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理论》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作者通过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在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机制。书中提到了许多实例和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选择的本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
选择理论读后感第一篇
此书的问题不在于讲的浅显,而是对不同的受众都不太合适。
对有些专业基础的中高级读者,有些部分觉得浅显太过。但是对一般读者而言,很多地方又写得不够通透易知,很多细节跳跃度比较大。需要耐心的读者,自己演算推理,走一遍稍长的逻辑链条。而这部分比例较大,尤其3,4章,不清晰的地方比较多,即使专业读者,也要有时放慢阅读节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汪丁丁老师建议最后读3,4章的原因。
总之,此书在易懂与缜密之间的平衡感没有掌握好,对牛津序列的主旨没有很好的达成。
1/3页选择理论读后感第二篇
一些朋友抱怨作者举重过于“若轻”,没有把关键点说透,还有些朋友(可能是数学思维比较强的),觉得应该多些公式推导,帮助厘清文字。
我想这些朋友把这本小书看得过于严肃,完全当作学术读物了。事实上,它不是,连入门级导读都算不上。看看牛津出版社对这套书的总体定位吧:Ideal for train journeys, holidays, and as a quick catch-up for busy people who want something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它针对的读者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不是选择理论(如果确实有这么个专业分支的话)的爱好者,而是普通读者,所以整套书以通俗为第一要义。说白了,这就是一套比较高层次的”十万个为什么“,只不过它不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对某个专题进行知识普及,帮助读者获得在其它阅读场合(读书看报,当然也包括学习)所需的知识储备。
2/3页选择理论读后感第三篇
有的人觉得这书写得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
有的人从这书里只看到了概念和例子的罗列,只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他们很不满。
有的人认为“选择理论”是经济学最深奥的一部分内容,是一切经济现象的根源,是数学模型强有力的体现,是所有人日常行为的基础。如此深奥的学问怎么能是一干概念的堆砌呢,他们很不满。
有的人念念不忘经济学大一统,他们想用经济学来治理政治学、社会学、哲学。选择理论,这不正是我们经济学当仁不让的研究范畴么。谁知这本书一次“economics”都没有提到,他们很不满。
有的人不觉得模型只是解释现象的一种粗糙的工具,他们认为数学模型就是万能的主。模型是最正确的的,模型是优于文字的,模型是绝对不矛盾的,模型是万物唯一的解释。百川入海,百鸟朝凤,万本归宗,数学模型。
有的人想用严格的数学模型来比较我对一百块钱的感受和你对一百块钱的感受,有的人想用严格的数学模型来说明他对一本书和一盘CD的感受,有的人想用严格的数学模型来论证奥巴马当选总统有利于人民的幸福安康。
但是这册书没有满足他们这样的愿望。
于是有的人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对各种选择结果的效用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赋值,确认了凹性,经过了一番计算,再与投入的成本进行一番比较,发现读这本书的utility大打折扣了,真是不够物有所值,太遗憾了。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