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赡养上帝》读后感精选

《赡养上帝》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6 23:25:38
《赡养上帝》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26 23:25:38   小编:

《赡养上帝》读后感:本文通过诗意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信仰与人性碰撞的故事。主人公对神的赡养态度引发了深思,使人反思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人性的复杂性,引人深思。阅读后,我被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人性的洞察力所震撼,思考了人与神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赡养态度。

《赡养上帝》读后感(一)

《赡养上帝》是我本身很喜欢的大刘作品,感谢鉴书团给了我早早接触这本日漫的机会。第一次读日漫,或许是期望太高,又或许是并不适应,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故事改编都有一种“是这样吗?”的感觉。

从绘画风格来说,不太适应把人物的情绪过于夸张的凸显在脸上。看到奶奶的时候,总感觉她是个“老妖婆”,其实也只是一名有些势力自私无知的普通农村老奶奶罢了。住在知含家里的上帝第一眼看过去,仿佛是邓布利多丑化版

1/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二)

这部小说预测了老龄化社会的窘境,对于老龄化的担忧,在刘慈欣的第一部小说《中国2185》中就出现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样会带来变革和危机。

这部漫画改编自2005年刘慈欣的小说,放当今社会来看,你甚至不会觉得这是科幻,因为这些已经成为了现实。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逐渐加深,另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也在飞速发展。

人口拐点已至,技术奇点也即将到来,未来的人类文明也是否会像上帝文明一样,极度发达,纵横宇宙,但又最终会在温床中衰老,失去活力?这部小说改编的漫画,想象力十分丰富!!

2/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三)

感谢鉴书团的赠书。

作为一个大刘的资深读者,刚翻开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陌生,漫画和原著中的叙述重点和顺序完全不一致。

如果说原著是一场宏大的史诗叙事,漫画更像是一个热血少年漫,画风有一点《来自深渊》的感觉,模糊了时代感与史诗感,更强调于“the one”,冲击力没有原著那么强。对于“经济泡沫”刻画的很好,最开始人们众志成城,认为无限希望,到后来一个巨大的泡沫破碎,经济下行。(不愧是日本漫画家,对经济危机很懂…)

虽然有点失望,但是还是期待大刘的更多作品被改成漫画,希望更多朋友们了解他的故事。很喜欢漫画结局的一句话:

与其说是要尽快考虑养老,不如说是要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3/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四)

感谢抽中鉴书团的赠书!突然意识到我该写的是书评而不是短评,希望亡羊补牢还没有超过两周的时限,不要影响我岌岌可危的信誉度(。

这两天把大刘原作重新复习了一遍,区别真的还蛮大的。小说整体气质还蛮东北文学的,漫画真的就,从人设到纯爱,都典型日漫。小说里上帝和人类谈判的内容很重要,基本就是短篇想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哲学讨论了,但漫画里轻易带过了,倒是对小说完全没提的部分比如上帝怎么保持健康这种细枝末节无限放大,甚至铺垫成了个重要的线索,这就蛮难评的。

考虑首先小说和漫画载体不同,大段理论文字很难具象化表达吧,或者堆砌在画面上也影响理解;其次两者应该受众不同,漫画表达到的深度似乎没什么野心,只想抛出上帝来找人类养老这个科幻idea而已,甚至不敢体现出家庭矛盾,一切都被粉饰得其乐融融。很明显能感受到,看完漫画和看完小说后的大脑细胞活跃度完全不同。最后基于漫画故事也是大刘编的,进行如此程度的改变可能是想做一些设定补充吧,或者是时代or地域的改变也让他有了新的取舍,未可知。

几乎可以当做同设定下的新故事看了。

4/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五)

这本由刘慈欣作品改编而成的一部漫画,我读完后对其有很深的感触。 首先,漫画以极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在这个世界中,上帝不再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存在,而是由人类赡养和控制的。人们为了获得自由和力量,与上帝达成了一种契约,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信仰力量,来满足上帝的需求。这种设定让我深思,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们通过信仰来获取力量和希望,而上帝也依赖人类的信仰来维持存在。这种关系强调了人类对于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自己对于信仰的看法和态度。 其次,漫画中对于权力的探讨也令我深思。在这个世界中,掌握上帝的赡养权力就等同于掌握一切。上帝虽然是被赡养的对象,却拥有超强的力量和控制力。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在权力的面前,个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人们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迷失自我。这种权力对人性的影响让我警醒,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权力,以及如何保持自我在权力面前的坚守,是我思考的问题。 最后,漫画中还揭示了人类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宿命的逃避。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虽然掌握了上帝的赡养权力,但也受到了上帝的限制和束缚。主人公在寻求自由的过程中,展现了坚韧和勇气,也让我想到了人们追求自由的意义。我们是否能够摆脱外界的限制和干涉,去追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很重要。 这部漫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人性和人类命运的问题。

5/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六)

早就读完过这篇小说,看小说和看漫画的时候脑子是完全不同的想象状态,对我来说第一次翻开从左往右的书,我的关注点还是在找对话回忆剧情,很少看漫画书,小说倒是看了不少,我不太懂小女孩的娃娃是什么作用,感觉要讲很多事情,但是也没讲明白,我想象里肯定是中国家庭,以另一个国家的视角看这个故事原来是这个感觉,总之漫画风格是日式的,故事内核还是中式的感觉更适合中国读者吧。故事讲到一切都进化发展都是一个循环,是讲人类也要培养自己的文明吧,看到了后来的很多点子,太空电梯等等。忘记了还有一篇赡养人类讲的什么故事。

很喜欢结尾,适合我此刻的心情很治愈

实体书确实和纸质版不同,摸起来完全不是轻型纸,摸起来很舒服倒是看完手都黑了哈哈,随书还有一个本子和小海报,喜欢漫画的读者值得一看。

(我在想如果是我会赡养上帝吗?)

6/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七)

首先依旧要感谢鉴书团和磨铁,使我有机会非常幸运的成为一名鉴书员,但才疏学浅,只能浅谈一二。

这是一本漫画,其取材于同名小说,小说的原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他的三体可谓脍炙人口,大家都耳熟能详,这篇名为赡养上帝的小说发表于2005年,可以说是三体爆发前的助跑,内核依旧还是围绕着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既关乎生存也关乎社会道德等等等等。

漫画的作者是日本漫画家横山旬,因为我平时看的漫画比较少,所以对漫画家也不是很了解,但本书的风格还是挺熟悉的,至于怎么个熟悉法,你自己读一下就知道了,会让你有种既有幽默感,又能让你陷入深思的感觉,不是简单的热血,燃啊,或者很魔幻那种。

虽然故事在情节或者逻辑上有点没有交代的很清楚,但整个故事的想法和中心思想还是很明确的,人类何去何从,从哪来,最后又回到哪里去,灾难的来临是必然的,人类今天的活动也在成为未来人类所面临的灾难的推手,无论是三体,流浪地球还是乡村教师,其表现出来的都是对未来灾难的担心和人类道德的胜利的自信,科技的进步是必然,但道德和责任心以及牺牲自我的勇敢似乎是战胜灾难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必胜法宝。

书很快就能读完,但后劲挺足。

另,送的本子也不错。

7/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八)

感谢鉴书团赠书。

曾经在几年前读过刘慈欣的原版小说《赡养上帝》,听说出了漫画版改编很是好奇。读过之后,发现漫画版虽然保留了《赡养上帝》的主体结构,但也添加了不少新的元素。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漫画里飞船的设计,不同于我们通常在科幻作品里看到的庞然的飞船,流体的战舰造型,漫画里将飞船设计成了救生圈的样式,不知道创作者是不是在暗示着上帝文明的流亡之路,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依靠救生圈航行,寻找下一个彼岸。

漫画中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是增添给了知含特别多的特写,尤其是上帝来临之前的生活故事,比起原作,似乎更多地交代了知含及其周围人物的生活状态。而相对地,漫画中没有保留原作中“上帝们”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由此引发的“上帝”与地球人之间爆发的小型冲突。因此,漫画的故事整体给人的感受更为和谐,“上帝”与地球人的相处更为融洽。以故事比拟的老龄化社会处境来看,原作可能更贴近社会处境,养老资金不足,老龄化严重最终必然严重影响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而漫画版的故事则更为理想,有点像是乌托邦化的老龄社会,“上帝”们竭尽所能地“证明”自己还是有用的,而地球人则多数是为了政府的财政补助而选择领养“上帝”,“上帝”们处在了一种被怜悯的状态,最终导致“上帝”们的集体撤离。这里原作因为有冲突,“上帝”的离去显得更自然一些。还有一个比较小的细节改编,在上帝与自己的恋人的沟通上,漫画版没有交代太多相关背景,稍显突兀。

总体而言,如果读过原作的朋友来读此漫画,或许能收获一点小小的惊喜,而先读漫画的读者们,也不妨有时间补一补原作的细节。

8/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九)

这算得上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漫画书。

收到书的时候,我看到书也发现是一本从右往左翻的书,就很是纳闷,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早就已经习惯了从左往右了,所以特意去查了一下,发现日本有很多漫画书都是从右往左的,然后再看编绘是日本人,就大概能够了解了。虽然我没怎么看过漫画书,刚开始还是有点不习惯,但是适应着也就能接受了。而且这本漫画书是黑白的,现在国内应该有很多都是彩色的吧,我感觉黑白漫画是会让人更感觉看起来更吃力一点,没有彩色漫画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和辨识度。这本书的纸张装订是没得说,设计上非常好翻页。

我实事求是的说,这本书的中心意思我大概能懂,但是很多细节我是没有看明白。从简介我也了解到这本漫画书是先有小说的,我感觉如果看过小说可能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能够更到位一些。

我倒是觉得这部漫画很好的反映了权力机构左右个人意愿的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个人意愿对于金钱的掌控欲也是很可怕的。这部漫画只是更多地通过小孩子的视角来表现真善美的一面,对于孽待上帝的人们的行为也只是一笔带过。让我共情的一点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老人在家庭中可能真的是卑微的,要更小心翼翼地生活,这和新生儿带给人们的喜悦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我还是有很多细节是没有懂的,因为一开始我有点读的吃力,解释又很少。后面陆陆续续能够看懂很多,也还是不懂的,比如山洞里的年轻女性外星人是在哪里出现的,还有为什么飞船要停留这么久,还有年轻的外星人呢,还有既然上帝都能够创造地球说明他们是一个富有智慧而且相当有能力的群里,都能够活几亿年的外星人,会因为赡养而发愁吗?我觉得可能这个也是在反映现实吧,养老问题真的会成为问题吗?

整体上我觉得如果这本漫画内容再丰富一点就更好了,我感觉应该会比原小说删减了很多。但是也是因为这本书,让我非常感兴趣去找时间读一读这本小说的原版。

9/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十)

刘慈欣的作品在日本的大火早就在国内广为人知,而尤为有趣的便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日本读者对于刘慈欣的小说的理解,这本日漫改的《赡养上帝》便是这个问题的一个侧面。日漫作为日本独有的且极具日本人风格的一种体裁,让人不免有些期待。

首先,从人物来看,最明显的便是知含和奶奶。知含一出场便是日漫中最典型的“哑巴”角色,沉默寡言(甚至在全书中就说过一句话),性格恶劣(一言不合就开打,常用恶狠狠的表情看他人),对他人戒备心重,一意孤行等等,但这些内容都为了后面作者心中在原作之外加入新内容的野心做了铺垫。另外一个便是奶奶,其实我觉得这是刘的原作里面塑造的最好的一个角色,描写相当到位的一个农村老太,刘简直就是用农村老太的大脑来思考的。而在漫画中,这个有些泼辣的老太变得更为泼辣了。刀子嘴豆腐心,抽烟喝酒脾气暴,而作者也仍用寥寥数个分镜便将奶奶隐藏在凶恶面庞下的坦率和善良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可供读者自己评析了。

这其实也是本书中一个非常明显能看出理解差异的点。对于日方来说,他们永远更想加入一个非常符合“少年漫画”气质的成长故事,这也就是知含这个看似突兀的角色被加入的原因。从刘慈欣的原著中很难看出他到底是什么想法,但是这个故事所贯穿的一个关键词是温柔。上帝就是地球人类的长辈,而长辈不无怜爱的前来观看后辈的奇迹;跨越时空缓慢而又坚定的言说着的爱恋。整个故事给人一种温吞的幸福感,而最终在上帝的离去当中化为惆怅与警醒。

而横山对于这其中的温柔的理解更有一番他自己的阐释。上帝对于人类的关怀从“黑土”与知含一家的互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黑土对于熊孩子知含砸坏自己维生仪的行为表示宽容则是全书中最值得玩味的一个点。而在那一场世纪之爱中作者则采用了更加大胆的改编,漫画中并没有明说那张照片和黑土的关系,只使用隐晦的手段来暗示。而黑土和爱人的见面最终是的这段爱得到了日式的阐释。将温柔这一主题贯穿的是结局中知含等一众人在飞船上倾听上帝之音后,知含最终表达出了对于上帝的爱,也是在这里知含改变了她的脾性,并在后文中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上帝之爱之于知含,最终通过知含心态的变化得以体现,也是为爱的回馈。最后书中结局对于未来的展望最终向我们表明了一个非常日式的主旨:人类必然走出地球,坦然接受应有的未来,将上帝之爱撒到整个宇宙。这样一说,倒有点基督教的色彩了(笑)

10/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十一)

之前读过大刘的《赡养上帝》原文,正巧抽到这本日漫改编版,再次感谢豆瓣鉴书团。

总的来说,大刘的粉丝或许会略微失望,因为这本日漫改编增加了一些支线和日漫经典元素,反倒对原著有些割裂感。主线任务上,原著中的秋生一家(秋生爹、秋生、玉莲、兵兵)在漫画中多了几个人物,秋生爹甚至性转变成了一个泼辣的奶奶,这个人物感觉兼具了秋生爹和玉莲的市侩属性,而儿媳玉琳,直接变成了一个努力工作但温柔的经典日式母亲。至于丈夫,则直接设定成了常年在外打工不着家的角色,而秋生这个有点思想,直接和上帝接触的人物,则换成了主角团中的几个孩子。兵兵也换成了其他家的小孩,住在主角一家附近,主角一家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似乎有些自闭症的小女孩知含,此外,还有一个原创角色苏乐,也住在主角家附近。

人物关系大致如此,那么为什么略显割裂呢?刚报道说天上有很多飞船,在基础背景还没有介绍完全的时候,主角一家的日常生活开始了,甚至还有小女孩知含在学校遭受欺负的事情。而且,在看到一堆上帝坐在沙发前观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并喝着“八个核桃”时,确实颇为喜感。不仅如此,上帝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在和主角一家人见面时,甚至能说一句宋丹丹和赵本山的“白云黑土”梗,让人不禁思考,这些是漫画原作者疯狂补习中国文化的产物呢,还是译者接地气的翻译所致。

至于日漫经典元素,比如,人物一定会说,“我回来了”,以及一些日漫中的手势、衣着等,还有接近结尾部分,大家拯救上帝时突如其来的热血感和使命感,尤其苏乐的塑造,是典型的日漫正义感少女形象。

本书中也有原著粉值得一看的细节,比如外星飞船的形状和内部确实很有创意,漫画中飞船中的上帝助手被实体化成了玩具型机器人,又比如书中上帝刚落地时身上是潮湿的,那是因为原著中上帝们身穿名叫“再入膜”的绝热密封服,在他们降落后,密封服会蒸发干净,漫画中上帝身上的水渍,正是还未蒸发完毕的“再入膜”。

其实,将大刘的作品进行日漫改编,带给了读者很多新奇的体验,这也不禁让人思考:改编一定要严格忠于原著么?出色的二创,或许也能让原著增色不少,之前,大刘的作品似乎还出过几本美漫风漫画,而每个作者对大刘的作品理解不尽相同,因此,这也带来了不同风味的二创作品。至于读后感,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品位,还是希望大家读一下这本,或许,你能发现一些别样的美感。

11/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十二)

《赡养上帝》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大刘小说,看这部漫画前又特地回顾了一下这部原著,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点引起我较长时间的思考:

1、创造者与被造者是否存在从属或赡养关系?

2、家庭与家人在人类情感方面是怎样的归宿?

3、并列的兄弟文明或兄弟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竞争关系吗?

刘慈欣在无数的小说中挑战了中国的传统家庭观,不乏批判。这篇《赡养上帝》的家庭观整体比较正面。古稀老人出于对家庭的回归与渴望,因此寻求自己的“孝子”能对年老的他们进行赡养。这样对家人的情愫,是本土科幻独特的地方,欧美人对老一辈根本不会有“赡养”这个概念。但正如我之前写到的三个问题,除了传统的情感道德,这篇《赡养上帝》还是对家庭观进行了较大挑战:没有互惠的赡养不会长久,也负担不起;兄弟文明不会带来情谊,只会带来剥夺和毁灭。

再看这部日漫改编版的《赡养上帝》,原著中并不核心的孩子成为了绝对主角,上帝本身反而成了客体。画风可爱萌动,动作场面画得十分热血,开头为了表现主人公与世界观花费了大量笔墨。改编的重点体现在,把一个中国科幻小说,置于故事的背景板之上,选取了故事里最适合日漫发挥的角色进行了大量个性与情感渲染。也可能,漫画的目标就是孩子本身,用孩子可以理解与带入的方式,让孩子们去了解这部视觉化了的中国科幻小说。但原著中上帝与社会,与这户人家直接的冲突却弱化了,几乎一笔带过。

我不知道这本书最终的目标是中国读者,还是日本读者。如果是海外读者,我觉得改的挺不错,是通俗易懂的效果,可以让更多的漫画读者了解大刘以及他的宇宙观。如果是中国读者,我觉得小说可能更值得一品后,再看看改编的样子,原著的精髓毕竟很难用漫画的只言片语去表达。

改编,其实是对IP受众放大化的一种积极尝试。曾经负责过《三体》相关项目的朋友告诉我,当年动画版之所以会努力改编,也是希望能被更多的人喜欢,是被开发团队非常欣赏的尝试,只是前后变故较多,动画版没有hold住最后的效果。对原著小心翼翼改编的国产电视剧版,虽然书粉十分买账,但没有产生万人空巷的效果。《流浪地球2》的成功与伟大之处,就是把握好了原著内核与改编的平衡。日漫的改编,我们会发现另一种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从文化比较层面,能很清晰地看到两种流行文化的碰撞与破壁,如果这样的尝试,真的能成为文化输出的窗口就更好了。

12/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十三)

感谢鉴书团。没想到品鉴的书竟然是一本漫画。漫画的阅读优势就是具象化阅读速度快,204页的漫画一个小时左右就能翻完。这本漫画很有意思,是大刘刘慈欣的文学作品,由日本的漫画家横山旬漫画化,然后在国内出版,虽然形式是日式漫画的翻页方式,但是内容确实made in China,可以说是一次实打实的出口转内销。其实国内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因为形式的原因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漫画化未尝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法,至少可以让人更易于接受。岛国的漫画业比较发达,这种出口转内销可以让作品焕发新的活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赡养上帝》未尝不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大刘的《赡养上帝》发表于2005年,也就是《三体》创作的前一年。现在来看,《三体》一系列荣誉的光辉已经遮住了《赡养上帝》。但是《赡养上帝》毕竟是大刘第一篇获得主流文学奖认可的小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并且很多《三体》的创作概念在这本小说有了初步体现。

再来谈谈这本漫画的风格。通过上述着色封面,我们不难看出画风有吉卜力的影子,画风简洁明快。但是横山旬最喜欢的漫画家是藤子·F·不二雄,也就是哆啦A梦的作者,是我们小时候最常翻的漫画。因此画风中或多或少有熟悉的元素,人物的漫改更具讽刺和冲击力。此外,漫画有些细节描绘地还是比较精细的,表现了漫画家的实力。

最后回到故事的内核,其实故事并不复杂,就是面对危机时人类的不同应对方式,从开始的赡养上帝,政府觉得可以获取科技的突破性回报,不计成本的将这些“上帝”奉之若宾。但是一旦目的无法达成,立即换了一副嘴脸,强行将“上帝”抓起来……反倒几个孩子体现了美好的道德。或许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的必须,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道德来驾驭,这种技术进步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13/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十四)

大刘的科幻故事火了之后,影视化和动画化、漫画化也都成为大势,这次与日本漫画家横山旬合作的《赡养上帝》,改变自大刘收获获奖的作品,从第一部获得柔石文学奖的这个故事开始,大刘已经在构架自己关于宇宙与地球的认识,外星人的存在与地球人的关系,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一点端倪。

在探讨宇宙生命的故事里,大概都少不了关于生存的话题,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时候,代际生存的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赡养上帝》的设定也与此有关,宇宙智慧生命将地球选作自己生命尽头的居所,而地球的变化似乎超出了智慧生命的预想。

就是是上帝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还是人类在供养上帝?人类原以为自己独占的资源,是否还要瓜分给宇宙其他的智慧生命?而所有的生命将以什么概念进行划分?地域?国家?物种?还是只要拥有思考的能力,就拥有生存的权力?

在篇幅有限的漫画中,这些都只是故事背后潜藏的话题,毕竟是日漫风的改编,漫画作者更专注于角色的成长,具有独特个性的知含成为故事的主角,以她的生活带动着故事的发展,让科幻小说多了一种轻小说的感觉,故事线也更加明晰。

《赡养上帝》也可以作为一个简洁的青春幻想漫画来看,显然,最终章少女望向天空,其实看到的是自己的无限未来,不过对于科幻迷而言,天空更是想象的开始。《赡养上帝》是一个短暂的故事,也是一个科幻体系的开始,在未知的世界里,还有这么多的可能。

14/15页

《赡养上帝》读后感(十五)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最终走向死亡。恒星也一样,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一样,甚至宇宙本身,也有终结的那一天,为什么独有文明能够一直成长呢?不,文明也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当然也都有死亡的那一天。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衰老和死亡方式,像不同的人死于不同的疾病或无疾而终一样。具体到上帝文明,个体寿命的延长是文明步入老年的第一个标志,那时,上帝文明中的个体寿命已延长至近四千个地球年,而他们的思想在两千岁左右就已完全僵化,创造性消失殆尽。这样的个体掌握了社会的绝大部分权力,而新的生命很难出生和成长,文明就老了。

文明衰老的第二个标志是机器摇篮时代。我们的机器已经完全不依赖于它们的创造者而独立运行,能够自我维护、更新和扩展,这样的智能机器能够提供一切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不只是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我们不需为生存付出任何努力,完全靠机器养活了,就像躺在一个舒适的摇篮中。想一想,假如当初地球的丛林中充满了采摘不尽的果实,到处是伸手就能抓到的小猎物,猿还能进化成人吗?机器摇篮就是这样一个富庶的丛林,渐渐地,我们忘却了技术和科学,文化变得懒散而空虚,失去了创新能力和进取心,文明加速老去,你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进入了风烛残年的上帝文明。

虽然,飞船上的生态系统比包括地球在内的任何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都强健稳定,但飞船都太老了,老得让你们无法想像,机器的部件老化失效:漫长时间内积聚的量子效应产生出越来越多的软件错误;系统的自我维护和修复功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飞船中的生态环境在渐渐恶化,每个人能够得到的生活必需品配给日益减少,现在只够勉强维持生存,在飞船中的两万多个城市里,弥漫着污浊的空气和绝望的情绪。

我们是二十亿个三千多岁的老朽之人,其实,早在我们之前,已有上百代人生活在舒适的机器摇篮之中,技术早就披遗忘干净了。现在,我们不会维修那已经运行了几千万年的飞船,其实在技术和学习能力上我们连你们都不如,我们连点亮一盏灯的电路都不会接,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解,上帝文明已到垂暮之年。

上帝文明怎么会让人可怜呢?你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文明,不知道她在宇宙中创造了多少壮丽的史诗、多少雄伟的奇迹!

记得那是银河一八五七纪元吧,天文学家们发现,有大批的恒星加速了向银河系中心的运动,这恒星的洪水一旦被银心的超级黑洞吞没,产生的辐射将毁灭银河系中的一切生命。于是,我们那些伟大的祖先,在银心黑洞周围沿银河系平面建起了一个直径—万光年的星云屏蔽环,使银河系中的生命和文明延续下去。那是一项多么宏伟的工程啊,整整延续了一千四百万年才完成。

仙女座和大麦哲伦两个星系的文明对银河系发动了强大的联合入侵,上帝文明的星际舰队跨几十万光年,在仙女座与银河系的引力平衡点迎击入侵者。当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双方数量巨大的舰队在缠斗中混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直径有太阳系大小的旋涡星云,上帝文明毅然将剩余的所有战舰和巨量的非战斗飞船投入了这个高速自旋的星云,使得星云总质量急剧增加,引力大于了离心力,这个由星际战舰和飞船构成的星云居然在自身引力下坍缩,生成了一颗恒星!由于这颗恒星中的重元素比例很高,在生成后立刻变成了一颗疯狂爆发的超新星,照亮了仙女座和银河系之间漆黑的宇宙深渊。

现在文明是老了,但不是我们的错,无论怎样努力避免,一个文明总是要老的,谁都有老的时候,你们也一样。我们真的不需要你们可怜。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