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1000字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11:35:14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9 11:35:14   小编:

《不如吃茶看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讲述了作者在茶馆中品茗赏花的美好经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馆的宁静氛围和各种茶品的香气。作者通过对茶叶和花卉的赞美,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读完后,让人心旷神怡,不禁想要亲自去体验这种宁静与美好。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一)

华诚是位散文家,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行文细腻、表达诗意,读之让人很快沉静下来。

这是本关于茶与生活的书,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将茶与生活、历史、文化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茶世界。

这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它让我们在静静享受茶文化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生活的诗意和美好。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二)

❤️对茶和花的最初记忆,来自我的父亲。他是那种传统、老派的知识分子,一生清贫,却从未泯灭对生活的热爱。儿时家里小小的阳台上,满满都是各色花草,茉莉、月季、君子兰……还有一颗大大的山葡萄。每逢茉莉花开,甜香在房间里萦绕。这时候,爸爸会在茉莉花初初盛放之时,把它们采下,用白瓷碟盛了,放进锅里蒸,然后晒干,最后放进红茶罐子里,让花香与茶香相互融合,然后我们就能吃到香喷喷的茉莉花茶了。都说人是视觉动物,我觉得人更是味觉动物,小时候的氤氲茶香和花香,就藏在我记忆深处,总在不经意间让我振奋,让我怀念。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三)

“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吃茶看花”。

一碗茶里读自己,半日闲情过生活。这是一本散文家写的吃茶书,清新朴素,言谈有趣,茶香盎然。

分为《闲吃茶》《松子落》《无尽茶》《破溪烟》四辑。品茶品的是自然、闲散的人生状态,吃茶不过时是一个引子罢了!

作者是浙江人,“喝茶”叫做“吃茶”。吃茶,并非是要达到什么目的。而你有没有发现,往往是那些忘记了目的的事情,才最有趣。

看花、写字、读书、喝茶,看似无用的事物和爱好,却能修养身心,聚集能量,稳定情绪。

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自己很喜欢:“无心乃有欢喜。”这不是一本茶叶科普书,而是写尽茶道、茶人、茶趣、茶探:

早上一杯绿茶,用玻璃杯来泡,杯中盛开一座春天。绿意盎然呀。尤其是在阴雨的日子

涌溪火青泡了两道,完全舒展开来,就与普通绿茶的样子差不多了。但它的芽叶纤瘦一些,叶柄也长。跟龙井一比,龙井的芽叶若是杨玉环,涌溪火青就是赵飞燕

毛边书,不宜于敷衍翻阅,只适合慢条斯理闲品。如同喝茶一样,只有不赶时间的人,才喝得出茶的味道

饮茶,翻书。看到《茶经》有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指的是福鼎太姥山。白茶出于福鼎

雪天煮一壶茶,那真的是煮雪,唐人也不泡茶,只是煎茶。明朝张岱雇小舟往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在舟中煮雪,或是煮酒,也真好意境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四)

这是一本非常闲适的散文集,写作《不如吃茶看花》,实际上是在写生活。 整本书分为四辑,分别是闲吃茶、松子落、无尽茶和破溪烟。基本上每一篇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喝喝茶,要么是在品不同类型的好茶叶,要么是寻觅到了合适喝茶的地方,要么是茶带来了一些小小的感悟。作者的文字非常安静,不慌不忙,讲起关于茶的典故娓娓道来,回忆自己以前的生活和人都荣辱不惊,描写现在的生活也非常悠闲,很多时候是在研究按照时令吃什么。作者说这里面很多篇都是疫情期间闲下来之后才开始写,心态不得不佩服。 书里配的插图都是国画,也极其具有古韵,画的题材也是喝茶,茶壶或者是喝茶时候的风景。其实因为古人就很喜欢喝茶,茶壶画本身就是文人墨客经常画的一个题材。随书还附赠了一个折页,是书里插图的精选,闲暇时看一看,非常有感觉。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它是线装的,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呈现书里收录的水墨画。 读完这本书之后,心情变得非常的放松。正如这本书的封皮上所写,“无心乃欢喜,无事是贵人”,“在一碗茶里读自己,半日闲情过生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喝杯茶,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幸福。 喜欢喝茶、喜欢闲适生活的朋友们,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你感受到喝茶的美好,也能让你慢慢品味生活的细节,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逸。希望大家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悠闲。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五)

提及“吃茶”便不由的想到了白居易的那首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茶,鲸吸牛饮可以解渴,慢烹细泡可怡情。

从来不觉“吃茶看花”这样简单的举动有何可写,但是惊奇地发现就是这么质朴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竟成了如此有趣的生活小札。

茶品类繁多——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即便是同一品种的茶也能细分为许多的小类。不同的环境、心境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茶,而喝不同的茶,讲究者也会选择不同的茶具。

花亦然。记得之前翻看《你好,中国花语》这部作品,才知原来中国的花竟有如此多的品种,而每一种花都有其美好的寓意。

自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中 国人自古种茶、治茶、品茶。赏花可以品茗,赏雪可以烹茶,待客亦可以边聊边享受功夫茶。细思之,有茶的地方会给人十分闲适、有趣之感。

茶可以令人思路明晰,心态平和;赏花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这般心境再配上一本书,实乃乐事。

这恰好迎合道家无为而治、敬畏自然的理念。茶和花都是自然所孕育出来的精华,与之相伴,则可以感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回归到生活一种本真淳朴的状态。

吃茶也罢,赏花也好,读书写作都只不过是一个外部的动作,而真正需要我们懂得的乃是由心而生的那种闲情和快乐。

如果你此刻也想吃茶看花,不妨翻开这本书,顺便去感受一下作者的生活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六)

这两天在家懒散了几天,摆了茶摊子,喝喝茶,赏赏花,翻翻书,晒着暖阳,惬意地很。

我的老家在湖州,茶圣陆羽就是在这座美丽小城的苕溪边,写下了茶叶专著《茶经》。每次在窗边眺望楼下的苕溪时,我经常畅想着,时空如果在这个时候重叠一下,我是不是可能就坐在陆羽的对面,把茶言欢。

关于为什么把喝茶叫作“吃茶”,在我们这儿有个非常好解释的说法。湖州有一种茶,叫“熏豆茶”,是将青豆熏制后,放入腌渍过的橘子皮和一种叫布子的种子,然后加入一点茶叶,冲泡而成,喝茶的时候,是连茶带料一起吃下去的,所以叫吃茶。

喝着茶,翻阅着周华诚的《不如吃茶看花》,真是美到我心里去了。这不是一本写茶的书,而是一本写吃茶生活的书,这不仅仅是一本写吃茶生活的书,更是一本写生活美学的书。作者将口罩期间3年的吃茶生活,用生活随笔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写的是茶、是花、更是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如此随兴、自在的生活,真当是我理想中的过日子的样子了。

“往往是哪些忘记了目的的事情,才最有趣。”吃茶赏花,并非是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才有趣,才能在遇到沿途盛开的鲜花时有不期而遇的欣喜。

“绝妙之茶,与绝妙之人一样,都要耐得住吧。”白茶有三个饮品期,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好茶拿来,不急于喝它,放上几年身价就翻好多倍。人也如茶一样,得有“能耐”,能耐的住寂寞、耐得住时间,方可为宝。

宋人讲究茶艺,点茶之美;日本人沿袭了宋代的茶艺,讲究茶道;妙玉煮茶将水分级别:雪、梅花上的雪、寺里梅花上的雪;王安石烹茶,能区分上中下三峡之水。而在作者眼里“茶怎么喝不重要,喝茶喝茶,唯其侘心可以追慕”,喝茶的人,能喝的出水的名堂,自由他去追寻水的品质,倘若不在意,“用乡野粗茶梗子泡一大陶缸茶汤来牛饮,也自有无比的畅快在焉”。说的如此酣畅淋漓,实在是妙。做人不也此,做随性的自己,何必去羡慕那些过得精致优雅的生活。

我不懂茶,倒是很享受如此喝茶看花读书的日子。暖阳斜照,喝着茶静静坐着,在平凡里热爱生活。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七)

“午后,在书房闲坐,看书,等阳光爬上我的背”。作者这样惬意的日子我也有,坐在我的阳台花园中,等夕阳的余晖点点落在我身上,一边看书一边喝着喜爱的湄潭翠芽,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 茶的种类很多,价格也高低不等,但我还是偏爱绿茶类,喜欢清澈的茶汤,看绿叶在水中翩翩起舞,历经沉浮,蕞后归于平静。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充满了起伏和变化,但终会归于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淡然。 随着冬日到来,围炉煮茶又流行起来,约上三五好友,觅一环境清幽的院子里吃茶,无疑是这个季节里的小美好。围炉煮茶时,总少不了那些令人垂涎的各种小吃、水果,一股脑全扔到火上慢慢翻烤,不一会香味就飘出来了,孩子们喜欢烤红薯,我喜欢烤橘子。 作者提到,围炉时吃冻梨,先把梨子冻成一个大冰块,放在碗中置于驴火上慢慢烤,待冻梨化开后就用勺子一点点舀来吃。看得我有些心动,咽了咽口水,下次也试试这样吃冻梨,感受下这份属于冬日的浪漫。 这本《不如吃茶看花》,正如作者说的,这不是一本茶书,而是一本吃茶书。作者看似写茶,实则写这市井生活和烟火人间。懂不懂茶没关系,重要的是懂生活。 书中20余幅水墨小画,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个生动而立体的小世界,与文字相映成趣,带你一碗茶里读自己,半日闲情过生活。 生活就像一杯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细细回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八)

说起“茶”,很多人都会想到暖冬的下午,在种满花的庭院里,一杯茶,一本书,读书品茶,这是谁都羡慕的生活的样子。 可我印象深刻的“茶”不是这样,而是潮州功夫茶。小小的茶盘上面装着三盏小小杯子,小小的盖碗里面装着满满的凤凰单丛。这样喝茶的方法算是从胎教开始就接触的,我本以为所有人喝茶都是这样的。 可后来我来到其他城市读书,又嫁到其他城市的时候,在我不明白其他人为什么拿个大杯喝茶,而别人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小小杯轮流喝茶中,我明白了文化的差异带来茶文化的不同。 在这本《不如吃茶看花》书里,有一句话“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吃茶看花”,这是一种我喜欢的生活状态以及心态。 就像作者说的,这不是一本茶书,而是一本吃茶书,懂不懂茶没关系,重要的是懂生活。这本书,更像是作者写了关于茶的日记,行间字里都是跟茶有关的生活。 从西湖的明前龙井到潮州的功夫茶,从碧螺春到白露寿眉,还有那现在备受各大饮品店热捧的鸭屎香,品的是茶,感受的是生活与文化。在西湖边上是龙井村,清明前的时候,你会看到茶园一片绿油油的茶叶,采茶的人忙忙碌碌的,因为要赶在清明前采摘,制作成茶,才有好的口感。坐在茶园的餐厅中,上一个玻璃杯,里面有少许茶叶,再上一壶热水,将热水往杯子里一倒,一杯清澈的龙井茶就出现了。 在潮汕地区,无茶不朋友,三个小杯子,每次喝完洗杯轮流喝,聚会闲聊,谈生意少不了。 这本书,把哲学视角的茶渗透到生活里,让我们感受到“无心乃喜欢,无事是贵人”。人间和所以,看花与吃茶,生活想过好,还得看态度。过舒适的人生,从一杯茶开始吧。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九)

一碗茶里读懂自己,半日闲情过生活 虽是周末,但京城的温度依然不高,只想静静地在家,因为暖,我想每个人都喜欢暖暖的感觉,一本茶书随笔相伴,甚好。 《不如吃茶看花》一本关于吃茶的随笔集,它以其清新朴素的文字风格,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生活中那份与茶相融的美好。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人性的书。 全书共分为四辑,从茶讲开去,叙述人们与茶相融的生活,诠释茶事里的生活美学。作者在书中引经据典,将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从茶的性情,自然而然地跨越到喝茶人的性情。这种生活与吃茶的结合生动有趣,信息量足够丰富。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清新朴素,言谈有趣,娓娓道来。作者引经据典,却不失趣味,没有茶书中那种高深莫测的玄妙感。相反,它充满了人文趣味。最让人难得的是,它展现了一种自然、闲散的人生状态。就像与一个有趣的人面对面闲谈。 作者带我们领略茶与生活的交融之美。它不拘泥于茶本身,而是将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一部分。通过文中的描写和讲述,茶成为了清新朴素的爱物,摆脱了技术化的生硬面貌,摒弃了旧气和书呆子气。这本茶书让我们品尝茶的自然之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清新和美好。 仿佛置身于一片繁花似锦的世界中,茶香弥漫着你的周围,仿佛与自然相融,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着每一个茶事。这里有茶的知识和技巧,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生活不必过于复杂,一杯茶,一本书,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快乐。 我是Lily,一个喜欢读书的教育工作者。愿与君一起感受读书的力量!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十)

一本清新唯美的书籍《不如吃茶看花》,作者的理念是懂不懂茶其实都不要紧,但是我们可以吃茶同时看花,这也是他老家的方言,是把喝茶叫做吃茶。作者认为茶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其实吃茶并非要达到一些什么目的。 这本书的文字细腻通透,用短篇散文的形式描绘出了人间百态,甚是接地气,最暖的人间烟火尽现眼前。书中配备的插画是我们这类水墨爱好者的挚爱你作者文笔精湛,插画栩栩如生,满满的乡间气息扑面而来,感觉喝上了一盏陈年大红袍,如此的沁人心脾。 吃茶,我喜欢吃武夷山的大红袍,作者也会偶尔喝一点开化的红茶。红茶暖胃,众所周知,武夷山的大红袍先清香后甘甜,美妙的气息在舌尖萦绕,顺着喉咙流入心间,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极了。 当你吃茶看花的时候,你会觉得山还是山水也还是水,然而对周围的景色却有另外一番领悟,我时常喜欢坐在藤椅上,看着窗边自家养的花,玫瑰花开了、向日葵开了、水仙花也开了,众多的花团锦簇,那感觉甚是惊艳,仿佛被包围在美妙花的世界中。 这本书的作者对茶是精通的,文字细腻深邃,使人读完后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当下很流行的围炉煮茶也被写在了书中,人们坐在炉子旁,甜暖的香气四溢,我们在围炉上可以泡煮茶、烤红薯、烤冻梨、烤香蕉,任何你想烤并且可以烤的东西,其实都可以放在围炉上,不一会儿就熟了,拿起来吃一口,满满的温暖感。包围着整个身体,我想冬天的时候,一家人聚在围炉边,用这样的方式相聚甚欢也是一种格外的美好。 这是一本描绘生活的好书,用素人之心让我们喝好玩的茶、赏美丽的花、看四季的风景。拥有平淡生活中的小确信,如此温暖满溢,如冬天里升起的一抹暖阳,温暖照耀全身。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十一)

茶香四溢,宛如清风拂面,带来一片宁静。

花开如画,点亮生命岁月,点缀人生旅途。

坐在屋间,一壶清茶,一束鲜花,读人间趣事。

《不如吃茶看花》是一本关于吃茶的随笔集,全书分为四辑,从茶讲开去,叙述人们与茶相融的生活,诠释了茶事里的生活美学。

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

在书中,作者将他所遇到的茶,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记录下来。以茶为引,写尽生活中的人、事、物。

在书中,作者的文字清新朴素,言谈有趣,让人品茶品书品生活。书中的文章,长短不一,皆充满了人文趣味。

作者在书中引经据典,将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从茶的性情,自然而然地跨越到喝茶人的性情。这种生活与吃茶的结合生动有趣,信息量足够丰富。

当然,书中还有更多的“宝藏”值得大家去进一步发现和挖掘,在这我就不做更多的剧透了。

阅读完这本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茶文化的内涵和美感,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意。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生活中的琐碎和日常都可以变成美好的事情。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品一杯香醇的茶,赏一段优美的文字,感受生活的美好。

无心乃欢喜,无事是贵人

一碗茶里读自己,半日闲情过生活

吃茶、看花、读书、走天涯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十二)

飞机上,我在看书。隔座乘客在看我,看我拿书签窸窸窣窣地裁纸。书是新书,作家周华诚的《不如吃茶看花》,毛边本,读几页就要动手操作一番,确实有几分乐趣。

毛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当年,鲁迅、唐弢都是毛边党。读毛边本的趣味在于,你得认真对待每一页文字,细细裁开细细读。这在一味求快,有些浮躁的当下,很是难得。

喝茶也是。烧水,投茶,闻香,品饮,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流程,也有一种仪式感,就让你觉得不一样。

2020年,疫情来袭,家家闭户,有人彷徨,有人愤怒。周华诚在干什么?他一边吃茶,一边用文字记录生活。三年过去,当年的文字结集出版,就是《不如吃茶看花》。书分四辑,依次是《闲吃茶》《松子落》《无尽茶》和《破溪烟》,文字闲趣散淡,一篇篇读来,仿佛华诚就在你对面,饮茶对谈。他和你分享每日闲情:今天吃了哪些茶,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电影,又想起了哪些朋友,都是日常琐碎,却又温暖可亲,如沐春风。

华诚兄说他不懂茶,本来是喝白开水的,喝茶,最初只是玩而已。但他懂生活啊,对他而言,吃茶只是一种形式,本意其实在吃茶之外,但又在这一盏一杯里,一冲一泡间,有了日常之道,生活之道。至于看花,那又是一种心境,林清玄说,“会看花的人,就会看云、看月、看星辰,并且在人世中的一切看到智慧。”读这本书,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人生智慧。

那么,当他吃茶时,他会谈些什么?

他谈茶。他说他不是“茶人”,更像个“素人”,“一张白纸,什么都可以往上写”。这些年来,他吃过的茶很多,西湖龙井、碧螺春、涌溪火青、金山时雨、漳平水仙、白毫银针、白露寿眉、武夷岩茶、生普熟普等等。吃到什么茶,就谈什么茶,直抒胸臆,也不怕说错——说错了也没关系,下一篇文章里纠正就是。重要的,无心乃有欢喜,这是他的个人哲学——吃茶的心思,大抵在茶之外。

他谈朋友。周华诚的茶叶,除了自购,很多是来自朋友。我也分享过福建的漳平水仙,他很喜欢,觉得“很好入口,香气幽远”,还洋洋洒洒地写了篇《漳平水仙记》。喝茶写笔记的习惯,是上海茶友梁慧教他的,“喝茶不能白喝,也不能乱喝,每次喝的感觉不一样。”于是,华诚就把品饮笔记写在茶的纸袋上,这很有趣。通过这些文字,写诗卖茶的云南小艾,稻友安安静、松阳古村落的茶人们……很鲜活地站在眼前,让人心向往之。

他还谈书和看过的电影。周华诚曾是媒体人,又是作家,读书观影,文艺青年热爱的事情,他样样都有。宅家的日子里,能安抚灵魂的,大概就是阅读吧。他说,“有时喝茶不是为了喝茶,喝茶是为了读书。”所以,他过着《几乎没有不看书的一天》,茶越喝越多,书也越垒越高,心中还要说,不急不急,要好好饮茶,才对得起这一天一天。这种心境,他很享受,正如电影《日日是好日》一般,“喝着茶静静坐着,看看就很美。”

当然,他也谈人生态度。华诚说,喝茶的人和泡茶的人,都是要有一些阅历才好。茶汤还是那茶汤,茶汤却不再是那茶汤。话听上去有点玄学意味,却很有趣味。认识这么多年,华诚兄一直活得像古人一样,风雅洒脱,他下田,耕作,收稻,写字,他说,“好的生活,粗茶淡饭可矣。若还有一盏茶慢慢地喝,有一本书静静地读,就已经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了。”

人到中年,越发觉得时间流逝得极快,很多东西也在变化中模糊了本来的面目。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汪曾祺说,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那么,不如,一起吃茶,看花吧。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十三)

读了《不如吃茶看花》,不由感叹作者周华诚真是一个品茶达人啊!如此闲散、悠闲、优雅的生活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平凡无奇的生活,也有了一股浪漫的诗情画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美学追求。《不如吃茶看花》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茶的世界。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很是喜欢,清新淡雅,充满了诗意。空背锁线裸脊的装帧方式,使得书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茶叶的线条。封面上的茶青色高度还原,让人仿佛能够闻到淡淡的茶香。插图的四色印刷,更是将茶叶的色彩和纹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如吃茶看花》的内容共分为四辑,闲吃茶、松子落、无尽茶、破溪烟。作者周华诚以散文的笔法,将茶与生活、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茶的世界。 书里的每一篇小短文都写了作者品茗一种茶的亲身经历。无论是从茶的种类、制茶工艺到茶道精神,还是从茶的历史、茶的文化到茶的生活方式,作者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将茶的美学和生活的诗意交融在一起,让我们领略到了茶道的精髓和魅力。 在书中,作者引经据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读了茶道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作者还通过讲述自己在各地的品茶经历,让我们领略了茶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书中还收入了20余幅绝美的人文小品水墨茶画,这些画作与文字紧密相配,不仅增加了书籍的艺术性,更让我们沉浸式地体验了茶之美学。 这些画作以简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了茶叶的生长、采摘、制作和品茗的过程,将茶的美学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艺术形式。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与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书籍的趣味性,更让我们对茶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唐朝的陆羽和卢仝,他们都是中国茶道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和事迹为我们了解中国茶道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不如吃茶看花》是一本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茶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茶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茶与生活的诗意交融。通过品茗和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茶道的精髓和魅力,也能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意。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十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焦虑、压力似乎成为了我们的常态。然而,《不如吃茶看花》这本书,就像一杯清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生活的礼物,引领我们走进宁静与淡泊的世界。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喝茶?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它代表着一种闲适、自然的生活方式。喝茶,是一种对生活的享受,是对自己的善待。在茶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以茶为媒介,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艺术、世俗生活等元素融为一炉,展现出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作者周华诚以散文家的细腻笔触,将茶的韵味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诠释了茶事里的生活美学。读他的书,就像在与三二有趣之人面对面闲谈,让人感到亲切而温馨。 然而,《不如吃茶看花》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茶,而是让我们通过茶,去了解生活。它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一杯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喝茶,可以让我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喝茶是一种高雅的行为,是那些有品味的人的专利。但是,《不如吃茶看花》这本书告诉我们,喝茶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生活方式,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的生活态度。喝茶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你想喝,就可以为自己泡一杯茶。 这本书也引用了很多生活趣事、各时代的茶典故等丰富的内容,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同时,书里还收入了20余幅绝美人文小品水墨茶画,与文字紧密相配,让读者沉浸式地体验茶之美学。

通过阅读《不如吃茶看花》,你会重新认识到喝茶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它用清新朴素的文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茶的美学和生活的情趣。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喝茶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追求。 所以,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如吃茶看花》的世界,体验那份宁静与淡泊。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闲适与自然。让我们学会享受生活,善待自己。因为生活就像一杯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不如吃茶看花》读后感(十五)

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实,这句话改版于宋朝,宋朝原版是”油盐酱豉姜椒茶“。不过,不管怎么变更,茶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必需品。 说到茶,普遍认为它起源于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关于茶的记载。根据史料,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记载是汉宣帝始三年,即公元前71年,该文献讲述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把茶文化发扬光大的,却离不开唐朝中期,一位早年出家,后又还俗的僧人,他名叫陆羽。 陆羽著书《茶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叶专著。 陆羽出家时,与一位名叫皎然的僧人关系特别好。皎然是一位爱茶如痴如醉,爱到骨髓的僧人。参禅品茗是皎然的日常,每次品茶后,他还要写诗作对以此纪念抒怀。 陆羽与皎然在茶道上志同道合,为了品茶、叙茶和煎茶,陆羽在寺院旁修了座亭子,修成之日正是癸丑岁、癸卯月、癸亥日,恰巧当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使湖州刺史,便为亭子题字“三癸亭”。 颜真卿题名、皎然赋诗、陆羽建亭;一个大书法家、一位茶僧,一位茶神,被后人誉为为“三绝”。由此,为茶文化又添色彩。 《茶经》中有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不由的将茶的起源又归结于神农氏。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 这也是茶起源的另外一种说法。 自此后,茶开始盛行。茶不仅是饮品,茶还赋予了文人墨客的风雅之意,集合了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还有各民族的生活表现。 可以说,饮茶、吃茶是中国人的首创,饮茶习惯、种植茶叶,茶文化的流传,都与中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台湾当代知名作家林清玄说,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喝茶的生活会是如何? 一本《不如吃茶看花》,带读者感受一碗茶里读自己,半日闲情过生活的真实。 本书作者周华诚,一名稻田工作者,同时是作家、出版人。多个作品荣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 作者自诩自己是个不懂茶的人,然而,却因为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从喝白开水的日子变成迷上喝茶的生活。在作者的老家,把“喝茶”叫做“吃茶”。 在寥寥吃茶文字里,茶在树上萌芽的生命,再到器皿中的浮沉,是生命的味道;茶香飘逸,浓淡渐逝,是时间的味道;茶汤苦涩甘甜,冷暖自饮,是韶华旅程。 吃茶,是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方式;吃茶,是家人围炉满满烟火气的日常;作者说,吃茶之美,在其忧伤。 生活中有无尽的等待、浮沉、苦乐,与其自寻烦恼,不如吃茶看花。其实,自在生活不过是,多以茶相待。

不如吃茶看花

评价人数不足

周华诚 / 2023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