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100字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7 14:35:26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5-04-07 14:35:26   小编: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是一篇介绍了比尔·盖茨成长经历的文章。文章描绘了盖茨从小就展现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且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培养,逐渐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这篇文章让人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的影响力。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一)

其实内容不多,很容易看完,but各名人的序就罗嗦了十页左右。看此书是为了寻找自己性格的成因,我达到目的了。这个老人还是很可爱的,整个家庭的氛围非常好。如果我老了,也能写出这样的人生回忆,该有多幸福~

1/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二)

盖茨从小就和姐姐跟着祖母一起读书,延续了阅读的传统。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爸爸都得不断从图书馆借书给他看。我觉得这对盖茨的成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想想自己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没有多少图书的家庭,真感到遗憾,不过,知来者之可追,不断阅读,不断充实。

2/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三)

卓越搞活动,买书送书。我就选了这本作为赠书。

此书标题比较误导。实际是一本励志书。

这不是一本育儿书或者说教子书。对于养育孩子的一些信念,融合在老盖茨的其他许多人生信念当中。

这不是一本告诉你怎么样培养世界首富的书。它或许只是从一个侧面告诉了你,首富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父母和兄弟姐妹。

此书再次证明一个道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便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所以,羡慕别人没有用,逼迫孩子更没有用。如果不能够在自己身上下工夫,那么,对于孩子,还是顺其自然吧。

3/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四)

看到郑渊洁老师的推荐,又查询得知是几近绝版的畅销书,心怀寻得养成巨贾秘密的希望迅速入手了这本书。以为是一本厚厚的秘笈,到手才发现很薄,集中精神一会便可以翻完。 生产当日早上伴着轻微阵痛开卷。看到目录瞬间产生喝鸡汤的错觉。内容几乎与书名无关,与其说是盖茨如何养成不如说是盖茨家人的介绍,包括性格特点概括及生平经历,很难看出盖茨如何长成的。 读后体会如下。第一,商融巨贾的养成绝对有父母背景平台的支持,老盖茨是出名律师,爱人经常做慈善,也算名人。父母平常有机会与巴菲特一类的名流交流。所以,一般人想从草根做出盖茨的成就难度可想。第二,从书里看,许多美国有钱人心怀大众,愿意回报社会,特别是通过做慈善的手段。而且帮扶救助的不止本地区本国,视野放宽到世界范围。第三,盖茨青少年时期时,曾经在几家合力之下,亲身参与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木屋。特别羡慕让孩子实际操作建筑房屋,这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吧。 另外在月子里好不容易偷着看完这本书(因为无趣、文不对题而且伤眼,一度想放弃),出月子却吃到盖茨夫妇离婚的瓜。突然想到书中老盖茨回忆对盖茨母亲的深情,当时也特别吃惊于丧妻后又立刻寻得一美貌声望兼具的又一真爱之速度。 总之,没从这本书获得什么教育的秘密。

4/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五)

先声明一下,这不是我印象最深的几点,是我为了写评论而凑出来的,而且我还凑了10这个数。有时候,看书的时候,边看边想到的东西或许是最重要的,甚至比看完书总结出来的结论更好。

或许我将来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改这个评论,但是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1 要学习怎么去做父母。

这个,我还比较年轻,但是我觉得我父母培养我的时候,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2 如果你不喜欢问题的答案,那么为什么要提问呢?

很多时候有些话就不好说出来,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

3 比尔盖茨特别喜欢阅读。

呵呵,不谦虚地说,我跟比尔盖茨很像。这个是好习惯,要继续。

4 比尔盖茨研究过很多成功人物,并且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很多成功人士。

这一点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 你好,利比。我是迈克尔乔丹。

1990年代,计算机领域的微软和篮球领域的乔丹都是如日中天啊。

6 每年夏天和其他家庭在一起生活的两周时间是他们童年时期最有意义的事情。

平常要多和朋友,同学,亲戚聚一聚,玩一玩。感情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

7 遗产税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小比尔的慈善基因会可是不用交税的啊,老比尔。而且躲得就是遗产税。当然慈善工作是好事。

8 对于政府做出的成绩,舆论和公众却很少表示感谢。

9 每一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我很不积极,我要改变这一点。

10 积极面对、展现自我是所以一切的源头活水。

5/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六)

前两天给小皮订一本着急要用的书,为了达到网上书店的满XX元免送货费的规定,就搭配了一本《盖茨是这样培养的》,9元。今天书送到了,我举着这本书对同事们开玩笑说:“我家小皮的成长就靠这本书了。”同事哈哈大笑,纷纷揶揄我。我向大家解释了一下,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凑够免送货费的订单,如果不加这本书,我要多掏5元,加了这本书,我相当于只花了4元就买了一本书(我老是这样自得其乐地胡算账,估计有经济学训练的人会笑话了)。我举着书问大家:如果你们在街上看到这本书只卖4元,难到你们不会动心吗?大家齐声说:肯定不买!买了就后悔,还得以后当废纸卖了。弄得我很泄气。

前几天给小皮订了乔布斯传和盖茨传,这两天抽空也翻了翻。盖茨是比较标准的“上层社会”家庭出身,他父亲是一位有成就的律师,母亲出身于一个著名的银行家家庭,主要从事慈善事业。这本中文译名为《盖茨是这样培养的》的书是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写的。今天翻了翻,一开篇就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在微软成功初期,当我儿子开始成为世界知名人士时,几乎所有人——从《财富》杂志的记者到门口杂货店的收银员,都忍不住会问我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培养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有什么秘密吗?”

大多数时候,我常常自言自语:“就算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吧,因为连我自己都没有搞清楚。”

这样开篇一下子就让我佩服老盖茨了。

再跳过一页,第二篇的开头:

我深信,我的孩子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关键因素就是他们的妈妈玛丽和我对他们毫无保留的爱和永远的支持。

佩服之至!——“孩子们”、“爱”和“支持”。

再接着翻,老盖茨几乎没讲他儿子小时候的轶闻趣事,也没讲他怎样“着力”、“用心”地培养小盖茨的事例和故事,而是一直在谈他的妻子和他自己在事业和人生上的思考和重要的经历。这不是写跑题了吗,我有点疑惑,翻回版权页,看到英文书名是:Showing Up for Life: Thoughts on the Gifts of a Lifetime,疑惑大致就解开了。下面我把在网络上搜索时看到的一条搜索结果摘要转录下来,借以说明我的感想:

... 與中文書名沒什麼關聯,反而是英文書名,「Showing up for life: thoughts on the gifts of a lifetime」,與本書內文比較契合,大概是台灣書商為提高 ...

上面的文字是来源于“Yahoo!奇摩部落格”Jesse Lee所写的一篇网络日志。很遗憾,由于种种原因,这篇网络日记我无法看到全文,但光是这两行字,就足以让我大致推测出作者在后面要说的内容了,因为它与我的思路方向是一致的。

从这本书,可以印证一条我以前看到过的很重要家庭教育原则,大意是: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就要努力体现出相应的态度和原则,通俗一点说,就是“身教”,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之所以这样认识这本书的宗旨,也可以在书前的一段题辞中得到印证:

爸爸,下次如果再有人问起你,你是否真的就是那个比尔·盖茨,我希望你骄傲地回答他们:“是!”我希望你告诉他们,你正是另外那个比尔·盖茨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榜样!

——比尔·盖茨

这段题辞看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是小比尔·盖茨(也就是这位家喻户晓的世界首富)为他父亲的书所写的一段话,所谓“另外那个比尔·盖茨”也就是“世界首富”指称自己。

这本书与时下的“教子书”的根本不同即在于此。它不是站在“我如何让你……”的立场上,而是一位父亲在说“我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我是如何看待人生的,……”。如果与“教子”联系得再紧密一些,作者是在说:“我和我妻子是以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来展示给你们几个孩子们看—— 一个人该如何更积极、更有意义地过此一生。”

这是真正的一流好父亲的境界。

与“培养孩子”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阶层及其流动”。按照我的初浅认识,在家庭教育研究上,对少量特殊案例的归类反推式总结,往往得出的是假结论。像“美国总统的家庭教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父母的教育之道”等等,即便研究者能够据以概括出几条“成功经验”,这个“成功经验”其实也只是很不切实的虚谈。我觉得,对这类“成功案例”的“研究”,只能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一、这些“成功人士”自己天生就是这块材料。

二、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比较幸运地获得了成长所需的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当然,所有风云人物都有一条必不可少的条件——“生逢其时”。

记得以前在一本有关“遗传如何影响孩子的性格、能力及未来”的书中得到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秀的孩子主要来自具有优秀基因的家庭,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家庭、其父母所体现出来的种种“成功的教育之道”,主要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这类家庭自然就具有的一种特点,它很难照搬和模仿,也不是父母按照几条“教育方法”就能实现的。

这样说起来,似乎我对家庭教育所秉持的是一种虚无的态度。其实不是,上面的讨论没有引入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定义积极、幸福的人生,这与目前比较受到关注的狭义的“成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探讨领域。所以,对于老盖茨在第一篇就明确提出的以下观点,我是由衷地赞同的:

对于如何抚养子女、承负家庭义务,我们需要像大多数父母一样积极思考,尝试扮演好父母角色。我们在为人父母时,基本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正规培训,而“结婚”和“抚养子女”恰恰是我们一生中需要积极面对并尽力解决的最棘手也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充分思考。

简而言之,“做”好父母,最根本的就是老盖茨所说的“对他们毫无保留的爱和永远的支持”。

6/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七)

最初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出版人周筠 力荐爸爸妈妈们读。虽然还没有找到孩子,但是我对如何培养孩子很感兴趣,我的目标是向@杨早 师兄学习,做一个不焦虑的爸爸。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本书是典型的标题党。书的英文名是“Showing up for life – Thoughts on the Gifts of a lifetime”,如果直译应该是“为生活展现自我 – 对一生收获的思考”。乍一看《盖茨是如何培养的》,似乎是讲育儿的,但是实际上这本书里并没有过多的谈到比尔.盖茨的培养过程,而且书中远不止涉及教育孩子这个话题。老盖茨真正讲的,是他一生思考的总结,应该说这些思考,真正影响了比尔.盖茨。读完本书,我觉得这更像是老盖茨的家书,用一个又一个他亲历的故事,向后辈们讲述深刻的道理。

抛开这个小问题,这本书仍然非常值得推荐,的确值得所有的爸爸妈妈读,至少我从中受益匪浅。书中有许多的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谈论为人父母。

“我们在为人父母时,基本从未接受过这方面的正规培训,而‘结婚’和‘抚养子女’恰恰是我们一生中需要积极面对并尽力解决的最棘手也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充分思考。”

“对于世间所有青少年的父母,我的勉励赠言是:幸福而辛勤的抚养和培育终会换来子女对长辈的敬爱和钦佩。”

“因此,我对那些正考虑为人父母的年轻人的建议是: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育儿知识和方法,以备未来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尽一切努力,在扮演父母角色时尽可能做到称职。认真思考你想成为什么类型的父母,并思考采取什么行动能实现这一目标。成为真正称职的父母也许是你今生所从事的最重要的工作。”

谈论对待孩子。

“当人们问我生活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时,我的回答永远是:‘我的孩子。’我深信,我的孩子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关键因素就是他们的妈妈玛丽和我对他们毫无保留的爱和永远的支持。”

“如果我们家长多加关注就会发现,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学习到很多东西,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完善生活。没错,很多时候,孩子们做事似乎无章可循,只是凭着直觉动手,但正是由于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总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发掘到那些由于我们步入成年而日渐淡忘的闪光点。”

“不管您做什么,永远不要贬低您的孩子。”

“那些拥有奇思妙想的孩子其实从一开始就希望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让孩子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不要限制孩子的梦想。抚养孩子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放手。你永远无法想象,更无法预测,当这些孩子最终实现梦想,到达成功的彼岸时,你将会多么骄傲和欣喜。”

盖茨的妈妈玛丽谈论婚姻

“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记住一点:你不需要爱他的一切。如果你认为他的某些缺点必须改进(而他的母亲没有能够帮他及时纠正),记住:改造丈夫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且并不总是凑效。有时候,调整自己的期望也许更好。”

谈论工作。

“实现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任何理想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工作。”

“我坚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有积极展现自我的权利,并将我们的热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为我们所选择的事业作出贡献。”

“如果你认为生命中存在着某项特定的使命等待你去完成,那么你就应该勇敢而执着地去追求它。当生命变成一种使命,所有的挫折都不再是不幸。你可能不会因为使命的完成而变得富裕,但你能保持灵魂的高尚和自由,甚至可能改变世界。”

谈论公民。

“回首往昔,在那个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人人自危的时代,我总结的教训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站出来维护真理、畅所欲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站出来,为我们所坚信的真理说话。生命的呼唤,真理的呐喊,将使大千世界更美好。”

“每一个公民都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行使公民的权利并承担责任,并就关键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必要时展开辩论。”

“多年来,通过观察丹,我得出了一个优秀公民的定义——一个优秀的公民是一个永不停歇的人,总是寻找自己能做的事情,让自己忙碌起来。”

“公众意志是每一位公民主观行使公民权利的结果。你加入一个俱乐部、读报、签署请愿书、写信、投票、为社会作出贡献、参加一场友好而精彩的辩论,都是公共意志的行为表现。而当这些俱乐部、请愿书、信件、选票、贡献和辩论都不约而同地代表着同一种意愿时,这就是公众意志。”

“不要怀疑一小群细心体贴、忠心耿耿的公民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是世界得以改变的唯一形式。”- 玛格丽.米德

最后,比较让我意外的是在书中发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的真相。

谣言在此:

@绝密档案馆 : 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中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精致包装,很多重要的事实不会告诉你,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由高盛董事接待的。

真实的故事是盖茨的妈妈玛丽和IBM当时的总裁John Opel在美国联合慈善总会董事会共事。的确是玛丽首次让John Opel认识了盖茨和微软,但是当时微软已经开始为IBM做项目了,这些项目也完全是凭借微软自身的实力获得的。玛丽的引荐最大的好处,无非是让John Opel对盖茨本人更有好感。据IBM工作人员介绍,当时John Opel看到盖茨和微软的工作结果的时候,他立刻说:“噢!这是玛丽.盖茨的儿子!”

如果您也想听听老盖茨的人生课,听他讲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想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称职的父母,抑或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我都推荐您看看这本书。至少对我自己来说,这本书会放在床头,时常翻阅,因为我想和伟大的心灵相伴。

7/8页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读后感(篇八)

提到比尔盖茨的成功,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他有一个全美律师联合委员会主席爸爸,华盛顿大学董事长妈妈,所以他有今天的成就一点儿也不稀奇。

看完这本书后,会发现,如果我们把比尔盖茨本人的成功都归功于他父母极高的社会地位,未免太武断。

世界上的富二代、官二代成千上万,能像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巴菲特这样的只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同样都是二代,差别竟会如此大?(请大家自行对比我国首富之子——喜欢在网上随意乱喷的思聪和喜欢做慈善、挽救了非洲上百万孩子生命的盖茨……)

同样受到贵族精英教育,读世界上最好的私立大学,但,就算读了,却也不是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将这份社会资源反馈给社会。

作为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团队中的一员,我依旧相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排在第一位。那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也一定有教导有方、慈爱善良的父母。

1955年10月,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西海岸城市西雅图,是家中第二个孩子,父亲威廉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是当地有名的律师,母亲玛丽·盖茨(Mary Maxwell Gates)则是学校里的一名老师,姐姐克里斯蒂(Kristi)只比小比尔大一岁。

是的,他的母亲不是谣言中所传得 IBM 董事(维基上只提到她在1975年至1993年任华盛顿大学校董事,并认识 IBM 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年轻时的玛丽是一个热衷于公共服务事业的老师兼美国联合慈善总会志愿者。

她的日常工作是走进单亲或失亲家庭,帮助那些父母早亡的孩子们重建生活,游说政府官员关注华盛顿州的儿童慈善事业。

威廉盖茨说他妻子关注他人生活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谈及自己的生活,待人态度一向亲切、和蔼、热情,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孩子有这样一个母亲,让威廉盖茨相信:

我们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观察其母亲的作为,形成了自己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态度和看法。

而这,便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说到教育子女,他们同那个年代的其他家长很像,但也不一样。

很像的是,盖茨夫妇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除了经常把孩子带去图书馆,他们还制定了相对宽松的作息规则。

我们不允许孩子多看电视,但是,我们会给他们购买大量的书籍。如果孩子因为读书读到很晚,我们也不会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强迫孩子去休息。

在没有电视的影响下,聪明的小比尔逐渐变成了一个嗜书如命的男孩。

《世界大百科全书》在很小的年纪就已经读完,他甚至开始拿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来向父母提问。还养成了一个让玛丽妈妈头疼的坏毛病——边吃饭边看书......

为了满足孩子强烈的读书欲望,老盖茨担起了跑腿的任务,来来往往于家和图书馆,一本本书还了又借。

除了看书,重视早期学前教育,也是盖茨一家教育方针之一。因为威廉盖茨认为:

孩子在入学前所受到的教育和掌握的知识将终身受用,对其解决未来生活将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有重大影响。

而朗读是学前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而他们家的传统则是,相互为对方大声朗读。

清晨,奶奶会和克里斯蒂、比尔穿着睡衣依偎在一起读书;长途旅行时,孩子们也会轮流大声念故事书。

老盖茨也和现在的家长一样,为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钢琴、体育一个没落下,但时间证明孩子在这些方面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天赋... 但每当孩子在学习、聆听时,老盖茨说他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那种求知的专注力。

重视营造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也是盖茨夫妇坚持做的事。

例如,每周日的晚餐一定是大家一起吃,而且菜单20多年都没有变,永远是烤玉米土豆煎牛肉;

几乎每年夏天,全家都会去胡德运河度假,享受美好的假期时光;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盖茨夫妇还联合其他11个亲友家庭举办一年一度的大规模“欢乐奥运会”;

像圣诞节、感恩节这种重要节日,大家当然也会相互祝福、互送礼品。

有意识地去经营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有责任让孩子融入家庭,进而融入社会…家庭也需要成员之间通过不断的情感交流、彼此坦诚沟通来耕耘和滋润。

所以这些家庭活动或说传统,在比尔父亲看来都是为了向孩子们传达爱的信息,与此同时还能让孩子们学会在未来与自己所爱之人建立正确的交流。

1967年,13岁的比尔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数学天赋,父母觉得公立学校的课程对孩子已经没有什么挑战,于是决定让他从公立中学转入湖畔私立中学。

学校有各种各样的兴趣课,比如在那个年代很前卫的电脑课。当时只有16位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选修,比尔便是其中一个。

在这里,比尔认识了比他大两届的高中生保罗.艾伦(Paul Allen),他们一起学习BASIC编程,帮一家计算机公司查找程序漏洞。

1973年,比尔以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1590(满分1600)的高分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

可是,除了计算机,比尔对其他任何学科都提不起兴趣。于是在大二的时候,他和保罗商量要在这个风口浪尖,投身进计算机创业中去。于是1976年11月26日,比尔和保罗注册了“微软”(Microsoft),微软公司正式成立。

父母对比尔大胆的行为表面上表示支持,其实却很担忧,尽管那时大学生休学做社会实践在美国非常普遍。

但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硬要他们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只会引发双方的矛盾。更何况比尔也承诺过,之后会回哈佛完成学业。

所以,父母退的这一小步,成就了世界计算机革命的一大步!

老盖茨在后来才真正明白:

那些拥有奇思妙想的孩子其实从一开始就希望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让孩子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不要限制孩子的梦想,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放手。

1994年对早就已经是亿万富翁的比尔来说,是快乐但又痛苦的一年。他的快乐源自他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但痛苦却是,他母亲在婚礼后不久因病去世。

母亲的去世对比尔的心理造成了巨大打击,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父亲的建议下,比尔开始了一系列的慈善事业。

他首先建立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并任命父亲为基金会主席;母亲逝世一周年时,捐了1000万美金给华盛顿大学,并以母亲的姓名设立奖学金;随后,又捐赠100万美元给西雅图的癌症研究中心作为研究经费;截止2013年,比尔盖茨累计的捐款金额高达130亿美元。

对于比尔来讲:

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金钱对我来说就没用了。钱对我来说的意义之一便是慈善。

从左至右:威廉·盖茨( William Gates)曼德拉(

8/8页

还剩5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