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摘抄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1 00:45:30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5-31 00:45:30   小编:

《鲁切拉宫的秘密》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文字描绘了鲁切拉宫的美丽景色和丰富历史。文章透露了一些关于宫殿的秘密,如宫殿内的隐藏通道和珍贵艺术品。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鲁切拉宫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探索这个神秘的地方。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一

鲁切拉宫(Palazzo Rucellai)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鲁切拉广场上一座15世纪宫殿。文艺复兴时期,由宫廷建筑设计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并于1446年到1451年建成。

你喜欢建筑吗?到他乡异国旅游时,是否曾到该地知名建筑走一圈,并查看该建筑的故事?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话,那这本《鲁切拉宫的秘密》就不容错过。

《鲁切拉宫的秘密》是美国艺术史学者艾莉森·利维,以其旅居鲁切拉宫时的考察,将鲁切拉家族故事融入鲁切拉宫这知名建筑物的传记,解读阿尔伯蒂的建筑设计思想、讲述建筑灵魂的故事。

1/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二

鲁切拉宫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鲁切拉广场上的一座15世纪宫殿,由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建于1446年到1451年。从而见证了鲁切拉家族的兴衰。

14、15世纪的欧洲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下层民众起义、封建战争连绵不断,史称“中世纪晚期的危机”。其中,1347—1351年爆发的“黑死病”影响最大。“黑死病”不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还使既有社会组织解体或重要性下降,推动了佛罗伦萨个人主义的兴起。还改变了佛罗伦萨的消费结构,佛罗伦萨的支柱型产业,即再出口毛纺工业受到严重冲击,最终导致“梳毛工起义”。1382年,精英阶层(以银行家、大商人为主体)抓住平民政府受到归尔夫派和雇佣工人双重夹击的机会,以“全体人民”之名发动政变,掌握了政权。其典型代表就是美第奇家族。鲁切拉家族从靠着地衣发家,身上也许散发着“臭鱼烂虾”味儿的阿拉曼诺开始,鲁切拉家族越来越强大。1423年,乔凡尼加入“银行家行会”,当上了佛罗伦萨第四大银行的合伙人,之后顺理成章的与美第奇家族进行联姻。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家族获得了姓氏、盾徽、军事荣誉、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鲁切拉家族应有尽有,除了一个关键诉求:一座府邸。终于在1450年前后,阿尔伯蒂给乔凡尼·鲁切拉设计宫殿外立面,这座宫殿底楼用作生意用途,沿街的立面设有长凳。第二层(“钢琴钗”)是主要的正式接待楼层。第三层是私人居住空间和睡眠区域。“隐藏”在屋顶下的第四层居住着佣人,(几乎没有窗户,内部相当阴暗。1474年,乔凡尼宣布破产,鲁切拉宫在1492年第一次依法实行物理分割,1531年第二次进行物理分割,1677年鲁切拉凉廊被用砖头封闭(20世纪60年代才重新开放)。18世纪初,鲁切拉宫内添加多个夹层,一个女儿在婚礼前夕从楼上一跃而下。1826年,朱塞佩打破家族组训,鲁切拉宫被租借出去。后人不断住进这座宫殿,上演着一幕幕生活。他们的命运注定与这座宫殿所纠缠围绕。此后鲁切拉宫还遭受过纵火和打砸。时间终究在这座宫殿上留下摧毁的痕迹。20世纪90年代末,鲁切拉宫被大量翻新。

至今为止,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依然向人们证明:佛罗伦萨是个历史从未远去的地方。古老的戏剧历久弥新,佛罗伦萨及其建筑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原因,也许正是这种古今交叠。

2/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三

——一座楼宇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 2022年10月,故宫将迎来602岁生日。无论是春暖花开、冬雪初落,还是寒暑国庆,故宫都会人潮如涌被上热搜。这座古老的建筑为何始跨越几个世纪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建筑传承着历史文化,文物维系了民族精神,故宫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以建筑、艺术的形式将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 东西方文化,就像流淌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条河流,发源地虽然不一样,但河流灌溉流经之处,文明遍地开花。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曾经也盛极一时,是名幅其实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在佛罗伦萨市区现在仍保持着的鲁切拉宫,就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建筑典范。 鲁切拉宫,原为鲁切拉家族的私家府邸,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的鲁切拉宫与故宫差不多同龄(略小30年),建于1446年到1451年。21世纪,一位深受文艺复兴艺术吸引的美国青年学者艾莉森·利维,因偶然机遇来到了佛罗伦萨住进了鲁切拉宫,在近距离接触建筑和历史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下了《鲁切拉宫的秘密》,还原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豪门府邸的历史风华,虚实之间佛罗伦萨名门的恩怨情仇与鲁切拉宫的秘密故事娓娓道来。 英雄美人的传奇爱情,让制造出“骨螺紫”的紫色染料堪比黄金。在了解了上流社会对紫色的追捧,你才会知道为什么紫色又称”帝王紫“,会代表着高贵。 “地衣+尿液”?你可能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千真万确,这就是鲁切拉家族发家的秘密。一位叫做”阿拉曼诺“的冒险商人,凭借其在海外偶然获得的”染料衣“(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垄断了紫色染料”地衣紫“的生产,积累了这个家族的第一桶金。 随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后人依靠紫色染料的独门秘方,垄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紫色染织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利用其商业网络从事外汇交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历经鲁切拉家族的传奇历史,见证了阿拉曼诺的发迹、乔凡尼·鲁切拉的建府、婚礼上跳楼而亡的少女、离奇死亡的悬案......鲁切拉宫从古至今的种种历史和悬疑故事,为其愈加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争相探寻的目光。 建筑会说话,鲁切拉宫的故事也从未停止。

3/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四

鲁切拉宫的成长史 ——读《鲁切拉宫的秘密》 鲁切拉宫是这样的一个存在:这座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宫殿是私人鲁切拉家族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建筑物都建立在600多年之前的15世纪。因为其壮观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以及后来持续不断的成长历史,而成为佛罗伦萨的一个标志建筑。数百年来的风雨变幻,鲁切拉宫巍然屹立,只是其中的内涵故事,不断续写与更新。 鲁切拉宫成为了一个传奇。这是鲁切拉家族的成长史。鲁切拉家族通过贸易和制造业、金融业聚敛了财富。人们攫取财富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两件事:光荣自己的家族,繁衍自己的后代。通俗地说,就是盖房子,养孩子。这有点朴素的农民作风,但确实就是15世纪时意大利佛罗伦萨人的中心理念。 乔凡尼•鲁切拉毫不动摇地实施着这个理念,他不断积攒财富,然后一栋一栋地购买房子。从家族最古老的几间排房开始,扩大着自己的家族范围。当这些达到了一定规模以后,鲁切拉邀请了阿尔伯蒂来设计建筑鲁切拉宫,这是位建筑大师。他著作了《建筑论》一书,成为建筑艺术的经典教科书。 伟大的建筑师有机会设计鲁切拉宫,鲁切拉宫因此而成为了伟大的建筑。当后来的人们随意说出“伟大”这个词汇的时候,其实有一种顶礼膜拜和对古人赞叹不已的冲动。是的,鲁切拉宫太美了,而且它还屹立不倒存在了600年,至今仍然青春灿烂,它不老的容颜,令人们对历史和艺术,对时间和传承,有点恍然迷离。这不可思议! 冰冷的建筑再华美、瑰奇,不过是被固定了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理念。它存在,但不能流动;它展示,但不能述说。而令人们津津乐道就是发生在鲁切拉宫里的历史故事,它们才是鲁切拉宫长久不衰的灵魂和动力。 这些故事关乎血缘和身份、雄心和傲慢、礼仪和骗局,以及选择性记忆与刻意遗忘。这其实是与鲁切拉宫共同成长和见证岁月的存在。所以,当大量的建筑历史式的记载鲁切拉宫的书籍出版后,很快便被遗忘。而一位美国的早期意大利艺术史的研究者艾莉森•利雅的著作《鲁切拉宫的秘密》,却引人注目。 这是一本开辟了故事书写建筑史和艺术史的著作。全书分为六个章节,每章各描述鲁切拉宫在100年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众多人物轮番登场,相互独立却又休戚与共。经典具有恒久性的存在美感,故事则有灵魂的启发性和情感性。所以,这种结合给了人们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发掘一座艺术宫殿的来源和历史。 作家以自身的游览和考察,亲自深入鲁切拉宫的内部,描述记录着每一个独特的细节,同时结合历史文献与传说,讲述发生在其中的曲折动人的故事。它有点游记的趣味,也有艺术史的细腻,还有建筑史的科学描述,更有故事的精彩和奇崛。但是600年的风雨,更多的是平凡和安详。人们就在这种平和的心境中,欣赏一座宫殿的古往今来,思索着人类的历史和现在。

4/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五

2022年10月,我们将迎来故宫的602岁生日。无论是春暖花开、冬雪初落,还是寒暑国庆,故宫都成为人们走进中国、了解历史的首选之地。这座古老的建筑为何始跨越几个世纪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建筑传承历史文化,文物维系民族精神,故宫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以建筑、艺术之形将璀璨的东方文化融合千年的智慧呈现在世人眼前。 东西方文化,就像流淌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条河流,发源地虽然不一样,但河流灌溉流经之处,文明遍地开花。在欧洲也曾有一个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现在市区还保持着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很多中世纪建筑艺术举世闻名,那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鲁切拉宫,则如北京故宫一样,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建筑典范,它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留给世界的文化遗产之一。 与北京故宫差不多同龄的鲁切拉宫(略小30年),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两端遥遥相望,不仅见证了鲁切拉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近600年的历史变迁。21世界,一位美国深受文艺复兴艺术吸引的青年学者“艾莉森·利维”,因偶然机会住进了鲁切拉宫,在近距离接触建筑和历史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写下了《鲁切拉宫的秘密》,还原了一部文艺复兴时期鲁切拉家族豪门府邸的历史风华,穿越千年历史,虚实之间为我们揭秘了佛罗伦萨名门的种种恩怨情仇。 “地衣+niao液”的独门秘方,你可能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千真万确,这就是鲁切拉家族发家的秘密。英雄美人的爱情传说,让制造出“骨螺紫”的紫色染料堪比黄金。一位叫做”阿拉曼诺“的冒险商人,凭借其在海外偶然获得的”染料衣“(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垄断了紫色染料”地衣紫“的生产,积累了这个家族的第一桶金。随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后人依靠紫色染料的独门秘方和渠道,将紫色染织物品经由地中海远销欧洲,同时还利用其商业网络从事外汇交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他的后人们前赴后续,在代代叠加的财富上起起又落落,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历经30年兴建的鲁切拉宫,历经鲁切拉家族的传奇历史。 作者以鲁切拉宫的底层大厅和6层建筑分别讲述了阿拉曼诺的发迹、乔凡尼·鲁切拉的建府、婚礼上跳楼而亡的少女、夜夜笙歌的伯爵夫人、离奇死亡的悬案......鲁切拉宫从古至今的种种历史和悬疑故事,为其愈加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争相探寻的目光。 建筑会说话,鲁切拉宫的故事也从未停止。

5/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六

从13世纪开始,佛罗伦萨的鲁切拉家族通过垄断“贫民紫”染料行业而发达致富。到了乔凡尼·鲁切拉这一辈,代表新兴阶层的资本巨鳄聘任著名艺术家阿尔伯蒂改造家族的简陋排房。与此同时,乔凡尼不断收购毗邻的建筑来扩大房产,最终形成鲁切拉宫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杰作。今天,房屋仍属私有财产,所以不对外开放。本书作者无意间发现豪宅内部有间档案室出租,于是入住其中,开始了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没有明文或设施约束作者的活动范围,因此她在整个宅邸内部畅行无阻,得以身临其境地考察整个空间及建筑群,《鲁切拉宫的秘密》便是这段难得经历的产物。

近些年来,文化史(包括建筑史)著作多是从互动关系出发,不再只关注对象本身,同时也阐述围绕建筑生发出来的人物与事件。本书仍采取这种模式,但有所突破,作者不仅揭示出鲁切拉家族与府邸相生相存的紧密联系,由于特殊的经历,自己也步入这栋豪宅和周围邻里的关系网络中。所以叙事是双线的,一条以第三人称为主,即鲁切拉宫营造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条以第一人称为主,即作者本人生活其间的非虚构经历。在双线交互叙事的过程中,作者将建筑结构、风格、装潢等细节恰到好处地描述出来,一扫建筑书籍惯有的单调与枯燥。此外,作者力求打造“人化的建筑史”,这与拟人修辞不同,是将建筑视作真正有生命的物体,它也在成长和衰老,具有肌理,能够呼吸,并且生产着自己的思考与回忆,它们同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多重生命而相互塑造。此间除了如实记载,其中又多少掺杂着伪装和篡改的痕迹。

上述情形有时会导致集体和个人记忆的不可靠性,并与现实产生错位,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文化史家所关注的现象,如本书作者便记录了一件饶有趣味的小插曲:她听同行说起一幅贝尔纳多·达迪门徒绘制的著名祭坛画,后者曾经挂在鲁切拉宫内,可现在却已不知去向。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个值得深挖的线索,于是决心在史料中掘地三尺,不找出作品的归属决不罢休。跟着文档一路“追踪”,最后发现这幅画作如今陈设在她老家的艺术博物馆内!画作从鲁切拉宫离开,漂洋过海,“颠沛流离”地去了新奥尔良定居;而作者从故乡走出,立志“献身”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及其男性,因此住到了佛罗伦萨。两者正好调换了位置,在震惊之余,作者才恍然想起,当年参观博物馆后还曾就这幅作品写过观后感,随后专业方向的选择与此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算不能称之为决定性的影响。

本书写得生动活泼,虽为介绍建筑,但个人与历史的趣闻轶事穿插其中,带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对于严肃的艺术史问题又考据充分,一手文献的资料详实且论证缜密。阅读过程中也可见出译者的老道,全书翻得自然流畅,一些段落的处理富有节奏感,仿佛在字里行间欣赏着美轮美奂的建筑。

6/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七

鲁切拉宫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鲁切拉广场上的一座15世纪宫殿,由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建于1446年到1451年。到现在鲁切拉宫已经快拥有600年的历史了,而本书的作者艾莉森•利维将带领我们一探鲁切拉宫的前世今生以及这座建筑又拥有什么样的秘密。

图源网络

本书采取了双线的结构来进行故事推进,一条线是讲述鲁切拉宫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在历史上鲁切拉宫利发生了哪些著名的事件以及鲁切拉宫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鲁切拉宫的模样。另一条线则是讲述作者是怎么样机缘巧合住进鲁切拉宫的,作者自己住进鲁切拉宫的感想以及在鲁切拉宫居住时所经历的故事。

当这两条线在最后交汇在一起时,说实话我有种在看小说的错觉,因为作者所经历的事真的是太巧太巧了,在游玩时恰巧碰到了与鲁切拉宫发生谋杀事件密切相关的人物,并且对方还非常的中意作者,告诉了许多作者有关鲁切拉宫的事情。

在讲述鲁切拉宫的历史方面,作者的描述还是非常的详细的,如果你以为这本书就单纯的讲述鲁切拉宫的秘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仅你能了解到有关鲁切拉宫的建筑构造及历史,你还能了解到在鲁切拉宫的建筑内部又发生过什么样的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鲁切拉宫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部鲁切拉家族奋斗史。

鲁切拉家族是一点一点通过购买房产的形式来建造鲁切拉宫,先开始的“鲁切拉宫”面积很小,当家族兴旺起来时,家族成员通过购买附近房屋最后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鲁切拉宫。鲁切拉家族通过与当地最有名望家族的联姻巩固了自己在地方的地位,不得不说第一任鲁切拉家主是真的厉害,远非现在的鲁切拉家族人能比,书中记录的婚礼清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另一条线基本都是现实生活中作者在鲁切拉宫的感想与故事,非常能体会到作者那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当你非常了解一个地方非常久的历史然后去到那个地方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正在隔着时空与从前的人进行对话,而进行对话的这个中介就是你所在地方的建筑,对于作者来说这个中介也就是鲁切拉宫。

不管是讲述鲁切拉宫的历史,还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经历,这本书的内容能满足你对鲁切拉宫的一切设想。

封面设计很古朴

7/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八

文/舒念

也许你也会发现,许多人都有窥探建筑的欲望。每个建筑落成之后,就成为了一个隔离之地,既与外界互通,又独立自行。我们旅游时到了一个新鲜的地方总会探究当地的建筑,这就是窥探秘密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它其中不仅包含着建筑师的心血,也包含着历代游走在其中的魂灵,而这就是《鲁奇拉宫的秘密》。

对于沉迷于鲁切拉宫背后文艺复兴魅力的作者而言,当得知鲁切拉宫中有一个的“档案室”可以作为公寓租住的时候,可想而知这种不能自己的雀跃心情,艾莉森·利维抛开了自己在美国的教学生活,搬进了自己心向往之的鲁切拉宫,并且她是这里唯一的租户,一整个城堡都等待着她的探险。

于是故事就从第一代鲁切拉家族的成员——乔凡尼·鲁切拉的故事开始,我们站在这个建筑中一边观察,一边回顾那些过去的故事。乔凡尼是如何成为富翁买下自己的第一座建筑,那些关于紫色染料的故事,在后世几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但历史只是这座建筑的一部分,因为生活其间,所以艾莉森也能直接接触到这座宫殿的主人,甚至能够偶遇到那些历史的遗裔,你可知道酒吧里偶遇的人会是什么样的身份,而他看待历史的时候又与自己有着怎样的不同。

这就是《鲁切拉宫的秘密》中的迷人之处,它一半来自于对历史的想象,一半来自于对现实的邂逅,有时你甚至会想究竟哪一部分才是真实的。对于那些来自具有历史底蕴的家族的人,你甚至恨不得拿着历史学家的放大镜去观察他。在了解了太多的历史之后,你想当然地觉得这样的人和自己是不同的,毕竟历史告诉我们,鲁切拉家族的人大多都与众不同。

但进入了这座宫殿就好像拥有了进入这段历史的特权,这位来自美国的教授在这场奇妙的冒险中得到了接触这个家族的机会。作为在世的鲁奇拉家族的小儿子——本书的另一个主角——显得更加神秘,他留下了一副教授的画像,不禁使人畅想,也许若干年后,这幅画也会成为礼服,来自贵族家庭的神秘肖像。

不过,好在在神秘的现实之外,至少还有盖棺定论的历史可以让我们继续追寻。这本书一路将现实与历史交织,让这个家族仿佛成为了与我们休戚与共的一部分,历史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但话说回来历史学家最终总是能将自己从历史中抽离,而那些真的活着,历史中的人仿佛只是一个孤独的符号等待,这一波又一波人的探秘,他们和这座宫殿一样,和鲁奇拉宫一样。

8/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九

近些年,无论是春暖花开、冬雪初落,还是寒暑国庆,故宫都会人潮如涌被冲上热搜。是什么让这座古老的建筑跨越几个世纪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呢?除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这样的纪录片的宣传,更多的还是故宫的建筑和艺术传承的中国文化,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东西方文化,就像流淌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条河流,发源地虽然不一样,但河流灌溉之处,文化也落地生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曾经也盛极一时,是名幅其实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市区有一座屹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鲁切拉宫,同样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建筑典范。 建筑会说话,鲁切拉宫的故事也从未停止。一位深受文艺复兴艺术吸引的美国学者艾莉森·利维,因工作来佛罗伦萨做论题研究,因机缘住进了鲁切拉宫,在近距离接触建筑和历史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视角,写下了《鲁切拉宫的秘密》,。还原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豪门府邸的历史风华,佛罗伦萨名门的恩怨情仇和作者自己与鲁切拉宫的秘密在虚实之间娓娓道来。 有一种紫色叫做”帝王紫“又称“皇室紫”,你知道紫衣贵族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紫色为什么会象征特权、象征力量、代表高贵吗?鲁切拉宫的建造者鲁切拉家族发家的秘密正是与紫色有关。 古希腊的神话中,英雄美人的浪漫爱情为这种紫色注入了力量和激情,也让制造出这种紫色的染料“骨螺紫”的价格一路攀升,堪比黄金。一位叫做”阿拉曼诺“的冒险商人,凭借其在海外偶然获得的”染料衣“(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垄断了紫色染料”地衣紫“的生产,逐渐积累了这个家族的第一桶金。 随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后人依靠紫色染料的独门秘方,垄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紫色染织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利用其商业网络从事外汇交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15世纪,乔凡尼·鲁切拉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迎娶当地首富之女,改换投靠等钱权交易再次将鲁切拉家族的商业帝国推到了顶峰,鲁切拉宫也在此期间由当时的著名建筑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先后历经近30年才修建完成。 作者以个人情感故事,糅和鲁切拉家族数个世纪的传奇历史,见证了阿拉曼诺的发迹、乔凡尼·鲁切拉的建府、婚礼上跳楼而亡的少女、离奇死亡的悬案......将鲁切拉宫从古至今的种种真实历史和悬疑故事娓娓道来,吸引着人们争相探寻的目光。

9/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十

鲁切拉宫。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建于15世纪,坚实的外立面出自于“全能之人”阿尔伯蒂的笔下。

这有一座不同凡响的府邸,与岁月一起经历了数不清的故事。

美国作家艾莉森.利维,是一位艺术史学者,偶然住了进去,随即也陷入了历史的旋涡。用她的想象力同真实的历史,在时光机中肆意穿梭,讲出了《鲁切拉宫的秘密》,本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低音出版发行,译者梁卿。

并非虚构。

全书六个章节,每章各描述鲁切拉宫百年的风雨,人物众多,但又与这位宫殿休戚与众,见证了一出出连绵不绝的大戏。

血缘和身份、雄心与傲慢、礼仪与骗局、选择性记忆与刻意遗忘等。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那历经六百年的老宅,自然在每个时空里,上演着不同的悲喜剧。如果时间不复存在,历史变迁,也会改变着上演的故事。

作者也同样是一位旅居于此的过客,当其深入其中,她发现有些墙壁果真长着耳朵,甚至还撅着嘴窃窃私语。像拉丁铭文说的那样: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建筑与人,就是物质与灵魂共生的关系。人赋予建筑以生命。

时间的长河,又给了它记忆和厚重。

曾在其中存在的每一位鲜活的生命,便是故事中生动逼真的演员。他们讲的是自己的故事,却好像是轮回人类的故事。

在鲁拉切宫这个600年的生命里,人上演着生老病死,上演着欲望与良知的博弈,上演着沦陷与救赎,爱与恨,真与假,美与丑,灵与肉的纠缠。

这本书便是讲述一座建筑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无语却又述说了一切的故事。

10/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十一

有人说:“建筑物至少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建造者设想的生命,一个是它日后度过的生命,二者从不相同。”

在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并不完全理解。直到中年以后,自己经历了世事,再次遇见这句话,仿佛是懂了。

然后机缘巧合,阅读了一本《鲁切拉宫的秘密》。作者因缘入住到了一座古老的宫殿,在这里,一位有着好奇、创作、想象的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观看那些发生在宫殿里的故事。有悲欢,有离合。宫殿是时光的见证者,也是时光的亲历者。

建筑的遇见,无从诉说。但是建筑的背后,那些被光照见的地方,悄然记下了人们的秘密。

这本书的作者艾莉森.利维,是一位艺术史学者。鲁切拉宫始建于15世纪,位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有着坚硬的外立面,它的设计师是有着“全能之人”称号的阿尔伯蒂。

鲁切拉宫是一座私宅,隶属于鲁切拉家族。

书中故事基于真实的记录,被作者化用了人名和隐匿了身份。那些发生在宫殿之内的欲望和迷失,在作者细腻的笔下,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建筑无声,却记得几代主人的秘密。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对于欧洲,有着不同的意义。

欧洲的文艺复兴,最初都是在城市的圈层中推广,虽然说,历史的车轮会碾过所有人的身体,但是,历史的车轮总会在艺术家们面前,愿意稍作停留。愿意让读懂它的人们,打扮它。

有人说:“假如你能在有着历史的私宅中走一走,那么,就能领略到一座建筑渗透出来的沉重。”

建筑,是城市和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鲁切拉宫位于佛罗伦萨的商业中心,那是各路大佬汇集的地方。

多年以后,作者住进了鲁切拉宫后面的公寓,是由部分鲁切拉宫的房间改成的。昔日的公爵夫人正在管教几个不听话的孩子。建筑有些陈旧,一下子铺陈在作者的面前,并不辉煌,也不惊艳。

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对某一件事物有了主观认知以后,会在心中变成一种执念,不自觉的去美化它。可是当你真正的见到事物的本身时,大多都会希望一些的。

书中,随着作者和鲁切拉宫的不断接触,她渐渐发现了这座宫殿的秘密,比如通道、人、事和时光。

作者和那些昔日住在宫殿里的人对话,她长时间的伫立在宫殿的某个地方,眼前变化着不同人们的身影,对于那些听来的故事,仿佛作者本身也参与了一样,逼真、震撼。

《鲁切拉宫的秘密》整体的写作方法区别于一般的小说。作者结合建筑本身,加上历史的背景,让真实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了生动的命运。她们虽然是一个固化的阶层,但是在生活的裹挟下,每个人都难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

那些发生在宫殿内的故事,栩栩如生的遇见每一位她的读者,就像遇见一个见故人那样。

11/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十二

——一座楼宇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

2022年10月,我们将迎来故宫的602岁生日。无论是春暖花开、冬雪初落,还是寒暑国庆,都有很多人专程去“打卡”。这座古老的建筑为何始跨越几个世纪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建筑传承历史文化,文物维系民族精神,故宫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以建筑、艺术之形将璀璨的东方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

东西方文化,就像流淌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条河流,发源地虽然不一样,但河流灌溉流经之处,文明遍地开花。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曾经也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市区现在仍保持着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很多中世纪建筑艺术举世闻名。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建筑典范——鲁切拉宫,就是文艺复兴时代留给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之一。

与北京故宫差不多同龄的鲁切拉宫(略小30年),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两端遥遥相望,不仅见证了鲁切拉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近600年的历史变迁。21世界,一位美国深受文艺复兴艺术吸引的青年学者艾莉森·利维,因偶然住进了鲁切拉宫,在近距离接触建筑和历史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下了《鲁切拉宫的秘密》,还原了文艺复兴时期鲁切拉家族豪门府邸的历史风华,揭秘了佛罗伦萨名门的恩怨情仇。

“地衣+niao液”,你可能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千真万确,这就是鲁切拉家族发家的秘密。

英雄美人的爱情传说,让制造出“骨螺紫”的紫色染料堪比黄金。一位叫做”阿拉曼诺“的冒险商人,凭借其在海外偶然获得的”染料衣“(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垄断了紫色染料”地衣紫“的生产,积累了这个家族的第一桶金。随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后人依靠紫色染料的独门秘方,垄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紫色染织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利用其商业网络从事外汇交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一座楼宇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历经30年兴建的鲁切拉宫,历经鲁切拉家族的传奇历史,见证了阿拉曼诺的发迹、乔凡尼·鲁切拉的建府、婚礼上跳楼而亡的少女、夜夜笙歌的伯爵夫人、离奇死亡的悬案......鲁切拉宫从古至今的种种历史和悬疑故事,为其愈加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人们争相探寻的目光。

建筑会说话,鲁切拉宫的故事也从未停止。

12/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十三

建筑物至少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建造者设想的生命,一个是它日后度过的生命,二者从不相同。——雷姆·库哈斯

在人类建筑史上极具想象力、堪称奇迹的艺术作品非常多,众多世界上著名的古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见证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少有的私人建筑物,能够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留存下来的其实并不多,文艺复兴时期的鲁切拉宫便是其中一座。

鲁切拉宫是由著名建筑师、“全能之人”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兴建于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鲁切拉广场上的一座私人宫殿。它既是西方艺术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座用以象征社会地位的私人府邸。

美国布朗大学数字学术编辑、艺术史学者艾莉森·利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寄居于鲁切拉宫休假,在鲁切拉宫的房间里开启了一趟天马行空的想象之旅。这趟旅程是鲁切拉宫几百年间风雨飘摇的见证,也是曾经生活在这个宫殿里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近700年的时光,鲁切拉宫的历史融入了数不尽的故事,充斥着众多人物的回忆,与鲁切拉宫长达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一幕幕佛罗伦萨名门众生相。

作为一名旅人,鲁切拉宫富有传奇性的历史让作者沉醉;作为一名深入艺术世界的亲历者,鲁切拉宫的秘密让作者忍不住去探寻、去感知;而作为一名讲述者,鲁切拉宫从建造之初到如今所经历的几百年的风雨,让作者笔下鲁切拉宫的每一寸、每一砖、每一处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故事。

它是一个城市的印记,也是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回忆;是艺术与财富的融合,也是血缘与身份、雄心与傲慢、礼仪与骗局、选择性记忆与刻意遗忘、他者性以及两面性的鲁切拉宫背后故事的展现。

作者在书中写下一句拉丁铭文:Saxa loquuntur(石头会说话)。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艺术与灵魂的结合,只有真正将身心灵魂注入艺术中的人,才能感受到那些建筑所诉说的故事,我想艾莉森·利维便是其中一人。

建筑师将对建筑与艺术的热情,用意识与想象投射到某座建筑物上,竭尽全力地去为建筑物赋予最完美的设计理念,让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灵魂与故事,直到等到那个愿意走入建筑的艺术,走入设计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深处,来记录这些勾人心魄的故事的有缘人。

就像《米开朗琪罗:纸上平生》的作者莱昂纳多·巴肯说的那样:作者在佛罗伦萨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宫殿里安顿下来,这是天降的运气(此处通常不对公众开放)。她将生动、堪称迷人的个人叙事与城中名门数百年间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说故事,讲历史,本书都是成功之作。

13/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十四

——一座楼宇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

2022年10月,我们将迎来故宫的602岁生日。故宫是北京名副其实的文化地标,无论是春天花开、冬天雪落,还是新上了专题展或文创品,都有很多人专程去“打卡”。这座古老的建筑为何始跨越几个世纪始终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建筑传承历史文化,文物维系民族精神,故宫正是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以建筑、艺术之形将璀璨的东方文化呈现在世人眼前。

东西方文化,就像流淌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条河流,发源地虽然不一样,但河流灌溉流经之处,文明遍地开花。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曾经也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市区现在仍保持着古罗马时期的格局,很多中世纪建筑艺术举世闻名。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建筑典范——鲁切拉宫,就是文艺复兴时代留给今天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之一。

与北京故宫差不多同龄的鲁切拉宫(略小30年),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两端遥遥相望,不仅见证了鲁切拉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近600年的历史变迁。21世界,一位美国深受文艺复兴艺术吸引的青年学者,在因缘际会下住近了鲁切拉宫,在近距离接触建筑和历史的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下了《鲁切拉宫的秘密》,还原文艺复兴府邸的风华,揭秘了佛罗伦萨名门的众生相。

“取一磅地衣,用少许尿液打湿……静置12天,每天搅拌两次……再加点儿尿液,静置8天,继续搅拌……再加1.5品脱成尿,等待8天……加1/4盎司砷,此时便大功告成。”

你可能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千真万确,这就是鲁切拉家族发家的秘密。英雄美人的传说故事,让制造出“骨螺紫”的紫色染料堪比黄金。一位叫做”阿拉曼诺“的冒险商人,凭借其在海外偶然获得的”染料衣“(一种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垄断了紫色染料”地衣紫“的生产,积累了这个家族的第一桶金。随后的数百年间,他的后人依靠紫色染料的独门秘方,垄断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紫色染织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利用其商业网络从事外汇交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有人说:“建筑物至少有两个生命,一个是建造者设想的生命,一个是它日后度过的生命,二者从不相同。” 一座楼宇既有力量主宰生命,又比生命更为持久。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设计,历经30年兴建的鲁切拉宫,历经鲁切拉家族的传奇历史,见证了阿拉曼诺的发迹、乔凡尼·鲁切拉的建府、婚礼上跳楼而亡的少女、夜夜笙歌的伯爵夫人、离奇死亡的悬案......鲁切拉宫从古至今的种种历史和故事,为其愈加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建筑会说话,如果你也想知道鲁切拉宫的秘密,不妨打开这本书来看一看。

14/15页

鲁切拉宫的秘密读后感篇十五

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挣了钱会多买地建房,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商人也一样。在阿拉曼诺发现“贫民紫”之后的100年间,鲁切拉家族获得了姓氏、盾徽、军事荣誉、政治和经济上的成功,迫切需要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证明自己。于是,一项工期长达30年的建筑工程——鲁切拉宫破土动工了。

来自美国的艺术史学者艾莉森·利维,在这座名闻遐迩的宫殿租住了一间公寓,经过将近一年近距离的触摸,了解鲁切拉宫的前世今生。在建筑之外,作者还透视到了隐藏在石头之内的秘密,“我看到了人来人往,而不是廊檐壁柱;我看到了命运流淌,跌宕起伏。”这一切,包括建筑以及围绕建筑发生的故事,揭开了《鲁切拉宫的秘密》。

鲁切拉宫的秘密首先是这座建筑的由来。正如开篇所言,鲁切拉家族富有之后,萌生了置业的想法。在当时的佛罗伦萨,修建一座宏大的宫殿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建筑的规模既能体现财富,建筑的风格又能加深家族底蕴。建好之后,再购买收藏一些名画珍品陈列其间,更能拓展一个家族的声誉与地位。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凭借一座恢弘的建筑,甚至可以跻身佛罗伦萨权势集团的最上层。

于是,引领鲁切拉家族走向兴旺发达的大功臣乔凡尼·鲁切拉,找到了比他小一岁的建筑师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勾勒了一幅宏伟的建筑蓝图。“对这两个追求名利的孤儿来说,鲁切拉宫将不仅是一栋宅邸,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对于赞助人和建筑师而言,这座宫殿还将成为失去的父系象征,成为多少次擦掉又重写的羊皮纸,成为涅槃的凤凰。”

所以,乔凡尼和莱昂在这项工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群风格的精心设计,新兴建筑样式的不断探索,前前后后花了30年时间。在这30年里,建筑师将自己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全部投向了这项浩大的工程,并以这项工程为艺术实践,不断追求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从实际情况看,鲁切拉宫外立面基本实现了莱昂的艺术追求,虽然其内部结构差强人意,后期乱拆乱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影响鲁切拉宫的声誉远播。

伟大的建筑艺术,是鲁切拉宫熠熠生辉的标注,发生在鲁切拉宫的故事,则为这个标注增添了一抹神秘的底色。这些故事中,当然有鲁切拉的家族史。乔凡尼作为家族事业的振兴者,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但他的两个继承者,却没有父亲那种开疆拓土的勇气与自信。

大儿子潘多弗谦恭柔顺,一贯唯唯诺诺,当妻子去世后他就“把注意力从自命不凡的父亲身上转向了服从上帝的召唤”,脱胎换骨成了桑蒂修士;小儿子伯纳多则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结婚之后随即登上自己的“命运之船”,开启了漫长的蜜月之旅,直至父亲的商业帝国濒临破产才重回家园。

纵观两代人的不同际遇,折射出资本积累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延伸与嬗变。乔凡尼信奉金钱,羡慕权力,迷信地位,当然也崇尚奋斗,他不惜投靠流放岳父的高官以获取支持,后来更是与对方结为儿女亲家。但是父辈的努力,在下一代眼中往往变得世俗与庸俗。只因为他们无须忍受生活艰辛的苦,所以才会拥有追逐信仰的自由。而当鲁切拉家族日益没落之后,分割甚至变卖家族产业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必然选择。

这座宫殿的背后,还有阴谋与爱情。这里有过盛大的婚礼,鲁切拉与美第奇的家族联姻,让乔凡尼“以60岁的成熟年纪开始获得德高望重的政治任命”,在花甲之年终于感受到“光荣,受到尊敬和爱戴”。但这个爱情一开始就受到了玷污,年轻的妻子感慨:“要想自已做主,就不要生为女人。”

相比较伯纳多与南妮娜的这段虽说是遵从父母之命,但还算美满的婚姻,鲁切拉家族另一个姑娘比安卡的婚姻就是一场悲剧。她不愿意接受包办婚姻,在婚礼前夕纵身一跃,跳进了这座豪宅中一尘不染的院子里。这种激烈的抗争方式,让比安卡成为鲁切拉宫的幽灵,也让这座宫殿多了一份悲凉。而作者在租住期间,与出生在这栋宫殿的洛伦佐之间又发生了一段浪漫插曲,这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至于发生在这里的离奇谋杀案,至今没有查出真凶。“这座宅邸既是目击者,也是同谋,也许永远不会吐露真相。”石头会说话,但需要人去发掘,就像作者一样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匆匆走过必然不会洞悉宫殿的隐秘。

“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成年人在这里玩弄政治,纯真和阴谋同时上演。”作为一座存在近六百年的世纪建筑,见证了历史的沧海桑田、人间的世事变迁。在时间的流逝中,数不清的故事与这栋建筑一起,变幻了一段“关乎血缘与身份、雄心与傲慢、礼仪与骗局,以及选择性极易与刻意遗忘”的人间风云,都浓缩在这部《鲁切拉宫的秘密》。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