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建筑》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生活方式的体现。通过作者对建筑中情感因素的探讨,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为了创造幸福和美好的生活环境。这本书让我对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幸福的建筑》读后感(一)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的这本书,说实话,没读出“幸福”的味道,翻译的不太好。。。而且发觉好多现在出版的翻译过来的建筑类的书文字表达不是很到位,读着费劲,其实静下心来看看原著还是挺简明的~~~希望能读到原版的。
1/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二)
幸福!
心潮向后涌着,
时间向前走着;
幸福的追逐,
便在追逐中而有!
2/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三)
大概是大学以后就再也没好好看过一本书。
但是这本书奇迹般地在我在做会计作业的时候抓住了我的注意力。真是神奇不是么?(这是这本书的魔力?)
当我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厌倦的时候,这本书适时地提醒了我曾经的爱好----阅读。
也许它在某些人里面不够深刻。可是对于我来说刚好。不会太复杂,不会太枯燥。但是同时蕴含哲理。
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讲到的那些哲理。
顺便说一句,这个译者,好风骚。(这是正面评价,很强的艺术感)
3/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四)
德波顿分析得比较透,当然,如果按学术视角,也只是一家之言,但这一家之言还是比较有趣有味儿。
不由想起王受之的现代设计史,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各种事件和人物挂在了时间这个树叉上,理论分析很浅很浅。可能也是历史原因,在他那个年月,国内还没有多少人对此真正关注研究过,国内大环境理论底子薄。但国外底子厚啊,他既然在国外待了那么久,他写的设计史却没体现多少理论功底,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另外,这本书的译者和编辑不太走心,有些句子读起来太吃力,完全照办英语句式。还有不少错别字。
4/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五)
与其说此书是一本讲述建筑的,不如说其是一本心理书。
例如,建筑物与人的交流,刚刚听到时,觉得匪夷所思,但细心一想,事实如此,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你记忆中所渴望、某个时刻感动着你的),影响到你的选择。
尤其喜欢这几句话:
“看到一样美丽事物自然的反应就是想买下它,我们真正想的可能并非拥有我们觉得美丽的东西,而是想永久占有它所代表的那些内在品质。
幸福也许经常具有一种朴素无华、反英雄主义的特质,它可能就隐身于在旧地板上跑过或晨光倾泻在一面灰泥墙上的那一刻-----那些平淡无奇、稍纵即逝的美的场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它们上演的背景是多么灰暗。”
5/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六)
建筑...不由的想起了源泉... 跑题了,译后记总结的很好,读来这本书,也许是这个阶段的我对建筑没有共鸣的缘故作祟,总之更觉像是一本哲学书。 哲学,与之相比起来连数学都只能算是基础学科,大仲马借法里亚神甫之口说过,哲学是学不到的,而这种玄之又玄,又所虑为整个人类甚至世界的东西,胸无大志如我,纯属可远赞而不敢近渎焉。 但是开篇对于书的理解点燃了我读完的欲望,可以说,不论是写建筑,还是其他的某某,那都是放诸四海皆准则的金玉良言。 一开始也不知道和建筑毫无关系的我当下怎么会奢侈地把功夫花到这类书之上,文中有句话给出了我一个答案:从我们此前视而不见的事物中看出美来。 康德说非功利性是美的第一特性。而偶尔不带目的地翻翻书,大抵是生而为人能做到最奢侈的几件事之一了吧。
21岁于浦东。
6/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七)
用德波顿的理论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住所的建筑风格、居家装潢、甚至衣着品味来摸索他性格中潜藏的不为人知的部分。我们内心缺失什么才会追求什么,比如过惯了奢华糜烂的日子,会对那些粗糙生活中的简朴的美产生异样的神往感受。他举的例子如法国路易十六的玛格丽特王后,崇尚极端奢侈享受,同时又会在宫殿的旁边修建农舍。建筑反映的是人心底深处对生活品质和风格的渴望,甚至于是一种精神的满足感。但关键在于人的渴望总是不断在变化,所以按照这个道理,建筑仅能起到眼前的证明作用,而不能借此判定一个人。
有些美的建筑之所以能够千古流芳,后世之人也无不膜拜其美,是因为它以富有秩序的图案表达了一种缺失的平衡。艺术的解读总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当然也包括建筑。德波顿引经据典的对于建筑的阐述,是属于个人的哲学和心理式的思考。但对我之类对建筑一窍不通的人还是颇有裨益。
看德波顿的文字,总是会被一些语句所震撼,这些语句能够精准地将我们在某个特定时候的不可捉摸的隐秘感受表述出来。我们曾一度认为这些感受是不可言和不可解释的,在德波顿的笔下却变得合理和自然。共鸣,思考的深度和思维的方式,是读德波顿的书最让人感到愉悦之处。
7/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八)
虽然天天都和各种各样的建筑打交道,但是对建筑的了解几乎为零。曾经以为建筑就是建造一个可以居住、工作或休闲的场所,是个技术活,是个枯燥、粗糙的行业。无意中接触到此书,发现我对建筑的认识是如此肤浅并带有偏见。
刚开始读了几页,对翻译很不满意,没有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语句表达啰嗦、晦涩,产生了一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可是,我还是对作者的看法和思考有兴趣,就继续读了下去。反而越读越有味道,渐入佳境,颠覆了我以前的读书习惯。以前,我都是认真读一本书的前大部分,后面小部分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猜出来,若是一本不够精彩的书,读着读着兴趣就渐弱了。而这本书不同,无论是翻译还是原著的水平,都在中间和后面的部分达到了高潮。作者的才情横溢,达到喷薄欲出的语言和思想高潮,让人陶醉。一本书能写到这样的份上,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情。
文字的介绍让建筑充满了诗意,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多的角度来透视建筑,解构建筑,建构建筑。让建筑散发出了人性的魅力,价值的尺度。
若是你对建筑有偏见,或者你喜欢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探索,幸福的建筑师一本引导你走向更宽广、更美的世界的书。看完此书,我喜欢上了阿兰德波顿。
8/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九)
1
第二遍读,再一次兴奋了。真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作者行文看似漫谈,给你听他漫谈的轻松和乐趣;但也逻辑清晰,把想法都说清楚,你完全可以梳理出论点论据一二三来,逻辑上丝毫不逊于一篇严谨的论文。把捏得那么好!
内里具体的例子作为引入、作为证据、作为转折反例和生化都那么恰到好处!
里面的洞见、想法、观点,更是既叫人感到共鸣,又不乏惊喜!
读着都觉得幸福!真是越来越喜欢学哲学的人了!
2
翻译上,长句有点吃力。
此外,《建筑的美德》那一章节,我猜被翻译成“美德”的单词是 virtue,这样的翻译在很多书里见到。如果真是如此,这里的“美德”翻译过来并不准确。
读第二次的时候才发现,这一章讲的其实是:构成建筑的“美”的一些要素,比如:秩序、平衡、优雅、协调、自知之明。
结合所讲的内容,语义上来看,倒让我联想到 virtue 的“by virtue of”用法,“凭借、由于”的意思,而不是“美德”。
被翻译成“美德”后,由于其在中文语境中的用法,反而叫人读得困惑了。
不过我也没有更好的建议……
9/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十)
艺术品位的不同来自世界观的不同。艺术品触动我们,正因为它们不像我们,却又像我们期待自己成为的模样。
威廉沃林格认为人类历史上只有两种艺术风格:抽象的、现实的。当一个年代缺乏什么,就会欣赏另一种风格。人们在失序、混乱的社会崇尚极简,在平稳、繁荣的社会崇尚巴洛克。
沉重的年代崇尚“轻文明”风格,即极简、断舍离, 轻文明让我们卸除存在的多余之重,去除语言多余的词语,去掉建筑多余的元素,去掉心灵多余的负担。
轻盈的年代崇尚个性化的细节的风格。充满细节的建筑除了宣扬其不可侵犯,还炫耀其财富、高超的建筑技艺,自然也在炫耀其权势。
每种风格都谈不上优劣,只是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我们欣赏的艺术品类型,正好反映出我们灵魂中向往或者缺失的那部分。世界观接近的人,艺术品位也会越来越一致。
10/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十一)
某种程度上,关于家的现实和想象是无数中国人奔波劳碌、忍辱负重的精神底座。其上之碑,便是存在于世的痕迹所在。
家所具备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不必太大”的功能,不仅是物理意义上与外部世界的隔离,还意味着家是区别于公域的私密空间,是心里和精神的避难所。这里没有民主的呐喊,没有集体的喧嚣,剩下只是纯粹的精神和肉体栖居于此。
就大部分中国人来讲的家居,仅限于室内装修装饰,而至于建筑本身的位置、形态,在抽离掉位置、价格、楼层等因素之后,你会发现能选择的变量太少太少。
大部分中国人关于家的想象被无限制压缩了。当然,因为想象的无界,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相通的。毕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家也是身体和性格的延伸。
“我的沙发一定要皮质的;我的书本一定要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我的。。。”——家居布置成身体习惯的轨迹。“素白色的墙壁是我整洁的习惯;红色的橱柜里藏着我得热情”——你的性格是这座水泥盒子的标签。
家是记忆的博物馆。搪瓷杯子破碎的一角是争吵的祭奠;中性色的壁纸是装修时夫妻间妥协的产物;镜框中的苗族印染是二人旅行的纪念;无处不在的便签是主人生活痕迹的展览。所有关于家中人的苦辣酸甜,都能在家中某个角落找到最初的印记。
11/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十二)
连机翻都比原译者翻得好,这本书在我书橱里放了很多年,每次都觉得特别难以理解,根本读不下去。断断续续读了前面几章,完全不知所云。直到很多年之后的现在终于有机会读完了英文的原文,发现其实并不难懂,虽然阿兰德波顿非常喜欢用长句,爱引用陌生的典故。
我觉得译者的问题更多一些,这稿费拿得真容易……书内容本身很不错,可惜了
12/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十三)
阿兰德波顿将自己定位为“随笔作家”——“既能抓住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又能以如话家常的亲切方式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的作家。”从浏览过的《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来看,德波顿表现真不赖,在哲学、旅行、社会身份等领域游刃有余,各种材料信手拈来,更令读者满意的是,他丝毫不因主题的高大上而故作晦涩,文笔活泼生动,有着两汉信牍的随意自然。
谈起写作《幸福的建筑》起因,德波顿说想“考察一下到底为什么有些建筑如此美妙动人,而大部分建筑则如此叫人失望。”他的结论是理想的建筑应有着这些美德:秩序,美存在于秩序与多变之间;平衡,处理好对立面;优雅,以简洁的形式解决复杂的难题;协调,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时代背景相契;自知之明,满足自身切实的需要。
之所以探讨建筑的美学意义,则在于“周围的建筑实际上对我们的所思所想具有重大的影响”。美的建筑能够令我们愉悦,回忆起曾经历过的美好时光和情感。糟糕的建筑自然败坏心情,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对建筑的审视和品位,也掺杂着浓浓的主观因素。正如古诗词常用的移情于景,我们总将内心深处的憧憬和本性的真我折射在建筑上。司汤达所言:“有多少种幸福观,就有多少种美”。对自己生活有不同的期待,自然会珍视不同的建筑风格——正如嘈杂的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喜爱田园牧歌一样——因而,我们常赞叹教堂的庄严肃穆,安静深沉。
就个人的感受,对建筑的预期也会影响对建筑的观感。在兴宁探访居于鸡鸣山顶的灵化寺,因香客稀少,感慨寺庙的庄严神圣,而今天拜访观音山的大悲殿,则因人群的摩肩接踵熙来攘往而大失所望。尽管建筑的精美程度后者远甚前者。佛门清静之地的预期产生了截然的感受。
德波顿在文末写到:我们对脚下的土地负有义务,我们建造的房屋决不能劣于它们所取代的那片处女地。可惜的是,在拆迁忙忙拆迁,房价高企的中国,建筑的高质与优雅只是一个绮梦,能够得庇于屋檐之下已是大多数人的理想。至于,从追求美的建筑,建筑中感受美,我们还是回到室内装饰的话题吧
13/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十四)
看到最后,作者终于点题——建筑一定要幸福,因为它侵占了这片土地上原本的自然家园,它只有是幸福的,这一切才是值得的!
《幸福的建筑》非建筑家之作而是文学家之感,因此它不是教我们鉴赏建筑或结构或力量的理性之美,而是从一种更为感性的角度,或者说更简单的美与丑、喜欢与不喜欢的直观感受来表达建筑之于我们的意义。
与好书相遇,或者说我认为它是一本好书,就在于它不仅想我所想、思及我思、疑问我之疑惑,更重要的是最后它还给我了一个很棒的答案,有一种思想共舞、开启智慧的感觉。
在全球化的今天,太多的城市大同小异,于是,我们都期待与新奇的建筑相遇、与带有厚重历史感的建筑对话……但是当我们真的与新奇相遇,又会有强烈的违和之感;与历史名建接触,除了感叹其或雄壮或精致的外表,也会觉得它们远不如现代建筑般轻盈与舒适,就连我们一直期待所谓民族特色的建筑,若是刻意仿古或做旧,其效果也必定差强人意。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间穿行,确实没有在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来得舒服,但是也正如作者所说,城市的建筑是整个社会形态的外化,其规划的杂乱无章、建筑设计的随意无趣,显现出的正是当代中国城市面貌的特色。社会的洪流奔涌向前,各路思想的激烈交锋,这是我们当下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的现状,所以我们的城市面貌不可能如欧洲那般的静谧、如日本那般的整洁。
城市如此,家亦如此。我们的家庭陈设泄露出我们太多内心的秘密。风格的简单或奢华、陈设的凌乱或整洁、细部的简单或精致,都是我们的希冀与追求所在,都是我们内心涌动的不安的火焰,这一切都是我们思想的外化。书中提及日本对古朴或破损物品的喜爱,我竟有一种认同与感动,也许正是我体会到这背后的宁静与淡然的心态一直是我缺失所在吧。
在当下的中国城市,我们不能对种种让我们不满意、不高兴的建筑、事物、嘈杂完全视而不见、避而不听,但我们都要习惯与让人不幸福的事情相处,寻找其中点滴的愉快与超脱的淡然。
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幸福吧,我想。
14/15页《幸福的建筑》读后感(十五)
在看这本书前,没有想过建筑和幸福之间的关联,我们对生活幸福的想象总是与金钱、伴侣、社会地位相关,建筑似乎并不是什么最关键的要素。 书中的作者也没有下一个绝对的定义说好的建筑一定能带给人幸福。美好的建筑是一种锦上添花,它不能减少不幸,不能降低痛苦,也不会改善居住其中人的品性,它能做到的是让本身平静或快乐之人感到更加幸福,或者让不幸的人感受到心灵的震颤。 一个本身幸福之人进入一个伟大的建筑之中感受到的心灵的震撼甚至可能没有一个遭遇不幸的人多。震撼而不是幸福是个人的经验,我在不快乐的时候会关注身边的细节,对一些细枝末节进行更多的联想,并将其与我的人生与生活关联。建筑代表的是品质的投射,可能是强势的压迫,可能是坚定地理念,脆弱之人更容易从外界受到影响,建筑物就是施加影响的物。 这种影响来自于个人想象。人类善于想象并不存在的事物。建筑或者物带给我们的幸福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我们幻想着和物发生交互的时候,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样的我们的,人们想象着别人的想法,这是虚幻的虚幻。我们期待着物赋予我们自身所缺少或者完全没有的特质,庄严的教堂平静我们内心的纷乱,进入极简主义建筑是我们整理内心的方法。亦或我们将体量庞大的建筑物看作是影响力巨大的人体,它是领袖,是老师,是朋友,是建筑师本人,同类总是更容易对同类进行影响。 很少有人真的关注建筑的数据,数据对非专业人士说来意义并不明朗,听讲解词的时候也很容易忽略。游人关心的是空间给人的感觉,空间与光线的交互。建筑的视觉呈现胜过其它,也许听觉、嗅觉也能影响人对建筑的印象,进入建筑的人感受的是建筑整体。好的建筑带给人的心灵的冲击只是因为我们日常的建筑与其相比相差甚远,这是平庸和独特之前反差带来的冲击。好的建筑师建造是美的建筑,平庸的则是匠。在中国古代建造园林时是文人指导造园,匠人负责施工,文人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匠人也很难建造出好的园林。 不同建筑师们在历史长河中建出来的建筑总能提炼出一些共性,这是他们受到共同文化洗礼的结果,并成就一种地方特色。人文景观的旅游追根溯源是在建筑中旅游,建筑是地点的标志。人在建筑中生活,建筑本体、内部装饰、破损及修补情况等的细节映射出其中之人的生活理念乃至整个地区种族之人的生活理念,这是游客在人文观光时想要凝视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成为建筑师有更高的要求,或许要懂一些历史文化,要懂一些美学,要懂一些哲学,懂一些地理。如果全然不懂只有技巧,那就是匠人,他们建造出来的东西将不具任何特点,“世界大同”,那是多么无趣啊。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