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冰淇淋与雨声》观后感精选

《冰淇淋与雨声》观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4 23:15:28
《冰淇淋与雨声》观后感精选
时间:2024-10-04 23:15:28   小编:

冰淇淋与雨声观后感第一篇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年轻导演都会犯的一个毛病:用力过猛,形式太过于大于内容,或者说内容过于单薄故而显得形式复杂。

它围绕着“电影”-“舞台剧”-“现实”建构了一部青春物语。从舞台剧层面,它以一对少女时期的朋友将要分别为起点,即B要离开这个地方,A则不想和B分开,要么B留下,要么A跟着B一起走。这种分别实际上是用来表示青春期对外在世界的一种不满,比如舞台剧里不断出现“这个地方没有意思“,“这里的人很无聊”,“这个国家出了问题”,好像自己才是有趣的那个,但是他也不否认自己本质上也是一个空心人。在舞台剧外的现实层面,舞台剧导演(也是电影导演)大松不断要求女主角要表演得有活力,表现出生命意义,尽管女主角一再觉得这种表述很抽象,但本质上是她“演技太好了”、“很认真地在演戏”,因而这部电影还是在讲所谓青春叛逆的活力那码事。

而舞台剧中,A试图把B留下的举措是使B成为“共谋”——当男朋友C和朋友B并不配合自己上演3P戏进行肉体连接后,她选择和B一起杀掉C,当然这没有阻止B的离开。B似乎并不在意一起杀掉C,也坚信A不会说出去。吊诡的是,舞台剧关于“B要离开”这一话题就停止了,“C死了”造成的悬疑案尽管在后续后文反复提及(“警察来找过你”),但全部被女主角A“我好不幸福”一系列同语反复文本吞得一干二净,里面所有出场的人物似乎天然都没有道德包袱,好像青春就是对的,世界就是错的。片子强调每个人都必须被尊重(我们的个体生命都是一个小宇宙那什么台词我看的都想死),但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在日本某个小城镇,无聊、空虚、自大、自嘲。

电影中的现实也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因为“大人们”商业上的考量导致舞台剧无法上演,于是这几个演员想尽办法在本来预定好表演的当天冲进剧院,面对空无一人的坐席开心地演出。简直离谱。

大松尽可能地用花里胡哨的技法(第四堵墙、长镜头等等)想要让这部片变得“有趣”,但根本没法遮蔽表达的肤浅。它有日本电影惯有的青春主题,肉眼可见地受到寺山修司、园子温(东京嘎嘎嘎)等等这批导演的影响,用那种撕裂式的,迷茫式的,有点目中无人但又自弃的方式,但又没有丝毫进步性,甚至它的形式都不如和它表达同样主题的二十多分钟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

也就是说,你看了这部电影后,不会跟电影里面的任何人产生共鸣,哪怕你跟他们是同龄人。或许在某些时期,可能十几岁将近二十岁的时候,会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前卫、实验,但是很快就会发现这种东西没有价值。它只是简单地把青春与外界做了一个喧闹的二元对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它想用一种前卫的方式,但表达的东西却很传统俗套,甚至说那些技法其实也并不新了。它让人厌恶并不由于青春本身,也不是青春叛逆或是对它的表达之类,而是这个导演竟然要拍这种东西,是导演本身这种创作意识在影片中的强烈出现和肤浅让人反感。简而言之,一种无聊的自我欺骗。

1/3页

冰淇淋与雨声观后感第二篇

深夜兼职时间还剩倒数三分钟

当我脱下了土气的工作服时在想

年中无休全天一人上班制要持续到何时

看不到未来 所以感到不安

看不到未来 所以也因此得救

但我其实能感觉到

那令我感到作呕的平凡未来

那样也不坏嘛 我还没强大到可以说出这话

真是太糟糕了 我也没有想过这么说

不断重复着无可奈何的选择

每天的时间在无情地流过

没有理由般地留下一行眼泪

这条街正在观察着我

因此强迫自己挺起胸膛

看着东京的摩天大楼

有一种过于天真的幻想

我才不会输给正俯视着我的大楼

很好 真的太好了

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

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

我必须要学会这么说

很好 真的太好了

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

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

我必须要这么说

爸爸 给您添麻烦了 对不起

妈妈 让您担心了 对不起

我过新年的时候不打算回家了

因为我没有任何一件好事可以挺起胸膛告诉你们

只倒数十下 人生是不会结束的

在那之后还有十一和十二

我全明白的

但请稍微包容我一下吧

因为放弃这件事

是我憧憬了很久的啊

我想我最后终究会到达那里

那是能够直面冰冷现实的人才可以说出的话

我想我暂时还没有那个资格吧

于是我现在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梦

收集废品的垃圾箱并不在我的心里

最后时刻我一定要笑着面对

不 不对

我要从现在开始笑到最后

很好 真的太好了

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

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

我必须要说出口

很好 真的太好了

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

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

我必须要说出口

很好 真的太好了

抛弃了故乡 抛弃了那条街道

甩开了曾紧紧牵住的手 真是太好了

我必须要说出口

2/3页

冰淇淋与雨声观后感第三篇

看后才知其噱头是一镜到底...但影响不大, 结构形式本身才是此片精髓——正是冰淇淋和雨声这两个元素所抛出的边界问题:哪些是电影真实?怎么把观众现实A、电影现实B、电影中的舞台剧剧情C混合起来,让电影游离于真假之间?

第一步使用真实故事作为背景(确有一组取消演出的青少年/宣传噱头?)及一部来自Simon Stephens的好话剧Morning,使用演员的真实名字、导演的出镜带来一定程度纪录片的效果;加上一镜到底来强调真实感、让排练穿插在B现实中(顺便讲完C剧本故事并以此映衬B时空的青春情绪)、让旁白般的配乐表演适时出现在B与C时空中并时不时对A发言;最后用话剧Morning即C时空的节奏和情绪置换B的,完成对A观众的情绪控制。放在建筑学视角而言,就是一部拥有所谓“现象学透明性”且颇有构成主义色彩的电影,也可以说是赋格的思维,其一切组织的核心都是构成,通过不同层面的构成带来情绪节奏的张力,内容的表达则可遇不可求(于这部电影就是无关紧要了),正如导演开头就借自己口告诉观众“故事情节没那么重要”。

就此方面而言,电影是相当成功的。然而一切美好的所谓“中间状态”的模糊都被哪天熬夜熬抽了脑子的导演给用画蛇添足的遮幅给大大减弱了…关于中间状态还有一点,此片one cut下的转场的时间是跳跃式的,一方面竟意外带来B时空层面很不错的角色情绪的连续性,但同时又有种蒙太奇感——于是就此而言中间性有点Dilemma了:为强调真实性而一镜到底,但时间跳跃带来蒙太奇的感受,又减弱了那为一镜到底而努力的意义…总之一镜到底的宣传效果大于电影意义,不过谁不想点亮稀有成就“one cut导演”呢。

电影对Simon Stephens 的Morning的改编就保留原作的意义而言相当成功,几可说是同人作了;但并不符合电影改编的目的。原剧本简介如下,翻谷歌前两页,唯莱比锡剧场的介绍最佳:

另Perlego的简介

可见原剧本的虚无主义内核与导演插入的中二“生命力”的改编核心基本相悖,虽然原剧本的彻底工具化使内容和电影脱节,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B与C内核矛盾的感知,加上MOROHA热血缝合,大体上是糊过去了。但这个纸糊的缝隙随着电影发展逐渐撕裂——尤其到结尾处女主一段吐槽音乐 电影 演出 电视 体育 吃的全都是垃圾、神和希望都不存在之后,又如何能用一句“把亿万句叹息吸进,化作希望喊出,把亿万眼泪饮下,化作决心吐出”(改自字幕)衔接呢?许多观众对其内容乃至音乐的不认可很大程度来源于此。对剧本正能量式的改动或许是为了契合B时空的角色心理,但这个剧本本身就选错了,“目的是描绘青春疼痛”、描绘虚无与叛逆的剧本中只有叛逆一点勉强切B时空的题。

抛开这些问题,我十分喜欢MOROHA的配乐表演,它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都撑起了半部电影,此中尤其喜欢其用了能剧的表达技巧,配合表演又显得特别金属,现代而不失传统风味,总之特别好!

MOROHA最后一段在摄影师走向观众席上楼梯时,完全踩在几个“亿万”的节奏上,好爽。另,40min末出现冰淇淋的时候导演竟还不忘夹带私货出现了本Byplayers剧本 : )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