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1000字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6 05:25:34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16 05:25:34   小编: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是一部探讨人类与神灵关系的小说。故事围绕着一位年轻的农民和一位神祗展开,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纠葛和矛盾。通过对人类与神灵的互动,小说探讨了人类的信仰与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一篇

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对处于现代性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思想来说有特别重要的参照意义。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思想具有世界性,也具有指向未来的力量。 无论是哲学批判、后哲学思想前景的开启,还是现代性问题的研判,海德格尔都我们绕不过去的。 ——国内海德格尔研究权威孙周兴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二篇

导言

第一章 此在和在世存在

第二章 世界

第三章 在世的结构之一:现身和情绪

第四章 在世的结构之二:领会和解释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三篇

第五章 日常和常人

第六章 死亡和本真

第六章 真理和艺术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四篇

由于手里没有纸质版,只有电子版,所以只能大概标注出处范围,暂时无法给出详细页码。

目前正在重译这本书,逐句参考了现有这个译本,发现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欢迎各位友邻对试译给出意见,帮助改进新译本。

导言

1.

姜译:也很难在没有几千年来哲学错误的情况下纵横数个世纪……”

原文:For them, Heidegger’s work, as difficult as it is to understand, cuts through centuries if not millennia of philosophical errors, and addresses the central topics of human existence.

问题:这里cuts through...errors,显然指的并非“海德格尔的著作”带有千百年来的哲学错误,而是说受到他影响的哲学家认为,他的著作能够“刺穿”或“超越”这些错误,所以这里的意思完全反了。

试译: 在他们看来,尽管海德格尔的著作难于理解,但却穿透了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的哲学错误,处理了关涉人类存在核心议题 。

2.

姜译:近代自然科学大获成功,声誉大振,而哲学已然沦为“世间最可贵的追求”(柏拉图《理想国》,489c页)。

原文:With the successes and accompanying prestige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in modern times, philosophy has been displaced as the ‘noblest pursuit of all’ (Plato, Republic 489c).

问题:这里的意思也完全反了,哲学在几千年来始终是最可贵的追求,是因为近代科学的兴起,让它丧失了这一地位,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哲学史应该就很清楚。

试译: 随着自然科学在近代的成功以及随后确立的威信,哲学作为“最可贵的学问”(Plato, Republic 489C)的地位已经被取代了。

3.

姜译:这种形式唯有仰仗他那表面上的无力或回绝来得出清晰的、 合乎逻辑的分析性论证。

原文:an appearance only heightened by his seeming inability or refusal to make clear, logical, analytical arguments.

问题:这里的appearance指的是海德格尔给分析哲学界的印象,不是表面上的意思,从语法的句子成分上看译成表面上就很成问题;heightened也不太对。

试译: 这使得他的形象只凸显为无力或拒绝给出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分析性的论证。

4.

姜译:我们几乎看不见大多数必须加以抨击的根本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加以抨击,靠的不是科学——科学关注的是存在的有限领域,靠的只能是未来的哲学家......因为这样的主题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超越了当代所有的学院派哲学,他试图将哲学的地位再次提高……

原文:. . . we have hardly come in sight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s which must be attacked, and that these problems must be attacked, not by science, which concerns itself with limited spheres of existence, but only by the philosophers of the future . . . With this thematic task, which in its universality transcends all other endeavours of contemporary academic philosophy, Heidegger attempts to raise philosophy again to a height which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问题:attacked这里不应该是去“抨击”根本问题,是要攻克或者说解决;“海德格尔的哲学超越了当代所有的学园派哲学”,这里which指代错误,不是海德格尔的哲学,而是他的哲学所确立的主题性任务,他发现的任务超越,不代表他的哲学就能超越,完全是两回事。

试译:……我们几乎还未窥察到必须要被攻克的最基本问题,这样做所依靠的不是只关注自身有限存在领域的科学,而是只有未来的哲学家……通过这个主题性的任务(其普遍性超越了当代学院哲学的所有其他努力),海德格尔试图再次将哲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一高度在19世纪的科学时代,似乎已经永远丧失了。(Brock, PP. 116-117)

5.

姜译:在当代哲学情境下,很多人对海德格尔也持有与布罗克相同的观点,视为分析哲学家所支持的自我贬抑和底气不足的哲学视野之对立面。

原文:I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scene, many share Brock’s view of Heidegger as an opponent to the humble and deflated vision of philosophy endorsed by analytical philosophers.

问题:这里的humble和deflated前文已经出现过,指的是分析哲学家认为哲学应该走谦逊和谦卑的路线,通过概念和语言分析来做经验科学的辅助,所以译成“自我贬抑”和“底气不足”就太负面了,而且与前文没有保持一致。

试译:在当代哲学界,许多人与布鲁克一样,认为海德格尔是分析哲学家所认可的那套谦逊和低调哲学形式的对立者。

6.

姜译:在大陆哲学家看来,分析哲学大体上纠结于枝节问题,却放弃哲学的重大关节问题,以利于研究语言机能这样迂腐而又学术化的探究。

原文:Continental philosophers by and large see analytical philosophy as consigning itself to irrelevance by relinquishing the grand problems of philosophy in favour of pedantic and scholastic inquiry into the functioning of language.

问题:这里的by and large指的应该不是分析哲学,而是欧陆哲学家,毕竟已经放在philosophers和see之间了。

试译:欧陆哲学家们一般认为分析哲学放弃了宏大的哲学问题,转而对语言的功能进行细枝末节的学术化探究,

待续,每日按照翻译进度陆续添加。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五篇

海德格尔,前期。

·此在

此在不同于其他存在体,能够为他们在世界之中的生存方式承担责任。

此在之存在的重要特征:对自身存在有所领会,所以我们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

此在的基本特征:向我属性,即我的存在属于我自己。

本真状态:成为一个个体,通过这样来实现作为此在最接近本己之事;非本真:以他人认为应有的方式来生活

此在最根本上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和世间所有事物产生各种各样的关联。

·世界

铲子有其物理属性,但是只有当铲子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铲子才成为铲子——物理属性不是最根本的。

我们通过主动地领会世界,让事物成其所是——在领会世界之时,我们也让自己进入一个行动有可能与铲子结缘地世界。

可能性的空间不是可以被测量的,而是被领会和理解的,通过一种在因缘关系中的行动。因此科学不是一种本真的理解方式。

·现身和情绪

人类本质上是由它们生存在世界之中的方式定义的。通过我们的被抛,事物和我们发生牵连。此-一边是人生自由;一边是无法决断之事——两者的紧张关系显现为特定情绪,“畏”。在进入恐惧中,一些事变得重要,一些事变得不重要。

我们留在熟悉地带的时间越长,知道有关世界的事实就越少——理解世界不一定是通过理论上的透视,而是可以靠直觉领会。

世界总是以一种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的特定方式现身或安排;我们自身又以一种特定方式向事物现身,和事物发生牵连;事物发生牵连的方式显现为我们的情绪;情绪又是一种调和支配我们的作为。

·领会和解释:

领会是一种熟悉。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弥散着我们对世界的领会,或是事物被使用的方式。即使我们遇上不熟悉的东西,我们也会这样做,凭着我们对世界的基本领会。领会解救了我们,也束缚了我们。因为特定的领会,会彰显特定的可能性,也遮蔽了其他的可能性——从而限制了我们能做的事情。

领会活动本质上不是认知行为,而是以一种直觉,知道它能做什么,然后去体验,去掌握使用剪刀的技能。

我对这个世界的领会,包括了我周遭种种物体和人同我之间发生的关联和各种可能方式的把握。当我懂得如何向我的世界所开启的可能性进行筹划,我就对我的世界有所领会了。

·共在与常人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他这。常人——一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均状态。

·死亡和本真

在躲避畏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本真。死亡给了我们正视本真的机会。死亡时时刻刻和我们相关。先行到死-脱离常人传统,作为个体存在。

海德格尔,晚期。

·大地:支撑与庇护;自行封锁与限制。

大地既给事物提供了物质与支撑,又庇护了事物。就像树木从土地中升起,土地给予树木养料,各种各样的元素,树木的根也不断深入大地,向大地寻求庇护与支撑。世间所有事物都用这样的方式,在大地中寻求保护和庇护。但是同时,事物也在长回大地的锁闭之中,正如我们进入到日复一日的操劳,我们一开始的意识与不适应的心态,随着不断的熟练,隐退到黑暗之中。正如植物随着生长不断远离着大地。我们的能力长入了我们的身体,扎根于我们使用的器具,就像植物的根系扎根于大地,但我们不自知他们在无形中支撑着我们。因此大地会自行封锁,使得人们逐步遗忘它的存在。但是大地也在不断的限制我们。当我们受到突如其来的限制,往往是大地向我们的涌现。

世界便建立在大地之上。大地为世界提供支撑和庇护,就像石头让大教堂建造起来。(世界或许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显现方式?)世界在长回大地的时候,会遇到阻力。此时大地会通过特定的阻力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存在。(如教堂需要特定的精美的石头纹饰)。但生活在世间的人们会逐步忘记大地的存在,就像忘记石头是大教堂的质料,而只会目睹教堂的雄伟。往往只有当限制(就像教堂也会受到石头作为质料的限制)被突破(建筑物轰然倒塌),人们才会意识到大地的存在。然而,我们的领会都是基于我们的世界(这便是世界与大地的斗争),都是建立在大地退出这样的基础上。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大地。但是建立世界和摧毁旧世界的驱动力,这强力取决于从视野中退出的东西——新世界的可取性是大地层面的事情。

艺术作品发动了大地和世界的斗争。艺术作品能够建立一种能统管一切事物如何出现的统一的存在样式,让某一些存在者(或许是它的大地性与它的本质?)在它显现在那个世界之中时被人看见,从而让我们能看见世界之中真正紧要的东西,我们受到吸引,开始投入会让新世界进入大地的种种实践。

然而因为大地的自行封锁,使得奠定新世界的种种决断的基础无法得到澄明——因此大地必须自行封锁,从而才能维护新世界的存在。所以被艺术作品或其他闪光之物(本雅明或许有借鉴?)所吸引的人,看到了新世界和大地在进行斗争的人,结果得到的世界可能比现有的生存模式更可怕。

·语言:在我们说之前影响和指导着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领会方式

语言调动我们,从而让事物以某种特定方式对我们重要,从而存在者可以彼此关联正如存在者本身所是。语言让不同世界或不同文化得到不同现身。

源始语言让我们看清事物应该如何相互安排;日常语言表达了源始语言让我们看清的事实。源始语言不使用语言表达,是因为它并不牵涉到向我们讲述事实,而是关乎让我们以特定方式感受世界。源始语言最终是为了塑造出一种文化的存在样式;存在者之间的联系根据此种样式来梳理。我们被语言占有,意味着我们以某种特殊的方式面朝世界中的事物和地带。由于所处时代的源始语言不同,因此他们栖居的世界也不同,存在者也不同。(总让人想起福柯的知识型;或许是一种翻版结构主义。)

·技术:解蔽、促逼;让一切沦为资源,丧失独特性

现代化之前的技术本身适应了事物所具有的内在属性(类似因地制宜);而现代技术是促逼着自然能量的摆置。通过开发,人们把事物从其自然条件中拿走,从而使它们摆脱了可能制约我们最大限度地有效和灵活使用它们的一切属性。通过摆出(摆到敞开之中),从理论上把握一切事物,让事物不再有秘密,以达到更好的利用。

由于一系列的技术转换过程,种种存在者如今没有了任何固有意义、用途或目的,而沦为了资源。(如电能)事物不再作为具有内在属性之物而被体验,他们也不再具有自己的本质。人也不再需要为了适应事物的本质而做出任何的改变,于是人逐渐失去了赋予我们身份的技术和本事,逐步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接受能力(总要通过技术的中介)。

·人

从技术去领会存在,一切事物都会变成资源,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做出任何事情,这回使得人逐渐失去自己的本质。同时,生物工程会扫清人类彻底沦为资源的最后一篇障碍,我们将按照自认为是健康的方式去创造人类自己,人便没有了任何限制,也不再需要去敬畏什么——也就更不需要与什么相协调适应,去改变什么——无法找到生而为人的方式。

如何应对技术的威胁——栖居

无聊情绪就是我们在技术世界之中无法体会到家的感受的症状,无聊情绪就是我们在技术世界之中无法体会到家的感受的症状,四处寻求娱乐消遣,显示了我们企图掩饰对于自身生存的不满,证实了思乡的持续渴望。因为技术阻止任何特定的事物在我们生活中发挥出独特而又无可取代的作用,物无法作为物本身出现,而是作为资源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让物作为物而非资源存在。

拯救大地:不去用技术征服大地,而是自愿受到大地的限制,以此让土地保留其自有的本质,而非强加给它的本质。(让干旱保持干旱,并且因地制宜,而非把干旱强改为湿润)。

接受天空:把自己的行为融入了天空的时间周期【而不是忽略时间的更迭、季节的变换-在现代社会很容易这样】。

受到终有一死者的限制:承认大地的时间进程,坦然接受成长、病痛、死亡。而不是想尽办法用生物学、药物学让自己永生。

期待诸神:通过向着某些真正神圣之物来照面而保持自身敞开,企盼神明降临。对神圣之物保持敬畏。

四重整体的生活方式需要在物那里逗留,因为物支撑和限制我们的行为和现身。(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物的属性而活)

我们应当让自己受到我们世界的限制,然后通过筑造和保养让物适合我们的四重整体,从而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物之中。(而不是用技术解蔽促逼自然,让自然的独特性全然消失,沦为同一的资源。我们应当用筑、居、思的方式,依据自然的本性、事物的属性,建筑人类的家园,但是同时又能保护事物的独特性,栖居在自然之上)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六篇

现象学是说,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待它。现象学的意义可言简单说是“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现象学家们认为,在现实世界的体验中出现的东西,对该现象的清晰描绘往往比一切哲学论证更能有效解决问题。

分析哲学家们往往对于哲学的地位持谦卑的姿态。他们认为哲学意味着必须做出选择:哲学要么成为过往历史立场的历史研究,要么靠概念和语言分析成为经验科学的辅助。因此,哲学可以帮助科学厘清概念,梳理理论上的混乱,或许还能让我们看清,我们用思维和语言来呈现世界的方式上的局限。他们认为哲学逻辑能够接近终极真理。

从分析哲学的视角来看,哲学只要涉及有关生活目标和现实本质的大问题,都会陷入沦为灾难的风险,所以分析哲学很少触及这些课题。而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考上的贡献就是:他开辟出一条思考和谈论人类存在的连贯之路——既不必将之简化为一种自然科学现象,也不必将之看作物质世界里浮现的一种幽灵般的精神。这启发了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家,他们在努力承认人类存在的尊严和自由;这启发了科学家,他们在试图留意科学探究的局限;这激励我们所有人重新思考我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我们作为一种科学和技术文化的行进方向。

“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

—— 每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思想都源于自我实现的习性和方式,同样的,每一种自我实现或作为的方式都牵涉到针对特定事物或者人的行为。这意味着,此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源于在世界之中生存的习性或方式,此在通过行为让自身获得存在的领会。此在不同于其他存在体,此在能够为他们在世界之中的生存方式承担起责任。

“我们现在必须先天地依据我们称为“在世界之中”的这一存在建构来看待和领会此在的这些存在规定。”

—— 我们存在方式的建立,并不在于我们的思想天性,而在于我们以特定事物和做事所确定的方式在一个地方生存。我们的生存意味着我们能对我们所做之事负责,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地忽视世界设定的存在之界限。世界为此在提供了可以成其所是之方式的特定范围。

“此在总已经出自某种“为何之故”把自己指引到一种因缘达到“何所缘”那里。这就是说,只要此在存在,它就总是已经让存在者作为上到手头的东西来照面。此在以自我指引的样式先行领会自身;而此在在其中领会自身的“何所在”,就是先行让存在者向之照面的“何所向”。作为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作为让存在者以因缘存在方式来照面的“何所向”,自我指引着的领会的“何所在”,就是世界现象。而此在向之指引自身的“何所向”的结构,也就是构成世界之为世界的东西。”(此在处于某种“能存在”,而把自己指引到了某种“为了做”。这种能存在可能是言明地也看是未言明地得到掌握的,可能是本真的也可能是非本真的。总而言乃至,此在就是为这个能存在之故而存在的。)

——我们会用“世界”一词来指称截然不同的事物:比如电子、夸克等物理物质实体的集合,比如组织我们活动以及我们同周围事物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定形态。按照后一种方式理解的“世界”就完全不适合用物理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如果我们要认为真正生存的是没有意识的物理对象(夸克是不能对自身有所领会的),那么我们最终将无法理解我们自己。要理解世界,只能设法找出办法进入世界,进入世界所诞生事物之经验。

“此在向来已经以这种方式自我领会着;此在原始地熟悉它自我领会之所在。这种熟悉世界不一定要求对组建世界之为世界的诸关联进行一种理论上的透视。”

—— 一切领会在某种领会活动中有其存在。领会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物品或者知识,而是我们所做的东西(例如烹饪)。熟悉世界可以靠直觉领会事情为何以其所是的方式做成来得到。对世界的真实领会,不等于知道有关世界的事实,而是知道如何在世界之中生活。我们留在熟悉区域的时间越长,知道有关于世界的“事实”就越少——我们的领会变得很明显,于是就很难注意到它,遑论阐明它了。

现身的三项本质性质:

“一、在存在论上,否定情绪是此在的原始存在方式,否定此在以这种方式先于一切否定认识和意志,且超出二者的开展程度而对它自己展开了。现身在此在的被抛境况中开展此在,并且首先与通常以闪避着的背离方式开展现在。

二、情绪一向已经把在世存在作为整体展开了,同时才刚使我们可能向着某某东西制定方向。世界共同此在和生存是被同样源始地展开的,现身是它们的这种同样源始的展开状态的一种生存论上的基本方式,因为展开状态本身本质上就是在世。

三、从存在论上来看,现身中有一种开展着指向世界的状态,发生牵连的东西是从这种指派状态方面来照面的。”

——对海德格尔而言,做不到百分之百的情绪控制并不是失败,也不是缺点,而是营造了一种条件,使“发生牵连的东西来和我们照面”。人类生存的本质始终是在世界给我们的自由状态和指派状态之间自己找到的,一头是我们决断自己人生的自由,一头是我们对自己无法决断之事的指派。

我们总是发现自己“被抛入”或是“被交付”给一个超出自身控制的境地,被抛境况是人类生存的结构性特征。当然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我们的被抛境况,不过我们连改变被抛入之境况的可能方式也要被抛入和被牵制。

当我们处在情境中的时候,一切事物都表现为某种统一的“声音”、“味道”或是“感觉”,情绪会替我们决断在此特定情境下何者会变得极为突出,或者何者会淡化到难以察觉(比如在无聊的情境下玩手机-想起deadline-干活/紧张地继续玩手机)。这种极化效应会“使我们可能向着某某东西制定方向”。

事物发生牵连的方式显现为我们的情绪,情绪通过以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现身与世界之中的事物,并且受世界之中的事物调和,从而支配和建构着我们的作为。因此,现身是一种“调和”,一种解调世界之中的事物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被世界之中的事物所调制的存在方式。这种现身是我们永远无法全盘掌控的东西。不过现身绝不会损害我们的自由,反倒使自由成为可能。现身让事物同我们发生牵连,也让我们做好准备处理我们照面的事物。若非如此,我们便彻底没了行动的根据。

“作为领会的此在向着可能性筹划它的存在。由于可能性作为展开的可能性反冲到此在之中,这种领会着的、向着可能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能存在。领会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身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领会使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领会在解释中有所领会地占有它有所领会的东西。领会在解释中并不成为别的东西,而是成为它自身。在生存论上,解释植根于领会,而不是领会生自解释。领会并非要对被领会的东西有所认知,而是把领会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

——海德格尔把领会形容成是“向着可能性的策划”。他的意思是当我们把握住某样事物可能被使用的方式,或是它身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时,才叫作我们对这件事物有所领会。比如说我对剪刀有所领会,那就是说我能对它在世界之中同其他事物发生何种关系这一问题有所领会。在海德格尔看来,领会活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认知行为,领会剪刀的最好办法就是亲身去掌握使用剪刀的技能。我有没有思考什么或者我相不相信有关什么的特定事情,跟我能不能领会它没有关系。

“此在作为日常共处的存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高兴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这各种日常的存在可能性。在这里,这些他人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要紧的只是他人的不触目的、从作为共在的此在那里趁其不备就已接收过来的统治权。人本身属于他人之列,并巩固着他人的权利。”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哲学受笛卡尔的影响转入了一个犯有致命错误的方向上(笛卡尔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并不是世界之中的事物,而是我们对事物的思维)。现代哲学家们担心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人思想的存在,而海德格尔基本的“共处同在”恰是消解这种唯我论担忧的关键。我们不必费心推断他人是否存在,因为我们就在不断的跟他人接触。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而在于我是不是能做自己。因为事实表明,至少是在当即建构我的世界的日常生存之中,我的本质并非由我自己而定,而是靠他人。

海德格尔评价常人的语气可能让人以为他反对一切趋同现象,事实并非如此。他承认固定规范的做法和期望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你要自行决断打算做的每一件小事的话)。趋同现象为我们整理出一个共同的世界,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自由地做出重要决断,然而顺从与趋同现象也可能引发我们不希望接受的后果,即接受他人评判从而免除自身所做决断之责的盲从现象。海德格尔把这种形式主义称为非本真,但是本真的存在(能为自己承担责任的存在)只是一种常人的变式。所以究竟如何在这个世界之中做我自己,这个问题仍是未知。

“死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向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它的最本己的存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在这种能在中,此在就可以看清楚,此在在它自己的这一别具一格的可能性中保持其为脱离了“常人”的,也就是说,能够先行者总是已经脱离“常人”的。领会这种“能够”,却才揭露出,此在实际上已丧失在常人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

——与其他存在主义者类似,海德格尔也认为,面对生存之偶发性的正常反应是“逃离”——试图忽略或是欺骗自己如下事实:我们的生活方式对于作为人的存在而言既非必要也无“对”“错”。常人虽然会全心全意而又不假思索地投身与我们的文化规范,不过存在主义者主张,我们还是会意识到至少会隐约意识到,我们其实不必按照我们选择的方式来生活。存在主义思想家宣称,常人的一生都在做着人在未来所做之事,而在绝望的时刻,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再也无法掩饰自己藏在表面上无异议、平庸和空洞底下的畏。

海德格尔认为,世上没有办法帮我们疏解这种畏,因为世上没有关于怎样生活得确定而又正确的最终理想这种东西。但他也认为,在我们的领会和我们的选择顺从于“常人”的言行之际,我们也放弃了自身作为人类存在最为本质的东西:为自己选择的存在方式承担责任的能来,也就是作为本真之存在的能力。

保持本真绝不是项简单的任务。要是我想要“以我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世界”,这就需要花大力气“去除种种掩盖与蒙蔽”。我之所以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世界时因为此在不同于动植物等其他存在者,此在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方式,不完全受到超出自身控制的力量所固定、所强迫。我们畏的来源——我们组织世界的方式是偶发的,根本上也不是以永恒和本质之物为依据的——也是我们作为存在之最伟大尊严的来源。我们可以改变我们使用周围事物的方式、我们同周围事物发生联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改变这些事物所保有的意义。

我们对自身有所领会的方式始终是有待讨论的问题,我们的存在始终是一项尚需解决的议题。逃离我们对世界的畏——试图认定我们的社会规范就是关于常人怎样生活的最终和终极真理,从而在我们生活的偶发性上欺骗自己——也就是没有认识到我们自身的独特之处:保持本真的能力,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能力。不过死亡给了我们机会,如果我们正视死亡,就可能为我们的生存承担起责任。

“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而不只是一种真实。刻画农鞋的油画,描写罗马喷泉的诗作,不光是显示——如果它们总是有所显示的话——这种个别存在者是什么,而是使得无蔽本身在与存在者整体的关涉中发生出来。鞋具越素朴越根本地在其本质中出现,喷泉越不加修饰越纯粹地在其本质中出现,伴随它们的所有存在者就越直截、越有力地变得更具有存在者特性。于是,自行遮蔽着的存在便被澄明了。如此这般形成的明亮,将其闪光嵌入作品之中。这种被嵌入作品之中的闪光便是美。美乃是作为无蔽之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

——当事物以某种新方式被揭蔽,不同地被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时,世界就“产生”了。海德格尔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可以为世界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作品之所以有地位,靠的是让真理被人看见。很多人都会否认,艺术作品关注的问题是表现真理,他们似乎对艺术上的幻觉更感兴趣。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真理”并非关乎表现手法的正确性或准确度,而是在于向我们展示事物真正的面貌。 如果一件艺术作品是真的,那就意味着它在画作或者在雕塑中正确或实际地表现一个对象。要做到这一点,艺术作品并不需要实际地表现某些东西。“真理发生”与于艺术作品,但“这并不是说,在这里某种东西被正确地表现和描绘出来了,而是说,存在者整体被带入无蔽状态并保持于无蔽状态之中”。这些东西之所以是真或者是假,是基于“正确反映了”或“符合了”或者“一致于”某些事实、事态。(真理就是“无蔽状态”)

海德格尔并没有否认,这是“真理”一词完全合理的一种使用方式。他也没有质疑,某种主张或信仰当且仅当与事物的存在方式相符合或者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真。但他也没有否认,主张或信仰的真理是唯一甚至是最重要的一项真理。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作为整体,是通过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示出来的。艺术之所以能帮助我们把握世界的特征,靠的是以帮助建立一种能统管一切事物如何出现的统一的存在样式或者存在方式,从而“发动”一场“大地”和“世界”之间的斗争或争执。(世界本身不是一个对象,不是所有对象的总和,也不是自对象中而来的一种想法或抽象。世界始终是非对象的东西,而我们始终隶属于它。)(大地是所有那些涌现的显现被带入庇护,且确实作为涌现之物而被庇护。其特点是自行锁闭却又庇护。)

艺术作品本身便是斗争发生的地方。它“建立着”世界,也“建造着”大地——它让两者各自具有足够确定的形式,彼此之间可以发生冲突。伟大的艺术作品,其作用在于让某种组织事物的样式形成闪光并让我们与之和调,从而让世界成为可能。艺术品纯粹有简单地向我们展示事物的本质,我们因而能看见世界之中真正紧要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些作品让某些存在者发出光,形成美,从而带给我们对世界的不同感受。只有当某样东西发出光,形成美之时,我们才能收到吸引,开始投入会让新世界进入大地的种种实践。

“人们把说话视为人借助于说话器官对思想的分音节表达,但说同时也是听。习惯上,人们把说与听相互对立起来:一方说,一方听。可是,听不光是伴随着说、围绕着说而已,犹如在对话中发生的情形,说与听的同时性有着更多的意味。说从自身来说就是一种听,说乃是顺从我们所说的语言的听。所以说并非同时是一种听,而是首先就是一种听。此种顺从语言的听也先于一切通常以最不起眼的方式发生的听。只是由于我们一向已经顺从语言而有所听了,我们才能从语言而来说话。在这里我们听什么呢,我们听语言之说话。”

——在分析哲学家们看来,要获得某事物的哲学领会,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析我们谈到该事物时所使用的句子和单词。同样,海德格尔也开始认为,语言的反射是思想的中心任务,但他从语言研究中获得了与分析哲学家全然不同的经验。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逻辑结构,以了解我们心理状态和态度的结构。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和逻辑结构不那么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不同语言在建立世界上不同存在样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海德格尔认为领会语言的关键特点在于,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对语言的反应上,也就是说,语言“在我们说之前”影响和指导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之领会的方式。

语言的本质是道示事物的“道说”,它道示了被说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它在无形之中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将会道说的东西之上,从而让事物从视野中要么出现要么消失。

“这种东西处处被订造而立即到场,而且是为了本身能为进一步的订造所订造而到场。如此这般被打造的东西具有其特有的状况,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持存。”持存“一词在此的意思超出了单纯的”贮存“,并且比后者更为根本。”持存“一词眼下进入了一个名称的地位上。它所标志的,无非是为促逼着的解蔽所涉及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在持存意义上立身的东西,不再作为对象与我们相对而立。”

——海德格尔后期作品的核心论点之一就是,我们拥有的世界时一个又一个的,每一个世界都有其本质。这些世界按照各自不同的、可理解的秩序组织起来,从而给予他们的栖居者以非常不同的有关如何生活的领会。在新兴时代——技术时代,一切事物都作为需要被重新组织以使之在无限多种方面更有效、更灵活、更有用的方式而呈现。换句话说,现代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味道或感觉。在我们不断发现怎样才能最有效地重新安排事物和重新调整做法之际,我们周围之事物的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意味着我们所照面的存在者“不再作为种种对象而面朝我们立着”。我们原先需要自行调整才能适应事物的固有属性,如今不再作为具有内在属性之物而被体验。所以说,在技术时代,我们自身失去了赋予我们身份的技能和本事,而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那种接受能力。

“在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和护送终有一死者的过程中,栖居发生为对四重整体的四重保护。保护意味着:守护四重整体的本质。得到守护的东西必定被庇护。…… 栖居通过把四重整体的本质带入物种而保护着四重整体。但只有当物本身作为物而被允许在其物质中,物本身才庇护着四重整体。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乃是终有一死者爱护和保养着生长的物,并特别地建立着那些不生长的物。保养和建立乃是狭义上的筑造,就栖居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物之中而言,栖居作为这种保藏乃是一种筑造。”

——从技术层面去领会存在难免会面临将一切事物归结成资源这样的危险,于是任何东西都不再有其固定的天性、内在的善意和价值,也都不能向我们提出任何要求或者索取任何东西。在技术世界中,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随地取用一切东西,不过相应地,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需要做出任何事情——一切事物变得偶发而浅易,一切行动都成了无意义的随兴之举。技术真正的危险在于,技术会剥夺我们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类,就其本质而言,总是会被迫去做[有关如何做人的]新实验。”

要应对这种威胁,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栖居”:人类要首先在适合其本质和栖居的空间中预先建立自己。通过栖居,我们发展出适合于我们“四重整体”——与我们共居的天、地、神、人的做法和体会。然后,我们通过筑造尤为适合于这一方世界的事物,把四重整体保护在其本质之中。当我们筑造出这些东西时,我们就不再将身边的存在者简化为单纯的资源了。相反,我们会让它们具有适合自身的本质。

世界建构着我们同周围人和物的关系,正如世界建构着事物和活动相互排列和彼此牵涉的方式一样。四重整体所敞开的世界,是局部的,是特别的,其特征是由天、地、神、人在这一方世界中相互制约的方式所决定的。此四方之所以具有纯一性,是因为它们各自成其所是。海德格尔对于技术的回答是让我们受到我们世界的限制,然后学会通过筑造和保养以让物尤为适合我们的四重整体,从而“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物之中”。让这些物只可作为我们所是的那种存在方式而被使用。最终,我们会因此在自己的地方体会到家一般的感受,因为我们的做法会只朝向我们这一方世界。

向着大地和天空,凡人和诸神读后感第七篇

第一章 此在和在世存在 海德格尔的哲学话语为什么这般晦涩? 海德格尔想用日常语言来描述生存,但是日常语言本身就是生存的一部分。日常语言很适合用来谈论日常的物品、事件和经历。诗人往往需要让我们的日常语言经受极大的压力来表达超常的体验。而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会感觉到,有些东西就是没办法用言语说出来。海德格尔将他身为哲人的工作视同诗人,他愿意把德语扭曲变形,为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其实无法用言语和概念去捕捉到的经验和事物。 一切认识都活动在一个圆内,解释学循环。【为什么解释学循环可以逃避罗素悖论?】 1、解释学主要面对的是整体和部分。 2、认识整体和部分在形式逻辑上是有悖谬的,孰先孰后?但是整体和部分并不是对立的,并且现实中,我们就是以矛盾的方式把握现实。 3、逻辑是非源始的,是在手状态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所以在理解源始的东西时候,不能用形式逻辑去理解。 4、海德格尔那里,源始就是奠基性的,非源始就是被奠基的。对于胡塞尔来说,感知是最源始的东西。 现象 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 我看到一棵树;物理学家会说树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生物学家会说DNA……但对于我来说,原子、DNA并不显示自身,并没有直接体验它们。 现象学 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 现象学要求我们坚持在体验中出现的东西,学习以真正如其所是的那种显现方式来看它们。 与经验论有什么不同呢?经验论强调我们的知识来源于经验,但现象学强调的“我们把经验当作(理解为、解释为)知识/信仰”的当作本身,关注的是意向活动。传统哲学关注的是实体,实体思维;现象学强调关系思维(因缘) 传统的理解恰恰是被建构出来的,并凸显为一种单一的理解,现象学要恢复源始状态及其多样性。胡塞尔认为,源始→科学是一种成就;海德格尔认为这样的成就是值得批判的,会带来很多现代性问题;阿多诺认为一切都是被中介,“源始”是现象学家一厢情愿的想象。 例子:如果一位物理学家试图说服你,你真正看到的东西是物质实体反射回来的光波,他的论点其实是非现象学的。他混淆了两样不同的东西: 其一是我们的身体和物体在世界之中的因果作用; 其二是体验世界的实际模样。 这位物理学家的说辞也因此径直偏离了你的实际体验——公园长椅和人群,而是试图用陌生的术语来重建此种体验。由于它混淆了两样不同的东西:经验和原因,所以这种重新制造出来的问题实际上比它能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努力而又徒劳地解释,周围反复弹射的光波最终可以转变为一张公园长椅这样的体验。现象学家认为,对该现象的清晰描绘,往往比一切哲学论证都更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我们永远看不到光波,我们也永远看不到光波投射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样子。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永远没有必要把光波和光学投影转变成公园的长椅和人群。 海德格尔最具创新也最为重要的见解之一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于我们总是已经在世界之中找到自身。传统观点认为,“思维”可以在世界之外生存。按照笛卡儿(1596—1650)以来的传统看法,纵然整个世界是一场盛大的幻觉,思维依然可以想其所想,感其所感。相反,海德格尔则认为,一个存在者唯有积极参与到世界之中,才有可能拥有思想和情感。

Dasein,此在 传统:实体本身不能被经验到,亚里士多德通过理智/逻辑推出必然有一个存在者;我们认识的对象本身不受我们的认识/体验活动影响。 现象学: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必须与“我们”这个中心相关,必须与一定的情境相关。 此在的此,不是一个实体性的概念,而是一种情境:在这里;我们总是发现自己周围有特定的物体和器具实体,碰上特定的活动和目标,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形成一种特定的情境。“我听到哒哒的马蹄声”

此在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它在其存在中有所领会地对这一存在有所作为 有作为的意思是表现自己或者做出成绩。每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思想都源于自我实现的习性或方式。要是我在公司聚会上羞辱了一番自己的上司,这一行为便是植根于我那不好的或是迟钝的“作为”。同样的道理,每一种自我实现或作为的方式都牵涉到针对特定事物或人的行为。 此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源于在世界之中生存的习性或方式,此在通过行为让自身获得其存在的领会。这最终意味着,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此在不同于其他存在体,此在能够为他们在世界之中的生存方式承担起责任。 此在和众多有意义的物体(譬如公园的长椅、锤子)有着许多存在方式,不宜简化为只具有物质属性。有意义的物体正如其存在样式,与其他有意义的物体有所因缘。锤子之所以是锤子,凭的是其与钉子、木板等事物的关联,以及锤打等行动。海德格尔在后来的作品中,将其他存在样式视为动物生命和艺术作品。 此在与其他存在的区别在于,我们对自身存在有所领会,可以有所作为,这提示出:此在生存着。某些事物唯有在其存在方式是对其理应成其所是的一种特别解释之时,才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生存。启发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法国存在主义运动。 此在的一项基本特征是“向我属性”:我的存在属于我自己,我是何种人是我自己的属性,而不是他人的属性。 本真状态 Eigentlichkeit 我们在此种生存中为我们的存在负有责任。 本真意味着真实、本己,本真的此在就是指成为自己的人。接纳其“向我属性”,承认其对自身存在做出自行决断的能力。 相比之下,非本真的此在并没有对自身负起责任,而是以他人认为其应有的方式来生活。 但是非本真的存在仍然是属于我的,仍然是此在负有责任的存在。 对存在主义的影响:责任无法逃避。“我们被定了自由之罪”(萨特)。萨特仍然保留了笛卡尔以降的主观主义传统。笛卡尔认为,我们在根本上并没有在世界之中存在,我们是思想状态和经验的主观存在,是可以成为独立于周围世界之状态的东西。“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我之生存,并不需要地点,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谈谈方法)按照这种看法,我是何种人全然独立于我自身牵涉到何种实际、具体的关系。萨特的全盘自由:要想改变我是何种存在,只要改变我对事物的想法就可以了。 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我们存在方式的建立,并不在于我们的思想天性,而在于我们以特定事物和做事所确定的方式在一个地方生存。世界为此在提供了可以成其所是之方式的特定范围。世界开辟了众多可能性、提供了众多不同的器具来实现可能性。 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 此在之所以能够成其为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其存在本身,此在在世界之中有所作为,并与其他存在体发生关联。 此在与世界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为看待 第二章 世界 科学方法 我们对事物的日常理解很可能掩盖遮蔽了自然的真实运作。 培根:“人的感官是事物的量尺”是一个假象。 科学在对物理宇宙之行为的解释和建模方面颇有建树,但是否能证明,我们在世界之中的一切意义都只是一种主观投射?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混淆了宇宙和世界的概念: 一个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一个对我们而言有意义的世界,一个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物连贯和组织起来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使我们有可能在世界之中行动、思考和体验——是凭其自身而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现象,无法被简化成物理对象的单纯集合。 领会 领会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事实或知识),而是我们所做的东西。此在的领会是在此在做事情的道上得来的。 世界 世界是“在其中”积极领会(证明我们知道做何事和做此事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领会)的地方。 世界最终会给予世界之中现身的对象以结构。 当我对世界有所领会时,我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此我给自己提供了不同的“为何之故”,为自己的生活施加秩序和目的的不同方式。而当我选定了这些“能存在”中的其中一种时,我就会发现,世界被建立起来了,从而允许特定的活动和对象在为了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被使用。 世界就是我们所有行动在其中有意义的地方,我们靠懂得怎样行事来领会世界。世界有一种结构,按照组织一个人生活的所有不同种类的行动、目的、角色和方式融会而成,而这一切在我们的文化之中是触手可及的。(因此,我们可以共享同一个世界,即便我们接纳着不同的角色,原因是我们的行动互相交织也互相支撑。)正如此,所以我们在一切所做之事中响应着这种世界结构。 第三章 在世的结构之一:现身和情绪 情绪 传统:理性主义 关键:讨论主客体关系,把情绪从主体的心理状态拉出来。情绪启示我们的生存结构; 我的“此”自身弥漫着紧张局势,一头是我决断自己人生的自由,一头是我对自己无法决断之事的指派。我的内在自由和受制于“此”之间的另一种紧张关系则显现为我们的特定情绪。海德格尔认为,情绪是在我们存在的一种通用结构的实例,他把这种结构称为“心理状态”(state-of-mind),即是指我们向世界现身的方式。不过,海德格尔的术语Befindlichkeit译成“心理状态”这样的表达就太差劲了,我会将之相应替换成更准确的“现身情态”(disposedness)。 情绪不是纯主观或客观的。漆黑的小巷并不是客观上可怕的,并不是说所有人在巷子里都会害怕,我也不是每次走巷子都会感到恐惧。情绪是“从在世本身中升起来的”。我们的自我作为、我们同周围事物和人的自我关系,这一切方式的整体便产生出情绪。 第一,我在巷子里感到恐惧,说明了我与自己周围的世界各自站在何种地位上——这表明我在威胁之物面前是何等脆弱,我对庇护之所是何等渴求等等;第二,我们看到,这让作为整体的情境变得相当不同,并且可以让我在这一整体之中专注于也把注意力投向于特定事物之上;第三,当我感到恐惧时,我体验着事物,此时事物正以特殊的方式同我发生牵连,事物正变得非常重要或是无关紧要。所有这些特点加在一起,显示了我所受这个世界的指派状态——我接受了这个向我展示自己的世界,我发现自己在参照这个世界,我领受了这个世界关于我该如何行事的决断。【恐惧是我同自身所处情境的一种关系】 被抛境况 为什么讲被抛?在传统理解中,情绪是一种(应该)控制的东西。海德格尔要讲情绪不是一种从内心产生的主观状态,不是自由可控的,而是被给予的/被抛。是我们进入了情绪,而不是我们产生了情绪。海德格尔强调,我们的生存不是某种完美的——无情绪的理性认知的状态。 被抛入超出自身控制的境地。【恐惧】 通过我们的恐惧,某些可能性变得重要,某些变得不重要。 事物同我们发生牵连的方式,并不是我们自由决断的,而是由世界安排的方式和我们现身于世界中的方式所强加给我们的。 总结: 世界总是以一种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的特定方式现身或安排; 另外一项要素则是,我们自身总是以一种特定方式向事物现身, 而事物总是这样那样地同我们发生牵连。 事物发生牵连的方式显现为我们的情绪,情绪通过以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现身于世界之中的事物,并且受世界之中的事物所调和,从而支配和构建着我们的作为。 因此,现身是一种“调和”,一种解调世界之中的事物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被世界之中的事物所调制的存在方式。 这种现身是我们永远无法全盘掌控的东西。不过,现身绝不会损害我们的自由,反倒使自由成为可能。现身让事物同我们发生牵连,也让我们做好准备处理我们照面的事物。若非如此,我们便彻底没了行动的根据。 第四章 在世的结构之二:领会和解释 领会和解释不是某种大脑状态,而是在世界之中的某种行为方式 能领会的不是大脑,而是在世界之中的全部存在。而我们所领会到的也不是一种大脑状态,而是在世界之中的事物。因此,海德格尔假定,我们对世界万物的所有经验,都牵涉到一种领会和一种解释。 领会 向着可能性的筹划。 领会活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认知行为,领会剪刀的最好办法,就是亲身去掌握使用剪刀的技能。 领会既解放了我们,也限制了我们(限制了可能性)。 按照传统看法,一幅画并不真正 是一幅画。我们只是将画布颜料上映射出来的光波所产生的刺激作为一幅画来对待。不过,海德格尔对于领会的描述帮助我们认识到,使画成为画,此种意义的结构建立于世界之中;这不仅仅是我们大脑所创造出来的。画作属于器具和活动的整体环境——画作在画廊里、圣坛上被挂起,画作在拍卖会上被买卖,在胆大包天的抢劫案里被偷盗,画作有很多内容相关的书籍,有时候还有法律来为画作保驾护航。这些世间的环境是非常真实的,它们建构了我们可能发生关联的方式,甚至独立于一切我们所思所想之外来看这些画。将某一对象称为杰作,此种信息恐怕不会靠光波来携带。然而,此种信息又确实存在于世界之中,而且只要我们学到辨识的技法,它就能够被感知到。 我对世界的领会,包括了我周遭种种物体和人同我及其相互之间发生关联的各种可能方式的一种把握。其中最重要的是我自身的可能性。 当我懂得如何向着我的世界所开启的可能性来筹划时,我就我的世界有所领会了。 解释 “把领会中所筹划的可能性整理出来”。 解释不必对被领会之物有所认知,解释是对可能性的一种承接和发展。

总结:不同于笛卡尔以来的大多数哲学家,海德格尔将看、领会、解释这些基本的人类活动解读成为对世界的实践取向,而非精神状态。 第五章 日常和常人 笛卡尔以来的传统:我们没有办法触及事物本身,中间必然隔着一层思维的面纱。人真正能够立马知晓的全部事情就是他自己的思维。 导致的问题是:他人是否存在? 日常生活表明,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他人是不是真的存在,而在于我是不是能做自己。 第六章 死亡和本真 海德格尔与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哲学正居于西方思想中存在主义传统的核心,此传统认为所有哲学必须以我们在世界之中的个人的、亲历的牵连为根基。存在主义者看重激情胜过理性超然,看重人类自由胜过物理世界的机械运作,看重无根状态胜过我们生活方式的任意状态,这跟世界之终极理性的信仰截然相反。 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全心钻营与死有关的种种事件,我们就会错失死在生存上的核心建构。 生存论意义上的死亡不同于亡故(生物学意义)、死去(失去在世存在) 死亡以何种方式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死是一种无所关联的、确知的、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存在与时间》,303页) 1、死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它是悬临的、必然的。 2、死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死在什么时候降临,事实上死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刻。 3、死是确知的,不是因为我们能证明死会来找我们,而是因为死的可能性影响了我们在世界之中对一切事物的经验。 4、死是无所关联的,因为死表明了我们跟其他人和其他物的关联不会最终使我们成为我们这样的存在。 第七章 真理和艺术 大地 亚里士多德和希腊人将大地当成是抵抗却又支撑我们加诸事物之形式的材料。 物质是经院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称的是某对象经受表面千变万化而留存或坚持下来的东西。物质靠自身就能留存下来。 海德格尔认为,大地具有两项基本特点:出现于世界之中的所有存在者,庇护和支撑了这些存在者以及与之发生牵涉的行为和活动 大地和世界的区别: 1、世界植根于大地【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别】 2、世界是建构性的,关乎意义、关系建构和规范方向;大地则一方面提供支撑式的质料性,一方面隐藏一些条件 3、世界提供了概念化的方向,而大地根本上抗拒概念化 大地之为大地,正是由于这种自行封闭却又庇护的特点,而不是因为大地具有任何一种特定的质料属性。 “海德格尔啊海德格尔,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大地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想找到一种方式,好让一切世界中的事物都能独立地被人理解。但海德格尔的观点是,要领会世间万物,根本没有这种超然于世界的视角。每当我们对任何事物有所领会,我们的领会都是基于我们的世界,都是建立在大地退出这样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详细说明大地是什么东西,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应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去命名大地显现的方式。但这不应该让你以为“大地”是抽象的概念。总有些东西抵抗而又支撑着我们的行动,总有些东西非常之真实。 【大地为什么会退出?】因为生活行动本身不需要很多时候也不能伴随着对该行动的认知;你在踢足球的时候,要想踢得好,不能思考为什么重力使得足球下坠,而是要投入进去,人球合一,思考在游戏规则如何得分 艺术 艺术的“真理”并非关乎表现手法的正确性或准确度,而是在于向我们展示事物真正的面貌。要做到这一点,艺术作品并不需要实际地表现某些东西。“真理发生”于艺术作品,但“这并不是说,在这里某种东西被正确地表现和描绘出来了,而是说,存在者整体被带入无蔽状态并保持于无蔽状态之中”。【真理就是无蔽状态。】 世界作为整体,是通过艺术作品而向我们展示出来的。→通过发动大地和世界之间的争斗和争执→靠的是帮助建立一种能统管一切事物如何出现的统一存在样式或存在方式。 艺术既建立着世界,又建造着大地;这件作品让某些存在者发出光,形成美,从而带给我们对世界的不同感受。只有当某样东西发出光,形成美之时,我们才能受到吸引,开始投入会让新世界进入大地的种种实践。 所谓发出光,是说设立一种吸引我们向它而去的新的生存方式或样式。 海德格尔对于艺术作品的阐述,有助于解释他为何易于受到国家社会主义的蛊惑。他把纳粹主义看成是改变当前世界配置的机会,看成是把德国扯出现代主义,为生存开辟新的可能性的机会。因为大地,奠定新世界的种种决断的基础,无法得到澄明——事实上必须自行锁闭从而统管新世界,所以那些被新的艺术作品或其他闪光之物所吸引的人,那些在作品的闪亮中“转变存在者”的人,(参见《哲学论稿》,96页)总是容易陷入这样的危险中:结果得到的世界比现有的生存模式更加可怕。海德格尔似乎从没有对此种危险抱以更多认识,这一点理应受到非难。 第八章 语言 在分析哲学家看来,要获得某事物的哲学领会,唯一的办法就是分析我们谈到该事物时所使用的句子或单词。分析哲学家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逻辑结构,以了解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态度的结构。 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和逻辑结构不那么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不同语言在建立世界上不同存在样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海德格尔看来,领会语言的关键特点在于,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对语言的反应上,也就是说,语言“在我们说之前”影响和指导我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之领会的方式。 源始语言 源始语言先于一切人类说话的表达,人类说话往往通过将事物置入一定的结构而产生世界中显著的特殊特征。 源始语言是无声的,它向我们显示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什么是不重要的事情,看清事物应该如何互相安排起来。日常语言表达了源始语言让我们看清世界依照某种存在方式而排列和组织起来。 本质 传统哲学里,某事物的本质就是使该事物成其所是的本质属性,或者是我们把握此事物之所是的本质概念。 海德格尔:事物的本质是某种能带领我们认识到本质属性或本质概念的东西。本质是一个动词。因此事物的本质可能会随历史变化。 第九章 技术 海德格尔后期作品的核心论点之一就是,我们拥有的世界是一个又一个的,每一个世界都有其自己的本质。这些世界按照各自不同的、可理解的秩序组织起来,从而给予他们的栖居者以非常不同的有关如何生活的领会。 技术 技术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从一切事物那里获取最大可能的使用 旧时代的技术是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使用事物;现代技术是一种促逼自然能量的摆置,将事物从其自然条件中拿走。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