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途佳人》是一部讲述了一个女孩误入歧途,最终走上了不归路的故事。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读完后让人深思,警示人们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不要因为一时的迷失而走上歧途。
《歧途佳人》读后感(篇一)
苏青的作品贵在真!美在无贪,这本书和《结婚十年》应该都是苏青的自传性的文字,但苏青没有埋怨什么,只是像讲叙别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平和得可敬!没有什么渣男之类的话,我对民国的女校很是好奇!不光苏青,很多民国上过女校的女人都很特别!不仅仅有别于旧时女性!连今天的女人都比不上!真的是优秀!
1/6页《歧途佳人》读后感(篇二)
女人是弱者,古往今来如出一辙,被蹂躏被玩弄,有文化没文化都一样,符小媚就是苏青的影子,苏青在三四十年的的上海,饱受家庭的伤害,有文采,自己办报纸,写文章,闯出一片天地,但后面不是有大汉奸撑腰吗?不是沦落成别人的玩物吗?听起来是赏识文才,鬼才信了,苏青自己也替张爱玲找人搭救过胡兰成,最后上门求窦先生正合此事,战后苏青声誉一落千丈,此书也可谓苏青本人对自己迷茫半生的写照。
2/6页《歧途佳人》读后感(篇三)
在《我看苏青》的文中,张爱玲这样写道:“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我对苏青没太多的印象,可是,因为张爱玲的这番话,让我一直有种读一读苏青作品的欲望。从来,只有惺惺相惜,能让张心甘情愿与之相比的女人,我想见识下。
于是,这次以《山楂树之恋》与某同学交换这本《歧途佳人》时,我心里是欣喜的。
花了近一个星期读完书,从开头的略有感觉到最后的跌落。从某个角度来说,我想我是选错了书。倒是从书本最后的附录“众名人看苏青系列”而感受到苏青。看来,在书本还回去之前,我还得再仔细地品读几遍。这个苏青,绝不会简单。
3/6页《歧途佳人》读后感(篇四)
所憎恨的贪得无厌的缪,心目中只有残忍,吞鱼的念头,却不知道提防后面更残忍的巧取豪夺的手!人的一生,终究逃不过欲望,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你是文人,还是商客,最终都会为了自己心中的贪,误入“歧途”,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跟金钱有关,但是,所有毁灭也去金钱有关。对于女性来说,无论是所谓的旧道德,还是今天的超级辣妈,只是对女性要求更高而已,你不仅要相夫教子,你还要赚钱养家,你还要容颜依旧。
所以最后,女性最为理解女性,她们懂得女性,同样,也是女人为难女人,这样,她们就会寻找男人安慰,最终总结出女人争取男人的工具是:真情、善意,容貌。可是这样难道就不是世人的偏执了吗,都说一味的以献媚手段来挽回丈夫的心的女人,不是看轻了丈夫,就是看清了自己。最后我想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读是什么样的人,或许你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4/6页《歧途佳人》读后感(篇五)
同是一个人,写出的作品还是有高低之分。在《结婚十年》中,苏青不过是个絮絮叨叨的家庭妇女。而在《歧途佳人》中,符小眉是个活生生的有喜有悲的女性。她敏感地认知到周围的一切,聪明而又美丽,在18岁时懵懵懂懂地进入了婚姻生活,放弃了学业生了三个孩子。丈夫是个不可靠的,常说假大空的话,办事也不可利索,她不能忍受,离了婚,带着两个女儿在上海谋生。她在窦公馆里遇到了史亚伦,一个不学无术专门投机取巧的青年,他骗了犹太人,做了牢,小眉托了许多关系,花了不少钱,最后还是以窦老头的名义把他弄了出来。这人不但不改正,还拉小眉做交际开赌场。后来小眉总算摆脱了他,但是姐姐生病住院,家里又有女儿,前途茫茫,不知所措……
史亚伦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是他所说的话也还是有道理的。譬如,权力是最高等的抢劫方式,次一等的是所谓的投资,让人心甘情愿地拿钱。而人脉,总是赚钱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诸如此类的世俗观点放在当今,也是如此。
而本文中最后一句“女人愈是疼惜自己,愈是使自己痛苦”此类话语也颇有见地。
不知是版本缘故,此书中有几处明显的错字,看着不甚舒服。
5/6页《歧途佳人》读后感(篇六)
作為“孤島”時期兩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蘇青與張愛玲在現今讀者當中各有一個固化的形象。張是精緻講究的、文學天才的、與胡公子糾纏不清的奇女子,而蘇似乎屢屢作為“臨水照花人”的配角出現,儘管張愛玲在《我看蘇青》一文中有過這段著名的declaration:
眉目俊秀的蘇青
事實上,在四十年代的上海,蘇青的銷量、名氣與影響力并不在屈於張愛玲之下,如果要問我腦海中為何有前者“稍遜一籌”的感覺,一來是我對於後者字字珠璣的修辭之偏愛,二來則是第一次聽到“蘇青”這個名字,是節錄自胡蘭成《今生今世》之中的“民國女子”一章:
胡蘭成的文才是何等犀利,他為了寫張愛玲,便以蘇青為引子,仿佛張愛玲是《牡丹亭》裡面的太守千金杜麗娘,她出場之前必先要讓蘇青這個丫鬟春香開路,由此我便先入為主地有了偏見。
蘇青《歧途佳人》(2010)三峽出版社
大學時代也有讀過蘇青的《結婚十年》,那應是她最有名的作品,也因為《結婚十年》的驚艷,使她下定決心與肆無忌憚出軌的丈夫離婚,轉而以寫作掙錢,成為當時的“第一個職業女性”。可是當時並不覺得《結婚十年》寫得有多好,可能婚姻離我實在過於遙遠。
現在讀罷《歧途佳人》,我覺得故事套路與情節與《結婚十年》如出一轍,都是良家女子嫁人後的苦難,但《歧途佳人》還多了一節離婚後又遇渣男的經歷,坦白說,本書甚至不如《結婚十年》的文采斐然,前作中辛辣刻薄的毒舌金句也欠奉,然而它竟引起了些感悟在我心裡久久迴蕩,大抵是因為讀這本書時正是我登記結婚前後的當下吧。說起來,在領證前看《歧途佳人》,就和觀看香港導演葉念琛的“愛情懷疑三部曲”一樣,令人多少對婚姻有些猶豫,然而這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試煉,也讓人對婚姻有更加準確的預期。
蘇青《結婚十年》(2009)中國婦女出版社
我常想,蘇青若是生於二十一世紀,以她的妙語連珠、毒舌吐槽,會不會成為一個以兩性題材短視頻聲名鵲起的網紅,可是她畢竟是生在了那個顛沛流離的時期,解放後又不似她的閨蜜張愛玲一樣遠走高飛,最終只能努力地接受社會主義改造,與過去的小資生活劃清界限。然而蘇青骨子裡面的強烈個性,到底是不容於集體主義,後來參與的幾部劇作,也都失去了往日神采,到了十年浩劫,更由於在淪陷區苟活的經歷被長期批鬥,直到八十年代初病逝,走完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再去看蘇青的生平,我總是不自覺聯想到《結婚十年》裡面的一個片段,即將要回鄉與包辦婚姻的丈夫完婚的“我”,在中央大學認識了體貼入微的應其民,“我”對其民並非沒有情感,但是囿於禮教,“我”還是拒絕了其民的求愛。在離別的最後一夜,應其民拿出了三顆櫻桃。
這成了“我”一輩子的念想,在經歷離婚變故後,友人問“我”有沒有愛過的人,“我”說有,此時心裡想到的便是應其民,便是那摘去的第三顆櫻桃。也許有些事情做得對不對,有些路走得好不好,真的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去驗證。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