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宣言》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哲学的探讨和思考,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文章强调了自由思想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不受限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这篇宣言激励人们勇敢探索未知,追求自我实现。
《哲学宣言》读后感(一)
“ 思想要么是话语和语言游戏的后果;要么就是一种沉默的象征,一种纯粹从语言簇中抽离出来的某物的‘展现’。” 由我的理解而言,此书欲解答的问题应是:在海德格尔所言世界进入黑夜之后哲学是否业已完结或是否有解蔽的可能性。但纵观全书倒是让我觉得其附录《哲学本身的回归》及《哲学的定义》比正文更为紧凑与明晰。其中作为总结的此观点较有启示性:“哲学是由前提限定的,这些前提是真理程序或类性程序。这些类型包括科学(更准确地说是数元)、艺术(更准确地说是诗)、政治(更准确地说是领域之内的政治或解放政治)和爱(更准确地说是让彼此不相关的两性立场中涌现出的真理程序)”。而这或许更多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不知其是否能真正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困境。
结尾处对于哲学史巴迪欧如是说:“哲学史就是其伦理电影历史:一种强迫的连续序列。通过它,哲学从灾难性的再配对中撤离。更准确地说,哲学在其历史中仅仅是一种对大真理的去实体化,这也是哲学操作的自我解放。” 是故希望在哲学得到解放之后,人也能从中获得启示,进而完成最后的救赎。
《哲学宣言》读后感(二)
本书大致展开了一场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双线交错论证。 一方面巴迪欧试图通过提出哲学的四个前提(数元 ,诗,政治,爱)分别象征开启,消解,重构和思考的力量。哲学在四者的结合中展开自身,以不同方式结合起其中的几种前提,从而他借此重构哲学史,表明所谓哲学的终结只是距离某一个或某几个前提太近了,从而疏远了另几个前提。靠得过近的前提缠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缝合,从而遮蔽了哲学自身。相反哲学的任务必须是使得它们缝合又解缝(这一点与海德格尔的“去蔽”可等量齐观),通过这种灵活的操作,哲学可以溢出当前的处境,从已有的体系中开出新道路。这种开出对应于数元的功能,而数元恰恰是在后现代理论世界中被“诗”压制的东西,是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反动的对象。因此对于数元,对于科学的肯定成了反对现代性批判,重新给出哲学位置的契机。
另一方面,在哲学史的位置上,一切“反哲学”都可以被视作最终指向柏拉图主义的批判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智者运动,是用诗,政治反抗不断开启自身,回溯自身力量的学说。因此必须通过重启柏拉图哲学资源(在“爱”的思考下 ,展开智者-哲学的二元关系),以“无”的大真理为操作手段,并同时仅仅将其视作手段而不断为其“去实体化”以防止其异化为订制的力量。
对于海德格尔的刻画是否成立有待商榷,但论证就其自身而言是完整的,也是充满可能性的。
开出一个新世界,还蛮令人期待的,但同时也挺悲观的,不是吗?
《哲学宣言》读后感(三)
《存在与事件》辅助读物
巴迪欧在这本小书里对自己提出的诸多核心概念做了基本的界定和概述,并在附录里作为一个整体对哲学及其功能做出了定义。他认为科学、艺术、爱、政治是哲学的四大前提,在这里他试图将哲学与之解缝,因这种缝合注定导致哲学本身的歪曲和滥用。以马克思主义为例,巴迪欧认为其正是哲学与科学与政治的缝合。因此,“必须打破所有这些束缚。我提出的姿态纯粹是哲学的姿态,即解缝的姿态。”在巴迪欧这里,纯粹的哲学不是真理,也不是事件,而是把握真理的一种工具。真理源于一种独特的程序,只有在事件的补充点上可以运转;事件,作为一种断裂性的,不可被原来的规则所辨识,成为对情势的补充。而主体与此同时,并非超验的,单独的,而只能成为真理程序的有限时刻,只能是事件间的主体。总之,真理、主体、事件的关系很明了,真理和主体性是通过“事件”共生出来的。真理的事件和主体结合在一起。它们二者都不是相继于另一者发生的,而是相辅相成。存在和思想具有同一性,但这种同一性只有通过事件,以及内在于事件的抉择才能实现。主体被真理所超越,但作为一个过程,正是通过主体化过程,真理才成为可能。这本书中巴迪欧也简述了自己的数学本体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诗学本体论,他认为“只有数学在字母空洞的力量下,对纯多、对无法预测的多的无限进行了刻画”,这一取向部分来自柏拉图和拉康的影响,拉康运用多种符号,就是为了尽量去呈现而非描述,一个单纯的符号避免了语言游戏,成为一种纯粹的没有所指的能指。巴迪欧呼吁回到柏拉图,即回到一种数学本体论的状态之中。其详细的论证过程全都在《存在与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