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你的名字》读后感100字

《你的名字》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9 22:00:15
《你的名字》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09 22:00:15   小编:

《你的名字》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两个陌生人之间奇妙的灵魂交换故事。通过这个不可思议的转换,他们开始互相了解和关心,最终走到了一起。影片通过美丽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展现了爱情、命运和时间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令人感动,也让人思考生命中的巧合和奇迹。

《你的名字》读后感(一)

相信大家都知道《你的名字》电影吧,是新海诚的经典之作。在看过很多遍后,我拿起这本书 这本书和电影一样成功。他将男主女主相见时的激动和感动描绘的淋漓尽致。男主喝口嚼酒逆转时间和宫水三叶相见。那一句“你的名字是谁啊?”让不少人潸然泪下,两人相互错过,又久别重逢收获了不少人的喜欢

《你的名字》读后感(二)

先是19年的时候看了电影,转眼4年后看了这本漫改的小说,实际上小说是按照脚本先编写出来的,也是先发布的,但是这个故事的呈现方式还是电影最美妙,因为配音更能烘托故事想表现的氛围。故事是基于现实的自然灾害和编想的恋爱。主人公的少时之爱很纯真很唯美。以为一次意外的身体互换,三叶和龙进入了彼此的时间和空间,三叶的时空比龙的时空早三年。也就是说龙能通过历史知道三叶的世界里发生了哪些公共的事情,其中改变和链接两人命运的就是流星撞击和破坏三叶家乡的这件事情,龙告诉三叶这件必定会发生的事情,解救了村子里的人,结束后身体再也没有能互换,但是彼此都有种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方的知觉,多年后两人成年进入社会工作后,在东京的某一段台阶擦声而过并且认出了对方,故事完美收场。看电影的时候因为bgm强大的渲染作用,泪点本来就低的本人哭的一塌糊涂。

《你的名字》读后感(三)

老实说小说写的不怎么高明,基本上就是电影的文字表述(作者在后记中说因为是采用的“第一人称”视角所以三叶和泷没有直接经历的事情就都没有写,而且糸守镇最终是如何逃脱被陨石砸中的命运的具体过程也没有写)。但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极大地震撼了我(或者说是感动吧)。电影是我在17岁生日当天独自到电影院看的,当时我整个人也处于一个近似于“失恋”的情绪当中,所以看的时候多少有点感同身受,但具体是什么感觉却很难用文字进行描述(说真的,如果最后三叶和泷没有相见我真的想寄刀片)。后来在书店里多次看到这本小说,但都没有买,我想我是在有意回避这种感觉。如今4年过去了,重新读这部小说,那种感觉却还是重新萦绕在心头。仔细想,这或许就是我所理解的“爱”吧,我其实内心一直都渴望这个东西,但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究竟“爱”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这种感受我也无法真正形容出来吧。我有在追寻“爱”,但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什么是“爱”。

《你的名字》读后感(四)

学生时代看的电影

电影评分很高

可是太多重要的细节在短短两小时内

我无法好好组织 吸收 消化

重新看了书 又看了

《你的名字》的世界

才知道 哦哦哦 原来如此

好喜欢 泫然泪下 这个成语啊

在没有咖啡厅的系守镇

三叶有很多的烦恼的理由在后一本书里找到答案

可是他的好朋友敕使河原安慰道

心中有咖啡厅 哪里都是咖啡厅

今天 被隔离的我决定也这样想

《你的名字》读后感(五)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特别喜欢的一部动漫,也是第一次为了一部电影去看小说。 总体套路依旧还是:男孩遇见女孩,男孩爱上女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空间、时间层次有点乱,但感觉很幽默,剧情完美,音乐好听。总之很喜欢,但会有一些疑问,但多看几遍就会理解一些不懂的地方。 说说小说与动画的区别吧,电影是二次元,小说是一次元。电影是采取空间错离、间接叙述的方式,既“第三人称”,你可以看到一切;小说则是以“男女主角”各自的角度,即“第一人称”,男女主角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主线清晰,微妙之处就在这里吧。 动画呈现出来的效果比较直接,BGM好听到爆,小说写的比较详细,多了一些细节,更加容易理解故事情节,比如你会明白为什么他们会互相忘记名字(个人见解:因为改变了历史,所以时间轨道上的痕迹也会随即消失),不过连作者都说了,动画才是这个故事最好的呈现,但是,如果喜欢这个故事的话,没看过原版小说的你也值得一试。 看完动画与小说,明白下面两个道理也许就足够了吧。 “对于人来说,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死亡——至少我以前一直是这么想的。但还有比死亡更残酷的事情。那就是——明明还活着,却忘记所爱的人。” “失去了重要的人和地方,但依旧决心抗争。坚信总有一天能与某种尚未遇见的事物相会,执拗地伸出自己的臂膀。” 关于爱情,电影终归还是电影,回归现实,还得努力,在将来遇见记忆中那个ta,才能有勇气弱弱地问一句: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名字》读后感(六)

《你的名字》是导演新海诚的一部佳作,被誉为新海诚集大成之作,2016年上映时以205亿日元位居日本本土电影票房的第二名,仅次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新海诚也因这部电影提名为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 住在偏僻乡下小镇内心向往东京生活的高中女生三叶在某一天忽然就跟住在东京的男生泷互换了身体,经历过初期的鸡飞狗跳后,二人逐渐适应了这种一周交换2/3次身体的生活,慢慢的隔空建立起了情愫,但这种日子,却在某一天突然意外终止。 为此,泷决定亲自前往三叶生活的小镇一探究竟,但得到的却是令人震惊的真相,原来跟自己互换身体的三叶早在三年前就已死于彗星撞击事件,所以才会突然终止身体互换,这种时空的交集是命中注定的,泷和三叶为了逆转命运,拼命的努力着…… 这本由新海诚亲自创作的小说版跟电影的剧情分毫不差,几乎一模一样,就连新海诚本人都觉得动画电影是《你的名字》最合适的呈现形式,包括分镜、音乐、剪辑、色彩等都是小说版无法替代的。 但文字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文字拥有其他媒介代替不了的作用,那就是想象力,不管是看过电影的还是没看过电影的,都会被新海诚流畅的文笔、戏剧感十足的剧情、让人感动落泪的剧情所打动。 文字版跟电影版的区别当然在于文字版没有影版来的直观,因此第一人称叙事时,新海诚巧妙的用男女符号(♂♀)来表示主观视角的转变,真的非常机智。 此外关于角色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是文字版要更显优势,可以帮助读者更轻松的走进主角们的内心世界。

《你的名字》读后感(七)

《你的名字。》小说版。 在书店柜台上偶然看了它,不知为何就下定决心去读它。

我花半个下午的时间翻完了它。首先它并不算剧本,内容优秀、笔触美且动情。我是第一次读新海诚的文学作品,新海诚的文笔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喜。

电影是二次元,小说是一次元。 电影是以摄像机的角度,即“第三人称”;小说则是以“我”的角度,即“第一人称”。 这其中微妙的区别就在于此。 我在看过日本游戏改动漫《fate stay night》之后,选择去玩原作游戏。这不仅仅是情怀,更是一种追求。追求另一个角度的作品的美。 游戏通常以第一视角第一人称去展现故事,具有极强的代入感,给人以别样的体验。 小说也是如此。

我一直对电影中的结局存有疑惑,因为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三叶与泷,最后相认了吗? 我想是的,尽管小说也是同样的开放式结局,没有明确的揭示什么。 我并没有从小说中获得答案,但我的心在某种情感触动后告诉我他们一定相认了。 没有理由,一定。 正如三叶与泷没有理由的相遇,没有理由的分离,没有理由的重逢。

《你的名字》读后感(八)

“休问我,彼为谁;九月露沾衣,是我,待君会。”“彼为谁(TASOKARE)”是“黄昏(TASOGARE)之时”一词的由来。而在黄昏的时候,人容易看见某些超现实的事物,于是存在于两个时空内的泷和三叶相遇了,但旋即又分开,仿佛只是彗星一样突然造访。可短暂的相汇意义重大,这是宫水家为了规避一千二百年一遇的彗星坠落灾难而自救的方式。彗星滋养了这方土地,使之形成独特的地理文化,当地的居民将彗星称为龙,将彗星称为“结”,用舞姿来象征碎裂的彗星。但是彗星也吞噬一切,吞噬还未相见,但已心意相通的少年少女。当失去三叶后,泷在观月的时候,都感觉“纤薄的半月如同某人的遗失物品一般,孤零零地悬挂在半空之中。”拯救小镇,也是在挽救自己尚未开始的爱恋。 书中对于“结”的解读饶有趣味。曾经获得过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和《侍神令》的周边,都是美丽的结绳,好似一个约定:要看电影啊!要赴约啊!而本书中,“结”的意象也出现了很多次:系线叫“结绳”,与人产生联系叫“结缘”,形容时光消逝叫“终结”——用的都是“结”。仿若这是神灵的名字,拥有神圣的力量。而人们编制“结”,好似是在祈祷庇护,又好像是在模拟神灵,给人生带来神迹。“聚拢成形,扭转缠绕,时而回转,切断,再重新连接——这就是组纽,同时也是时间。”而大而化之,水也好,米也好,酒也好,所有送进肚子里的东西都被称作“结”。因为一旦进了五脏六腑,就会和灵魂相结合。生命中的“结”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寻。 另外,本书文笔干净洗练,用最后一段描写作结,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书中真挚的感情和细腻的情思:“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没有半点浓淡之别。蓝绿交会处是一片高高低低的建筑群,仿佛将珍藏的折纸玩具整齐地摆放出来。每栋大楼表面都印刻着编织物般精致的窗口,有的映出天的蓝,有的染上地的绿,有的则反射着朝阳的璀璨光芒。稍远处还有一座看上去极小的红色尖塔,有着圆润线条的银色大楼让人不禁联想到鲸鱼,如同从一块黑曜石上整体切下来的大厦通体闪着黑光……远方的汽车川流不息,每一辆都小小的,看起来就像玩具一样。”

《你的名字》读后感(九)

《你的名字》

“ 陨石坠落的速度是每秒十千米,我该用怎么样的速度,才能将你拯救。”

如果说《你》的电影是因画面令我震叹、那《你》的小说则是让我看看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小说和电影的出入并不是很大、小说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想象。时间、速度、并不是完全平行的平行时空。

人们常说:时间会慢慢冲淡记忆

----------------------------

“高峰情绪”人们总会以某一种方式去记住一件事情....于我而言、分为被动承受的(无奈偏多)和主动保留的

文字的形式?可能会保留下当时的心情吧....时间久了也会淡漠、所以我对生活有着强烈的仪式感:到最后记忆、情绪都忘了、身体也会记得!

—————————————

想在你手心写下我的名字、却写成了喜欢你

有些东西注定无法保留、可是却以另外的形式留下线索

为了再次的相遇、也相信一定能够相遇

因为遗忘、总也找不到自己、仿佛没有灵魂的躯壳一般、但是还好只是仿佛、有些东西只要看见、就会苏醒、然后惊喜、幸福感就会溢出来

《你》中的幸福为何会溢出来?

因为是两个人的幸福啊!

...........................................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脑袋里突然想起一件事:

一个小丫头(按照她的话说她敏感的像个刺猬、没错她开始扎人了)问我:哪一天我不理她了怎么办、那她不什么都不是了?

我的回答则是:哪天我不理你了.......你可以理我啊

我了解了她那句话中的无奈或者说害怕、然后把自己缩成刺球的感觉、我的回答如要解释的话就是:倘若真的遇见了转角、只要你说句:你现在还在打球吗?我依然会掏出手机回答你:加个微信吧

萧同学说过:我还需要跟自己长久的缘分

《你的名字》读后感(十)

【2017.10.21】《你的名字》新海诚

之前看过电影,觉得很好看,但是有所遗忘,今天在图书馆书架前看到这本书,就拿来看看。不到两小时读完,三年前的三叶,三年后的泷,交换了灵魂,开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恋爱。我不能忘记你,可是我关于你的一切,都逐渐模糊,全部忘记,留下的只有恍惚间的感觉,我知道我一直在寻找,我一直在找一个人,在追逐一段记忆,可是我不记得你的名字,这个很重要的名字,很重要的人。“电影和书,那个是原作,还真不好说。”新海诚如是说,“因为我总觉得或许在某个地方存在着像泷和三叶这样的少男少女。本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我觉得肯定存在着与他们拥有类似经验、类似情愫的人。失去了重要的人和地方,但依旧决心抗争。坚信总有一天能与某种尚未遇见的事物相会,执拗地伸出自己的臂膀。我觉得有必要将这种与电影华丽画面不同的念想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所以才创作出了这本小说。”

是的,因为执着,泷改变了这一切,小镇在陨石坠落之前,开始了抗争,虽然没有很完美,但是,还是多了一些人活了下来,他们尽力去挽救这一悲剧的发生。而本来会在彗星坠落之时毫无知觉死去的三叶,也因为这份执着,可以在同一时空继续生活,直至若干年后的相遇。真的,太温柔了,我想不出比温柔还要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新海诚的作品,这真的是无比温柔的爱恋。

“《星之声》《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秒速五厘米》

新海诚一直致力于描绘魅力壮阔世界中少年少女擦肩而过的故事。

从你的前前前世开始,我便在寻找你。

对于人来说,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死亡——至少我以前一直是这么想的。

但还有比死亡更残酷的事情。

那就是——明明还活着,却忘记所爱的人。

人的记忆到底寄存在什么地方?

是在大脑神经元中?还是在眼球上?指尖上?又或者,有某种如同雾霭一般、没有固定形状且不可视的精神物质,而记忆便存在其中?心也好,精神也好,灵魂也好,都如同装有软件的记忆卡一样,可以插入、拔出吗?

这是本书中泷的自问。

人类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生物,会忘记重要的事情,却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牢记于心,无法像记忆卡那样只保留必要的东西,将不必要的内容全部删除。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看了这本小说之后,我似乎明白了许多。

人类会忘记重要的东西。

但在与遗忘的对抗之中,我们获取了“生命”。”电影制作人兼小说家 川村元气 如是说。

【2017.10.21】

《你的名字》读后感(十一)

前天把《你的名字》看完,感觉最近很是流行此类“灵魂交换”的题材。此类题材的主旨还是在寻找内心渴求的soul mate,主题依旧是纯洁的爱情。纯洁的爱情到底有多难寻找得到呢,或许真如预言所说:一生一次。

像众多国产爱情片那样,越来越多的人在浮躁的社会中,寻找肉体和灵魂的soul mate;他们通过“先糟蹋自己的理想和肉体,等找到soul mate之后再修复曾经糟蹋的理想和肉体”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粗制滥造,次品居多。

印象很深刻的是去年的《摆渡人》电影,从非常喧闹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soul mate,却被众多豆瓣网友给了一个极低的评价分数。于此相反的是,《我的少女时代》、《你的名字》、《重返二十岁》之类的青春类找寻soul mate的爱情片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其实我一直耿耿于怀,真正搜寻soul mate的人是否看懂了梁朝伟的精彩表演。

灵魂有很多存在的方式和形态,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当你的格局越大,你会看到更多的风景。所以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精彩纷呈的,也是充满无限可能的。不要限制自己,首先不要限制的想象力和胡思乱想的能力。人性中,总会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一丝邪恶,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马上就把人性中的那一些恶给消灭,而是首先需要承认自己内心有这样的恶的存在。

在台湾和日本的很多青春朦胧爱情片里面,台湾爱情剧和日本漫画就是从青春朦胧情愫着手,去寻找那些所谓纯洁和单纯的soul mate。像《你的名字》、《我的少女时代》之类电影都在表现非常单纯、青涩的“情愫”,可能但是都还不觉得,那就是自己想要追寻的爱情。但当时一定觉得自己很幸福、很满足。

青春是情愫初生的阶段,那个时候的灵魂是干净的、纯粹的、毫无杂念的。

《你的名字》用灵魂互换的方式交换彼此的思想,当你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的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将极大的开拓你的思维,也极全面的找到那个真实的自己。至少,你会反复询问的人类终极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的?我将要去哪儿?

《你的名字》剧情和故事似乎都再普通不过了,发现了TA,找到了自己,最后感受到了差异和变化,之后还能欣然接受这一切的不同,终究激发出每个渴望的内心想要幸福的勇气。于是,奋不顾身的寻找,刀山火海的挣扎,只为记住,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读后感(十二)

八年,是一个说长不长,又说短不短的时光,但足以涵盖一代人最美好、纯真、炙热的青春,更足以让一切发生改变。时光飞逝,如果突然问你八年前曾有过什么样深刻记忆或许下了何样的承诺,你又是否会记得。自2016年暑期在日本正式上映后,导演新海诚以电影作品《你的名字。》在今年暑期的重映,兑现了他的“八年之约”,让曾经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和感动的我们狠狠“击中”内心,愈加笃信奇迹的最小单元,是两个人的相遇与重逢。

《你的名字。》自上映以来广受关注、备受好评,是日本电影史上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作品,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以及独特的风景展示保持了新海诚式动画的一贯手法,大量日本传统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入,又着呢个体拿了一份惊喜效果,泷和三叶因彗星坠落所引发的灵魂互换,产生一系列趣事,营造了电影轻松幽默的叙事基调,感情线上青春男女爱恋的纯美表达,又令影片多了一份绮丽的,利用蒙太奇重构电影时间与空间轴线,灾难化作命运交缠的线,带给观众以震撼感受。

无论是八年前在影院中,还是过去八年时光里对影片的相遇或重温,你都会对“奇迹”产生一份笃定,对爱生出一份信仰,在此八年后的重映时刻,怀念、惊喜等复杂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理解为何会有网友直言,“八年了,我还被困在你的名字里。”再度去往影院后,我又找来了原作小说《你的名字。》,阅读中似乎那颗迪亚玛特彗星穿越时间与空间,冲向现实中的你我记忆之地,在新海诚故事书写的笔下,你我都还是八年前的那个自己,还拥有不顾一切勇气的自己。

离开了华彩炫丽又真实唯美的新海诚式画面后,许多暗藏在故事里的细节和内容因阅读而涌现,故事的内容其实包含着言灵信仰、神道教的文化符号、物哀审美意识等大量日本文化元素,交织的人物设定元素十分考量作者的故事架构,穿越与幻想题材的叠加抽离出现实环境,宏大场景的塑造与细微细节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让本因灾难而失序的故事回归读者的上帝视角,相信爱是可以抵挡一切的能量,爱情与牵绊会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洪流与阻碍。

新海诚对人物对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巧妙地借人物对白塑来渲染氛围,传递情感。导演虽以电影闻名全球,但他的文字亦充满诗意的文采,在描述用语言上充满和他画笔下画面一样的精彩,将命运以诗意表达和传颂,翻开这本原作小说是和电影一样的感动与惊喜。现实中虽没有故事里那样的命运交织,但现实中我们的命运又是否能因爱和个人信念去左右、改变。感谢新海诚和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一切感动,未来的日子将带这些收获继续前行。

《你的名字》读后感(十三)

在彗星的轨迹之下,身着校服的少男少女,各自看着天空,《你的名字》电影的场景落回文字当中,给一样的故事呈现出了不同的韵味。

《你的名字》是新海诚导演的电影,小说也是新海诚创作的,故事的内容和电影的节奏一致,但是文字本身带着细腻的情绪,让电影画面外的情感更加丰满,连那些风景也多了些可供关注的地方,电影中一闪而过的画面,都有清晰的描述,每个细节都变得可供纪念。

在灵魂穿越的幻想背景下,普通的少年三叶和泷原本有着自己平凡而充满小小烦恼的生活,三叶对神社巫女的身份有些犹疑不决,有时候也会向往大城市的宽广天地,泷穿梭在学校和打工地,似乎不太会跟女孩子打交道,这样的两个人梦醒进入对方的身体,这种性别转换的震撼或许更甚彗星来袭的震撼。

当然主线故事里,少男少女一起小范围地拯救了世界,而在《你的名字Another Side:Earthbound》,更加强烈的宿命感和灵魂穿越的心理变化成为重点,更多生活的细节和心理的变化,不单是主角,连配角也变得丰满,守护神社的一叶婆婆和看似顽固的镇长爸爸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两个人穿梭其间,也给故事带来新的变化,这种不可化开的羁绊帮助两人感受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除此之外,故事的背景也在繁华拥挤的东京和寂寂无名的糸守镇之间穿梭,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环湖而居,截然不同的场景和性别转换的别扭,都给这场冒险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地方。

这种倒转对少年而言很是烦恼,但对读者而言毫不沉重,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在故事里领略新奇的世界,看有缘人终成眷属,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都让人蓄起笑意,青春期的冲动、懵懂、一往无前和不知所谓,都变得弥足珍贵。

《你的名字》读后感(十四)

新海诚在小说后记中是这么说的:“失去了重要的人和地方,但依旧决心抗争。坚信总有一天能与某种尚未遇见的事物相会,执拗的伸出自己的臂膀。”

#####动画电影#####

回忆来到2016年12月,我在电影上映后的第一天,也是周五的晚上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看过网络流传出来的版本,但是我依旧在社交平台表达过如果电影上映就前去支持的愿望,如愿以偿。当时本以为会到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才会在大陆上映,后来突然有一天我的一位同事先于我知道并且告诉我已经确定上映日期,那天我真是兴奋莫名呢。而我之所以会去了解并观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对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虔诚心态,以及此电影在日本的超高票房,已经成为票房仅次于千与千寻的作品。所以我怀着虔诚的心态,观看电影2次,又阅读了原作小说以及外传小说。

那天我去的晚了,电影已经开始在放,放映厅坐满了人,绝对是100%上座率。我有点震惊,有点惊喜,更多的是尴尬,我要在众人直视屏幕的情况下找到我的位置并坐下,还是一个人!幸好有个大概是电影院的管理人员的小姐姐,看了我的票,告诉我位置在哪,我才顺利找到座位,非常感谢她。我左边坐的是一个工作人士打扮的女生,右边是一个胖宅打扮的男生。我回头看了看,女生很多,男生也不少,还有一堆成对的情侣。我调整好坐姿,以使自己平静下来,认真观看电影。

电影中灵魂交换产生的笑点,大家都会哄堂大笑,这么多人一起看二次元,我真的有点方,因为紧张而没有发笑。我不晓得其他人观看是什么样的感受,大笑或破涕?总之我从始至终都是以欣赏美的态度来观看,没有笑也没有泪,只是有点怀念那少年的勇敢,特别是泷与司和奥寺前辈三人远足去寻找未知之物。17岁,一个多愁善感的年纪呢。

看完电影,我努力思索这个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我把他/她们多年后相遇一眼认出对方(相当于本不认识)理解为一见钟情,并且在豆瓣评论区写下了这样的短评:“一见钟情源于少年时期的幻想”。现在看来,这句话真是颇为幼稚。

#####原作小说#####

小说没什么看点,新海诚自己也说了,动画电影是最佳的呈现方式。小说相对于电影,内容上当然没有电影表现出来的东西多。但我注意的是另外一些东西,算是涨了点知识。比如,穰(rang)是丰收的意思,参道就是神社前的道路,鸟居就是神社的大门,⛩emoji表情。

新海诚的后记,也让我对电影以及小说表达的东西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仅对失去的东西感怀,而且执着。具体来说,尽管失去了,甚至忘却了,却仍要期待,并且抱着期待的心情活下去。致郁吧,哈哈。

#####外传小说#####

外传小说有点水,主要是对电影和原作小说的一些补充。通过进入三叶身体的泷,敕使河原克彦,四叶,三叶父亲4个人角度,还原了更多的背景内容。比如,河原为什么愿意继续待在小镇,而不是跟随三叶和早耶香的想法去东京?因为他的理想是改造小镇来寻求变化而不是到外面的大世界来使自己发生变化。四叶喝了自己的口嚼酒短暂穿越回了古代。三叶父亲,宫水俊树与宫水二叶的故事,揭示了为什么最后他会答应三叶的请求发出避难通知。还有三叶四叶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是因为他们觉得应该叫这样的名字。最终表达的是,命中注定说,也就是命运说。对此我表示不以为然。

东京是日本的绝对中心,这一点跟中国不同。中国南方中心是广州、深圳,中部中心是上海,北部中心是北京,西部有西部的中心,没有说哪一个城市有绝对上的优势,全国人民都只往那里去。日本九州中心的福冈,中部的名古屋,关西的大阪跟东京是没法比的,东京在日本是绝对的中心。

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暴自弃的表现,orz。

贴2张扉页插图。

《你的名字》读后感(十五)

1,新海诚后记:

电影和小说哪个才是原作,还真不好说。

动画电影是《你的名字。》最合适的呈现形式

因为我总觉得或许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泷和三叶这样的少男少女。本故事是完全虚构的,但我觉得肯定存在着与他们拥有类似经验、类似情愫的人。失去了重要的人和地方,但依旧决心抗争。坚信总有一天能与某种尚未遇见的事物相会,执拗地伸出自己的臂膀。

2,川村元气后记解说:

这个世界充斥着相遇,想遇见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位却相当困难。而且就算遇上了,也没人能够证明那就是你的真命天子。

新海诚和野田洋次郎要讲述广阔世界之中两人擦肩而过的故事。

“我这次不写小说了”

新海诚原本是这么说的,但是在听了野田洋次郎的音乐之后还是动笔了。

小说不会发声,却还是能从中听见RADWIPS的歌曲。

对于人来说,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死亡——至少我以前一直是这么想的。

但是还有比死亡更残酷的事情。

那就是——明明还活着,却忘记所爱的人。

人的记忆到底寄存在什么地方?

是在大脑神经元中?还是在眼球 ?指尖上?又或者,有某种如同雾霭一般、没有固定形状且不可 见的精神物质,而记忆便存在其中?心也好,精神也好,灵魂也好,都如同装有软件的记忆卡一样,可以插入、拔出吗?

这是本书中泷的自问。

人类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生物 忘记重要的事情,却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牢记于心,无法像记忆卡 那样只保留必要的东西,将不必要的内容全部删除。我一直在想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看了这本小说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些许。

人类会忘记重要的东西。

但在与遗忘的对抗之中,我们取了“生命“。

电影《你的名字。》讲述的便是在这个残酷世界中”美丽地挣扎“着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

3,附:

在看这本小说前,我已经看了三遍电影,却始终觉得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回味无穷,仍然贪图留恋,依依不舍,无法餍足。而且笨拙的我,弄不懂到底是么时候是泷,什么时候是三叶,有些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因为日语中男女的第一人称的”我“是不同的,而在中文中只有一个”我“字,译者特意用性别符号来区分,有些违和。但不管是日文中男女不同的第一人称还是性别符号,都清晰地让读者意识到,什么时候是泷,什么时候是三叶,哪些是泷的独白,哪些是三叶的心声。

看这本小说,需要万全的准备。我们说的二次元,已经就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 。动画电影本来就是二次元,而缺少了画面和音乐等等,只有文字的小说,就像向被投掷了二向箔的,向二维宇宙坍塌的三维宇宙,静止如每一帧,缺少了连贯的、鲜活的、动作的、跳跃的画面,成了只存在长和宽而被剥夺了高度概念的绝对平面。

因此,在看小说的同时,需要配合着RADWIPS和野田洋次郎的电影插曲当作BGM,从而起到一种渲染烘托氛围的作用。同时在某些高潮片段,例如黄昏之时,二人终于隔着时空相见那一段,一定要配合着电影画面来看。除非你有着强大的脑补能力,或者你想象出来的精神世界与电影中呈现的画面不同,或者更加瑰丽壮阔。

因为,《你的名字。》这部作品是一个完美的集合体,绘画、音乐、剧本、台词任何缺一不可。正如我不能想象没有了三轮学的缘之空会变成什么样,我也不能想象没有了洋次郎的你的名字会变成什么样,我同样也不能想象脱离了你的名字的洋次郎会怎么样。彼此成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作品,已经融为一体,默契共生,不分彼此。根据后记,洋次郎在创作电影之前就为新海诚写好了demo,而且参与了电影的创作,而新海诚把电影高潮片段的节奏是跟着洋次郎的音乐而调整配合的。

总之,光读这本小说是不行的,甚至寡淡无味,不喜欢的人可能认为就是一本谈情说爱、矫情华丽,落入窠臼的轻小说而已。还要配合电影本身和音乐食用。

还有,需要有一点日文的知识,比如”彼为谁tasokare“”黄昏之时tasogare“”彼谁为之时karetaso“”彼乃谁之时kawatare“等等等,黄昏之时这一意象是贯穿全文的最重要线索,却对不懂日文语境的人造成了很大的迷惑和苦恼吧。还要看一点《万叶集》和艾弗雷特的多宇宙诠释等等量子力学的理论。

最后,我对《你的名字。》结缘之始,是在高三上学期的一张21世纪英语报。那天晚自习,统一订的英语报发了下来,头版图片就是黄昏之时二人相见,执手相看泪眼的图片。当时我兴奋的不能自已,被这种意境所深深地勾魂摄魄了。可以说,我对三叶一见钟情。当时日本已经上映,而大陆还没有上映,我根本不知道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而那张报纸大概讲的就是你的名字在海外大火的新闻,新闻的内容早已忘却,而三叶和泷笑中带泪的音姿容貌却一直镌刻在我脑海里。在晚自习下课的间隙,我就兴冲冲地指着三叶对我的邻桌也是我当时要好的一个同学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她,他眼中的奇异的眼神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人文社科文史哲学,一起看木心,看加缪,他一定是对我对这种动画中的虚拟人物所吸引而惊奇。高三试卷浩如烟海,做过的试卷不是被丢弃就是被雪藏在废纸堆里,而我把那张报纸一直珍贵地保存了下来,每当看到三叶我就觉得有那么一种希望值得我去追寻,忽然一切都被赋予了充满了意义。即便现在,我看了再多动画,了解了再多喜欢的女主,三叶仍然可以说是我的初恋吧。

休问我,彼为谁;九月露沾衣,是我,待君会 ——万叶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