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生活》观后感:这部电影以幽默而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现代人的爱情生活。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观众可以看到爱情的种种面貌:甜蜜的恋爱、婚姻的磨合、背叛的痛苦等等。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剧情,让观众深入思考爱情的本质和我们在其中的角色。整体上,《爱情生活》给人一种温馨而触动人心的感觉。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一
编剧太厉害了!非常细微,极其微妙又复杂的感情,可以这么准确的表达出来。上一段恋情和下一段恋情,上一段婚姻和下一段婚姻,前任和现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各种感情,各种细节,各种关系,各种逻辑,讲的太棒了!一点18镜的镜头都没有。导演相当牛!几个道具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可以反射光的CD碟片,黑白棋和棋盘,猫咪。既治愈又励志。爱了爱了,必须给五星。这爱情生活,既现实,又高于现实。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二
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狗屎一样的烂片,全体精神病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三
故事里男人都是不负责任的,前夫抛弃她和孩子以及前妻和孩子; 丈夫抛弃前女友,自己和前女友偷偷见面亲密互吻; 公公嫌弃她带个孩子出嫁,对婆婆也并不能够付诸真心,让人不禁心寒不已。
女主的行为我无法理解,或许是因为善良,对前夫始终放心不下,也有可能是因为觉得孩子的离开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对前夫也有愧疚。
故事最后女主发现前夫的渣男本质,男主发现女主和前夫的过分亲密内心妒忌,终于彼此都意识到他们都应该把目光放在身边人身上,两个人缓缓走向远方消失在画面的OE结尾,也让观众多一些期待。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四
确实是非常困惑
但至少也对爱情做了辨析,区别于同情。那个烂贱的韩国人,就算我带入这个老公,我都一点也嫉妒不起来。纯就是恶心和愤怒。
这片子名字不叫爱情,叫爱情生活,显然就是想提前告诉你,这是打了折的,凑乎的爱情。之前说话的时候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心虚。心虚于进入爱侣的角色执行各自的功能,实则只是打着爱情的旗号罢了,徒有其表。后来“直视我的眼睛吧”,我看来是真的破罐子破摔,脸不红心不跳的凑活生活了。
那还是爱情吗?按上一段我的说法来讲,那就不算爱情。但万一它真是爱情呢,那就恐怖了。一种没有可把握样态的,无法逃脱的,无能为力的克苏鲁力量。它与幸福无关,与快乐无关,与满足无关,它是一种纯净的惨白。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五
似乎叫love life有点不符?这里面的主要4人有爱吗?
男主似乎更爱女主,却也会吻前女友。女主在男主面前总一副可怜委屈的样子,但房子是男主父母让的,也是男主当时一直陪着她。男主尽可能对她的儿子好,也不曾真的对她发脾气,但女主可以转身投奔前夫。再说前女友,句句透着我还深爱,你伤我好深,有意无意的勾着男主,但好像也只是一种不甘,而非一定要个结果。前夫则是来无影去无踪,表现得无辜,实则哪里都有老婆。
这四个人像是一种错位:男主对女主,像是女主对前夫;女主对男主,像是男主对前女友。但又不得不说,这有时候是生活的真相。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这部电影营造了一种健全人无法融入之感。女主和前夫的手语表达,总是灵动带着丰富的情绪表达;和男主的言语,总是平淡的带点敷衍和无法被理解。最有意思的还是,女主跟着去了韩国,才知道前夫是为了韩国儿子结婚回来。而女主和这个韩国儿子的沟通,竟然通过手语达到沟通无障碍。而她身处异国,像残障一样,除了手语很难流畅沟通。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六
自己还是很喜欢日影的,是枝、小津的家庭影片都详细看过,但是这部片子真的拉低了我对于日式家庭片的感觉。 开场满满的日式风格,画面,色调,调度,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是很不错的。
但是剧本内容我觉得是硬伤……两性关系讨论的影片硬核如索多玛、苦月亮、感官王国我都能接受。但是私以为这部片子讨论的内容相对较虚较浅,这就导致本在叙事节奏上不占优势的家庭类型片在叙事上变得冗长乏味,各个段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可能是为了缓解,但是个人看来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再回到人物塑造……我不理解多大的驱动力可以让一个拥有稳定生活,稳定工作收入的女人为了前夫放弃一切;那个男人直接抛弃了追随他的女人转头就和刚结婚的大儿子回去了……如果硬扯着为了儿子的死内疚、赎罪……因为没有个人经验所以我无法反对,但是我真的共情不起来。 整体的镜头语言还是一如既往的日式克制,不过因为个人对于剧作内容实在热爱不起来,所以就没有太大的感觉……
最后的歌真的很好听!hhhhhh歌名就叫 love life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七
片名《爱情生活》,只能说是某种奇怪的人的爱情与生活吧,根本不能代表普罗大众。
先说妙子。原先找的丈夫是韩国聋哑人,长得又丑,结婚不到两年就莫名其妙抛下她和2岁的儿子玩失踪。4年后儿子意外夭亡,这家伙冒出来扇自己一耳朵,她反而感谢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劝她向前看。之后她尽力帮助前夫申请生活补助,找工作,借公婆的房子给他住,都可以理解——善良嘛,义工的责任嘛。结果,前夫说父亲病危要赶回韩国,她跟丈夫借钱给他当路费,这也罢了。路上想想不放心,硬是撇下丈夫跟前夫走了,美其名曰“他不能没有我”——这是什么圣母情怀与受虐倾向啊?
再说大泽二郎——妙子的丈夫。和单位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同事已经谈婚论嫁了,不知为何鬼迷心窍爱上妙子,不顾父亲反对硬要和她结婚——他本人长得那么帅啊。然后看到妙子和前夫拉拉扯扯,难受得不行;以为花钱送走“情敌”了,结果妻子执意要跟前夫走——是什么样的爱情让一个男人卑微如此啊?
最后说那位前夫朴先生吧。何德何能,在韩国有个老婆,为他生了儿子,他抛下母子走了。来到日本,又有妙子对他关怀备至,他依然抛弃了他们。最后他居然理直气壮和妙子撒谎,明明是自己的儿子结婚,他能说成是父亲病危——这么一个毫无家庭责任心,满嘴跑火车的人,妙子你是爱他哪一点啊?
如果说有种女人像妙子那样喜欢拯救落魄潦倒的男人,那大泽就是喜欢充当英雄拯救凄苦无助的女子?如果是这样,那这对男女凑到一起,也是天赐良缘吧。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八
人总归是主观的、是自私的,尤其又在“爱情”这种极主观、自私的情境下。
人会因为这两个特性,相信并放大自己的主观感受。你所以为的折磨、痛,舒服、放松,对方并不见得能全然的理解、共情;你所以为自己之于他人情绪、生活上的重要,对方可能也并不那么需要。
人呢,有时又很冲动,总想抓住自我认定正确的,当时认定正确的,但结果也许并不如愿。不如愿了怎么办呢,那另一面来了。
人有时又可以很麻木,既然可能之前的决定,当下看,“错”了,那就稀里糊涂着呗,随大流呗,毕竟那么多人也都是这么过的,生活的。犹如电影的最后,两人好似无事发生的去楼下散步,产生分歧、走入阴影、保持距离,远去…
至于未来,可能他们等着混沌着的状态又“腻”了,于是进入下一次的循环…
爱情也好、婚姻也好总归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就大多会遵循生活的“无序”、“混沌”。没有那么肯定的因和果、对或错,熵增毕竟是世间万物的常态和运行逻辑。
人好累啊,还不如电影中那只猫,导演把它放入那么尴尬、别扭、汹涌的环境中,它在那,不顾世间烦恼欢乐的跳着玩着,这个对比,哈哈,做个猫吧。
电影后半段略有一丢丢狗血和故事化,有点伤害前半段营造出的生活实感,不过算是可以理解。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九
#OLWE# #LEAFF# 看得很难受,写实主义的开场,残酷且沉重的事件,狗血的剧情和最后荒诞的结尾。这可能是悲剧的一种形式,不过感觉上还是太割裂。不光剧情上,角色,镜头和光影上也有很强的割裂感。结尾处去韩国有多大决心,散步就有多凑合,是爱情么?是生活…
角色上,爱情梯队明显,女主丈夫前任,女主丈夫,女主,女主前夫。而且影片中还有很强的对照性,能感觉到导演还是用了心的,“儿子与猫”,“帮着找前夫与帮着找前夫的猫”,“男主叙事中的失语与女主参与婚礼的失语”,不过有不少角色设计挺没必要的,不如精简一点儿。割裂感主要是来源于女主的圣母之心,影片我看到一半就能感觉到一定是一个男导演…男性视角下完美的爱情悲剧可能就是这样吧…有些《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感觉。
视觉上,构图上,第一次进浴缸时的前景遮挡造成的压抑感非常喜欢。镜头有几个蛮不错的,残酷的固定镜头带观众注视跌入小孩的浴缸,女主作为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女主前期基本是“消失”在镜头中的,失语状态明显),不过这个失焦状态与结尾的割裂也非常明显,结尾处的雨中漫舞不如就让女主一直失焦。还有大量不合时宜的镜头,如当前期所有情绪积压时,第一个手持大起伏镜头我觉得是用来抒发情绪的,但没有,一个长镜头手持只是为了让女主过去给当翻译…。第二个手持是丈夫的前女友坦白诅咒,并得到了一个吻………。再者就是光线上,悲剧发生后的大暖光…给我带来的不适感太强了。
听觉上,感觉还可以,整体偏静,女主主动找前夫时几次火车经过的声音也表示二人平静表面下内心的起伏。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十
敬太必须死去,不然朴便无法进入这个重组家庭,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从妙子决定让朴住进岳父母搬走的房子起,剧情开始崩坏。趁着丈夫载着父母回乡下定居的空档,妙子擅自主张,不仅让朴住进父母家宅,还带回了自己家,二郎曾经生活的居所。她一边泡在浴缸,为敬太之死忏悔,一边寻求坐在身旁的朴的原谅。
到这,基本没法看了。不说朴当年的离开给妙子带去多大痛苦,妙子的幸福源自二郎对她的接纳,不计较前夫的孩子,还为此与父母结下矛盾。而这一切比之妙子对落魄的朴产生的同情,难道不应该更值得感恩?虽然妙子没有做对不起二郎的事情(未和朴发生关系),但在送朴回韩国的路上临时变卦,坚持要送回家,只因可怜对方,这个时候,她顾及过二郎的感受吗?
电影里的人物都被一种悔罪与救赎的动机包裹,从而变得不真实。尤其是妙子,缺乏依据的圣母心暴发让人物形象一度崩溃。导演一直领着故事向治愈的方向行进,极力避免对人性之恶的刻画。其中最强烈的恶意竟然只是二郎的父亲讽刺妙子是“二手货”,和二郎母亲一开始不赞同把孩子遗体放在家。后面,两人都为过分举动做了道歉。
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性恶的呈现。即便到结尾,朴骗妙子父亲病重要归国,向她借钱。事实却是朴远在韩国的儿子要结婚,他作为父亲想回去看一眼。这个谎言,实在也很难说人性恶,更多是身处底层落魄无依的朴自然做出的举动。妙子知道这个真相后,在婚礼现场的雨水中跳舞,她好像在欺骗与受辱的污水中找到了救赎,体验到了快感。实在太让人奇怪。
整部电影像刻意借死亡来阐释痛苦、罪恶、救赎等宗教命题。也就毫不奇怪,夫妻俩在福利部门的工作像当代宗教团体,会为流浪汉分发食物;二郎父亲的生日宴,有修女的加入;二郎母亲加入了当地教会,还和妙子一同探讨宗教能否慰藉人死的痛苦……为了硬生生拔高生命的意义,敬太必须死去,作为韩国移民后代的朴必须闯入这个家庭,并带出远在韩国的前妻。编过了,深田晃司!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十一
这部电影讲的是告别吧,一边看片子,一边站在女主的视角找自己的位置,她那么义无反顾地跟着前夫走了,应该不是因为爱情,是因为无法接受孩子的死去,而只有前夫才是唯一能让她感觉和死去的孩子产生链接的人,这是她珍贵的过去,即便有那么多痛苦,也是她的一部分自己。
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过去都很纠缠,这过去可能体现为和父母的关系、一段友谊、一段爱情,女主这里是孩子的死去。然后无论我们有多想成长多想继续走下去,一旦不小心回头瞥见那个受着苦的被抛弃的被背叛的自己就不忍心迈开步子了。我们会很委屈,想从父母那儿听到一声抱歉,觉得有这声抱歉了自己就可以告别过去。我们会愤怒,想找到那个人告诉他被背叛的感觉,想让他愧疚得抬不起头,有了这个愧疚,我们就可以为过去画上句号了。我们会等待,等待那个喜欢的人看见我对他的爱,这份爱这么美怎么你就是看不见呢?然后一直跪着捧着自己的心一直遗憾,一直顾影自怜,如果不被看见,我们也一直走不进下段关系里。
委屈也好、愤怒也好、遗憾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对自己的爱吧,我们对过去的自己一直怜悯着,因为自己没被好好对待而耿耿于怀,我们都“觉得”自己值得最完美的爱。
先不说这份“觉得”是不是错了,但起码我们把自己的主动权都放在了别人手里,如果没有别人来道歉、愧疚、看见,我们就永远无法从过去走出来了。
这时候其实身边很需要一个站在未来的人,电影里对应的是男主,他对女主的痛不能说感同身受,对女主和前夫的过去也不甚了解,甚至女主跟着前夫走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他这个人的存在却是非常重要的,有他存在,女主的成长才变得有可能,有他在,女主就比较不容易陷在过去里打圈圈走不出来。女主的未来是清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怎么不算爱情呢?
希望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亲密关系,愿意拉着你的手往前走,偶尔回头看也不会那么容易陷进去,祝愿都能拥有这样的爱情生活。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十二
妙子和前夫育有一子,可在生日当天,儿子意外身亡。妙子伤心不已。在儿子的葬礼上,前夫意外出现,他是一个流浪汉。妙子的生活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电影在表现日常上面无比静谧,画面随着人物情绪变化缓慢切换。
儿子的去世和前夫的到来,如同一股阴云,笼罩在原本幸福的家庭之上。然而这个家庭原本就有一种危机,那就是公公不接受儿媳妙子是个二婚。孩子的去世暂时缓解了这场危机,却令妙子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
随后剧情开始变得狗血,妙子帮助前夫找工作,找房子,还把前夫带回自己家,陪自己泡澡。而妙子的丈夫回到了前女友身边,似乎旧情复燃。以孩子的死为契机,这个家庭开始分崩离析,夫妻俩心底里各自复苏的爱情将婚姻弄得摇摇欲坠。
妙子是铁了心一直照顾前夫,她以为这段感情肯定有始有终,谁知前夫骗了妙子,其实他要去参加另一个儿子的婚礼。他把为爱奔波的妙子丢在了一场暴雨之中。而这场暴雨的制造者,正是为爱暴走的妙子本人。
整部电影笼罩着一种诡异压抑的氛围,导演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如此夸张怪异的剧情。人物在令人感到费解牵强的情感逻辑里行动。影片自始至终都在指向家庭和爱情,妙子和前夫,丈夫和前女友。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仿佛一个幽灵,一只猫,一场暴雨,摧毁了完美的家庭,瓦解了幸福的婚姻,却维系着不该有不道德的关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却是婚姻的叛徒。
感觉导演想讲述的很多,家庭,爱情,亲子关系等等,但影片却拍的莫名其妙。爱情是主题,但爱情却扮演了家庭摧毁者的角色。当然在结尾处,丈夫和妻子依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却只是维系着各自的角色而已。也许,世间的大多数家庭都是如此吧。影片把日本人情感中特有的暧昧和隐秘表现的淋漓尽致。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十三
深田晃司用一个并不幸福的故事阐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混乱却真实。
生活并不是总充满阳光,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也并不是在大团圆的结局后就不食人间烟火。正如妙子和二郎的婚姻生活一样,看似平静的小两口的日子总会在不经意间向观众透露出一点不幸的消息:公婆不满意儿媳带个“拖油瓶”进家门,儿子在庆祝宴上不慎溺水而亡,丈夫的前女友突然找上了门,消失很久的哑巴前夫也卷了进来,······
这大概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事情来了,他们的应对策略看上去让人迷惑:公婆选择远离麻烦,搬到了外地居住;丈夫去送老人,回来的半路上又去见了前女友;前夫与妙子在一起似乎才更加快乐,没成想,他还有一个马上要结婚的儿子,······人们的做法与想法看似不可理喻,实则却是最真实的反应。它或许不那么美好与道德,但是人生也从来不都是按照完全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在按部就班的。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十四
这个故事的主线是,妙子带着孩子和现任丈夫一起生活,三个人很和睦。生日会上,孩子玩耍时意外摔倒死亡。葬礼上,孩子失踪多年的生父,即妙子的前夫突然出现,和妙子一起嚎啕大哭。妙子是社会保障所的工作人员,只有她会用手语和聋哑人前夫交流,她得知前夫一直在流浪,决定帮助前夫谋取生计。这天一封信被送给前夫,前夫看了信说他父亲在韩国病危,他必须赶回去。妙子说服丈夫送前夫去码头,并且决定和前夫一起回去。到达韩国妙子发现,并没有什么父亲病危,那封信其实是婚礼请柬。原来前夫在认识她之前就已经有过妻子和孩子了,他同样抛弃了他们,而他之所以回来参加婚礼是因为小儿子的死让他觉得必须见大儿子一面。婚礼上下起了雨,众人纷纷躲雨,只有妙子一人呆站在雨中。结尾妙子回到了家中,继续生活。
看完电影我感受到的是孤独,尤其是妙子孤独。
妙子除了在出事时情绪失常过,在医院回答问题和看到遗体后都很“平静”。妙子的公公一直对她和孩子有意见;婆婆虽然很伤心但反对把遗体接回家中因为她始终没把孩子视为自家人;丈夫喜欢继子但心里却更想与妙子有一个亲生孩子,并且他很快走出了阴影并使用了继子溺亡的浴缸。所以,妙子周围没有任何人可以共情她的痛苦,她一直在无声地哭泣。直到葬礼上前夫突然出现,她才嚎啕大哭,因为她明白只要是孩子的生父就一定可以理解她的痛苦,她的痛苦在那一刻才不是孤独的。
妙子不是唯一孤独的人,妙子的丈夫同样孤独。丈夫的孤独来源于他爱妙子,但是无法和妙子具有相同的感受,他想安慰她但是无从安慰,孤独是双向的。丈夫的孤独在妙子开始帮助前夫加深了。这一点电影表达得很有象征性。妙子和前夫使用手语交流,而丈夫不懂手语,三个人在社保所交谈时,只剩下了妙子和前夫在用手语交流,接下来镜头给了丈夫特写,我们知道他已经是个完完全全的局外人了,这种语言上的隔阂遂变为了心理的孤独。有一幕很有趣,在房间里丈夫背对着前夫开始说话,前夫听不见在自顾自的收拾被子,小猫在地上乱窜,丈夫在对谁说话?其实他是在自言自语。
除了妙子和丈夫,前夫一直逃离身边的人,他是孤独的;丈夫的前女友,被劈腿,爱而不得,还被无知的同事邀请参加妙子的聚会,匆忙逃离的她同样孤独。
影片结尾,妙子认为前夫是唯一可以分担她的痛苦的人,因此她尽力帮助他。当她知道前夫居无定所,她甚至觉得前夫的痛苦比她更深,所以她说没有她前夫就活不下去,所以她决定陪前夫去看望病危父亲,分担他的痛苦。但是现实很讽刺(狗血),最后她发现前夫居然还有另一个孩子,前夫居然还欢天喜地参加婚礼。站在雨中的妙子会想什么呢,应该会有那句,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前夫得到了宽慰,那妙子的悲伤又该如何消解?妙子又回到了孤独中,原来人的悲伤和痛苦从来都是不相通的。
爱情生活观后感篇十五
以下内容包含些许剧透
--------------------------------------
带着孩子再婚的妙子,始终因为自己离过婚和有孩子的情况而不被丈夫的父亲所认可,甚至被说成是“中古”。但好在儿子敬太乖巧,不断获得各类黑白棋的奖项,丈夫也温柔体贴,婆婆也常常关怀备至。一切看似都很平和很幸福。
就在准备庆祝儿子又获奖的某日,也准备了给丈夫的父亲的生日祝福的惊喜,夫妇二人希望能够让父亲开心,从而让这段婚姻,这个家庭由此得到父亲的认可。然而,解决了诸多繁琐复杂的问题,平静了如何都很委屈的情绪之后,在一切看似终于要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时,一个谁也没有意料到的悲剧发生了——儿子意外溺死在了家中的浴缸里,在所有人都欢快大笑的时候。
或许因为周围没有人责备妙子,反而让妙子无法正面表达出丧子之痛。在葬礼之前,没有任何妙子嚎啕大哭的崩溃镜头。直到失踪多年的妙子的前夫突然出现在儿子的葬礼上,扇了妙子一耳光。这是至今为止,第一个因为儿子意外致死这个事情责备妙子,对妙子发脾气的人。因为被责备,妙子终于能够发泄出所有苦痛和崩溃,在葬礼上嚎啕大哭了起来。而这一个耳光,也是让妙子后面对于失踪多年的前夫产生信赖情绪的重要原因。
这部电影,从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的情绪的独立和隔阂。
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在自责时,无论身边人如何劝说,当事人都很难放下自责情绪。反而周围人的温柔和体谅,成为了当事人发泄情绪的枷锁。电影中,儿子去世后,周围没人责怪妙子。也正因如此,如果妙子依然因为痛失爱子和自责痛哭的话,或许会被周围人进一步责怪和嫌弃——都已经没有人在怪你了,你为什么还要这样怪自己。这是苦痛无法共通的第一层。自责和安慰并不能相互抵消,安慰甚至意味着安慰的一方不懂得被安慰的一方到底有多痛,才能冷静理智保持温柔去安慰对方。
而痛苦不相通的第二层,正是不安慰妙子,让妙子记住这份痛苦的前夫朴。妙子因为朴的那个巴掌,因为朴责备了自己,她认为朴时最懂得自己有多痛苦的人,因为痛苦至极之人是没有余力去安慰人的。于是,她以为朴和她的情感和苦痛是相通的,加上曾经的爱意,以及对现在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朴的同情,和之前偶然一次对朴的无视产生的自责和愧疚,让妙子开始不遗余力地去帮助朴。帮他申请生活保护,帮他找工作,瞒着丈夫偷偷让朴住进公公婆婆之前的房子里。甚至在朴要回到釜山时,因为担心他一个人不行,而抛下丈夫陪着朴到了釜山。因为“朴很弱,一个人不行,没有她不行”。但正如其丈夫二郎所说,朴并不弱,毕竟他到现在也都是一个人过下来的。事实也证明,弱的其实是妙子自己,她需要朴来证明自己的苦痛,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最后的在釜山的那场结婚仪式上,妙子看着和家人们载歌载舞的朴,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都是一厢情愿,自己如同救世主一般的仁慈之心也不过像个笑话,自己真切地以为过的被理解,苦痛被共情的想法也都是误解。
苦痛也好,什么情绪都无法真正被任何人所理解。人活在世,都是孤独的,是独立的,是无法真正被全盘理解的。但即使如此,各自独立的人,还是要依靠他人,组成家庭,生活下去。
这是生活的残酷所在,也是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