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摘抄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5 02:30:35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5-04-15 02:30:35   小编:

《汪曾祺散文》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他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以及人性的善恶。通过散文作品,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一)

因为汪老的水乡高邮离我还比较近,故散文里出现的人、物、景、语都能引起我的共鸣,看着那些曾经熟悉而现在又复陌生的花鸟虫鱼之类的平常事物,都让我泛起淡淡的乡愁。书中那些家乡的土话,更是让我难以平静,异乡拼搏努力,此刻恰巧听着李健的故乡山川,脑海里只想回家。

不知不觉离家也有七年了,书中汪老小时候常吃的那些家常菜我也好久没有吃到了。读到那些片段,无不让我掩卷深思。小时候吃着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饭菜,从未想过未来的某一天会在异乡如此怀念。

感觉这是第一本让我想家的书,汪老的散文看似平淡无奇,但总隐藏着一股淡淡的乡愁,正好刺激到了离乡七载的我,故写下这篇短评,发泄一下看完这本书的思乡之情。

1/6页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二)

书读来舒服极了。

不过游记那块文章读来实在无法领会。我苟活至今,目前还没见到真正让我动情的游记。文章多数都一个味道,读来后劲不足,还需我深入体会。《昆明的雨》标准的教科书文章也是标准的教科书式写作。开头收入的一篇早期文章,很抒情,稚嫩地抒情,晚些时候的文章却又太老道。 从文字来说,汪曾祺真的是短句小能手,能把最难搞的短句写的那么有力量和简约,不简单。他运用半古词汇方言词汇的能力让我惊讶,有个别词用的是奇绝的,而且还是短句。短句的难搞之处在于,短小却易显稚嫩,稍微处理不好就是小学生文笔。

王安忆说汪曾祺就两样文章写的最好,包括散文和小说,一种描写是劳动的,一种是描写享受的。王安忆评点的无比正确。

有个别纪念文章有点像是应酬文,有点太清淡。有一个地方很好玩,老舍说自己文联就怕两个人,一个是端木蕻良,一个是汪曾祺。就这淡淡一笔,完美体现了本人的傲娇本质。汪曾祺这老头也是可爱,明明是纪念端木蕻良同志,却也不忘自夸一句哈哈。

读者看汪曾祺,文章字句汪曾祺写起来看似随意随性,他私底下一定是字斟句酌,他一定是一个对文字有要求有审美的严格人。

每次看汪曾祺的美食文章后,我都在想:我还不能死啊,好多美食都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怎能轻易放弃?

2/6页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三)

市面上有不少汪曾祺的散文集。我读的是汪朝选编,浙江文艺出版2014年印刷的《汪曾祺散文》

汪先生的散文恬淡质朴,宛如一条小溪穿宅饶村,动静不大,却能于方寸之间感知四时风物,品尝人生百味。

葡萄、车前子、梧桐,这些都可以成为汪先生的写作对象。文章细腻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关于葡萄》,文章不仅探究葡萄的来历,还按月详细描述葡萄的生长过程,但是整篇文章读下来,并不觉得枯燥琐碎。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老先生还专门写了《夏天的昆虫》细说蝈蝈、蝉、蜻蜓和刀螂的各种趣事。

汪先生的文章情深而言浅,透过每个细小琐屑的题材都能见物见人,得见先生性情。联想老先生的身世,《北京的秋花》中“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无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令人不忍卒读。《跑警报》中关于“躲、逃、跑”的用字分析,“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的对联,在警报声中洗头的罗同学、炖冰糖莲子的郑同学,这些不是一句革命乐观主义就能概括的。

我特别喜欢《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篇。有这么一位近乎全能而又情同兄弟的父亲,汪先生实在是太幸福了。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初为人父的我需要时刻谨记这段话。

1920年—1997年,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深处其中的汪先生经历了很多大事,品尝过各种苦难。他却选择找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暴戾的侵染。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展现给大家,把苦难的东西留在自己心里。

有人对汪先生在特殊时期曾参与过样板戏创作颇有微词。可是,在那个年代,面对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境地,又有哪个知识份子能够做到纯粹的独善其身呢?

微信公众号:过客临安,shuiyuanfayu0513

3/6页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四)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的乱叫。

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人世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谁也不会知道这位东张西望的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们对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对现实多多少少是疏离的。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一个想用自己的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更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

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读完汪老的文字,觉得世界、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有一颗蹦蹦跳跳的心,什么都感兴趣的心,哪儿都想去瞅瞅的心,无论世界怎样,生活都会很美丽。

4/6页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五)

重读汪曾祺散文,发现汪曾祺的散文中非常明显的具有一种道家的乐观精神,无论人生的低谷境遇还是小病小灾,凡事泰然处之、不急不恼、宽容豁达。这本书里有花有草,有鱼有虫,有地方风俗有特色美食,虽然已经隔了几十年,但是一点也不过时,非常值得动不动就压力大就崩溃的现代人读一读。

一九三九、四零年昆明空袭繁多,三天两头有警报,汪曾祺就此作《跑警报》一篇。文章里写挑担子来人群躲警报的郊外卖“丁丁糖”和炒松子的小商小贩,其卖的松子皮薄仁饱,很香;写男生带着零食殷勤等女生一起躲警报,尽情表现骑士风度,最后成了“对儿”;还有同学中永远不跑警报,一来警报就拿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悠哉煮莲子的广东同学。这些有趣的事情让人觉得炸死人的空袭也不过是平常之事,“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得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事永远征不服的。”

《随遇而安》里汪曾棋也写下了二十年右派经历,文章第一句便是“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积极平淡了。”定下了幽默宽容式嘲讽的人生态度。当时批斗大会上,批判他的人无话可说,批判他曾在诗歌里写“远树绿色的呼吸”,说他:连呼吸都是绿的了,你把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污蔑到什么程度?成为右派后,汪曾祺开了多次会写了无数检讨,下放农村劳动,可是最后汪曾祺对待这件事是这样的态度:“批判绿色的呼吸的同志本人是诗人,当然知道诗是不能这样引申解释的。他们也是没话找话说,不得已。我因此觉得开批判会对被批判者是过关,对批判者也是过关。他们也不好受。因此,我当时就对他们没有怨恨,甚至还有点同情。我们以前是朋友,以后的关系也不错。”这种不计较的胸襟,对他人是宽容,最自己也是饶恕。

汪曾祺牙不好,牙病困扰多年,时时牙疼。可他对此也不太当一回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汪曾祺老年时期不得已换全副假牙时候,其他人换假牙都要去医院几次,不合适还要修修补补,可他竟然两星期内一次便磨合成功,后来这副假牙用了很多年。汪曾祺写过《宋朝人的吃喝》,小说《黄油烙饼》等也经常以食物为意象,可见是极爱吃之人。可他对假牙这件事心大的很——“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好一个“适应,凑合”!这种不急躁有耐心能吃苦的精神,真是大智慧。

在这本散文中,汪曾祺写花草写鱼虫写水果写菜肴,可是掩卷,第一个蹦出我脑袋的便是:什么是生活?在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挤破头皮的忙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忘记了认真品尝一口汤肴的快乐,忘记了走在寻常街道抬头看一看天空的宁静,忘记了无论遭遇什么大灾难小困境都能随遇而安。以前我看到一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汪老给我的感觉是,即使生死也是小事,他甚至不说苦中作乐,他说,随遇而安。

我想,这或许不关乎年代,我们也可以做到。

5/6页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六)

汪曾祺常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读者多是由他的散文得来的这个印象。散文不同于小说,它源于作者的生活,反映他的思想意趣,小说可以超越生活。大致来看,汪曾祺的散文可归有这几类:一写草木,如《葡萄月令》、《北京的秋花》,不单纯观花赏木,而是感受草木的生命;一为旅记,如《湘行二记》、《泰山片石》,就算是文人骚客已留下诸多传世文字的地方,其亦能作出自己的文章来;一记食物,如《五味》、《故乡的食物》,不写奇珍异馐,只讲寻常的菌子、炒米饭,至今这些文章还被认为是写吃食的典范;此外是怀人忆事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写其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悼其师,《昆明的雨》、《泡茶馆》、《跑警报》,回忆在西南联大的生活。

他写散文从从容容,充满个人情致。其字如水,看似无味品则清甜,涓涓流动成文。这与他的家乡有点关系,高邮是一水乡,养成水的气质也不奇怪了。他一生历经波折,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境遇沉浮,在晚年忽然大绽异彩,80年代发表小说《受戒》,成为当时文坛上一个别样的作品,受到很大关注,而后又出版了散文集,散文也渐渐得到肯定,甚至现在看,散文比小说还要畅销了。

我读他的散文一拿起就放不下,文字平实,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都没有,离读者很近,真是大家的风范,且汪式的幽默我很受用,下文就选几个方面,来详细谈谈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一、 诗样的语言,水样的文字

读过汪曾祺散文的,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文字朴实、大量短句、平静叙述。

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昆明的雨》)

这样的写法散散漫漫,似是未经过任何组织,边回忆边和你娓娓道来,真像是与你聊天一般。他的文字像茶一样,平淡却有味,且是泡过了很多次的茶,反反复复地“滤水”,滤掉浓烈的味道,只剩淡淡的清香,淡,算是他的文气吧。但这“淡”是有东西支撑的,汪曾祺的语言是流动的,正如有评论者言,把汪曾祺的字句拆开来,没什么可看的,可一前后连缀起来,就有“问题”了。

汪曾祺好写短句,标点只用句逗。这跟他的性情和创作追求有关,他自己说过:写句子尽量要简单,尽量要短。况且他还写旧诗,律诗只五言七言,字字如珍,绝不会有冗长的句子。他的诗也常出现在他的散文中,如《昆明的雨》中的那首我就极爱: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以此结尾,情韵更生,诗与散文结合,真是幸事。这样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很干净,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味道,在当时文坛上是稀有的。

虽说他的文字平实,但不代表在文字上不下功夫,而是下的功夫更深一层,让人觉不着。如《葡萄月令》: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如此静谧、空灵,一个“睡”字,境界全出。再看他解释起用字来,一针见血,《跑警报》里写道: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不消说,其对文字把握的准确度惊人,品字上的造诣令今人难以望其项背。

二、 随意而至的结构

除了语言碎片化,汪曾祺的散文在结构上也好似流水一样不成形。他说,生活是散散漫漫的,所以文章也是散散漫漫的。行文随意而至,有意识流的概念在里面。人问他,怎么组织文章?他答,随意。人愤懑了,我一辈子强调文章的结构,你竟说随意。没办法,只好改口说是苦心经营的随意。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强调结构,能让初学者快速上手写出不错的文章。讲求随意,是要让散文拘泥的成分少一些,是另一种追求。功夫深了,才能自如运用“随意”,这也是学习的一种规律。像写毛笔字,得先练楷书,懂得如何正正规规,一笔一划地写,写熟了,笔挥得更自由一些,就成了行书,再进一步,就可写草书了。写诗又是一样,入门先得把格律、对仗严格地做好。学了正对,再写宽对,写好了律诗,再练习古体,不能一开始就自由而为。

那这随意间没有什么可琢磨,可学习的了吗?那未必。若说汪曾祺散文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我认为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

一个是结尾,汪曾祺是颇注重结尾的,整篇漫漫而谈,结尾收得太圆满完整会破坏整个营造的随意感。他推崇桐城派的散文,特别是归有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名,结尾最出彩:“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人读之无不动容。汪曾祺在写怀念其师沈从文的文章结尾时也模仿了这个手法。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一类的结尾,转一小个弯,与上文连接不紧,看似随意,实则让人注意。用平淡的语句来写物是人非,草在人无,把情感蓄而不发,那力量更深沉。

另一个是问答式的特殊手法:提出问句,立即自问自答,像真在聊天一般,实则也在调整文章的节奏,把不着急、慢慢来的味道再做足一点。

高邮为秦代始建,故又名秦邮。外地人或以为这跟秦少游有什么关系,没有。(《我的家乡》)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葡萄月令》)

偏不直接说梨花的花瓣像月亮,跟你慢慢聊,慢慢说,不着急直接把他所想的全都告诉你。我想这就是他的节奏,他的文气,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三、童话般的自然

汪曾祺写了不少关于自然的文章,草木、昆虫、山水都是他关注的对象。他用清澈之眼去观察大自然,那些散文简直像一个个童话故事一样,干净纯粹,清新脱俗。其中《葡萄月令》很有名,里面介绍葡萄每个月的生长过程。

四月,浇水。……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吧。(《葡萄月令》)

好像一篇说明文,又是一篇散文,又似一组诗,还像一首歌……一篇童话。纯真的性情全展露在其中了,更为细节的是,他对于时间的感知完全来自于自然,这与以日历、钟表定义的时间截然不同,充满了自然之性。

鸡米头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夏天》)

四、温情的人性美

每读到汪曾祺笔下的人物时,我都不禁笑起来,不论是何种人,都觉着是可爱的。汪曾祺自认为受儒家的影响更多,他怀“仁爱之心”,用充满温情的眼光去看人,发现平常人身上的美和诗意。《泡茶馆》中,写到一位姓陆的同学,“是一怪人,曾经骑自行车旅行半个中国。这人真是一个泡茶馆的冠军。他有一个时期,整天在一家熟识的茶馆泡着。他的盥洗用具就放在这家茶馆里。一起来就到茶馆里去洗脸刷牙,然后坐下来,泡一碗茶……直到街上灯火阑珊,才挟着一本厚厚的书回宿舍睡觉。”实在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大约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顾他人眼光,有些目中无人的,汪曾祺却以幽默化之。写水手,是“常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写怪癖的图书馆管理员,“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 一拨,拨到12点:下班!”实在太奇特!写不跑警报的郑同学,“这位老兄听着炸弹兵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无论是怎样性格的人,汪曾祺的笔触都是柔软的,他凭儒家的眼光,关注每个人存在的合理性。而写到他亲近的人,他的父亲、他的老师,那更不用说了。

五、色彩及画面感

因我爱好设计,读汪曾祺的散文时,时常会关注到他对于画面、色彩的运用。这或许不是特别突出的部分,画面、色彩的描写不过是文章之偶然,但基于我的兴趣,仍把它单列出来谈谈。

汪曾祺是诗画文都擅长的,他的画我看过,与他的文章一样,朴美中带着趣味。且看我印象最深的一段: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枯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我的家乡》)

这样的描写,让我想起印象派画作《日出》,周遭一切虚化,只剩得浓烈的色彩让人永远忘不掉。汪曾祺的功力不止于此,甚至对家的印象也用颜色来表达,传神,极富现代感。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花园》)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花园》)

在我看来,汪曾祺是一位把现代和古典融合得很好的作家,他的审美趣味是古典的,表达方式大都很现代,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下面再谈谈自身读后的一些思想的碎片。

感悟:至味在人间

我想用“至味在人间”来概括汪曾祺的散文。他的散文是有味道的,花有花的味道,水有水的味道,人亦有人的味道,所谓“至味”。二来以前爱读沈从文的小说,读《边城》,沉醉其中,可是怅惘,那毕竟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悲哀那美的园地只得在小说里寻,寄情乌托邦罢了。而读到了汪曾祺的散文,发现竟有一样美的世界,而这世界就是真实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所谓“在人间”。汪曾祺继承了沈从文的美学书写,往生活的平淡中,不断不断发掘,终于发掘出水晶一样的世界来了。

其一

毫无疑问,没有人会质疑汪曾祺笔下的世界美得出奇,而这种美,不在于他所处的环境、他的年代。而在于他的修养、他的审美,集中来说,只在于他的“眼”,这眼不是肉眼,是心灵的眼。主体的心态往往决定了看到事物的形态,每个人也许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无论看山看水看鸟看花看茶看雨,看的对象能一样,但每个人捕捉到的本质的核绝不相同的。这当然和个人的经验有关,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不同,决定他会注意生活的哪些面相,采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生活。经验或许难以去抹杀它,难以去改变它,但至少,可以多读像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的作品中有我们失掉的一部分视角。借他人之眼,来看这个世界,这也是我读文学的出发点。

其二

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说:“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泰山是强者之山……我不是强者……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他很有自我的意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他受过存在主义的影响,讲求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消极的,这种自由是选择而来的。我有诸多选择,那么我选择小桥流水是我的事情,这是与其他没有做出选择而恍惚从众的人是不同的。他常常在文章中调侃自己,数学不好,读书很杂,研究不行,只好成了作家。这是表面的,是他的幽默之辞,他其实有深刻的自我内省,清醒地认识自己擅长什么,然后将这一方面发展到极致,至此他才能在文章上成就如此。自我,是我入大学来一直在探寻的,至今未果,当然我知道这条道路是很长的,我只求在这条路上,愈走愈远。

其三

汪老的生活态度我是很欣赏的,我记得在《湘行二记》中,他分明知道这是假桃花源,但并未和其他游客一样以此不满,而把关注点放在了擂茶上,也游得尽兴。读到这我觉得相识,我也常是用这种自找其乐的心态去生活,遂在哪我都不会感到无聊,我在哪个场合都会努力发掘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这堂课很无聊,但这个老师的谈吐还可取,我便注意他的讲话方式。又要开会很无聊,不过大家见见面也蛮好的。这算是精神胜利法吗?胜利了就好。

其四

掩卷后,我开始沉思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活?汪老在回忆在昆明时曾说:“在昆明的街上看到各式各样的劳作,奔波,感慨道,这是生活!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碗的、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我们现在有一种看法,好像只有悠闲的、享受的才是生活。在三亚的海边旅馆中享受美味的西式早餐,才叫生活。而在家中寻常地吃饭就只能叫凑合了。这岂不颠倒了吗?更不用说能为日常生活而感动,这种情怀无处追寻了。

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身边的周遭在离我而去,树上的风,清晨的鸟声,花的颜色。它们开始缺席我的生命,可能是我的脚步太匆忙,可能是我不竭运作的大脑实在没有容量了。我很害怕我再不能感动,害怕我的世界只剩下灰色了。所幸的是还有文学,还有汪曾祺似的文字,记录着有颜色的世界,只要这些文字还在,那样的日子还不会到来罢。

好的文章就是这般,不仅是艺术上的完满,更在于能牵起心的跳动。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汪曾祺的散文是治愈系的,是给浮躁现代人们的一剂良药。这篇文章写得很费劲,大概我很浮躁。

6/6页

还剩3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