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愤怒的囚徒》的读后感大全

《愤怒的囚徒》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2 05:15:42
《愤怒的囚徒》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22 05:15:42   小编:

《愤怒的囚徒》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在监狱中的艰难生活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读者深刻理解囚徒们的愤怒与绝望,同时也反思了人类的道德观和社会制度。这本书引人入胜,深入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的意义,令人思考人性的边界和社会的改变。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一篇

《愤怒的囚徒》保持愤怒,但不内耗

其实我挺愤怒的,内心有个小巨人在咆哮。但是我知道它不是真实的,只是虚伪的情绪在作怪。所以我懂它的节制和隐忍。

匹夫之怒:以愤怒为起点,理解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当你懂得了愤怒,懂得了使用自己的愤怒,并且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内在情绪,那你就离真正的自由不远了。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二篇

我们都有过感到愤怒的时刻,虽然每个人经历的愤怒时刻频率并不一样。愤怒往往意味着我们的体内有一股力量,当我们无法控制这股力量,就可能会伤害到别人或者自己。

在《愤怒的囚徒》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愤怒是怎样形成又为何会失控的问题,分析了当群体被仇恨与愤怒裹挟时会产生的暴力、冲突乃至战争。

关于日常生活中偶尔会感受到的愤怒,我们应当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当两个人在争论时产生愤怒的时候,这种愤怒的情绪可能会让彼此的冲突变得更加严重。

而有些时候,我们感受到愤怒是因为我们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或者是因为没有被他人重视而不满。

有些容易生气的人会想,如果自己再也无法变得愤怒起来该多好呀,因为在这种想象中没有愤怒等于能够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但愤怒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愤怒会带给我们力量,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别人怎么欺负我们,我们都无法愤怒的话,就会让我们觉得特憋屈。

这本书的大多数内容并不像常见的心理学疗愈书一样,告诉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愤怒,而是在更大的层面上去探讨愤怒对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沉重后果。

有些人总是表现的心平气和,而有些人则更加暴躁无常,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面对相同的事情,有些人会感到愤怒,而有些人则无动于衷。

就我而言,在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能够保持比较平静的心态。我的愤怒常常诞生于某些特别的时刻,也就是所谓的愤怒的激发点。

有些人在遇到不公正的事情的时候很容易感到愤怒,而有些人则是容易在被他人忽视的情况下感到愤怒。

正如书中所说,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应该”或“不应该”想法的存在。这些命令式的要求是规则破坏的衍生品。“应该”或“不应该”是被自动唤起的反应,有捍卫规则不被侵犯的作用。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正因为我们会感到愤怒,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底线,理解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个人的愤怒,乃至于集体性的愤怒,有的时候确实有非常强大的破坏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掌握权力的人来讲,如果他们的愤怒无法得到及时的遏制,就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从心理学上的角度去理解愤怒,以及愤怒带来的失控行为,能够帮助我们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在某些关键的时刻做出避免伤害的正确决定。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三篇

认知行为疗法由A.T.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来的,看似是为不相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朋友准备的~不再注重执着寻找童年创伤或潜意识冲突,而是更关注来访者当下可以掌握的隐性和显性问题,通过培养功能良好的认知和行为策略来应对具体的心理挑战~

A.T.Beck正是这本《愤怒的囚徒》的作者,在这本书的案例里你将能找到以认知行为疗法解决愤怒问题具体是怎么做的~

人类是否发怒的机关,是一个天平:

一端是原始思维模式、绝对的二元对立

一端是内疚、焦虑、羞愧、克制甚至恐惧

有趣的是,作者强调道德规范并不能减少敌对行为,很多时候甚至会滋生敌对行为~

作者首先去分析愤怒的成因,其实也是在理解愤怒: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许多保护自己免受他人侵害的代偿方式,比如对出错的深层恐惧的代偿策略是坚持以最高标准来执行。而最显而易见的防御就是对冒犯者愤怒和反击。

这是一种遇到威胁时的原始思维模式,简单高效,对真正的危险是适应性的,但对其他时候却相反~

体验到愤怒之前,人会经历一种短暂创伤或焦虑的毒性体验,进而几乎是自动化思维图2的开始进入愤怒的攻击模式。

但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愤怒体验不是由事件产生的,而是由人最终赋予它的意义产生的。因此尽管自动化思维路径非常容易被触发从而让人进入攻击模式,但作者把这个过程进行了拆解,并研究出人脑的内在算法。

作者对愤怒的研究有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

集体部分有点像《乌合之众》+《1九8四》+《现代性与大屠杀》,但这本书里枚举了很多,纳cui自不必说肯定是必研究的,更有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比如红色高棉、亚美尼亚、苏联、美越,甚至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民族

个体部分引入了很多案例,我觉得对日常生活非常有帮助,一起来看看:

单一归因:将事情原因锚定于单一外部因素,但对潜在的自责只能起到掩饰而不是消除作用。书中的案例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解决办法,防止我们在开始就迁怒于人~

夫妻争吵:除了因为会有相似的思维和争吵模式外,夫妻还会因为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积累的偏见,这本书在案例中提供的解决方案,绝对是我看过最有效的!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四篇

前不久,一则社会新闻震动全国。 39岁的李某在自己的妻子经营的快递驿站内,将妻子、孩子以及丈母娘3人一并捅s。 之后李恩胜笑着投案自首,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据说,李某为了娶这位二婚妻子,前后花了五十多万,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外出打工回家同房妻子还要收钱。 妻子种种恶劣的行为是压倒李某的最后一根稻草,李某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给了她全部的爱和力所能及的金钱,而他甚至都得不到他生而为人应有的尊重。 当妻子向李某一次次变相索要钱财时,无形中让他感到悲伤。 从对方开口或行动到他情绪爆发之间,李某的心中冒出了一种受到伤害”的感觉和“有损自尊”的念头,之后对家人的期望值降低,你不把我当人甚至当丈夫,从悲伤不满到愤怒最终由爱生恨,酿成大祸。 日常生活中每一次争吵,一旦一个人被激怒,他所有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敌人”身上。 在中国人的传统世俗观念里,我花钱娶媳妇回来,连睡一张床都不让,伤了一个男人根本的自尊,愤怒和报复源于一个人内心的失望和沮丧。 在《愤怒的囚徒》一书中讲到,家庭暴力和虐待儿童刑事案件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侵害,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受害者被视为敌人,而施暴者却将自己视为无辜的受害者。 让我在心中闪过这样一个画面,比如夫妻间,情侣甚至是亲人间的争吵,吵得面红耳赤,拍桌子摔碗,动手动脚最后打得满地找牙。 从爱人到仇恨,中间只夹着内心深层处的愤怒。 而这份愤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发自于自我内心的印射。也就是当事人对当前的状况不满意而做出的本能认知反应。 无非三种:要么你伤害了我,要么你看不起我,要么你激发了我的底线。 人的大脑分三个区域,前脑主管情绪区,而人在情绪亢奋的情况下是很难用后脑理智区来作出判断,所有的情绪会被放大直到最后的大爆发。 《愤怒的囚徒》一书中又讲到一句很深刻的话:一个易怒的人会对别人对他不经意的轻视夸大,并想要狠狠地惩罚冒犯他的人。 这也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 喜怒哀乐每天常伴我们左右,这四种情绪实则复杂,在它们背后都深藏着我们看不到的认知迷区。 比如怒。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和别人谈论一件事时,如果别人说出了不同的意见,对方就会不开心,进而产生一些激进的语言,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深层次的不开心并不是情绪上的,而是情感上的,他觉得对方伤害了他的种种。 从丧失和恐惧——苦恼——将注意力转移到“侵害者”身上——愤怒情绪。 《愤怒的囚徒》作者阿伦贝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发现,大多数人产生不良情绪后的行为,都有一个缺陷性的自我形象,也就是通过各种恐吓或语言刺激来弥补这种缺陷。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可以试着接受认知行为疗法,情绪从根本上释放,找到产生情绪的纠结因素,是人为的还是自身的问题,每次愤怒前告诉自己学会克制,不做情绪的奴隶,学会客观而理智地对待人和事。 《愤怒的囚徒》一书是讲关于愤怒产生的原因,敌意与暴力的认知,群体暴力等等内容,专业性强,知识点很落地,适合大众阅读。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五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陷入情绪的漩涡,愤怒似乎成为了家常便饭。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容易情绪失控,产生愤怒呢?又为何那些曾经充满爱意的情感,最终会演变成怨恨与冲突?

阿伦·贝尔,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奠基人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揭示了愤怒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愤怒的囚徒》中,他详细探讨了愤怒的产生和原因,指出愤怒并非简单的情绪爆发,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所驱动的。

贝尔认为:愤怒往往源于我们对事物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当我们面对挑战或威胁时,如果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与实际情况相冲突,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引发愤怒。

此外,过去的创伤经历、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因素也可能成为愤怒产生的土壤。然而,愤怒并非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人人都晓得的道理。

贝尔在书中给出了克制愤怒的具体方法。他强调了认知重构的重要性,即通过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解释,来调整我们的情绪反应。

例如,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尝试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找其中的机会和成长点,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愤怒和抱怨中。

此外,贝尔还提倡通过情绪调节和沟通技巧来管理愤怒。他建议我们在感到愤怒时,先深呼吸、放松身体,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平复。

然后,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使用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读完《愤怒的囚徒》后,让我认识到了愤怒的本质和危害,还教会了我如何有效地管理情绪、化解冲突。

我开始意识到,愤怒并不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情绪,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和认知重构来加以调节的。同时,我也学会了用更加理性和平和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冲突。

当然,读完这本书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发怒。因为人是有情感的生物,愤怒作为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有时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愤怒的囚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策略,让我们在面对愤怒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我们可以逐渐学会在愤怒来临时保持冷静、理智思考,用更加积极和有效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在书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知识点是认知重构的力量。通过改变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解释,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避免被愤怒所控制。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愤怒管理,也可以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当然,若我们学会用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时,我们会发现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总之,《愤怒的囚徒》这本书,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愤怒的本质和产生原因,并提供了实用的应对策略。通过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方法,我们可以逐渐摆脱愤怒的囚徒身份,重拾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也避免伤害自己和亲近的人。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六篇

一、人为什么会愤怒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脾气。脾气就是文化和基因,是一个地方特有的存在,也是一个群体情绪的集中表现。我们往小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脾气,会因为生活中各种事情而被激怒,并爆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轻则语言伤害,重则身体力行地对抗。有时候,难理解一些平时温文尔雅的人群,怎么会爆发出那么大的情绪,产生那么大的破坏力。

愤怒是情绪中最容易造成升级的一种情绪,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自由自在的发展,则一定会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已的行为来。所以,《礼记·大学》中对君子的要求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要抑制自己不好的情绪,而是要明白做大事需要有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个人的修为是做大事的基础。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呢,大概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们自身修为不够,对很多情绪缺乏掌控力,在别人轻易地挑拨下并激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毫无节制地肆意妄为。比如,最近比较热闹的程前怒怼周鸿祎事件,就是程前在毫无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观念、情绪,这种表达对程前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但是他这种表现却伤害了所有人,也侮辱了所有人,每个人都看得到这种“毫无由来”的愤怒是小孩子过家家,站不住脚的。另外一方面,是外部的“挑衅”行为会越来越多,如果毫无节奏地四处树敌、随时出击,那么自己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而收获几乎为零。比如,程前的道歉和后面的面对面表达的“打不过就加入”逻辑,就在继续的消耗自己的无知和无畏。

愤怒的情绪控制得比较好的案例,则是同样93年出生的董宇辉。在遭遇了内部变动、各种谣言四起、捧杀着有之、爱护着有之的舆论焦点下,他发出了自己的言论: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这个言论是孔子对自身修行的严格要求,毋意是无主观臆测心;毋必是无绝对肯定心;毋固是不固执己见,毋我是不要处处以自我为先。看看程前的无知,再看看董宇辉的言论,我们就能得出结论:单纯的表达情绪是肚子里没有笔墨的外在表现;坚持自我修身才是内外兼顾的根本!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呢?我总结为十六个字:内修不深,外修不严,内外失衡,情绪失控。

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做不到情绪稳定,但是内省和自控能帮助大家走向情绪稳定。有些人在年纪轻轻就走向了情绪稳定的状态,而有些人到了老年依然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控制情绪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不仅仅是保持和外部的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和平相处。

这也是我特别喜欢阅读《愤怒的囚徒》的主要原因。我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情绪失控的同事,他们的平静认真和他们的疯狂咆哮总是让我非常惊讶,为什么平时看上去文文静静的人在遇到一些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会表现出如此暴躁的“洪荒之力”?为什么在某些看起来很平静的专业群聊里面会瞬间激起群体的对抗情绪?为什么和谐的家庭里会短期激发起巨大的冲突并爆发出不可收拾的愤怒?这些日常遇到的愤怒让我想要研究,人为什么会被愤怒给囚禁在地牢中而不可逃脱。

《愤怒的囚徒》不仅是一本深入剖析愤怒心理的书籍,更是一次对人性、自由与内在平和的哲学思考。作者阿伦·贝克,是一位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被誉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他丰富的临床经验、个人智慧和学术知识,为人类心灵的黑暗面提供了一个专业的描述,他用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愤怒背后的复杂真相。贝克博士从人类认知发生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愤怒的根源。

他认为,愤怒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人们对某种刺激或威胁的本能反应。然而,当这种情绪反应失控,甚至演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时,它就成为了一种“囚徒”,束缚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在书中,贝克博士强调了愤怒与暴力的关系。他指出,当愤怒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时,它往往会引发暴力和冲突。这种暴力和冲突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也会对社会造成破坏。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案例,贝克博士揭示了仇恨和愤怒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愤怒的囚徒》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愤怒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摆脱愤怒、实现内心自由的指导手册。贝克博士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愤怒的爆发。这些技巧和方法不仅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经验,还融入了东方哲学的智慧和思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贝克博士对人性光明一面的肯定。

他强调说,当我们真正理解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就能释放出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宽容。这种善良与宽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还能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总要去相信,美好的未来是因为我们心中温暖而平和,世界终会美好。

《愤怒的囚徒》读起来并不轻松,很多专业名词不好理解,很多专业写作方法其实读起来云烟雾绕,但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愤怒的教材。这本书也是对愤怒的情绪进行研究的一个科研专著,有许多心理学的方法和临床门诊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愤怒的过程和管理情绪的方法,用扎实的心理学实践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的价值和意义。

回到日常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一生的修行。修行的核心逻辑是调整不良的行为,匹配自己的人生目标。孔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是一种严格的要求,而《中庸》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每一个人的修行指南。很感谢《愤怒的囚徒》帮我更好地理解了愤怒和囚徒的关系,不被愤怒囚禁是每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都应该去做的事情,而理解愤怒是修行的第一个考验。整体上来说,《愤怒的囚徒》是一本极具专业性和启发性的心理学著作,它不仅帮助我认识到愤怒的危害和负面影响,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他人情绪,释放内心的束缚,能帮助我和大家一起走向真正的自由和平和。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七篇

“一句话就被触怒了,你脾气怎么这么差?”

“多大点事儿就崩溃,你怎么这么脆弱?”

你是否易怒、易情绪化?你身边是否有暴脾气或玻璃心的人呢?

真的是因为脾气差和玻璃心,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我少时上学是公认的淑女,在结婚生子后某段时间,也经历了一点燃、伤心到崩溃的过程,后来渐渐接触心理学开始自我救赎,才知道所有愤怒、情绪化的背后,都有一个很难被意识捕捉的隐秘过程,这个过程的源头是认知。

本书作者阿伦·贝克是一代心理学巨匠,“认知行为疗法之父”,他毕生致力于克服进化及成长创伤的悲剧,减少个体心理内耗,引导出人性中理性、积极之光。在这本书中,他总结了一生的科学研究和治疗经验,实用与智慧并存。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看清愤怒的真面目,如牢笼般囚禁着我们的内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越想越气的原因。情绪无时无刻会影响我们,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而引发情绪的是我们的认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件事,有人觉得是好事,而有人却生气甚至愤怒。

认知通俗的理解是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事情发生后,我们的潜意识往往会自动地赋予它某个意义,比如这是好事儿、这是坏事儿,我们对好事会产生开心幸福的情绪,对坏事往往恐惧焦虑甚至逃避;如果我们觉得被冤枉、被不公正对待,就会生气甚至愤怒……

我们赋予这件事的意义,往往会根据自身经历导致的认知偏差,比如“应该”“不应该”“强制化规则”“不合理期待”、泛化、过渡概括、二分法思维、因果思维、单一原因等认知的错误及扭曲,等等,认知偏差让我们感受到被冒犯,愤怒是被冒犯的第一反应。

书中从个人愤怒讲到集体愤怒,认知维度的不同导致的多层次因素相互影响,自我中心会让我们误以为,其他人会和我们一样的认知,他们故意在伤害我们,明知故犯更应当受到惩罚,最终激起愤怒、纷争乃至战争。

如何避免呢?作者建议挖掘人性中依恋、利他和合作的一面,这便是我们改变认知、减少愤怒、内耗的潜力所在。书中作者用两章的内容,若干心理干预的策略,助我们打开认知、拓宽思维、走出思维困境,逃脱愤怒的牢笼,成为真正的心灵自由人。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八篇

日常争吵中,一旦一个人被激怒,他所有的注意力就会都集中在“敌人”身上。这或许在关键时刻救命,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是放弃了理性,成为了原始思维方式囚徒。

长期的误解会让两个人彼此心生敌意和偏见,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而对方是元凶。他们会把不带个人感情的陈述解读为侮辱,把无意间的冒犯归结为恶意,会笼统地概括别人不友好的行为。

由此,冲突产生并在不断加剧。在偏见的影响下,他们会误以为对方就是自己脑海中的负面形象,双方对彼此充满了下意识和不可抗拒的敌意。

有时候,强烈的恨意会膨胀成一种“仇恨”状态。《愤怒的囚徒》里举的父女的例子,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爸。

小时候,我爸很严厉,做错事打,偏听亲戚说我不乖也打,吃饱了可他认为我还没饱也打,认为我偏食更要打……他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我,我不仅害怕,还恨他。

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敌意呢?

一般来说,我们遭遇某种经历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情绪,取决于我们内心怎么样解释这件事,赋予了它怎样的意义。

敌意的发生顺序是从受侵犯的解释到愤怒,再到敌意言语或肢体行为。

事件→痛苦→“蒙冤/受委屈”→愤怒→动员攻击

我们自身遵循着诸如“你不应该做让我痛苦的事”的潜规则。如果我们过于宽泛且僵硬地运用这些规则,就很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了。

当我们觉得有人触犯了我们的规矩时,我们就会愤怒。这是因为我们把规则等同于自己了,认为别人触犯规则等同于攻击自己,而导火索通常源于内心考量的“应该/不应该”。

愤怒的囚徒读后感第九篇

最近刚读完认知心理学书籍《愤怒的囚徒》,其作者是一代心理学巨匠阿伦·贝克,被公认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

这本书从认知角度解释我们常常味很陷入愤怒的情绪里,做出极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而后悔终生的,也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我尝试借助刚刚看过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的人物故事,去消化这本书中所带给我们缓解能量的帮助。

金陨石在公海捕鱼的过程显然团队的意见领袖决策果断、占有欲和自我防御性极强,这些是特性说不好是常年的工作环境导致的,还是被环境所激化。

总而言之,金陨石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常年生命及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愤怒是他面对冒犯的第一反应。

他到日本地铁站中追女儿男友李苗苗过程中,接到电话得知女儿去世,瞬间行为系统被调动起来准备战斗,跳下站台追李苗苗。

看到这里时,大多数父母都有强烈的代入感:倘若女儿死亡与眼前这个男孩有关,誓死追到他,在所不惜。

然而这是我们坐在沙发上的想象,实际现场的反应会源于我们经验原始应对愤怒的方式。

金陨石的愤怒是瞬间的,源自常年紧张搏斗的毒性体验,是他对被冒犯的愤怒原始应对状态。

观众从这位失去女儿的父亲的愤怒行为,认定了李苗苗是凶手。

在极端情况下,金陨石的行为或可赢得个人英雄主义或为女复仇的好父亲。但回到日常状态下,金陨石的行为就是偏激。

逼女儿跑步、学游泳,对手是岛上的生存危险;发烧用毛巾蒙住孩子的整脸,对手是病毒;用农药杀浣熊,对手是入侵的动物;被锁在地下室,用点燃的方式获得一线生机......

但凡涉及侵犯都会引发战斗和反击行为,生物作战系统一旦启动,牺牲生命为代价的反抗就会出现。

金陨石从接到女儿去世的电话开始,一直处于原始信念下的愤怒,他一生搏击于海上练就一身自我防御的机制,却得到唯一的亲人被祸害的结果,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于是,在公海上的暴力反击,转变成暴力复仇反击,其信念模式是一样的。

如果不是他发现女儿在社交媒体的自述,儿时曾把自己关在衣橱里画太阳,而他恰巧能找到实物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否则他是很难回头审视这一段亲子关系的。

了解了金陨石的愤怒,也了解了《涉过愤怒的海》悲剧的根源。

除了结尾,金陨石之前一直未做过自我审视,整日忙着应对外界的愤怒和生活的愤怒,可谓“愤怒的囚徒”,导致认知偏激,丧失空间去思考孩子的需要,以及自己作为父亲可提供的爱与温暖。

所以,请正视你的愤怒,不要让它成为“人们以自身信念体系为参照对情境进行过度诠释的倾向其实是‘自我中心角度’的一种表达”,从而错过爱的时间。

娜娜喜欢说:我喜欢。

因为爱需要双向奔赴,娜娜说:爱,没有。

娜娜小时候的岛屿生活里没有教会她什么是爱。成年后到日本有了自己的亲密关系,开始尝试学习“爱”。

开始她以为李苗苗为他掰断门牙是爱、扔掉鞋子是爱,后来觉得店长的默默的温情是爱,用身体为他取暖是爱......

她以为爱是一种形式,一种行为,过了爱情浓度期的长久的爱是什么?

两个男人对她的冷淡,她都很愤怒,大哭大闹之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关键:“不会有人在了解我以后还爱我”。

我们常常陷入自我中心视角,陷入愤怒会形成偏见思维,绝对化的二分思维导致越来多的问题,而走向一条不归路。

金陨石把女儿死亡的责任归为他者,女儿则把不被爱的责任归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读《愤怒的囚徒》的人一定比常人更想解决掉自己总是愤怒的行为。

这本书用几个层次去解释认知对于形成愤怒和陷入愤怒导致爱意消亡的影响。通过唤醒依恋、利他及合作等人类特有的积极心理品质,去降低愤怒、客观理智的分析问题关键,才能彻底打破困住我们的情绪牢笼。

而电影《涉过愤怒的海》让我们以他人故事,看到人生只有愤怒,将会造成连环恶果。

甘地的孙子写过一本书《愤怒是生命给你最好的礼物》中说:“我的余生必将经历更多的不公和偏见,但我不会在仍出那颗报复的石子,更好的出路在等着我。”

从愤怒过后得到认知的成长,化愤怒为力量,用爱和真理化解矛盾。

文|荣荣 关注我❤️一起沉浸阅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