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这篇文章让我回顾了那个特殊的时代,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独特魅力和情感。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在七十年代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过去的岁月充满了感慨和思考。
《七十年代》读后感(一)
虽然仅仅涵盖了功成名就的人的回忆,甚至有很多是当初与北岛在年轻时相识的人,显得面儿窄。但不影响它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感谢编者北岛和李陀有这种想法并实施,让一副社会图景汇于一本书中。有时间的话读一读!
1/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二)
在我们身上还有些许那个年代的影子,最起码自己的童年过的还算是幸福,不和现在的孩子样,除了功课就是补课要不就是电脑,和他们相比虽然少了很多高科技却又多了几分人情的味道,最起码不会再又大年三十用烟花把人家被子***掉的事情
2/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三)
不论那时到底是什么样子。 每个作者都想起了自己的青春。
理想、迷茫、对世界的好奇、不舍的执念…… 如刚刚冒出的嫩芽: 黄绿色而不是墨绿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每个人又是别人眼里的别人。逝者如斯夫
3/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四)
对七十年代的回忆是多方面的,也展现了部分知青当年的状态。但由于作者大部分是北京知青,不免有些一言堂,所以看到最后有些腻了。不过,作者是真实的,也真实地折射了历史上的多层面。虽然也很关注知青的人生际遇,但他们背后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农民,何尝不是政治的牺牲品。
4/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五)
一群人,来自不同的出身、圈子(本书作者大部分来自相互关联的某些圈子,只是说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抑或由于不甘平庸,甚至只是为了爱情(很抱歉用了“只是”这个词)。在那个真实到难以被认定为荒唐的年代,不同流合污、不浑浑噩噩实属难得。有缘总能相识,只因在黑暗中心里皆有光。
5/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六)
平实是这本书的特点,有画面感,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尽管作者们在那个年代都经尽了许多磨难,但是我没有看出感伤,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是矛盾的因为今天的总总不见得就比那时过的透亮,这也可以看出一个个体的人,是多么的单薄和无助,我喜欢<宁静的地平线>和<骊歌清酒忆旧时>,<幸亏年轻>
6/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七)
中午读《七十年代》。将书的外皮取下来,封面只剩四个暗红的宋体字“七十年代”,带有那个年代的沧桑印迹。书很好,摒弃了宏大叙事,深入到幽微的历史深处,打捞出很多已湮没的细节。读了数篇,眯了一会儿。傍晚读《七十年代》数篇。太阳下去了,天边的云霞也是暗红的。眼前之境与书中文字交织在一起,让人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觉得那段岁月没有远去,就在昨天。
7/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八)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八零后出生的我并没有体会过父辈的生活。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每个家庭每个个体都被环境深深影响。文化界人间悲剧不时上演。张郎郎的那一篇印象尤为深刻,只能臆想死刑号中面对生死的忐忑和特殊时期的爱情,却已经震撼人心。再也不要这种浩劫,悲剧的亲历者能抚平满身伤痕。想起父母的青春年华正是这个时代,有机会一定将这本书双手奉上,作为知识青年的他们一定更有感触吧。
8/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九)
狂热走着激情的路 留下千篇一律的字墙 荒谬走着严肃的路 带走封闭的悄悄话 灰烬飘灭的漏网之鱼 自由和欢乐在不被人发现的村落里生长。 终于 狂热跌入了谷底 人们开始相互微笑 拥抱 向山顶出发寻找太阳。一群不太成熟的孩子发现了山谷 他们被狂热引领着 开始体面的狂欢 忘了生活之痛 。一个问号和另一个更大的问号 喝下苦涩的真理之酒 享受思维的醉态吧
9/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十)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仍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
已写好的评论发不上来,相信未来可以
10/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十一)
很真实的回忆。
不过人之念旧,之回忆,其实是件很自恋的事情。
因为是回忆之作,所以自恋之处比比皆是。
不过,确实,看上去很真实。
阅读了百页,然后发现原来自己即不偏激也不左,更加不是小众以及小知Or小资,甚至连个会思想的人都算不上。
可是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争取到话语权和自由重要,还是安沉于底做个沉默的大多数重要,真是见仁见智。
由这本书想到我的父母,明白了他们发自骨髓的志不同道不合。
11/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十二)
看了北岛的散文之后买了这本书,很厚,好在一篇一篇,断开看影响不大,晚上睡前看个几篇,也是好久才最终看完。看了张郎郎那篇之后找了《大雅宝旧事》,结果《大雅宝》看完了,这本还么看完。
看开始还是蛮有感触的,70年代离我们都太遥远了,我之前一直对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中国历史没有兴趣,这次无意发现了一些亮点。
印象最深的是牢狱之灾和知青下乡的一些事儿,不过作者也很重要,有些简单的事可以写的细致细腻也很不错。
12/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十三)
这本书是一群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写的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生活,这部书中间,有关于国家大事的描述,有关于监狱生活的叙述,有关于禁忌年代坚持读书、绘画、写诗、音乐的的梦想,有关于农村生活的描写,也有关于城市生活的刻画。是一本难得的回忆录。
在书的前言中,北岛讲述了记忆的重要,强调了回忆的对于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
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重庆的那段让经历过的人胆寒心惊,心有余悸的政治事件,给大家上了很好的一课。
13/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十四)
谁的七十年代,工农商学兵男女老中少?当然,一部回忆录作品集必然有所选择。北岛、李陀两位主编,前辈李陀连作品都没有,就是选的北岛那一茬所谓的“老三届”,其中三十多年以后成了学者作家艺术家、现在拥有话语权的这一拨,而且多半是家住北京一个圈子的人。不难想象,他们分别的回忆却有很多的重合,共同的主题是读书启蒙。当然,别太计较书题,能窥视一眼大一统时代的别样生活也是好的。借助细腻生动的文字,我们近似于返回历史现场,弥补历史认知的粗疏。有几篇如“小说”一般戏剧化激动人心。
14/15页《七十年代》读后感(十五)
青春、禁忌、热血、囚禁、梦想、死亡、真实、谎言……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只属于七十年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面为他们的苦难而哭泣默哀,因为只字片言获罪,因为莫须有被处决。但同时我那样的羡慕他们,他们有满腔热血,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我们呢?躲在一个小职位里,为了房子苦苦挣扎,何曾还记得自己的青春热血?何曾知道自由的真正含义是为着自己的梦想而生活?
我们的童年没有饥饿,我们的少年没有禁忌,我们的成年没有恐怖,我们的身边没有了苦难,但是没有苦难是一种幸福还是悲哀?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