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100字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02:35:08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16 02:35:08   小编:

文章《图画书创作谈》深入探讨了图画书的创作过程和技巧,强调了图画对于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作者提到了创作中的灵感来源、构思技巧以及绘画风格的选择。通过实例分析和理论阐述,为图画书的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第一篇

我们知道,优秀的图画书是没有阅读年龄界限的。很多成人,都是图画书迷,对那些获国际大奖的图画书大家的作品尤为追捧。有些人更是着手创作属于自己的图画书。图画书,虽是图和文的简单融合,却有着大学问。当我们拿起一本图画书大师创作的绘本,是否真的看懂了图画和文字背后的秘密?

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苦恼,也是我们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

有一个遴选和推广图画书佳作的国际网站平台——dPICTUS,邀请全球知名的12位图画书创作者分享他们的创作历程,感悟,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解决的,心得体会,等等,从而形成一本书的内容,即《图画书创作谈》,结集出版。

这些讲述者有大名鼎鼎的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苏西·李,有林格伦纪念奖得主陈志勇、凯蒂·克劳泽,有博洛尼亚童书奖得主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贝尔纳多·P.卡瓦略,有凯迪克奖和凯特·格林纳威奖双料得主乔恩·克拉森,等等,共12位图画书创作大师。他们每人独自成为一篇文章,分享着代表作品的创作过程、故事和图画背后的动人故事,并展示了一些珍贵的草图、过程图、笔记来辅助说明。

这本书为图画书爱好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聆听国际顶尖的图画书创作者的创作故事,更好地认识图画书,形成一些正确的欣赏和创作图画书的理念。像如何处理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如何恰当地选择绘画材料,如何围绕着定下的基调来修改故事和画图,为更好地创作要做哪些研究工作,等等。

非常赞赏贝尔纳多·P.卡瓦略的观点:“桌子上有各种不同的配料,有上千种混合方法。更妙的是,没有固定的配方。一切都是开放的,一切皆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图画书,基本都有创新之处,不管是在文本的打磨,还是在图画的呈现上,都是精益求精的。

比利时的凯蒂·克劳泽,是一位神奇的线条大师,她画的头发令人着迷。那些黄色的头发,像瀑布,像海藻,像线条,成为人物性格的化身。凯蒂热爱生物,《美杜莎妈妈》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画面的色彩宛如七彩虹,很美。

靠自学的贝娅特丽丝,在创作《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这本可爱的绘本时,思考了六年时间,创作了两年。她长达多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拍下让人心动的商店橱窗照片,这些美丽的照片成为她最珍贵的创作素材。书中随处可见的精美商店橱窗,是那么精致,那么逼真,让人想进去逛一逛。可见,成功源于细节。

苏西·李创作无字图画书《影子》源自书的结构形式,她想制作一本从下往上翻的书。她使用炭笔来画图,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影子,她尝试用模板图案、喷漆等媒材。

大师们虽说是在分享图画书创作过程,但这些经验非常宝贵,是他们抵达成功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其实,这些方法和精神,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用到其他领域。因为通向成功的道路,都有相似之处。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第二篇

怎样才能创作出一本好的图画书?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走入了这本书。做为一名酷爱手绘的妈妈,“自己画一本书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个念头多年来一直盘亘在我脑海里,但直到大女儿读大学、小儿子读小学都从未付诸实现。这其中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呢?大概就是画风不自信和满脑子灵感碎片的无从组织。这本书,会带给我答案或者启发吗!

在本书中,十二位卓越的图画书创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创作经历、挑战和困惑,同时,也分享了他们的创作草图和精品插画。在广泛了解他们的创作历程与不同绘画风格,我越发感受到图画书的魅力,它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可以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传递普世情感的媒介,以明了的视觉冲击替代文字冗长曲折的陈述,直抵读者的内心。

十二位创作者的故事异彩纷呈,其核心却是共通的:童心、童趣、童画,这是构建一本精彩的图画书所需的必要要素。或许图画书不仅仅是为孩子而准备,但不管读者是几岁还是几十岁,这几个要素都同样可以打动人心。

葆有童心方可讲述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曾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的布莱克斯博莱克斯通过一群乌力波艺术家的创作练习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又在与一群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歌谣》这本书的核心灵感,从而让这本书具有了某种音乐结构。凯蒂·克劳泽的《杜美莎妈妈》是一本以母爱纽带为主题的图画书,作者童年迷恋的水母妈妈被借由与杜美莎相似的触须而命名,而她童年的另一种迷恋是出现在配色中的“彩虹色”。

充满童趣才能设计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在伊娃·林德斯特伦在创作的故事中,文字与图画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相遇而产生某种幽默感,动物与人类的混合又让故事跳脱出日常世界的框架。克里斯·霍顿,非常喜欢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某种拉长的哑剧效果,在《小小迷路了》这本书中只有寥寥数十个文字,作者利用重复的力量,塑造了几个笨重而啰嗦的角色,辅以简化的类剪纸效果和有趣的色彩实验,从而营造出滑稽的氛围。

特色童画可以彰显气质浓郁的个人风格。长着一只大眼睛的怪物是林格伦纪念奖获得者陈志勇作品中最为卓著的特点,它描绘出人类试图与非人类建立联系的场景,这是以特殊形象做为个人标志的典范。“轻盈”是贝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创作中着力表达的感觉,用轻盈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成为她的个人标签,图画、文字、情节无一不如是,尽管她说绝不会将自己局限于某种特定的风格,但至少在一本书、一个时期她是具有个人经典风格特色的。

无独有偶,每本图画书创作的初期或许都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或者一个朦胧的念头。它们或来自于童年的回忆启示,或来自于某种艺术家之间的碰撞,或来自于试图对某种形象或情绪的呈现,或来自于想讲述一些简单有趣的道理……而后经历漫长的草图、修改、文字、重画,最终艰难成稿。今时今日创作者们的娓娓道来背后,大多是天长日久的创作瓶颈与经费紧张的磨砺。在倾听他们故事、欣赏他们作品的同时,未来从业者们也会建立一些信心,掌握一些必要步骤,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童心·童趣·童画”对于图画书创作的重要性。

做自己,做最初的自己。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第三篇

小孩子们的图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大量彩色的图画,非常非常少的文字,甚至有的页面一个标点符号就能呈现出想要表达的意思。内容上,它或许是连贯的,但也有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它可能是个故事,也有可能就是一个意象、一个场景、一种感受。

当然,充满了图画的书也不一定就是给小孩子看的,有一些隐喻的、层次丰富的、一个字不说也能表达无数思想的图画书,是给已经不是孩子的我们看的。成人与儿童共同的需求下,图画书这一类型似乎已经越来越壮大。就像作者在引言中所说的那样,“业界曾担忧传统印刷图画书可能被屏幕阅读取代,但现在这种担忧已经烟消云散。”

是的,不管是出于保护视力还是培养阅读习惯,我们的小朋友们需要读书,当这些小朋友还不认识几个字的时候,图画书就是他们最好且唯一的选择;而我们这些无聊的大人,在疲惫的现代生活中很多都已经不再适应大量文字的阅读,或者是偶尔需要一些放空和思考,有些针对大人的图画书在这种环境下蓬勃发展着。

《图画书创作谈》是一本让图画书背后的人出来与我们对话的书。

像孩子一样去看

给孩子选择图画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大人们要注意把握图书的内容,还要尽量让图书符合孩子们的喜好。很多时候,大人们一眼看上去觉得很美的书,并不一定会被孩子们喜欢。由此看来,那些好的适合孩子们的图画书,它们的作者需要有着和孩子们一样的童心,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作者们是在用孩子般的心思去构思、去创作。

以曼努埃尔·马索尔的《亚哈与白鲸》为例。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源于记录回忆。去观察神奇的大海就是作者小时候经常在做的事情,他以此为出发点,结合自己喜欢的书《白鲸》,从绘画最初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开始,围绕画面去构思文字。他记得童年记忆中大海的样子,于是绘画呈现出来的便都是与童年有关的质感,这样来看,作者就是在用自己的童年去创作,在画《亚哈与白鲸》的时候,他就是在用孩子的眼光去看、用孩子的心去思考。

大人的世界也需要图画

有一些人是在为孩子们选购图画书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为图画书的忠实读者的。有朋友曾经对我说,小孩子的书有的是图画、有的是内容,很多都是很有趣的。就像是《图画书创作谈》中的第八为作者苏西·李创作的《影子》,她的创作从书的结构开始,她想在书中创造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与影子的世界。

用成人的眼光去看这本书,作者采用简单的色彩搭配,从整本书的结构开始,她打破常规,一个是书本结构的常规,一个是书中内容对于现实状态的常规,这种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和画面能够打动的可不止小孩子们。

《图画书创作谈》选取了十二位图画书作者的创作过程,或者是用画面引出文字,或者是按照固定的文字故事去构思画面,作者们会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在色彩、构图、故事框架、表达方式等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再反复修改、反复推翻。

图画与文字,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这两者、或者其中之一,在引领着作者们去推动自己的创作过程。

在我们看到最终的作品之前,它的草稿可能已经堆满书桌,而这些草稿可能从来没想到有一天它们也会作为一本书的一部分印刷出品,这样想着的时候,去看书中展现出来的作者手稿还有它们的演变过程,会觉得格外有趣呢。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第四篇

身为一名儿童文学创作者,创作与阅读是我们的日常。在别人的故事中,常常能够得到创作的灵感,创作是极为美妙的一个过程。但也有突来的困惑,想要了解别的创作者的写作过程。

《图画书创作谈》就是为每一个写作者带来的创作交流,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走进创作者们的故事与心灵,与他们一道探索一部作品的发现到完成的过程。

本书精装,156页。介绍了12位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过程。

法国 布莱克斯博莱克斯《歌谣》

在和一群艺术家进行艺术练习时,激发了他的灵感。要求是在两个现有的漫画方框之间插入一个新的方框,从而将活力的叙事引到另一个方向。之后,和一群孩子的交流激发了核心灵感。孩子们玩从任何一条路都回到家的游戏。于是他决定沿着歌谣、歌曲、古老民谣来创作,由此确定了本书的音乐结构。

他做了数百页笔记,不断推翻重来,绘画不停改变,并最终为小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瑞典 伊娃·林德斯特伦《所有人都走了》

从一个零星想法出发,当越写越多时,它就越来越清晰。

写作时,所有画面都在脑海中,但绘画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一个不需要文字的全新故事呈现出来。

在创作一本书时,一开始是不明确的,是创作过程推动了故事发展。

以前不画草图,但现在开始画了。经常画错,经常修改。

澳大利亚 陈志勇《夏天守则》

花了大约十年时间思考。经常随时画片段,寻找连接的纽带。最后,想到了干脆放弃故事,摆脱解释。

会反复画同样的图像,不断调整。

意大利 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

画画纯靠自学,从未上过专业的学校。创作了15年,每一次都仿佛是初次尝试。

这本书有六年的思考和两年的扎实工作。

在《长袜子皮皮》中得到启示。

有一天画了一只小狗,觉得有必要讲它的故事。花费数年时间拍摄商店橱窗。

故事至少写了十遍,想要为童年写一个冒险故事。

在创作过程中,无数次怀疑、反思和重写。

完成后,痛苦被喜悦所代替。喜欢微小的东西。

……

另外的八位作家分享,读者可自行阅读书籍。

《图画书创作谈》一书中,提供了作者们的大量草图与成品的画面,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为了一部图画作品所付出的大量劳动。每一部最终得到读者首肯的作品背后,都要经功作者无数精神上的思考与多次的打磨,最终才能成为精品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坚持与坚定的历练,是热爱与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才能为孩子们留下一部部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第五篇

和图画书结缘几十年,我自己小时候就爱看连环画,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跟着小朋友也读了各式图画书。

如果一个人心中住着小孩,那他一定会喜欢图画书的。

我坚信图画书带给我们的力量,而它们确实也让我们的生活多了许多的期冀。

从去年一直到今年,我也一直在期待着读这本《图画书创作谈》,读了一个年,觉得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是等到自己提笔的时候,却不知道该如何去介绍它。因为在那些富有想象力、葆有童心的图画书创作者面前,我词穷了,写下这些,也只是班门弄斧。

这本书对从事图画书行业的工作者们来说,应该是一本很有用的书。创作者能从中得到启发,编辑、出版人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到创作者的想法,大家一致的方向是做更好更适合目标人群的图画书。

《图画书创作谈》邀请了十二位享誉世界的当代图画书创作者,包括澳大利亚华裔绘本大师陈志勇、喜欢用大色块的克里斯·霍顿、画风线条像儿童又不想长大的凯蒂·克劳泽、2013年同时摘得凯迪克金奖、银奖的乔恩·克拉森(是凯迪克创奖以来唯一同时拿下金、银牌双料殊荣的绘本作家)等,他们在书中慷慨地分享了自己创作的经历、面临的挑战、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及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他们在创作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也给读者展示了创作中那些头脑风暴、突发奇想,以及它们发酵出的美妙结果。

在博洛尼亚(这是被称为“世界童书核心创作者的孕育之地”)长大的艺术家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在书中分享了她创作令人惊叹的图画书《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的经历,以及她在讲故事和制作图画书方面的一 些宝贵心得。

她说自己打造的这本书是经过六年的思考和两年的扎实工作的。首先是她的创作意图、目标,然后是灵感的来源,接下来是她为了这个创作而做的准备:花费数年时间,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中拍摄美丽的商品橱窗照片等,她将故事一次又一次地推敲修改,至少写了十遍,她的绘画也经过数十次的尝试。

图画书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那些努力,我们看不到,但是通过这本书我们也知道了一二,不要再用固执地想法去以为图画书就像孩子涂鸦一样,不经过大脑。我记得有人说过“人长大以后,再像儿童一样去写去画更难了。”所以,这些图画书创作者们要创作出符合儿童审美以及贴近儿童风格的图画书来,其背后下的功夫可不浅。

就像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琢磨的那样——“童年,是一个充满荣耀的时刻。”也许像凯蒂·克劳泽一样,不想让自己长大,让自己始终像一个孩子一样去思考、去绘画,她曾说过:“为自己的书作画时,我会变成一个小小人。我试着深入其内心,带他去某个地方,陪着他,却同时让他拥有一个自由的空间。”

《图画书创作谈》中有一章是凯蒂·克劳泽详细讲述《美杜莎妈妈》的创作过程。这本图画书让我印象至深。凯蒂·克劳泽融合了古希腊神话的元素诠释了伟大的母爱是放手。她绘画的线条真的太像孩子画的了,但是也恰恰是有魔力的线条、会讲故事的线条。

从这本书里似乎也找到了这些创作者的童年和他们内心隐藏着的那些个“小孩”。它让我对这些我们喜爱的图画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是洞悉它的意图、挖掘它的绘画技法等,还能通过创作者们的分享,去发现这些世界真实的或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令人为之触动的细节。

这本书制作真的很用心,从外到里,布面质感的封面,选择乔恩·克拉森《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中简约的插画作为封面、封底插图,红色的生日帽和红气球很显眼。图画书不正是我们许多人心中那个代表童年的“红气球”吗?

图画书创作谈读后感第六篇

我是一个插画师,不但喜欢看绘本、研究绘本,还在创作绘本。 我从去年CCBF就一直关注《图画书创作谈》,天略预售果断下单,年前已经读了一半,过年忙着休息(其实是懒),这两天才把笔记写完。 这篇笔记主要讲绘本故事创作,绘本图画创作涉及的画材和技法太多,不易概括,需要看书,才能解惑。 前面是主观的摘录与批注,结尾是我总结的通用创作思路,希望对你创作绘本故事有帮助。 PS:评分只针对书中观点,与作者和作品获奖无关,括号内的时间是初版时间。 1、布莱克斯博莱克斯《歌谣》 评分 ⭐⭐⭐ 灵感与参考 结构:一个词配一个图像。 乌力波艺术家:在两个现有的漫画方框之间插入一个新的方框,从而将省略的叙事引到另一个方向。 孩子:他们在玩一个游戏,不管走哪条路,总能顺利回家。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讲述了一些故事类型。 注:不同于图文相同的认知科普书,《歌谣》的图不仅包含一个词的内容,还在讲故事。 在书的后半部分,读者甚至可以自主填词,参与共创,感谢女巫消除文字(bushi)。 2、伊娃·林德斯特伦《所有人都走了》 评分 ⭐⭐ 主题 失去的东西、失去的人、友谊或友谊的缺失、渴望等。 灵感与参考 作者心得:当我开始创作一本书时,总是从一个零星的想法出发。一种思维状态、一个发散的想法,或者一种可能演变为故事的感觉。随着我写得越多、重写得越多,它变得越来越清晰,或者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又变得模糊不清。 在创作一本书时,很难清晰地解释你做出的所有决定。我认为,是创作过程本身在推动故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看到各种选择;故事本身会给出一些建议。我会遵循这些建议,一件事会引发另一件事。 注:作者的书我没看过,心得说了又好像没说。 3、陈志勇《夏天守则》 评分 ⭐⭐⭐⭐⭐ 主题 我们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意外的世界中确认自己,以及我们的价值和渴望。 本书:一个人和一帮古怪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两个人类角色之间的关系(兄妹或姐弟)→两个男孩与“怪物团伙”。 符号 哥哥、弟弟和怪物。 注:兄弟之间有权力关系,而怪物容易联想到异类。 灵感与参考 作者心得:你要邀请读者走进门,但不要告诉他们身在何方。 注:作者在故事中段使用了非线性叙事,绘制了不连续的童年记忆画面,这弱化了故事的连贯性,容易让读者看不懂,但也增加了解读空间。 这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具体的创作过程需要看书中图文。 4、贝娅特丽丝·阿勒玛尼娅《神奇的胖胖-蓬蓬-小小》 评分 ⭐⭐⭐ 主题 旅行、离开、追寻以及接纳自己。在我内心深处,我始终想要讲述同一个故事:一个脆弱的生命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强大的力量。 本书:关爱。 符号 轻盈的元素:雪花、飞鸟、热气腾腾的茶、流动的水、飘逸的头发和埃迪的奔跑。 灵感与参考 作者心得:我喜欢混合物和混合体。我乐于打破围栏,不拘泥于年龄限制、时间限制、精确的审美规则和预先设定的惯例。 我痴迷于矛盾,我的书常常会用大开本(我不喜欢被幅面限制的感觉),但它们往往聚焦于小东西。 我喜欢从自然界、人们脸上以及我所感受到的情绪中发现微不足道的东西。小东西,比如脆弱的东西,是最能打动我的。 注:作者偏爱小东西,还体现在《大大的小东西》《亲爱的玻璃小孩》《再见,小伤疤》(待出版)等。 5、克里斯·霍顿《嘘!我们有个计划》 评分 ⭐⭐⭐ 主题 追逐与捕捉。 符号 三个试图捕鸟的恶棍和一个不捕鸟的好人。 注:这很像素描喜剧的直人和怪人设定,而且不断重复的剧情逐渐夸张,很像素描喜剧的升级。 灵感与参考 作者心得:作为插画师,我一直秉持“简化一切,以便传达核心信息”的观念,所以我试图找到故事的本质,并剔除其他不必要的元素。 表演:《沼泽果汁》。 动画片:《BB鸟与歪心狼》。 6、凯蒂·克劳泽《美杜莎妈妈》 评分 ⭐⭐⭐⭐ 主题 母爱。 符号 美杜莎:既是希腊神话人物,也是水母的别名(水母的触须很像美杜莎的头发)。 女性的力量、眼神的威力(一个致命的女人)、对阉割的恐惧、与怪兽的亲密关系,以及史前母系社会的存在——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一个女人身上! 注:通过长头发来具象化妈妈对女儿强大的控制欲,普通妈妈做不到,但是美杜莎妈妈可以。 这给我一些启发,如何让神话典故焕发生机,也许应该让神话人物变得更有“人味儿”。 灵感与参考 哈丽雅特·范·雷克《字母朵儿遇见嘟嘟》:书中画的头发有时像海藻。 美杜莎神话典故:蛇发女妖,与她对视的人都会被石化。 7、乔恩·克拉森“帽子三部曲”,这里主讲《这不是我的帽子》 评分 ⭐⭐⭐⭐ 符号 帽子。 注:动物戴上帽子,好像讲文明的人类,而有趣的是,为了得到帽子,动物并不讲文明。 灵感与参考 埃德加·爱伦·坡《泄密的心》:书中一个角色向你讲述他如何以及为何犯下罪行。 希区柯克《惊魂记》:负罪逃亡的女主人公最后遇害。 注:“小鱼得到的惩罚与他的罪行相比是过重的,但他确实是自找的。”从作者说的话可知,作者设计《这不是我的帽子》的结局很暗黑。不过作者在结尾有留白,读者依然有不同的解读空间。那么《我要把我的帽子找回来》的结局是否暗黑?这值得单独写一篇分析了。 8、苏西·李《影子》 评分 ⭐⭐⭐⭐ 主题 影子。 符号 影子。 注:影子能让人联想到很多含义,比如虚幻、投射、孤独、黑暗等。 灵感与参考 创作动机:有时候,创作一本书的动机可能源自书的结构形式条件,而非仅仅源自文学主题。 纳西索斯神话典故:希腊神话中最俊美的男子人物,他爱上自己的影子,最终变成水仙花。 《彼得·潘》:书中一个片段是温迪把影子缝在彼得·潘的脚上。 乔治·德·基里科《街道的神秘与忧郁》:形而上画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比较抽象。 注:利用跨页中缝结构来设计的童书,让我想到了《影子》(2010)之后出的书,比如渡边千夏的3D镜面绘本《今天吃什么》(2014)《不可思议的彩虹》(2014)《镜子里的马戏团》(2016)、让·朱利安《这不是书》(2016)《这真不是书!》(2021)以及乔恩·艾吉《看,书中间有堵墙!》(2018)。 9、贝尔纳多·P.卡瓦略《萤火虫寻光记/奔跑吧,兔子!》 评分 ⭐ 灵感与参考 结构:从左至右,从右至左,同时以两种方式讲述故事。 注:我更熟悉和喜欢作者画的非虚构作品,比如《海洋塑料:一个入侵物种》《大探险家》。 在我看来,《萤火虫寻光记/奔跑吧,兔子!》(2013)的结构既不成立又不新鲜,下面简单做个分析。 从左到右(森林到城市),萤火虫找到并爱上了一盏会闪烁的交通信号灯。 从右到左(城市到森林),萤火虫和信号灯的爱恋导致交通事故,兔子从猎人车上的笼子逃跑,猎狗追兔子到森林,兔子被朋友大猩猩保护,猎狗迷路回不去,结尾兔子邀请猎狗和朋友们一起吃烧烤,其中一个朋友是孤独的萤火虫。 按时间顺序,先从左到右,萤火虫是主角,后从右到左,兔子和猎狗是主角。 问题是,两个故事方向完全相反,那么两边的主角只能在某一刻出现在同一画面。 如果两个故事方向类似,那么可以切换视角来呈现同一时刻的双主角,比如五味太郎《鳄鱼怕怕、牙医怕怕》(1984)。 如果想让故事正反都能读,那么画面就不能有明显的方向性,比如间濑直方《坐电车出发 坐电车回家》(2001)。 10、伊索尔《美丽的吉赛尔达》 评分 ⭐⭐ 灵感与参考 故事的触发点:这本书诞生于一个流行的短语,这个短语跟比喻某人失去头脑(理智)的想法有关。这句话的字面解释,就像对某人的赞美——她是如此美丽,以至于每个人都为她失去了头脑。 中世纪挂毯花纹:用于服装和城堡装饰品的制作,封面构图参考了15世纪挂毯《独角兽与贵妇人》。 保罗·乌切洛:参考他画的骑士。 照片:马赛克地板、真实的城堡。 注:这是一本无厘头的离头书,设定大胆有趣,国内应该不会引进。 11、曼努埃尔·马索尔《亚哈与白鲸》 评分 ⭐⭐⭐⭐⭐ 灵感与参考 作者心得:我们必须对创作过程中的意外——对我们没有预见的事情——保持开放态度,因为这种意外带来一种新鲜感,可遇而不可求。 《白鲸》:一个痴迷于寻找鲸鱼的水手的故事。 海洋:作者有很多对海洋有关的回忆,也迷恋和热爱海洋。 约翰·休斯顿《白鲸记》:参考了电影的颜色。 肌理:灵感来源于渔船上剥落的油漆、水底砖头上的海草、鱼鳞、贝壳等。一些纹理也受到了马德里一位名为洛佩兹-索尔达多的抽象画家的很大影响。 注:《亚哈与白鲸》(2014)画面藏动物的讲故事手法,可能源自五味太郎《小金鱼逃走了》(1977),之后类似的还有《那不是河马》(2016)和《怎样找到一头大象》(2017)。 12、乔安娜·沙伊布勒《从前有过,还有更多》 评分 ⭐⭐⭐ 主题 时间。 灵感与参考 结构:当我们接近现在时,书页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放大,靠近一个孩子);而当我们进人未来时,书页逐渐变大。 注:《从前有过,还有更多》(2021,上图)的结构可能源自苏西·李画的《翻开这本小小的书》(2013,下图)。 不过内容完全不同:前者开头是过去,中间是现在,结尾是未来;后者是书中书。

《从前有过,还有更多》

《翻开这本小小的书》

总结 主题 跟创作者的经历以及热爱、关心的事物有关。比如陈志勇是第三代移民,因此他绘本的主题总是讲没有归属感的迷失者。 符号 表达抽象主题,需要具体的符号。比如陈志勇总是画怪物。 灵感与参考 根据符号进行联想,依靠积累和查阅资料,融合不同领域的想法做创新。 我写过讲原创的笔记,创作都需要借鉴,无外乎自然、生活和别人的作品。就绘本创作而言,故事结构、绘画风格、装帧设计等方面想做出没人做过的创新,非常困难,比较容易的创新还是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添加新内容,或者融合不同领域的想法。 以上是我总结的通用创作方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