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清华园日记的读后感大全

清华园日记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5 07:45:23
清华园日记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05 07:45:23   小编:

《清华园日记》是一部记录清华大学校园生活的书籍,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清华园的点点滴滴。书中描绘了清华大学的美丽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现了清华学子的奋斗精神和青春活力。读后让人感受到清华大学的独特魅力和学子们的朝气蓬勃。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一)

以前在我眼中那一辈的学者都是遥远的、虚幻的,他们经历过很多很多,其中的苦难是我们这辈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的学术造诣也是现今我们大多数人无法达到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读了这本日记,我觉得格外亲切,倍感真实。他们也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烦恼,有些甚至还和现在的我们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学习劲头又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觉得很好。

1/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二)

民国风物,心向往之。

虽同是大学三年级,但季当时已读罢数十本英德文著作,国文功底更是深厚。当然他也常向我样自视甚高,看不惯许多人和事,骂教授混蛋,对性的向往。但他性格好,“安静”是没错,所以身边总有朋友。他很开心。而且大师97岁高龄,牛棚中“安然”度过也是奇迹。

他的日记中总有四件事:买书、看书、做文、译文。

下一本想看《牛棚杂记》,《留德十年》。

2/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三)

他的同班同学或者高一级的同学,纷纷在办报纸,出书,写诗了;他还在学德文,学英文,学法文..落后一大截阿;对他书中评论胡适等大师,很赞同;大师一般是其他人吹捧起来的;但不一定合乎每个人的胃口;有时候自己去读它们的书,会觉得不过如此的感觉;

这老兄交友听广泛的;也有热情,活泼的一面;说看女子篮球就是为了看女生大腿;.再过五六十年,我这一代人人写回忆录,会写道:当年我电脑是为了方便的看AV.

3/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四)

看了大美女的推荐,抽空看了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感慨颇多,那样充实而睿智的生活,朴素而踏实的坚持做研究和读书,时刻思考又不放松做事。在那样一个想得到一本书那样艰难又经济压力颇大的年代,读到的经典之作却比如今的大多数人至少是我要读的更多。真的如推荐人说的一样,遗憾大学时没有读到这本书。最记忆深刻的就是书中说那个鲁迅讲的笑话“勤捉”。现在更多的时候看电子书,可是仔细想想电子版有一点我非常不喜欢,就是没有存在感。不同源读的最后却不能编织出一个可以封存或遗留下去的资源。

4/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五)

刚毕业时买的,毕业2年后看完。

买的初衷是想看看名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结果通篇看下来,发现和我的大学生活也没什么区别,只是我没有那么努力,所以现在就只是个普通人,然后去羡慕名人。

日记记录的主要是清华园求学的日常,吐槽吐槽老师,做做作业,看看书,和朋友侃侃大山,偶尔焦虑焦虑,也偶尔为生活忧愁一下。

认真查了查作者读书的年代,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现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了,但是年轻人的那种小忧虑感觉依旧是一样,一样为学业发愁,一样为未来焦虑。有点后悔为什么不是大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不知道如果提前几年看到这本书,我会不会因为季老这种努力勤奋的学习态度而对学业更认真,也不用现在拼命补大学课程了。

5/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六)

书中记下了那些激情发酵的青春:为玩物丧志而自责、为看大腿而看女篮比赛、尾随陌生女子、大骂教授、嫉妒同学、家庭冷漠、老婆怀孕而内心纠结、爱国自私、幸灾乐祸、夜谈、无聊、连日打牌、兼具屌丝和凤凰男的部分特质。

生活的点点滴滴点缀了一个有血有肉、可爱真实的青年,一个可以平时可以玩笑的青年,至于后来变成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只能说时间是把杀猪刀吧。

能公开自己当年的脚印,自然有种令人佩服的勇气;但是,若不是作者后来的名气,如此流水账也引不起诸君兴趣。

看此日记,也许能给卢瑟们些许幻想:大师的过往也不过尔尔,通往大师的大门也许虚掩着……

6/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七)

期末季经常在空间看到季老的各种发言,久仰大名,于是就摸到了这本书。

反正我读的时候想的核心问题就是:他到底是怎么变成后来那么优秀的。。。看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拿他和我身边的大佬做对比,毕竟学习的内核其实是一致的。想来想去,一方面是他确实聪明,从当时考大学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另一方面是他确实热爱他所研究的领域,里面他经常说“今天看了xxx书”“今天和xxx讨论xxx问题”,甚至什么一直看到眼睛痛之类的,所以也是挺勤奋的一个人。而且他也对自己的划水和摸鱼毫不避讳,这可能是因为坦诚,但更可能的是因为大佬知道自己把该学的该做的都做到了,所以也不在乎向你们透露点自己偷懒的时候。

还有一个小点也很打动我,我是五月份看的这本书,他其中有一小段好像大概也是五六月份,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他也在北京读书。他写沙尘、写大风,让才刚刚经历过的我简直倍感亲切。就有一种时空穿越感,他当年也吹着这样的风、吃着这样的沙(hh)。北京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北京却还是那个北京。处在同一种天气下好像也更能让我对他当年对国家和学业的焦虑感同身受

7/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八)

季老年轻时候也算个逗比了。如:

1.说到燕大两个学生去昆明湖游泳,溺水大喊「help」,后来淹死了。日记里发表感想:「燕大劣根性,叫你说英文。」

2.「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3.「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点头》,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啥,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4.看女子篮球其实就是去看大腿。

5.时不时蹦出来的「倍儿 XXX」。

日记里常常写道写文章时的困难,深有同感。灵感稍纵即逝,要抓时不来,不抓时又老冒出来。

很有趣的是日记里常常会有一些「文学名宿」出来「客串」。吴宓、朱光潜、叶公超、沈从文、臧克家、冰心、陈寅恪、俞平伯、卞之琳、巴金等等等等。就像看电影突然出来一位重量级明星跑下龙套,让人觉得既新鲜又欢喜。

读日记很有一种厚重感,大概是时光流逝的关系,两年时光就这样一翻而过,可能前几个小时还在去年的九一八,现在就是今年的九一八了。感觉很奇妙,又有些时光已逝的伤感。

重新捡起记日记的习惯了。也没别的什么原因,想到以后如果有机会回头读读,应该挺有趣。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回看日记的习惯······

8/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九)

这部清华园日记看得我捧腹大笑,季老真性情,季老在自序里说过:本来出版社要求他修改一下日记的内容,结果季老说: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我现在也不是圣人。不修改,直接出版。写日记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正如季老说的,本来就没想过日记会出版,日记只是记给自己看的。这一出版相当于把所有的私事公布于众,佩服季老。

以前老是看到名人的日记段子,说季老看的不是篮球,看的是大腿。还有考他娘的考试……这些都是真的,但是段子没有告诉你的是季老的学习多认真,他几乎每天有晨读习惯,在日记里,晨读学的最多的是法文,德文。季老在大学的时候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以及翻译文章。看了不知道多少书,光书名都很吓人。日记里还有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买书,每次出去几乎会买书。

从季老的日记中知道当时清华大学的一些情况。那个时候国家几乎是动乱的,季老那一届报名的有七八千,录取一两百,想想那个时候能读书的基本都是人中龙,能上清华北大的是龙中龙。考上清华北大,相应的省每学期还是每年会有五十元补助。清华当时的国学院几乎都是现在驰名中外的大牛逼大家。反到是外文系的老师,没啥水平,放在国外只能是一个助教,但因为当时缺乏了解国外的老师,在中国都被选为教授。

季老的大学生活是很丰富的,不像现在的大学生,游戏,玩手机等。那个时候也没啥玩的,晚上没上课,要么去拜访老师,找老师聊天,要么自己三五个人一起探讨人生,学习。当然也会三五成群去打牌,哈哈哈。但主旋律还是学习,这可能让很多人羡慕。

9/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十)

读《清华园日记》是观别人的大学,悔自己的大学。虽然季羡林先生和我们一样有过互相探望好友,夜宿别校、看球赛、看电影、打球、打牌、实践这样的经历,但只不过季先生把最多的时间放在上课、读书、译文上了。所以才成就了后来通晓英德梵巴林文,能阅俄法文的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成就卓越的背后实则浸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的汗水。用日记中的好友长之的话“一个大学者的成就并不怎样神奇,其实平淡的很,只是一步步走上去的。”

季先生的大学好友很多,他交往着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的良师益友,思维的碰撞让他思想更深邃。他本身关心时事政治,这也让其眼界开阔高远。

日记的格式和内容上,一般按早中晚-事件简洁记载。如果是详写,一般会详记个人的思考。语言风格上,文白相映,中英相衬,透着时髦之感。写景有意境,隽永优美。类似“回家后,心情大变。I have gotten refreshment.”“北望黄河,水光帆影,漾荡浮游。”时时可见。相对于格式,我更相信作家更多的是发乎心,诉诸笔端。

10/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十一)

原来流水账也可以写得如此趣味盎然、看得兴致勃勃。

当然了,季老的日记不全是流水账,对于学业、写作、读书、文学、家庭、个人困惑和前途都有。其中不乏对其他文人的作品和处事的评判和感受,更有对日常大小事自己的不满、抱怨、嗔怒,全都保留,无大删改,一个年轻气盛、求学求问、有喜有恶的青年文人的生活日常就这样在我面前一一闪过。

除了日常必备看书、作业、访友、交游,也穿插了季老那几年经历过的人生变故和社会变动。

母亲离世,悲痛难受,在数月之后写文章还难以自控流泪不止,甚至在写其他人的时候也难免想起多年未能回家探望的悔恨,看得让人同情,也极容易联系己身。

再有写到战争期间,学校、社会的恐慌不安,特别是写到迎面遇到刚刚下战场、牺牲超半数的军人部队,人们的麻木、自己的情绪无措,比起大力控诉战争的残暴、煽情悲天悯人,更让人感受战火的无情和对人的摧残。因为真实季老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让我看到平常普通人面对战争有多么无助,胜负不由你,而胜负前后却能把你的生活甚至人生搅得天翻地覆,人如浮萍,随时代大浪沉浮而已。

另外给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季老对读书的热忱,对写作的执着。即便经济捉襟见肘,但一有机会就要买书、寻书,拿到家用、贷款、稿费,无不往书里搭钱,此乃痴。写作,坚持已经不容易,还不断向好友、向师长,甚至向自己崇拜的、尊敬的人请教指点,这是真的喜欢才能做到的。看季老自己写的诙谐有趣,写过文章的人谁不知道拿自己的东西给人品评是需要勇气,更是需要气度的。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季老对创作有自己的坚持和判断,即便得到好友甚至前辈的批评,他认为没道理的、说服不了自己的必将反驳、不认同。文人,有那么点自己的坚持和固执,才不会随波逐流,淹没人海。

最让人钦佩的倒不是日记本身,而是后记里季老写的关于出版日记的想法,不删改、不修饰,保存那年那时的自己的想法,这是对自己逝去年华的最大尊重,也正因这份尊重,我才能看到一个如此坦诚、可爱、嬉笑怒骂的青年版季羡林,幸矣!

11/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十二)

自从2018年初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凡看书,必写书评。

看这本书的初衷,和大多数人一样,为了印证“看大腿”、“混蛋教授”之流的说法是否属实。看完之后,可以很肯定的说,嗯!这些完全属实。而且说的比较谦虚呢,但同时又很肯定的说,太片面了(本身就是可以制造噱头)!如果大师大学时候只是看大腿和骂教授,他是怎么能成为大师的呢。

总体感觉季老大学时候最爱做的几件事:

1、睡觉

2、找人聊天(闲扯,文学、知识或者女人吧)

3、读书

4、看球

5、打球

6、下面这几个是并列的:散步、吃饭、喝柠檬水

往细节处说,大师真的是打心底里讨厌考试啊,凡不上课的时候心情就好(动不动莫名其妙地就刷掉了某堂课),凡上课的时候就觉得无精打采,尤其是考试!

每一天天的思想反反复复,小纠结,小确丧真实和我辈一样一样的,每当看到这中场景,真是内心不由得暗喜原来大师也会有这种空虚寂寞冷的时候啊。季老大学时期也是个拖延症患者、写作苦难户和内心戏十足的孩子呢。

另外,说点严肃的。既然这么多的不足,那大师是怎么成为大师的呢。答案也挺沮丧的,我个人认为天才的成分占7成,季老有意无意间对某些作品的评价(包括当时一既然成名的作家的作品)极为简练、精准,要说出这么中评语,脑子里没点料或者没有足够的判断力是不可能的。我一直以为,我们要想快速准确的对某部作品形成自己的判断,首先自己脑子里得备足够的料,具有高超的判断力,否则很容易盲目的认为凡是出版的作品,必然是好的,无可挑剔的。从质量上,只会形成“好”或者“怀”的判断,其他润色或者剖析类的分析,一个脑子里没货的人是无法做出来的。其实就跟豆瓣的书评很类似了,看完一本书之后,脑子里如果空空如也恐怕也只会打个几星,标记“读过”至于自己的判断呢,根本没形成。

另外,书中其实只是流水账日记而已,更多的细节的思考并不在此,像季老写作品的具体思想过程,这些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精华。

总结来说,读这本书,我们只要知道,大师年轻时也是个有拖延症的迷茫小青年而已。但这不代表,有拖延症的迷茫小青年会成为大师,我们缺少的,其实是天分。

12/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十三)

看《清华园日记》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我小小的求证癖。每逢学校考试时,网上都会流传季羡林在日记中所写的一段话:“没作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我是真的诧异,非要自己亲自去看一看,才可相信大师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二是我也写日记,自然就难免好奇他人的日记是怎么写的。那么此次就这两方面展开写一写吧。

这日记是季羡林于大学后两年所写,如他自己所说:“我写日记,有感而发,文不加点,速度极快,从文字上来看,有时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与那种峨冠博带式的文章迥异有趣。”此日记便真是如此,皆是平常话语,丝毫看不出他日后竟能真成一代大师。季常在日记里常骂老师,骂考试,总觉他丝毫没有名校学子的忸怩之态。甚至更有一种不知者无畏之感:“像巴金等看不起我们,当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又何曾看得起他们呢?”我倒是觉得可敬了,当初清华园中的教授老师们个个民国名流,却也会被学生所不齿,相比如今的对权威唯首是瞻,也是难得了。如普通年轻人一样,季羡林亦蹉跎岁月。几乎每周必要进城游玩,买书颇有“如山倒”之势。他也总睡大觉,运动,看女子篮球,实则是去看大腿。“过午出去走了走,觉得天气太好了。结论是这样的天气还能念书吗?于是回来大睡其觉。晚上也没能念书。”毕业论文更是七拼八凑。还有一个小插曲,“颐和园淹死了一个燕大学生,他俩本在昆明湖游泳,但是给水草绊住了脚,于是着了慌,满嘴里大喊:help!中国普通人哪懂英文,以为他们说着鬼子话玩,岂知就真的淹死了。燕大劣根性,叫你说英文。” 真是天真岁月,同学少年,有点贱贱的意味。哈哈。

其日后虽功成名就,年轻时却也颇有不得志之感。家庭不称心,写文章亦是艰辛。我想季羡林也有无数个等待水晶球来临的夜晚吧,灵感来的时候一气呵成,过后却又种种不满意,不难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他亦是有股傲气在,被人否定了干脆不去理他,“心里老想着昨天晚上叶公超对我的态度——妈的,只要老子写出好文章来,怕什么鸟?”我是着实被这句话逗乐了,的确,怕什么鸟?

日记本身十分枯燥,而把它公开出版,我认为则是需要莫大勇气的。季羡林果然是大明白之人,将他年轻时被人理解的渴望、对女性的渴望,及功利心等皆已看开,出版出来让大众观看。后记中写:“校完了《清华园日记》排印稿,我仿佛又找到了久已失去了的七十年前的我,又在清华园生活了几年。苏东坡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难道这就是‘再少’吗?”看完整本日记,我亦是这般感慨。固然,人生中的这段岁月是逝去了,一去不复返了,而谁又说它没有留下痕迹呢?

我写日记大概便是出于这般目的。至今年五月中旬,便已满五年,没有季先生的毅力,我有时并非每天都写,过后更不补写,但记录的却都是真性情。这段时间来我总会时时翻看高考那段时间的记录,更是感到日记的可贵。有话道“睹物思人”,虽韶华易逝,有些事情记住还不如忘了,可我却不甘心,更不情愿就这么让往事如烟。这是有种执着在其中。

据季羡林写,那时便已有“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敢情时代变迁,而年轻人的心性、苦恼、处境却倒是没有多大变化。虽如此,季仍是有可贵之处的。他是作为一个学霸而鄙视考试,作为一个坚持学习的人而评判教授,更是有宏图远志存于心中。但今人却往往断章取义了。

13/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十四)

断断续续每日读几页,今天终于将《清华园日记》读完。我这里所用的“终于”二字却不带有任何受煎熬而解脱之感,对我来说,读这本书是享受着快乐度过的。之所以这样用词是与我个人看书习惯有关,当阅读到有趣的内容,我其实是迫不及待想将余下的内容早日裹入腹中,以此获得更多的乐趣。但此书内容终究不少,而我每日的时间却有限,好几次想一气呵成将它看完,终于不成,所以今日竟有完成了多日来一直所欠的心事之感,于是释然。

从前未读季老作品就已知他是极有趣之人,今日却觉得不仅有趣且真诚。这两点真算得上我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之二了。季老在日记里将自己未阅读完的文字及未作的文称作“文债”,对于这个形容我是极喜欢的。由此我欠《清华园日记》的债,总算及时还清了。

首先这里需纠正一个问题,曾在知乎上看到流传甚广一个提问,题目的意思大约是“那些你不敢相信出处的话”,其中便有所谓季老的那句——“我此生没有别的愿望,唯愿多日几个女人。”起初看到这句话,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总是觉得有趣的,此话倘若换了旁的人讲,我定是瞧不上的,只觉恶心猥琐。但不知为何,每次只要将季老的形象与这句话联系到一起便不自觉笑起来。竟是这般可爱的小老头,我总这样想。

但实际原文却不是这样,今日将原文展示如下:“今天看了一部旧小说,《石头记》,短篇的,描写并不怎样秽亵,但不知为什么,总容易引起我的性欲。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之所以将第一句话也搬出,是因为没有这句话,后一句和“日”字大概是万万联系不上的。不敢妄自猜测季老原意,但若加上第一句话能同网上流传的那句挂靠上,那我也只能说那个翻译者结合当下情况译出了一句说坏也不坏的句子。

此书女人和感情的戏份极少,倒颇合我的口味。也许大师们的生活总是不以感情为重心的。想与大家分享书中几句话,看后方知我为何会说季老有趣且真诚。

“我总觉得胡先生(大不敬!)浅薄,无论读他的文字,听他的说话。但是,他的眼光远大,常站在时代前面我是承认的。”

这里季老所说的胡先生即胡适先生。试想一个人在自己的日记里批评一个著名学者,虽可能不会被任何人看去,却还要括弧写上“大不敬”三字,并附上叹号,实在不能不算可爱。

“过午看同志成中学赛足球和女子篮球。所谓看女子篮球者实在就是去看大腿。说真的,不然的话,谁还去看呢?”

说真的,这句话和上文提到的多和几个女人接触效果相似,只要配上季老的形象再以当时的人文历史环境辅佐,看到这句话绝对能笑出声。

写到这里其实很有些怕别人的想法和笑点与我不同,我时常能在一个人看书的时候笑出声,但又不知这些让我获得快乐的内容能否带给旁人同样的感受。于是还是说说其他方面吧。

也许有人不理解,只是一个人的日记而已,不论这人的成就多高,性格多好,单论日记这种载体,若不是与你息息相关迫切想了解的人,有何可看?这就看个人如何理解了,有人认为日记是极私密的东西,断不可给人瞧了去,何况出书或将永生永世地流传下去。季老曾因同学擅自看了自己未完成的手稿而在日记中大发其火,斥其什么东西!这大概是文人的通病,总不喜自己的半成品显露人前。但这日记却是他70年后的选择,关于他在清华园的那些日子,本可重新作文,但终究认为心境已经不同,不如将这日记原汁原味地呈现,即使编辑问到是否需要修改润色,季老亦否定,一切原封不动按手稿所写出版。

日记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几句话便是,“英文,非加油不可。”“德文,非努力不行。”“法文,非努力不可。”以上皆因季老通过一些人事发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于是让我熟悉了“非如何不可,非如何不行”的句式。我说这个只是因为整本书看下来,我感触最深的是季老的勤奋。他真是一个极勤奋的人,阅读、翻译、学习、思考、运动……这也算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真正让我养成了每日阅读的习惯。

最后一点我觉得比较有用的内容,是因季老每段时间阅读的书籍不同,他总会在日记里提到,今日读了什么书,偶尔会评价书里的内容,以此也丰富了我之后的书单。有些书籍应该是值得一看的。

不论你是因为喜欢这个作者而去阅读他的作品,还是因为阅读了他的作品转而对这个人感兴趣,但我总以为,一本书若是内容不坏,甚至丰富有趣,不仅能引起你的共鸣,还能让你思考让你有所收获那便算得上一本好书了。《清华园日记》如是。

14/15页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篇十五)

对比较文学的“无限可比性”有所指责。X和Y,任何两个诗人或其他作家都可以硬拉过来一比,有人称之为“拉郎配”,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焉知六十多年前自己就是一个“拉郎配”者或始作俑者。

自己向天上吐的唾沫最终还是落到自己脸上,岂不尴尬也哉!

清华园日记

8.0

季羡林 / 2009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34

吴宓哈哈哈哈哈

这里为什么莫名有cp感...

怕什么鸟?

最多的字眼:起来仍是读法/德文

一样的交友观

1985

经典语录

看到最多的还是先生一直在认真学习语言......然后就是睡大觉、 买书、 打球、 看腿、 抱怨大大小小考试。也能看到作为青年人看到国家现状及麻木人群的无力和感叹,而且能感受到其实家庭带给他的更多是无奈与累赘。

依然觉得一个人能够不“文过饰非”地展示年轻时候自己的种种,不将有损“人设”的部分剔除而展示出来依然是非常可贵的勇气。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