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在现代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比较和分析,阐述了语言主观性对语言理解和交际的影响。文章深度剖析了语言主观性的概念和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
《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读后感(一)
作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观性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巨大的关注,然而目前尚无系统介绍语言主观性的著作。本书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总结了以往主观性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构建了狭义主观性理论体系,并融入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作者澄清了以往主观性及相关概念如情态研究中的诸多争议,区分了广义主观性与狭义主观性,就狭义语言主观性进行了系统刻画。本书为主观性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此郑重推荐。
《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读后感(二)
主观性作为当代语义研究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协助颠覆了统治西方两千年来的客观主义意义观。遗憾的是,迄今关于主观性研究尚无一部系统的专著,本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本书所做的研究工作是开创性的,不仅在国内学界尚无先例,在国际学界亦属前沿。作者不停留于描写层面,而是针砭时弊,在透视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构了系统的狭义主观性理论。本书立足但不拘泥于汉语事实,不仅是对汉语主观性研究的一大贡献,更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强烈推荐阅读!
《狭义语言主观性理论探索》读后感(三)
语言的主观性已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共识,但对其认识却言人人殊,对主观性的解读充满了“主观性”。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现有主观性理论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对主观性缺乏统一、明晰的界定,对其内涵认识不清;第二,对主观性的作用层面判断不一;第三,在主观性研究思路上表现出个体观和分解论倾向。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主观性概念的泛化和滥用,使得主观性研究面临着“三难”:难以给主观性下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难以划定主观性范畴的边界;难以确定具体主观性范畴的外延(Nuyts 2012)。这说明当前主观性研究尚处于较为混沌的状态,本书的目标即在于尝试从混沌中寻找秩序。
作为国内外首部就主观性理论进行系统探讨的专著,本书提出的狭义主观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前瞻性,推进了现有主观性研究。作者在深刻反思现有主观性理论不足的基础上,致力于解决主观性研究中面临的重要瓶颈,如主观性的概念泛化、主观性作用层面不一、主观性判断标准的不一致问题。针对主观性研究的概念泛化与术语混淆,作者主张对主观性进行概念分层,区分广义主观性与狭义主观性;针对主观性研究中的个体观,作者提出了主观性的互动观;针对主观性概念过于模糊、缥缈的情况,作者主张将其锚定于语言形式,刻画了主观性的结构与分布模式。本书超越了以往对语言主观性表现形式的简单描写,对主观性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为主观化与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
该书适用性广、应用性强,对主观性、主观化及语法化研究者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也可供认知语言学研究者、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以及对句法、语义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