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离》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家庭在经历父亲去世后的分裂和重建过程。故事中的人物面对痛苦和挑战,最终通过团结和信念重建了家庭的和谐。这部小说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家庭的重要性,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大分离读后感(一)
与97年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类似主题但人气小很多,不做比较只做简单阐述。 新旧大陆首先是气候和地理的区别,这就形成了动植物的区别和经济的区别,自然也形成了文化思想的区别。 旧大陆(欧亚大陆)主要地处热带和温带,幅员辽阔,且季风气候相对温和,这种自然环境,首先拥有大量的可驯化的植物和动物,这是形成农耕和游牧两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基础,同时东西走向的广阔地域,不仅方便动植物驯养的广泛传播,也非常方便人类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传播,从而使欧亚大陆不仅先进入农业文明,还在商业,工业,宗教,哲科等全面领先发展。 而在1.2万年前白令海峡区隔后的新大陆(美洲大陆),地理特征首先是可驯化的动植物很少,经济形式长期处于部分农耕和部分狩猎的状态,没有游牧经济,也很少有商贸往来,人类相对处于孤立生存发展的状态。此外美洲地理最大的特点是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相关的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会摧毁好不容易诞生的文明,更让人长期处于对自然神灵的恐惧之中,文化停滞在“万物有灵”的萨满阶段也是不足为奇了。
大分离读后感(二)
原本共同走出非洲的早期人类祖先,如何在两块截然不同的大陆上,走上了殊途命运。
简单来说,美洲看似资源丰饶,但却因为独有的地理与气候,以及资源特征,让早期来此定居的人类先祖进入了“Hard 模式”。首先,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限制了生物物种的迁徙、交流,使得美洲总体生物多样性逊色于欧亚大陆。来到这里的人类祖先,可驯化利用的生物资源较少,而自身的基因丰富度也大大降低,延缓了演化速度。不仅如此,单个物种一旦遭遇突发性生态灾难,很难重建。另外,由于美洲处于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频繁,而太平洋上诞生的极端气候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侵袭人口稠密的美洲西海岸。
沃森分析,极端气候,与世隔绝,以及自然资源选择的有限性,三大不利条件一起,限制了美洲早期文明发展的速度和上限,导致这里无法迅速发展出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从而也无法建构足够复杂的社会和国家组织。更糟糕的是,极端气候和严苛的自然环境,给美洲原住民的精神世界蒙上了一层悲观消极和不可知的色彩,从而直接导致美洲原生的宗教长期停留在原始的自然崇拜阶段,经常发生掠夺战争,获取战俘作为活人祭祀。这些理念没能进化到更高的阶段,起到构建社会道德与共识的作用。这样就让古代的美洲国家,无法有效发展技术与经济。美洲陷入了人口数量和社会停滞不前的局面。
当然,作者沃森之所以做出如此详细和宏大的分析,并不是想简单地得出某种种族文化优劣的定论。他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痛惜:在15世纪殖民时代,面对独特而别具一格的文化,欧洲殖民者并没有给予尊重和珍惜,而是毫不留情地毁灭了它大部分的文化记载与积淀,并把美洲大陆纳入了一种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持续加以剥削和掠夺。而在积极引入近代先进技术之后,美洲本土经济也有了迅速和持续的发展。例如,今天的美洲已经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粮食与肉类出口地区。美洲本地居民,也在坚持不懈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其次,沃森反复强调,自己的研究是在以古代美洲的教训,提醒今天全球所有人类:作为整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要想持续生存发展,就必须做到三点:时刻针对身边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危机与问题,迅速做出感知,进行分析。其次,努力与不同的人群和文明进行交流,取长补短。第三,不要被自身的环境与资源所束缚,要始终致力于探索未知的边疆,发现全新的资源与解决之道。只有这样,古老的美洲悲剧,才不会重演。
大分离读后感(三)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看完彼得·沃森(Peter Watson,1943- )的《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The Great Divide:History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Old World and New,孙艳萍(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这部巨著。厚厚的一本书,上下班背着还是很有分量的。 作者彼得·沃森,是英国著名文化史家、新闻记者和小说家。,就读于伦敦和罗马的达勒姆大学,曾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伦敦时报》等主流报刊当过记者,写过专栏,还曾为《旁观者》等流行杂志撰稿,1997年至2007年受聘为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德国天才》等。 旧大陆是指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认识的世界,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与此相区别,新大陆主要指美洲大陆。《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的内容如其副标题所示,主要研究了大约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1500年的新旧大陆历史,探究旧世界的人类为何以及如何与新世界的人类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进入美洲大陆,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旧大陆的人们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时空里,面对着各异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群落,各自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会。 作者充分运用了人类学、考古学、天文学、地理学、神话学、宗教学、生物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中所实现的不同潜能,也呈现出新旧大陆人类社会殊途命运的综合图景。全书分为四部分,导论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篇,揭示了新旧世界分离的开始;第一部分讲述第一批美洲人与旧大陆居民的差异,详细介绍了美洲印第安人的基因、语言、神话传说、民族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新旧大陆的自然差异,探讨新旧世界自然状况的不同,包括地形地貌、野生动植物、自然灾害等的不同,而导致驯养的家畜,培育的农作物、农耕技术、祭祀制度等的差异;第三部分探讨新旧大陆的人性演化的差异与原因,从城市发展、文化发展、战争、一神教的产生及祭祀制度的终结、民主、货币和自然观的形成、宗教、庆典等方面详细展开论述;最后的结语部分,通过对之前的研究的回顾,总结了不同的心理和科技因素对新旧世界产生的影响,指出“萨满和牧羊人代表了新旧大陆的分离。” 将看似不同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各种学科来加以建构,从而得出一系列新颖的而又让人信服的结论是这部思想史的一大特色。像作者通过分析新旧大陆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的不同,从而得出“旧大陆丰产崇拜的主要形式是祈祷,而新大陆则是安抚。”“旧大陆的主神(不是全部)对崇拜是给予积极回应的,因为温带地区存在自然规律,虽然当时人们尚未完全理解。而在新大陆热带地区,神不仅不可预知,似乎也无法安抚。这就是新旧大陆之间的深刻差异之一。”这样独到的见解。 从书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大陆构造、地形地貌,还是气候环境、动植物种类等,都会给人类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结构带来深刻的影响,然而能适应环境的就是成功的生活方式,“拥有文字的社会不一定是文化社会。”“文明不过是一种适应形式而已。”
大分离读后感(四)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船队抵达瓜纳哈尼岛,哥伦布以为此地是印度,并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有时候,历史会开一个伟大的玩笑,这一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定格为历史上一个专有名词,他也改变了历史进程,从此世界分成了旧大陆和新大陆。
《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这部著作聚焦于新旧大陆的差异与联系,讲述了新旧大陆的历史与人性。该书作者为英国著名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这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出版的他的经典著作还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德国天才》《虚无时代》等。
新旧大陆在地理资源、天文气候、历史传说、宗教文化都有很大不同,作者详细比较和分析了这些差异,作了深层次的剖析与挖掘。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批美洲人与旧大陆居民的差异”追溯了第一批美洲人到达新大陆的历程,以及他们与旧大路是如何就此“分道扬镳”的;第二部分“新旧大陆的自然差异” 从新旧大陆多个方面的差异入手,考察了这些“资源禀赋”对这两块大陆的影响与塑造;第三部分“新旧大陆的人性演化的差异与原因”观点新颖,论述深刻,讨论了战争、宗教、文字、货币、政治制度等对新旧大陆“人性”的“驱动”与“锻造”。
从具体内容来看,本书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包括考古学、植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神话学等,并将这些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对新旧大陆的命运作了一次系统全面而又生动详细的论述。用作者的话来讲,这本书通过复活、重建、考察和研究新旧大陆平行的发展历程,观察旧大陆居民和新大陆居民的相似性并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发现这些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作者将新旧大陆的平行发展认定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然实验”,因为通过这个独一无二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认识自然、历史与人性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然实验”之外,本书还有理论上大胆而不失严谨的思想实验,在横向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新旧大陆平行发展波澜壮阔的图景,在纵向上勾勒出了人类从起源时代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学术性与通俗性,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历史/文明史佳作。
大分离读后感(五)
当我们回顾世界历史,新大陆的发现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随后几个世纪的发展,使得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新大陆的美洲崛起。然而,每个人都知道文明的兴起及其发生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都很早就实现了公认的文明社会,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从这些起源开始,文明向外辐射到旧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为什么在新世界也就是南北美洲大陆没有取得同样程度的成功呢?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只有在安第斯山脉中部才取得了相对较早的成功。但即使这样,文明的规模也要小得多。在译林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大分离》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彼得·沃森,他是英国思想史学者,以拒绝简化的恢宏思想史作品闻名于西方世界,著有《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虚无时代》《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等多部著作,而《大分离》也并不是第一次引入中国大陆,早在2015年,这本书就由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隔8年,由译林出版社再版。
所谓大分离,其实就指的是太平洋和大西洋所造成的新旧大陆的分离。彼得在这项有趣的推测性研究中发现,旧大陆和新大陆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一方面,东西方的地理取向,丰富的农业资源和驯养动物主导着旧世界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包括宗教、政治等。尽管旧世界历史经常如此艰难,历经战乱和天灾,但它使文明得以兴起和繁荣。
另一方面,在新大陆中,这里由地理所限定的是南北向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剧烈的天气,还有火山和地震。同样,较之旧大陆少得多的驯养动物和谷类作物,再加上丰富的致幻剂使用文化,使得新大陆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出现了偏差。在这里,环境及人文因素共同阻碍了旧大陆式大规模文明的崛起。
从地理角度而言,为什么东西向比南北好得多?因为东西向允许跨多个时区种植相同的驯养动物和作物,并且因为纬度基本一致,天气通常来说也保持不变。而南北方向的情况并非如此。
同时还需要强调河流和贸易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一下欧亚大陆的四个文明古国,就会发现它们每个都处于通向海洋和其他社会的大河流系统中,两河流域、尼罗河、印度河及恒河,当然还有长江与黄河。唯一具有可比旧大陆的新大陆遗址就是最近发现的北奇科文明,它相对而言以辉煌的孤立状态存在。其对文明的突破并没有在整个新大陆地区传播。
这本书中包含有关两个大陆不同动植物的迷人信息。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在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至关重要。彼得同样被新大陆的萨满和旧大陆的牧羊人之间的历史对比所吸引,从而反映了世界历史的两个文化极点。这显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论著,值得我们认真品读。
大分离读后感(六)
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出版于1997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全书探讨的是一个宏观问题:
为什么越过大洋征服新大陆的是哥伦布身后的欧亚大陆?为什么现代化工业化出现在欧洲而没有出现在新几内亚?
而彼得·沃森的这本《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英文原版出版于2012年。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枪炮》一书的延伸与深入,它显示了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天壤之别,及其回溯直远古时代的历史根源。
也许在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所谓“东西方”分别指代的是亚洲与欧美国家,当然这里面含有政治经济因素。
彼得沃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东西方”指代的是东半球和西半球,那么显然从整体去衡量就成了,以“欧亚大陆”为代表的旧大陆与“美洲大陆”新大陆之间的对比。
根据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发现,现代人类在大约150000年前,从非洲进化而来。在之后漫长的十万年间,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开始徒步向世界各地扩散。
而在冰河时期,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是在陆地上相连的,人类正是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了西半球的美洲大陆上。之后因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白令陆桥成了白令海峡,新大陆与旧大路自此分离。
所以,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的1.6万年里,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上的人类是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面对不同的环境、气候、地貌、植被、动物,各自放飞自由生长的。
这两个起初相似的群体为了适应他们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存策略、不同的风俗、不同语言、不同的信仰,蕞终形成了迥异的文明。
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宗教就是人类探索世界和神秘力量的部分尝试,它也是新旧大陆走向殊途的原因所在。
作者的视野超越了狭义的思想史领域,实现了开阔的跨学科分析,从人类起源到近代早期,横跨了约165000年的历史,颠覆了许多我们视作理所应当的事物,实在堪称巨作!
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读者,这部硬核作品,不要错过了!
大分离读后感(七)
-
彼得·沃森!继《思想史》《20世纪思想史》之后,《大分离:新旧大.陆的命运》,631页!大砖头又来啦~
-
所谓“大分离”,指1492年哥伦布大发现之后,基于欧洲和美洲两种文明截然不同的表现,沃森依据考古材料,结合布莱恩·费根等学者的著作,推溯两种文明形成机制及背后的动因。
-
究其本质,人“变.成.人”,变成全.面的、综合的、反思的观察者,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过程:①人处于环境之中,即地理、气候、陆地或海洋对族群生存方式的影响。②思想意识阶段,即人类看待世界的意识的产生。③人类意识继续与环境相互影响,即“天ren合一”阶段。这也是布罗代尔等法国历史学家强调的“长时段历史”的决定因素。
-
人类由游牧转为农业定居的原因剖析,及其背后的观念信仰的作用力,书中有精湛的分析。全书宗旨就是详细比较两块陆地在三个阶段的“分离”趋势及其表现。见目录与图片8和9。
-
美洲的富饶让人类社会长期停留于部落小群体的游牧阶段,这块陆地上没能发展出民.主、字母、货币和希腊式的自然观,美洲文明更在意社会阶.层的凝固、统治者对宗.教仪式的掌控、对战争的痴迷和祭祀的无所不在。动物仍是图腾崇拜的偶像,暴.力、献祭儿童、散财宴竞争都是长期的传统,阿兹特克人认为人.皮具有奇特的力量,剥皮象征着人牲的重.生。
-
美洲文明与欧洲文明截然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哪种文明称之为野蛮、落后。情势的纷繁多样造就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延续着族群的文化,那些共有的根深蒂固的感情倾向于加剧文化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美洲文明陷入了被欺压的境地,而西方文明获得上风后逐渐反噬自身。现在,人们开始理解使得部落社会与其环境保持长达数千年动态平衡的机制和关系。
-
这本书并不只是叙事作品,仍然可以归为思想史的延伸,因为沃森蒐集的材料和他的分析始终在论证一个观点,即不同文明的差异有其复杂的背景,人类从原始、孤散、分离的状态各自发展出文明,是漫长悠久的历程,沃森徜徉于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以宏阔的视野和铺陈的细节,展示了别样的、多姿多彩的“他文明”,以及人类无法理解他者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个教训在今天依然需要警醒。
大分离读后感(八)
01 一场自然实验
大约在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进入美洲大陆,约公元 1500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地球上一直存在两个不知道彼此存在的完全分离的人类群体,面对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发展出了不同的生活策略和文化。
这可谓历史上的一场最伟大的自然实验,《大分离》这本书旨在考察新旧大陆的平行发展历程,研究新旧大陆居民们的相似性和差异。
新旧大陆发展中人们的故事之中隐藏着一步一步到如今的社会文化走向,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从变幻的历史中看到人类整体的命运。
关于新旧大陆在环境上的差异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思想和历史的发展进程等内容,作者在书中已经讲述得很详细了,这里仅扩展一下我觉得比较有趣的话题。
02 神说,要有光
神话有时并非我们所以为的凭空捏造,在很多时候,神话都以事实为依据。
灾难性的神话蕴含创伤,提醒和警示人们提防危险的再度出现。
在许多神话中,天地分离,首先有了光。
光源并非太阳或月亮,天和地如蛋般分裂开之后,太阳才出现。
作者考证后认为,神话中不约而同提到的“光”,很有可能来自7万多年前的托巴火山爆发。
火山灰阻挡阳光照射地球,即使在火山灰逐渐沉落,天空逐渐清澈后重新有了光,也依然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就这样过了许多代,突然有一天,太阳终于在天空中出现,于是这一天被人们视作神话学的创世之初。
神话中的大洪水也有迹可循,从更新世到全新世,世界经历了三次大洪水,每次洪水的都引发了一系列后续效应,可以说它们成为了构建地球如今大陆板块的力量。
这很有可能解释了有些地方的洪水神话为什么比其他地方更加盛行,因为这些地方受洪水的影响最大。
《创世纪》以亚当夏娃的堕落为开端,很有可能对应着人们认识到性与生育之间的联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农业过度。
既然经过考据,许多重要的神话很有可能是建立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那么探索神话在全球范围内的演变方式因此变得有意义,我们也能够通过神话反证历史,了解还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曾经的世界。
03 新旧大陆的差异来源
新大陆的神话引人关注的是自然灾害及早期人类在美洲大陆的活动经历塑造的相关故事,而旧大陆的神话则在语言及死而复生方面引人注目。
这样的差异与新旧大陆环境的不同息息相关。
气候和地理构造的不同还催生了其他一系列的差异。
其中,谷类植物和根茎类植物的差异形成新旧大陆在农业上不同的差别,与季风和厄尔尼诺的出现及变化一起构成新大陆由此走向不同历史之路的重要原因。
温带农业社会中,人们依照节律耕种收获,但是并不能完全理解季风减弱带来的其他自然情况,因此产生了丰产崇拜,通过祈祷的方式求降雨,祈求日出。与之相对,热带雨林地带,丰产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他们面临的是经常发生且并无规律的各种自然灾害,因而他们不会如旧大陆居民一样祈祷某事发生,而是会通过安抚希望自然灾害不要发生。
如果说地球的地质构造,气候与植物的分布是新旧大陆差异的第一道分界线,那么哺乳动物的驯养则塑造了之后不同的历史。
新大陆热带植被丰富,尤其精神作用类物质种类繁多,致幻性强,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摄入致幻物质,就可以进入一个不同的神圣世界。对于美洲大陆来说,超自然的世界对精神的影响是深远的,致幻物质因此对文明长期而深刻地起着作用。
旧大陆则随着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驯化,从谷物农业转向机动性更强多游牧社会,居住模式的改变造成墓葬方式的改变,形成了新的死亡观念,宗教仪式性质有所减弱,因此致幻物渐渐被更加温和和大众化的酒精所代替,酒进一步促进了旧大陆文明的形成。
生活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影响思想意识。
于是,在以季风、哺乳动物的驯养、致幻性植物为主,辅以其他多重复杂的相关变化影响下,新旧大陆居民的观念体系迥然不同。
04 新旧大陆的宗教
如前所述,中南美洲崇拜的是“怒神”,因此通过祈求和安抚希望不好的事情不要发生,但是随着季风减弱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崇拜逐渐越来越失去效力,怒神不可能永久“息怒”,宗教祭司于是通过发动战争操控另一种威胁,或是加倍努力讨好怒神来作为解决方式。
在这种情形下,旧大陆的人祭已逐渐被动物祭祀取代,但新大陆的人祭反倒变本加厉。
可以说,祭祀起源于灾难。
正因为新大陆比旧大陆的环境更难以适应,在新大陆,萨满教占据主导地位。
萨满教通过放血与神灵链接,他们认为,放血越多,经历的苦痛越多,便能通过灵魂出窍状态联系神灵,因此获得的权威也更大。
同时,因为坚信他世的存在,便能够继续忍受苦痛,把它当成一种必要的修行。
对于新大陆居民,痛苦因而具有宗教意义,暴力献祭与自我献祭从而持久延续下去。
可以看出,不同宗教产生或占据主要的地位的原因究其根本都是人类对世界和神秘力量的探索,从中产生了顺从和抵抗,不同的方式导致了宗教仪式的表现不同。
05
考证范围如此宏大的历史进程时难免涉及浩繁的文献研究佐证,书中的资料翔实细致,涉及宗教,文化,气候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如百科全书兼收并蓄,其中不乏许多有趣的观点和发现。
如今我们对许多现象已知其然,通过彼得·沃森的耐心的讲述能够知其所以然。
新旧大陆的不同最终说明了,文明只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形式。
这一点也让我们对不同地区、国家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加宽容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