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大脑观后感篇一
总结了一下整部片子的叙事逻辑
1. 大脑✖️感官|现实
2. 大脑✖️电化|活动
3. 大脑✖️意识|决策
4. 大脑✖️系统|理性
5. 大脑✖️网络|社会
6. 大脑✖️存储|永生
建议该系列继续制作,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神经智能无论对于计算科学的发展,还是对神经科学的发展,都将有里程碑的意义。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二
第一集:什么是现实?如果有超现实的存在(克苏鲁之类)人类却无法识别,可这也阻挡不了,这是真实。 那个中心看起来像浅色的色块居然是深色的实验里,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其实重要的不是事物出现在你面前的样子,而是你的大脑对他的解释。”一个从小失明了四十年的男人,突然能看见这忽然的信息对他来说太可怕了,没有人脸识别功能 以前的滑雪现在失败了,也还需要导盲犬,因为他即使能识别光,也难以判断物体距离。孩子不止是触摸而是通过与世界交互得到反馈去感知。 第二集:是什么塑造了你?人类的意识脆弱不堪,人真的有什么自我意志吗?看深入大脑这个纪录片。原本一个正直年轻人,他的海马体(与恐惧攻击性有关)因为受到脑瘤压迫,整个人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枪杀无辜路人,虐杀妻母。 第四集:我该如何做决定?电车难题,亲水推人比拉杆更难克服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三
第一集:什么是现实?如果有超现实的存在(克苏鲁之类)人类却无法识别,可这也阻挡不了,这是真实。 那个中心看起来像浅色的色块居然是深色的实验里,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其实重要的不是事物出现在你面前的样子,而是你的大脑对他的解释。”一个从小失明了四十年的男人,突然能看见这忽然的信息对他来说太可怕了,没有人脸识别功能 以前的滑雪现在失败了,也还需要导盲犬,因为他即使能识别光,也难以判断物体距离。孩子不止是触摸而是通过与世界交互得到反馈去感知。 以及那个关于时间不由钟表决定,而是意志力。想起一些想象中的vr游戏,进去后四小时变成八小时 第二集:是什么塑造了你?人类的意识脆弱不堪,人真的有什么自我意志吗?看深入大脑这个纪录片。原本一个正直年轻人,他的海马体(与恐惧攻击性有关)因为受到脑瘤压迫,整个人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枪杀无辜路人,虐杀妻母。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四
看每一集的时候碎碎念太多就用标签记了一下,没想到字数太多了,自己留个档吧
ep2 我们的记忆也是一直在变化的诶 记忆不可靠,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当下的情感需求构建出来的东西,它不停在变化 人格的塑造真的太客观而很难自我选择了 对个体来说,用进废退是对的 意识不是物质,物质不会改变,但物质之间的关系在改变 ep4 每个决定在当下的那刻一定是最佳决定 抵制诱惑需要耗费大量意志力,但一般来说达成目标的时间线跟完成时的愉悦程度是成正比的 奖励永远比惩罚更有用 ep5 人理解情绪很大一种路径是来源于对他人在情绪中释放的微表情的模仿 人类真是太擅长于模仿别人了 所以,要多与好的人相处啊 人天生就会划分你我 根据规则体系去判断最大的问题就是,规则体系会不停改变 ep6 大脑不是某种物质,而是无限的组合关系 人的本质大概也是这种联结吧 大脑本身不是意识,不停运转才成了意识 在思考所以存在,哪怕肉体不存在,圣朱尼佩洛有天会成为现实吧,大概是一个节约资源的世界
很有趣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五
1.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只有系统学习才能解读世界。从小的盲人长大重获视力后,依然判断不了物体间距离等。我们大脑从外界获取少量信息,最终创造出现实。没有谁能完全理解这个世界完整的样子。
2.我们的大脑对外界反映需要时间,所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过去。
3.我们的外在和内在都会影响大脑。小婴儿和成人脑细胞数量一样多,但缺乏联系,2岁前要促进婴儿大脑细胞间的链接。老年人多用脑多锻炼,预防阿尔兹海默症。
4.大脑中独特的连接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5.情绪对于大脑决策十分重要。
6.抵制诱惑,做出艰难决定或先发制人,所有这些都需要消耗能量。意志力并不是会训练出来的东西,它会被用光。所以不能总是用意志力做决策。
7.我们会模仿对方的表情,但注射了肉毒杆菌的麻痹脸庞无法模仿甚至正确解读对方的表情和感受。
8.看别人痛苦和自己痛苦激发的是大脑中相同的神经机制。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六
EP1:眼的输入数据量只有视觉皮层反馈的1/6,量也大于听觉的(处理慢),1/4s的眼球移动,synaesthesia联觉。时间过得漫长,是因为amygdala让记忆超负荷存储,在脑中回放(做梦)。大脑功能不用会被其他东西占用。
EP2:connectivity,life-brain;人类小孩发育缓慢,2岁catch supervision,n不增长,2M/sec->15K,成人两倍,prune成你我,特化和遗忘;孤儿病没填满的大脑;青少年的medial frontal cortex反应比成人强烈,pretending更强烈;记忆是hippocampus变大;兴趣多让tool box更完善,延缓痴呆的遗忘;音乐和语言、爱因斯坦左手控制区比较大/小提琴;amygdala和fear/aggression,导致不可抗的性格变化;记忆是被hp激发,replay/resurrect/overwritten/trigger;connectivity就是你我,睡觉时电流简单规律,失去了意识和自我;Francis Crick: Meaning是被激发association;一块布和国旗的meaning,experience;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客观和主观形式上。from cradle to grave, we are on the progress of being ourselves.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七
1、大脑重量。约3磅重。2、大脑结构。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3、活在过去。大脑接收到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个系统的数据流,要进行全体总动员处理,然后告诉你是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这个时间约为半秒钟。4、终身学习。大脑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新的事物,建立新的联接。当同一条联接被反复加固后,就形成了潜意识。比如走路/跑步/骑车/打球等。5、脑力劳动。决策是一种精神消耗,法官在饭后就会比饭前批准更多假释。6、社交动物。人是一种社交动物,大脑需要社交来学习与建立新的联接。当人感受到社交排斥,大脑中的疼痛矩阵就会做出反应,促使人做出改变,变得合群。6、视觉学习。视觉并不等同于视力,这个例证非常令人震惊。那个3岁失明,在黑暗世界里面生活了30多年之后重见光明的人,历时10年都未能建立正常或者说是正常使用视觉系统。视觉系统是我们长期学习,才最终形成的一套颇为复杂的搜集/传输/解读/接收体系。7、视觉听觉。视觉系统比听觉系统更加复杂,完成汇总信息/传输指令的时间更长些。所以,起跑时候用的事发令枪,而不是发令灯。8、视觉经验。有时候视觉并不是真的看到了什么,而是过往经验浮现。比如那个在恶魔岛上被关入黢黑黑洞29天的犯人,自述期间“看”见了风筝飞翔画面等。9、联觉类型。大多数人都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自独立并协同运行的,有少数人会如同双胞胎一样“跨界”运行,比如那个看见字母是带色彩的人。已知这样的人约有6000。10、时间扭曲。比如人身处险境时候,大脑会紧急调动所有资源应对。期间形成的记忆,会比平时多很多细节内容。导致人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候,会觉得时间比实际长很多。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八
当你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无意识的进入一种状态,等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快到家了,这是我们的大脑进入到自动模式,就好像车的自动驾驶模式一样。
当女性的照片瞳孔放大和瞳孔缩小,男性大多会选择瞳孔放大,这是大脑自动的选择,无论你的意识是否参与其中,我们多半不知道这些抉择都是大脑替我们做的,因为放大的瞳孔对男性更具魅力,没人知道放大的瞳孔是性邀请的生理象征。
你手握一杯温咖啡比起冰咖啡,你会形容你和母亲的关系更加亲密。
如果你处于臭气熏天的环境,你会做出更严苛的道德抉择。
如果你手边正好有一瓶洗手液,会让你的政治倾向趋于保守。
人是否没有自主意识。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体力会被消耗空,这就是你为什么累的快的原因。
社会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善良不要做恶,这样当秩序改变时你还能生存。
如果计算机功能足够强大到能模拟人脑所有相互作用,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变成非生物生命,放下这具肉身,你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去任何想去的地方,甚至得到永生,前往别的太阳系进行体验,或者我们也可以进入一个模拟世界在哪里你能够飞翔,或生活在水中,或回到重新构建的过去。也可能我们所想的此刻正在发生。我们早已身在其中了。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九
终于让我补完了《深入大脑》,看完之后只想说"It's terrific!",这种科学探索实在是很有意思,以科学为基,但绝不仅限于科学,正如大脑内部各个区域的神经元相互协作组成的神经系统,这部纪录片同样也是一张网,以大脑研究为核心,进行了各种跨学科的联系,将神经外科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纯科学学科,又联系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社科,再加上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就我来说,作为一个学文学者,当讲到相关情景时,自然地联想到了文学史或文学理论中的一些现象。举例而言,其中讲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只是一种unconsciousness,对于大脑来说,这是一种减轻负担的方式,也是一种迎合个体机能的惰性,换句话来说,即一种思维惯性。毫无疑问,这种惯性有利有弊,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忽略它的弊端,而这本身便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果,如果我们只让无意识来驱动个体的话,便会酿成各种悲剧,最典型的后果就是历史上的大屠杀事件。事实上,这种惯性的泛滥正是20世纪文学“向内转”的思想根源,敏感的文学家们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进行了一系列“陌生化式”的创作。所谓“陌生化”,并不只是表面上的一种“新奇”,更侧重的是通过增加观感难度来延长感官的感受过程,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这也是自现代主义文学开始相对越来越晦涩的重要原因,如我们熟知的意识流小说,但悖论的是这种晦涩难懂的体验正是文学创作的追求目标之一:一方面,就人的生理角度而言,文学致力于打破无意识的控制机制,调动意识的主动性,避免均为由惯性操纵的机器;另一方面,扩伸到广阔的世界整体,是对越趋冷漠的社会的反抗,是对看似“常理”的质疑。而且,如果进一步深思的话,这些“无意识”引起的行动、话语又从何而来?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十
2015的纪录片,与其说是《深入大脑》,把它当成一个科普片来看,倒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更有哲学上的思考,探讨我们应该怎么更好的认识大脑,认识自己,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世界。6集,分别对应着What Is Reality,What Makes Me,Who's in Control,How do I decide,Why Do I Need You,Who Will We Be。
《What Is Reality》:即便世界不是虚拟的,但是人类的感知系统也是一套虚拟的信号体系。我们感受不到事物本身,我们只能站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它。
《What Makes Me Me》:主观意识是涌现的,是神经元系统协同作用下的产物。不要怀疑自己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有无限可能
《Who's in Control》:意识本身只是大脑活动中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是大脑自身在操控身体。习惯性技能性动作的产生是大脑里形成了特定联结的神经元结构,形成之后便并不需要意识参与;意识的作用更像一位仲裁者,统揽全局,并不需要凡是亲力亲为。
《How do I decide》:潜意识、身体直觉都会在做决策,决策时,理性和感性系统经常竞争冲突。感性判断是低大脑算力消耗, 低能耗,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其占据着主导地位。
《Why Do I Need You》:人是一种社交动物,大脑需要社交来学习与建立新的联结。
《Who Will We Be》:意识怎么形成、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数字生命、对未来人类存在形式的畅想。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十一
✍2015的纪录片,与其说是《深入大脑》,把它当成一个科普片来看,倒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更有哲学上的思考,探讨我们应该怎么更好的认识大脑,认识自己,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世界。6集,分别对应着What Is Reality,What Makes Me Me,Who's in Control,How do I decide,Why Do I Need You,Who Will We Be。
What Is Reality:即便世界不是虚拟的,但是人类的感知系统也是一套虚拟的信号体系。我们感受不到事物本身,我们只能站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它。
What Makes Me Me:主观意识是涌现的,是神经元系统协同作用下的产物。不要怀疑自己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有无限可能
Who's in Control:意识本身只是大脑活动中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是大脑自身在操控身体。习惯性技能性动作的产生是大脑里形成了特定联结的神经元结构,形成之后便并不需要意识参与;意识的作用更像一位仲裁者,统揽全局,并不需要凡事亲力亲为。
How do I decide:潜意识、身体直觉都会在做决策,决策时,理性和感性系统经常竞争冲突。感性判断是低大脑算力消耗, 低能耗,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其占据着主导地位。
Why Do I Need You:人是一种社交动物,大脑需要社交来学习与建立新的联结。
Who Will We Be:意识怎么形成、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数字生命、对未来人类存在形式的畅想。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十二
第一集 什么是现实?
1.信息量真多会让人觉得时间变长,这个想法还蛮有趣的。也许这也是现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过多导致大家觉得累的原因?
2.文学/哲学/科学,在设计人类/生命/世界,这些大课题的时候,虽然看待角度,研究反思完全不同。有时候却可以得出一样的结论~例如痛苦的时间是漫长的,快乐总是短暂的。
3。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只是我们经过长时间训练,才觉得简单。再次回归那句你的经验造就你的世界观/眼界。emmm
第二集 什么塑造了我们
1.相较于其他动物,人类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准备好迎接生活。那么毕业的大学生是否应该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去进入社会?这样才能适应更多不同的经历?
2。童年对儿童大脑影响真的很大,所以养孩子,真的要考虑清楚。
3。青年时期,应急反应更大。emmm,那么社恐的我可以说是一直处于青年时期吗?
4.大脑可塑造性,我们所做的事将进一步塑造我们,虽然我觉得结果并不那么可控。当然也不意味着成功。感觉有点成功学的意思啦。
5,cognitive reserve。大脑解剖显示有阿兹海默症中,生活中却没发现相应症状。信息量太大,感觉需要更多解释。但是用学习新技能的方式对抗这个疾病的想法听起来还是很棒的。想起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莫非又一次科学和文学的重合。
6.任何事物都不是从客观角度出发,从我们看见的一刻,就带有我们的主观性。
7.每个人的大脑,就像雪花一样。每一个会是相通的。(张国荣: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十三
大脑重建现实
大脑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记忆修改
潜意识
决策
人际互动
大脑是系统的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十四
以下内容为转载
大脑不会认真搜集各种信息,只让我们够用就好 颜色 人能识别出的七色光谱,只占电磁光谱的极少数一部分(十兆分之一),还有无线电波、微波、X光、伽马射线 人感知不到==>人能看到的部分现实,受限于自己的生理构造 大部分人感知的现实,都是一样的(比如看到的天空都是蓝色)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具备联觉能力的人,看到的每个字母都有不同的颜色。联觉是来自脑中不同感知区的对话 还有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导致对现实的感知不一样。 例子:当人身处危险时,杏仁体会召集脑中所有资源,全体应付危急状况,当杏仁体开始运作时,记忆会比平时记录更多细节,这导致人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会觉得所经历的时间比实际的时间长得多,产生时间扭曲 现实是在大脑构造的——大脑利用感知所收集到的一小撮信息,打造出我们所知的现实 每一个脑对于周遭的世界,有各自独特的模型
大脑做抉择时,依赖感性和理性两大系统 但疏离感能减少大脑内在冲突,降低感性系统的影响力 例子:在战争中的操纵无人机的士兵,·压力更小 感性系统和理性系统必须联结才能做抉择 反例:一个遭遇车祸导致大脑某区域损伤的女士,对日常生活中稍微复杂一些的选项无法做出抉择 感性通常不在脑里发生,而是与身体其他部位互动 全自动的身体反应(肌肉、荷尔蒙、汗腺、瞳孔 )——本能 身体与脑的对话从不停止例子:身体会先于大脑对环境做出反映,比如在遇到紧张或危险时生理始终参与大脑做决定的过程脑中有一个微小古老的系统,不断更新我们对世界的各种评估分析——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分泌过多——加分 多巴胺分泌过少——减分 多巴胺分泌过少——帕金森氏症——>服用含多巴胺的药物——产生上瘾症状(喜欢赌博等)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过度消耗会减损精力,减少身体性能——不能总是靠意志力来支撑我们的决定
大脑做抉择时,依赖感性和理性两大系统 但疏离感能减少大脑内在冲突,降低感性系统的影响力 例子:在战争中的操纵无人机的士兵,·压力更小 感性系统和理性系统必须联结才能做抉择 反例:一个遭遇车祸导致大脑某区域损伤的女士,对日常生活中稍微复杂一些的选项无法做出抉择 感性通常不在脑里发生,而是与身体其他部位互动 全自动的身体反应(肌肉、荷尔蒙、汗腺、瞳孔 )——本能 身体与脑的对话从不停止例子:身体会先于大脑对环境做出反映,比如在遇到紧张或危险时生理始终参与大脑做决定的过程脑中有一个微小古老的系统,不断更新我们对世界的各种评估分析——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分泌过多——加分 多巴胺分泌过少——减分 多巴胺分泌过少——帕金森氏症——>服用含多巴胺的药物——产生上瘾症状(喜欢赌博等)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过度消耗会减损精力,减少身体性能——不能总是靠意志力来支撑我们的决定种族屠杀自相残杀——人对其他受苦的人产生的基本潜意识反应,与对方是否是自己团体的人关联很大 冷血暴徒与精神病患者,大脑中处理社交互动的区域没有正常人活跃政治事件,操纵了我们体内的大脑活动 用宣传活动散步仇恨信息,妖魔化对手,让敌人非人化,描述成与禽兽一样,从而诱导人群被洗脑而跟风施暴 珍艾略特老师的实验:通过角色互换的训练,教导学生设身处地理解被人歧视的感受, 消减宣传对小孩的判断力的影响,让小孩从小能够认清其他人的政治手段,并形成他们自己的主见
深入大脑观后感篇十五
深入大脑
种族灭绝,通过宣传使得我们大脑降低对他人的关心程度,同理心,让我们的敌人不像人,而像是动物。
纵观人类历史,宣传是武器,宣传变成了一门艺术,在这个我们彼此联系的世界,它还变得史无前例的危险。
蓝眼珠和褐眼珠的优劣,孩子们仅在这一小小分别上展露出人性恶的一面,对调关系,则让孩子们体会到劣势方的感受,从而埋下了换位思考同理心,认识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深入大脑 (2015)
9.6
2015 / 美国 / 纪录片 / David Eagleman
群体性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的基因里有很多需我们去探索认知的事实,这些真相就像一把双刃剑,倡导合作或宣传对立,都蕴含着我们大脑深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