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骨骼之美》读后感1000字

《骨骼之美》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2 15:55:22
《骨骼之美》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22 15:55:22   小编:

《骨骼之美》读后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骨骼的构造、功能及其与人类进化的关系。通过对古人类遗骸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进化的奥秘。作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类骨骼的奇妙之处。本书既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也可供医学生和生物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骨骼之美读后感(一)

脊椎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性,也演化出高度特化的骨骼,但是骨骼总体结构都大差不差,只是每个部位形状大小不同,真是完美验证了进化论啊!鸟类进化出中空的骨骼,轻便又坚韧,是建筑仿生学的设计灵感吧?原来几维鸟和鸸鹋也是有鸡翅的只不过非常小!新大陆的动物真是奇特啊光看骨头都以为是外星生物,尤其是鸭嘴兽头骨真的很奇特!蛙类的一大特征是没有肋骨,在成都吃了那么多蛙竟然都没有注意到,想想还真的是。形成蛋壳所需的钙竟然来自母亲的骨骼,繁殖期髓骨融化形成蛋壳,而在即将孵化时,蛋壳中钙物质为胚胎生成骨骼提供大量养分后厚度又会变薄,使雏鸟可以轻易破壳。食蚁兽因为吃蚂蚁不需要咀嚼,所以下颌不能上下活动,嘴巴也只能张开到含住人的手指那么大,所以整个脑袋就是个圆筒,根本不用担心会被它咬,好搞笑,倒是大前爪容易把人扎死。

骨骼之美读后感(二)

骨骼的摄影作品如此直观,同一种近乎强迫观看的方式,使观看者直视,随之而来的不适或愉悦,它都不补充任何辩解:完全尊重你的直观感受,是骨骼对于你的补偿,是你们付出彼此时间,彼此确认存在的轻微反应。

一份物体被在眼前放大那么它的意义会被由此放大吗?一份物体离你更近那么它的意义会更接近你吗?生命的意义终结于死亡吗?

在骨头面前思忖,死亡不会是生命意义的终点,而是死亡分隔生命意义于两端,骨头是生命意义被困于死亡的身后,继续延续下去的一种概率。

生命与生命的形式是否统一?粗壮尖利的骨骼的动物更有攻击性吗?我们看见的外貌与行为可靠吗?若不会留下骨头或任何其他痕迹,如何证明我们存在过?证明存在是否有证明的意义?

骨骼也将消失,只是占据一个存在的过程,隐私、死亡、遗忘,这些你尚不能愉快接受的事物,如果不是当成一个结果仅视作一个过程时你是否更好接受?

震撼,是你必从他者身上带着些许痕迹回到现实的提醒,骨头是对日常柔弱妥协的坚硬反驳,譬如从死亡反观生命,譬如你潜意识里以自我为中心,无数次见闻便是无数次对照自己:是这样吧,体验过忘我的人才觉察到自己的自私。

时间有无意义也都过了,对意义的质疑是否也不再有意义了?死亡是无法回避的,或许即便你了解了死亡,也未必对于面对死亡更有帮助,何况人们对自己死亡的经验都是绝对沉默的,人被困在断带里张望,期待从骨骼中获得更多:从困境中安居或逃脱的过程,也成为困境中意义里最坚硬的那部分。

这种阅读是由理性引发的感性,在你隐秘的思忖中,静止允许你的停滞,自由允许你的想象,沉寂允许你的禁忌。

生命与坦诚而言,这是我留给你最后的诚实,这份并不愉悦的真相,这注定被时间消磨殆尽而有幸被你短暂注视,这是彼此目光接触过后剥去肌肤的最后反馈,骨骼提醒我们:我们彼此接近的到底是什么?是物质的抵触还是意识的波及?这份赤裸成了最后的这副样子,早已褪无可褪,在你靠近之前便早已告知你这将是一份惊骇,终于与骨骼直面是否会称心如意?

这份诧异又是另一层在个体之间的身份边界,甚至从未审视过自己的人若有幸看见自己的骨骼是否也会心生诧异?你是否真正看到自己被困在什么里?你是否逃避错了太多东西?

骨骼之美读后感(三)

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起骨骼,脑海里第一出来的就是骷髅的形象。我倒是并不害怕,骷髅现在是时髦的元素,特别是在墨西哥看到展现玛雅文明的骷髅形象小物件,更觉得可爱。可见,虽然现代研究已经证明所谓玛雅遗迹中发现的水晶头颅应该是伪造的,但不影响人们对其的好奇与热爱。

突然又想起,其实不害怕骷髅形象,也伴随着我的自信建立。30多年前,我从教育条件落后的矿区转入市区读书,本以为学习很好的我却没有通过转学的入学考试,留级了。两所学校距离不过二十多公里,对我的评定就从“三好生”变成了“差生”。多年之后才明白当年已经清晰展示的问题:我的语文水平太差(错字一堆、不会写作文)。数学和自然——当时的另外两门主科,其实成绩很好。经过半年的适应,在慢慢跟上同学的语文水平的过程中,我也从自卑中慢慢恢复自信。而仅仅半年,由于家庭搬迁的原因,我又一次转学,不过,在新学校里,我完全可以掩盖我其实是个留级生的事实。我的第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应该就是“自然科代表”。

那学期正好学习人体骨骼,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上课前,我就要去老师的办公室抱来教学用的人体骨骼模型,上完课还要抱回去。10岁左右的我,大约还没有太发育好,确实是抱着一个人体骨架,我的自豪根本没让我感到一丝害怕。所以我很是惊讶,为什么很多同学看着我大叫、躲远。当然,除了首次是“害怕”,后来的惊叫,大约是我们那个年龄段的“恶作剧”而已了。

我不害怕动物骨骼,但是对爬行动物有点不舒服的感觉,特别是蛇。孩子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北京动物园了,而且每次都要看遍每一种动物。我常常是不会进入爬行动物馆,总是在门口等他们父子俩参观。不过蛇的艺术形象也是很美的,大英博物馆的著名馆藏之一——绿松石摩赛克双头蛇(恰巧也来自墨西哥),也是让我驻足良久的展品。

蛇的骨骼是什么样的?自然大家已经看到了《骨骼之美》的封面,显然作者和译者认为蛇的骨骼是美的。不仅仅是蛇,书中收录的129种脊椎动物骨骼标本都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美。自然,摄影师的功劳恐怕是主要的,这是一本图集。罗丹说: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份创造性值得赞扬。

作者: [日] 汤泽英治 / [日]东野晃典

出版社: 后浪出版公司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 REAL BONES: 骨格と機能美

译者: 杨本明 / 叶小荣

网络上对这本书的介绍已经不少了,不再赘述。近来一周,颇为忙碌,阅读要有些调剂之物才好。《骨骼之美》非常适合担当这一角色。虽是骨骼,但仍能看到整个动物的灵动、可爱的生命力。放几张图片吧,但是,二次拍摄其实大大损伤了原书的魅力。也不标注图名了,可猜想,不减少阅读时可能的惊喜。

骨骼之美读后感(四)

摄影师善于用镜头捕捉和展现事物的感性美,而兽医懂得动物的机体结构和形态特征。摄影师和兽医这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碰撞到一起,捧出了一本由218幅高清摄影作品和16万字科普解说组成的、让读者既享受视觉震撼又得到知识普及的艺术科普书——《骨骼之美》。

《骨骼之美》是由摄影师汤泽英治和任职于横滨市立动物园的兽医东野晃典合作完成的作品。书中甄选了129种动物的骨骼标本,按照物种分类排序,通过218幅高清黑白照片展现出这些动物骨骼标本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

尤其可贵的是,作品中骨骼的整体结构造型完全贴合动物的突出特征,均展现出动物在自然界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形态,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这些动物活生生的样子。虽然仅剩一副副骨骼标本,但仿佛尚未完成的3D建模图形,似乎填补好血肉之后便能“活”起来。

封面上这幅印度眼镜蛇骨骼,躯干盘在地面,头部高高昂起,好像在谨慎地观察四周。太平洋潜鸟骨骼整体倾斜向下,头部指向下前方,仿佛正在水中迅速扑向锁定的小鱼。印度狐蝠骨骼呈现展翼飞翔的形态,松鼠猴骨骼蹲在地面,戴帽长臂猿伸开一只长臂就像单臂挂在树干上,而二趾树懒骨骼则像倒挂在树干上。每一副完整动物骨骼,都以这些动物最常见的姿态出现在照片中,骨骼的结构和形态清晰可见。

作品中选择的骨骼局部细节包括头骨、前肢或后肢的肢端骨骼、脊椎骨、腰骨、颈椎骨、喙部、牙齿等能展现物种特征的关键部位。在这些照片中,不同种属的骨骼特征、相近物种的相似和差异之处,都一目了然。

黄绿烙铁头骨骼曲伏在平面,分成两部分的下颌骨骼明显展开。正是由于这种分成两部分的下颌骨骼结构特征,让蛇类可以把嘴巴大大张开,吞食比它头部更粗壮的猎物。

鸟类的体型多数小巧轻盈,适应飞行的需要,鸟类的骨骼同样轻便,其主要的长骨内充满气体,骨髓部分也是中空的,骨骼外层的骨皮质也非常薄。不过,也不必因此担心它们太过脆弱,因为它们的骨质磷酸钙含量比哺乳动物高,骨质虽轻却密,比看起来强韧得多。

尽管同属鸟类,但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习性,不同目科的鸟在喙、爪等部位的骨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善于啄破种子的锡嘴雀,喙大而厚;智利火烈鸟的喙周围有过滤器官,能伸到水下过滤水中的藻类和小动物直接进食;要从泥中找昆虫吃的美洲白鹮,喙部细长;斑嘴鸭的喙宽而扁平,触觉发达,能够在浑浊的水或泥中觅食。

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爆发,不同物种有着不同生存特长;粗壮、轻盈、跳跃、攀爬、飞翔、撕咬,每一种生命特征的背后都有各自的骨骼形态支撑生命的技能。骨骼是生命体的支架,更是生存技能的结构保障,这正是《骨骼之美》中所呈现出的动物骨骼的机能美。

动物全骨架以其结构的完整精密,呈现出造物的神奇和生命机体的精妙;而骨骼局部特写展现出的细节,则充分证明了自然界物种进化的多样性。

即使抛开骨骼的知识,仅就这一幅幅摄影作品来看,无论对动物完整骨架的忠实还原,还是对头骨、四肢等部位的局部特写,都展现出一种简洁而又厚重的艺术美感和对生命力量的敬畏之心。

全黑背景中几乎看不到任何辅助支撑物,简洁的光线,干净直观的构图,把骨骼的形态和细节展露无遗。骨骼上的纹理和线条、凸起和凹陷,清晰可见,相邻骨骼连接面的严丝合缝。无需任何赘饰,骨骼本身就有一种抓住人眼光的张力,无声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优雅。

当然,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单独翻看一幅幅图片的时候,除了欣赏视觉美之外,对这些骨骼特征的细节并不能区分很清楚。书的末尾部分提供了按物种分类排序的文字解说,通过这些解说,可以理解这些动物骨骼的结构和特点是怎样为动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存能力服务的。所以,这本《骨骼之美》不仅要让读者看到骨骼的天然美,更要让读者看懂骨骼的机能美。

2021.04.21雾凇

骨骼之美读后感(五)

大家如果周末节假日出去玩,逛街逛累了,准备吃个饭,你一般会选择吃什么?是烤鱼、椰子鸡、碳蛙还是去吃个火锅,下点肥牛、小肥羊什么的,抑或是整点烧烤,来点烤羊排。很多时候,我们会吐出一堆骨头,大家喝足饭饱之后,估计也不会寻思这些鸡鸭鱼等等,完整骨架是怎样的。当然我们也能在网上看到有些科班出身的,吃完了整只,在餐盘里拼出了骨架,还发给好友辨认,这是吃的什么,哈哈哈哈哈。

我们大部分的肉食都来自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五类,即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例如我们日常经常能吃到的鸡鸭属于鸟类,猪牛羊属于哺乳类,各种鱼属于鱼类,还有非常美味的牛蛙属于两栖类,一般吃席才能吃到的鳖属于爬行类(一般我都不动筷子的,没啥肉,吃着费劲,哈哈哈)。

也就是说,我们都有接触过吃过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只不过就记得吃了,也没别的心思,例如研究研究骨骼,我想如果大家都在认真吃饭,你在研究餐盘中的骨头,八成你会被当成异类。我想提到骨头,想必大家想到的可能是骷髅头或者人类的骨架图,因为这是我们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图像。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发了深圳博物馆出的展览图录《识骨寻踪——透过骨骼窥视生物演化》,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以前看过这个展览,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动物的骨骼。

2019年6月25号,深圳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打造的:《识骨寻踪——透过骨骼窥视生物演化》特展,在深圳市博的历史民俗馆开展。骨骼是脊椎动物重要的支撑和保护器官,赋予了动物独特的外部形态和灵动的身体结构。动物骨骼构造上高度的相似性,是它们同宗同源的绝佳例证,而形态差异则是动物演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演化并没有预设的方向,也不完美,自然选择只是把当时对物种有用的东西保留下来。

本展览分“认识骨骼”“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代价与修补”“人类时代”5个单元,以70余件脊椎动物骨骼及古生物化石标本,展示骨骼和生命演化之美。期待大家能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骨骼,理解生物的演化机制,认识到人类只是生物漫长演化征程中的一员。虽然一晃时间几年过去了,但是这个展览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的。所以也想弄一本《识骨寻踪——透过骨骼窥视生物演化》图录收藏,但奈何不是作为图书售卖的。后来跟一位朋友聊天聊到这事儿,他推荐了后浪出品的汤泽英治编著的《骨骼之美》,他的评价很高,说是很值得收藏。

之前也有接触过后浪出品的一些动物题材的画册,例如《濒危:我们与它们的未来》、《神圣自然:生命的永恒之舞》等等,作者的摄影技术自然过硬的,而且印刷质量非常棒,装帧和排版都很不错,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趁着最近各大平台开始为618造势做活动,果断入手了一本。拿来翻了翻,给大家谈几点感受吧。

第一个感受就是沉,哈哈哈哈,毕竟开本那么大,而且用的纸张非常的不错,选用日本进口NPI纸张,还利用了雅昌独门“雅映”印刷术,可谓是匠心打造的高端摄影集,品质还是有保障的,配得上这个图册的定价。第二个反映就是懵,打开一看怎么都是动物骨骼的图片,怎么没有文字说明?我这种入门都不是的想学点东西都读者,怎么搞?没知识储备,看不懂啊。后来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原来图片下面有小字,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动物什么部位的骨骼。翻到图册后面部分,还专门有按照图版顺序汇总性的文字说明,可以说知识量还是蛮大的,如果真心想学,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

有个搞考古的朋友,以前不是搞动物考古的,现在跟着负责工地动物考古的学习,也入了一本,原因一个就是可以学习到东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个图册给人感受,太震撼太惊艳了,原来摄影艺术与自然科学结合会产生这样微妙的图像。这也是我看过图册的第三个感受,这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题材。正如止庵说的“摄影家所呈现的各种动物骨骼的美,简洁,冷峻,刚劲,富于秩序,加上强烈的黑白对比,真有一种达于极致之感。”抑或是“动物骨骼是动物们生存能力的浓缩表现,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杰作,具有至高的机能美。”,加上摄影艺术,即使是动物骨骸,一样可以很美。

这本图册给我的第四个感受就是神奇,正如我标题说些的那样“皮毛之下,究竟藏着怎样的骨架?这本图册给你答案!”之前看过后浪出的动物题材类的图册,还有就是这么多年不管是电视还是书本上接触到的动物,在这本《骨骼之美》摄影集里看到,那些熟知的动物,原来它们的骨架之这样的。有些动物看到骨架就能知道它是什么,例如图册中的海马、鱼类和蛇、鸟类等等,很容易就能猜出来。但是有一些,看起来真的动物萌萌哒,例如大熊猫,但是看到骨架还是认不出来的。

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满意这本图册,或者说是摄影集。我觉得大家可以先去图书馆或者书店翻看翻看,是不是自己的菜,喜欢再入手。毕竟我也是自己的主观感受,而且抱有学习的目的。说到学习,如果是自己小朋友喜欢自然科学动物科学啥的,也可以入手送给小朋友当礼物,但是不建议在不清楚孩子爱好的情况下送,可能动物骨骼会吓到孩子,哈哈哈。

骨骼之美读后感(六)

如果只看图片,这层层叠叠好像植物花萼的结构是动物哪里的骨骼呢?

是牙齿,铠鲨的牙齿。“爪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舌为肉之余。” —《黄帝内经》

牙齿作为生物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考古发掘中可以起到断代的作用,也毫不吝啬地向我们揭示了隐藏在生物演化进程中动物系统发育、行为乃至其生存环境的奥秘。

鲨鱼的牙齿一生中会不断地再生。鲨鱼颌内侧所生长的牙齿会像自动扶梯似的向外移动,直至移动到颌的边缘:成为新的捕猎工具,以弥补每次捕猎时造成的牙齿耗损。

在羡慕鲨鱼不断再生的牙齿之余,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鱼类作为地球上生命的原始形式之一,对于研究脊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请关注卢静老师团队将于今年发布的重庆古生物研究成果)。“早期脊椎动物的身体构造中并没有颌。大海里出现的早期脊椎动物的嘴巴呈裂口状,很难捕捉或杀死灵活的大型猎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嘴部逐渐进化出开关自如的颌,让脊椎动物变得更主动追逐捕食对象。颌的出现对此后脊椎动物的进化和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颌是脊椎动物史上最重要的进化之一。因此,从鲨鱼的颌部便能推测出脊椎动物颌部的起源。”

生长在颌部的牙齿,不仅是严酷环境中胜利者姿态的直白表达,同时也是动物长期习性和喜好作用之下的演化结果。“灰鲭鲨以鱼和乌贼为主食,它的牙齿非常尖锐,在捕猎时可以用来刺杀猎物。铠鲨可以从比自己体型还要大的鱼身上撕咬下肉块,为了方便撕咬猎物,它的牙齿呈锯齿状,就连牙冠边缘也是如此。宽纹虎鲨喜食贝类和甲壳类,它们的牙齿形状独特,前后牙齿的形状不一样,颌前侧的牙齿呈荆棘状,而后侧的牙齿却是长方形,像垫脚石一样排列着,适合用来咬碎贝壳类猎物的硬壳。”各异的牙齿形态直接指向不同种类鲨鱼的饮食结构。

网纹蟒

人类对蛇有着几乎与生俱来的恐惧,这种恐惧深深掩埋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即便我们从未见过蛇,也本能地畏惧它们。因为它们与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体征(没有四肢);它们以腹部贴近地面无声地蜿蜒前进,蛇似乎就是潜在危险的符号;它们随时可能对猎物张开血喷大口,然后发起攻击,一击致命,蛇似乎是诸多恐怖特质的完美集合,因此它们被宗教、神话、文学和电影作为邪恶力量的常见隐喻。

蛇与鲨鱼的牙齿都具有凶猛捕猎者的特征,尖锐、密集,照片上的牙齿几乎冒着丝丝寒气。它们以可怖的线条和绝对的力量网住猎物,仅一副牙齿就可以看出蛇与鲨鱼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倨傲姿态背后有着充分的理由。

“蛇的上颌(网纹蟒类的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有两排牙齿,下颌(齿骨)有一排牙齿。这些牙齿呈圆锥状,非常尖锐,齿尖都朝向喉咙,所以被蛇咬到的猎物是无法逃脱的。没有毒的网纹蟒用牙咬到猎物之后将其绞死。因此,为了能牢固地抓住猎物,蛇的牙齿很大。”

然而牙齿构造出众的特权不仅属于凶猛的捕猎者,有时也属于食草动物。

亚洲象 下颌骨

大象虽然是笨重的食草动物,其换牙方式却与鲨鱼颇有些相似。

“大象臼齿的换牙方式也很独特。颌部凹槽的内侧很深,越向外就越来越浅。臼齿由于咀嚼会有磨损,新的牙齿会从颌部的里面向前方滑动,盖住被磨损的牙齿,沿着凹槽一点一点突出补全所缺的部分。渐渐变小的旧牙,最终被挤压到颌部最前端,然后自行脱落。通过这种特殊的换牙方式,大象一生更换5次臼齿(共24颗臼齿)。由于大象的身体巨大,其他草食动物不能吃的硬木也能作为其食物,因此确立了自己的生态地位。这种臼齿的形状和换牙方式,对于体型巨大的食草动物大象来说非常重要。”

与鲨鱼需要频繁捕猎不同,大象最大的优势在于即便只摄取低质少量的食物,也可以凭借较低的基础代谢率而维持生命的必需。

亚洲象 臼齿

“在偶蹄类当中,种类最多、最兴旺的族群是反刍亚目,包括鹿科、牛科、长颈鹿科等。反刍亚目的动物拥有4个胃室,可以利用微生物使很难消化的植物发酵,借此来获得营养。在草食动物中,反刍亚且下颌的前端。这些牙齿靠近嘴唇一侧的牙釉质很厚,靠近舌端的较薄。

在草食动物中,反刍亚目的臼齿适合咀嚼植物,为了碾碎坚硬的植物,其咬合面有牙釉质。牙釉质从周围比较柔软的牙本质及牙骨质中露出来,像一轮新月。它们的下颌向侧面运动、咬合面磨合,臼齿可以碾碎植物纤维。反刍亚目的动物为了进食植物,需要反复咀嚼,牙齿的消耗速度很快。为了防止过度消耗,造成咀嚼能力低下,大多数草食动物的牙冠较高,用来抵抗消耗。”

梅花鹿 下颌骨

动物牙齿的形态和功用与人类的大不相同,如果不是照片真实地将梅花鹿牙齿的分布展示出来,我们大概不会仅仅依靠想象去以自然的逻辑复原梅花鹿切齿与臼齿。

正如止庵所说,《骨骼之美》中呈现的动物简洁、冷峻、刚劲且富于秩序。然而我们只要仔细观看,就会发现隐藏在动物的无生命骨骼之中的生命奥秘。

骨骼之美读后感(七)

一本厚重的自然界密码读本,也是一本可移动的自然博物馆。

作者汤泽英治和东野晃典,均来自日本,通过218幅高清的脊椎动物骨骼照片,呈现了一段被时间封印住的自然之美。

可以用眼睛看到、用意识 “看” 到,它的细枝末节都在这本栩栩如生的书里,供人观瞻。

在这本书里,并没有创造什么新的东西,只是以最美的方式带我们领略了伟大的自然演化。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动物,它们身体的中轴线上有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因此被归类为脊椎动物。

在身体内部有着由骨头组成的、作为独立器官的骨骼是脊椎动物的特征。骨骼是脊椎动物身体的基础,它能保护那些用于维持生命的主要内脏器官免受外部的冲击。

同时,骨骼是肌肉附着的平台,作为支撑身体运动的器官,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引自 序言 第1页

阅读别的图书的时候,总是想着要读快一些,可是 唯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慢一点。

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看似遥远、实则离我很近,我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它骨骼外的肌肉和皮肤还未腐烂前的样子。

它沉睡的灵魂,在我翻页的指尖,再次被唤醒。

动物的很多 “内在” 美不容易被人类观察到,骨骼就是其中之一。

本书前半部分是汤泽英治用特殊手法所拍摄的骨骼照片,除了令人惊叹的生物演化的鬼斧神工外,独特的黑白色彩更传达出一种幽异的美感。

后半部分则是由东野晃典撰写的详细解说,内容包括各类动物的生物特性、骨骼构造、骨骼如何与附近肌肉组织协调工作最终完成肌体的运动等。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

前半部分是骨骼图册,后半部分是纲目类别的文字解说。

花了更多的时间阅读《解说》部分。

动物根据它们各自的本领,进化成相应的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动物通过改变自身骨骼结构而获得的 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脊椎动物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令人叹为观止。

后浪在《出版后记》中有所提及:

在本书的排版上,原书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以扉页为第一页,图片部分只有图号、无页码,后面文字部分有页码。出于美观的考量,我们尊重了原书的排版方式。 原来如此,怪不得序言没有页码。页码就是图号。

原来如此,怪不得序言没有页码。因为页码就是 图号。

作者在后记中提及出版这本书籍的初衷时,这样写道:

2006年8月,夏日炎炎,我发现在某个动物园的一角默默展示着奇妙的白色块状物,那是动物的头骨。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那白色的骨块散发着难以言喻的魅力,好像在取景器中呼唤着我。回到家里,我冲印了10张黑白照片,眼前浮现出从未有过的世界。

宛如潜藏在黑暗宇宙中的行星突然闪亮登场,在看到它美丽身姿的瞬间,让人感到永恒。

涉足摄影这个未知的世界,我获得了许多体验。我决心要跨越国界,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与其他人一起分享。

我的创作理念就是要跨越时间、跨越国界 这次书名《REAL BONES》的 “ REAL ” 就是表达 “现实、真实” 的意思。

最后 “骨骼之美” 到底在哪里呢?答案就在写真集中。 这本写真集源自现实,又超越了现实。

—— 引自 后记 第260页

骨骼之美读后感(八)

你曾处于一所自然博物馆,偶然看到一幅沉寂若干年不带有一丝杂质的白骨标本。它们干瘪枯槁、缺乏生气、也不曾让你为之停留。

但一幅幅白骨却在一张张的摄影图像中凸现它的形态特异,它质密光滑疏松粗砺,它浓淡阴影起伏流动。它剔除本该包裹着的血肉残渣,干燥而干脆的强势展示。

佛法僧目 犀鸟科 冠斑犀鸟 头骨 前面 背面 侧面

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下去,动物的骨骼形态进化得极其精练。而暂且撇开这些形态所释放的生物学信息不讲,骨骼的外形足以启发世间最天才的艺术家。

汤泽英治是日本摄影艺术家。2006年的夏日炎炎中他偶然看见某个动物园的一角默默展示着白色块状物。

“那白色的骨块散发着难以言表的魅力。”

汤泽英治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回到家里冲印了10张黑白照片,随之眼前浮现出从未看到的美学世界。

鸵鸟目 鸵鸟科 鸵鸟 股骨 纵断面

鹳形目 鹭科 苍鹭 左后肢肢端骨骼 背面 内侧

食肉目 海狮科 加利福尼亚海狮 头骨 前面 侧面

在汤泽英治的镜头中,白色的骨骼被故意悬置在黑色背景中。在强烈的黑白对比中,骨骼的结构、力量、质感、光泽、秩序被完美彰显。

而至于深黑色的背景、骨骼的背光面,这些黑色空洞的存在则从另外的角度彰显骨骼作为生命逝去之遗留,处处乍现幽异与神秘。

摄影对标本的支柱尽量最小限度地进行加工处理,也由此,动与静、生与死的界限变得模糊,照片营造出的幽异氛围让人产生有关生命的想象。

鲸偶蹄目 长颈鹿科 长颈鹿 头骨 侧面

龟目 大头龟科 平胸龟 头骨 侧面

有鳞目 眼镜蛇科 印度眼镜蛇 骨骼 前面 侧面

透过镜头去观看,这些骨骼不再是骨骼而是作为艺术的图像,骨骼却也仍然就是骨骼,它们在眼前无比清晰,无比真实,仿佛触之可及。 汤泽英治因其拍摄动物骨骼标本兼顾艺术与生命科学而获得极高评价。

2008年『BONES: 動物の骨格と機能美』出版发行后吸引了众多画刊、时尚、建筑、产品设计师及创作者们的目光。但作为一本自然科学艺术、图鉴水平的写真集,汤泽英治认为它还并未尽如人意。 他与另一位作者东野晃典决定一起修订再版。

为了拍摄心中的REAL BONES,在随后的3年世间里,他们从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到个人收藏,在拍摄的巨量图像中挑选精品,真正的『REAL BONES: 骨格と機能美』终于得以完美出版。

《骨骼之美》中文版

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脊椎动物进化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而这些极具艺术美感的骨骼共功能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为了活下去的速度,向目标跳跃的能力,撕咬的猎物时的力量,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快,从脊椎到肱骨,从头骨到趾骨,每块骨骼无一不彰显生命演化的智慧。

在《骨骼之美》中,前面的218张黑白摄影作品按动物分类学严谨排布,展示从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在内的129种脊椎动物骨骼标本。而在书的后半部分,东野晃典则以文字加图谱解析的形式集中撰写图说,让读者从科学角度看懂生命演化的奥义。

鸟类的骨骼轻便,主要的长骨内部充满了气体,特殊的形态用最小的质量保证了强度。骨皮质虽然薄但实际上却很是强韧;

鲨鱼的牙齿作为捕食器官进化得也很完美,它们不断地再生,颌内侧所生长的牙齿会像自动扶梯似的向外移动,直至移动到颌的边缘;

猫科动物的犬齿大而锋利,是杀伤力极高的武器,猎物一旦被咬住,很难再逃脱。它们的臼齿没有碾磨功能,但齿尖尖锐,这种形态能把切断功能发挥到极致;

有蹄类动物所赖以生存的草原,为了能长时间奔跑,演化出更长的四肢……

鹤形目 鹤形科 灰鹤 肱骨 纵断面

角鲨目 铠鲨科 铠鲨 牙齿 舌部

食肉目 猫科 老虎 头骨 下颌臼齿 侧面

奇蹄目 马科 细纹斑马 右前肢肢端骨骼 背面

食肉目 熊科 北极熊 左前肢肢端骨骼 掌侧

动物骨骼是动物们生存能力在外观上的显现,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杰作,具有至高的机能美感。翻阅这些图像和文字,每一种动物的生命特性都能从骨骼的形态中得到印证。

翻阅《骨骼之美》正像是@danyboy所说:“感觉是渐次变化的:惊讶、神奇、礼赞、侘寂、寒冷、不安、沉寂……”

《骨骼之美》不仅仅有关艺术与科学,更有关生死、生命、有关存在的意义。

时间以刻刀雕琢演化奥义,造物以神力塑造骨骼之美。

翻阅,将有一场全程膜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