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子論》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和变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小说不仅展现了人们对权力的追逐和欲望的膨胀,还警示我们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谊。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單子論》读后感(篇一)
什么是纯粹的,什么是混沌的?
为什么它们对立而又和谐?
到底有没有上帝?如果有,有多少个?
每个宗教之间的上帝互相冲突么?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差异?
为什么有的事情想做好,但是后果却一团糟?
“我”是怎么来的?
“我”将要去到那里去?
几百年前的单子论用朴素的推论尝试解释这些问题,而且解释得通。伟大的作品。
1/3页《單子論》读后感(篇二)
和奥卡姆一起读的。奥卡姆延续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如果时间是由开始和结束定点的运动的数(亚里士多德会认为并没有开端,有的只是上一个运动的结束),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被测量?要么是已有一段时间作为万物的时间测量,要么是有一个名义的定义(nominal definition)作为我们心灵的参照坐标,而之后的时间测量则是被坍缩进这个已然被铭刻的定义中(因为最小的测量单位比如白总是需要构成性排除其异质,比如黑,也因此唯名定义总是包含了更多的)悖论在于,如何保障意外的时间,不能被纳入的单位?唯名的测量需要有持续的时间那么它需要另一个参照时间,因为它不能测量自身。因为它总是需要另一个时间来测量它(来保障非意外时间)。奥卡姆改良了亚里士多德解决方案,一定有一个适用任何一个下部的时间的单位,同时我们的坐标系可以对照其他时间因此同一段运动可以被用来不用的测量。非常相似的,也在多样性的偶然性,特殊属性,其中每一个属性都为说明自身重又要求相似的分裂,莱布尼兹也得出类似的解决方案,事物的终极理由在一个必然的实体之中。莱布尼兹进一步论证了这单子如何组成多样性,其间主动与被动是互相的,每一个单一实体都有促进他适应另一个的理由因此在某一方面为主动在另一方面为被动(视角主义,但是其实这个视角再奥卡姆的亚里士多德论里或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早有微光)。而且,上帝排定了整体秩序,因此某些单子最接近伟大事物时候才是无限的,他们有条不紊地走向无限。一起躯体都处在一种持续不断的涌进和溢出的激流状态(莱布尼兹的单子在我看来可能很大程度受到新柏拉图主义,原子论的启发…那他要做的微观论证可能包括—事物是原子构成那么运动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你们已经是最小单位了!本身密度已经达到最大了,除非量子力学一般空降,否则运动不可能—新柏拉图主义者如Diodorus也是紧接着芝诺悖论在思考,有的认为运动根本不存在如果每一个单子都没有移动—那么速度问题无法得到解释) 莱布尼兹的单子似乎并没有仔细处理这个问题,单子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被给出的,是事物天性的,进程的,组织意义上的先验理由。单子是和生物隐泰莱希,认知联系,处在主体间关系的,单子处于表现生成中,与其牵扯的是认识对象的阶段,也因此复合体和单一体处于象征性的联系之中(但是他还是没有回答原子论中的运动问题)。也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单子论必须为人和世界灵魂的存在交出一份答卷,规划理由法则,躯体活动的作用因。至于这下一步,得问斯宾诺莎了。
2/3页《單子論》读后感(篇三)
注:从百度文库上发现的翻译注释,尤其注释部分,经过原作者的思考、总结,对理解莱布尼兹的单子理论很有帮助。 原出处不可考,也无法联系到原作者,只能注明作者。如有侵权,马上删除。
translated by Robert Latta 1898
桑靖宇 翻译注释 2008年初
解释:
“实体”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核心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事物变动不居的现象后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莱布尼茨的实体概念强调“没有部分”的“单纯性”,即不具有量的规定性(广延、形状和可分性等),这是对早期近代哲学建立在机械力学基础上的物质实体学说(物质是广延或物质是原子)的批判,表现出了莱布尼茨对古代哲学的尊重和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节中的“复合物只是单纯物的集合或堆积”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字面上的,即单子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物质。但不占空间的单子如何能够堆积成占有空间的物质呢?而且这样一来,实体与现象的关系就成了堆积与被堆积的量的差别,这显然是违背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第二种解释是唯心论的,指单子以某种方式构造出了物质,具体内容有点复杂,将在后面论述(第61节的解释)。
单子(monad)一词源于希腊文monas, 意指“个体”(unity)或“一”。在近代,吉欧达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亨利·摩尔(Henry More)、安妮·康韦(Anne Conway)、赫尔蒙特(F.M.von Helmont)也使用了这一术语。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曾受到安妮·康韦和赫尔蒙特的直接影响。①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哲学家的单子往往指作为自然的基本要素的物理-心理统一体,莱布尼茨1690年首次使用单子概念时也是指这一意义,即由心灵和身体构成的单个的生命体,莱氏本人将之类比为亚里斯多德的形式-质料实体观。但最迟在1695年的《新系统》中莱氏抛弃了这种亚里斯多德主义,认为真正的实体或单子只能是非广延的精神,这标志着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真正定型和成熟,并在1714年的《单子论》中得到了最清楚的表达。
解释:
所谓“以自然的方式”,即通过量的变化或部分的变化的方式,既然单子是没有部分的单纯实体,不具有量的规定性,单子就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或消亡,只能由于上帝的超自然的奇迹而产生或消亡。以此,莱布尼茨将近代科学的量的分析限制在现象领域,而将本体界保留给哲学和宗教。
解释:
在此,莱布尼茨接受了近代哲学中流行的机械力学的思想,即一切作用都是相关于量的。既然单子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接受任何外界的作用和影响,“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户”,从而具有彻底的独立自足性。
解释:
莱布尼茨首先确定单子必须具有一些性质,其次,单子的性质必须彼此不同,否则,经验世界的变化和多样性就不能得到说明,因为作为现象的复合物最终是由单纯物的单子所决定的。与当时流行的自然哲学不同,莱布尼茨否认虚空的存在,并认为,如果单子之间没有质的差别,那么现象世界作为充满同质物体的充实的空间,就不会有任何变化和区别了。
解释:
这就是莱布尼茨著名的“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principle of the identity indiscernibindiscernib indiscernib indiscernib indiscernib indiscerniblesles )。
解释:
在早期近代哲学中,莱布尼茨以其动态的实体观而独树一帜,在他看来,单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且这种运动源于自身。这对当时由于机械力学的影响而在哲学界流行的静态的实体观而言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解释:
所谓“变化的特殊系列”是指单子运动的整个过程。对莱布尼茨而言,单子既是“一”又是“多”。单子的“一”是指单子的没有量的规定的单纯性,单子的“多”一般指它必须具有若干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当莱布尼茨从“变化的特殊系列”来谈单子的“多”时,意义比较独特,侧重于动态的、系统的角度。
解释:
莱布尼茨将作为精神实体的单子的一中之多的状态称为知觉。值得重视的是,当莱布尼茨把单子定义为精神时,他大大地拓展了精神的范围:知觉不能等同于有意识的知觉,还应该包括整个无意识领域;精神不能等同于人的心灵,还应该包括“ 动物的灵魂或其他的隐得来希”。这样一来,精神的疆界变得无比宽广,从而得以真正成为世界的本体。
在此,莱布尼茨批判了笛卡尔派的否认“人们意识觉察不到的知觉”的存在、将精神等同于人的有意识的心灵的狭隘见解,认为这会将长期的无意识和严格的死亡混为一谈。在莱布尼茨看来,躯体是无意识的知觉的某种产物,与被创造的单子不可分离,而否认无意识的知觉,必然会导致“灵魂完全脱离躯体”的错误见解。笛卡尔派的狭隘的心灵观甚至会导向怀疑灵魂的永恒性,因为只有承认无意识的知觉,才能保证精神的持续不断的存在。
解释:
知觉和欲求是单子的两个紧密联系的根本规定。每个被创造的单子都以上帝的全知、全能和全善为其最终欲求目的,但这是不可能彻底达到的,因而每个单子都表现为永不停息的追求和运动。
解释:
在此莱布尼茨以人的意识活动为例,再次论证单子的“一中之多”的特性:人的意识活动本身是“一”,意识活动总是有多样性的内容则是“多”。
皮埃尔·贝,1647 –1706) ,是法国主张怀疑论的新教神学家在其《历史与批判词典》的 “罗拉留”(1485-1556,主张动物有理性)辞条中,以人的理性的软弱无力这一怀疑主义思想批判了莱布尼茨的理性神学观点。
解释:
莱布尼茨此处的例子是指能够知觉的机器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作为实体的特性的知觉是一种质的规定,不能用机械论的量的观点来解释。
解释:
“隐得来希”在希腊文中原义指“完满”、“完整”,亚里斯多德用“隐得来希”一词表示从潜能到现实的运动,莱布尼茨的“隐得来希”强调单子的圆满性和自足性,更接近该词的本义。
单子或“隐得来希”的圆满性和自足性是有限的,要不然就和上帝没有区别了。单子为上帝所创造并被赋予了运动的原则,因而每个单子都是自我运动的、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影响。
解释:
莱布尼茨按知觉的清晰程度把单子分成三个等级:最低级的是赤裸的单子,只具有最含混的无意识的知觉;其次是灵魂(soul),具有有意识的知觉即感受,有记忆相伴随;再次是心灵(mind)或精神(spirit),其知觉具有自我意识和理性。
解释:
在第20-24节中,莱布尼茨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与赤裸的单子是非常类似的,即都没有任何清晰的知觉,从而说明赤裸的单子确实是存在的或至少其存在是可以设想的。莱布尼茨认为,无意识的知觉必然是存在的,否则单子就失去其恒存性而不成其为实体,人在昏迷或无梦的睡眠这些无意识状态中就陷入死亡而无法苏醒了。
解释:
动物的单子(灵魂)因具有感觉器官而拥有了较清晰的、有意识的、有记忆的知觉。至于物质性的感官何以能够与无形体的灵魂相沟通这一问题,莱布尼茨用他的“前定和谐”理论加以解释。
解释:
记忆使得动物能够将特定的知觉联系在一起形成习惯性的联想,从而使动物的行为具有某种一贯性。
解释:
作为理性主义者,莱布尼茨认为只有普遍性的理性知识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经验与动物的联想并没有本质不同。
解释:
人作为理性灵魂或心灵,凭借着对必然真理的理性知识的认识,而拥有了反思活动,具有了自我意识,并进而获得了有关存在、实体、复合物、上帝等的哲学真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莱布尼茨那里,自我意识与理性的反思能力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而对自我意识的反思则是形而上学的源泉。作为德国哲学之父,莱布尼茨的这种注重主体性的哲学倾向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解释:
莱布尼茨的理性的两大原则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或者必然的真理和偶然的真理。在他看来,推理的真理或必然真理指是指必然为真的同一性的陈述,即通过人的理性分析,可发现该陈述的谓词包含语主词之中。由此可知,与之相应的矛盾律的本质就在于a﹦a,因而莱布尼茨有时又将矛盾律称为同一律(principle of identity)。他认为,逻辑学和数学就是建立在矛盾律或同一律的基础上的,是相关于逻辑世界或可能世界的。
而事实的真理或偶然的真理则是相关于现实世界的陈述,并不必然为真,其反面总是可能的。例如,昨天虽然没有下雨,但昨天也完全有可能下雨,这在逻辑上并不包含矛盾。也就是说,关于现实世界的陈述,至少就人的理性而言,不能视作谓词包含于主词之中的同一性陈述。那么事实真理或偶然真理的真理性就不是源于矛盾律,而必须另有来源,即充足理由律。
解释:
作为事实真理的原则的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很简单,即没有任何事物的存在或发生是没有理由的,也就是说,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追问“问什么”。这一貌似空洞的原则至少有两个重大的涵义:其一,它意味着世界有着自在的秩序,而且这种秩序在原则上能够被理性所认识,这鲜明地表现出莱布尼茨哲学的理性主义色彩;其二,它被莱布尼茨用来引出对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即由于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对任一事物的充足理由的追朔都会延伸到整个世界,而世界作为整体的充足理由只能在世界之外,即超越的上帝。参见莱布尼茨《关于理性与神恩的基于理性的原则》第8节。
解释:
“卓越地”(eminently)与“形式地”(formally)相对应,为经院哲学术语,但在莱布尼茨时代仍很流行。甲“形式地”存在于乙中,是指甲物理地作为乙的一个部分而存在,如马腿之于马;而甲“卓越地”存在于乙中,不是就物理意义而是就解释或逻辑意义而言,即乙是逻辑在先的,对甲的解释要依赖于乙。
所谓“特殊变化的细节仅仅卓越地存在”于上帝之中,也就是说上帝是万事万物的充足理由。
解释:
由于上帝为世界提供了充足理由,而且上帝是其自身的充足理由,因而充足理由律的追问之链在上帝这里终结了,即只有一个上帝就足够了。而如果存在多个上帝的话,又会引出一系列的“为什么”,如每个上帝的特性是什么,上帝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在莱布尼茨看来,只有承认上帝的唯一性才能保证上帝是最终的充足理由。
解释:
“没有任何事物能在它(上帝)之外而独立于它”,这句话貌似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口吻,但莱布尼茨的意思并不是指万物存在于上帝自身之中,而是指万物处于超越的上帝的作用和统辖之中。可以用第38节中的经院哲学术语来解释,即万物卓越地而非形式地存在于上帝之中。
接下来,莱布尼茨按照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思路,从上帝的本质或观念(可能存在)推出上帝必然存在。
解释:
在莱布尼茨那里,上帝的绝对完满性和无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上帝的知觉是彻底清晰的,因而上帝得以作为纯粹的精神而存在。而其他的单子的知觉则有不同程度的混乱,必须与一个形体相伴随,因为形体正是混乱的知觉的某种产物,是单子的有限性和被动性的重要表现。
解释:
上帝的创世并未创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永恒地存在于可能世界之中。上帝的创世是指上帝挑选出一些事物的本质使其现实化,以构成一个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佳世界。因而创造物的局限性源于自身的本质或概念。
解释:
本质或观念只要符合矛盾律,即不包含自相矛盾的东西,就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具有某种实在性,这些真实的本质或观念只能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这构成了莱布尼茨的另一个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解释:
莱布尼茨在此提到了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前两种是先天的,即本体论证明和基于永恒真理的实在性的证明,第三种是后天的,即基于充足理由律的证明。
解释:
在永恒真理(数学和逻辑真理)的性质上莱布尼茨与笛卡尔派有着激烈的争论。在笛卡尔派的意志主义(voluntarism)观点看来,永恒真理完全依赖于上帝的意志,只要上帝愿意,2加2完全可以等于5。而莱布尼茨则认为,永恒真理仅仅是存在于上帝的理智之中,上帝对于永恒真理只能发现和认同,而不能创造和更改。莱布尼茨与笛卡尔派的这个争论,实际上是中世纪神学中阿奎那与邓·司哥特(Duns Scotus)的争论的继续。在这一点上,莱布尼茨与阿奎那的观点是一致的。
莱布尼茨认为,偶然的事实真理才依赖于上帝的意志,事实真理所相关的现实世界是上帝的意志根据最佳者原则从所有可能世界中挑选出来的最完满者,并使其现实化。没有上帝的意志,偶然真理就得不到说明。
解释:
新柏拉图主义者喜欢用太阳散发出光芒来比喻神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受此影响,莱布尼茨用闪电的连续闪耀来比喻上帝与万物的关系。但莱布尼茨的“连续闪耀”很容易被误解成笛卡尔的“连续创造”(continual creation)理论:即上帝在每一刹那都在重新创造万事万物。莱布尼茨此处的表述不够严谨,实际上他的意思是指,上帝在创造万物之后,仍然不断地支撑或维系着万物的存在,就象闪电不但产生了光亮,还通过其连续闪耀而维持光亮的存在。因为按照莱布尼茨的理论,上帝在创世之后就任凭事物按照他在创世之初所赋予的原则独立活动,而不再另行干预了。笛卡尔的那种上帝不断创造世界、不断干预世界的理论在莱布尼茨看来无疑于把上帝视为一个糟糕的钟表匠,要通过不断地调自己制造出来的钟表才能使时间走准。
为什么事物在被创造之后还需要上帝来维持其存在呢?我想莱布尼茨会这么回答:观念或本质是不包含存在的,存在完全是上帝的意志的赐予,如果上帝不以某种方式维持事物的存在,那么他们就会丧失其现实存在而返回到可能世界之中。
解释:
单子既然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户,单子间的相互作用就不可能是现实的,而只能是观念性的:即每个单子都独立的运动、变化,而彼此之间却能够保持一种协调性和一致性,显得好像在相互作用似的。单子之间之所以能够彼此协调,是由于上帝在创世之初的预先安排。在莱布尼茨看来,只有使一个单子与其它的所有单子保持和谐一致,才能使现实世界具有最高的完满性和实在性。这就是他的“前定和谐”理论。
解释:
单子“是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并不是说单子实际上表象着宇宙,而是说一个单子的与其他单子的和谐性,使其自身内部包含有所有与其他单子的关系,就好像在表象整个宇宙似的。也就是说,由于单子没有窗户,它只能表现自身。但由于单子包含了整个宇宙的关系,它自身就是个无比深邃的小宇宙,所以单子之表现自身也就是像在表象着宇宙。
解释:
“多样性”与“秩序”是“完满性”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仅有“多样性”世界会一片混乱,仅有“秩序”世界会非常单调。在莱布尼茨看来,现实世界只有同时具有最大可能的“多样性”与“秩序”,才是最完满的,才能显示出作为建筑师的上帝的无比伟大。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