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生史》是一部意味深长的作品,通过描绘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让人深思。作者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生命的奇妙之处,还引发了对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阅读完《鲜生史》,我对自然界的壮丽和生命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畏之情。
鲜生史观后感篇一
本以为看的美食,看的文学家笔下的美食,最后竟惹的思乡之情,合肥的日常美食也和南京吃很相似,做法也是大多雷同,吃鸭吃鸡对北方人来说恐怕难以理解,还有鸭舌、鸭血粉丝汤、螺丝、卤味等等。有时候在他乡总觉得有些孤独,尤其是疫情期间已经一年没有回去了~想回家看看家人,想回家尝尝家里的美味,多回家看看才能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鲜生史观后感篇二
很好看!画面不仅好,声音也很有质感,他和以往的纪录片不同,他是以美食和先生的诗文为符号,来书写出实物上的诗意空间的,给人一样历史可尝、食物可感的感觉,这种方式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可二刷啊!!!纪录片节奏很稳,吃饭的时候打开看简直标配,还有一个特别的点就是,方言穿插点评,让严肃的纪录片多了一丝丝小调皮
鲜生史观后感篇三
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的模式,没有很很生硬,整体节奏很活泼,以历史人物的饮食习惯为切入点,从而进行介绍美食,方式很新颖,解说词生动有趣,有种朋友在跟我说八卦的既视感,越来越多新媒体纪录片的出现,看完这部真的可以革新一下自己对于纪录片的刻板印象。
老师上课放完这个片子,自己又去看了几集。很有趣片子的剪辑节奏整体很欢快,很轻松,看完莫名解压。
音乐和解说词的搭配,会让观众自然而然的带入到剧情当中,不会觉得说教,像向往的生活。
鲜生史观后感篇四
鲁迅篇 绍兴醉虾,鱼圆,茴香豆 干菜,酱鸭 萨其马,京八件,三不沾 螃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爪子如筷 蟹粉汤包,蟹粉狮子头 苏轼 眉山元修菜,元修菜汆园子汤 东坡肘子 黄州东坡肉 磬有鱼 眉山泡菜 眉山东坡鱼 烤羊蝎子 玉珍羹 曹雪琴 糟卤鸭信 晴雯包 《斯园膏脂摘录》 瓜仁油松饼 糖蒸酥酪 白居易 忠县(笋) 白玉竹笋焖牛腩 忠州竹笋鱼 虾胶扒春笋 笋干炖腊猪脚 油焖冬笋 巧拌竹毛肚 金枝养颜竹燕窝 脆炸刷把笋 忠州双竹 香山蜜饼 莼鲈之思 蟹粉青鱼秃肺
鲜生史观后感篇五
看完这部纪录片,更加觉得古人的创造能力是如此强大。
你会看到被称为“迅哥儿”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我行我素,奢糖如命的馋嘴先生;也会看到儿时“吃遍南京鸭”的曹雪芹,凭借儿时记忆,晚年写出《红楼梦》中曹府的经典家宴……
而这四位先生的人生,与风味美食、与家乡味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中,也少不了几道恋恋不忘的人生食粮。
而光是围绕苏轼这位身兼“宋代著名DIY美食家”、“天生乐天派的天才诗人”、“仕途大起大落的父母官”等多个title在身的才子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美食奇遇就已经足够亮眼。
他出生在四川眉山,后因为任职原因一生颠沛流离,从盛产荔枝的儋州到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岛儋州,他每留任一个地方,留下的不仅是诗词,还有各种美食小故事和小传说。
在他出生的眉山,就有着九大碗之美誉的东坡肘子,被汤汁沁入的猪肉,油而不腻,唇齿留香,直到如今,更是延伸东坡鱼等多种吃法。
而在他被贬到海南儋州时,他害怕过上“茹毛饮血”的生活,但又忍不住“吃肉吃货”的本性,最终让他找到了“生蚝”这一流传至今的N种做法,其中最为出名的则是“原汁原味”的碳烤生蚝。
如果苏轼先生能看到,如今的儋州那恁夜市,随处可见的鲜美嫩滑炭烤蚝肉,蒜蓉去腥,辣椒增味,游客如织,百姓富庶……会不会也为当年他的小发现,而感到由衷欣慰呢。
虽然,如苏东坡、曹雪芹、白居易之类的古人早已远去,但是这些天真有趣的先生,无论是后来家道中落,还是被贬莽荒,只有好友好酒好菜聚在,才不辜负这大好时光啊。
鲜生史观后感篇六
《鲜生史》的英文名是《Gourmets Alive》,也许可以译为“鲜活的美食家”,它挖掘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先生不太为大众所知的美食家的一面,撷取了先生们诗词文章中描写美食的片段,再到美食的原产地复刻之,并通过美食来反映先生们的境遇。正如开篇的旁白“再现先生笔下的美食,重拾美食里的先生”描述的那样。
卖萌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也许是怕讲述文人故事会让人有距离感,这部片子大量使用最通俗的、甚至是低龄化的语言和解读,小朋友应该也能看懂。其中不乏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比如永远滴神、一路内卷,谈到南京盐水鸭则表示“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长江”。不仅语言上,它把先生们的形象也刻画得十分可爱。最可爱的应该是迅哥儿了吧,补蛀牙回来的路上总不忘买甜食,吃蟹吃到胃疼没过几天又吃上了。曹雪芹则被无情吐槽为“身胖、头大、皮黑”。演先生们的演员也是很好地把握了卖萌的基调,一谈到吃的就两眼放光,如孩童般忘忧。
方言的加入让人觉得美食更地道了些。每次复刻先生笔下的美食,都会到食物的原产地寻找渊源。对于每种食物,本片都会采访一位制作者,制作者以当地方言介绍食物的特点、制作要领,并详尽展示食物的制作过程,熟稔又自然,鲜活又诱人。这些制作者们差异很大,有厨艺大师,热门店铺的店主,也有普通市民、村民,性格各异,有几位还挺有趣的。而先生们在片中的台词,也都是用方言。经我粗略统计,本片提到的原产地多集中在南方,江浙、川渝、岭南,其中江浙最多,到过绍兴、扬州、南京、苏州,其中扬州还去了两次,所以听到最多的是吴侬软语,看到最多的是小桥流水。我总觉得这部片子的整体风格就是淡雅古朴、小家碧玉般的精致。
当然,我们也会借由美食对先生了解多一点点。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历史学渣、学过就忘的人,能通过本片了解先生们的人生经历、传世佳句也挺不错。从吃的东西来看,鲁迅过得很富足,但极嗜甜食,看来心理压力不小。而热爱美食的一面则使他的形象更可亲,“洞察人性是一种能力,感知美好更是一种天真”这句形容他的文案挺好。我最喜欢、也最好哭的要数苏轼的故事了。短短三集,讲述了他在屡次被贬、所到之处越来越荒凉的境况下,仍能做到“生在贫苦中,生活也能开出花来”,没有羊肉吃就把羊脊骨啃得津津有味,实在没东西吃了竟然还能发掘生蚝的美味,一碗芋头粥都能被花式夸奖。所到之处再贫瘠,他都能“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说他是“永不孤独的美食家”。看了他的故事,我在心中矫情地冒出一句:有些人,就是注定要和这个世界相互照亮。
这部片子一共十二集,每集约十五分钟,幽默俏皮,可轻松观看。如果先生们的境遇脉络能像苏轼单元那样再清晰一点、配乐能更中国化一点就更好了,听到古朴的片子里冒出西方古典乐稍稍有点违和。
最后,如果永葆青春有点难,那就永葆天真吧,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永远给自己萌萌哒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