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心》,感慨万千。小说以一个普通女孩的视角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主人公在爱情、友情和家庭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最终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心读后感第一篇
“我”结识了一位先生,先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一个墓地,“我”对先生心存好奇。 后来我因父亲生病回乡,收到了先生的一封信,此时先生已自杀。先生在信中写到他和朋友K(墓地上的人)都爱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作者现任妻子),但先生因自卑不敢向女方表白。K委托先生向女方表明心意,先生一面骂K“不知进取”,一面向房东太太表明想娶其女儿的心意。K知道后自杀身亡,先生一直活在愧疚中,终决定自杀。
1/4页心读后感第二篇
夏目漱石说爱是罪恶,没有爱恋的时候,是不知道被黑色发髻拴住的心情,在爱情上得到满足的人声音会更加温暖些的。
他更是狠心地说,人被欺骗以后,肯定是要狠狠地报复的,往日跪在某人脚前的记忆,必使你下一步骑在该人的头上,我之所以摒弃今天的尊敬,是为了明天不受侮辱,之所以忍耐今天的寂寞,是为了明天不忍耐更大的寂寞。。
他还说:我就是这样活下来的,我是为了你在拖曳着生命在世上踽踽独行的时候,秋去冬来冬亦尽,而见你的念头是坚定不移的。
原本以为,看一本翻译的小说,只是个形式,没有什么真谛可言的,可是当一个翻译家,句句珠玑的时候,你不得不怅然,却是说到心处。
我在看这本《心》的空档遇到他的,身穿黑色T恤,灰色军装裤,坐在巡逻车上,问路的时候,也没有表情,脸上跟结了冰一样,但是就是一个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或许是个警察。。
或许只是一个保安。。
不要管不是他是谁。。
重点是那个不经意的不确定的瞬间。。。。
2/4页心读后感第三篇
读之前看到 心 这个标题。
会写些什么呢?
读的过程中,代入感如此强烈。
是深入人心,牵动人心的含义吧。
文末一句“作为秘密永藏于心”。
是这个含义吗?本来故事只属于先生一个人。
也许出于年龄与主人公相仿,作为一个大学生:稚嫩,阅历尚浅,品不出话中话,将自己内心的所有情绪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面对扑朔迷离的先生的经历出于强烈的好奇不顾是否打扰对方地想得到答案。
也许出于共鸣的主题:面对尊敬的长辈,面对父母,面对钱这个模糊概念,面对死亡这个陌生沉重可怕的字眼。
也许出于漱石先生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几点笔墨勾勒某些有代表性的景色。
读者我好似成了故事的主人,对即将到来的毫无把握,又急切地想向前一窥究竟。
一、 先生与我
“先生总是静静的,有时静得近乎凄寂。我一开始就觉得先生有些不可思议,不好接近,却又有一种感觉强烈地驱使我非接近他不可。但脸上有时候会掠过一丝奇特的阴翳,如黑色的鸟影从窗前划过,稍纵即逝。“
先生与我的交谈中偶尔说出几句抽象的话。我也能感觉到那些话来自自己有过切肤之痛的、几乎使热血沸腾脉搏止跳的事实。我总觉得对于他在隐瞒他的过去,直到我克服了那份悬着的畏惧,颤抖着也要说出——
“先生隐瞒了。我没有办法满足。想认真从人生中接受教训。“
但先生觉得自己没有,言语与经历是分割的——
“即使揭露我?“
揭露,一下又击破了我的勇气。
但最后先生还是全盘托出,寄给我那封承载痛楚经历的信,串起所有以前那些有深意又令我摸不着头脑的话。
二、双亲与我
以大城市为根据地思考问题的我无异于腾云驾雾的怪物。在东京受教育的大学生回到乡下,价值观与父母分歧,导致沟通都成问题,没有办法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
父亲对我也有不满:“人这东西一旦做起学问,就动不动扣死理。“
故而处在家中是寂寞的。寂寞,所以给不俗的先生写信。
但血缘依旧紧紧系着我们。父子间眷恋与关心,母亲还把我当孩子。事实上我也觉得自己像是孩子。
已经到了随时都有可能的地步。所以要一直一直守在父亲身边。
“反正要死,总得吃点好的死才行。“吃点好的这句话听得我既觉得滑稽又觉得心酸。父亲没有住在能吃上好东西的城市。
母亲指望我快找到工作,“你的毕业、工作能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定下来就好了。“
附近有人来看时,父亲无论如何都见人家。每次见都必然为未能请对方来庆祝我的毕业表示遗憾。有时还补充一句,说自己病好了如何如何。
我见了,心痛。
三、先生与遗书
原来先生只是不形于色,过去的痛楚多年都未摆脱。
先生曾是个纯良的少年,被叔父因财产伤害,遂以扭曲的念头怀疑所有人。唯独面对小姐优柔寡断,心绪纷杂而躁动,总把种种可能性及其后果都设想一遍。
他本以为不论世人怎样,自己是正人君子。直到这观念由于K的自杀而土崩瓦解,原来我同叔父同流合污。对他人厌得我对自己也厌了,于是动弹不得。
那先生与K呢?
K是一个有目标有信仰的人。他有着尊贵得无法抛弃的过去,为此而活到今天。信仰要求他没有任何欲望。而现今有了对小姐的情感,发现自己其实也是脆弱的,所以感到羞愧、迷失自己,寸步难移。
面对这个强大的对手兼旧友,我总在考虑K的完美:刚毅脱俗,不顾忌别人怎么想,有勇气朝自己认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但那时所有人都,缺乏无拘无束向对方倾吐自己心曲的勇气。只是我,先迈出一步。所以我与小姐先定下了婚约。
K似乎是以最为平静的惊愕迎接这最后一击的。
“结婚什么时候?
很想送点贺礼,可我没钱送不成。”
K本无依无靠,把我当唯一可信赖的人。我却进行着自己明知的落井下石,用着K的原话“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是渣滓“趁机击败对方。
但他最后也没能有任何仇恨,祝福你们,但是我没钱。
我意识到了吗? K的物质、精神都贫乏。本来有一个精神追求,或许有麻木自己的成分在。 但生计所迫,活得卑微。他强大的外表下暗含着空洞,但我把这空洞揭开,恰这件事作为一个契机,一不小心把K理智与情绪的天平推翻了。以致他留下 “本该早日死,为何活至今。“的遗言。
我与K的际遇何其相似,但我幸运得多,既有祖传充裕的物质条件,又幸运地找到了良好的住所和妻子。 K凭着自己的坚韧的奋斗,在能尽力的地方都做得拔尖,物质上和精神上却始终没能被填充。
不论多少年,过去都束缚着先生。他觉得自己为人低劣,无法摆脱这样的罪恶感。
所以后来我明白了先生淡淡的态度:并非不予理睬,那只是心灵遭受重创的先生向我发出的警告,警告企图接近自己的人立即止步,因为自己不是具有接近价值的人。看上去不理会别人好意的先生在藐视他人之前,首先藐视了自己。
3/4页心读后感第四篇
因为看这部作品前,有动画先入为主的印象,那一层笼罩着先生的“迷雾”我已知晓原因,所以看的时候反而更关注在其他部分的描写。
这个小说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与先生的相遇,第二部分是我与父母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先生的自白,也可以理解为关于那层迷雾的始末。动画直接抽取了第三部分围绕“爱情”的内容,通过两集:文中所描述的先生的视角,以及制作组引申的 K 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件事。但很显然,作为旁观者所能感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在看完小说后,我突然有一点理解导演这样安排的原因了。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明治维新交替),他们(先生与K,甚至“我”)所不为人理解的孤独、对社会的不信任、对自己的失望(或者说对人性的失望)是他们向死而行的根本原因。他们深深体验到来自人性的恶——来自他人的恶以及自己的恶,无法摆脱,为自己感到愧疚,为他人感到失望,每天活着本身便是一种惩罚,这样的每一天又谈何希望呢?他们没有人去救赎,也没有勇气自己去救赎自己。
走投无路的信仰,以及生无可恋的人生,当面对这两样的时候还有什么想要活下去的理由呢?难道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而已嘛?于是 K 选择了自杀。
虽然 K 的死并不完全是因为先生,但是不可否认,来自他所信任的友人的“背叛”是致命的导火索。动画两个视角的处理,比小说更容易让观看者体会到 K 的绝望与先生的利己,将人性的恶用侧面对比的表现手法表达到极致——这样普通的一件事原来可以由完全不同的两个真相,那么我们生活中那许许多多的事呢,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真实?
《心》是夏目漱石死前最后一部作品,看了几个书评,说其中通过各人物映射了当时背景下多阶级人物的特点,比如迂腐的村里人(我的父母),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先生),走在时代交替中的求学者(我),以及乃木希大将代表的军国主义,虽然有一些配角刻画不多,但是却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不同阶级的特点。关于那个时代,我的了解不多,只能用自己的“经验”去嵌套他所描写的人群,但是有一点是我所必须承认的,对于夏目漱石所塑造的“先生”这一形象我是非常折服的。
一个角色可以是扁平符号化的,比如“我的父母”,也可以非常立体多面,比如“先生”。
所谓立体,就好比一个真实的人,他虽然会有一些固定的性格特点,但是人也是随着社会、环境、境遇而不断改变的,先生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是在经受了叔父的欺骗、爱情的降临、K 的自杀、我的天真而最终塑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节点,最终都不会如此。这种人性的转变,夏目漱石却又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透过“我”的眼睛,用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细节、心理刻画的描写之细致,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说法:名著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所构筑的无比庞大的细节。如果用这个标准去评判的话,无疑夏目漱石的这部《心》作为名著经典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专业的作家不会用“焦虑”二字来告诉你一个人很焦虑,他会用准确的心理刻画与动作描写告诉你,这个人是处在“焦虑的状态”。
我尝试过这样的写法,很难,要完全站在角色的角度去体会他的心情,他可能的举动,他可能的心理,同时还要选择性的表达给读者。然而这部《心》做到了,我深刻的体会着先生内心的煎熬与焦灼,他被欺骗时的震惊与厌恶,爱上小姐时却因对人的不信任而假装做作,因为K的自白而突然的疑神疑鬼,这些心理自然而然的变化,行为自然而然的发生,你知道这于情于理,却依旧感到恶寒,因为你自己也可能随时会变成这样。
真是潜移默化的将人性善与恶的矛盾铺于纸面,让读者的注意到的时候,发现这故事已经不再是那个温暖的小屋,你已经站在北风呼啸的严寒之中了。
日本的文学和美学都离不开“死”这个话题。
生命是向死而生,最美在凋谢之前的一瞬。日本人生来追求极致之美,这种极致不是指“超越”的极致,而是至达到顶峰时即将衰败前那“一瞬”的极致,这注定他们的美与死亡相连,与悲伤同在。关于K的死和先生的死,我觉得是值得回味的地方。先生说两人走的是同样的道路,但我觉得是有着本质不同的,K是走头无路、无所依靠的背弃之感,而先生是对人性的失望以及对自己无尽自责无法被救赎的负罪感,同样是体会着社会最寒冷的一面,但若换个角度来说,实际是二位一步步选择走向了社会最寒冷的那一面。
人生那么长,只要活着便总有希望。比如K先去学习了医学,而后有能力自立的时候再去追求自己的“道义”,忍辱负重,是否会更成熟?先生在认识到人性之恶后,能够有勇气面对并跨越,而不是懦弱的将一切隐瞒,是不是会有更好的结局?但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也许他们也将不再是“他们”了。
我想,夏目漱石便是想塑造这样极端的他们,来凸显那个时代那个阶层人士的思想矛盾吧!
2017.12.29 金曜日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