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想五断章》是一部充满禅意的散文,作者通过五个短小的断章,表达了对生活、时间、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文中透露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世界的敬畏,让人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阅读后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与思索的美好。
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一篇
很多推理小說的主角都跟故事裡的事件有關聯,而且敘述方式會讓人覺得自己就身在案件中。
這部作品的主角站在比較客觀的角度,帶著讀者進入小說的情結,讓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參予這個故事。這是一本看讀者有交流、有互動的推理小說。讀者可以用比較輕鬆的心態跟著主角一起探索,跟著一起找出答案,或許自己推出來的結果和劇情中的內容不符,但是像這樣跟著思考的過程不就是一種樂趣嗎?
每個斷章的故事都讓人意猶未竟,大家都想知道解答,其實每個故事背後都有他的意義,這就是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
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面向的觀察,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很不一樣。
1/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二篇
没办法给予更高的评价了,由于是推理小说,所以如果谜底让人感觉到站不住脚就没办法了,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故事一开始挺吸引人,中途辍学而在伯父家旧书店打工的男主角,在某天突然接到一桩奇怪的委托,寻找委托人父亲当年发表的五个断章(就是没有结尾的故事),五个断章看似发生在不同国度,明明不相关的故事彼此之间却有着巧妙的联系,到此为止相当好,不论是故事演进,还是人物塑造都没有问题,很有抓住眼球,但很可惜的是,最后烂尾了,或者说解谜部分让人感觉了败笔,所以前面的铺陈就成了无用功。
我虽然认可米泽讲故事的能力,但他驾驭剧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三篇
五篇没有结尾的小说,旧书店打工的主角,构思别出心裁。书里的世界不大,主角本来的生活很平静,在接收委托之后,才走出自己的生活范围。线索总是伴随偶然在巧妙的地方出现,主角顺着线索在零散几个地点之间周转,无关紧要匆匆路过的地方着墨不多。整个故事充满神秘感,不管是没有结尾的小说、多年前的谜案还是当事人与朋友的书信往来,甚至小说中记录的“传说”,都弥漫着神秘的氛围,我知道这种神秘跟案件真相无关,可读起来就是感觉隐藏着秘密,不知道是作者特意用了这种笔法,还是巧合。
唯一的缺点就是缺乏悬念。剧情发展种缺少悬而未决的。五篇小说为什么下落不明?书里说了。为什么结局与前文断开?书里说了。为什么女主角要找到小说?书里说了。什么都说完了,还有什么悬念剩下?唯一的悬念是当年案件的真相是什么,可这个悬念实在勾不起我的兴趣,所以对结局没有期待。我当然知道主角在找的小说跟陈年旧案有关联,但我不知道小说会以什么形式与案件的真相产生关联,也就不知道侦探小说的意外会出现在哪里,所以结局也就不够有惊喜。
3/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四篇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茫然,连书名是啥意思都没搞懂。不过这本书的巧妙构思确是之前同类题材书中不多见的。破碎的故事、迷离的结局。五句话就预示了五个不同的故事。这就是五断章的真正含义。
故事因为一个寻找父亲生前所作断章的委托开始,从寻找断章的过程中。一切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一个个看似无聊而荒诞的故事却都没有结尾。当无解的断章遇到真实的过去、也许断章告诉我们的不是荒诞的故事,而是藏在心中不能言明的真相。当事情已经渐渐被世人遗忘之时,断章却告诉了我们事实的真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当你觉得事情就是这样结束的时候。其实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到底该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该相信断章留给我们的答案那就需要你自己回味了。
书中委托人也是抱着对亡父的一份思念开始了断章的调查,当故事渐渐深入我们从很多地方能看到她对很多自己不知晓的过去的一份执着。也许就是因为对父亲的那份思念让她机缘巧合一步步接近事实的真相。当然父亲也是因为相信有一天事实会借由断章大白于天下才使用这种方法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就像歌里面唱的一样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他可以让人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不过换个角度去想也许当真相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勇气去接受了。就让它永远成为一种想念其实不一定是坏事
4/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五篇
读起来轻轻松松的,想来是米泽一贯的风格~~
结尾最后的正确组合和所料的丝毫不差,也知道是和案件的真相有关系。不过最终没有摸到作者最后的逆转点,
【以下剧透】
谁能想到一那么点儿的小孩那么大劲儿啊!!!
老父亲真是用心良苦了啊。五篇微小说,一种莫名的诡异味道。
不是我喜欢的小说类型,太日常了,谜题也很简单。
不过作者的新奇想法,还有亲情的纠结,淡淡哀愁感让人有点动心。
多给半星。
三星半
PS.虽是日常推理但比道伊流有趣多了,看到道伊流的音乐啊青春啊热血啊的推理状况外元素就头皮发紧。菅生的态度显然靠谱多了。
5/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六篇
推理小说一直都看的是东野圭吾的作品,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其他作者的书,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用5篇小故事的形式来慢慢得出女主角想要获得关于父亲生前的一些事情,也通过寻找着5篇故事内容揭露女主父亲身前的各种谜团。
有其他网友评论道,米泽的风格,除了《算计》之外,其余的中文版内基本都有一种小市民的腔调,这是我阅读过的米泽第一本书,无法评论其他作品,但确实没有冷硬派的那种大开大合,也没有传统本格里面那些个性古怪的侦探,书中无论是侦探、受害者、凶手,还是打酱油的观众,都是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米泽笔下,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苦于人生的菅生芳光和纠结于过往的北里可南子,他们的痛苦,可能是我们所有人的痛苦。
故事的开篇一如既往地简单。北里可南子希望找到父亲生前写下的五个短篇小说,而委托菅生芳光帮忙寻找。在调查过程中,菅生芳光却一步步发现了未曾预料的真相,五篇小说的背后,似乎隐藏了更加诡异的谜团……
这本《追想五断章》明显不是那种走轻松路线的小说,5篇小说采用谜语的形式,就是把结尾拿掉,而你并不知道作者按顺序写得结局就一定是真正小说的结尾,这样反而使人对接下来的情节越发好奇。
记得当时某个周末将此书带去成都,完全是沉浸在书中,可是看过一半后却莫名其妙失踪,当时苦于忘记作者名,书名也记错了一直没有找到,接下来的一周完全是煎熬,渴望知晓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终于想起书名,想再买本,朋友都劝要不去成都再找找,我说它就像毒药,让人上瘾不能自拔,索性第二天在车座位下面找,如获至宝,狼吞虎咽将其看完。
如果读者是对现实生活按部就班的流程厌倦的人,那么这种因为意外而接受委托,帮人找小说的事情应该比较有吸引力。本来就厌倦了常规,偶尔有些新活动,自然感觉新奇。至于这项新活动最后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那另当别论。尽管结局略略有些伤感,归根究底还是有些差强人意。
6/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七篇
以前总是听人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也曾对此深信不疑,总认为任何谜团都会随着时间水落石出。现在的我依旧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但我现在也相信,时间还会如同大雪一般将证明出的谜底层层覆盖。我们也许都会信誓旦旦地等待着时间的证明,但当最终的证明出现时,我们还有谁能记得最初的初衷,回头望去,只能看见那上面早已覆满了时间的雪。
本书就是一位女儿试图抹去厚厚的时间积雪,去追寻父母间那段悲剧往昔的故事。而书中的故事又套着故事。女儿可南子在旧书店员芳光的帮助下去追寻父亲生前写下的五篇微型小说,因为那件父母间悲剧往事的真相就藏在那五篇隐晦的小说中。
说实话,在初读书中那些可南子父亲的小说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堪忍受,文笔生涩,内容也是有些深奥,让人勉强读完,却只觉得莫名其妙。不过这倒也符合那位父亲的身份,他毕竟不是作家,也不是什么写作爱好者。他只是想借五篇小说,来阐明一段悲剧的真相,而悬念也就由此而生。读者越往后读也就越发地想弄明白,那些晦涩难懂的小说究竟是如何揭露全书那件核心疑案的真相的。我也感觉这正是作者手法的新颖之处,也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记得当年读的小说《历史学家》也用了类似的手法,通过三代人的书信日记,将一个延续了百年的悬疑惊悚故事串联拼接在了一起。而本书则做得更有自己的特点,用五篇分散各处的谜语小说,和一封讳莫如深的信,将当年的悲剧往事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原本就已是迷雾重重的事件,如此一来也就更加虚实难辨了,而令人期待的悬念也就由此而生了。
我总在想我们为什么要向时间争取一个真相?想来掷地有声、言之成理的理由应该会有很多吧?多到有时真相真的透过时间的迷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却已记不起原先的初衷,恍然若失了。我也总在心虚,如此向时间宣战,究竟能有几成胜算,也许我们可以抹去时间的雪,让真相暂时暴露无遗,可在我们之后呢?只怕时间的雪会重新将其掩盖,甚至连我们也一并深埋其中。我想这也是记忆的可悲吧?记忆总在对抗着时间,最终却总是消散于时间之中。
“一切都在那些雪中沉睡。”
本书的结构很有特点,只是故事性略显简单,也存在某些逻辑上的缺陷,作者将整本书的氛围渲染得很压抑,几个出场人物也都很压抑,有些地方读来会有些沉闷。如果满分五颗星,我为本书打四颗星。
7/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八篇
【【【【【【注:这篇书评真的没什么营养,特别是对于没有生活在绵阳的你、你还有你来说,所以放过我这个米泽轻推理入门爱好者,不要再看下去了。如果你非要当某些看完然后点个“没用”的绅♂士,我只有在被窝里扎小人说你犯贱咯。】】】】】】
对于一直自认为生长在一个三线小城市的我来说,看到米泽在书里以家乡绵阳为背景写了一个断章的时候,激动得在床上鲤鱼打挺差点把舌头咬断。而之后诞生的他会跳过省会成都直接选绵阳的原因,我妈跟我解释是绵阳有科技城。(呸!)虽然对我妈这个解释我是死都不相信,但是无奈于这些推理小说家都不喜欢写后记,所以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是怎么知道这个小地方并且被这个小地方吸引到要以它为背景写小说。(难道要我写信去问他是不是因为米粉实在太好吃?所以以我跟您寄点土产作为交换顺便请您给我的书签个名吧!)不过YY一下米泽写的芙城就是我生活的那个涪城,他有可能去过的旅游景点就是跟我家隔了一条铁路的公园,让我不由得脑子充血到以为可以跟基友商量一下去圣地巡礼了!(这是哪门子的圣地巡礼?!)突然想考据一下里面说的小碑是不是真的存在,一定是我又开始自找麻烦,不过如果找到的话,就顺便更新一下这篇短评把它改成圣地巡礼的repo好啦!(闭嘴!)
虽然在知道了小说名字的基础上找小说这种在如今看来也许点点鼠标度娘一下轻而易举的事,还要大费周章、一筹莫展地通过人际关系推理,即便故事发生在我出生后的92年,看在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眼里也略蛋疼。但是寻找的过程巧合略多这点倒是不经意地营造出了一种时代的命运感,因为这点使得作品氛围不显突兀反而有趣。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刻画上欠缺略多,因为不是系列作品,除了因为寻找断章而一直保持联系的北里和菅生之间的羁绊以外,其他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淡薄到不近人情的程度,我甚至不知道写那个之前在菅生书店打工想买鞋后来又退出调查的大学女生意义何在,可能跟我偏向于每个角色都要有存在的理由这样的歪理有关。
值得称赞的是全书语气自然、节奏轻松、结构紧凑,称得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轻推理。至于有些人吐槽这个版本的翻译略像小市民系列,因为我没读过那个名字长到跟圣代栗子沾边的系列,所以不予评价。不过这个译者的注释做得比其他米泽的书仔细,这点还是深得我心。
最后容我掀桌一下:为什么米泽的书送伊坂的签名书签?!请你送我米泽的签名书签啊混蛋!!就算是批量印刷的我也干!!上一本《算计》也是,宣传资料和试读小册子上全是伊坂的作品,译林你是不是作死?!
8/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九篇
前一段时间读了新星出的《寻狗事务所》,而且被作品当中营造出的那种贴近你我的日常生活氛围深深吸引,所以,在读这篇《追想五断章》的时候也免不了有一种对号入座的感觉。
《寻》当中的绀屋长一郎跟《追》中的菅生芳光有着不同但相似的际遇。两人都是因为现实中的一些无法避免的遭遇,而不得不暂时放弃本来会有无限光明前途的工作或学业。绀屋是因为得了一种无来由的怪病,而不得不放弃东京的工作,重新回到自己长大的故乡,但是,他的心一直都还寄存在那个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大都市,现在之所以要离开,其实是想给自己一个重新返回社会的缓冲期。芳光是因为家里的经济不景气,而不得不暂时休学,但是,他其实每分每秒都想着如何能尽快回到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
二人虽然有着不同的遭遇,但是,在同一个作者------米泽穗信的笔下,两人却都有着坚持不懈的勇气和过人的才干,通过克服重重障碍,最终以业余侦探的角色帮助委托人解决自己的问题。
通过比较这两篇小说,我还发现了许多绝对不能算是抄袭的相似之处:一、绀屋和芳光,俩人都有着比他们还业余的侦探助手-------半平和笙子。但是,我觉得米泽明显更偏向半平,把他塑造的更加有血有肉一点,而且还从始至终都能坚持扮演着助手的角色。相比之下,这个“女佣”就显得忠心度太低了,也可能人家还有许多正式要办吧,毕竟她还是一名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二、不能小看看似弱小的年轻少女。从这方面的立意来看,跟东野大神有些相似之处。不过,佐久良桐子和北里可南子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前者是彻彻底底的蓄意杀人犯,而后者却充其量只能算是过失杀人犯,而且还是少不经事不知死亡为何物的学龄前儿童。只不过,作为读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被这逆转的笔锋挑拨起阅读的乐趣。三、无处不在的小市民关怀。这里,我就提一下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侧面——咖啡馆和酒吧,螺丝起子、苦味马丁尼酒、盐狗、红眼、咖啡欧蕾、卡洛西、墨西哥翡翠山.......这一连串鸡尾酒与咖啡的名字让我觉得,米泽是一位特别热爱生活的作家,试问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能让你我没有阅读的兴趣吗?
没写过书评,欢迎拍砖~
9/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十篇
第一次看《追想五断章》是在去厦门的火车上,伴随着晕车时内脏的翻江倒海以及选错交通工具后对友人的愧疚,我匆匆忙忙的读完了米泽穗信的文字,尽管我真诚感慨,top25的作家还是和top1作家有差距,但还是高兴在《白夜行》和《追想》中选择了后者,尤其是在结束阅读之后几乎时隔一年的今天。
抽好钢笔水,试笔时竟然在纸上轻轻写下“壶天”的文字,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想起这个词,完全没有答案…… 没由来的想起北里君,写着写着,鼻子就酸了,山椒鱼好伤心,好伤心……
故事发生在一家旧书店,这大概也是我向往开家旧书店的原因,旧书,总是有故事。
女人为了老旧杂志中不出名的文章而来,而男人,则接下了这份报酬不菲、目的让人着迷的工作。五篇开放式结尾的断章,五句作者给定的结语。纠结于母亲死亡真相的女儿,相信父亲深藏多年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些离奇而残忍的故事里,因而不断寻觅;旧书店的男人,出于好奇而参与其中,最终不忍触及悲剧的中心而放弃调查,主角视角已经结束,但故事却惯性一般进行到最后,在女儿复苏的记忆中道出答案。
这是一个写的很清淡的故事,里面有“安特卫普的枪声”这样革命般的标题,却是压根没有强烈冲突与高潮的戏剧,不阴暗、不血腥,猜到结局也不兴奋、不激动,只是读得好伤感。父亲北里参吾为了解决朋友的难题不惜斥资买下自己根本用不到的装饰,毫不犹豫,沉默慷慨,应该还有好多细节来描绘北里,唯独这个记得相当清楚。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默默的注视你的人生,在适当的时机走近又轻轻离开,你明明知道是对面的这个人给了你新的可能,却无法说出谢谢,只因一切太过自然就像神的安排。其实这个情节在好多故事里都出现过,唯独米泽给了它最宁静的描述,感觉不到一点做作和刻意。随着故事走向深处,北里背负的秘密逐渐浮上水面,挣扎在世人的猜忌与恶言之中,为了保护善意的心而孤军奋战,一直坚持到生命的尽头,如果他如此完美,被所有人误解着也坦然离世的话,他只是圣人,我不必羡慕更无需感伤,因为圣人自有圣人的天地,那是旧杂志名字一样的“壶天”幻境,而北里只是平凡的北里,就如同那些刊在《壶天》上没有结尾的故事一样,北里的一部分总在壶天之外,他也被尊严困扰,他也几次想大声辩白,他也权衡于过去的真相与可能的未来,正是出于不甘心才留下断章,只是北里直到最后都是善良的,发表了小说却隐去了结局,痛苦过后,还是选择把最悲伤的酒留给了自己。
米泽最成功的地方根本不是构思了一个圈套或者诡计,而是用朴素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如此干净、隐忍的父亲,一个美好到让我落泪的北里参吾。
10/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十一篇
老实说,一开始是冲着谜题去看这本书的,对由五篇小说环环相扣而成的真相有莫大的期望。但米泽似乎并不打算以惊人的逆转作为小说的卖点,此书中的真相要比《算计》来得更清晰一些,看到一半就可以大约揣测出核心事件的全貌。可以说,书中所涉及的推理部分并没有许多新意和亮点,惯读本格推理小说的人绝不会感觉很过瘾。
然而,真相并不是此书的全部。
其实,过往的许多推理作品都让我们反思过一件事:追求到真相,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某万年小学生也说过,把真相抽丝剥茧,令犯人一步步地被逼入绝路,那跟杀人有什么区别呢?无奈的是,警察和侦探不得不这样做,找到真相是他们的任务,揪出犯人是推理小说的必然步骤。而米泽想和我们讨论的,却不是这一层,而是一个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爱”。
《追想五断章》里并没有以伸张正义为己任的警察或侦探,有的只是许多普通人而已。驱使人们追求真相的也不是仇恨,而是好奇心,利益罢了。随着主角一步步地走近真相,真相与人情之间的矛盾也就浮上水面。带有社会性质的日系推理作品常用这样的套路,然而,小说毕竟是要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的,所以无论出现了怎样的矛盾,书中的人物都不会放弃,也不允许放弃。尽管在《追想五断章》里,主角面临着最后一层真相时选择了放弃委托,但故事依旧完整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同时,父亲那无言的爱意也就一并渗透而出。
令我反思的是,被掩盖着的真相是否全都是应该被揭露的呢?当我们放任自己的求知欲无边无际地蔓延时,可曾想过自己奋力想要揭开的,是深爱着我们的人用自己的血为我们糊好的伤疤?当我们尽力为身边的人平反时,是否意识到他是为了自己才做出了令我们无法想象的牺牲?无奈的是,我们非得把真相彻底地从地底刨出,才能明白他人的用心良苦,才能感受到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也许是作者不忍心让书中父亲的爱彻底化为泡影,在真相大白的结尾中仍有一个埋藏在雪下的真相。尽管无关痛痒,但这也算是米泽独有的一份温柔吧。
另外,换一个角度,父亲不想让女儿得知这残酷的事实,又为何要留下五篇小说呢?事实上,父亲在把五篇小说交托给不同的人时,无不例外地提及可以不出版甚至销毁,也就是说,尽管父亲选择了隐忍,骨子里依然有一种揭露事实的冲动,他无法亲手摧毁自己的无辜,便希望假借他人之手。从书中其他角色的口中我们可以构想出父亲年轻时的形象,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即使是爱也不能完全束缚着他的高傲。在爱与真相之中,最为挣扎的其实并不是女儿,而是他才对吧。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被隐瞒的真相定然数不胜数,也许浮躁的我们过多地想要去追求真相,并天真地以为真相一定是对我们有利而对某人不利的。但是到了最后,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我们太不擅长去感受别人的爱意,非要把身边的世界挖得千疮百孔之后,才能哭着去为真正伟大的爱而感动,才能体会到爱我们的人在真相与爱之间是多么地痛苦。也许我们该放下真相,学着更多地去爱。
11/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十二篇
读第二遍时才发现书中的一些隐藏要素。父亲想对女儿隐瞒的不单是其担心可南子知道弑母的真相,还有他对可南子的忧愤之情。这点从参吾的信中可以得知,“我开始憎恨起命运这东西,但不是我自己的命运,而是可南子被夺走母亲的命运……现在的要务不是消解自己内心的忧愤……”,这一段的忧愤之情不是针对那些旁人的,而是针对可南子的。当参吾发现事情发生了变化,他必须好好照顾可南子时,他才想到要舍弃自己的小说——当然,参悟没能做到。
《奇迹之女》(昭和四十八年春)中,点火的男人认为少女是清醒的所以认定少女浑身沾满了罪恶,表达的就是参悟对清醒的可南子的厌恶,正国为她当时没有在睡觉才害死了斗满子。
《转生之地》(昭和四十八年冬)中的证人是位很年轻的旅行者,其实就是暗指可南子,她目睹了全过程——是在“之前”开枪的,却因“年幼的女儿显然还不清楚自己的处境”而无法说出真相。(不过即使说出了真相,也只是会引起新一轮的围观的人们的上蹿下跳)
《小碑的由来》(昭和五十年春),石碑上记载的是悼词,那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悼念的那个人留下的不可能是恶名,所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人的故事。但是故事的结局中妻子是被烧死的,为什么人会是这样呢?虽然是他杀,但那个男人是选择了自刎的,最后烧死他的妻子的另有其人,应该是兰白顺。参吾如文中的男人一样选择了最佳计策对付兰白顺(可南子),但最后却都失败了。
《漆黑的隧道》(昭和四十九年),有陷阱。但隧道的危险妻子应该都知道,这是她与丈夫之间的默契,原先是没有危险的。可最终都死了,因为可爱的女儿是个熊孩子,成了猪一样的队友,在危险中的隧道中害死了母亲。
参吾爱着斗满子,这在最后一篇《雪之花》可以得知,所以他不可能在五断章中描写丈夫杀害妻子的相关内容。在《雪之花》,礼物应该是什么呢?丈夫说过“和你一起变老是件很不幸的事”,所以妻子选择了永远不会变老的最简单的方法——死亡。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丈夫知道了妻子的心意,选择了追随妻子而去,因为他也深爱着他的妻子。参吾原先也是想选择这么做的,但可南子成为了他的障碍。可南子的信中说“断章中的一篇所暗示的父亲与母亲之间的障碍,就是我”,参悟的信中说“可南子大大地束缚了我的人生,那就是为人父母吧”,这都是可南子成了参吾自杀的障碍。在事情发生变化之前,参吾一直在忍耐,只能在小说中表达他的忧愤之情,后来发现可南子一直依靠他一个人时才走出忧伤。
这样子的参吾,怎么可能在小说中描写伤害妻子的内容呢?在序章中,可南子的作文中写着“恶魔般凶恶的脸盯着我看……似乎知道那双眼睛是谁的”,是的,这就是参吾盯着可南子时的眼神,凶恶的,令可南子感到恐惧的眼神。所以我才认为参吾在小说中暗示是可南子害死了斗满子。但也不只这个,还表达了对可南子的厌恶——年幼、天真、可爱,都些都是可南子的罪恶。
评四星是由于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正文不是从第1页开始的图书,连之前的两张空白页都计入页码了,这分明是排版失误嘛。还有纸张边缘全是粗糙的纸屑,裁切的也不好。
12/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十三篇
由于太困了,继续学习实在是记不住,为了提提神醒醒脑,于是决定读读小说稍微休息一下。却没想到居然不知不觉的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而书名,是《追想五断章》。
一开始只是以为是个寻物的故事,当我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个原来是个关于父爱的故事。而关于这份父爱,文中却没有任何一段文字是直接表述的,而是或深或浅的藏在文字背后,让读者自行去寻找,就如书名一般,让读的人去追想。
全文没有一段是直接描写北里的父亲这个人,而是通过北里的女儿,北里的情敌,北里的朋友,北里的信和北里的五篇断章来向我们展示这位已故的人物的性格风貌。而从每个人的口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一个北里,或无趣,或鄙视;或敬爱,或高傲。但在这形形色色的语言漩涡中,我们从中能够慢慢的拼凑出这样一个人物:他高傲,他张扬,他不可一世,但他又很重情义。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有了女儿之后,变得沉默,变得隐忍,变得无趣,变得深沉。他舍弃了骄傲,舍弃了张扬,舍弃了不可一世,舍弃了尊严,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为了一个人——他的女儿。
有人说真相其实并不重要,真相就是用来保护不知道真相的人。不少人在看完全书之后都对可南子辛苦找到的真相是那么的悲哀而感到唏嘘。但我则不这么认为,如果可南子不是找到了这个真相,或许自己并没有多大的负担,但同时她可能也永远察觉不到,这份隐藏的如此之深的父爱。就如同北里写下的断章,如果不知道故事背后的故事,那只是五篇十分恶趣味的小说。
有人吐槽既然他并不想让女儿知道真相,那为什么不把断章的谜底烧掉,而只是把顺序打乱而已呢?
那是因为,那谜底就和那个断章一样,是他骄傲的产物,是他那不可一世的勋章。
也正因为他直到得知自己命不久矣都无法自己烧掉最后那篇断章,才让我们了解到,尽管过了这么多年,他依旧是一个多么骄傲的人。而偏偏这样的一个人,却能够为了自己的女儿,而忍气吞声的隐居了那么多年,默默的一个人,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努力的去迎合当地的居民,兢兢业业的当一个小职员工作养家,休息的时候就种种菜修修花,独自一人把可南子养大,然后默默的带着真相离去——仅仅留下那五篇不知道在哪里或还在不在的五篇断章。要不是可南子的执着,要不是芳光的细读,要不是命运的巧合,我们或许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样一位平凡到无趣的父亲,以前却是一个有话就说,张扬无度,目中无人,甚至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和别人在大街上大打出手,能轻易的和外国人交谈,能轻轻松松帮朋友还下巨额债款的少爷哥儿。
或许父亲都是这样一种生物吧,他们就像一座山,看上去冷酷、高深,威严,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但他们对我们的付出,总是隐藏在那山的背面,如果不去接近,不去了解,我们并不知道,他原来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就像文中北里寄给朋友的那封信中写下的那样:
“在我破破烂烂的家里,可南子一直依靠着我一个人。人在被依靠时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人。我开始憎恨起命运这东西,但不是我自己的命运,而是可南子被夺走母亲的命运。正因为如此,现在的要务不是消解自己内心的忧愤,而是祈求不要给可南子的未来埋下祸根。”
在得知今天是父亲节之后,我决定空出些时间,把这篇感想写下来,算是向所有的父亲表达作为一个儿子的一丝微不足道的谢意。
13/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十四篇
《追想五断章》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米泽穗信的书,但在读之前,就与它很有缘分了。
首先,我先在书店无意买下他的《寻狗事务所》,但是随后几日,一个朋友就送了我这本书,我意外发现,这两本紧接着来我手中的书竟是同一个作者。接着,有朋友在微博上看见我得到了这本书,留言说米泽穗信的另一部作品《算计》写得非常啰嗦且不好看,让我担心他的这一本书会不会也是我最讨厌的啰嗦风格。
可是,当读完手头在读的书后,我竟鬼使神差地拿起了《追想五断章》。就像有些原本一直希望隐瞒、避开的东西,结果却渐渐地靠近了你。这样奇妙的巧合,和这个故事也重合了起来。
《追想五断章》讲述的,也是一个逃避与追寻的故事。
在伯父书店打工的少年菅生芳光无意间接到一个神秘少女北里可南子的委托,要求其代为寻找父亲以“叶黑白”为笔名写下的五个短篇小说。芳光在追寻这五篇小说时,发现它们都是没有结局的谜语小说,而同时,可南子的父亲北里参吾,竟啊与多年前“安特卫普的枪声”这一事件息息相关的人物,而这五篇小说,更隐藏了参吾不愿对人说出的巨大秘密……
与其他日系的推理小说不太一样,米泽穗信的这部作品没有以警察、侦探或是有推理天赋的角色为主角。主角芳光,更像我们随处可见的寻常人。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佳而被迫失学,希望靠着打工重返校园的他,在寻找叶黑白的小说时也只是采用了最普通的连锁推导的方法。可就是这样平民化的写作风格,使得这个故事变得平实可靠,也将当年那桩未知真相的案件增加了一份真实可信度。
当然,米泽穗信并不满足于此。在这样平实的风格里,他精妙地设计了五个谜语小说。至于怎么精妙,向来秉持“把推理小说剧透了是极不道德”理念的我,在此就不多做说明,可是,那五个故事的安排,却把整个故事用力扭转了。
同时扭转的,还有可南子的人生。
这个讲述追寻的故事,源自女儿想知道当年母亲离奇死亡,父亲被误会为杀人凶手那个案件的真相为何。借着一篇篇小说的露面,我们发现,原来有些时候,我们所努力追寻的真相,却是某些人一直想隐瞒起来的一些东西。
于是我问自己,“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个世界,有人必定有隐瞒。就算是最亲密的亲人或恋人,彼此的心里也有一些话是不能向对方说的。我们总在电影电视里,看到无数因为说出真相,而使和谐关系崩毁的故事,便是一次次的明证。
然而,人们却仍爱追索真相,如扑火飞蛾。我们不断靠近那些被藏好的地方,靠着蛛丝马迹,运用大脑的想象,追踪并靠近它。我们坚信,只要靠近真相,我们就能和那些睿智的先人一样,明事理且超然脱俗。可是,当我们真的与真相面对时,我们却发现,真相其实是不需要面对的。
因为如果可以让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隐藏?谁愿意以隐藏知名,伤了心爱之人的心!
《追想五断章》的结局,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会让人扼腕的结局。可南子追到的真相,也许解答了她心中的疑问,但或许也成就了一个新的牢笼。
所以追寻真相的人,多半会心伤。这是大概率的结论。
所谓的真相,有时候就是为了保护你而存在的。
我渐渐了解为什么芳光在最后选择了放弃找书的案子,也从学校退学。对于芳光来说,要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是一个追寻真相的过程,只不过,那个真相,是一直以来被自己所隐瞒的。因此,无论是可南子,还是芳光,他们一路追寻真相,到最后唯一能做的,却不是改变过去,而只有一个姿势。
一个回望的姿势。
只是有了这个姿势,却是物是人非,走不回去了。就像《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在多年之后回首的那一刻,只能微笑。即使前路艰涩,即使微笑是苦的。
故事里“叶黑白”那个笔名,在日语的意思是分清黑白。可是,写下这些故事的参吾却藏起了他们,可能就是一种暗示——
有时候,若有人不愿告诉你真相,也许对你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谢你阅读我的字。
欢迎光临kivoのblog「念情书」:http://blog.sina.com.cn/kivo
14/15页追想五断章读后感第十五篇
今年三月看的书中,最喜欢的便是米泽穗信的这本《追想五断章》了。前天晚上10点后读书,一口气看完一半,到了该睡觉的时间,实在忍不住把其中叶黑白的小说部分看完。第二天一早起来,便迫不及待地将它看完了。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了解米泽穗信,却是第一次看他的书。23岁那年,米泽穗信以《冰菓》出道,如今《冰菓》系列已经出到第五本,而动画版《冰菓》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一道风景线。我喜欢动画版《冰菓》,喜欢那种轻松和惬意,喜欢校园和友情。《冰菓》主推日常推理,虽然这些推理并不高大上,甚至让人觉得是加了剧情的《脑筋急转弯》,但在一个轻松背景下的日常推理,却更贴近我们生活,代入感更强。米泽穗信,已经在我的心里有了一定地位。
《追想五断章》写了一个关于找寻真实的故事。北里可南子托在旧书店寄食的菅生芳光帮忙集齐父亲的五篇小说,这些答案串联起了与父母有关的“安特卫普的枪声”事件的真相。 我最喜欢的是那五篇小说,喜欢那五篇小说下的隐喻。
《奇迹之女》的故事中,妇女的家庭遭遇不幸,只有她的女儿一直睡着,什么都不知道。一个男人认为少女是清醒的,认定她沾满了罪恶,放了一把火。人们注视着房门,看少女是否逃出来,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结局一:“拂晓时分发现了被烧死的尸体。”结局二:“从黑暗中出现了一个女孩子。”
《转生之地》的故事中,当地有习俗,杀人者偿命,损害尸体者全家丧命。一个杀人者遭遇审判,是杀人还是损害尸体,一个旅行者突然作为目击者作证。是杀犯人,还是犯人全家?结局一: “结果,连幼小的孩子也被夺走了性命。”结局二 “多半只用了一刀,男人便人头落地。”
《小碑的由来》南宋时,叛军攻城,敌我悬殊。一位将军杀了劝降者、来使,军中精兵在部下领导的夜袭中全军覆没,他挑选一百精兵出逃,打算再等时机讨贼,却在被追击中,被飞石击中失去意识。所有人都认为将军欺骗他们,贪生怕死。敌寇给了将军选择,是自刎,还是烧死妻子自己活命。结局一: “多半只用了一刀,男人便人头落地。”结局二 “拂晓时分发现了被烧死的尸体。”
《漆黑的隧道》妻子和女儿走隧道为丈夫送钱,却迟迟未到。丈夫进隧道寻找两人。隧道有没有危险除了丈夫无人知道,也无人敢去。丈夫是间谍,此时此地是杀妻逃跑的最好时机。最后出现的是谁?结局一: “从黑暗中出现了一个女孩子。”结局二 “结果,连幼小的孩子也被夺走了性命。”
《雪之花》丈夫寻花问柳,妻子却毫无反应。丈夫对妻子横加污蔑,妻子在为丈夫找寻礼物雪之花的时候,掉进了冰缝里。人们感叹女人的真心,丈夫却认为是女人是为了决绝地抛弃他。妻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切都在那些雪里沉睡,真相将会被永远冻结。”
在每一个故事之后,我们可以得到结局一,在故事最后我们又得到结局二。除了北里可南子对父亲将结局用心良苦地伪装,二十年前,在北里参悟还一心想要让世人发现真相时,四个结局间就能够两两调换的情况看来,北里参悟在自己的作品中,杀死了自己的女儿。结局可以这样解读。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的女儿被认定她有罪恶的父亲烧死(四岁的可南子连发生了什么都不明白,不真是“睡着了”吗?);失去了爱妻的父亲将有罪的女儿也一同夺去性命;被命运捉弄的将军(女儿)承受了他的命运;最终,他没能杀死女儿。而在北里参悟写给自己好友的信中,也坦承了认定女儿是“麻烦”,认为“人在被别人依靠时才真正地成为一个人。”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自己本已不是“人”。《雪之花》是剖析夫妻之间是否有真爱的文章。寻花问柳的丈夫却从没有因此快乐过,在乎妻子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对妻子不在意的表现口不择言,在妻子死后自杀的男人毋庸置疑是爱着妻子的。而用死亡作为结局的妻子何尝不是爱着丈夫的。在这里,北里参悟因为对斗满子放荡、讲排场的厌恶,把文中的妻子塑造成了贞淑高洁的形象,对斗满子将死亡作为手段发出了怒吼,“那家伙这么做,是为了决绝地把我给抛弃掉。”(斗满子女士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范,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人要作为警示。)
从整个故事来说,男女主角比起北里参悟的形象要稍逊一些。找寻小说的过程也比较平淡。但米泽穗信将每一篇小说出现的时机把握的很好,不断创造着小高潮。北里参悟的形象也由他的女儿、情敌、好友和新闻报道侧面描写而出。
芳光将自己的人生、自己亲人的人生和北里参悟对比,问道:人的生死到底有没有贵贱之分呢? 看到这里,让人不免有些感触。平平淡淡的人生让人迷茫,不知道人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太多现实束缚让人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那些精彩的人生之下,又隐藏了怎样的苦和泪呢?这样的人物期待着的会不会正是我们已经厌倦了的平凡呢?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