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鬼为邻》是一部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与鬼魂共同生活的故事。主人公在与鬼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鬼魂的善良和渴望被理解的心情。通过种种事件,主人公最终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这部小说让人思考生死、人性和友谊的意义。
与鬼为邻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日本的见闻所集。萨的文笔生动幽默,每每看此书时总是忍俊不禁。整个寒假沉浸其中,看完之后不过瘾,便搜其博客而观之。他的“京城十案”里面的小故事也让我喜欢不已。从此又多了一个喜欢的作家呀。呵呵。
1/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二)
老萨用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文字描写了其在日本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贯穿日本的文化、习惯、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抛开国人看小日本通常所带有的民族主义,其实小日本在工作、文化中所保留的很多优良传统还是值得国人学习的。
2/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三)
近距离看看日本老百姓的生活
本人因为条件有限,不能走出去,通过看书去多了解一些别国别人的生活也不错!
作家萨苏是一个在日本工作的工程师,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不妻.他的文笔诙谐有趣,值得一看!
他从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有趣的事情与我们一起分享
3/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四)
当故事书看的。老萨的书似乎都是这么看比较合适。很难说萨的文字是否能展现出日本人的风采,好歹人家也是1亿多人口的大国,老萨的这些样本,样本量似乎偏小了一点。
但是,抛开日本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想法,仅仅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看,文化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如同吃芥末一样的感觉,还是让人感觉很爽的。
4/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五)
虽然有些东西自己已经还算了解,但看了萨先生的还是长了不少见识。尤其是对日本政要的描写,从工作角度来说,语言幽默,一点都不枯燥。日本的见闻也是,与白岩松的那本什么看日本相比,白岩松整个一个文盲啊。不过萨先生也有不足之处,特别是漫画那篇,哆啦A梦作者有一个是不二雄A,那另一个就一定是不二雄B吗?看得我那是一个雷啊。。。
5/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六)
老萨的文笔极好,故事生动有趣,有着工程师的严谨和项目经理的掌控力。
强烈推荐给那些正在被项目摧残的工程师们娱乐一番。这本书比老萨的《菊与刀》评注版要娱乐多了,和App store上卖的《萨苏带你看日本》相比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文笔却要严肃一些。总之,读这本书就是很快乐,也增长了见识。
萨苏的文章也是我等写博客的学习范本。
6/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七)
我最爱这本书的语言了,不是那种正统的小说语言,也不是那种吊儿郎当的口语化语言。
萨苏写书的感觉,就是在侃。用北京的调子外加点写书的一点严肃性,让人在幽默中也能清楚地明白这本书所写的每一个故事。
萨用中国人的见解去写这本书,但是在事实上却从未掩盖过,带了那么点俏皮性。
很喜欢这本书,请务必看看!
7/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八)
公司因为要做一个日本的项目,经理要研究日本人的心理,又因为我曾经在日企工作过,经理就把这本书和这个艰巨的任务一同交给了我。迫不得已,开始研读这本书。以前很少看关于日本的书,因为有一种民族仇恨在心里,在日企工作过后,更加讨厌日本的企业。
整体来讲,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幽默与知识并存。
8/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九)
記得之前看到過一位美國總統,曾經認為,亞洲最值得尊敬的就是日本。1840年,當鴉片戰爭的硝煙在中國瀰漫的時候,日本當時何嘗不也是受盡屈辱。是什麼使日本人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奮起直追,並且在短時間內,成為強國。何以日本明治維新能成功,而中國的維新失敗。我看日本人的“傻”是成功的秘訣。西方人不也是經常被中國人稱為“傻”嗎?大智若愚,中國人的小聰明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如果真正的要中華民族屹立於民族之林,被世界尊重,一定要收起中國特色,遵守國際慣例。否則,中國永遠不可能成功。
9/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十)
在火车上,在睡觉前,折腾了半个月以后,总算读完了这本《与鬼为邻》。
窃以为写的最好的是第一部分,写家庭,写生活,淡淡的描写,淡淡的调侃,总觉得让人忍俊不禁。
第二部分写工作,也还好,但总以为把日本人平面化了。总是从“轴”入手,然后不痛不痒的调侃几句。结束。
第三部分开始进入日本的社会层面,拿几个日本首相讲故事,终于觉得有点道听途说的苍白。觉得有点读不下去。
第四部分....
总的来说,作者的文字没有太多起伏,一个个白描的故事,起承转合,相似之中给人以莞尔一笑的快乐。
消遣而已....如果认真去读恐怕要把日本给误读了。
10/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十一)
描写日本的人的书多是枯燥、血腥或者啰嗦。
在萨苏的笔下竟是如此生动,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的轴,为什么西服革履的日本男人都喝得不醉不归,为什么日本首相要参见靖国神社。
特别是开头萨和他的日本太太小魔女的生活简直描述得如此有趣。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为:
小魔女在给日本人上中文课,很多日本人不解为什么2在中国如此的被排挤,如二流子,二愣子,二傻子等等。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第二就不好。可突然有个人说好像也有个词叫大傻子。于是一根筋的日本人开始不解,那看来老大和老二都不好,可是为什么没有三。大家不解,纷纷转向小魔女老师,老师语出惊人,“当妈妈的生了第一个是傻子,生了第二个也是傻子,那还有胆量生第三个呀?”
当时,简直笑爆了。
多了不说了,强烈推荐!!!
11/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十二)
看了书名,想着是恐怖小说,打开一看,写的小日本的事儿。有点儿无趣的主题,打算不看了,就手看了两三页,砸吧出来点儿味道来,还是蛮有趣的文字嘛。
整本读完,不能说增加了多少知识,倒是了解了日本这个邻居的更多的生活细节,他的和服带来的低头的那一妩媚,他的成人礼的庄重与高昂的支出,他的结婚照给中国婚纱摄影市场带来的潜在的商机,他的男人随地小便的习俗被默许至今,他的政治集团的门户出身及各门户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分工,他的严格的等级划分,他的石膏一样的死板的脑袋,他的一批批漫画儿童,他的每天晚上的酒馆生意红火以及同事之间的应酬只是公事的延伸,他的以观看飞机上天为一项娱乐项目,他的关于性文化的相互矛盾的法律规定,他的战后国家组织慰安妇机构来安抚美国大兵以换取更多妇女的安全。。。。还有很多很多。
整本书,就是萨在日本生活的见闻经过分类整理后的呈现,天马行空,内容涉猎广泛,文笔顺畅,宛若在听邻家小哥跟你拉家常。也因为这种轻松的调调,我才能将关于日本的书看完,还能记得住一二,不容易啊。
由此得出结论,此书,可读,故推荐之,敬请参阅。
12/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十三)
都说对手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相比于超过美国,中国当今更现实的目标是先赶上我们的老对手——日本,这远不是GDP总量的超越那么简单的。说起日本,我们都能侃上好一阵子,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正敢说了解日本了呢?我们对于这个狭小但不简单的岛国的看法,又有多少是歪曲的,臆造的,抑或是片面的?
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都有其独特的性格。有人曾说,每个日本人都有织田信长的特质。这位“日本曹操”身上有狭隘,有大度,有猜忌,有宽容,即开放,也多虑,很难一概而论,也无疑使人难以琢磨。近年来,介绍日本的书逐渐增多,从松下幸之助的自传,到《菊与刀》,还有《德川家康》之类,也使得我们能跳出“抗日思维”,更多角度的了解日本。
老萨因其独特的背景,加之亲切幽默的笔法,无疑成为了介绍日本民间生活状态和民族心态的绝佳代表。本书虽然不见得有多深刻,但却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地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日本。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重新认识日本的契机,重新正视这个曾经耀武扬威但也能隐忍无比的“太阳国”。
13/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十四)
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收录作者在日本的生活趣闻、社会观察、新鲜见闻、政治人物。出于作者自身尤为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以及文字中透出的勤奋与乐观,整个阅读过程就像和一位老朋友愉快的谈话,生动、丰富,谈话结束后留在心底的是有价值的见闻和不由自主地深思。
想起上次去日本,我们的下榻的温泉酒店,从早上五点半开始直到晚上,泡温泉的浴池很晚关门,依稀记得浴池很干净虽然在室外光着脚可是走起来感觉很安全一点也不觉得滑,后来听说管理那里浴池的老人每天晚上十二点关掉浴池后都要一丝不苟的用刷子把这硕大的池子刷一遍,浴池的舒适干净就是他们每天一丝不苟的工作保持下来了,他们的认真与勤劳可见一斑。而在于他们看来:能把这里打扫的干干净净顾客满意,我多有成就啊。
路上行驶的卡车被认为是应远离的潜在危险,这个不假,我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见过开着大卡疯狂啃面包的卡车司机。当时拉拉旁边的儿子,儿子看了也觉得辛苦。那司机爆满血丝的眼睛很贴合书上讲的——靠把咖啡当水喝才不至于开车时睡着的卡车司机。
在大阪我们一帮朋友晚上出去玩,出了地铁站找不到回酒店路。时值晚上九点半,忽然看到火急火燎走路回家的白领,很不忍打扰,但是想到所谓白领者兴许可用丁点英文指路,于是上前询问。结果那位优雅白领讲的是我在东京以外去过的地方听到的最正宗的英文。问题很快就解决了,现在想起还很感谢她。因为在她之前我和药妆店的工作人员讲英文,这语言完全是不通的。这本书上解释说Japanese English的奇怪发音是因为他们学习英文时音标是日文标注。嘿!Rail竟能读成“赖鲁”。
这本书里的日本政治人物篇能帮着理清日本历任首相的来龙去脉,也能带你走进他们家族谱系的迷糊阵。这些资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算是学习了。都知道日本人一直在研究我们,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甚至了解的渠道都甚少。感谢萨在辛苦工作之余把所学和见闻拿出来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切莫错过哦。
14/15页与鬼为邻读后感(十五)
主观上我把已出的日本相关的国内介绍书分成几种:
一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二有趣的或有专攻的知日胜日;三小资游记;四融入平民生活。菊与刀和广西师大那批哈佛田野范例是一,日下书是二,那毛丹青的某画册是三(我不喜欢《命名日本》,可能有点烦欧阳应霁系的,自己对香港思维的理解也欠深);很多涉及渡日工作婚恋家常的不可尽数是四。
这本属于博文结集出版,内容散而轻松有趣,大概算二类或四类。如作者言编得精彩要感谢编辑,封面的浮世绘瞪眼大汉很噱头,更像是给茂呂美耶的《江户日本》做封面的。有才的萨苏本人兼具多重身份:留日十年的中国工程师和外企管理层;在日本娶妻生女落户的北京侃爷;相当有研究的军事迷。一看便知是《环球时报》风味儿的兼职驻日记者,哈哈。
我们80后这一代,是看日本漫画度过青春期,看日剧进入成人期的,Ayumi听十年,J家美少年爱一堆,自以为对和式符号文化和精致美学取向吸收了个八九不离十,但虚构漫画毕竟是理想化幻想化的日人生活;宅向同人向的东西更是因其小众的特别表达方式而受中国孩子们欢迎;偶像是娱乐业打造的梳妆台上的小神像;我们怪日剧节奏偏缓,想来和这个文化的节奏息息相关——有太多微妙的东西,非亲身体验不能尽数,cultural difference比我们想象的要宏大得多。
关于日本人的一根筋,内向拘谨,“上品”暧昧的性格,与自由灵活不拘小节的中国人民的反差,唯萨苏这样深入日常生活,才能从本质上揭示。本书概述了日本的医疗系统运作方式,政治选举的世袭裙带特点,邻里街坊的交往风格,公司文化与等级制度,男女角色的固定,色情业的疯狂和循规蹈矩,军事地位上作为一个民族的隐痛和烦恼,颇有信息含量,难得的是观察视角诚恳客观,相当值得一读。读完掩卷便能收到作者如此细细道来的苦心,“我需要把这些告诉我的国人,日本只有一条值得我们学习的 – 他们立了规矩,就是为了守的。 除此,无足道哉。”
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写邻家高中男生和青梅竹马的同学谈恋爱那篇: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界和家长一直当“早恋”作政治不正确的逆天行为,而日本人却从高中时期就正式尝试男女之情甚至考虑未来。因为就业竞争相对中国没那么激烈,高考压力不大,毕业后要面对封闭机械的公司生活,二八年华成了最好的择偶时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一切青春少女少男漫画主角,全部是中学生——当年中学生的我们,只能靠这些来满足青春期幻想啊。。
反观我国的青春教育,是一个完全的失败,中学生面对的是满满的课程作业,初成年时期不仅收获的是大面积的晚熟,并直接导致更大比例的青年,理想和现实斗争激烈,进入社会之后理想泯灭速度之快让人伤感,现实起来让人乏味。感情观上,由于缺乏经历,或者说未能在对的时候谈一场输得起的恋爱,有女人要么傻而天真要么现实惊人,有男人过三张了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珍惜什么。
有人会说,国情各别,人家学业未必能好好完成,工作后生活未必比我们自由,不能全怪在教育体制上;统计意义上必然有成熟和不成熟的感情观。好吧,反正如今90后面对的竞争压力虽激烈,精神束缚比起我们来似乎越来越小,祝福他们。
话扯远了,时下描摹日本的书越来越多,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行业,万千片段,渐次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日本,这是好事。眼看着向自由市场奔去的今日中国,价值观的冲击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越多接受同处儒教文化圈的亚洲国家的喜怒哀乐,同经历经济起飞道路的际遇和思想,越能对照性地反思自身的文化,保留我们优秀的民族性格,尽量去除劣根性,提升国民的幸福感——我是说真的呢,在浮躁的今天,幸福感太重要,又太稀缺了。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