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地粮读后感1000字

地粮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5 11:50:20
地粮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05 11:50:20   小编:

《地粮》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与自然抗争,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坚韧。小说中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生存压力和对土地的依赖。通过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土地的珍视。

《地粮》读后感(篇一)

目前所见,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盛澄华译本,似乎有1945年重庆版;1949年上海版。

孙晶《文化生活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广西教育出版社)后附表说是“1943年版”,未见。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书则说是“1945年渝1”,指重庆第一版。

请问,这个书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1946—48年之间,是否印行过其他版本?

1/10页

《地粮》读后感(篇二)

学会质疑,是伟大的。但,人的浅薄,自己永远也不会知道。《地粮》这本书某些地方像圣经。高妙浩通,却不点透。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的。直给的东西,当然顺畅爽快,但不通。人的灵智有时候很奇怪,读了很多,看了很多,也仅仅只是知道。列举一二,也能说出个三四来。可总有点地方是没有一贯到底的。非得是逼得自己挠破头皮,充盈气血,冥思苦想,脑袋里的电灯泡亮了,才算通透。真有点武侠里打通任督二脉的意思。古人讲悟的过程。这本书,木心先生把它和《论语》放到学习写作范本里。人之身,非肉体,而则气脉。否则只是一堆肉。

2/10页

《地粮》读后感(篇三)

学法语的学生,文学课上多少听过纪德的大名。就冲着这名字出国前在王府井购书,顺带买了这么一本翻译作品。原著我没有看过,对翻译的好坏无从评判。也正因为此,这本我硬着头皮也没有读完的书究竟是法语本就写的这么佶屈聱牙呢还是翻译水平实在太差导致中文读起来非常之不顺,我找不出答案。

但依我看过的极为有限的法语书籍来看,很有可能是翻译问题影响我的阅读。中法文小说题材最大的不同我以为是前者简洁,后者啰嗦。与作者风格无关,语言差异所致。人称巴尔扎克的小说为“带家具的小说”,实不为过。法语小说里,对周遭环境的描写可以细到一张椅子的年代,一副挂毯的来历,难得的是我等读者并不觉得多余,还得读得津津有味,法语中形容词之丰富功不可没。换到中文语境中,倘过分忠实于字面意思,不在充分理解原意的基础上再加工,结果就是生生罗列一堆繁琐细碎的近义词,读来毫无美感可言,意思也不甚明了。

3/10页

《地粮》读后感(篇四)

回来的时候,夜幕急坠,蟋蟀叫了,树安静得想着秋天怎么画。

凭空读完了纪德的《地粮》(盛澄华译),犹费解,(时代、游历与知识的差距)仿佛与蟋蟀的鸣声,还隔着无风的余夏,檐底的铃铛似无声似有声。没有被秋雨淋湿,未在秋风中奔跑。

文字美,丛丛秋虫的美妙,可以娓娓听不厌地鸣一夜。把诗化开汤头仍然浓稠,原来游记可以这样写,原来静物可以如此落笔。再燃一堆篝火,唱歌跳舞,在海滩边,在撒哈拉,让你的思火迸入溅出,燃烧起来,随风闪亮

若把文字变成电影,先想到安哲罗普洛斯,如果来拍这样的电影,汤头会如何,其实他已经拍了。库斯图里卡也好,但魔幻、怪诞、讽刺不是最好的方法,艺术是不哭的。

书中的地中海都想去,突尼斯、阿尔及、摩洛哥。巴丹吉林有最高的沙丘,比撒哈拉里还高,兰州的导游是自豪的。沙丘随着太阳变化着颜色,阴晴众壑殊,撒哈拉还是特殊,人类的影子也需要走出非洲。

4/10页

《地粮》读后感(篇五)

觉得它更像一幅幅画。读的时候不是在阅读文字,不像读《约翰·克里斯托夫》那般字字斟酌,我甚至不愿停留去细细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我曾尝试过,但是失败了,因为发觉新词很多,那些地名呀人名呀,其实就这样扫过一遍也许更好——于是我就快快扫过了。我喜欢。

我发现我看到的不再是句子,而是画面。这是一本画面感极强的书。一个又一个场景,在你眼前展开。无需多想,只需心甘情愿地跟着它,看那些画面。然后用心去感受。就像跑去美术馆看艺术作品般,用你的第一感觉去看。而不是去思考。

因为无需思考的。因为一切的疑问,都会随着你的阅读,而解决。

读完之后,你自会知晓你需要的是什么,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什么。

抛开这本书,跑到外面去。

满足你的快乐,当你的灵魂还能微笑——满足你爱的欲望,当你的口唇还能感到接吻时的愉快,而当拥抱对你还是一种莫大的惊喜。

而不要等一切都过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抓住。

不要停留。去流浪。去欲望。

要对自己以外的一切,比对自己更感兴趣。

5/10页

《地粮》读后感(篇六)

勉强读了一篇,这是诗人的苦闷,也是诗人的感觉。纪德教奈带奈蔼去看这个美好的世界,难道不是自说自话么。

有点周国平那味了,有点余秋雨那味了,有点新月派伤春悲秋那味了。

阿,你不懂,你不懂……你不懂人的苦闷。你不懂诗人感情从什么而来。

确实有点吃饱了撑的苦难——这种苦闷不借助外力,不是生活的压迫,不是“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行文比上一世纪的唯美主义、自然主义更加飘渺灵动。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朝九晚五,一年一个月的休假的年青人确实可能会喜欢这种书。就像周国平的散文一样:人人都是孤儿、爱使人富有。说心灵鸡汤,那是说低了。假哲学之名气,给小布尔乔亚作心理按摩到是事实。

周国平是这类文学的大师,纪德也无法超过他。

翻阅资料才知道纪德与周国平都受尼采印象。但尼采才真正的大师,他是经历过生活困厄的敏感的渴望成为超人的孩子。这两位比较起来却是巨婴,是可笑。当然这是和尼采比。

6/10页

《地粮》读后感(篇七)

我真不敢说我看明白这本书了,刚开始是在飞机上看的,一直走思,想不明白原因,然后作罢。

放了几天又看,还是费劲,突然想起了那篇同样没看明白的“译序”,一看时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

孤陋寡闻如我,上网一查,原来“最好的译本来自盛澄华”。关于翻译我无话可说,别说法语,英语我也不会,中文到是天天用,不敢说会,只能说有一时期的中文读着真让人难受,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文,半白半文,夹杂着音译、直译与方言,创造了一些终究没有通行的词语,当然,你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中文“很文艺”。

现在的火星文也“很文艺”,神马浮云满天飞。

按我看完之后的一知半解,我想《地粮》像是纪德自己写给自己的小纸条,自说自话,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给自己坚定信念,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演员,是可以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的,但是——不要有师承、不要有偶像、不要有包袱。

而不得安息的欲望能成就自信与力量。

这论调不错,我想说。

7/10页

《地粮》读后感(篇八)

木心可能是我读书的先知,正准备读《地粮》前先阅读了《云雀叫了一整天》,恰好看到以下这段话,很开心,恰好在少年时代读到纪德,不早不晚。

忧郁是消沉了的热诚,智者是对一切都发生惊异的人,“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这是一个好公式一供少年阅读的书,早也无用迟也无用,幸好在少年得到,此后醍翻师友一场,尼采是威士忌,纪德是葡萄酒。

1981

8/10页

《地粮》读后感(篇九)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里引用了《地粮》中有很多话,我还未阅读纪德的其他作品,亦无法在木心作品中找到纪德的身影。盛澄华译本在1942年就已经出版,木心接受《地粮》影响的时间可能很早。木心于1982年来到美国,我看到的木心作品,除了极少数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其他都是这个阶段的作品。纪德写此书时约三十岁。木心曾在最合适的年纪遇见纪德,虽然后来与纪德分道扬镳,也曾多次提到过这份艺术上的恩情,。纪德在自序中写道:“是的,我曾立刻离开那曾是写这《地粮》的我”——即在面对早期作品时,作家难得不会有思想变化——但诗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我想从诗人、读者的角度来谈谈对此书的理解,这本书对我有很多冲击,有些地方近乎《百年孤独》般让人发抖。但这些却都是无法交谈,引起反对或者赞同的,只好做到分享,而且我只能做点浅薄的分析。

《地粮》展现出炽热的生命力,这是否要求将欲望放大到控制的极限?这样一种诗人,他们鄙弃陈旧的框架,用生命与世界接触,他们是语言的太阳,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诗人。用诗捕捉意识的残存物,或许并不想表达什么,而是纯粹在诗中展现一种性灵的力量,展开美。这群诗人的虚荣和艺术是同时起来的,衔觞进诗,似乎是他们艺术的通行证。饮酒、挑战、敢爱敢恨,追求彼岸的生活,如同兰波、海子、李白。

“在书本中读到海滩上的沙土是轻柔的,对我是不够的;我愿我赤裸的双足印在上面……任何未经感觉的认识对我都是无用的。”美那尔克极力想抓住当下的一瞬,丢弃书本、丢弃家庭,不想让生命停下脚步。他知道了什么样的欢乐几乎是一种停滞,于是变得小心谨慎、神经战栗。就像在辞典校对时发现了一个漏词,那就不免对整部辞典怀疑起来。人生便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人是时间性的存在。在本是确定的一生中发现了一处危险的新希望也好,新漏洞也罢,推翻了既往的生活。书本这种暂时的自由为的是飘着、荡着,寻找固定的沃土。纪德的文字对年轻的人有天然的号召力。

诗人没有家庭的欲望,没有对知识的渴求,没有汲汲于名声、财富(这些是他认为十分容易厌倦、倦乏的),而在此以外的欲望,好像的确在追找着什么,那是独到的发现,却又在自身之外。仿佛经过一夜与其说长眠不如说期待之后,于睁开眼或被人叫醒的那一刻,在自然的光线刺激光感细胞,大脑形成视觉这短暂的片刻前,你在黑暗之中看到的乃是一片亮光。它并不纯净,因为包含了经历之外的事,而存在的证据又确之凿凿。在那些生存的、食色的欲望之外的欲望之中,诗人得到活力,因为他没有止步于“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止步于生活的有趣。他想要的超过了拥有的。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比较,不是放眼于某种量是否充分,而是计较付出与所得多少。这样的比较中,对待收获,似乎人人都变成了做鱼生最有经验的师傅,对生鱼片中极细小的血丝中都尤为苛刻而将其无限放大。于是在对待付出之时,又仿佛感到不公而止步不前,如同责笞自己的疏忽大意。诗人是爱美的,也正因为那种发现,他也并未止步。

“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对一切事物都惊愕地引起我的崇敬”,求索,对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寻求;追问,对无与伦比的自己的尝味。在血液中注入一股炽热的血,在我们的心脏喷涌,流遍全身,以我们不能见到的三维世界以外的方式,以理性所无法解释的形式在身体注入新的欲望。

我的口唇比孵化中的小鸟还温热,我醒来,跑到窗口,一些小船在浪花的动荡下离开岸边。我跑出花园废墟,离开令人惊叹的草木,随后奔向海边。晚风中水流飞溅,沙滩变成螺钿色。系缆的小舟惴惴不安,远处的歌声令我厌烦。吃过浸过冰糖和酒精的果子,赤裸的双足配上青春的年纪,在日落之前,使我欢呼雀跃,仿佛舞蹈在平静的浪花之上,但我会累,累到没有什么能将我与大地隔开,像种子一样扔到地上。望见黎明,身醒海滨。在新西兰这样美景随处可见的国家,在狭小的天地间空空荡荡,发呆。羊群上有一块块薄纱拂过,人会感觉孤独。这种孤独不是生活失意所带来的,而是抛去了心之上所有东西后——这种抛弃的过程你选择了——生命毫无遮掩地首先感受到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们时代的艺术未必比荷马时代的更好。

旅游,旅行,流浪。散步。旅游是观光客心态的“到此一游”;旅行有钱,流浪没钱,流浪是一种逃,看山不见山。流浪是渐渐丢失自己的过程,像卸下一层层伪装和之前需要的太多尊严,慢慢你发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散步,我理解成看山依旧是山的心境。想起朋友圈一位朋友,用他的诗来讲,“人事多错迕 ,焉能谈在昔。”。他的漂泊生活,于我个中滋味,五味杂陈,遇到了真正的怀疑而进退维谷间。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人的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人心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以致于难以忍受,嵌在本能当中的孤独最虚无,欲爱而不得,欲欢而不得,快乐成为一种隐匿,带有色彩浓厚的伦理。虽常常带来安详,但“一个能自认幸福而又思想的人,那人才称得起真正的强者”。

从读者的角度而言,深感纪德的热情。

“而某些晚上我竟疯狂地几乎相信其自己的灵魂来,那样的我感到它行将与我的躯体相分离”,灵魂是雌雄同体的,见识与手段不再受限,我认为他能写出来必定是来自最私密的体验,虚构无用。“今晚暴风雨”“以后雨声。”他拥有这样一种激情,有时如一些爱情般细水长流,想与之对话但缄默不语,眼中的光芒好像修改着面部的轮廓,有时如马赛曲雕塑上自由女神的利剑,如涨水的磅礴长江。罗伯特·麦基说过,“故事中自我表达绝不是关键,因为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所有故事,无论真诚还是虚假,明智还是愚蠢,都会忠实地映现出作者本人,暴露其人性。”纪德在《地粮》当中一方面歌颂欲望、本能,另一方面,他的化身美那尔克放弃了家庭、安定、城市,也许前途,。人不可能只进不出,这暴露在价值观上,是纪德所秉持的一种自我牺牲。若设一个人在《地粮》中的精神世界游走,填补生命的匮乏同时必定怀疑地与过逐渐割裂裂——凡事都有中间地带——或者不再投入。与安定和陪伴相比,灼热的干唇在黎明中的沙漠里所忍受的不就是孤独带来的痛苦和疲倦吗?可没有人是想要痛苦的,但所有人都被生活胁迫。

从前大凡旅行

路上吃食自理

家里有人出门

就得早备路菜

重要的是汤料

香菇虾米京冬

那叫麻雀脚者

笋的嫩枝晒干

主菜当然是火腿

酱鸡腊鸭之类

特制一种腌物

号称家乡肉也

后来上海流行

肉松熏鱼糟蛋

美味而且方便

不必劳神费心

可奈回想路菜

毕竟醰醰有味

人生在于体会

今时哪及昔时

——木心《路菜》”

“中国食品的精致是一种颓废。所谓精致而不止,但知适可而止。虽带点伤感,但更多的还是当下的欣赏”(网友禾风),纪德展现的欲望,在大部分人身上以流逝的形式消失,我们的动作接着自身的损耗,生命的匮乏感会无限重复。

张若名的博士论文《纪德的态度》中写道:“支配者他的,也是构成他主要美德的,是自我的牺牲”。张若名解释说:当纪德的那些“对立的倾向相互碰撞而产生了一种不和谐之时,唯独一种美德能把这种不和谐引向秩序:这就是牺牲自我。”(摘自乐黛云《安德烈·纪德与张若名》)。那这和自私自利者有何区别呢?自私自利者总是认为自己无可指责,对方越是让他们感动,就越认为应该受到谴责的不是拒不放弃的人,而是迫使他们放弃的人。与牺牲自我相比。不是自我强求,而看起来几乎是天性使然。

少记得一次睡眠,即减轻一点对死亡的恐惧。纪德放弃物质上的快乐,追求他人眼中的美好的事物,或多或少是有点宗教性。纪德的时代是上帝已死的时代,所有价值包括道德都要重新评估。这个时代很多人时区精神依靠,但同时很多人感到巨大的能量。

人将意识到人是自己的神。

此神乃是自身的真诚。

9/10页

《地粮》读后感(篇十)

译序——

不说视艺术重于生命,至少把艺术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或竟自己生命的连续。

最美的作品应是受狂妄的默启,而由理性所写成,这话像是他在日记中说过。所谓狂妄的默启,也许就是灵感,而后者无疑是技巧。

五十年的写作生活!这其间,可怕的是灵魂在长途中所经历的险遇;由诗情的陶醉,创始时期的中的友谊——梵莱莉与鲁意斯,以及罗马街象征主义派大师马拉尔美的住宅黄昏时轻柔抑扬的语声,含笑谈真理的情趣,而终至感到空虚,落寞,不安,以坚强的心出发去沙漠觅回自己对生命的热诚;……

这过程曾是痛苦而艰难,但它终于使晚年的纪德成为更乐观,更坚强,更豁朗,更宁静,使他的生活与思想达到某种健全的平衡。

“……是的,这伤逝使我几个月来凄怖地感到消沉。你读过我的作品,应能衡量这一位在我生活中所处的无限的地位,我自身中最高的一切无不以他为指归 。”

美那尔克教人不再仅仅爱自己的家,而慢慢地,与家脱离。“智者,即是对一切事物都发生惊奇的人。”流浪。流浪,年轻的读者,我知道你已开始感到精神上的饥饿,精神上的焦渴,精神上的疲累;你苦闷,你颓丧,你那一度狂热的心,由于不得慰藉,行将转作悲哀。但你还在怀念,还在等待,你怀念千里外的故亲戚友。你不曾设想到你所等待的正就是你眼前的一切。回头!这不再是时候。时代需要你有一个更坚强的灵魂。如果你的消化力还不太疲弱,拿走吧!这儿是粮食,地上的粮食!

光明在望,中国的奈带奈蔼,你也永远将像那把光执在他自己手上的人一样随光前进。

“我们地上的粮食正是这些果子。”

原序——

《地粮》不说是一本病人所写的书,至少是当他正在恢复康健,或是痊愈后所写的书——而这人却曾是病者。即在本书的诗情中,已足显示出这种把生命当作行将失去的东西而猛力地想把它抓住的企图。

我写这书,正当文学在极度的造作与窒息的气氛中;而我认为亟须使它重返大地,用赤裸的脚自然地印在土地上。

我写这书,正当自己结婚后,生活开始固定起来。我自愿放弃某种自由,而这自由却正是我在书——一件艺术品——中所愿加倍地追偿的。不用说,我在极真挚的心情下写这本书,但同样真挚的是我心中的否认。

我再申明:我并不使自己止于此书。

人每以这少年时代的著作来审判我,仿佛《地粮》中的我伦理观即是我毕生的伦理观,仿佛我自己第一个就不遵守我所给与我年轻读者的忠告:“抛开我这书,离开我!”是的,我曾立刻离开那曾是写《地粮》的我;所以当我回在临终前能亲见自己始终贯彻一己所主张的那些人,我愿有人能把他们的名字历举出来,我将在他们的身旁占一席地。

引言——

而当你念完时,抛开这本书——跑到外面去!我愿它能给你这欲望:离开任何地点,离开你的故乡,你的家,你的居室,你的思想。别带走我这书。如果我自己是美那尔克,我将握住你的右手引导着你,而你的左手并不知道,出城稍远,我把你的右手也放开了,而我对你说:忘怀我!

愿我这书能教你对自己比对它感兴趣——而对自己以外的一切又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

卷一——

你将永不知道为使我们对生活发生兴趣所必需的努力;但如今生活已使我们感到兴趣,这将跟一切别的事物一样——热情地。

可怕的是一种不复为义务所及的自由。

欲望是有益的,同样,有益的是欲望的满足——因为欲望从而增添。

不需要同情,奈带奈蔼——而是爱。

奈带奈蔼,我将教给你热诚。

宁过一种至情的生活,奈带奈蔼,而不求安息。除了死的沉睡以外我不希望别种安息。

当你的热诚,由于不得慰藉,行将转作悲哀。

我愿靠近你而你爱我。

忧郁只是消沉后的热诚。

如果我们的灵魂称得上什么的话,那只因它比别一些人的灵魂燃烧得更热烈。

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这是一个好公式。

各种方式的生活;你们曾对我显得都美。

我消沉在不是睡眠所能治愈的昏倦的重压下。

我整个生命像迫切地需要一种更新。我等待着的第二次的怀春。

奈带奈蔼,人所不能等待的只有神。等待神,奈带奈蔼,即是不懂你已主有神。别把神与幸福看作两回事,但把你一切幸福放在瞬间。

把夜晚看作是白天的归宿,把黎明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创生。

让你的视象在每一瞬间都是新的。

智者即是对一切事物都发生惊奇的人。

在书中读到海滩上的沙土是轻柔的,这对我是不够的;我愿我赤裸的双足印在上面……任何未经感觉的认识对我都是无用的。

卷二——

我毫不喜欢那些把自己的辛劳看成是一种功绩的人们。因为如果那是辛劳的,他们不如另选别的。在工作中所得到的快乐正足以表示这工作对你的适合;而我快乐的真挚,奈带奈蔼,在我每是最必需的指南针。

别羡望,奈带奈蔼,重尝昔日的水。

奈带奈蔼,切勿在未来中去追觅过去。抓住每一瞬间中再难重复的新奇,而别准备你的快乐。你应懂得在你所准备好的地方,使你惊奇的可能是另一种快乐。

奈带奈蔼,别准备你的任何快乐。

没有一种我所尝味到的快乐我不设法使它归附在一种伦理观上。……那样使快乐对我显得合法。

一个能自认幸福而又思想的人,那人才称得起真正的强者。

奈带奈蔼,别停留在与你相似的周遭;永远别停留,奈带奈蔼。当一种环境已与你相似起来,立刻它对你不再有益。你应离开它。没有比你的家,你的居室,你的过去对你更有害的。在每一事物中你只应接受它所给你的教育;而让流泻自每一事物的欢情使每一事物枯竭。

一种对死不够恳切的思念是不会对你生命中最小瞬间给与足够的价值的,而难道你不懂得除非把每一瞬间和这漆黑的背景相隔离,它是不会有这一种令人惊叹的光辉的。

因此我养成把每一瞬间从我生命中分隔开来的习惯,使其成一种孤立的,快乐的整体;使在瞬间中突然地集中整个的一种特殊的幸福;由此,即在最近的追忆中,我已不再认识我自己。

卷三——

啊!古老而又那样年轻的大地,如果你知道,如果你知道在人短促的生命中所含的苦中带甜的滋味,这一种隽永的滋味!

表象永恒的观念,要是你知道死的临近的等待中所给与瞬间的价值!

人在生命中只有一个春天,而回忆一种快乐并不是幸福的一种新的临近。

快乐的强度达到某一程度时人很不容易超越而不落泪。

在黑夜中挺进的火车,早晨满浴着朝露。

浪花的动荡,是你,使我的思想变得那样摇晃不定!在浪涛上你将建立不起任何事物。在每一重量之下它都逸走。

在这些东西的漂泊,在这些沮丧的逸航之后,温柔的港口是否终将出现?那儿是我的灵魂,最终得到安息以后,在灯塔近旁坚固的码头上,将凝视大海。

卷五——

你以为在那儿,可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却幽闭着;你的妻儿,你的书本和你的研究强霸着你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而使它不能显示在神前。

你以为你能够在这指定的瞬间尝味到生命强烈的,整体的,直接的感觉——而不先忘去与这感觉无关的一切?你的思想习惯束缚着你;你生活在过去中,在未来中,而你不知道自然的去感受。

我们的价值,只在这生命中的瞬间;当任何待到的未到之前,一切过去在这瞬间逝去。瞬间!你将懂得它存在时的力量!因为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瞬间都是绝对不能追替的:愿你有时在瞬间中整个地集中你自己。

我的幸福来自热诚,一切事物都曾惊愕地引起我的崇敬。

今年夏天,有时我跑上这想像中的巨船的高层甲板,在街头的嘈杂以后,去尝味夜之默思的沉寂。

卷六——

“美那尔克,在起程时你那样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他回答:“临死前的一种滋味。”

卷七——

多少次我曾等待过黎明……

卷八……

我不再懂得“孤独”一词的意义;在自身中只有自己,那也就是不再有别人;而在我自身中却整个地被别的事物占据着。

青春——人只在某一时候占有它,而其余的时候都只是对它的追忆。

寄语——

我已倦于佯作教育别人。何时我曾说我要使和我一样?——我爱你因为你和我不同;我在你身上所爱的只是与我不同的部分。教育?我还能教育谁除了教育我自己?

我不断受着自己的教育。我继续着。

奈带奈蔼,抛开我这书;别在那儿觅得你的满足。别相信你自己的真理可以由另一人给你找来;尤其,你应以此认作是一种耻辱。

觅取你自己的。另一人能和你做得同样好的,你就不必做。另一人能和你说得同样好的,你就不必说;——写得同样好的,你就不必写。

注意你认为除了你自身以外任何他处所没有的,而静心地,或是急切地,从你自身建立起,唉!人群中最不能更替的一员。

10/10页

还剩7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