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科学知识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动物学家在星际旅行中遇到各种奇特生物的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尊重。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好奇。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一)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内容问题,读起来非常别扭。
比如P11的“自然选择的这种短视性在实际上让我们对外星生命的预测得以大为简化。”
但是内容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生物学家来阐释:外星人究竟是啥样的?
还引用了一些《星际迷航》的词儿,例如:
史波克:舰长,我们都知道,我不是人类。
柯克:史波克,你知道吗?所有人都是人类。
史波克:我觉得这种说法侮辱了我。
也引用了很多不错的图片,可惜都是黑白的。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二)
作者作为动物学家,他对外星人的估量受其专业之视野。
作者从最早期的生物进化说起。
从生物的腿的进化讲到智商、社群协同性。
以此建立起进化的轮廓,即进化服从于生物的繁衍收益原则。
那么外星人也是如此。
因为作者强调这种进化的轮廓是普适性的。
然后哪怕作者通过动物的进化来揣测外星人可能具有的演化路径与能力。
也始终无法突破可能存在的认知屏障。
地球上的人类可能无法真正理解高维度层次的差异。
黑森林的降维打击之可能性无法取消。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三)
首先,这是一本具有专业性的科普书籍,以动物学家的名义研究外星生命,角度十分创新。在看到封面五颜六色的动物轮廓的一瞬间,就对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好奇。
长久以来,人们对外星生命的刻板印象来自于科幻电影中的特效,这无疑是虚构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而这本书的作者从非常科学的阐述中让人对外星生命有了新的幻想。
同时,这本书对于地球生命也是意义重大的,事实上这是关于普遍生命的研究。如果对外星生命没有兴趣,不妨作为一本了解地球生命的形态、运动、语言等等的书籍来阅读。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四)
这是本很开脑洞的书,由动物学家讲外星生物好像不搭界,但动物学家能找到生命的共性,所以这本书是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为什么。所有的生命都共享什么”的书。 在 AI 已经突破 G 点的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如庄周梦蝶,思索什么是生命,AI 是否是人类的延续,还是人类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本书,研讨地球动物的演进,畅享外太空生命的形态。 “生物”应该遵从自然进化的法则。“生物”应该按照进化的阶段(谱系)分类而不是外表,形态或功能,如鲸鱼不是鱼,蝙蝠不是鸟。自然选择是人类和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共同选择。“生物”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三种普遍稀缺的资源:能量,空间和时间。早期这三种资源充足时,“生物”是不动的。“生物”传播信息的手段:声,光,嗅,电。“智能”,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关于数学,有观点认为“数学语言是宇宙通行语言”,智力的进化是数学能力的进化,超算正为我们展现这个过程。社会性协作群居,协作利于更好的进化,这样外星生物也应该是社会性动物。信息是财富“通货”,语言是一种信息交换的手段。 以上通过对地球生物进化需要的主要特征,让我们审视人工智能-机器人,是生物进化的辅助工具还是终极?过去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只会不断的重复,机械的复制,但现在的 AI 如果智力突破超越人类,那会怎样?本书并没有准确的答案,但会引起我们思考,人之为人(human condition)-人的条件。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五)
相比这本书的封面,更喜欢它的思路。 拿到书之前,结合书名、封面,有点担心作者会按一定的思路罗列一些可能的外星生命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可能有趣,但可能会过于想当然了。 而拿到书随便翻了翻的感受,作者的思路,是在讨论一些普遍性更强的东西:直立行走可能会很特殊,但生命的运动会更普遍;语言可能很特殊,但信息交流会更普遍;甚至在细胞生命都是特殊情况的时候,生命的社会性会更普遍。 沿着这种普遍性的思路去推断外星生命的形式,也许会比常见的大眼睛光头形象更靠谱吧。 但是读完之后,却产生了另一种感受: 作者动物学家的背景局限了他的思路,整本书试图分析生命的共性,并将至推导到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之上。 但是,用动物的共性去推导外星生命就显得有点局限了,毕竟即使是在地球上,按照食物链那十不存一的能量物质传递方式,虽然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丰富多彩,但以植物和微生物为代表的生产者和分解者也扮演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这本书里,动物之外的元素几乎被忽略了,似乎外星生命不是以动物的形式存在就对不起作者的专业似的。
但思路局限在动物领域之后,运动方式、交流形式,这样的要素在推断外星生命时占用巨大的篇幅。
显得有点不够“外星”,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希望有更多类似的书,比如《地质学家星际漫游指南》,《气象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数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之类的,大约能拼出一张更开阔的外星生命图景吧。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六)
你有认真抬头看过天空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和《三体》中的史强队长一样,太多的现实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都忘记了抬头看看。被光污染包围的我也是一样,直到几个月前,睡不着的我起身坐在桌前,意外的发现这天的星空格外的亮,几颗明星在手机软件的辅助下,得以一一对应,猎户座的腰带极具特征,而天狼星也极其耀眼。 抬头看着天空,有时感觉极为“寂寥”,硕大的宇宙只有地球上有生物,孤独之感油然而来。但是我一直相信,硕大的宇宙怎么可能只有地球存在生物呢?那么这些生物会长什么样子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提起外星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各种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但是从我的直觉来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物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更何况如此遥远的地方呢? 这本书单单是标题就彻彻底底的吸引了我,毕竟外星人这一话题,在真正接触到之前,娱乐性是远远大于科学性的,从科学角度来探讨的书籍少之又少。这本书通过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以“自然选择”为基石,来对外星生物的各个角度来进行推测。 书籍并不会对某些东西下定论,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思考的思路,来引导每个人能够学会如何科学的进行思考。毕竟真理是在当前环境下得出的,他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前进,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发展。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七)
从不同时间段的形态功能、生物性质、运动交流、社群信息语言等方面分析考察地球生命,从而对外星生命的性质做出预测,是有丰富理论基础的科学猜想,逻辑清晰且全面,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书。
但不要对“星际漫游指南”有太大期待,作者讨论的还是已知的生物,基础再全面也有些割裂,或者可以说如果真如作者预测的那样挺没意思的。
虽然跟我想看的有点差距,但这仍然是一本可读性强的书,从扩展阅读种草了很多书。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八)
我个人对地外生命,有着蓬勃的好奇心,但不得不承认,我的好奇心是非科学的。
我倾向于认为地外一定有生命,但是这个生命体真的存在,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超出了我的想象,就好比我也觉得有鬼,但鬼真的就是复制人生前的样貌,只不过更虚一些吗,其实也不一定。但是鬼跟外星生命,我都不太想亲眼看到,因为人对超出想象的东西,直观感受都是恐惧。
所以各种媒介呈现的外星生命多半都是要来伤害地球人的,且样貌都能在地球生命中找到类似的拼接,理性是面对恐惧的一道有效屏障,这本书确实做到了系统、科学的对外星生命进行了各方面的推演。
正文部分有大概313页,满满都是字,甚至连科普类图书标配大而精的图都压缩了尺寸,应该是为了给文字部分腾地方吧,字号儿也是属于偏小的,所以每页的文字量很紧实,满字党应该会狂喜,喜欢详尽解读和推演类的读者,应该也会得到阅读满足感。
作者确实是在满足我们对外星生命好奇的同时,在努力用科学理论来推演和解释,同时又不希望我们丢掉想象力,所以有一小节的标题叫“会说话的恐龙”,大有一种“噢 你是这么猜想的?那我们看看可行不可行啊。”的平等讨论的氛围感。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最后感谢的是他的狗,尽管达尔文应该不想感谢作者,因为作者的狗叫达尔文,但这个感谢就很动物学家。
这本书读起来速度不会很快,作者也承认在书里提及的很多概念都非常复杂,能看出来他确实也在努力简化,用地球的普遍法则去套用地外,从书的第一章说到最后一章,都一再的在表明:复杂系统在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
面对这个鬼打墙似的结论,这本书最终肯定是无法给出任何关于外星生命的精准的答案的,它只能给出近似结果。
但是,怎么说呢,能近一点儿就是近了一点儿啊。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九)
在上海拥挤的9号线上,趁着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读完了本书。
本书是由剑桥大学研究员、动物学家Arik Kershenbaum所著。这本书通过考察地球上的动物和它们的行为,来探索外星生命可能的性质和演化。Kershenbaum运用现代生物学的原理,特别是关于动物行为和通信的理论和演化的轨迹,去推测外星生物可能具备的特性。 书中,Kershenbaum讨论了生活在地球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如何通过自然选择适应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这些适应性特征可能如何在外星环境中出现。他提出,尽管外星世界的环境可能迥异于地球,但生命的基本规律,如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在其他星球上发展出类似的生存策略。 书中也讨论了智能生命的可能性,以及如果外星生命具有智能,它们可能如何沟通和构建社会。Kershenbaum假设,尽管外星生命的形态可能与地球生命截然不同,但它们的社会行为和沟通方式可能与地球上的某些动物类似。
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尽管我们可能倾向于将人类视为特殊的存在,但在宇宙的大背景下,我们可能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我们所展示的社会行为、沟通方式,甚至是技术创新,可能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中有着其它生命形式的对应物。这样的思考促使我重新审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连。 同时,Kershenbaum也提醒我们,尽管有可能存在与地球生命相似的外星生命,但这种生命可能也会有它们独特的演化路径和生存策略。这种独特性可能会让我们对于生命和智慧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解。通过推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我们也在探讨人类的未来和我们可能在宇宙中的角色。 结束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自己对于生命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本书不仅是对外星生命的一种科学猜想,它也是一个关于地球上生命共通点的探索之旅。Kershenbaum用他的知识和想象力为我们绘制了一个可能存在的,更加宏大的生命网络图谱。
本书翻译流畅,正文的宋体字是我所喜欢的字体,读起来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书的最后提供了延伸阅读书单,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书中涉及到一些哲学理论,如人类语言的本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十)
我们一直有个疑问,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如果有,是类似E.T外星人那样温情的会面,还是一触即发的血腥文明之战?
作者阿里克·克申鲍姆在书的开篇就告诉我们,“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几乎无可避免,但关于这些生命的情况,我们又似乎不可能有所知晓。”
我一直觉得写作不应该是空穴来风,而是要基于自身的经历。
这位动物学家在黄石公园研究过狼的嚎叫,他的狗狗取名为Darwin(达尔文),相互陪伴彼此走过了两万公里路程。在那些安静而深沉的时光里,他有了写书的灵感。
莱姆在《索拉里斯星》构造了一片会呼吸的有生命的海洋,它就像一面镜子,把人类的无知和脆弱映照出来。也许我们一直找不到外星生物,是基于我们的假设还太浅薄。
作者的写法另辟蹊径,通过自然选择的宇宙机制、进化的趋同性去推测外星生物的形态和生存方式。比如谈到智力的章节,作者认为在其他星球也存在学习的行为,直到进化成为我们所说的“超级智慧”。这与我们在地球上所经历的一样。
正如克拉克在《与罗摩相会》里说道:“人们从未真正了解宇宙,但从未停止探索。” 在这场星际漫游之旅,我们更加了解到人不是不可取代的独特生物,也许还有更高阶的文明和智慧群体存在的可能。
当我们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外星人的时候,请放下姿态。无论它们现在身在何处,我们仍然为它们保留一席之地。
作为生物学不怎么懂的科幻小白,读本书的另一大收获是被种草了大量的书单,如霍伊尔的《黑云》、卡尔萨根的《接触》、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等。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十一)
之前每次看到外星生命探索的新闻,看到的结论都是某某星球没有液态水,也没有氧气,没有生命迹象。我每次都有疑问,为什么外星生命一定需要水和氧气呢?难道就没有不需要氧气也能存活的生命吗?
看到这本《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的时候,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作者并没有靠猜想或者幻想来“想象”外星生命的样子,而是试图从地球生命的进化和演变,来推测外星生命可能的样子。让我在一本类科普读物上,看出了推理的味道,让我这个喜欢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的推理爱好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从引言的部分开始,作者讲了全书推断的方法,这种方法让我在推断外星生命的时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又有了新的认知。比如讲到形态与功能,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到外星人的样子,但我们可以从生存的环境来推断“它们”的行为。
引言中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经常面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本科新生。他们从考察记忆能力的考试中摆脱出来之后,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告诉他们:对事实的记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概念的理解,面对大自然,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全书都是从底层逻辑出发,从地球生命的进化和发展,来推断外星生命。
也许会有人想,外星生命的存在有那么重要吗?我觉得这本书的立意很宏大的一点,是除了从科学的角度探索外星生命的存在之外,作者也思考了一个很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果外星生命是存在的,如果真的有外星“人”,那么这对于“人”的本质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The Zoologist's Guide to the Galaxy,让我想起同是英文作家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银河系漫游指南》。银河系漫游指南从一种趣味和幽默的角度让我对世界产生了全新的思考,这本书也同样,从科学的推断出发,最后回归到了一种普遍生命层面的宇宙观,从论证的方法到思考的深度,这本书都会被我列入今年很想推荐的Top3。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十二)
这些年读自然科学科普类的书籍,越来越喜欢读新书,和社科类不同的是,自然科学有时效性的存在,窃以为,读自然科学就应该读前沿作品,这本就是一本前沿的、有深度的作品。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大概是:
早期的生命很简单,它们从无生命的来源获取能量,可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能量来源都是其行星所在的星系中的恒星光照,同时也有可能直接来源于行星本身发出的热量,或许还有其他来源,比如辐射。
第一次创新是某些生命形式(我们称之为“掠食者”)开始从其他生命(“猎物”)身上直接获取能量,利用他人从自然界捕获的能量(见第3章)。不劳而获永远是一种选项,同时博弈理论也似乎决定了这种“作弊”行为的进化不可避免。
为了吃掉对方,以及不被对方吃掉,掠食者和猎物同时展开了竞争,运动也由此产生(见第4章)。
一旦生命体进化出了运动功能,社会行为就随之产生(见第7章)。猎物动物可以通过集群的方式降低自己被吃掉的概率,而这也为更积极的防御策略提供了可能性:警戒行为、建立群体结构等。
当任意两个生命体彼此产生联系的时候,交流就成为必要(见第5章),至少它们可以通过交流找到彼此。
最晚到这个时候,不管是互相帮助,还是彼此竞争(可以是相似的生物,也可以是存在于掠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生命体的复杂互动导致了智力的进化(见第6章),即预测世界判断何种情况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能力。
交流、社会性行为和智力的互相叠加导致了交流系统的进化,这种系统中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见第8章),同时也造成了可能与我们甚为相似的生态系统的出现。即使外星生物的具体样貌,甚至是组成身体的化学成分都完全无法被我们预测,但它们一定也会像地球上的动物一样,发出鸟鸣、狮吼,或者海豚的哨声。
这种生态系统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并不知道。或许很难进一步继续进化。我们知道它至少在这个宇宙中发生了一次,但这一次进化从开始到现在花费了至少30亿年的时间。无论原因与机制如何,在某个时间点上,复杂的交流会进化成语言(见第9章)。
最终,某种社会性、具有智力、拥有语言能力的生命体或将不可避免地发展出复杂的科技。我们很难预见其他方向的发展结果。很快,他们将造出宇宙飞船,探索宇宙--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没有在发展到这一步之前将自己毁灭。
喜欢企鹅出品的引进作品,少一颗星是因为翻译还有提升空间。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十三)
你或许会觉得这本书是关于外星人的,但事实上它同时也是关于普遍生命的。我是说,所有的生命,即位于其最基本意义上的生命。它并不是一本某颗特定星球上的生命名录,而是一本关于理解「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为什么,所有的生命都共享什么」的书。
这本书的书名完全有误导之嫌,好好地探索地球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一点问题都没有,也是作者所擅长的,完全处于他的能力圈范围。
非要往外星生命去套,还美其名曰揭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不知是作者使然还是编辑所为。营销的痕迹过重了。其抓住的正是人们对外星生命甚至外星文明的好奇心。然而,用人类既有的经验去解释宏大宇宙中的一切,还是太超纲了。
话说回来,这本书关于普遍意义的生物学规律阐释得还算透彻,从形态与功能、能量交换与获取、运动、交流渠道、智力、社会性、信息交互、语言8个维度理解生命。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学知识。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一读。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十四)
其实拿到这本书我有点拖延症犯了,还有一点就是抵触心理。为什么呢?因为我自诩为文科生已经好多年了,而那些粗略翻开的,第一感觉好久没有这么小字的排版了,虽然可能对于岁数日渐增大的我不怎么友好,但我依然觉得这是出版方很良心的做法,开本没有超标,但是体量足足可以翻1.5倍,纵观现今在排版上搞事情的套路来说,这是一个好印象,但同时,就有一种好多字,咋么办的摆烂情绪。
但其实,就像很多事情的共同道理一样,开始了就好了。其实书的体系非常清晰,和其他国外科普向作品的布局差不多。基本一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篇专题论文书集。作者一般都会在第一篇有个概论来梳理自己的写作框架,近几年重新涉猎各种科普向的书,就会非常熟悉且容易上手读起来了。
作者是动物学家,以动物学研究中的“自然选择-进化”理论撑起了对外星人的对比猜想。关于动物学的分类基础理论,让我们从动物学出发,对外星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可能推论。
这本书与其说让我对外星人异想天开的脑洞一场,更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动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一些有趣的点,还有对身为人的更深的理解,从动物学出发。
比如关于进化,自然选择了优秀易存活的形态,淘汰了不适应的,而同时我们自身也在为了适应环境调整自身,这是个双向的过程。而进化中最大的促因是,变化。巨变带来进化的加速迭代,一切都是互相影响的。这让我想起近期看过的一句话,有时候人类的进步就是因为不听话,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是我的联想。或许一成不变的生活规律是动物的常态,而人类之所以区分,是因为每天都在接受与之前一天不一样的生活,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不同,我们也是不停更新的。而重复和停滞,就是阻碍我们变得更好的外部因素。
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性的考量,这真是个普遍适用的道理,所谓,人不能放弃思考,差不多也是进化自身的需求吧。
书里有很多对于我来说是可爱炫技的小知识,比如鸟类的四次进化是什么?关于鲸鱼是不是哺乳动物的争议点,还有动物之间的交流,嗅觉到语言,到社会化的群体性,又延伸到了智力这个不可言说的东西,最后科学家们不可避免都喜欢说一说人工智能对自己学科研究的影响和前瞻性。
整本书读进去就没啥难度,也推荐给学生看,我觉得这样一本书读下来,比课本系统性强的多。现在的课本让大家找不到学科的意义和兴趣所在,所以我还是推荐这类书给学生,不是浪费时间,是发现学习的某种潜在乐趣吧,所谓无用之书的快乐,与考试无关,与自身息息相关,我是这么想的。
《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读后感(篇十五)
无论如何,地球上的生命进化都是一个永恒且伟大的话题,生命繁衍的密码在于进化,而进化在时间长河中的偶然性是不可复制的,这就造成了物种起源、进化乃至于现代,都是一种偶然性的现状和结果,这是一个必须确认的前提。
现代的考古学家和科学家们在研究地球与生物进化的时候,都是根据一些化石标本进行历史推演,虽然这种以今论古的方法有着较大的误差,但这仍然是人类了解和阐述地球生命进化文明的最佳方式,因为,进化必然是有迹可循的!
如果把地球上的生命形态称之为地球生物的话,作为对比, 人类文明一直以来都想要接触和了解的外星生物会是什么样子呢?
由国际著名动物学家阿里克·克申鲍姆博士著作的《动物学家的星际漫游指南》就是一部根据地球已有生物的进化和生存状态的实际情况,通过生物衍变和逻辑推理,合理的畅谈外星生物生命形态的著作,不得不说,这个命题非常前卫。
一直以来,人类文明对于地外文明都有着极大的兴趣,从古时的观望星空,到现代的天文望远镜,持续发送的深空密码,以及送往月球和火星等的探测器,全都是为了探测外部星球的生态环境以及外星文明,甚至是接触外星人!
但是,外星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看惯了科幻电影和小说中那些外星人的样子,人们的心中大致有了一个了解,虽然这些都是导演和作者幻想和构思后的样子,但这种合理的畅想必然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为没有人类真正见过外星生物。
在生物生命的进化过程中,经受过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尤其是火山、水源、天气以及空气中的成分等等,各种限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必然导致物种的进化,并且这种进化是被动的、被迫的。
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如此,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星生物的进化同样不超这个范畴。并且如果按此类推的话,如果外星生物存在,那么它们就一定会产生各自的交流方式,同时还有沟通与社交,另外,当然有其自己的社会活动,如果是发达地外文明的话,还会有一定的科技文明,像人们常说的那些飞船,武器,意识交流等等都不在话下。
对于外星生物来讲,有理由相信它们的这种进化也并非是按照既定的条件进行,而是夹杂在多种因素并发的情况下的一种超自然的发展,进化的过程使得极少一部分生物得以存活,并且艰难的持续下去。基本上,外星物种和生命体的自然淘汰率都会在绝大多数,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依然适用,并且发挥的淋漓尽致。
地球上的环境大家都已经很了解,那么对于外星系的一些星球来讲,天然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进化环境,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大概都是从海洋中首先进化,但是外星生物就未必如此了,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因为外星生物可能以一种更为奇特的方式诞生和进化,这些都是匪夷所思的,但未必不会出现。
作者在书中还言简意赅的介绍了地球和生物们的进化历史,然后合理的畅想了外星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这种富有科幻意识和现有生物科学的预见性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因为从根本上,人类文明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了解地球以内的生命形态了,而是以一种庞大的胸怀展望地外文明,一切都是神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