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记忆》是一篇讲述记忆重要性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强调了记忆对于人生的影响。文章指出,记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并正确利用记忆,让它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动力。
说吧,记忆读后感第一篇
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段节选,立时便迷醉于博纳科夫文字的华丽,一如他迷恋的蝶翅般的绚烂……
再度被他的文字带到了圣彼得堡那个谜一样的城市,展开无限的回忆与遐想……
1/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二篇
读了大半了,文字很美。
就记忆的一般规律而言,作者关于童年时期的描绘色彩过于浓烈、光鲜了,没有灰色、黑色,缺少了岁月的光影所带来的斑驳的美。读来感觉不到时间远近对记忆的影响,仿佛从幼及长,记忆都是在数字电影而非老照片里,都是那么清晰可辩,没有发黄、褪色。
2/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三篇
如果将人已经逝去的思维看做是一条湍急的暗流,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就如同在这条暗流流经区域内,剔出一颗颗晶莹透亮的水珠,用细腻柔软的词语线条串缀起来,献给自己亲爱的妻子。
与其说这是纳博科夫的自传式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充满男性魅力的成熟作家写给爱人的窃窃细语。
3/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四篇
生存只不过是两个永恒黑暗之间稍纵即逝的一线光明!
我从哪里来?又匆匆去到何方?
请不要询问。
不过我总认为N是橙色的!
生活就是记忆,相互相成。
幸福存在于细节之中,你会莞尔一笑。
很好!
发觉青年的纳氏是那么的帅!
我也想成为蝴蝶捕手呀!
4/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五篇
一本读起来感到漂浮的书。喜欢里面的各种断句。仿佛只是陈述一种状态,不做判断,不限制,不控制。只是随其流淌,自成方物。
流亡的生活,留给纳博科夫的生命,超过印记般的深刻。是融入骨髓的记忆。成为他创作和生活理念的根基。
看完这本自传。
也许就是时候看洛丽塔了。
5/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六篇
文字太迷人了。马丁的荣耀是那副从小挂在睡床上面上的水彩画,画中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和一条消失在树林深处的蜿蜒小径。童年时,他很不安,怕母亲可能会发现墙上的水彩画和童话书中的插图相似,而把画拿走,以防他儿子踏上那条夜间迷路,如童话里的男孩一般。他总祈求上帝别让母亲发觉那条诱人的小径总在他的头顶上方。
青年时代马丁回首往事,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天夜里从床上跳进了画中……以及那层,充满童话般无限机遇的奇怪而黑暗的夜空。
直到最后,马丁说将去俄罗斯做间谍了……朋友去寻找他的时候,走在幽暗的蜿蜒的小径,景致如画,神秘莫测。
谁还能见自己如初
又是一气呵成发散后的收敛
明天继续
6/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七篇
瑞士小城的天空下,他怀念着故去的时光。生命的影像一帧帧回放,形成一个完整的轨迹,好似蝴蝶飞过金黄的田野,只留下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影子。
有人说,人是时光的俘虏。这话的重量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清晰而深刻,从圣彼得堡到伦敦,再从伦敦到纽约,作者的生命历程似乎展示着某种命运的戏剧性。二十世纪的历史,自一战开始,便展示出从未有过的不安,而作者的生活,亦被裹挟其中,描绘出一条波折繁多的曲线。
尽管如此,作者仍是怀着热爱和激动来捕捉自己生命的点点滴滴,一如当年捕蝴蝶的那个少年。在那些纸页间,逝去的事物得以重生,遗忘的事物得以被唤醒,沉默的岁月勾勒出色彩鲜明的图像。我仿佛看到生命的不知疲倦的舞蹈,在纷繁的背景下绽放着摄人心魄的光彩。
时常感慨,这一切不知疲倦的舞蹈留给我们的,只有回忆而已。
但Nabokov的杰作却暗示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回忆之美。
这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7/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八篇
读到前言第一段末尾括号里的那句话“我在《尺度》的一群闲适地围着花园石桌的人之中”时,一种莫名其妙之感悄悄袭上心头,往回看,《尺度》显然是一个期刊杂志的名字,“一个期刊的一群人”是什么意思呢?编辑刊物的内部人员?在期刊上发表了文章的人?期刊搞的聚会的出席者?且往下看,第二段,“我和《纽约客》的联系...后来又发表了一些即兴的诗歌”,联系发表了诗歌,妥妥的初中语病改错题,我看得明白意思,但是有病句真的好吗?再往下,“纳博科夫家是个一把胡桃夹子的家庭吗?”???黑人问号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再往下,“某些放在括号里的简洁的插入语被展开,说出了仍然起作用的内容”???黑人问号脸;再来,“否则,只是随意选来虚设在那里...”这句后半段已经开始讲述蝴蝶,但直到本段结尾,中间也没有一个句号。
我开始自我怀疑,我来翻书评,我来求证我的不良预感,半小时过后,得证,我决定放弃。
王教授应该爱惜羽毛。
上海译文的编辑们应该有点职业操守。
而我,应该珍惜自己的宝贵时间和读一本好书的初次体验,毕竟,被搞砸了第一次之后,后面再想补救回来还挺难的。
我宁肯因为没有好的译本而放弃阅读,也不要将就这种低级错误频出的翻译。
8/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九篇
当我们开始回忆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记忆无法像过期的文献,被完好地保存到微型胶卷中(虽然纳博科夫是这么希望的),从而一一查看。它更像是一场醒来之前会被记住的梦境,我们推开那扇镂花雕刻的铁门,在观察者与经验者的双重身份中交替,这是一次注定有蒙太奇插手的,故地重游。如果那扇门需要一把钥匙才能被打开,我会把钥匙想成是摩涅莫辛涅一个温柔的吻,在额头留下湿润而略带凉意的痕。但更多的时候,钥匙其实在我们手里,她的吻只是让你停下来,发现身边的那扇门,透过镂花的空隙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他/她就在你无措间,向你跑来。
《伊斯坦布尔》培养了我第一时间奔向作者初恋的阅读习惯。可是纳博科夫告诉我,无需这么心急,因为这次,只是一个补充版本的重演;《玛丽》中在最后一刻破灭的幻觉是详细版本,《普宁》里面一带而过的柳德米拉是缩写简介版。可在这个补充版本里面,我找到了一种比较的乐趣。帕慕克和纳博科夫的初恋,两对同样选择在寒冷的大街上闲逛的小情侣。一个为对方画画,一个为对方写诗。当帕慕克与他的“黑玫瑰”在冷清的博物馆里,对着某幅忧伤的油画做爱时,纳博科夫一对则是选择各种奇怪(至少我觉得奇怪)但安静的角落。当然,他们都不可避免的,遭到管理员的怀疑和打扰。
其实我曾一度怀疑(或者说是期盼)纳博科夫和哈斯克尔的爸爸认识。这两人算是三一学院相差两年的校友,而且老婆都叫薇拉(为什么俄国女人这么多叫“薇拉”的)。最后,这种构想以被大牌破了冷水而告终。
9/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十篇
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有kindle版本,需要的同学联系
10/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十一篇
我14岁自己还是个洛丽塔的时候看《洛丽塔》,丝毫不觉得哪里美;22岁看《说吧,记忆》,才觉得,无论从雅的还是俗的角度来讲,纳博科夫都简直是这世界的宝物,是王子。
花了四天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仿佛用指尖触摸睡美人的肌肤一样,屏息凝神地缓缓触摸过他的记忆。他的书我已看过数本,正如纳博科夫自己所说,他对色彩有着超人的敏感,其实不仅颜色,还有质地、触感、明暗,在这本书里面流露得尤其动人,就好像以前的世界都是黑白,从纳博科夫的魔盒里流泻出一股七色光,我深深地醉倒了。
你说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吗?是为了让别人羡慕他少年的富可敌国、受到的贵族教育,还是羡慕他的敏感浪漫和天才?或者是为了复原记忆的原貌、还原家族和个人的历史?写这样一本书,尤其没有意义,因此才美得让人心碎。陈旧的记忆如落叶飘零,他小心地试图把它捧在手心端详,喃喃自语一般。最没用的东西才最美丽。
纳博科夫拒绝被划进任何一个流派,事实上他也无法被划进任何流派。有意识流的感觉吗,又他绝对不是通常所说的意识流;感觉非常有既视感,适合拍成电影吗,电影是绝对表现不出那种场景转换的温度来的。若说影像不能代替文学,可能还不是完全信,看这本就会觉得,肉眼可见的光谱,是绝对不可能表现出纳博科夫这一场斑斓的蝴蝶梦来的。
他切换着俄语、英语和法语,却不说乡愁和寂寞。隔着面纱吻母亲的触感如何还记得呢,幼时心爱的蝶蛹被人毁掉了,初恋无疾而终的原因都已经记不清。他拿着网兜,眼里只看得见蝴蝶,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追到欧洲,追到美国,微风吹拂过山丘,他永远是少年。
看《说吧,记忆》之后,你才认识这个人。窃以为,在此之前,是不可能看懂纳博科夫的任何一部小说的。
11/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十二篇
对于收藏生活撒落下的点点金粉的人,《说吧,记忆》也许会是一本令人不忍释卷的剪贴簿。风险是存在的,作者繁密、生动的细节中有着一种感情深沉的“私人性”,陌生感可能会让你放下此书。但是这本剪贴簿的魅力远不只在于它收纳的那些人物和风景——温和的知识分子、勇敢高贵的没落贵族、善解人意的母亲、初恋的纯真少女,以及从波罗地海海滨庄园到科罗拉多乡间小径的无数个清晨和黄昏——还在于它收纳它们的形式。
细节越是具体而微,回忆的纹理就越能呈现出自然的诗意。其间还散落有纳博科夫招牌式的俏皮自嘲和对心理感受的忠实记录。特异功能一般的天才通感。普鲁斯特所说的“非自主性记忆”,那些被埋于潜意识深处的真正重要的瞬间,被这些有魔力的文字一一串联起来,那隔绝“彼时”与“此地”之间的屏障倏然消失,你也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它们读来如同翻开一册精致入微的蝴蝶标本,即使你对这些异域昆虫并无了解,也能够体会到标本制作者身上同时具有的冷静与热情。
喜爱《洛丽塔》这本书的人(至少我是如此)会发现,对以往时光的忘我追寻并不仅仅发生在囚室中的鳏夫亨伯特·亨伯特身上。蝴蝶收藏者纳博科夫在《说吧,记忆》中坦然承认:“生动地追忆往昔生活的残留片段似乎是我毕生怀着最大的热情来从事的一件事。” 虽然一本是虚构作品一本是纪实回忆,《洛丽塔》和《说吧,记忆》在叙事上显示出一脉相承的风格——回忆像车窗外的景物一样不停流过,细节处却真实得像……像真实本身,也许还要真。不同之处在于,《洛丽塔》文字的韵律感更强(“你总能指望杀人犯写出一手妙文”),舞步流畅,而《说吧,记忆》撒出的回忆之网更加细密和宽阔,留住那只从童年的维拉庄园飞走,四十年后又在北美平原的一棵树下被重新找到的蝴蝶。
时间扑面而来,时间接踵而去。假如这趟列车只有一次选择座位的机会,你会坐在哪儿?
12/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十三篇
莱辛曾经说,当人过了某个特定的年纪,生活中就不会再有新的人、新的梦想、新的事物出现了,一切都会成为已发生,一切人都是以前人的不同面具、不同服装而已,甚至所有的哀伤也都是许久以前封存于记忆之中的伤心过往的某种重现。
在第一章的末尾,纳博科夫写了他对父亲的一段回忆。那天,纳博科夫正在吃饭,他的父亲刚好被村民叫去帮忙调解纠纷。他父亲很快就帮村民解决了问题,然后被村民高高地抛起,仿佛一个英雄的时刻,而这一幕被纳博科夫看到了。
于是在他的回忆录里,这个画面(或说,记忆)被这样记录下来:
我无比惊叹于纳博科夫对父亲的这段描写。
从父亲被大家抛起来的那个荣耀时刻直接切换到了他的葬礼。读起来让我觉得非常诧异、诡异,但又让我感觉很自然。纳博科夫为什么要这么写?或许回忆里的人就是这样的,他那光芒万丈的时刻深深烙印在你的脑海里,又在下个瞬间化为你回忆的永恒灰烬。
是啊,永恒,这种记忆连接的方式,才能永恒地保存他对父亲的回忆、对父亲的感情。
13/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十四篇
我很少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作品中那些普通物品的感情,他们可能对某个人物或者有特定意义的安排饱含深情,但是对于Nabokov而言,哪怕只是一棵出现在视野里的冷杉,蓝色夜灯下的流苏,一支铅笔,初恋某次衣着上的褶皱,又或者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人,她脸上颧骨处的一颗痣,甚至每一次树叶的飒飒声,每一次日落,我都相信他爱得无比真诚且纯粹。只因在所有时间里,他都一直在浓烈地、安详地感觉着自己多层次的意识。
命运对他的眷顾在于其非凡的储存印象的能力,所有那些他意识之中游荡、漂浮着的往昔的音色,都会在某一刻,在他动笔之时,汇合成极为和谐自然的乐曲,而如此有幸我做了他的听众,得以在他书里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前后互文的巧思中,反复感到一种的强烈的真实与纯净的美感。
自童年起他就因有色听觉而会产生许多轻微的幻觉,善感且多情,这一切离不开其极富文艺气息的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其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大概是他对母亲那句话的认可与贯彻:“全心全意去爱,别的就交给命运”。
他对流亡的岁月只谈片语,全书都在精心刻画的,是对他具有安全感的童年。那些闪光的日子,就像他在游廊上看见的那些由神奇的彩色玻璃构成的色彩斑斓的图案一样,不管是透过哪一种颜色的玻璃所望出去,总能看到细微不同但却同等新鲜自由充满着想象力的一个世界。 但人生前后反差太大,越是不经意地、以一种平静口吻陈述流亡中的片段,越加让人觉得伤感。
“其结果是,就是那次回国,我第一次意识到的回国,现在,六十年以后的今天,我感到对我来说似乎是一场预演,不是永远不回实现的衣锦还乡的预演,而是在我漫长的流亡生涯中不断出现的还乡梦的预演。”
老来感怀,无限哀伤。他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而我为他庆幸:他不仅拥有心灵所储存的一切,还有他最钟爱的,不论是蝴蝶还是后来的妻子与儿子。所有这一切,都在他的爱与被爱之中,找到了温柔的据点。
14/15页说吧,记忆读后感第十五篇
想象,是不朽和不成熟的人的极顶快乐,应该受到限制。为了能够享受生活,我们不应过多地享受想象的快乐。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P4
深夜,我翻开这本书。在我钟爱的作家跳跃的文字里,寻找一点被现实摩擦的灵气全无的熟悉的慰藉。过去的二十几年,我有多半时间活在自己的世界,充分享受想象带给我的愉悦。随着时间地流逝,当我回国再和曾经的大学闺蜜见面,我发现她由一个单纯,不谙世事地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成熟,干练的都市新白领。她发现我从一个单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变成一个单纯,不谙世事地大姑娘。其实也不尽然。在世事变迁中,我早已退去那层青涩,心灵也曾经在难以言说的苦痛欲望里挣扎,彷徨失措。有时候那些东西不自知,有时候却分外清晰。我曾经那些理想主义,那种对爱情的信仰和坚贞,也在某种程度上,在现实的大浪里退去了它们的原色。只是,我还在仿佛坚持着什么,带着一点不妥协的勇气。如今,除了没钱,我什么都有。虽不是豆蔻年华,我依然年轻。随没有绝世才情,我依然思想活跃,随没有爱情相伴,我依然期待。
那不谙世事的单纯脸孔,在岁月里渐行渐远。记忆里的少女,清晰又模糊。成熟和不成熟,妥协和坚持,保留和舍弃,甘愿和不甘,都仅仅一线之隔。让我曾经痛彻心扉地,让我曾经犹豫不决地,让我曾经不知所措地,都在岁月里消逝了痕迹。
我读了那么多书,走了那么多路,便更加了解世界的博大和宽广,便也更加了解内心的博大与宽广。我的心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苍老,反而愈发地鲜活透亮。我想我的身上有着一种北方女人的豪迈与洒脱。我喜欢在生活里寻找新意。在痛并快乐里,我逐渐看清了世界和自己。我变得更加宽容,友善和智慧。如果说我的身上还有一点任性,那是任性地想要走自己的路。有的时候也难免考虑到周边,而左右为难。便又想在不影响他人的基础上,不要过分为难自己。未来固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仍然毫不怀疑自己对于感情的坚持和愿意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虽然这个社会在某些时候让人觉得虚荣造作又喧闹。虽然我时而莫名其妙地清高,但从未孤芳自赏。
纳博科夫的回忆录里,充满了神奇的意象和幽默智慧的哲思,这是他的个人魅力。这样的回忆录读来便觉趣味盎然。
几个月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写了一首歌。开头便是:
时钟在滴滴答答走掉
记忆里深深浅浅味道
这本书的原名叫《说吧,Mnemosyne》一个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这样多么富有诗意,只是,为了读者,务必要通俗。就像我们充满诗意的内心,它隐藏在某个角落,没法拿出与人分享,唯恐别人无法理解而不得不再次诠释。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