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散文精选》读后感:王小波的散文展现出独特的幽默和深刻的思考,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人性、爱情、自由等主题的探讨,让人感受到他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力和对人生的深沉体会。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让人不仅得到启发,也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王小波散文精选读后感(一)
书中收录了许多王小波的作品,可以说每一篇都是经典。
只是我买的第一部王小波的作品集,想看王小波是因为他的一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个人觉得王小波的作品很多是针砭时弊的,同时又是流露出真性情的。很赞赏他这样的处世态度,一点点的我行我素,一点点的调侃和幽默。面对现实我们可能有时候会感到无奈,但是从王小波的文字当中我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共鸣。他的幽默和坦率让我觉得很喜欢。
1/3页王小波散文精选读后感(二)
王小波的杂文中很推崇罗素的观点:"人们的幸福来自于参差多态"。他对这一点如此感触,估计跟他下乡的日子有很大关联,当时对思想的禁锢,要求大家思想与行动上的统一对人来说无疑是种极大的压抑。
看完已经有一阵子了,至今还印象深刻的是某篇文章中的一个故事:中国古时有个人,喜欢把头插进马桶里倒立,第一次被朋友发现救过来了,但第二次就这样死了。而他对此的结论则是:如果自己喜欢这样大可以去做,但无谓叫别人跟着一起。故事是有点影响食欲,不过却也生动地表达了对自由、对不愿意被思想的渴望。
我很羡慕的是国外的那种价值观,无论你选择做农民、水电工、银行家,人们都会尊重你的选择,而选择做农民的也很少会羡慕那些银行家。不过前提条件是人们有自由选择受教育的程度,而不是想上大学上不起,被迫去种地;而且你想赚钱由你,但有较为公正的制度约束。
另外一个印象深的是对痛苦的态度,他坦白人们“趋利避害”的天然性情,而且强调受苦要受得有意义。人生有许多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不能故意吃苦、没苦找苦吃来磨炼什么。尤其那段下乡的经历是它认为无意义的受苦的日子。诚然,乐观面对必须承受的苦难是好的,可苦难毕竟还是能避就避吧。
至于对罗素的印象,是我正在看维特根斯坦传,里面看到他和罗素的争论。到后面罗素已经看不懂维特根斯坦的笔记,甚至问到维特根斯坦不耐烦。不过对他包容学生的态度倒是十分赞赏。
2/3页王小波散文精选读后感(三)
对于王小波的散文,不要全部都按作新时代思想正确教材来读,我可以举出理由,比如整个人对有深深的怨念,但凡有一点与之沾边的东西,就拿来批,这一点我印象很深,能理解,但就感觉有点不大舒服了;还有对我国人民智慧产物了解匮乏呀,可能他如果知道新疆的坎儿井,丽江的排水系统什么的,心里会好受一点吧。那么,还有一个弊病,我至今还没发现有哪个写手提到过,我国古代统治者对权力的欲望远远大于对国家进步发展的期望,装着糊涂呢,内心明朗着,一个个都“右”极了,并非只是单纯执着地抓住春秋战国思想产物不放,智障似的——感觉中国好像就这个风格。小波如果知道有这种说法,也会没那么“ 恨铁不成钢 ”吧。对于女性小说,我很高兴他是真的尊重女性,支持女性,他提到了有些女性作者写自我为subject,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大实话,我有心想与他讨论,因为自己太了解了,可无力,尽管这般,我还是简述一下自己个人及身边女同胞们创作特点吧——第一、不明为何地偏好把自己以某个不太正常的人的方向靠拢,第二、喜欢观察能感知的事物,用自己的一套叨叨一番,因为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是女性的通病或特色吗?我还不太清楚,结论不下,也还无法有条理地剖析一番。
(王小波对莎士比亚有什么评论吗?可能是没读到什么的,我没有看到,我表示非常好奇,不管是吐槽还是褒扬,我一概要看)
上述是理由,但不是重点,却是那些凡事揪着你说个不复杂不耗神特费时的直接原因的大多数的要求,所谓的逻辑。重点在于,小波强调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多元。我们的脑袋不是克隆母鸡,我们的嘴又不是鸡粪或鸡卵的排道,对吧?
外话,由于个人是学生,对于他的“考前做题瞎猜法”我印象也深,深有心得,挺有共鸣的。你看,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所以,我的阅历、文学积淀、思辨能力都还不足以被拿来当做一个全面而可观的评价(虽然我个人不是很想承认,毕竟要坦诚)。
经过的,旅过洋的,争论大的这样的作家,都挺喜欢。比如木心,比如王小波。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