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骑士观后感篇一
导演:杰夫·尼科尔斯 编剧:杰夫·尼科尔斯 主演:朱迪·科默/奥斯汀·巴特勒/汤姆·哈迪/迈克尔·珊农、/波伊德·霍布鲁克/达蒙·海瑞曼 制片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2024年6月21日(北美) 剧情简介: 该片改编自丹尼·里昂的影集《摩托党》,讲述了1960年美国中西部一个摩托车俱乐部,以成员的视角,见证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该俱乐部从本地外出者的聚集地变成了一个罪恶的帮派,威胁着俱乐部的元老成员独特的生活方式。
高清中字资源已整理。
摩托骑士观后感篇二
#LFF #Headlinegala 写实风格的传记片,影片对焦于一个摩托车俱乐部,感觉整体风格本身就失去了一些对于这部电影内核的掌控,而以女主做为主视角的叙事感觉也没有什么特色,整个故事线像是一次对于《上帝之城》和《教父》的融合,客体飘忽,讲述中男主腿伤就形成了一次转移到汤老师,直到结尾又回到以他收尾,要是以俱乐部为凝视对象看,群像呈现的效果实在太差了。批判力不足,女性视角下的男性们展现出的幼稚飘忽不定。怀念不彻底,对比《上帝之城》的一笔带过的迭代带来的批判性,本片给汤老师预设会以突破“传统”形式的死亡则是非常明显的,但当拍摄一个死不瞑目时的缅怀与批判交织的感受很差,(男主的哭泣也不是很喜欢,结尾处的引擎轰鸣声反而还不错。
角色上,塑造最好的肯定是女主这个形象,口音太舒适了,弧线也非常清晰,整部电影都是以她为“受访者”讲述,尤其是最后结尾呈现出的效果,叫…活着才有DPS…。汤老师属于本色出演了,感觉他大部分角色都是这个状态。男主前后的戏份很不平均,也是后半段太弱的原因。
视听上,镜头上其实有太多的同类型作品可以借鉴,但感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部分,属于中规中矩,剪辑和光影运用的则不是很好。还有…这台词也太多了,最突出的是片中大量的引擎轰鸣和低机位固定镜头的轮胎划过,这都是极强的权力展现。把配乐忘了!配乐是全片的精髓!属于那个年代的证据。
摩托骑士观后感篇三
电影节奏很勾人,用Kathy的访谈串联起来对摩托车黄金时代的回忆。有一点点昆汀电影的感觉,有点爽片,有点荒诞,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幽默。
Austin在这部电影里简直美到不可方物。他的本尼像一只不羁的野猫,自由狂野,坚韧却也脆弱。两场哭戏看得人怪心碎的,那种有点呼吸困难的哭很真实。
这么不羁的灵魂,最后的归宿居然也是找个班上。穿着工装服的他听到远处摩托声响,微风轻拂他的头发,他笑了,好像一只看着同伴自在飞翔的笼中鸟。
Jodie的表演也特别棒,她的Kathy从一个懵懂的小白花转变成了“压寨夫人”,在这部男性荷尔蒙爆棚的电影里表现得依然出彩。对本尼又爱又气又怜的感情,差点被侵犯时的惶恐,都演得很到位。
她最后看着穿着工装服的本尼的那一抹微笑,似乎在得意于本尼终于成为了她的“所有物”。
汤姆哈迪的Johnny是一个典型的“老炮儿”角色,狠厉的同时有人情味、有原则。他和本尼之间的对手戏总是张力拉满,Johnny叫Benny queen的那里我真的磕到了hhh最后Johnny死得戛然而止,一如那个时代。
Johnny总是希望Benny更进一步,接替他的大任、成为领袖,而Kathy总是希望他后退一步,远离“有毒”的圈子。而Benny在进退维谷的时候选择的永远是逃避。三个人跳着只属于两个人的舞步,唯一的被引领的舞伴逃跑后,两个主导的舞伴一笑泯恩仇。
看完以后挺惆怅的,三个人似乎代表了三种人生。Benny曾经自由狂放,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决定回归平静的生活,但依然向往自由。Kathy在生活的磨砺下成为了狠角色,得到了她想要的,但是她再也回不去了。Johnny宁折不弯、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被时代的巨轮碾过。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他们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就比如我感觉我都经历过,刚出社会时是低配版Johnny,中间尝试做过Kathy,现在更像结局的Benny。
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但是余华老师说过,你的作品一旦出版了,它就不再属于你自己。毕竟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豆瓣评分很低,可能因为它太“男”了。我承认这个摩托帮有时候“男”得过分,甚至有些好笑,但这就是这一群人的生活方式。电影就是对不同的生活的窥探,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事物,才会有更开阔的人生。
p.s.只是记录一点观后随感,算不上影评,如果有uu有不同观点,希望可以友好讨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