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3 15:50:25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5-03 15:50:25   小编: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得以窥探出了中国最早的文明起源。文章详细描述了二里头的规模、建筑以及出土的文物,让我们对这个古老的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人入胜,让人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一

感觉有点轻微水。 前面从甲骨文被发现,疑古思潮,古史辨论战,中国考古学开端讲起来,挺有意思的,读完获得不少新知。 但中间正式进入主题,开始讲二里头的发现及发掘简史,渐渐有些枯燥无味了。 同样的内容,远不如许宏那本详细专业和有趣,两者对比高下立见。 如果想了解二里头,还是建议用《最早的中国》入门。 不过这本并非一无是处,除开二里头本身,里面讲的一些学界逸事颇为有趣,让我了解了不少贤哲事迹。 其次本书结合文献资料,将夏代史事与考古学上的文化变迁结合起来,是个有意思的角度,这一点是只讲考古的《最早的中国》没有的体验。 所以了解二里头,建议将两本书搭配食用,效果更佳。 顺序的话,先看《最早的中国》,再来读这本好了。 原因就在于本书的倾向性太强,作者在其中表露和赋予的感情太强烈。 用意识形态,政治站位和民族主义去干预学术研究,不妥。 在关于“二里头是否100%为夏墟”的问题上,为什么非要现在急着下定论? 可还记得偃师商城发现前,学界认为二里头就是西亳的事情?那不是被打脸了吗? 时间悠长,在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里,莫非就不能发掘出新的考古证据吗? 在现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谨慎的去对待,这才是对整个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负责。 因为民族主义和虚荣心,甚至是急于想在这代人干完所有事的心理去绑架学术研究,真的不负责任。 夏墟的探寻,我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证据出现。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二

大禹治水,禹划九州,这些故事,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事? 我们一直说夏商周,夏商周,但直到20世纪,我们也从来没有发现过夏朝存在的痕迹。 这个朝代在《尚书》《左传》《国语》等先秦文学和《史记》等史书中都有所记载,但是这个朝代本身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记录,所以能不能通过考古来证明其真实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这本书中,就将夏朝这个“中国最早的王朝”再现于世。 1959年夏,知名考古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这座在河洛交汇之地建立的大型都邑,被普遍认为是夏代中晚期都城,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诞生。 这个遗址具有迄今为止,我们所知的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其文化辐射范围非常广泛,与周边文化长期交流互动,形成自己的文明形态。 二里头遗址中所呈现的文化甚至制度,不仅非常成熟,多被后世的商周王朝所继承,而且对周边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杜金鹏一直坚持“二里头都邑是‘最早中国’”这一观点,到目前为止,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存,已经成为了学界共识。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中华文明探源过程”的重点,它的研究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对进一步向前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展品和展品陈列问题,很多人都感到义愤填膺,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来。 网友说:来来往往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都在我耳边赞叹着古老东方艺术的惊艳,但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最深处的复杂心情。 那些是我们很难回家的文物,是历史教训,更是外国人不能理解的、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 现在的人,鲜少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短视频的出现让人们更追求新鲜刺激的东西,而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历史底蕴。 但是有这么一群人,耗尽一生,默默无闻,只为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探究中国最早起源。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几代考古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发掘和研究,才得以将这么灿烂的文明展现在我们眼前。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还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自成一派的发展历程。 目前,二里头遗址仍在发掘过程中,但现在所挖掘的只是其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寻找,外国学者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夏朝的存在甚至都不被国际所承认。 但我们自己不能忘记,我们是华夏子民,“此生不悔入华夏”,文化溯源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二里头遗址被建成遗址公园,有空的话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三

人们向来喜欢寻根问源,“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事物的本源有执着的探索意愿,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对一种文化的起源,我们应当以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去探索。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我们势必也要去问,这文化的源头是什么?那是怎样的一个历史时期?

最近我读了《寻夏记》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与调查,向我们分析了何时为“最早中国”,也带我们领略了很多与夏王朝相关的知识。

我们现在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体制形式,而在秦始皇之前,有春秋战国,有西周......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也就呼之而出——中国的源头何在?

大量学者对“最早中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及与之相关的著作的畅销,共同构成了一个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的重要现象。

在具体的观点上,出现了“西周最早中国说”“二里头最早中国说”“陶寺最早中国说”“庙底沟最早中国说”等。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证实自己的论断,这就需要我们在多方面的努力。

现代考古学有很多突破性的进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考古学方面专家学者们也形成了更加完善科学的研究方式。

考古学家们不仅仅依赖于考古中的实物发现,还会把这些古物与我们现有的各种历史资料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在判断一件古玩的年代的技术上,人们也有了更多可靠的发明创造。有些科学家还会结合气象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历史上的某些事件做出更加可靠的推理。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同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里头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学术推论。这样的结论也是目前得到大多数研究者们的认同的。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州区、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

阅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知识,尤其是关于夏文化,二里头考古的知识,也让我看到人们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付出的诸多努力以及获得的光辉成就。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四

何为“中国”?谁是“最早中国”?《尚书》《诗经》《竹书纪年》《史记》等古籍中记载的夏王朝是否存在?夏文化从哪里找?考古人为什么要寻“夏”,又是如何探索夏文化的?夏文化有哪些内涵特征?夏王朝的都邑格局和内容、夏人的文物精粹、夏代之天下大势、夏都的前世今生究竟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在侯卫东、贺俊、杜金鹏联袂撰写的《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一书中得到了解释。

戴逸先生曾说过:“历史研究要从真实的材料出发,这就要求必须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可达到历史科学的彼岸。” 《寻夏记》在掌握和利用资料方面,注意吸收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参考考古发掘报告及考古简报、相关研究论著及论文,并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论述材料翔实,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这是其特点之一。

该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既有涉及全书的指导思想和通篇布局,又有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索和开拓。《寻夏记》从一场关于“最早中国”的论辩谈起,进而论述这一问题引起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背后原因。正文共十四个章节,涵盖了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这是其特点之二。

《寻夏记》是面向大众的考古读物,语言简明,笔触流畅,随文配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作者用流畅的笔触搭建起考古与公众的桥梁,让读者了解夏文化探索的前世今生和二里头考古的一系列重要发现,深入感受“最早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的社会图景。这是其特点之三。

该书随文配有100多幅珍贵的考古图片,纯质纸全彩印制,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感受鲜活的人与流动的历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随书还配有全书的音频二维码,只需扫码即可收听专业播讲,可谓是一场寻夏之旅的“视听盛宴”。这是其特点之四。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五

【二里头遗址就像一轮明月,跨越数千年把我们与夏王朝紧紧联系在一起。翻开尘封已久的地书,穿越变幻莫测的迷雾,夏王朝从历史深处走来……】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夏文化?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关系到中国考古学的宗旨和任务,更关系到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和怎样来的大事。 李白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二里头遗址就像晴空明月,跨越了数千年,把我们与遥远的夏王朝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本《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向读者们展现了这段历史面貌,书中很多古文物的图片帮我们揭开了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本书以翔实史料、流畅笔触,叙述考古学的寻夏之旅,祛“无夏论”之魅,正夏文化之名,三位专家用事实说话,更让我们感受到“最早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图景。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壹个王朝,在我国古文籍中均有记载,《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最早且最完整、最系统地记述了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历程。

大禹和夏启是一对父子,二人是夏王朝建立前后的两位重要人物,在缔造夏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传世文献中对于他们的事迹有许多记载。 大禹的一生,干了几件流传千古的大事。 其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治洪水,还留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其二,划九州,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禹根据山形水势,将整个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在《尚书·禹贡》中记述了每个州的大致范围、治理情况、土质耕地、赋税物产等内容。 其三,伐三苗。上古时期存在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与苗蛮之间曾爆发了长期的冲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尧、舜、禹与三苗的争斗。这场战争最终以以禹为代表的华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通过上述行动,禹在部落联盟中的威望得以迅速提升,影响力远播四方。后来,由禹奠定基础、启正式开启的夏王朝,从此屹立在中原大地上。

本书史料详实且丰富,书中三位专家作者给读者们展示出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清晰的定位夏王朝的地理位置。 二里头遗址文化堆积中埋藏的农作物遗存非常丰富,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和青铜器及文化玉器,无一不再向我们诉说着那个真实又古老的夏王朝……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六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被定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史记 ·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等典籍中,只是偶有提及。人们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在大禹治水、太康失国、夏启夺位等大事上。与夏直接对应的考古资料尚未发现,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其存在有过争议。然而随着近些年考古挖掘和研究的进行,我们越发确定夏朝的真实存在。 《寻夏记》一书,以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循序渐进地向我们展示了二里头考古进展,以及它与夏朝的关系,并确定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而二里头就是夏都,这里就是“zui早中国”。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现代考古学形成较晚,但传统的金石学在先秦时期就有所发展,宋代逐渐形成,在清乾隆年间开始向现代考古学过渡,直到上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西方思潮的介入,催生了现代考古的形成。安阳殷墟的发掘研究,确认了殷商文明的存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研究能否确定夏朝的存在呢?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学者们都没有停止对二里头的探索和研究。二里头考古研究的过程时间跨度大,从发现到被认定,时间长达三十余年,挖掘研究更是持续了60余年,这段时间也是我国考古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其中“碳十四测年技术”为确定文物年代确定掀开崭新的一页,“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更进一步推动了二里头年代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二里头四期八段的时间被确定到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20年,时间跨度230年。 经探索,二里头埋藏的农作物遗存非常丰富,我们常提的“五谷”,已经全部出现,现在的“南稻北”在这里比例都很高,说明这两种都是很重要的农作物。有了主食,副食也不差 ,吃肉也普遍。猪肉在当时已经是主流,辅助牛肉和羊肉。动物的饲料也来自于农作物及其副产品,说明当时的农业已经相当成熟。

二里头的手工业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二里头的青铜器工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形成了高效完善的组织体系。二里头的玉石加工虽然还未发现遗址,但大量的产品暗示了作坊的存在。作为一个特殊的玉石,绿松石在二里头有特殊的地位。二里头的漆器种类也很多。最让人惊奇的是,白陶的功能和种类几乎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与同时期其他遗址器物对比,发现二里头遗址的器物借鉴了很多周边文化元素,同时对其他文化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其他文化无一能及,彰显出其作为国家的强大软实力。 二里头宫殿遗址约十万平,体现了“择中而宫”的思想,并有明确的中轴线理念,堪称我国宫城的鼻祖。遗址中的龙文化相关遗物,与龙崇拜的传承吻合,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延续。 由于文化差异,或出于特殊目的,即使有了上面的证据,西方一些学者仍否认夏朝存在,我们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也有过争论。但随着二里头遗址、偃师shang城遗址的一系列发现,国内已经形成共识,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位置就是夏朝的都邑。

如今这里已经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如果能够亲临此地,我们更会体验到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夏文化的血脉。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七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河南省偃师县的二里头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一个重要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该遗址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中心城址和附属墓葬、陶窑、铸造等遗址组成的大型古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考古成果,对于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包括城址、墓葬、陶器、玉器、铜器等。城址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标志,城墙高达10米以上,周长达6公里,是中国早期城市建设的杰出代表。墓葬是二里头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墓葬形式多样,包括竖穴墓、横穴墓、壕墓等,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陶器、铜器等文物,反映了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陶器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二里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几个阶段,主要包括四段文化: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二里头文化一期是最早的时期,主要特征是城址规模较小,城墙不高,墓葬形式简单,陶器、玉器、铜器制作水平较低;四期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城址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墙高度达到顶峰,墓葬形式更加丰富,陶器、玉器、铜器制作水平达到高峰。 二里头文化与河南殷墟文化、陕西秦岭山区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河南殷墟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二里头文化与河南殷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例如,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商代青铜器,很可能是受到河南殷墟文化的影响;陕西秦岭山区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里头文化与陕西秦岭山区文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关系。例如,二里头文化中出现的陶器中,就有一些是受到陕西秦岭山区文化的影响而制作的。

二里头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作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由河南殷墟文化和陕西秦岭山区文化等多个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而成的。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问题上,作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前身,是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观点和看法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都是基于对于考古发现和文物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八

在翻开这本《寻夏记》之前,我对夏朝可以说不甚了解,但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走进了我们传统夏文化。

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大家论述:

一、为什么要探索夏文化?这关系到中国人从哪里来和怎么来的大事。

1. 我们特色考古学的重要特质学科来源:二元论。至迟到汉代,人们对出土文物开始有所研究,这本书列出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夏朝出土文物,让我们在那个年代传统文明的发展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2. 作者提到,考古学的特别任务就是探讨中华民族华夏文明起源和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回避夏文化的探索。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更加细化的夏代历史,可以将民族历史脉络把握的更加清晰和完整。

3. 我们民族的夏情节是蕞早中国的历史记忆。

我们都骄傲的宣称自己是华夏血统,“此生无悔入华夏”等,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就是团结和凝聚力,这是祖祖代代的共同认同以及文化意识。

二、关于怎样探索夏文化。探索有个基本前提,就是相信。诗经、尚书、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和史记所记录的上古历史体系中的史实内核,相信早期历史上有夏王朝,与商王朝前后相继。如此丰富的夏文化真的不应该随着年代久远而被隐灭,相反,我们通过对夏文化的探索,还需要将这里面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子子孙孙知晓深厚的夏文化。

而我认为这本书是我们打开认识夏朝的di一步,也是会让我们增加文化自信的很重要的一本书。很多先人在探索夏文化的路上付出了艰辛、汗水乃至生命的代价,我们作为后人,更是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了解历史,才能不被外界观点所轻易影响和蒙蔽,也要尊重历史。

尊重历史的发展轨迹,尊重历史中的不完 美,学术探索路程艰难而曲折,也不要对前贤更多苛求,我们只需要享受现在的文化成果,在起到搭建桥梁去宣扬的作用就好了。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九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华夏文明是璀璨而闪耀的存在。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达五千年,可是这种说法在国际上却存在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国际上不承认中国夏朝的存在,那么我们的文明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寻夏记 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的中国》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杜金鹏以及侯卫东博士、贺俊博士共同编著的专业科普书籍。专业的编写阵容用考古学家的角度分析夏文化存在的种种证据与意义。

中国人一直有着独特的浪漫与情怀,我们始终保持着守望相助的凝聚力,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怎样更替都认可华夏子孙的身份,这都源于源头时期的习惯。最初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居住在这个核心区域的人称为夏人,而周边则为夷。 显然人群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变迁及动荡核心区域总会出现人群的流动,而居住于核心区的人都会自称为夏,离开的人则对夏念念不忘,这就造成了“入夏则夏,出夏则夷,四夷向夏。” 为了证明中华历史的源头并不是传说故事,而是具有真实证据支撑的,考古学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学术界主要采用了三种验证方法,第一种时空对正法:首先时间需要对证,研究对象须在传统文献记载的夏王朝存在年限内,早于商王朝积年四五百年。空间上也要在夏王朝疆域内。 第二个方法都邑界定法:首先考察出商代最早的都邑划定出夏商文化的界限。这个界标之前的考古学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探索对象。 第三个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研究对象具有明确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具备国家文明特征早于商文化,并且与商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为了向世界证明我们的来处,我们的考古学家只能在这辽阔的土地上不断寻找着夏朝的证据,我们所发现最大的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与探索。挖掘工作异常艰难,先后派出四人队长苦苦寻找,赵芝全、郑光、许宏三位队长更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二里头遗址。时至今日赵海涛接过前辈的旗帜,依旧在寻找着夏朝存在过的痕迹。 这本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史料丰富,以极强的专业性打开中国历史的寻源之旅。中国历史因为时间的积淀,任何时期的历史都有着磅礴之势,夏朝作为文化的源头也有着不可取代的绚丽色彩,这种时间赋予民族的厚重与色彩让所有人不断接近的人为之震撼。 夏文化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呢?我们自称华夏子孙,我们传承着千年前的文明如果最初的历史只是传说,我们所有人的身份都会不复存在。考古的意义并不能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重见当时华夏的样貌,但是却能让每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根。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十

《寻夏记》的卷首语非常精彩,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写本书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也能从中知道考古学在当下的重要任务,最重要的还是夏文化的探索。如果没有时间细品此书,一定要好好看看卷首语,真得很有帮助。 作者以“最早中国”为楔子,谈到“最早中国”这个问题是当下研究非常火的一个时期,与其相关的著作非常畅销是当下一个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的重要现象。中国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就以“修国史”为根本任务,所以有关“最早中国”的研究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回答“何以中国”时代之问的必然要求。 司马迁的上古体系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五帝本纪》所记载的五帝时代、《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所代表的夏商周王朝时代和《秦始皇本纪》所代表的秦朝,他的这个上古体系已经被中国考古发现证明其历史主线是可信的。 在“国宝何尊”里面的铭文中,我们可以见到“宅兹中国”,这是目前关于“中国”最早的记载。葛兆光先生就写过《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这么一本书,里面是对中国思想史的解构和重现。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尚处于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我们对它的认知应该也就是听过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其它的应该都没什么了解。当然,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夏王国是由启正式开启的,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虽然关于夏王朝的世系,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都倾向于夏王朝经历了十三世十六王,其中有“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等关于夏王朝兴衰演变的历史进程的转折点。 当然,人们探索夏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二里头遗址”,它是在 1959 年 由徐旭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首次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年代为公元前 2395—公元前 1625 年,处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学界一般将它分为四期,但关于分期有很大分歧。 书中还谈到了夏人的神鬼观念,这在原始社会是很普遍的文化现象。我们在二里头遗址中也能见到一些与祭祀天地有关的特殊遗迹和与龙有关的遗存,还有二里头文化的墓葬,从中也能看出各种祭祀的仪式行为。 本书主要是通过对二里头文化各个方面的介绍来论证其是夏文化,60 余年的考古发掘的展现,让我们从中对二里头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夏文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涉及啦很多考古学方面的内容,但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我们读起来没有一点障碍。我是历史专业的,所以更加没有什么障碍,哈哈哈哈哈。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图片展示,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的考古发现。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十一

中华文化崇尚“中”,无论是儒家的中庸,还是“中国”这个名字,都体现了国人对“中”的喜爱。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处处都有“尚中”的文化印记。

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在历史上处在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中间阶段。如今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遗墟,在文化上呈现出了一种王国文明的状态,其中不仅有类似城市的建筑布局,还有镶嵌有各种玉石的艺术品,这些都证明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水平。

《寻夏记》这本书是考古学家杜金鹏从考古的角度,借着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揭开中华古文明的神秘面纱。在书中,不只有遗址和文物的介绍,还有古文明脉络的梳理,以及历代 考古工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关于夏文化的种种结论的。全书有理有据,又富有情怀,很适合历史文化爱好者学习和参考。

在第八章“万事【尚中】”中,作者介绍了二里头国家的“尚中”思想。

首先,在都城位置选择上,古代先民要求将王国和王都都立于天下之中,通常是指中原腹 地,也就是如今的洛阳、郑州一代。3000多年前,周公曾认为河南登封是中华大地之中,而“中国”是天下之中。这一理论早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二里头遗址也大多是在郑州、洛阳地区发现的,那里生 态环境丰富,可以耕种、放牧、渔猎,适合人群聚 集居住。

二里头遗址还有明确的中轴线,通过观测日月和北斗的方位,确定南北方向,用主轴线把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构成一个整体,并具有严谨的礼制等级划分,这些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

与世俗生活紧密相关的饮食文化,在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体现。除了狩 猎和捕鱼,夏代人已经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碳化植物遗存就是证明,像是核桃、山药残块、蒙古栎壳、菱角残片、酸枣核等,都表明了二里头发达的农业文明。除了农业种植,家养动物也构成了夏代人的饮食基础。

除了这些历史细节,《寻夏记》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探索夏文华、考古人为什么“痴迷”于夏文华、“夏”有多大的学术意义,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读者可以建立关于“夏文华”的初步脉络。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十二

中国又称“华夏”,这个“夏”从何而来,相信中国人都知道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叫做“夏朝”,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便发源于此。但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想必那时候人口也少,人的活动范围也小,所以并没有太多的历史遗迹被后人发现。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注重实证的西方考古学便怀疑“夏朝”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而根本不存在。直到六十多年前,一个叫二里头的地方被国内的考古学家关注,才渐渐拉开了夏朝遗址探寻的大幕,《寻夏记》这本书便详细记录了二里头考古的过程。

关于夏朝相对完整的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但夏朝的遗迹实在太罕见,也难免有人会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但司马迁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专业精神的史学家之一,他不可能去虚构历史,所以长期以来,都有人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直到1959年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据“何尊铭文”记载,古“中国”为天下的中心,位于伊、洛之间,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附近。1959年5月16日,一位叫做徐旭生的考古学家来到洛阳市偃师县的一个普通村庄——二里头村,正是他带领着一批考古学者在新中国拉开了二里头夏文华寻源的大幕。

对历史遗迹的探寻不仅要有考古学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功底,更要能够在风吹日晒的野外环境中吃得了肉体的辛苦,并有充分的耐心。从徐旭生开始,到赵芝荃、郑光、许宏,通过几代考古队长的热爱和辛勤付出,如今的二里头遗址已经以较为完整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座宏大的博物馆拔地而起,在为遗迹提供保护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使考古学家继续发掘,并供人们去瞻仰。

二里头遗址已被考证为夏朝的都邑所在,其中有宫殿遗址、作坊遗址、墓葬遗址等,还有很多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陶器以及工具,已经碳化了的粮食作物,并且考古的发掘还在持续中。

通过这些历史遗迹的发掘,只存在于神话传说和少量文字记载的夏朝以及夏文华正在以更加清晰和立体的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堵住了西方学者们关于没有夏朝的妄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以实证的形式存在。

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作为全世界全人类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通过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发掘,这五千年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我正好生活在洛阳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有幸在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初就去参观过,通过阅读《寻夏记》这本书,更加深了我对夏文华的理解和对这个遗址的认知,这是一本值得华夏儿女阅读的书,而二里头遗址也是一个值得华夏儿女寻源的所在。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十三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曾经学过这样的口诀“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就是我国古代朝代的一个排序,那么我们都知道最早的一个朝代就是夏朝。尧舜禹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夏朝然后就是商朝和周朝,但是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清楚夏朝这个朝代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是否真实存在。很多学者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考虑:他们有的从历史事实出发——没有找到任何与之相关的遗迹——从而判断可能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朝代;但是也有一些在记载中以及在推断中逐渐找到了这个朝代真实存在的印记。没错,这就是“寻夏”的来源。

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就重要在这是我国第一个朝代,所以大家对这个朝代是否存在的考虑也是非常的敏感,曾经在2009年出版过一本《最早的中国》这本书,我在复旦大学学习线上课程的时候专门阅读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二里头考古的遗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最早中国在考古领域的发现。

确实,夏朝是一个非常迷惑的朝代,是因为它距离我们非常久远,而且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很多对夏朝的描述都是捕风捉影的描写,而并不是拥有着明确历史事实的记载。但是在二里头,人们发现了许多可能是夏朝遗迹的城市。就让我们跟随侯卫东、贺峻、杜金鹏三位考古学家一起走上寻找夏朝的旅程吧。

“最早的中国”这个五个字拆开来看,“最早的”顾名思义就是时间最靠前的,这无可辩驳。但是对于“中国”两个字,首先我们就要辨析它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来看当然知道这是我们的祖国,但是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可能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意思。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研究出了五种不同的含义。在这本书中作者采取的就是第五种含义,也就是考古学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从此三为作者开启了对夏朝的探索。

夏朝其实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由于我国上下历史有五千年,在很久很久以前并没有信史记载,而是在一个历史的传说时代,所以这个时代的史料都很零散,而且可信程度并没有那么的高。尧、舜、禹他们是夏朝附近产生的人物,其中与是夏朝的缔造者,他打破了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但是这都是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后来在二里头,徐旭生发现了这里的遗址。人们迫切的想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考古队对这里进行了八次发掘,并且慢慢解开了这里的神秘面纱。神话时期有着许许多多的部落,但是考古遗迹不会撒谎,从多元迈向一体,夏朝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具有一定统一性的国家,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城池以及王宫的遗址。虽然还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但是基本已经认定了夏朝是存在的。作者在后面几章还介绍了夏朝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说夏朝人的鬼神观念以及世俗生活,这都给本书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十四

虽然国内学者多认可夏朝的存在,但大多数判断依据来自于文字资料。由于历史的久远和众多证据的缺失,加上后世文献语焉不详,夏朝的存在变得扑朔迷离。由于大多数国外学者不认可夏朝的存在,国内考古需要找有带有时间性质的实物证据证实夏朝的真实存在。我国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寻找到“最早中国”,走过了许多艰难路程。为了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我国下大决心将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希望早日解决“最早中国”的问题。这时,二里头遗址开始出现于国人面前,并受到国内专家的瞩目。

很多人知道二里头遗址,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已经被国内学者公认为是夏文化,而二里头遗址中的都邑则是夏都。二里头遗址也入选了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将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和挖掘已经历时60多年。二里头遗址对中华文化究竟有什么重要性,需要国家持续投入在这个地方进行考古?60多年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溯源有什么贡献?为什么在这里的遗址、遗迹或者遗物能够支撑它的“夏”特征?提起二里头文化,你又能想到什么?

《寻夏记》是大象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一本考古普及类书。由三位在夏商周考古工作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共同撰写的《寻夏记》为读者讲述二里头遗址的故事。作者之一的杜金鹏目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他曾组织从考古学上解决了夏、商年代界限问题。

《寻夏记》讲述了我国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发现、发掘、研究和保护二里头遗址的全过程,展现了他们为证实中国文化本土说付出的努力。《寻夏记》在考古学基础上,引用大量翔实的考古材料,多层次、立体化展现二里头遗址出现的夏文化坐标,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众多纷杂的考古史料简化精炼,生动地解读了二里头遗址的遗址、遗迹以及遗物等重要发现,让夏朝的存在走向真实。

《寻夏记》通过介绍二里头文化时期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成果,讲述了其文化特征的确认、成长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作者阐述了二里头遗址和文化对研究华夏文明渊源、国家产生、城市兴起等的重要影响和参考价值。

全书语言流畅优美,通俗易懂,兼具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读后感篇十五

本书副标题为“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由此可以看出本书的核心主题即为探索最早中国。我们惯常说的华夏五千年文明究竟是一种传说还是真正的历史,探寻夏文化的踪迹是解答这个问题不可避免的道路。这是华夏之所以为华夏的基础。

一、为何由夏入手,为何关于夏朝的考古如此重要?

司马迁的上古史体系将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分为五帝时代、夏商周王朝时代、帝国时代。五帝时代为传说时代,缺乏实际的考古资料用以佐证。对于夏王朝的考古研究才如此重要,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华夏文明是如何诞生的,这是我们去探索夏文化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

关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国内学术界普遍对此持正面态度,但西方学术界对此多有争议。本书作者认为探索夏朝文明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亦即,通过深入研究夏文化历史明确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

二、中国学术界探索夏文化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夏文化探索,属于“从已知推未知”的探索。我们相信先秦文献和《史记》的记载,相信在商王朝之前有一个更早的夏王朝。以殷墟文化为锚点向前探索,通过创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链研究夏文化。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种:时空对证法、都邑界定法、文化因素分析法。

三、为什么选中二里头遗址?

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链中,二里头文化位于龙山文化和殷墟文化的中间位置,龙山文化据考古专家考察所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殷墟文化为商王朝后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所处时间约为公元前1735年至公元前1530年,依据史料该时间节点是夏代存在的时间。且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物等表现出王国文明的特征,通过对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深入研究当时社会的“聚落形态、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生产技术、人口变化等”,并进一步确认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王朝的遗迹。

四、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分期——“四期八段”。

文化分期是指,“科学排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间相对早晚关系,勾画其时间框架,从而便于观察其演变轨迹”。

考古学文化中的分期主要借助两个方法: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地层学借用“地质学的相关概念和原理”,此处的地层主要指“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堆积”,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地层学“确认遗迹、遗物在年代上的相对早晚关系”。

考古类型学是借鉴生物形态分布的原理形成的,人类社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人类社会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里头文化的分期研究方案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而发生变化,最近普遍认可的是“四期八段”之说。

夏朝代表着中华文明自“无中心的多元”向“有中心的多元”转变的节点,夏朝是中原大陆上第一次出现统一的王朝文明,研究夏文明是我们探寻最初中国的必经之路。读罢此书,敬佩考古工作者的坚守和毅力,唯有如此,才能拨开云雾,窥探祖先遗留下的财富。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