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回顾了21世纪初的文学发展。通过对当代作家和作品的分析,展现出文学在这个时代的多样性和活力。读后让人感叹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也激励着人们继续探索和创作。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一
图书快到期了,就一口气看到了最后
没想到,最后一章,却是最吸引我的一章
一本小说中包含着一部百科全书
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每个细节的描写,都是作者在成千上万本书的阅读后千锤百炼而成
而后,小说家把自己变成了一部百科全书
一部小说,可以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压缩在精确的文字之内,又铺展在懂得的读者面前
延伸于读者的想象之中
这些描绘震撼到了我,原本以为读小说,只是读一个故事,没想水那么深
以下是其中提到的几位作者和作品,待读!
福楼拜
乔治。珀雷克《生活使用指南》
路易。斯科莱《布瓦尔和佩库歇》
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1/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二
卡尔维诺是没见识到诸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若这几句中气感在天地与生命间的流通 如建筑中回还往复的通风设计 且各有质感 如落木萧森的下沉肃穆 又若花萼之间风之轻香绵软 又有各色感之间如星云图景的铺布 气态与物态间的相互转化 如风云 地阴 沉云的氤氲蓬薄 又如露水起而开启的越来越具体的物之流转 乃至于菰米 莲房之晶莹收敛的形似 风之流转过程总会物化为波浪 气界回到物界 飞鸟亦围亦起 人造物与动物的互化 如珠帘绣柱与飞鸟 至下一首石亦直接化为鲸 再下一首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已庄周梦蝶 摆脱地心引力 只仅凭有织女一点微光 而可视物 卡尔维诺的虚薄 盈澈 轻逸 漫散的月光如此这般的呼吸 收敛 编织 物化 瓦解 蒸腾 凝结 再次下坠为透明露水 (为月亮)
2/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三
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件事物去说明另一件事物,一个符号或者替代,这样才能让别人了解我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似乎我们永远远无法让别人了解我们的内心真实,就算舍弃一切符号和代替,我们还需要通过语言,那么,语言就是不可替代的精确了吗?不,“语言一出口即是谎言,真相只存在于事物本身”,因此,我们依旧需要外物,如此循环,我们永远无法被理解,也永远无法去理解别人。
本质上,人类是无助的,我们该怎么办?
“在其他媒体都超乎想象地快速、无远弗届、高奏凯歌,且眼看就要把一切沟通都简化成单一、同质的表面的时代,文学的功能是沟通各不相同的事物,且仅仅因为它们各不相同而沟通,非但不锉平,甚至还要锐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恪守书面语言的真正旨趣。”
“精神速度的价值,在于它自身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任何对这种价值特别敏感的人以快乐而不在于它可以带来任何实际用途;它仅仅凭借自身的迅捷而传递了某种特别的东西。”
写作并不能帮助我们清空,文字在代替思考,记忆在写和诉说的同时被加深,并且进行自我重建。我们最会忘记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只记得文字中的影响,记得不真实但切肤的痛。
3/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四
匆忙看完了卡尔维诺的《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因为宿舍有一个老卡迷,貌似老卡所有的书都有收藏,终于忍不住将我的“毒手”伸向了老卡。
当然,一如以往我的读理论体验,总是昏昏欲睡,半懂半不懂。老卡提的:轻、快、精确、形象、繁复这几个关键词倒是记住了。感觉老卡的理论比较新颖,例如轻,以这样的点来提示文学的重要性和文学的价值,鄙人第一次见。不过想想也不出奇,这轻与重,在我看来,倒入肤浅与深刻。
其它如快、形象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下。
书中提到好多书,都十分陌生,看来是要好好看书才行。
好了,不胡诌,不然老卡迷一人一口口水,能把我淹死。
09-11-24
4/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五
卡尔维诺
这五篇演讲中基本可以折射出卡尔维诺本人对文学的理解。虽然因为生命的意外终结而没有把所有的演讲完成,但是从这五篇演讲稿中我们依旧能够窥探卡尔维诺成为大师的原因。卡尔维诺会把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知识本无壁垒,而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碰撞也在卡尔维诺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对待文学的概念并无偏爱,轻逸和沉重仅是风格不同,并无优劣之分。卡尔维诺把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展示在你面前,佐之以文学作品加以证明。
卡尔维诺的文学观是立足于世界观的,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和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其源头,从这两端生长出的不同的文学风格各自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轻与重,迅速和时间的艺术,确切和无限,易见和繁复,以及关于火焰和晶体的文学概念得以展现。卡尔维诺眼中的文学是一种存在功能,追求轻松感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而语言和词汇是对事物无限多样性的永无止境的追逐。结合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他一生都在努力践行了他的文学观,而这五篇讲稿也确实称得上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5/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六
个人很喜欢卡尔维诺,其中的这本尤其值得反复品读。一遍通下来,译文行文流畅,表意清晰,遣词造句非常舒服。
我一向认为,译者应当具有堪比专业作家的语文写作功底,难道翻译就不是创作了么?现在许多译者,其汉语基本素养亟待提升。
在哲学著作的翻译上,翻译不好情有可原。我以为,汉字作为造型文字,确实不适用于抽象表意活动,一旦物自体与意指内容之间凭借复杂的符号系统来衔接,人就不容易在视觉阅读中快速接收文本传达的意思。所以我觉得,与英文相比,用中文语言系统学习哲学,是很难学进去的。(我指的是概念性强的哲学,比如经院,又比如现象学)
但与之相反,从文学领域来看,汉字的优势就相当突出了。尤其在文本写作上,汉字具有更强的将人引入象征界而非实在界的能力,在这方面,中文作品的描绘能更好地展现出"美"与"丑"。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更"文艺",更工于修辞,离哲学更远,也容易被文艺作品塑造价值或操纵认知。
想学好哲学,相当的英语水平是基本要求,甚至作为bi也是不够的,最好对印欧语系都有涉猎。学文学则完全不需要,先确保学好汉语就行了。
6/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七
首先如果一开始你就清晰这是卡尔维诺的讲演稿时,你就会对这本书觉察好读起来。一个带有主题结构的讲演,本身就是给听众以零星启发的。所以一开始我就不给自己带功利心的读,尽可能的从讲演稿里找到自己愉悦的可以听懂的部分。干嘛非要有一种我必须读懂这个人和读懂所有文字的功利心呢。
然后我就轻松的看到了自己能看懂的部分,比如轻里关于昆德拉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重以及让我饶有兴趣的关于美杜莎与珀尔修斯的关系。所以说阅读才有这么奇妙的让人愉悦的作用,因为能短暂避开世界的重,回归轻盈。以及叙述的力量。
然后说唐诺的那本《阅读的故事》,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文人作家写的关于他们对书籍或文学解读的书,比如还有一本《阅读的至乐》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这些都是给到你方法论来思考阅读的角度有很多种。你可以从一本书找到下一本书。有时候文学像迷宫,你看得越多越被机关重重围困,但每晋级和解锁新作家或新书,那种巨大的满足感就跟饱餐一顿一样。
我还想说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本,是有一段时间我睡前一再打开,每一小篇的城市都被我反复读好几遍才走进去,大呼过瘾。而直到读了这次的书,我才更加理解作者的文笔技巧,他在文章里人为设置了太多他想要的结构,所以机关算尽背后你总有一种解锁的酣畅感。
7/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八
唉,让我静下心来写一本书的书评还真是困难。
我发现卡尔维诺和海子的类似点。
海子对诗歌、科尔维诺对小说都是有各自的执念的,海子讴歌诗歌的永生,卡尔维诺宣扬文学的无限可能。
但是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并不乐观的口吻。
卡尔维诺的技艺无可挑剔,但是却绝对是拙劣的表达者。
就像这本书里传达出来的理念,几乎让人晕倒。
文字的可能性的确是无限的,当我们试图用有限的体系去解释无限的可能,矛盾就产生了,并且是不可化解的。
这个事实如此悲伤,以致如此伟大的小说家都不敢直面。卡尔维诺只能说下去,尽可能地说,不要停。
这本书里,每一句话都是欲言又止。就像他自己说的,离题是一种逃避死亡的技巧,而这死亡我更愿意理解为小说的死亡。
当一部小说的意义被全部发掘,小说也就死了。
被解决了的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个逻辑实际上并不复杂。
因此小说家开始编织复杂的结构,把更多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牵扯进日益庞杂的故事。
实线被涂抹成虚线,直线被扭曲成曲线。
小说开始充斥模糊的象征,结构本身也被赋予意义,,语言有了速度,时间被玩弄,空间被折叠、串起。
符号的每一种成分在文学中都被尽可能地开发。
叙述开始背离语言学的道路,不再考虑信息接受者。
写作成为一件纯粹孤独的事情。
当然文字并没有迷失。
走入了无人之境,并不代表迷路。
故事应该是疯狂而不可解的,暗合了宇宙的终极特质。
8/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九
看到题目,本以为这位作者会同当年大卫希尔伯特为20世纪提出的23个问题一样“指点江山”。而当文字逐渐展开,发现他以一本小书凝练了文学自古不知多少年的历史,如那个庄子的故事:只一笔,就让人无限回味。读完书再看作者的生平,更是一阵唏嘘。
我深深地觉得,以我现在的水平来评论这本书是妄想,因此,下面两小段引用的话只作为一个标记,让我不断地思考这本书。
“任何人只要能够通过智力上的猜想而上升至宇宙性的思考,以此超越个人肉体的死亡,则坟墓就是你们的家,而不是我的家”
“这位诗人哲学家灵巧地一跃而起,是自己升至世界的重量之上,证明尽管他身体也有重力,他却拥有轻的秘诀,也证明很多人以为是时代的活力的东西——喧闹、咄咄逼人、加速和咆哮——属于死亡的王国,就像一个废车场。”
这是整本书里我读的最觉得好的一段。蕴含着那种读书人应有的品性与气质,却又不清高到让人觉得不可知不可及——这并不代表没有那种不可知不可及的层次,只是更让人心宽的一种。
“我们是谁。我们大家是谁,如果不是经验、资料、我们所读的书、想象的事物的一种综合?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座物品储藏库、一系列风格,而每一样东西都可以不断调换位置并以每一种可设想编排的方式重新。”
这是将近结束的一段话了。貌似这段时间写文书的时候刚刚得出这个结论,内心一阵共鸣式安慰。
------------------------------------------------------------------------------------------
再小小的敬佩一下译者的文笔以及他的两篇文章。
不过这句话:“当今中国小说家和批评家多数不懂诗,尽管他们谦称自己不读诗;或谦称自己不懂诗,事实上是不读诗。” 是真心没有读懂
9/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十
卡尔维诺,是我读过的最富有创造力的作家,最,没有之一。作家这个群体里面其实也象这个纷纭的人类社会一样能分出类别,偷窥狂、小市民、娃娃音女演员、长舌妇、高僧、盲人、钢琴师、高龄妓女等等,你能想到的标签都能找到一个作家的脸贴上去。卡尔维诺是这里面的数字家或者喜爱逻辑演绎的狂热分子。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复杂程度已经是模糊数学、解析函数(很心虚的不知道这些是不是数字的高级形式,只是举例,不要要求我太高!)的程度,他被称为后现代作家,但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他是未来作家,他会在更遥远的未来重新轮回成现在时知名作家。
这是一本卡尔维诺死之前的最后一个作品,不是小说,是他的一个讲演稿,是他本来准备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进行几堂公开课程的讲稿,但他在演讲之前就疾病去世了,所以这是一个没有被演讲的演讲稿。这听上去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故事,因为其中还有一篇到最后也没有找到。
卡尔维诺在里面讲了几个方面,他认为在未来新千年,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处的时代的文学创作里将会越来越多的被实验被创作出的方面,有些预言或趋势类的意思。我对里面“轻”、“快”的两篇最有感觉。文学创作在经典文学的情节取胜之后,再多的面向了人的内心,面向了个人的体验,如何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进行联结并产生出打动人心的故事或感受,这需要每个作家找到自己的路,卡尔维诺在这本书里更多的谈到了技巧,写作技巧有点类似于电影里的技术变革,这在电影发展里让它保持着对于观众持续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除了技巧之外,情感才是一个艺术作品里最本质的核心。不过对于这个方面,在讲座里是没有什么好谈的,而且这些也是不可言传的,就象一个艺术作品为什么打动观者,观者其实是很难描述出来的。卡尔维诺在他现实的创作中他对于普遍的情感,比如爱情,几乎没有怎么涉及过。想起来康开丽在过客里的那个表情,撇撇嘴,“哦,我讨厌看爱情戏了。”
p.s.这是黄灿然通过英译本译出的。
10/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十一
由于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涉及的文学人物较多,其中大概有一半以上,我缺乏必要的了解,听卡氏滔滔不绝的引述与破解,总觉不很过瘾,也许一位意大利读者能更方便地理解他,到了我这里,就只能宏观地结交,好比是站在自家阳台远远听见街角有人低语,只能结合那低语的特性与最近发生的特殊事件,来判断他们在说些什么。笼统来说,卡氏这本书是他小说写作的一系列注脚,它主动引领读者去追寻他小说写作时的躲躲闪闪,一方面它显示出他是一位自觉性很强的作者,罗列了他对小说性质以及一些文学元素的见地,另一方面喻示着除了小说本身,作者与读者之间还需要另外一种交流渠道。我想,这部由五个部分(作者构想的是八个,因进展中突然离开人世而呈现目前这个样子)组成的演讲稿,是其他讲座中形成的演讲稿的原型,要知道一个刚刚聆听到他关于“轻”的教诲的年轻作者,会多么耳目一新,暂不说这个年轻人对于他具体涉足了“轻”的哪些性能,光是他为后来者预备的这个观念行囊,哪怕是空空如也,也已经是一种慷慨解囊后的见证。从来没有人会如此海阔天空地谈论文学中他所珍视的“某些价值、品质或特点”,甚至可以说,从1990年代有了这部演讲稿的中译本之后,中国读者关于“轻”的认识就牢牢建立在对卡尔维诺观念的依赖上,乃至,现在有人要谈论“轻”或其他文学性格时,免不了让人想起这位才华出众的意大利人。我虽不能弄懂深意,但从得到杨德友译本之后,就被他谈论问题的方法迷住了,可以说,他促使我更为自觉也更为自信地去面对诗歌写作中的学问,正是在他的持续鼓励下,我开始了诗学中类似视野的搜寻与开掘。我也可以谈论诗是如何开头的、诗是如何结尾的,或者一首诗如何被改动,也即通过诗写过程的经验来复原一个作者所付出的汗水到底有多咸。我也根据卡尔维诺演讲稿中提到的一种设想,写了一首相对较长的诗,《月亮在古今各地的运用》,献给这位先贤。尽管卡尔维诺已经谈论五种文学性格,但是如果一位中国同行采纳中国读者众所周知的素材再次谈论“轻”,并不显得矮人一等,如果他发挥尽兴,说不定就是卡尔维诺在中文中的代言人,当然,他也可以超越这位先贤,显示出对中国掌故的无以伦比的梳理功底。
11/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十二
读卡尔维诺的书大概是永远不会缺乏奇遇和惊喜的。第一次读《看不见的城市》,就有一种瞬间击中心怀的感觉,原来文学可以这样,在现实之外还可以去探索更加微妙的存在,宇宙,时间空间,循环不可寻的想象世界,还有被现实生活压抑久了之后的那种突然释怀了的快感。
如果日常的沟通,是为了在不同的话语之间寻找共同点,那么文学的意义就在于现实之外寻求差异,并不断锐化这种差异,这也是恪守书面语言的真正旨趣。
读过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上次提到的时候,又再次把卡尔维诺放到心里的首要位置。毛姆和黑塞带给我的是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卡尔维诺永远是惊喜,永远都能颠覆我对世界的想象。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差不多反映了卡尔维诺的文学观点,也是他创作的根基,虽然在美国的演讲还没有完成他开始的打算就因病去世了,但是还是能从这些看出卡尔维诺的创作思路。可能性是卡尔维诺永远在追寻的东西,这也是他吸引我的最终原因。
在这个语言日益同质化的时代,文学的意义在于锐化差异。卡尔维诺带来的始终是差异,他用自己奇幻的想象,追寻现实之外的另一种存在。我印象中很深的一个是,他提出的“时间零”概念,概念本身很吸引,而他举的例子也是恰到好处,卡尔维诺企图发现的是我们忽视的。
“轻”,“快”,“精确”,'繁复",这些看似各自矛盾的概念,其实可以通过文学的创作表达到极致,而我们传统上所追寻的片面的矛盾的某一个面,体现的正是一种对框架的依附。而卡尔维诺就是这个框架之外的人,他始终以另一种角度去探索常人忽视的另一半。就像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他所提出的另一个观点,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并不是最短的,在他创造的这个城市,最短的距离存在于弯弯曲曲的曲线之间。
现实给我们带来的到底是什么?也许从一个方面去考量,现实所代表的不过是琐碎,无聊的重复,还有无数歇斯底里的挣扎,突破牢笼之外,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着独特的存在。而卡尔维诺大概就是存在于现实之外的那个忠实的守门人。
12/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十三
新千年文学讲义,是类似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作者把自己对文学的感悟融合在对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回顾中,以授课的形式讲出来。
第一讲《轻逸》我印象最深,作者把他心中的文学的意义,通过一个神话故事讲出来。在马尔维诺心中,神话的高度概括同时又不失内涵的轻松感,是其可以通过时间的筛选流传至今的原因。女妖美杜莎作恶多端,别人看她的眼睛的一瞬间就可以石化,因此没有人可以打败他。最后柏修斯想到了一个方法,他通过看美杜莎在青铜盾牌的形象来和她作战,最后获胜。
卡尔维诺认为作家和柏修斯的伟大之处一样,可以做到不直接观察目标,而不是在于否定其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作家承担着现实,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特殊负荷来接受现实。文学中的轻松感有以下三种,语言的轻松化,对微妙而不易察觉的因素的描写,轻逸的视觉形象。
第二讲是迅速,马尔诺斯认为优秀的小说家可以很好地把握故事节奏。像景点游览车一样在需要掠过的地方一笔带过,在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这需要突出的一会儿,在故事中的时间线中可能只是一瞬间,但需要好几章的篇幅来描述。
第三讲是确切,确切是一切艺术的基本要求。看似模糊的印象画和诗句,都需要作者对非常细微意向的确切把我。确切是没有界限的,裙子的褶皱,褶皱的纹路,纹路的凸起,凸起上的小墨点。如果有无限倍数的放大镜,人类的求知欲就可以被满足很多了。人总是要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无限中去,而且只有在能够想象这种愉快没有结尾的时候才能感到愉快。
《看不见的城市》是卡尔维诺轻盈的代表,每座城市都有微小但又有画面感的细节堆叠而成。可以想象到在写作时,对每个词的推敲,作者也是花费了功夫。
这本讲义是我在刚入职培训休息间隙看的。看的粗糙,书评写的更粗糙。入职以后的读书笔记,更像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已经失去了本心。安安静静看书,平平静静写作的习惯已经被工作打散了。每天的二十四小时被强制分配到了不同的格子中去,留下给自己可支配的少之又少。
我是一个很希望的别人认可的人。强烈的好胜心让我的最近保守梦魇折磨。想想这才是开始,更艰苦的还在后面。谢谢文学这一方净土可以收留我,给我一颗静心丸。
卡尔维诺的书评在文学上给我的感触不是很深,因为毕竟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一家之言,不能相信太多。但在态度上让我获益匪浅,他对文字确切性的执着,对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人士处理事情的方法。宏观和细节控制都要到位。他对文学的态度,承认其沉重但又通过轻盈的笔法面对。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用在生活中也很好。
这篇书评我真是不好意思发出去。。。
13/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十四
轻:
有时候,我真感到整个世界变成石头了:一种缓慢的石化,视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进度有所不同,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一幸免。仿佛谁也无法逃避美杜莎那不可阻挡的目光。
哪怕这一刻,我也得求助铂尔修斯,因为我也快被石钳夹住了,每当我试图谈论我自己的过去,我就有这种感觉。
诗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寓言:为了砍下美杜莎的头颅而不被她变成石头,铂尔修斯求助于最轻的事物,即风和云,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只能以间接方式去看的东西,也就是镜中的影像。
为了不让粗纱伤害那个蛇发的头,他把树叶铺在地面上,做成一个软垫,还在软垫上撒些生长于水下的植物的嫩叶,再把美杜莎的头放在上面,脸朝下。那些海洋小植物触碰了美杜莎的脸之后,都变成了珊瑚,而海上的仙女为了用珊瑚做装饰品,便赶忙搬来一大推的嫩枝和海草。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是痛苦地确认生活不可避免之重。
每当人类似乎被宣告罚入重的状态,我便觉得我应当像帕尔修斯那样飞去另一个空间。我不是逃入梦中或逸入非理性。我是说,我必须改变办法,换一个角度看时间,运用不同的逻辑和崭新的认知、核实的方法。
存在一种深思之轻的东西,一如我们都知道存在轻浮之轻,事实上,深思之轻可以使轻浮显得沉闷和沉重。
这位年轻的诗人哲学家灵巧地一跃而起,使自己升至世界的重量之上,证明尽管他的身体也有重力,他却拥有轻的秘诀,也证明很多人以为是时代的活力的东西——喧闹、咄咄逼人、加速和咆哮——属于死亡的王国,就像一个废车场。
轻是与精确和坚定为伍,而不是与含糊和随意为伍。
像鸟儿一样轻,而不是像羽毛。
就像忧伤是悲哀的轻式表现,幽默也是失重的表现。它怀疑自身,怀疑世界,以及怀疑整个利害攸关的关系网络。
文学作为一种生存功能,为了对生存之重作出反应而去寻找轻。
那个成为匮乏、愿望和寻找之象征的空桶,把你提升至这样一个高度,即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也满足不了——这一切打开了通往无限反省的道路。
事实上,它愈是填满,就愈不可能飞翔。我们也将这样,骑着空桶,面对新千年,而不寄希望在它那里找到多于我们能带给它的东西。
快:
鲁冰逊从沉船中抢救出来或自己动手做的所有物件,都带有非凡的重量。当一个物件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了某种特殊的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极,恍如那个不可见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结。
彼特拉克的细节和感情更充实,但,就我自己而言,我更喜欢巴尔贝那则不事雕琢的梗概,因为梗概把一切留给了想象力,而一个个事件接踵而至的那种速度,尤能有效传达那种无法避免的感觉。
这个故事的秘密在于它的简洁,那些事件无论持续多久都变成了点式的叙事,由一段段直线的描写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锯齿型的图案,暗示持续不断的运动。
14/15页新千年文学备忘录读后感篇十五
“速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在现时代的生活中,“速度”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名词,它常常被当做一个动词来使用。于是就有这样的场景:当我们觉得某人慢腾腾的时候,会带着急切的口气说:“你速度!”——“速度”本身带有一种力量,加速人们迟缓的行动。
然而,在卡尔维诺那里,“速度”是可以分解的。它被分解为两个部分:“物理速度”和“精神速度”。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物理速度”是指向外部的,是一味求快的,它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利益的扩大、竞争的取胜、产量的猛增等等。总之,“物理速度”有着鲜明的功利主义(使用“功利主义”并非含有贬义)倾向,在追求功利的过程中,如果“物理速度”滞后,必然会导致惨重的失败。
“精神速度”则不然。它是指向内部、指向自身的。如果说“物理速度”的加快是达到某种功利性目的的手段,那么“精神速度”则是无目的性的,如果一定要说它有目的,那么它本身就是目的。正如卡尔维诺说得那样:“精神速度是不可计算的,且拒绝比较和竞争;它也不能从历史角度展示它的结果。精神速度的价值,在于它自身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任何对这种东西特别敏感的人以快乐,而不在于它可以带来任何实际用途。”(《新千年文学备忘录》,46页,译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精神速度”就是故意放慢了的速度呢?不是的,卡尔维诺并不是要叫我们放慢精神的速度以对抗物理速度的快。其实,“精神速度”也需要“快”,只不过这种“快”是迥异于“物理速度”之“快”的。这个“快”是一种感觉的敏捷性,是一种思考的活跃性,是对生活中的细节的精致入微的体察,是对自己脑海里美妙瞬间的及时的捕捉。正因为有了这种“快”,才能够发现”生活中“轻”的一面。倘若没有这种快,就会感觉迟钝、思维僵化、陷入纯粹的现实之中,像遇到美杜莎的头颅那样被变成一块坚硬的石头。
在这些方面,卡尔维诺与昆德拉是相似的。昆德拉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探询人类的存在,这种探寻是一种开放的游戏,是一种精神的冒险,是人对上帝的嘲笑的回应——上帝之所以嘲笑,则是因为人类在思考却又总是抓不住真理。但是在艺术中为什么要追求一种确定的真理呢?伟大的艺术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永远具有开放的格局和阔大的思考空间,永远为“精神速度”的“快”预留着活动的场地,“在里面,没有一个人拥有真理,所有人都有权被理解”(《小说的艺术》,206页,上海译文)而思维僵化的表象则是对于确定性的崇拜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物理速度”之“快”的追求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确定的东西,以图一劳永逸的安歇,他们惧怕被抛弃——在世俗生活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艺术中,按昆德拉的话说,这却是“不道德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探询中,才能够展现人的存在,展现人的思考,逃脱被石化的命运,而这正是艺术的使命之所在。因此,上帝的嘲笑其实是人类的无上光荣。
这两种速度往往是难以协调的,它们分别成为了历史的两极,其矛盾贯穿在整个现代历史当中,关涉到人类精神的完整性问题,早在18世纪末,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就已经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大潮已经越发凶猛,躲避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让“物理速度”停歇它的脚步。那么人将怎样救赎精神的缺陷呢?也许就应该像小孩子“跳房子”那样——每一步都是轻快的,但整体仍然在朝着未来不断迈进。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