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笔记》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以真实的生活故事为基础,探讨了现代生育问题。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矛盾和困惑,作者引发了人们对于生育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当代生育观念和挑战的机会,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关于如何面对生育问题的启示。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一)
书名:《生育笔记:产科医生的真实故事集》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二)
#阅读打卡#《生育笔记》维·伊芙·卡尔科夫斯基 计划阅读300min ,实际阅读267min,完成率100%
摘录:
伟大的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他的畅销书《费曼物理学讲义》的开篇指出:“如果某种大灾难摧毁了所有的科学知识,我们只有一句话可以传给下一个(智慧)物种,那么用最少的词汇来表达最多信息的陈述是什么?我相信这应该是原子假设,即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一刻不停地运动着,在彼此分离时相互吸引,但被挤压在一起时又会相互排斥。只要略加思考和想象,你就可以从那句话中得到关于这个世界的大量信息。”“一切生命世界的行为都可以被理解为原子的颤动和扭动。”
感悟:
待补充待补充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三)
医学的故事很难讲。《生育笔记》没有把重点放在医疗背景下或鼓舞人心,或悲欢离合的叙事里,更没有略微狗血的家庭伦理故事。
作者以一个女性和专科医生的视角,勇敢而冷静地探讨了女性的身体和美囯生育医疗文化。而我觉得,更重要地是在探讨关系,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医生和护士的关系,系统与个人的关系,政策与实务的关系,选择与拒绝的关系。
作者从孕育的不同阶段去反思这样一些问题:
我们怎样去看待孕妇“可以忽略不计”的痛苦,例如孕吐;
什么是医生“务实的同情心”?
产前检测,特别是针对基因检测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当患者想知道的内容和医生能告诉她的内容不匹配时该怎么办?
医学语言的思维方式,意义和功能是什么,该怎样向患者“翻译”或解释医学语言,在能互相理解的前提下又不让患者觉得自己被物化?
怎样看待和谈论死胎?
知情同意该是什么样的?仅仅是让医生觉得安全的一堆纸吗?应该关注患者对它的感觉吗?是知情还是威胁?
医疗体系怎样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我们放弃权力?
导致孕产妇死亡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自知的个人和系统的隐性偏见……
虽然一些故事甚至没有结果,许多问题也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但这样的思考本身就极具价值。
无论医生还是患者,我们都具有多重的社会身份,对关系的交流和反思能让我们做得更好。
我认为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阅读的生育笔记。或者超越生育的范围,去思考生与死的科学,社会和人文问题。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四)
相比关注人们如何死去,关注人的出生可能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人们乐于谈“生”,而避讳谈“死”。人的出生首先涉及的是出生者的母亲,但不管母亲经历了什么,在我们固有的观念看来那都是本份,说得好听点,是一个女人的必经之路。似乎这个孩子出生得顺利或者艰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生下来了,并且健康。
然而,关于妊娠中母亲经历了什么,这一珍贵、美丽又隐匿的角落值得大书特书。这个平凡的角落虽然乏味又寻常,但它属于每一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育笔记:产科医生的真实故事集》(以下简称《生育笔记》)的价值既隐密又伟大。
《生育笔记》是一本母胎医学(处理妊娠、分娩,及其并发症)专家,记录妊娠期母亲各种不适(甚至是疾病)状况的经历,以及医疗实务故事的医疗科普书。对于作者来说,怀孕本身是“故事情节的核心——浪漫喜剧的甜蜜结局、维多利亚庄园的苦涩秘密、情景喜剧的妙语连珠”,她写下这些故事,仅仅是因为“没人真正知道怀孕期间、之前或之后会发生什么”。
一部分过来人可能会说,自己是了解的。但这些了解其实是肤浅的,它是关于应对突发意外的全面的知识吗?是妊娠导致的不适或者疾病的更忧解吗?是那些本可以避免的疏忽大意吗?对这些事情真正的了解,是母胎医学的范畴,因此作者有权利写下来。作者必须写下来的理由,是因为女性和生殖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部分。她认为人们需要看到,并很好地了解这些关于健康的故事。
作者按照妊娠的时间顺序组织叙述,着重探讨的是,那些故事及其模式中值得反思的部分。比如,作者谈到孕早期的孕吐,轻微的称孕吐,严重的医学上称为妊娠剧吐。孕吐所带来的恶心、吃不下饭,会让孕妇无法摄入足量的能量和营养,这会给胎儿发育带来(或不可低估的)影响。一般这种情况下孕妇会拒绝用药,因为家人很可能告诉她药物对胎儿不好。家人很可能告诉孕妇,吃点苦是必要的,就像痛苦是有意义的。作者认为,正是对于痛苦之意义的追寻,才激发人类创造大量的艺术和美,但是“痛苦有意义,不等于痛苦有存在的必要。”作者还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对她的观点加以佐证。她在孕期的恶心比疼痛还糟,躺在床上根本无法动弹,脑袋和胃都在翻腾,唯一能做的就是呻吟。像我们经常碰到的那样,当她联系医生给她开药,她得到的是糖姜、指压带和维生素B₆。然而,这些应对方式对她不起作用。无奈之下,基于对药物的了解,她给自己开了处方药。虽然这些药并没有让她感觉良好,但她至少可以起床工作谋生。
正如作者认为孕吐的痛苦毫无必要,另外,各种无意识疏忽给病人带来的治疗延误等情况也没有必要。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需要我们了解母胎医学医疗行业,了解那些母亲的故事,而通过读《生育笔记》,我们可以深度地理解妊娠这件事。
《生育笔记》为我们提供了解出生时和之前、之后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的契机。因为了解便会有爱,对母亲的爱会带来一切。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怀孕母亲的健康和感受,这样人类的不幸会减少很多。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五)
最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因为“彩礼和买房”的言论被网友骂了,视频内容大概是说①生娃会对女性健康造成永远无法恢复的损伤②时至今日生娃最大的风险依旧是死,会威胁到生命安全。所以必须要有保障,彩礼和房就是物质保障的基石。其实和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里的观点是一样的,因为先付出的人(把孩子生下来)害怕被后付出的人(提供养育)敲竹杠,就像付押金一样,在经济学上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情。
她很不解,认为男性网友不清楚“生育成本”这件事所以她懒得搭理,但女性网友认为她大放厥词她就很难受了。大概是应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那句“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她自己也清楚:“女性必须要结婚生子”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所以骂她的女性们都特别害怕提高自己的附加条件,从而导致没有人愿意和她们结婚生子。
结婚生子看起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读完《生育笔记》让人特别难受。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还原出女性生育的真相。
从一方面来说,生育是不易的,演员张檬就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无数显示“未怀孕”的验孕棒,分享自己怎么样都怀不上孩子的困惑和难过。小说《斑马》中女主也因为三次怀孕三次胎停育而不得不飞外泰国寻求“PGS技术”的帮助。
是的,生命是脆弱的,可能仅仅一次出血、一个基因缺失、一次感染,就停留在“妊娠物”的层面而无法成为一个健康的婴儿。母亲有一长串增加死胎风险的因素,包括体重、吸烟、高龄产妇、多胎妊娠,自身的一些疾病、种族都是。甚至还有许多妊娠中的胎儿发育得非常完美,因为脐带、胎盘的问题还是难逃命运。
另外完全不会有影视剧中让家属来决定“保大保小”的问题,胎儿在顺利出生剪短脐带之前本就和母亲是一体的,医生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我身边有不少已婚已育的女性朋友因为害怕顺产带来的痛苦而选择了剖宫产,是的毕竟女性曾经不得不为这个工具而斗争,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剖宫产的女性和经剖宫产出生的婴儿并发症都会增加。这些是我做过剖宫产手术的朋友们都不曾知道的,毕竟所有的风险只要没有发生就是0,而一旦发生就是100%了。
书中最有趣的一段是作者提到,一次患者的产前检查发现了胎儿胃里的肿块,她脑海里浮现了各种各样的判断:食物残渣?肿瘤?十二指肠闭锁的某种变形?唐氏综合征的前兆?囊性纤维化?但她只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向其他医生请教,在听到两位医生轻描淡写的“没有临床意义别担心”之后她还是不放心继续查找文献直到最终确定是“胃假瘤”(肠道内容物)。但这个过程中她的焦急和胎儿父母的紧张不言而喻。
虽然很感激医学的进步让人的健康得以保障、生命得以延续。但作者也坦言“与十年前相比,女性在怀孕期间和之后死亡的数量更多了。”我母亲只要听到身边谁生孩子的消息都会感叹一句“儿奔生,娘奔死,不容易。”这句话,我二三十年后才体会到背后的深意。
阅读这本书并不是吓唬谁,而正是呼吁每一位女性都要理性面对自己的身体,做好心理和生理的各种准备,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生命。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六)
近日,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读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生育笔记》一书,感受颇深。
《生育笔记》是一本由母胎医学专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妇产科系副主任查维.伊芙.卡尔科夫斯基撰写,山东省立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苏文敬翻译的关于生命、医学与人文有关的科普兼故事类书籍。书中作者以第一口吻边叙边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个或惊险离奇、或不可思议,或纠结彷徨的生命故事。
该书序言部分很是吸引我,该序言从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谈到生命孕育的39周过程中胚胎大小、与外界世界的互动感受,接着谈到孕育过程中胚胎在母体内的疾病与先进治疗手段,自然而然地引出本书的大概内容,给读者一种简练的概况和从容不迫的故事感。
本书从“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足月妊娠、去不去医院、产后及未来”共计六个部分展开,分别讲述了各个阶段作者在医院的所见所感,其中既有作为医生的职业职责,也有作为一名普通孕育者的感同身受。读此书,让我对生育这件事有了更多的认知,从有限的知识眼界拓宽到对生命诞生的复杂性、风险性及人文关怀的学习。
在孕早期,谈到妊娠呕吐的治疗,让我了解到世上竟然有呕吐那么严重的病例。在“爱是重复劳动”中医生一次又一次地为不方便的患者预约其他产前检查医生,可病人经常爽约,我体会到医生助人的纠结,那种既想帮助别人自己又会疲累的心理矛盾感也跃然纸上。读到这一章,我会想起“边界感”这个词,还会想起“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这样的话语。但我想,作为普通人也许容易做到,但对于具有专业知识又知晓风险后果的医务人员,一定很难。当然作者也谈到了别的医生适度的“冷漠”这样的话题,我想不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没有对错。
在孕中期部分,有一个叫“迪安”的准母亲,面对腹中胎儿患有肿瘤无法接受的事例让我很是触动。“我的孩子很完美。我的孩子什么事儿也没有。没有。你们医生就总想多做检查。”作者始终在耐心讲解,但没有起效。那一刻,我多少也觉得这样的母亲不够理性。随着医生自己成为母亲,在面对各种胎儿疾病筛查可能存在一些风险概率纠结一个月最终决定留下孩子的过程中,作者从情感上理解了那位“迪安”妈妈。我想,在面对巨大冲击时,大部分人一时确实是无法接受的,而且听别人的不幸故事和你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这二者确有天壤之别!
在分娩部分,我们常常面对的是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但对作者来说,同样有很多挑战。剖宫产有风险,孕晚期HIV阳性同样有风险,喜悦与风险并存。产前明知孩子有疾患,生下来后面对可能死去的孩子,那短暂相处的“2小时”让我不知道如何去消化这些真实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读书的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医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对病人心理照顾的人文关怀。有很揪心的内容,也有很温暖的部分。是啊,生命是复杂的,也是让人喜悦的,其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讨论。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还有可能面对我们都不想遇到的困境,比如产妇死亡这样的沉重话题。这对产妇和医院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也是很大的创伤体验。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经历的故事。此外,还会面对一些种族差异、种族歧视等不公平现象。可以说,整个医疗过程都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在发生,但每个亲历的人也在努力地克服与面对。
《生育笔记》是一本宝藏书籍,它带领我们了解在技术进步的时代,在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是“瓜熟蒂落”的事件中,让我们在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下,体验到别具一格的生命视角,感受到更多动人的生命故事,以及贯穿其中的种种辛酸、悲伤及感动或坦然的情绪。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七)
《生育笔记》是妇产科医生真实的故事集。 Tiffany蓝色系列封面映入眼帘。我相信这是一本每个人都会渴望阅读的书籍,特别是女性。无论你是否有经生育,已经为人母,这本书都能够给予女性很好的孕期的指引。 成为母亲并不是一件小事,对医生来说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一这句话居然是成为了医学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一种务实的同情心,在医学中的强大之处在于它的必要性和行动的导向性,务实的同情心让所有的重复劳动能够完成。 这本书中介绍的很多人可能面临的生育中出现的无法预料的问题。生育怀孕真的绝非小事,它分为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以及产后及未来的护理,所以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怀胎十月的过程,而没有去真的深入了解到每一位孕妇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是产科医生权威的真实故事集,因为在产科医生的手上才有各种真实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才能看到大概率在怀孕周期里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给予了很多备孕的女性朋友更多的建议,帮助她们能够去避免很多怀孕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比如在孕期恶心呕吐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恶心呕吐,我想大概是大多数孕妇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这叫孕吐,非常常见,70~90%身上都会产生,也是怀孕过程中非常令人感觉不愉快的一个过程,孕吐和降低流产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胎盘分泌的激素跟恶心也会有关,所以一个更强大更高效的胎盘也意味着更频繁的恶心,居然会有如此的相关联系。 不管孕吐是怎么开始,也不管为什么能延续到今天,在如今的时代,孕妇的恶心不能让她们的孕育更为健康快乐。西方的妇产科医生,原来对于怀孕的每个阶段都有如此至深的研究,这本书真的可以帮助所有备孕和正在怀孕的人士在不同的阶段了解到自己当前的状况,跟着书中的案例进行对比,帮助自己避免很多的问题以及知道在关键时刻应该如何去处理。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应该花时间去阅读的一本书。就是这些经验让女性在更多人心目当中都能看到其强大勇敢,同时也能感受到女性的脆弱并且更加以呵护。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八)
- 书名:《生育笔记》 作者: [美]查维·伊芙·卡尔科夫斯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这是一本讲述生命从孕育到诞生的故事集,作者用一个个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小故事勾勒出女性孕育新生命这一既美妙非凡又极其复杂的体验。 - 孕期恶心呕吐很常见,发生在70%-90%的孕妇身上,常见到有时我们很难说清它到底是病,抑或只是怀孕过程中一个令人不快的常规部分。孕吐和降低流产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但这并不是说孕吐会让妊娠更稳定,实际情况要颠倒过来:胎盘分泌的激素跟恶心有关系,所以一个更强大、更高效的胎盘也意味着更频繁的恶心。甲状腺疾病也和孕吐有关,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和胎盘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分子结构上有一端是一样的,人体分不清它们。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孕吐看起来很像重度甲亢。孕吐的另一种解释是,怀孕期间胃会更加松弛,很难及时清空。 - 剖宫产的风险远远超过妊娠本身:一位做过多次剖宫产的女性最终可能会因为瘢痕组织导致解剖结构变化,经受手术一次比一次危险的风险,从而限制生育次数。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在有多处瘢痕的时候,胎盘会侵入甚至穿透子宫壁,紧紧扒在上面不下来。如果胎盘穿过子宫内膜附着在肌肉上,称为胎盘粘连;如果胎盘侵入子宫肌层,称为胎盘植入;如果胎盘穿透子宫侵入临近的结构,比如膀胱、肠管、血管等,称为穿透性胎盘。侵入性胎盘疾病更容易发生在有瘢痕的子宫,风险随着子宫瘢痕数目的增多而增加。怀孕并不是一种良性的生长,如果没有限制,胚胎就会一直生长。 - 死胎被称为胎死宫内。它通常发生在怀孕20周以后。死胎不是早产,也不是因为妊娠出问题导致孩子在出生之后死去。相反,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胎心就停止了跳动。这种情况每170-200次分娩就会出 现一次。 - 我们既面对生,也面对死。我们面对的是人体,有时也是人心最私密的部分。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神奇,更体会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生育笔记》读后感(篇九)
身为女性,我们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生育这个话题的呢?在我的记忆中,结婚之后身边的女性亲友、同事就自然而然的关心起生育问题。我是怀孕之后在同事口中知道了顺产与剖腹产的区别,知道了像我这样孕期迅速增肥的胖子并不适合剖腹产,知道了强烈的孕吐可能持续整个孕期……已经生育过的姐姐们非常乐意传授她们的经验,但我也会在产检时跟医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寻求专业的解答和帮助。于是,在我完成生育这件大事后,我又热心的将我学习到的知识和亲身的体验分享给身边还没有生育的女性。
在文化、媒体和艺术上,怀孕通常都是“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生活”的简称:没有并发症、细微的差别或值得探讨的东西。生育的体验对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尽管它极其复杂,但我们的艺术和媒体几乎从未用任何真实的方式审视过它。时代在发展,婚育观念也在不停的转变,现在非婚生子女已经可以随母落户,生育与结婚并不是固定的先后顺序了,而我们大多数人对真实的生育几乎一无所知,细细想来,很少有非医学领域的女性去主动学习生育知识,但生育于女性而言却又非常重要,俗语说生孩子就像鬼门关走一遭,可见其凶险。
母胎医学专家查维·伊芙·卡尔科夫斯基,是蒙蒂菲奥里医疗中心妇产科主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副教授。母胎医学专科医生也叫MFM专科医生、围产学家,或者更通俗点,叫“高危妊娠医生”,他们是妇产科医生,进一步培训之后变成了母胎高危状况方面的专科医生。母胎医学是一门处理妊娠、分娩,以及相关内科和产科并发症的专业,还涵盖生育的广大范畴内的工作:不育、妊娠丢失、终止妊娠、避孕,既面对生,也面对死。卡尔科夫斯基觉得自己做的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工作,但也常听到“真希望有人告诉过我”。
《生育笔记:产科医生的真实故事集》中,卡尔科夫斯基挖掘多年的一线经验,讲述亲身经历的妊娠故事,揭开产科和产房的厚重帷幕,也揭开笼罩着女性身体和生育文化的迷雾。令人心惊的事,她讲述的场景都发生过不止一次,都是真实患者的故事,但选用的所有医疗细节都是她见过很多次的临床场景,因为无法了解故事的全部,她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女性健康是人类的健康,无论是否有生育的打算,每位女性都应该对生育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