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是一篇描述人生旅程的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人在途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和困难,展现了人生的坎坷和不易。但最终,主人公坚持不懈,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抵达了目的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旅程,只有坚持和勇气,才能抵达自己的目标。
抵达读后感(一)
❤️如果你喜欢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那么千万不要错过这本豆瓣评分高达9.3的新书:《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其由理想国出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是包刚升教授。 ❤️《抵达》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它以四大主题为纲,条分缕析,贯穿古今,深入剖析政治演化过程。细节充分,让人沉浸其中,文字流畅,读起来省力。当然,也不无遗憾。在我看来,书中的某些问题或结论多次提及,虽能加深读者的印象,或为衔接话题而回顾,但仍多多少少显得重复。这本书上下两册,700多页,如果能够精简正文部分,减少一百页左右篇幅,将会是一部更佳的杰作。
抵达读后感(二)
本书关注的是人类政治进化史上最重大的政治现象,特别是人类政治进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霍布斯问题、阿克顿问题、洛克问题与托克维尔问题。 在中国,贵族作为一个政治集团最终被君主权力完全驯服,基本上要到宋朝。此后,皇帝或君主相对于贵族取得了绝对优势,而这对后来中国政治的演化又产生了重要影响。 《君主论》的本意,不是说政治是反道德的,而是说政治是非道德的,因为政治首先只能以政治标准来评价,而不能首先以道德标准来评价。 封建主义体制在君主与贵族之间分配武力资源的结构,甚至是君主与贵族阶层在武力资源上的势均力敌,是后来欧洲——特别是英国——首先发展出约束君主权力的近代立宪政体的关键。 越是在人类政治文明演化的低级阶段,实力结构就越重要;越是在人类政治文明演化的高级阶段,制度规则与观念体系就越重要。
历史的吊诡或许正在于,一件好事有时却是一桩坏事的源头,而一件坏事却能成为一个有着重大裨益的历史进程的开端。
抵达读后感(三)
篇幅乍一看很有压力,但其实是颇能读得进去的政治史,对于对这个领域基本不存在认知基础的读者(指我自己)来说亦是友好的,反复强调的概念与框架带上了“课件”的气息,但是倒也有助于抓住脉络。
尽管政治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发明,但正如其它发明一样,它始终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徘徊。“演化”意味着“政治物种”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获取(或失去)生存空间并总体不断进化,而作为“演化”过程中的颗粒,无论对历史还是对政治,大部分人都处于“身在此山中”或后知后觉的认知状态中。政治立场不可能没有倾向性,而与政治史相关的书就最好不要有立场上的倾向性了。制度的优劣之分是相对的,决定政治选择的并非理想化的诉求或道德自律,不是想选择什么,而是当下能选择什么。
其实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困惑,主要关乎所接受的历史教育的碎片化,按说与政体、行政、法律、科技、军事、文化、思想等相关的很多内容是在历史课的范畴内完成的教育,但在开展关于历史、政治、文化类相关的阅读时,总会产生对底层知识结构的力不从心。这恐怕不仅是时间流逝带来的记忆衰退,而跟清晰的认知体系没有充分建立起来有一定的关系。
于是浮皮潦草读一遍之后最强烈的感觉是,想认识过去与现在,要补的课还太多,并感慨与“太长不看”和“非黑即白”的叙事陷阱保持距离真的没有捷径,唯有多阅读。
抵达读后感(四)
包刚升老师的两大部头政治学进阶书籍,视野宏大、知识点密集。主要以政治学的国家组织行为和比较政治分析视角,回答了人类从哪里来、该走向何处的政治哲学问题。例如,可尝试解答以下问题。 国家这种统治形式何以出现?统治者如何分配与分享权力以稳固政权?为何有些地方有封建主义传统,有些则是中央集权?为何庞大的帝国会瓦解?为何近现代民主首先在欧美兴起?从国家、政体与文明的维度上看,为何国家间分歧与冲突永不停歇?人类的未来是走向合流还是分化? 本书以演化论思路为人类政治演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系统性梳理了学界已有理论并加以创造性叙述,解释了人类是怎么从无政治秩序的馄饨状态,发展成当今民族国家为主的政治秩序。简单而言,人类迄今为止有两大政治发明。 一是创造利维坦(国家),通过涉及完善硬件上的武力、税收和官僚系统,软件上塑造合法性国家认同,共同提升国家能力,使人类拥有安全、法律和秩序,免受“人与人之间的战争”。 二是限制利维坦(国家),通过立宪主义和民主主义有效约束国家与统治者权力,并将其分配共享至以民众为主的各社会阶层,国家行为冠以公共意志并服务于民众。当前,诸多国家都处于这一阶段,且不断将调试和发展这一政治发明,使其适用于自身文化传统与国际形势。 对利维坦(国家)这一对象政治演化过程的分析,主要分为国家层面和政体层面。一是国家类型的分化演化,即按照国家规模和统治水平分为城邦国家、一般国家与帝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统治规模和国家能力。二是政体类型的分化演化。作者认为,政体主要是政治权力在不同行为体中的分配与分享方式的体现,包含了若干类型:中央集权/封建主义;有限国家/无限国家;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人类五千多年的政治史,就是在不同空间时间条件下,人类群体在构造国家类型和政体类型的分化演变,通过无数支流汇聚成几条主流,而最终能否有望变成一条波涛汹涌的人类政治文明大河呢? 作者启迪,我们要拥有历史视野和眼光,在思考未来人类命运抵达何处的时候,认清历史局限性,展望人类世界民主和平将要抵达何方的无限可能。
抵达读后感(五)
之前认识包刚升教授,是通过口碑特高的《政治学通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政治学的常识,十分适合作为政治学入门读物。《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是包刚升教授的新作,相比于《政治学通识》,这是一部颇需知识储备和理论功底的进阶之作。
之所以说是进阶之作,在于这部著作与政治哲学更为贴近,尤其是书中重点讲述了四个问题:霍布斯问题、阿克顿问题、洛克问题、托克维尔问题。很显然,这四个问题来源于四位政治哲学家/思想家及其经典著作,也即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约翰·埃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的《自由与权力》、约翰·洛克的《政府论》、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以上四位思想家自不必多说,其代表著作也是学习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作,因此欲读懂这本书,最好先对这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一定了解,并且读过这四部著作,不然很可能会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当然,即使没有读过也没关系,直接进入这本书的文本,依然可以感受到包刚升教授渊博的学识素养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正如副标题所示,本书梳理了人类社会的政治演化历史,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框架。就像作者所说的,这一分析框架既把人类政治演化视为一个个截面上的变换,又把它视为一个连续变化、不可切割的链条。同样在演化论或进化论的理论视野中,前者更多是静态的视角,需要回答在一个个关键截面上人类政治的重大现象何以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后者更多是动态的视角,需要回答在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中,人类政治为何会从一种状态演化为另一种状态。
通俗一点讲,本书探讨了“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这三个基本问题,或者说政治学上的“灵魂三问”。当然,这些问题可以分解为多个复杂的子问题,如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的演进,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等。
以前上法理学时,老师要求我们读《理想国》《利维坦》《论美国的民主》《联邦党人文集》等经典著作,对其也算有初步了解。在书中包刚升教授又深入挖掘了其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并旁征博引,引入了其他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与具体案例,也阐释了很多原创性的观点。读了这本书,可谓是获益匪浅,而且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