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精选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8 11:00:41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8 11:00:41   小编: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是一本记录了这位伟大导演思想和创作过程的精彩访谈录。塔伦蒂诺用他独特的视角和对电影的热爱,深入探讨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和创作的技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塔伦蒂诺的个人品味和影响,这激发了我对电影创作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一

非要说昆汀是个什么风格,那就是他做了他自己,用电影这个艺术形式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表达,表达准确且完整。他的表达内容以及完成自由表达的能力(没错,这样的能力大部分人不具备),是我们内心所向往而无法触及的,Freedom。所以,能够好好做自己很不容易的,就像昆汀能做到的那样。自由!尽兴!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二

昆汀回答访问者问题时经常会有意无意的提出印象深刻的观点,如动作片(杀死比尔)就是音乐中的摇滚乐、美国(解救姜戈)是唯一没有被迫正视自己犯下罪行的国家。当然最后这句话也说明昆汀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了解。

昆汀喜欢观众对他电影的思考和分析,但不喜欢参照其他导演的风格和作品进行过分解读,除了杀死比尔。

低俗小说中特罗沃尔塔拼命想办法救老大女人那段太经典了,既有xidu过量带来的冲突和强烈意外感,又有提当事人如何处理、如何解决问题的真是代入感。双重感受的体验,很爽。

------

昆汀早期待看的电影记录:落水狗,真实罗曼史,天生杀人狂,危险关系,“四个房间”短片。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三

本书收录了昆汀·塔伦蒂诺1992年到2012年间的23篇访谈,除了《八恶人》《好莱坞往事》,昆汀导演、参演、编剧的电影,如《落水狗》《低俗小说》《危险关系》《无耻混蛋》《被解放的姜戈》等都包含在内。

访谈中呈现的昆汀,健谈、开朗、个性张扬,他热爱电影,喜欢垃圾食品、冲浪音乐、剥削电影、低俗小说,而且他愿意敞开心扉,讲述他从构思到写作、从拍摄到剪辑的过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昆汀作为电影导演和编剧非常热爱写作,他说退休后,想去写小说,或者开电影院。在访谈中,他非常详细地讲了自己创作剧本的方法,他不回避将这些一股脑地说出来。

昆汀年轻时学习表演的时候,经常凭记忆复写剧本,记不住的地方就自己想象着写。他说,这是他剧本写作的开始。后来,他在唱片店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后来写剧本时,都会先要收藏的唱片里寻找场景。

每当他想出自己觉得不错的主意,就会存在脑子里,酝酿几年,让故事慢慢发酵,等到满脑子都是剧本时,就会把它写出来。想写的时候,就会翻阅心中的目录,看哪个故事到时机了,然后确定想要什么体裁和风格。他总是从最终会用上的场景出发,从没写完的剧本起笔。

昆汀写新剧本时,去文具店买笔和本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大事。他会买一个八十到一百页的笔记本,是那种每页都能撕下来的线圈本。“这道工序被我彻底浪漫化了。”还会买三支色铅笔、三只黑色的铅笔。

在面对夸赞他对话写得好的赞美时,他总感觉自己像个骗子,因为他认为,对话是人物创作的。他让人物们开始交谈,然后写下他们说的话。“只要我在意并了解人物,他们自然就会交谈。”

创作剧本时,他总是从头开始写,因为是人物们在讲故事。他会提前想好故事的结构和前因后果,那些尚未解答的问题以及想要探索的想法,就等到开始之后交给角色。

他写剧本的过程中代入感极强,在写《杀死比尔》的时候,他说,“这些人物就是我”,“我就是新娘”,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他还出现了言行举止向女性化发展的趋势。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四

回溯到第一次看见昆汀的名字是在郑帝元的采访里,他喜欢他,《被解救的姜戈》是他喜欢的一部电影,于是这名导演就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印象。我们总是会通过喜欢的人所喜欢的人去探索关于一个人,这就是我发现昆汀的路径,而这本书《昆汀 塔伦帝诺访谈录》却是我真实走进昆汀的路径。

昆汀是个“超级影迷”,或许按现在的说法也可以称他为迷影,他曾在曼哈顿海滩上的电影档案音像馆(Video Archives)工作过五年,“他在那里看了无数的电影,不停与人讨论,并制定了自己拍摄电影的计划。“(p002)1992年1月,28岁时他终于拍出第一部完整的影片《落水狗》并亮相在了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其实此前他22岁时曾借过一台16毫米的摄影机,尝试过拍摄一部叫《我最好朋友的生日》,但可能由于经费,他拍摄完毕后又历时三年攒到钱才把胶片洗出来,但这部成品最终并没有让他满意,于是后面为了筹钱拍一部真正的电影,他开始了写剧本,先写了《真实罗曼史》,然后是《天生杀人狂》。

为了筹拍《落水狗》他把《真实罗曼史》的剧本给卖了,《落水狗》的剧本也是他自己写的,说到他是怎么开始写剧本的,他说:“我先相处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注意,然后一直存在脑子里。我会酝酿好几年。想要写的时候,我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体裁和什么风格。饭后我就翻阅心中的目录,看哪个故事的时机到了。”(p009)

而《落水狗》这个片名会有很多人去问他是什么意思,他的回答也很有意思:“它对我有某种意义,但我不想说出来,因为很多人会来找我,告诉我他们对这个标题的理解,他们的想法令我震惊。一旦公布我的理解,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p010)

我是先把书中前62页关于《落水狗》的采访看过之后才去把电影看完,而有了昆汀的诉说,我似乎更容易进入这个影片里,因为我几年前曾看过《被解救的姜戈》但似乎因为我对他的不了解,也使得我没有找到进入他电影的方法。

他说“我的电影是以小说的形式拍摄的。我很努力地尝试实现小说结构。”(p015)

他也说“从故事中间开始对于小说家来说是家常便饭。小说中的角色回头讲过去的事情不是闪回,而是正常的叙事。我认为电影应该享有小说的自由。”(p041)

我觉得这本书让我对昆汀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他的电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把这本书当成了观看他电影的地图,边读这本书边看他的电影,好像陷入了一种纯粹的关联享受,《落水狗》已落幕,下一部开启《低俗小说》。

待续......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五

你也许只看过他的电影《低俗小说》或者《杀死比尔》而知道这位鬼才导演,也许是因为那个出圈的访谈,标准的“牛逼”而知道他,无论怎样,在电影的世界里,昆汀的名字都是经常提及到的,因为电影的世界里总会带给我们视觉,听觉,以及其他的感受,而这个人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一次又一次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

昆汀的作品第一感觉是暴力美学,或者也是因为他的这两部作品充斥着太多的暴力因素。这两部电影给人最初的感受就是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看昆汀的作品是一件很简单却也很复杂的事情,很多时候看完一部电影你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可能我们从小阅读理解做习惯了,即使看电影也要去想它的主题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了。《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我都是最近几年才看的,可能在我这电影和昆汀已经是好久的存在了,但如今看它依旧要伴随影视博主的解读才能看懂。 昆汀是一个鬼才导演,他的想法很多,因为热爱,所以才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作品。《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是一部可以大饱眼福的书,关于昆汀,你或许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电影,了解他的人生。这本书的内容是昆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面对不同人群的访谈,或许很多的内容有着重复,但却给你最全面的解读。访谈录更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在短时期内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昆汀是一个对电影有着足够热爱的人,对各个国家的文化也有着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中国的功夫,看《杀死比尔》的时候我还寻思这部片子的动作戏真的可以,看这个访谈录才知道原来是袁和平做武术指导。

昆汀的电影除了《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我并不记得自己有没有看过其他的作品,但总觉得应该看过,却无法完整的回忆出来。昆汀的电影里总是给人快节奏的感觉,甚至人物对话,或者故事中的人物行动都是很快的节奏,尤其是子弹,生死有命之感。昆汀是一位很年轻的导演,虽然现在不年轻了,但却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创作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电影作品,整本书来自不同时期的访谈,更多的依旧是关注电影作品和他的成长之路,翻开昆汀的履历,我想更多的人是羡慕,那些辉煌的成就是他作为电影人最好的证明。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对于喜爱电影,喜爱昆汀作品的人来说是一部很好的书,在这些访谈中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昆汀,了解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创作思路,了解这位鬼才导演创作背后的故事。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或许与很多因素有着关系,但一部作品贴上了一个人的标签,那么在这部电影作品里他就是贡献最大的。昆汀的作品,或许可以去补全了。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六

田纳西州出生的美国电影制作人昆汀·塔伦蒂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编剧和导演之一 ,同时在好莱坞他也一直是最具争议和魅力的。此外事实证明,他更是一位前卫的作家和导演,敢于处理现代生活中如此黑暗、如此残酷的一个方面,以至于公众可能会感到被冒犯和不舒服。

由于他在音像店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他不断地向过去的电影致敬,他的作品反映了太多的旧价值,以至于人们有时会指责他是模仿者。话虽如此,但不妨碍他的粉丝们尊重和钦佩他,青年时代的经历给了他足够的积累。

昆汀也多次提到那会儿,他第一次涉足电影制作的失败经历。虽然和许多受欢迎的导演一样,他可能没有上过电影学校,但他的第一部电影是他事实上的电影学校课程。毋庸置疑,坚持并完成它需要很多很多的热情。有激情,不放弃,才让他有了今天。

从《落水狗》一路走来,他以其不寻常和险恶的犯罪电影、他标志性的暴力美学以及长长的对话而闻名,在这些对话中,人物对最常见的情况或物体进行了大量的细节观察。同时昆汀在他的作品中有几个重复的主题,他对物体、名字、人物、时间倒置、地点和相机镜头的反复使用,这一切都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标志。他制作的每一部电影,都似乎在试图重现粗鲁的生活,或之为生活真正的黑暗面貌。

最重要的是他摒弃了那些实质性的人工制品——政治抗议、社会冲突什么的,他专注于将暴力作为文法进行输出,且不屈服于简单的愤世嫉俗,在保留了对电影的一种明显的、几乎天真的信仰,一种电影理想主义的同时,传达着他认为是电影天赋的东西,何谓一部具有真正艺术野心的流行电影。

以至于你可以永远相信他那可靠的顽固和永恒的热情,即便他毫无歉意地重复主题,你也永远能在熟练地使用镜头来创造高度紧张的时刻中,他对道德模棱两可的角色的偏爱中,以及在不守规矩的喜剧和暴力过度之间摇摆不定却从不偏离他独特的电影制作风格中,沦陷。

最后说回整本书,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并未涉及巧妙地结合了出色的对话、令人难以抗拒的旁白和扎实的人物塑造,与迷人演员的集体奇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再次为他的影迷们提供了一部相当令人满意的电影《八恶人》。

不论如何汲取,不论往后如何,昆汀已然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他对事物的运作方式有着非凡的理解,他对行业传统的剧本构建、角色心理和类型框架有着自己独特地反应——他的电影到底何般模样,一观便知。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七

为了读这本书,最近把昆汀所有的电影都重新看了一遍(也包括其编剧的《真实罗曼史》《杀出个黎明》等)。虽然算不上昆汀的影迷,确实又十分喜欢他的电影,以前看过他的大部分作品,如今集中观看,反而有几分希亚·拉博夫行为艺术的味道。这种“编年史”式的观看方式,更能厘测一个导演艺术生命的成长过程,对其作品也可进行一番连续的观察与思考。

雷蒙·阿隆说对话的社会是人类的关键所在,在电影这个场域也是如此。阅读再多影评人的分析,终究只是一种旁观和揣测,充满着主观判断和私人表达(我也曾“偏激”地说过,电影是不需要影评人的,影评人却需要精神科医生),而对于一部电影原始的旨趣和真正的意图,导演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作者”,也只有导演,才是其影片最适格的影评人。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共收录了24篇访谈文章,涉及从《落水狗》到《被解救的姜戈》等作品(不包括《八恶人》《好莱坞往事》这两部影片的相关访谈)。如果说电影是树干,这种导演访谈类书籍未尝不是枝叶,完善了电影的“周边”,丰富了我们对电影的认知,不仅仅是拍摄背景、片场花絮等基本资料,更重要的是了解导演在创作一部作品时的情感与思想,从而透视这部电影戏里戏外的表达。

昆汀中学肄业,自学成才,是最有名的影迷之一,也是收获众多拥趸的“电影鬼才”,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以惊喜,这种惊喜既包括酣畅淋漓的刺激,也包括暴力美学的震撼;既包括好玩有趣的剧情,也包括放荡不羁的风格。他的作品总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昆汀的作品好像每部都在重复一个调调,可又不得不承认,每个调调所弹奏出来的韵律,又各有各的味道。

读他的访谈录,某种程度上像是在观看他的电影,滔滔不绝的输出、肆意挥洒的对话、叛逆不羁的性格,以及在高傲而又自恋的形象背后,一个对电影无限赤诚的自由灵魂。

昆汀多次说过他只拍十部电影,如果真是如此,影史上会失去多少有趣的电影,影迷们也会缺少多少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就像宫崎骏说他要退休、迈克尔·贝说他再也不拍《变形金刚》、丹尼尔·克雷格说他最后一次出演007、《阿凡达2》明年会上映这些影坛著名的谎言,我们也不要相信一个痞子,因为痞子总会带给我们惊喜,而昆汀正是这样一个痞子。

以下是摘录的昆汀的经典语录:

谈到表演 ——“我内心有一个影评人,也有一个渴望去脱口秀上搞笑的喜剧人,我的不想做一个低着头自说自话的乏味导演,而是的想出去惊艳四座!”

对待对他吹毛求疵的人——“年轻时的我会踢开他们的门,把他们狠狠得揍一顿。但我成熟了,不再做幼稚的事情。如果他们将说我的坏话当作自己的职业——那就祝他们一帆风顺。”

如何看待银幕暴力和现实暴力——“在现实中我完全不享受暴力。我从不喜欢打架。我打架不遵守昆斯伯里规则。我打架时会往死里打,因为我默认对方也想打死我。我没有枪的原因之一就是,如果我有枪,我会杀死闯进我房子的十二岁小孩。你无权进入我的房子。”

“出名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人们不再与你对话,总是问你问题。”

“我的房子里有一个装满黑胶唱片的房间,就像唱片店一样——我就是这么牛。”

“我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影人而学习,直到死亡那天才会毕业。”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八

关于如何看待一个人话语的真实性和解释力,我的专业领域和业余爱好领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在我的专业领域中,强调观察一个“人”(法人)行动的重要性:“不要只听他说什么,要看去做什么。”因为一个人的行动会暴露他的最终目的,会展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我最喜欢的大侦探之一波洛曾经说过:“噢,亲爱的朋友,人不可能永远滴水不漏一一除非他永不开口!言语最容易泄露秘密。”那对于一位电影导演来说,他的行动就是指他的电影作品了,那只看过昆汀三部作品(《落水狗》、《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1&2》)的我,也远远说不上可以通过作品去了解这位鬼才导演的程度,所以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翻开这本访谈录,听他说。

这本访谈录最早的一篇是1992年在戛纳电影节的访谈录,彼时昆汀的第一部完整的作品《落水狗》刚才全球公映,29岁的昆汀还显得很是稚嫩,对于采访者的问题,回答非常诚恳,在访谈中谈到了他前二十八年的人生,他与电影的关系,他的电影观点和创作理念,还有他在拍摄《落水狗》中的经过和想法。每一条说得都很清晰且细致,从这些略显稚嫩但仍旧难掩犀利风格的问答中,也清晰地感受到昆汀的天生导演气质。尤其是他拍摄《落水狗》时是如何思考的,讲得非常详细,建议看到这篇访谈再看一遍《落水狗》,你一定会感叹:“原来这一段电影是这个意思啊!”“我早就觉得这段广播很有特点啦!”“奥,给角色命名蓝先生、棕先生、粉先生是为了这个目的呀!”里面还提到了像落水狗这种小成本电影中拍摄户外动作场面所要面对的窘境,有些好笑,也让人有些心酸。

到了这本访谈录的倒数第五篇,也就是第二十篇,时间已经来到2009年(访谈录的最后一篇是2012年)。46岁的昆汀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导演,面对采访者的提问表现得更加成熟和自若,语言与十七年前相比也显得更“官方”一些。就像本篇的题目《昆汀·塔伦迪诺的变与不变》一样。昆汀虽然强调:“我的声音,真实的我,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存在。我的起起伏伏都与外力无关。”但他也承认“那种痛苦,我破碎的梦想,会进入作品中。我越是隐藏,它们越是能够揭示我的内心。”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访谈录还为我提供了一部小说和电影索引,按图索骥,我能找到很多感兴趣的小说和电影。

我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而且相对于强调逻辑推理严密性的本格小说,更加偏爱善于制作氛围的冷硬派犯罪小说。昆汀在访谈中提到了不少犯罪小说和犯罪小说作家,我都想找来读读。如《低俗小说》与埃尔默·伦纳德的小说风格相似性;又比如查尔斯·威尔福德的小说《迈阿密特别行动》,把犯罪小说人物放入日常生活情景中,带来了独特的幽默感;还有刊登侦探故事的老杂志《黑面具》。

还有电影,访谈中昆汀提到了很多电影,如《监狱风云录》、《精疲力尽》、《法外之徒》等等,里面还提到了很多电影人,这些都可以作为个人观影指南。我还很想找找《落水狗》摄影师安德烈·赛库拉在《落》以后的作品,看看一个在昆汀眼中更激进的电影人后续会制作出什么作品。

四百余页的访谈录,昆汀·塔伦迪诺妙语不断,时而深沉,时而犀利。不管你看没看过昆汀的电影,都可以拿来一读,它都不会辜负你的阅读时光。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九

昆汀·塔伦蒂诺,风靡全球的电音鬼才,他一生创作出数部精彩的电影,这样一个人,他的身上有怎样的经历?针对人生的起伏,他又是如何面对的?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品的《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24篇重要采访,涉及他的各个方面,这对于我们了解他有很大的帮助。他究竟如何走上导演之路的,他在拍摄与采访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他如何东山再起……这一系列问题,书中都有讲述。

昆汀生于田纳西州,两岁随母亲移居洛杉矶。他的母亲是田纳西人,他从没见过他的父亲。

小时候,他只喜欢看电影,眼睛里也只有这一件事,从小他的梦想是成为演员,而且还学了六年表演,只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演员格格不入,而他的偶像也不是演员,而是布莱恩·德·帕尔玛这样的导演。于是,他决定不只要出演电影,还要拍电影。

虽然改变了志向,昆汀还是跟随艾伦·加菲尔德学习,并因此成了一名洛杉矶演员。22岁时,他用一台16毫米的摄影机,花了三年时间拍摄《我最好朋友的生日》自制电影却没钱洗胶片,后来成片也没有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为了筹钱创作电影,他开始写剧本,只不过剧本出来了,他还是没有筹到钱,只能卖掉其中一部剧本。对于第一部真正的电影《落水狗》,起初昆汀也不相信会有人投资,还好他的合作伙伴劳伦斯·班德一再坚持,最终有人对这部电影进行投资。后来,《落水狗》在犹他州公园城的圣丹斯电影节全球首映,又在其他电影节展映,最终在美国上映。

不过,看过昆汀电影的人都知道,不仅是《落水狗》,他的其他影片也展现出大量暴力,因此他备受质疑。针对这个问题,昆汀一次又一次的驳斥这种批评,在他看来银幕上的暴力和现实中的暴力不同,他本人对现实中的暴力深恶痛绝。但他乐于编排这样的场面,对他来说,“电影中的暴力是一个品味问题,就像观众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歌舞片或西部片。”至于社会责任,他只有如实展现他的人物的艺术责任,至于其他,他也没有办法。

或许正如书中所写,对于昆汀而言,暴力是他才华的一部分。

即使如此,他的电影《低俗小说》也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当时主流美国报纸都刊登过昆汀的访谈。令人搞笑的是,书中写美国媒体总是要求采访他,但又因为他乐于接受采访而批评他,称他为“自我推销大师”。

或许是媒体对于他形象的误会,认为他嗜影成痴,他在拍摄《危险关系》时,剧组不对外开放,后期制作期间,也仅仅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甚至连《危险关系》的上映也很低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危险关系》之后,昆汀居然休息了六年之久,这期间他没有拍电影。

重回影坛的昆汀拍摄了《杀死比尔》和《杀死比尔2》,这两部影片受到年轻人的喜欢,然而他与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合作的《刑房》等并不受80后、90后的喜欢。对于这样的结果,昆汀当时这样说:“我为我得失败而骄傲。”

其实,后期昆汀的作品类型也有所转变,他凭借《无耻混蛋》东山再起,后来的《被解救的姜戈》,此部电影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这部电影中也有暴行和类型元素,但非裔美国学者小亨利·路易斯·盖茨对此十分欣赏,还赞扬它让观众直面奴隶制的残酷。

阅读《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昆汀创作剧本及其电影的心理路程,也能体会到他所面对的成功与“失败”,更能从他的话语中深入了解他创作的电影。

这样一位电影鬼才,着实难得,成名那么早,中途停止拍摄六年,依然可以东山再起,还能创作出更令人震撼的电影,着实让人敬佩!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十

昆汀·塔伦蒂诺,美国的著名编剧、导演、演员,而以电影《低俗小说》《杀死比尔》被世界所熟知,成为了优秀的电影工作者。他的电影以一种暴力美学、犯罪血腥的风格而独具辨识度,并多次获得奥斯卡奖项。

那么这样一位知名的电影工作者,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呢?他的成长道路又是如何?他怎样走上电影这条道路的?他对于他自己的电影又有着怎样的认知呢?相信这一定是喜欢他的观众最关心的问题。 当然,我们在网络上能够找到各种各样关于他的信息,但很多信息依然需要从他自己的口中说出,而这才更能够代表他自己的真实意愿。

好在塔伦蒂诺也接受过非常多的采访。由美国知名剧评人、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电影人访谈录系列”主编杰拉尔德·皮尔里,收集整理的访谈录系列中,就收录了这样一本《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让我们可以通过编辑的完整整理,以更直观的渠道走入塔伦蒂诺自我表达的世界中。

这里收集了塔伦蒂诺第一部电影《落水狗》上映前夕,在戛纳电影节时的采访。这时他还是一位不知名的导演,在这次的采访中,我们可以完整的了解塔伦蒂诺是怎样由一位意大利裔美国移民,怎样由一个下层电影爱好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走上电影道路的。

当然,在这里,塔伦蒂诺也向我们回顾了他所拍摄第一部影片前所走的曲折道路。电影拍摄之路注定不容易,塔伦蒂诺也有着几次失败的经历,可是他对于电影真正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去,让他不断的成就着自己。 《落水狗》让塔伦蒂诺的电影梦想成真,把他的暴力美学带到了更多人面前,也就有了更多关于他电影、他人生的采访记录。

《低俗小说》是真正意义上塔伦蒂诺的成名作,那么他对于这样一部电影的认知又是怎样的呢?在这些采访记录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大量解读和分析,也让观众对于他所引导的流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走上电影之路的塔伦蒂诺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前进着,也借用着各种的采访机会表达着自己对于电影的观点。他通过一部又一部的影片的拍摄,逐渐走向成功,被观众所接受。但这其中也必然伴随着一些误解、一些争论,也必然有着他自己创作的低谷期,这些都在他的访谈录中有所展示。

一位电影人的一生必然与电影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想了解塔伦蒂诺,想了解塔伦蒂诺的电影,那么就走进他的采访之中,走进这一本《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之中,跟随着他的访谈,了解一位类型电影人的创作之路。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十一

人们从不吝啬对昆汀的赞美和喜爱,也总是为他贴上众多的标签,诸如“鬼才”,“痞子导演”,“血浆导演”,等等,影迷沉醉在昆汀编织的电影神话中,为他天马行空的创意和鬼使神差的灵感欢呼。他是人们在谈论“暴力美学”绕不过的人,他从音像店店员成为了一代传奇大导演的故事也总被人们津津乐道。本书上收录了从《落水狗》开始到《被解救的姜戈》这几十年间对昆汀的采访,从中我们得以看见他从初出茅庐,一鸣惊人,到大展拳脚,在好莱坞游刃有余的转变,也可以了解他在创作诸多杰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枝末节,以及他的成长经历,灵感来源,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等等。读完一本访谈录,昆汀这个名字更加具体生动,而不仅仅是导演神坛上的一个符号。对昆汀的影迷来说,这本访谈录是不可错过的。

从录像带电影到名导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在昆汀的电影里似乎很少掺杂着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他是单亲家庭长大,从没有见过自己的生父,从小就是一个超级影迷,学了六年的表演,对学习,运动毫无兴趣。十八九岁的时候梦想写一本关于类型电影导演的书。对于音像店工作的经历,他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一直想拍摄电影,所以我只是需要找到开始的勇气。”对昆汀来说录像店的工作就像是上大学了,是他的舒适区,自由区,但是他的抱负让他最终离开了音像店。他张扬絮絮叨叨,烦人但是又可爱。在成名早期,人们会把他和马丁.斯科塞斯小,比较,但是昆汀对此并不满意?“他(马丁)就像是在年轻电影人脖子上的一块石头,我不想成为山寨斯科塞斯。”昆汀只想成为自己,当然,他做到了。

毫不意外,在开始形成自己的美学的时候,昆汀喜欢剥削电影,犯罪片,恐怖片,中国功夫片。他毫不掩饰得表达了他受吴宇森,刘家良,库尔特.拉塞尔,罗伯特.奥尔德里奇,赛缪尔.富勒的影响很大,并反复在访谈中提及最爱的导演是赛尔乔.莱昂内。被人诟病的一点是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对经典电影的借鉴,说好听点是致敬,说的难听,就是抄袭。昆汀这么回应“上在我看来,我不仅是导演,更是可以在整个电影宝藏中选择素材的电影人。我可以挑选我喜欢的任何珍宝,加工它们,赋子它们新的形式,搭配出 前所未有的组合。但引用不应该影响影片刷情的发展。我首先关心的是讲一个从戏剧的角度来看引人人胜的故事。真正重要的是故事是流畅可行的。电影迷可以通过挖掘典故找到额外的乐趣。”

暴力美学是谈论昆汀时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早期的访谈中,昆汀说道“我喜欢这种构想:观众正在笑,结果下一秒,砰!墙上全是血。然后还有很多搞笑的片段。”这种黑色幽默与红色血浆结合的模式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可以找到。昆汀喜欢电影中的暴力,暴力是他作为才华的一部分,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暴力是好笑的,闹腾的,是一个美学主题,“如果我开始考虑社会,考虑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就带上了手铐。”

尽管我个人是不折不扣的和平爱好者,但是很奇怪,我并不反感他的暴力美学,甚至还觉得有些迷人。一方面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暴力总是与荒诞不羁的场景、情节联系,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突然其来的打斗与幽默的台词、荒诞的现实相结合的时候,暴力不再是武力的宣扬,更成了一种表达形式,对现实世界的解构与重塑。电影与暴力对昆汀而言是一种神话,在现实中,那些已经存在的,不可重来的悲剧,在电影中借助暴力和毁灭得以重演、颠覆。在《无耻混蛋》中,希特勒和二战更早得结束,在《好莱坞往事》中,波兰斯基妻子的悲惨遭遇得以扭转,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现实,悲剧在那儿,历史在那儿,希特勒没有死那么早,无数犹太人因为他而丧命,曼森杀人案真实得发生了,莎朗.塔特和她八个月的胎儿,还有几个朋友都惨遭杀害,但是我们不会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影响到我们的观影体验。昆汀创造了自己的电影神话,并把他的故事带给了观众,于是他的电影神话也成了我们的电影神话。

昆汀在谈论《低俗小说》时说“低俗小说从缝隙中潜人,针对的是一部分特定的读者。除了人们回头看的时候,低俗小说不会受到评论果的任何关注。这很酷,就像 70 年代剥削电影给我的感觉。我看了很多电影,它们没有任何评论。所以你会有自己的发现,在垃圾桶里找到钻石”。但《低俗小说》或许是他职业生涯里最为成功的一部电影,在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它打败了基耶洛夫斯基的《红》,杨德昌的《独立时代》,《活着》等等至今都依然经典的电影,拿到了金棕榈奖。《低俗小说》在世界影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有人说,它代表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电影时代的结束,开启了反传统反套路的叙事新篇章。

昆汀的身上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和传奇性,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得讲述他从音响店店员到大导演的故事,但是他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毕竟,在他之后,没有第二个录像店店员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他的天赋,努力,以及幸运是不可复制的。昆汀不会成为第二个马丁.斯科塞斯,也没有人能成为第二个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是关于他的故事的零散的集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个问题,三十年前的昆汀与现在的昆汀或许还会有不一祥的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无伤大雅,反而真实。放下书本,我想,是时候去重温他的电影和神话了。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读后感篇十二

我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影人学习,直到死亡那天才会毕业——昆汀·塔伦蒂诺

一提到昆汀,许多人会想到他的《杀死比尔》系列、《低俗小说》等名作,而搞笑的我脑海里全是他上节目讲解“NIU BI”的场景,这是在看《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最大的阻碍了,诚如每次导航都爱用郭德纲语音一般,跳脱、搞笑,当然也为我了解这位伟大的导演降低了阅读门槛。

私以为访谈录本身就不是很好读,其一在于你必须得对被采访人有一点基础了解和认知,虽说这几乎是所有阅读的基础了,但你访谈录的专有性、特殊性依然会让我阅读之前做点准备工作,而不是书店那样拿起来就翻阅;其二在于对话的转换,提问者的问题都是精心准备,而我们很难在快速转换的过程中把握重点,更多时候是在被回答者牵着走的,很难理清头绪。

若是一口气阅读完所有的内容势必会经历某些情绪的转化,我时常因为采访结束而阅读随之结束,最后读完都是碎片化的笔记,东一点西一点儿。最后拼凑出来的是我对昆汀的几个基本认知,他是善于且喜欢写剧本的导演、他是个以成为一位专业电影人为毕生使命的电影爱好者、他还是个影评人,对影评有着独特追求的撰写者、他是个理解贫穷且战胜贫穷的梦想男孩儿。

对于有着庞大完善电影工业体系的美国,导演的职责似乎更多专注于导即可。但昆汀不同,他喜欢创作剧本、打磨剧本,将导和写的过程融合在一起,在写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人物本身,人物是不是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这个人物说什么话是不是符合他的性格,人物的对话如何呈现的更好是昆汀创作的重点方向等等。而植根于创作深处的是他认为“写出好作品的唯一方式——让作品个人化”,也是基于此他有那种自信,相信每当他写好大声念给朋友听的时候会收到积极的反响。

而他的写作方式是具有神圣仪式感的,他会准备红色、黑色的毡头笔各三支,心理上再来个郑重仪式再来写作。之后便是各种不顾形象、地点的写作,站着、躺着、坐着、卧着凡是令自己舒服的方式都可以,至于地点更是无所谓。一旦灵感没有了,他就会停止写作,因为人物自己都不想说话了,他的创作便也没有了任何乐趣。有时这种灵感的等待是五六年,灵光乍现的时刻再坐下来写作,在脑海里完成所有生活影片的放映。

每当我阅读到名家传记、访谈、回忆录之类的作品,最大的感受便是这些人都在很早找寻到了人生的使命。昆汀十几岁时便开始立志成为方法派演员,还去到电影公司学习,21岁时他还在“影音档案馆”音像店做营业员。在音像店打工的日子里,昆汀·塔伦蒂诺看了大量的西部片和香港电影,也是那段经历他坚定了成为一名专业电影人的梦想。

对他而言那是替代了他的大学经历,他可以学到很多很多,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必须要正式开始自己的人生,要有强烈的抱负离开那里。否则他就会陷于舒适的环境之中,每日拿着最低的死工资,下班后喝喝啤酒、看看电影,勤快点儿的话升职加薪,然后中年危机被辞退,依然在这个圈子里混着,没有任何人生的努力和方向……

他身边有这样的人,但是他知道他不想成为那样的人,他不想成为那个靠最低工资生活,最大的梦想是工资涨到每小时八美元的店员。所以在采访中被问到曾克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是“贫穷,极端的贫穷”。他为那些想成为一名电影人的追随者提的建议也是要“热爱”,热爱内心的声音,热爱那颗鲜活的产生思想的内心。

在国内大导演似乎从来不愿意做影评人的工作,只是安心创作自己的作品,昆汀则不一样,他爱写,也爱看,爱学习影评人的观点。但现在网络用十七年的时间便毁灭了电影评论,影评人这个职业像渡渡鸟一样灭绝了,纸质版影评直接GG了。所剩无几的影评人的工作也成为与网络影评做斗争,质量严重下降,昆汀对此现象感到十分难受。

也是因为此,他萌发了一本完成电影评论的书籍的想法,但以他那终生学习的态度,估计得到临终前才可能出版吧,只能是拭目以待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