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1/4旅行》是一本讲述人们在梦中旅行的书籍。作者通过描述梦境中的奇幻场景和人物,引领读者探索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书中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色彩,让人感受到梦境的神秘和无限可能性。阅读完这本书,读者不禁会对自己的梦境产生更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一)
喜欢沈大成的,第一部分《他国人与我国人》,文字间透着小小调侃,轻松。
旅行时握着这本书,让思绪随窗外的风景一直放飞,阳光投在身上,从文字间抬起头,恩,美...
1/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二)
记得齐秦曾经提到王祖贤,“别看她在那里看着你,嘴里说着话儿,心里不知想到哪里去了”。身为水瓶座的我,忍不住会心一笑。其实,没有了梦中的飘逸人生,成天被导师催着,老板骂着,家人唠叨着,生活多无趣啊。想着我一边盯着铅字,一边在宋朝的清雅风气里一骑红尘,再看看这书里的可爱YY,真是亲切!
2/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三)
沈大成,70年代生上海人,女,金牛座,资深小职员。
卓别林时代的螺丝钉·~· 我的超级梦想·~·哈哈·~
没看过这书·~不妄加评价·~·
不过“资深小职员”,和我对我家忽忽的评价如出一辙“纯种大花猫”
3/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四)
很少读这种轻松消遣类的文字,也是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时间读的。前面沈大成的部分尤其有意思,漫无边际的夸张却让人觉得非常的贴近与真切,似乎我们的生活与这寓言里的也并不遥远,或者倒不如说是一体的。后面几位的文字更关注于情感,细腻,但没有沈文的趣味,各有所爱吧。
看完后也同时推荐给了一些同学和朋友,愿更多的人读到此书。
4/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五)
在成年之后我们总有被显示逼迫出许多个如果,即使偶尔的白日梦也是在名利、金钱、美人中转悠。能理直气壮的白日梦,甚至梦到不管高山流水,不管茶米油盐,这还是需要境界的。那些天马行空的白日梦能带来轻盈的云彩,空灵的音乐,自由的灵魂。
自己一个人偶尔游离在人群外,站在白日梦里,我们就是国王,我们颐指气使,眨眼间千里外,抬脚就到外太空。
5/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六)
有个作家说这部作者和作品是:没有遇上小资最好的时代,却表现了小资最好的一面,这话说的很有意味。
书名也说明了此书最好在旅行时读,或者在睡前读一小段。
而且这作品的妙处是,你可以从开始读,从最后读,从中间开始读,跳着读,点菜一样点着读,没有最后大结局之类的压力,所以阅读是真正轻松的。
本来做梦也就是该这个样子,一个梦短短的还没结束,另一个梦又飘了过来。
6/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七)
一口气看完,意犹未尽。
这是一本奇异的书,寓言,童话,鬼故事,像装满各式糖果的百宝箱。写尽囚于城市的人群既无奈又欣喜的人生。
尤其喜欢“走路去麦田”那四分之一,总是在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日常的荒诞。比如每天早上醒来时总是不想上班的畏惧感,比如只有自己知晓的如鲠在喉的孤独感,比如下班回家时独自面对屋子的空虚感……栗子把那些我们轻易舍弃和逃避的感受一一细数,清晰罗列。“栗子”是每个人心中不安分的精灵,直指内心,不留情面。
7/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八)
既然这本书的内容都是那么随性。作为书评,也得随性才行。
作为大龄独居的宅男。很难触摸到都市(?)女性的柔软的内心。
上一次与女人无间、无邪的讨论无耻的未来是什么时候来着?
所有小故事、小文章里面,我喜欢沈大成的某些灵光一闪、项斯微的偶尔魔女心结。
荞麦的孤独自述,几个字就于我心有戚戚,不过隔得太远。
整个书,仍然可以作为床头读物,嗯,是的睡觉前看的不需要大脑的读物。我敢相信,和菜头一定是因为喝得太多才会产生这本书很厚到错觉的。
买,并看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一个男人,试图了解一个在不久的将来融入我的生活并直接影响到我的生活的另一个物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值得我损失一些睡觉前美好的发呆时光。
看完这本书,仍然没有改变我的既有评价,女人都有魔女心结。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女人总是觉得自己有魔法。
女人一般都不现实,不过男人未必要现实。两个不现实的人相遇未必会湮灭,未必会饿死,未必会。。。。
毕竟做梦也有人发表,嗯,是一个好兆头。
好,我继续迷幻下去,看看在这迷幻当中是否会有一个魔女出现,跟我一起去送便当。
——顺便讨论一下着糟糕的人生。
8/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九)
兔头头和她的同事给雨枫送来了这本书,然后《梦的1/4旅行》就安安静静的待在书架上。爱书的女孩儿借走了几本,剩下的几本一直安静的立在那里。
害怕阅读,不是因为不喜欢而害怕。原因有二:1、书太差,看了一辈子后悔;2、书太好,怕看完之后从那个心境中出来,有落差。所以,喜欢读书的你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翻书。
《梦的1/4旅行》,在等待朋友的五分钟,偶然拿了起来,偶然看到一篇叫《偶遇》的文章,于是喜欢上了这本书。原来,现在还有人这么温和的去写文字,真的很喜欢。
雨枫书馆的许姐说过一段话,在她眼中文学创作如果只是把自己的事情交代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创作的价值在于读者读了之后会有所悟。所以今天的书评与其说是读后感,不如说是讲另外一段故事。
《偶遇》,栗子这个让妈妈着急的大龄女青年栗子经常会遇到一个怪怪的小女孩儿,小女孩儿貌似还有些倔强。仅仅是按电梯的小默契,就会知道栗子潜藏在心里的母性。电梯停电又来电的刹那,栗子脱口而出的是“宝宝”。
《偶遇》,简单的情节,仅有的两个人物,可都这么鲜活。那个倔强的小女孩儿对于我来说,是这么的熟悉。在过去的两年里,我遇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还有我最喜欢的小坏蛋33。
“爱要让你听见”项目里那些接受耳蜗手术重新回到有声世界的孩子;“爱耳夏令营”里一个个倔强、爱哭但又很依恋大人的孩子。我真的很爱你们
9/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十)
梦的1/4旅行•评论文章
《单恋孤独》
每个人都有古里古怪的叙事才华,这足以让人大吃一惊,然后继续若无其事。不是穿海魂衫的男孩,胸前挂着喇叭,虽然没有吹响,但是声音宛然成形。这里是四个女孩,她们坐在一起秘密交谈,从她们落寞的神情你就知道,她们单恋孤独,而且恋得很深了。她们的文字使你染上蒙胧的灰尘:为什么不对孤独好一点?
捧读她们,也许应该更随意一些。“乱翻书”,一会儿是“从前有个人”,一会儿是“走路去麦田”,一会儿是“遇上更小的我”,一会儿是“吃掉所有黑暗”。时刻保持幻想的沈大成,精致而忧伤的荞麦,慢条斯理的陈问问,自谓“古怪”的项斯微,像四个在调制神秘药剂的小女巫,有点神神道道,让人好奇而无解。四个人的文字,虽然每人自成一辑,但随意翻读,产生更多的组合,韵味无穷。比如:在沈大成的“人类博物馆”里你看到“两栖人”,转眼你又看到荞麦惑于一根生活的“鱼刺”,然后是陈问问调色板上的“动物”,还有项斯微那让人恐怖的有八个脚趾的男人。
沈大成像卡尔维诺,在她的“人类博物馆”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外国人”和“我国人”,如在目前。荞麦对感情生活有更独特的感知,通常能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让人若有所动所失。很难想像或者不难想像,认为“世界并不怎么美好,不过是个比家大一点的垃圾场”的陈问问,写出了纯净的没有一点杂质的富有童趣的小故事。而我更喜欢项斯微,我承认被她的文字吓到了,她是一个古怪的女人,不仅古怪,还很狡黠。
这是四个不乏童趣的女孩子,富有想像力,码一些她们中意的性情文字。看她们的文字,我陶醉于她们的精致和想像力,怀疑她们不想长大,或者因为尝到了孤独的甜头,所以敢于在成人的感情世界里抗御独行,踏上梦的旅行。
不知道她们有没有受到过小安的影响,因为她们的文字情绪让我不止一次联想到小安的一首诗歌,也许这里面有一种沿袭或者呼应,因为她们身上都涌现语言和情感的天然感受力和表达力。
《好的孤独》:
再没有什么可写的
我回想我的生活
孤独占据了太多的时间
那些好的孤独
令一切可以回忆
我们是因为孤独而去爱去梦想,还是因为爱和梦想而去孤独?
10/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十一)
以前在网络上流行一个帖子,题目叫《小资速成指南》,内容是以反讽的方式来嘲弄当今社会中一批做任何事都喜欢讲格调的都市中青年。也就是说,一部分人以小资般的生活为荣,另一部分人则以反小资为荣。在我看来,后者更为无趣一点。
说来说去,小资是一种生活方式及态度,而且很健康,追求生活品质是对自己负责。这有什么不好?难道整天想着如何买地摊货,喝劣质啤酒,看纯文学作品?只有处于底层的人才喜欢怨天尤人,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过去,到头来发展成为只会说些尖酸话的极品怨妇。那么,过分追求小资会是一种什么状态?看看《梦的1/4旅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要申明的是,我认为什么过分都不好,惟独过分小资是没问题的。看看王家卫,看看古龙,看看贾木许,哪个又不是小资到了极致?再看看张爱玲,都小资成大师了,而安妮宝贝呢,也小资成了百万畅销作家,她们有问题吗?一点都没有。《梦的1/4旅行》的四个作者看简历大概都是生活在上海,环境造就意识,下笔如有力助,通篇绚烂、精致的语言,小忧愁小情绪让人如堕繁花,迷得眼都有些挣不大开。其实仔细一看,四人的文字风格又有所不同。沈大成写得幻想味很足,不着边际,天马行空,像一个不管不顾的小孩在天空下随手涂鸦;荞麦比较注重生活细节,小故事讲得不错,文字简约,平淡;陈问问的文字一看便知其人,小女孩,爱童话的小公主,语言很国外,定是受西方文学影响很深;项斯微则个性十足,在展示自己上小聪明玩得很多也很成功,喜欢讲冷笑话,文字间布满新青年的一些奇思妙想。总的来说,四人的写作是同一个系统里的四条分支,各有千秋,在某一个情绪点达到交集。他们是四个愉快的梦旅人。
有意思的是,本书的策划牢牢抓住了几个作者的特点,把她们凑在一起,然后用一种正确的点进行包装。封底及腰封上的文字比正文小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封面是一只游历在城市下方的恐龙,多少有点跟庸俗较劲的意思。孙甘露在后面的评语是:“奇思妙想、鬼马精灵,可谓上海一九八零版的伍迪•艾伦。”不能说准确,但很大程度上点明了这本书的气质所在。
最后我想说,这并不是一本需要一口气读完的书。这是一本属于旅途中的书,短小的篇幅适合你在疲劳之际打开读上一篇,放松神经。书的名字就叫《梦的1/4旅行》,浪漫和在路上是核心所在,这样的文字是存活于火车、咖啡馆、书吧之中,在那里你才可以感受到它们的独特味道。否则,我建议你不要去读它们,真的,相信我。
11/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十二)
它偶尔会在我即将步入车门之前的瞬间出现在月台的尽头,远远地向我招一招手。我正想回应,那里已经只剩下若有若无的一团光影。
它偶尔会在斑马线里迎面朝我打个转,然后调皮地挤挤眼睛。一瞬间的恍惚,匆忙的人流和此起彼伏不耐烦的喇叭依旧涌着我机械前行。
我爱这片刻的迷离,印象深刻,却无从追寻。
今天的我很平庸,明天的我很精彩。今和明,会不会注定就分属不同的世界,像奇异吸引子的轨道,可以无限接近,却永不相交?
四个人,四抽屉梦。
梦境虚幻而感觉真实,来自身边、令人亲切。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一只永不停歇的蚂蚁走在莫比乌斯环上,一面真实,一面虚幻,但中间却没有界限。
我喜欢那枚天台上的月亮,梦想照耀现实,把我们的不甘照得纤毫毕现;种种平庸造成的不堪,把青春撕扯得鲜血淋漓。然而,这撕扯却并不只有痛苦,它让激情飞越理智,让我重新拾起一点点改变生活的勇气。
还记得抛家别子的菠萝油屹立船头的迷惘和决绝吗?无论如何,这样的勇气,令人感动,值得铭记。
回忆是美好的,未来是期待的,现实是无奈的。让我们转一转手上的戒指吧!或者没有戒指的人摸摸自己的鼻头——然后就有一头小怪兽笑眯眯地跳到跟前。它会带着不甘现状的主人去追寻梦想;它会替睿智的主人释放压力,留下一片清凉平静的心房。
然而,然而,总有一天,当阅历渐长、激越不再,它终会卷起活泼的尾巴,慵懒的蜷缩在一角,用温柔的目光看着每一天流过。就像老狼当年唱过的:
教我们青春的从前
漂流在四方的痴心少年
让我们心碎的时间
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
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
漂流在四方的痴心少年
让我们心醉的似水流年
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
快来收藏只属于这一季的体验吧!趁心中还没有被理智和麻木筑起高墙。
12/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十三)
我更喜欢的是她的方式
——评《梦的1/4旅行》之陈问问《遇上更小的我》
我个人不太愿意把“童话”看作是欺哄、教育小孩子的比较友善的工具。——假如站在百年立场上宽泛地把“成年人”也看作孩子的话,那自然另当别论。在约定俗成的语境里,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所以我想,如果不是特别吹毛求疵的话,最初的那句定语,不应该产生什么歧义。
言归正传,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观念存在,所以,我特别喜欢安徒生。童话,在我看来,它是以比较直接、但又并不训导的方式,加以简单的耳熟能详的素材,来给我们经常会忽略的某种感受、某种意义(或意思)给出命名。有时候它也没有命名,它只是表达。它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说教、并不用力、并不具有唯一的象征指向。它是在说故事,但看着看着,又好象不在说故事。所以这种体裁,直到现在,仍然不会被其他表现方式所替代。
陈问问的《遇上更小的我》,恰好符合了我这样的审美观。用“老少皆宜”“男女皆宜”这样的词来形容,好象有点俗气,可是事实就是如此。这一组童话,其中的元素、故事,可能会让孩子们喜欢,而其中的道理和意味,成人也能会心一笑。这当然首先倚赖于陈问问文字本身的干净,不拖泥带水;其次是在于,她这些感受,来源于自身的体验,但在表达的时候,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站在自己之外看自己,于是,“自己”就变成了一个群体的代表,每个人都能从这组童话里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东西,但似乎又不那么完全等同。另外更重要的是,陈问问并不说教,她没有想通过“童话”来告诉大家懂得道理、接受道理。这反而使这样的童话的张力更大——更何况,她也不煽情。
我说不出这组童话里更喜欢哪一篇,也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有她秘密衷爱的部分。但是我喜欢她这样的表达方式。她并不张扬、夸张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把想象力作为她的文字的卖点。所以她是本真的,从中可以看到她的真诚——而这,跟其他太多太多的所谓童话、随笔相比,又是怎样的难能可贵。想象力是一种素质,如果有意识地来使用它、夸张它,那么想象力就是首先被糟蹋的对象。因为本真和诚实,所以陈问问时常能给读者以惊喜,原因很简单:有谁能够把另外一个人的世界全部猜透呢?只要如实地、清澈地表达出自己,给人以惊喜是常有的事。就如同《拥有的方式》里那只猫,它以为小女孩中意的是书里的故事,但是小女孩的世界是它始终所不能了解的世界。而《巨人》这个故事,重视“责任”的人能从里面找到“责任和能力”匹配的重要;重视“爱”的人能从里面拎出巨人妈妈在爱的驱动下为巨人所做芝士蛋糕的象征。而我,更喜欢的是她这样的表达,就像在画一条单向射线一样,这个故事的主轴旁边,穿起了各种忧伤的欢快的珠子。——在很多故事的表达上,她都是这样呈现的。人的一辈子,也无非就是单向射线,在它周围,充满了欢快和忧伤、充满了责任和岗位、充满了爱与蔑视……
一个能感受于自己感受、却又不沉溺于自己本身的人,一定能给别人带来有益的美好的东西。小、和大,在方式不同的处理中,会发生理所应当的转换。在这个世界里,自己是什么?自己的小又是什么?陈问问并不会给我们答案,但是在她的童话里,我们却常常能够发现答案。这一切,我将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她的表达方式和她的立场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13/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十四)
《梦的1/4旅行》中项斯微和荞麦的文章许多都在之前零零星星看过。但对我来说依然有区别:喜欢重看荞麦的;而项斯微,一定要找没有看过的,熟悉的章节全部忽略……因为实在太害怕了。那种害怕,跟恐怖片还不一样。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我是相信她在前言中说所有的文字都是怨气凝结,那种怨气最经典的表达就是这一句话:“……一直洗到现在,独自洗到地老天荒。”所以如果这种怨气在现实中真的能有阴暗的力量,那么在如此巨大的力量推动下,生活一定会按照她笔下的故事走向……
所以我也不知道如今恋爱甜蜜对她来说是好是坏。作为朋友、以及“挖井人”,我很高兴地看到她的嘴角从上弦变成下弓。但作为读者,看过她的新小说,甚至还把我写死了,依然不得不说:相对你现在的情深似海,我更爱你饱受摧残的当年。
缘于爱情的巫术,最终也没能得到爱情
必须说,《吃掉所有黑暗》中的所有故事都很吸引我。情节跌宕,走向诡谲。每一个故事都好像一个秘穴,勾引着你来盗墓,但又暗器密布,进去盗就是死。
最喜欢的是《进化》和《店员小姐》。这两个故事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云海聿弓缘》,“他还活着,可是他已经不是一个男人了……”《图钉》,她从背后长出巨胸来。《夜雨》,蛊给了前男友就回不了头,必须有人死。《培根》,他用法术杀了她,也中了她的法术。《融绒》老公变成猫。《拉链》,她的手可以伸去背后,将拉链拉上。《不肯洗碗的男人》我就不说了……好吧,你一定看出来了,这不是恐怖,这是邪恶。感觉到寒气从脚背一点一点爬上来。
在这个危机重重的世界,我们会遇上许多的人事。有人逃避问题,有人解决,有人纠结,有人钻牛角尖,有人……在梦里惩处对方。如果换人遇上《金针》中那样的问题,或者男人要变心就让他走好了,将他扎成一个胖子是没有别人爱了,可是自己呢?也会忍不住恶心吧。多么损人不利己。男人不肯洗碗?那就自己洗好了,如果自己也讨厌那就找钟点工,或者用一次性饭盒,又或者出去吃饭——自己也讨厌洗碗,凭什么不许别人讨厌呢。对方会因此断手送命,那自己呢?当然好在项斯微只是一个作者,而不是女巫。这些可怕的事情没能如她所愿上演,而是出现在了她的笔下。当然也好在我只是个读者,像我这样觉得罪不容诛,就永远不可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来。
我相信项斯微对这样的“咒怨”一定也充满了哀伤——假如可以不必用就好了。男人热爱劳动,不会变心,永远深情……否则,《夜雨》中的蛊也不会在三天之后爬向了主人家,只是因为他忘了扔,而她以为他仍爱着自己,有一种自欺的满足。而《消失》中是把变心男友变回傀儡和姘头到一处快活,还是放过,出去找别的女人快活?这是法术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能自我安慰说他都没有提及姘头,原来他也不爱她。这些惩罚或者缘于爱情,可临了,一切其实都与爱情无关了。
于是《右眼》中她选择在那个男人面前戴上眼罩,假装看不到他头上的星星乱冒,假装,不是那么喜欢他……
有的人活着,却死在了她的笔下
既然作者自己都说《不肯洗碗的男人》就是写给现实中那个不肯洗碗的男人看,那么请允许读者我合理想象。想象她每一篇怨气氤氲的文字都事出有因,然后因果报应。
住在上海的她一定很讨厌“高贵的”黄埔区奇怪的优越感,于是写了《倾城之恋》,让那里的人在防空洞中寂寞得要死。一定很讨厌曾经男友的前女友,于是要在《夜雨》中给他一个蛊。一定被曾经的男人背叛,所以才会在《浪漫假期》中放个猫,不,还放了个女孩去测试自己制造的男友的忠诚。然后在《金针》中将他变成一个胖子永远留在自己身边。对付完他,又在《夜雨》中用蛊来对付小三,可结果是,他和小三要么一起《消失》双双对对,要么他出来独自去寻欢……一定有过长久的空窗,所以寂寞的日子里,只能自己给自己拉上《拉链》。
至于《云海聿弓缘》……当然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最惨的,别的人好歹做错了事情,不管大小。可是他不过喜欢吃大排档罢了,不过是被大排档的女人喜欢罢了,不过是贪吃了一点章鱼,结果……生不如死啊!
好,下面说回我最喜欢的那两篇,《进化》是源自我的恶趣味,而且它是最典型的“反转剧”模式。《店员小姐》,因为我真的没有找到女主人公除此之外的解决方案,假如她就爱他。别的文章看来是害怕,这一篇是绝望。别的是残冷,这一篇倒是有一点温暖。
前言中项斯微也提到了她用了身边熟悉人的名字,作为她身边熟悉人的一员,很“荣幸”名字也曾被她用过,是栖霞山的住持,断了后路但还没有断命。许多人死了,但他依旧活在我们心中;许多人活着,但他却死在了项斯微的笔下。带着这样的八卦去看她的文字又会在精彩诡异的故事之外多出更多的乐趣。当然我不会告诉你乐趣在哪里。
……其实,我已经都说了。
14/15页《梦的1/4旅行》读后感(篇十五)
虽然知道这样说很傻,且我也并不愿意在别人的故事里自怜自哀、自怨自艾、自得其乐,但我不能欺骗自己,荞麦笔下的栗子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看《荒漠》第一句话“在单身一年之后栗子终于知道了什么叫‘离离原上草’或者‘大漠孤烟直’。”呃……我也“属于意志并不坚强的那种人,但是比较懒惰,也闷,又过于敏感,因此只好独善其身。”所以我相信现实中真有栗子这样的人,而且,很多。大家戴着不同的面具在同一个城市穿梭,有些郁闷,有些哀怨,有些平和,有些故作潇洒,有些貌似看透——怎么可能看得透。
因此非常喜欢《萤火》,虽然依旧有一个惊悚的结尾,可是这惊悚再不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就算全世界都注视着他们,他们依然紧紧抱在一起。忍不住想到荞麦前一本小说《爱情是个冷笑话》中的一个细节,父亲给女儿找男友的标准随着她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爱情你以为最终落下多少明证,不过一具躺在身边取暖的肉体,环绕住自己的一双手臂,一个拥抱……
从传奇变作冷笑话,结局仍要继续
《梦的1/4旅行》这样的书适合在旅途中看,一个一个精巧的小故事,随时随地打开,或者合上,下车。以前看荞麦《上海壹周》专栏时,最喜欢的一篇就是《火车》。火车往回开,人也一点一点的缩回去。在故乡那里,长多大,都还是个天黑要回家找妈妈的孩子。当然,最终依然变回了那个大叔,沉默了又沉默的。荞麦笔下的转变就是这样,不改变不可能,可是改换彻底也不可能。自己知道有一点不一样了,但也具体说不清楚不一样在哪里,反正自己知道。
《鱼刺》中当她看到男友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也不过就是一根哽在喉咙长久的刺心平气和的消失了;《远游》中她喝了咖啡粉,依旧只选择了神游,并未付诸行动;《天台》上,她看到那个带走男友的硕大月亮,但也只是慢慢从原路返回了自己的小公寓。遇上《另一个》自己,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也只是锁上门去上班,当作什么都未发生过,但把那本杂志扔出了窗外……
确实过程中是有跌宕起伏的,可是并不影响结局的走向。这跌宕就就好似一个个传奇最终成了……冷笑话。可是我真的就喜欢看这一个个貌似自嘲的冷笑话。所以再看一遍专栏的结果就是爱上《电视机》,多有趣啊,那个影子在电视里面配合节目独自表演。还有《小彩虹》,小小的不起眼的变彩虹的魔法,可是真的很温暖。当然还有许多,比如《抽丝》中和前男友相遇,“他说你脸色挺黄的”,靠,永远不曾料到的细小的一根刺戳过来。《水灾》中前男友的回话:“怎么样,你还好吧?解决了吗?”以及之后的如释重负。《伤口》中她和前男友躺在床上说到昏厥之前的最后念头:“难道就这样死了?还没有毕业呢。”还有《春光》中闺蜜吃了栗子给的叶子后果然怀孕了,“但不是我老公的……”多么令人忍俊不禁。谁说里面只写了栗子一个人,根本就是一个都市众人浮世绘。
当然也有反转得让人惊悚的结局。印象深刻的好比《镜子》里的栗子坐了起来,床上还躺着一个她;《凶杀》中,突然有人凌晨五点叩门;他还变成了一个大《玩具兔》。可是那又怎样。我想依照栗子的一贯性格,这不可能是结束,也不会是另一个开始,而依然是继续……好像《劫持》,自己在梦中被自己杀了,醒来,拍拍手上班去。《西瓜》的最后,想到那个男人的话,也不过就是心缓慢的空下来。难道还能去找他拼命嘛!瞬间惊悚过去,生活依然继续。
自己才是医治自己的那一味药
或者因为相像,栗子给我很多启示。不是一个人怎样变成两个人,而是从一个人到两个人都有启示。有时候独自归家,也会突然发现家中的玩偶貌似移了位置,又或者地上多出一捧沙土,不知从何而来,可能从天而降。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将之清除,连追索的力气都没有。当然也会有东西突然之间不翼而飞。一定不是放错了地方,而是自己离开了……实在是太寂寞了吧。
然后栗子教导我们,可以买一盆仙人掌回家养,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把突然出现的东西消费掉。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导我们:生活并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只会继续。那就让它继续好了。没有东西能医治好你,只能靠你自己。
《秀发》和《胖》是讲身体的,讲得都特别有趣。男人中年秃顶,原来是在少年时候将头发许给了另一个女人。那么男人中年发福呢?是不是为了消除某个胖女生的烦恼,于是答应将她的肉都移到自己身上来。这样胖出来的部分一定不是“烂电视节目、垃圾食品,以及无聊人生”,而是温暖感,一种愿望达成的满足感。这样想就会快乐许多吧。
至于《取暖》《伤口》《台风天》则告诉我们:当爱人变成EX,总有一些记忆留下来,可能在每一个清晨或者临睡的夜晚,你想起的依然还是他,可是就如同那小小的变数一样,过去了就还是过去了。迎接下一场温暖,提醒伤口的存在,和可能发现晴天也很适合缠绵。总是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什么叫做良好的心态?不过就是生活继续,该了了,该找找。
好吧,我发现我忽略了《饿》和《跑步》这样的篇章,我承认我是故意的,因为这样的感觉太过真实,反而让我无从说起。都被荞麦说完了呀。
看完《走路去麦田》最大的感受是,不如看专栏。那样有期待,有惊喜,有间隔,有缓冲,有消化……一下子集结成册扑面而来,每一个故事都完满,好像吃一桌好菜,会撑。当然,假如你一不小心被撑住了,那就去看最后《100%的小怪兽》吧!那是里面最轻松、最温暖、最幸福、最满足到快乐都要洋溢到书外面来的一篇。
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情啊。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