佼佼者,同苏轼皆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都位属宋朝最风流的文人之列,胡适盛赞其曰:“他是词中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做长调或小令,都是他的人格的涌现。”

关于苏东坡的传记,最为知名的恐怕要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近年来还有《孤星之旅》《苏轼传》等,口碑都很高,然而却很少见书写辛弃疾的优秀传记,后浪最近推出的《辛弃疾新传》可谓是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书作者辛更儒为辛弃疾研究专家,对宋史也十分熟悉,著有《辛弃疾研究》《辛弃疾研究丛稿》等作品,并编选、点校、整理、笺注《辛弃疾词选》《辛弃疾资料汇编》《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等书,因此由他来为辛弃疾树碑立传,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

为辛弃疾作传,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毕竟,这类著作要么迷恋宏大叙事,无法挖掘出丰富的历史细节,要么落入窠臼,人云亦云,没有呈现新颖的观点和深刻的解读。本书则结合了“高屋建瓴”与“解剖麻雀”,既有对辛弃疾一生的宏观概括,又有对精神气质的探求与新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上下两册,共二十三章,作者从历史典籍中深入挖掘了丰富的材料,全面而具体地讲述了辛弃疾的人生历程,尤其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宦海沉浮和诗词成就。进一步讲,这本书作为详细讲述辛弃疾人生历程的一部传记,以极为抒情写意的手法讲述了这位文豪的生命轨迹,书写出了其复杂而丰富的精神气质,还勾连出了一幅恢弘大气的南宋画卷。

传记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为传主绘制出一幅精准而又逼真的画像。阅读这部传记,我们看见了一个更为鲜活立体的辛弃疾,他从历史的迷雾中向我们走来,在逐渐清晰的轮廓中显影了复杂多变的生动形象。这也是读文学传记的好处,我们可以用数天的时间,领略到被记录者漫长的人生风景,并从这些变幻的风景中收获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识。而传主如果是像辛弃疾这样的作家,我们在阅读其诗词的基础上再读传记,两者还会形成嵌套式的互文,大有比物连类之妙、交相辉映之趣。

就个人的阅读偏好而言,我对传记文学一直情有独钟。这种偏小众的类型文学不仅呈现了一个人或平凡或传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备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被书写者的生命历程,我们可以收获充沛的思想资源,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进而观照外部,审视自我,挺进广阔的世界,打开全新的视野。杨德昌借由《一一》表达了对电影的赤忱之情——“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而每阅读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相当于延长了一倍生命;阅读了更多的人物传记,我们可以看见“无穷的远方”和“无穷的人们”,并将传主的生命体验嫁接到自我的“曲木”上,在他者的人生风景中完成自我的迭代与重生,无限趋向“笔直的”人生。

《辛弃疾新传》亦是如此,它将这一古代文学史上的完美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孤独与喧嚣、痛苦与荣耀,最大化复原了一幅生动逼真的辛弃疾形象,是一部我们认识、理解辛弃疾的优秀作品。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十二)

相比我之前看过的人物传记,我觉得这本书的“新”体现在作者以严谨的学者思路绘制了辛弃疾一生的树状图,在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情感的主树干的基础上延伸出众多枝条,包括他的仕途、人际、家人、活动轨迹、词作、成就等,内容庞杂,考究严谨,语言简练,甚至可以作为研究辛弃疾的比较全面的资料。

以前只知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写出过很多关于沙场、关于报国、关于理想的大词,只注意他说”沙场秋点兵”,但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词,是源于一生的抗争,没读懂他的“可怜白发生!”,如今深有感触。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从辛弃疾出生的背景讲起,直至英雄落寞,上册读来多是才干无法充分施展的局促,眉头频皱,下册多是任凭一生风雨的舒展,叹气释然。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南宋向辽称臣的屈辱时期。他祖父虽在金朝为官,却时刻勉励他不要忘记宋朝南北统一的夙愿。在家庭和外部环境的熏陶下,辛弃疾自幼便怀有报国之情,并展露词作才华,并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好友,知天下民生。二十二岁即咏众起义,展现军事战略才能。后归附宋朝,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仕途。从承务郎这一小官做起,一步步攀至建树颇多的地方大吏,从出世到归隐,从杀敌到赋闲,辛弃疾从杀敌报国的志愿崭露头角,最终到大呼杀贼而离世,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辛弃疾的一生风波,还深入探究其悲剧的根源,既有宋廷无可挽回的颓势走向,统治者和奸佞者的阻碍,也有他自己直言不讳、不懂圆滑、厌恶逢迎的性格使然。作者用一种学术论文论述的语言,以时空观念为依据,基于对宋廷与金的政治时局分析,深入解析了辛弃疾仕途风波的因由。手能持剑杀敌,亦能挥笔写词。既是一位一心杀敌报国、关心民生的大英雄,也是一名细嗅蔷薇的敏感文学家。毫无疑问,此书把辛弃疾的“大”和“小”都一一呈现。

不过我认为此书文白掺半的语言更适合有一定文言功底的读者阅读,令文章偏向人物史料考究,更适合历史爱好者研读,而非文学爱好者。

毫无疑问,辛弃疾是一位正直英勇又有才华的大英雄,但人是立体的,总归有弱点。而我私以为本书存在一个缺憾,就是几乎都是正面的宏大的叙述辛弃疾,虽史料考据众多,却并未呈现辛弃疾的弱点或不足之处,给读者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认识。另外,我觉得有些史料内容呈现过犹不及,比如一一叙述辛弃疾有关的人物的生平,有时读着读着整体思路就给这些旁支末节的内容给扰乱了。尽管如此,还是不妨碍我由衷地敬佩辛弃疾,并且在读后深深感叹英雄之时运不济。最后,以里面读到的辛弃疾的一首词结尾,我想,这首词应该也能概括本书想呈现的辛弃疾的情怀。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十三)

相比我之前看过的人物传记,我觉得这本书的“新”体现在作者以严谨的学者思路绘制了辛弃疾一生的树状图,在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情感的主树干的基础上延伸出众多枝条,包括他的仕途、人际、家人、活动轨迹、词作、成就等,内容庞杂,考究严谨,语言简练,甚至可以作为研究辛弃疾的比较全面的资料。

以前只知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写出过很多关于沙场、关于报国、关于理想的大词,只注意他说”沙场秋点兵”,但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词,是源于一生的抗争,没读懂他的“可怜白发生!”,如今深有感触。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从辛弃疾出生的背景讲起,直至英雄落寞,上册读来多是才干无法充分施展的局促,眉头频皱,下册多是任凭一生风雨的舒展,叹气释然。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南宋向辽称臣的屈辱时期。他祖父虽在金朝为官,却时刻勉励他不要忘记宋朝南北统一的夙愿。在家庭和外部环境的熏陶下,辛弃疾自幼便怀有报国之情,并展露词作才华,并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交好友,知天下民生。二十二岁即咏众起义,展现军事战略才能。后归附宋朝,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仕途。从承务郎这一小官做起,一步步攀至建树颇多的地方大吏,从出世到归隐,从杀敌到赋闲,辛弃疾从杀敌报国的志愿崭露头角,最终到大呼杀贼而离世,是一个悲剧式英雄。

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辛弃疾的一生风波,还深入探究其悲剧的根源,既有宋廷无可挽回的颓势走向,统治者和奸佞者的阻碍,也有他自己直言不讳、不懂圆滑、厌恶逢迎的性格使然。作者用一种学术论文论述的语言,以时空观念为依据,基于对宋廷与金的政治时局分析,深入解析了辛弃疾仕途风波的因由。手能持剑杀敌,亦能挥笔写词。既是一位一心杀敌报国、关心民生的大英雄,也是一名细嗅蔷薇的敏感文学家。毫无疑问,此书把辛弃疾的“大”和“小”都一一呈现。

不过我认为此书文白掺半的语言更适合有一定文言功底的读者阅读,令文章偏向人物史料考究,更适合历史爱好者研读,而非文学爱好者。

毫无疑问,辛弃疾是一位正直英勇又有才华的大英雄,但人是立体的,总归有弱点。而我私以为本书存在一个缺憾,就是几乎都是正面的宏大的叙述辛弃疾,虽史料考据众多,却并未呈现辛弃疾的弱点或不足之处,给读者一个更为立体的人物认识。另外,我觉得有些史料内容呈现过犹不及,比如一一叙述辛弃疾有关的人物的生平,有时读着读着整体思路就给这些旁支末节的内容给扰乱了。尽管如此,还是不妨碍我由衷地敬佩辛弃疾,并且在读后深深感叹英雄之时运不济。最后,以里面读到的辛弃疾的一首词结尾,我想,这首词应该也能概括本书想呈现的辛弃疾的情怀。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十四)

辛弃疾新传

8.4

辛更儒 / 2023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济南有两张名片,一是李清照,二为辛弃疾。 对于李清照,我们往往会想到许多她的标签:千古第一才女、婉约派、易安居士、一代词宗… 可是到了辛弃疾,人们常常脱口而出只有一个:豪放派。 然而辛弃疾只是一个豪放派的诗人吗?不全然,在《辛弃疾新传》中,我们看到了辛弃疾的又一侧面。 一、“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先从他的诗才说起——辛弃疾,人称“词中之龙”。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说古今中外,能够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然经过三重境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成大事必经的最 高境界。 这是一个千古永流传的佳句,出自《青玉案·元夕》,他写了一场美丽的相遇,从此在中 国的文化里打下了一个烙印。 上学的时候,老师为两张济南名片各打了标签:李清照是婉约派,而辛弃疾是豪放派。 可是,当你读到辛弃疾许多诗句时,就不敢就此给他打一个简单的标签了,他真的不能算是完完全全的豪放派。 你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又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你读“男儿到此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又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再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还有“不尽长江滚滚流”等等… 或柔或刚,都是辛弃疾,他不是豪放派,他是自成一派,除了他,没有人能写出这般的至情至性。 辛弃疾,是很丰富的一个人,他写过的诗句代代相传,到了今天我们仍会觉得,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辛弃疾,他总是现在人生的某处,说出我们丰富的心事。 二、能治 国的将帅之才 然而辛弃疾,他不仅是词人,还个能治 国的将帅之才。 辛弃疾出生于宋、金双方对峙的时代,受祖辈的影响,从小忧患意识特别强。到了宋金议和后,女真统 治南宋,爱 国思想更是在辛弃疾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这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使命,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受祖父爱 国思想的教育,让他始终坚定恢复北宋领 土的信念,而他作为一个意气风发的爱 国者,从未改变。 在抗金战斗中,他毅然直前,为了既定的目标勇敢地奋斗、拼 杀,这才是原本的、真正的辛弃疾。 顾随先生曾评价他:“稼轩无论政治、军事、文学,皆可观,在词史上是有数人物。” 这就是一代历史名人、杰出的爱 国词人辛弃疾,希望我们都能在《辛弃疾新传》这本书中,领略到一位英雄豪杰的风骨。

辛弃疾新传读后感(十五)

【关于作者】

最近读书博主很火的标题是“作者究竟读了多少史料,才写出这本书”,若将量词“本”换为“部”(因为本书分上下两册),倒是相当适合。

作者本就是一位文学院教授,但是之前我就说过,古代文学的研究并不像大众想得那样随心所欲,这位学者虽然身在文学院,但就连讲稼轩词的部分,语言平实而内容结合史实,而不是纯粹的主观的文学欣赏。

所以这部书看得挺久,但是太厚了每天只能读一两个章节,很多地方确实没有读得很仔细,但可以说是相当对我胃口,尤其语言方面,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写的论著,就相当凝练、讲究、有分寸。

辛弃疾传想来市面上也很多,无聊曾上知网查了下,发现作者有32篇文章,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辛弃疾相关的,可见作者真的是一位研究辛弃疾的专家。

综上所述,这部《辛弃疾新传》在千千万万词人传记中,内容可靠,确实值得一读。

【关于辛弃疾】

年少的时候,是极爱辛弃疾的,作为文人,爱这百变、不拘一格的词风;作为武侠小说爱好者,爱他睿智有谋略、侠肝义胆的性格。

与苏轼在历史上有大量的研究资料相比,辛弃疾的材料其实相对来说是很少的,很多他的生平,在读这部书之前,我多半是自己“脑补”的。

为了研究好辛弃疾,作者专攻多年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走出书斋,进行大量实地考察工作,增补辛弃疾旧有事迹数条,譬如“与陆游纵论收复齐鲁”。

文中引到辛弃疾的奏折、文章,相比简短、意象化的诗歌,这些具象的文字,更能让读者真切体会到辛弃疾的性格、际遇、爱憎,——这也是承上节,辛弃疾的诗有600多首,这部书中引到的其实偏少。

读完,我深深感到实际上之前我认识的辛弃疾,真的是比较单薄的一个英雄形象,实际上他非常有行政才干和管理智慧,还有很多商品经济的头脑,比原有的有魅力得多。

现在全网都爱苏轼(当然我也爱),因为日子过得太苦了,需要东坡的豁达与乐观。但是,我也爱稼轩,虽然生活苟且、时局艰难,人生总要有一些沉重的执着与追求,心中总还有那放不下之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