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读后感锦集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7 03:55:21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17 03:55:21   小编:

本文通过对宋金砖墓仿木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其在寿堂永固方面的独特设计和意义。通过对照实际建筑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仿木结构的形式、功能及其在历史建筑中的应用。文章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这一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历史背景,展现了其在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读后感第一篇

《寿堂永固》是一本通过真实案例讲述传统木构建筑修缮过程的书籍。书中通过详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示,展现了每个修复细节,带领读者走进工地,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与工匠精神的传承。从木材的挑选到雕刻的修复,每一个步骤都显现出工匠们对历史与传统的深厚敬意。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或华丽的修辞,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修复过程,体现了“修旧如旧”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指南,更是文化与工艺的真实写照。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学到修缮技巧,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理解古建筑保护的深远意义。

1/3页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读后感第二篇

砖仿木作为中国建筑史里面一个“过于”常见的现象,常见到以至于可能没有主动思考过为什么砖会呈现出完全不符合其性质的木的形式,这本书读下来的最大价值就是对提出了这个好像不存在的问题,但是不得不说这确实应当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甚至在本土建造的欧洲风格教堂建筑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墓葬作为国内重要的砖石建筑,不得不思考的就是其本质到底是砖石化的木构还是木构化的砖石?就本书结论看,似乎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书中所举出的砖石枓栱在比例关系上十分贴近木构枓栱的例子,如果仍然将墓葬视作砖石建筑只是具有木构的外表,则难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显然在另外一种砖石建筑砖塔中大量出现基于砖块建造逻辑而变形的枓栱形象。

2/3页

寿堂永固——宋金砖墓仿木研究读后感第三篇

本书突破了传统建筑史研究的单一维度,从技术、空间、文化三重路径展开分析。作者首先对宋金砖墓中的仿木案例进行了系统性整理与分类,通过分型分期与定量统计,梳理出仿木构件的构造样式、比例尺度和装饰细节的时空分布规律。例如,书中指出河朔地区墓葬形制从北宋早期的圆形穹窿顶向金代多边形墓转变,壁面布局由“四分式”向“六分式”“八分式”演进,反映了工匠对地面木构建筑模仿的技术迭代与审美变迁。此外,作者将仿木现象置于生死观、宗教隐喻与社会伦理的框架下,探讨其作为“冥宅”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墓葬空间如何通过砖石媒介重构生者世界的建筑语言,进而表达对彼岸生活的想象 。 在技术分析层面,本书以《营造法式》为参照系,结合宋金砖墓实例,深入剖析了仿木构的“转译”机制。例如,通过对比木构原型与砖砌仿作,作者揭示了工匠如何在材料限制下调整构造逻辑——如以砖雕斗栱替代木构榫卯,以彩绘纹饰模拟木构彩画,既遵循传统营造法则,又衍生出独特的技术路径。书中特别关注设计与施工的数理逻辑,如材份模数的应用、比例控制与构图规律,通过几何原型解析与操作模拟,还原了古代工匠的实践智慧。这种“图学+数学”的研究方法,为技术史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 作者以河朔地区为重点,辐射宋金政权交错地带,揭示了仿木砖墓的地域特征与技术传播网络。书中指出,河朔地区因长期处于军事前沿与多元文化交融区,其墓葬形制既延续晚唐传统,又受辽金技术影响,形成了“假门+家具”向“假门+假门”题材组合的转型,反映了社会动荡下墓葬功能的符号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比晋东南木构遗存与砖墓仿木的关联,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营造法式》技术体系在北方民间的渗透与变异,凸显了南北方营造传统的互动。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