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书》讲述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茶的种类、制作方法和品饮技巧。通过对茶文化的深入探讨,让人们更加了解茶的魅力和历史渊源。阅读完《茶之书》,让人对茶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更加懂得了如何享受茶的乐趣。
茶之书读后感篇一
浅显易懂的茶之书,简单介绍了一下中国古代饮茶的习俗和三种方式,引到了日本的茶道艺术。
整本书充斥了对于中国道教的崇拜。但是,或许是日本人的天性,或许是其他,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哲学,总是有歪曲的理解,仅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不可当真。
1/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二
茶道花道:净与简:呈现自然整体之美。“和敬寂静”与“”天(主旨)地(从属)人(统合)“,境界与观念的妙然混合,确为一部佳品!茶道,是人心呈现的载体。我们的心本纯洁无暇,只需秉持”和“与”敬“的态度,通过”净“与”简“的修持,便可”呈现自然整体之美“!
2/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三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而后从大唐的兴盛而传播到周边各地,包括日本,韩国,越南。而后由于中土政局变更,茶文化足见演变和简化,而曾远传日本的茶道继承了唐朝时候喝茶的方法,并赋予道,佛思想保留至今。但不能说茶文化在中土消失,以致有茶无道。道可以融入不同的事物,生活之中。现代人简化的喝茶方式也能体现另外一种美。道之无常也就体现在这里。
3/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四
这书绝不仅仅是茶之书,简直上天入地。一百年前的旁征博引读着真是过瘾,冈仓天心写的爽快利落、译者也相当强悍(翻译这书实在是有难度…OTZ)!这本书要是没有译者各种注解与评论大概会少掉很多乐趣。薄薄一本却值得细读。若是有冈仓天心的英文原文附上,绝对完美。
《茶颜醉色》跟这本书完全没法比!(虽然一个是茶与文化一个是茶具酒具)
4/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五
我在南山路的一家书店买下这本小书。
现在,那书店也不见了。
日常生活里,开始涌入更多昂贵的美好。
可一杯茶放在那里。
时间久了,茶饮多了,
你会慢慢平静下来。
你会发现大家都说好是一回事,
而你觉得好则是另一回事。
就像你认识某个平凡的人,
可他偏偏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那杯茶。
5/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六
最近在看日本一些设计大师的著作,
总觉日本从浮世绘演化到如今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日本设计观,
其实背后是有一条文化脉络可循的。
有意思的是,很多日本的书籍都给我一种浮世绘的感觉。
这本讲茶道的书大概提供的一个新的思考,
为什么茶道在日本结合禅宗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对亚洲文化的影响也许就从茶香而来。
6/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七
Ⅵ.践行G(定量) 《茶之书》 《无之书》 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的间隙美学 无论是山本耀司 还是原研哉 都继承了虚空之所的发展 将空生万有的道德经发挥到极致 春上春树是一本全息的 立体的空之书 让每个人做生命的主人 在留白之处诚实的表达自己 九九归一 循道而为
茶禅一味
与德行紧密结合
艺术就是让身,口,意
成为艺术本身
7/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八
日本作家向西方介绍东方茶道的书,没有写茶道讲究的东西,也没有讲茶叶的挑选,喝茶的程序。讲了日本茶室的建筑风格。
看的很省略。
不是吧,以前豆瓣评论短不是自动变为短评吗?现在都直接不能发布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不是吧,以前豆瓣评论短不是自动变为短评吗?现在都直接不能发布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不是吧,以前豆瓣评论短不是自动变为短评吗?现在都直接不能发布了。没什么好说的了
8/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九
看了这本书,能更好的理解日本的茶道艺术。其中谈到了花道和茶道的关系,书画和茶道的关系,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伯牙鼓琴,弹琴弹出了别人都没有的高度,终极原因是因为琴弹出的琴想弹的声音,是被琴弹而不是弹琴,嗯,和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世间万物莫不如此,做饭要做出食物的本来的原味,领导一个公司,职员都在自己的所擅长的岗位上。但是知道一张琴想弹什么声音,知道一点食材可以做成什么样的食物,这中间也要很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吧。
9/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十
地铁里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读到了这一句:“本质上,查到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一下子想起以前上课讲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清冈卓行在文中说,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当时对这种残缺美的美学观点理解不深,讲得也糊涂,学生听着也糊涂。真是惭愧啊,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不过也庆幸,现在的自己感受到了以前的浅薄。希望再过几年还会体会到今天自己的浅薄。那说明确实在进步。
10/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十一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人的日常中本是如此平凡却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里,也存在着美好----对这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初生的缘由。
茶道从中国流传到日本,在那里发扬光大,不知是该遗憾还是庆幸。我是觉得,总比灭绝了强。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给西方人看的茶道“普及”书,易读,但并不浅,就像书里说的“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无论是刚入门还是老茶人都能在书里得到收获或共鸣吧。
11/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作者不像日本人,倒像是个中国人。这样说有两个意思。
一是说,作者对老庄禅都比较了解,且对宋及以前的中国文化,熟悉且同情。
二是觉得,题目虽然是茶,但说茶的篇幅实际很少,无论是何原因,这个效果也比较中国。
其实中国一旦用作形容词,背後所反映的就是一种既定模式。这样作固然欠缺,但又无法避免,因为中国,作为一种属性,我们尚未廓清。帮我们从某一角度看清自己,这正是本书最大的意义。
比较精彩的段落在于对艺术鉴赏的分析,跟茶的联系,倒是有也可,无也可。
12/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十三
译者三难信达雅。
本来慨叹这个时代即便是能做到其中一二的也可称得上优秀的翻译家,但谷意真的让我又重新燃起了对译者的希望与敬意。通篇读下来,词句瑰丽,气势浑然,很多次,我都想大声地朗读出来。虽然原作的确是佳作名篇,但若没有诗意的文字,也无法让人有这样的感动吧。
从注释中窥见了些许原文,幽默风趣,颇有近似王尔德的风采。而其表达出的哲思,虽然经过百年的风雨,却如同春雨一般细致,温柔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
13/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十四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 。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他的時刻,儘是高雅動人。——冈仓天心
很久沒有時間來好好寫書評了,這本書很薄,讀起來一兩個小時就看完了,但是對於我來說,影響倒還是有點深遠。
有時候會有莫名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又讓我沒有頭緒。《茶之書》之中有一段讓我記憶猶新,細微無味之處乃是練就心靈的聖地,就和日本禪院之中修煉得道的高僧往往也要做最基本的工作一樣,茶室德高望重的主人往往要做最基本的煮茶等工作。
《茶之書》,不只是茶道,還有禪語,有宗教,有似有若無的韻味。
14/15页茶之书读后感篇十五
作者冈仓天心,译者谷意,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译者的真实姓名,还是笔名,但是单是这两名字,倒是很符合茶之书的名字,有点装,却恰如其处。
虽然这本书是谈茶,文字却绝不是静若止水,闲淡闲淡那种,倒像以前的大儒士,他是有学识的,但世俗眼光儒士必须谦虚的,尽是收敛,却又忍不住买弄。
所以虽然这本书还是谈到茶的历史,文化,在日本茶带来的审美。当然,也谈到道。可是忽然会杀出一两个独特的观点,小震撼一下,思量数秒,甚觉有趣。
后来去书店发觉此书出精装本,薄薄一本小书要买三十多元,简装本才十五元。后来想,看来我还是入道不深,区区十多元对于道数个啥,但我却庆幸我入道不深,不然又怎么去觉入世的玩趣呢,笑。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