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讲述了一对情侣在海滩上相遇、相爱、分离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唯美的画面,展现了爱情的坚韧与脆弱。主人公在美丽的海滩上经历了快乐、痛苦和成长,最终学会珍惜和放手。观后感人深处,触动心灵。
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一篇
近年来很少遇见的美好英语片。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音乐!净美的沙滩、没有手机通话的干扰,没有现代生活的急促与浮躁,其中的古典音乐,都让人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美!悲剧的结局,更是让人们在遗憾中享受着浓浓的幽思与回味!
父母们对子女婚事只有沟通与关怀,而没有中国式的强迫与包办,也更体现了西方人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1/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二篇
电影构图精美,色彩华丽,演技细腻,但从情感的细节铺陈,可能和原著稍有距离。余华这样评价过麦克尤恩:他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两个人在热恋中的纠结与执着,两个理想化而又超级理性的人,终于成为了陌路人,就如刘若英“后来”里面的那对少年。
2/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三篇
相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爱又是什么。男女主都是很有自己想法的人,自尊心都很强且都是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这种人一旦相处中出现矛盾,会固执的认同自己的世界观希望对方改变,如果对方接受不了,也不会向对方妥协,因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但也不否认这一点恋爱中确实不能迷失自我)但我认为真正的爱是相互的理解,相互的适当低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我认为要么是不够成熟,要么是不够爱。但男主其实在和女主相处的时候因为现实因素,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唉可能门当户对很重要吧…但信任也很重要,信任对方对自己的爱,不要因为太过固执错过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不要有遗憾。但又或许遗憾才是人生常态,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只有经历过才会懂吧。希望大家遇到自己爱的人,爱自己的人可以好好珍惜,不要留有遗憾。
3/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四篇
因为罗南的表演和英音喜欢这部电影。 罗南在里面就像是雨后清新的小花,纯白娇嫩,又坚韧勇敢。
说实在的,非常讨厌男主,脾气坏又自卑,只会无能狂怒,第一次拉女主裙子拉链的时候就因为卡住而破口大骂,我看第一遍的时候都被吓了一跳,更不用说Flo了,但就是这样了Flo还在关心男主,关心他脾气坏的背后是因为经历了什么。
而每次Flo想和他说点心里话的时候他就只想着亲密,其实Flo都打算和他坦言内心的紧张和曾经受过的伤害了,可男主就是猴急得不行,脑子只想着下半身那点东西。而且男主和女主父亲交谈那里,可以看出他和女主因所处阶级不同导致问题非常多,根本不合适。最后在海滩那段,男主也是自卑到只会出口伤人,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Flo说男主总想与她亲密而她给不了(因为童年的创伤而抗拒两性亲密)。但男主理解的是Flo指责他贪图她家的
4/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五篇
整体风格比较沉重又有些诙谐?也不知道这个词合不合适。有些独特。和小李子的一部片子很像。
有些配乐用的摇滚和电影整体风格有些不和谐,但应该是导演的用意。
看完之后看了下介绍发现原来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有很多细节都没有注意到。
男女主在一起确实是不合适,女主并非真的爱男主,男主真的爱女主吗?
他们之间的爱就因为女主说自己性冷淡而全部付诸东流吗?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甚至都不努力一下?
对女主来说,男主从来不是独一无二,对象是谁都可以,她只是想证明自己。
女主的女儿克洛伊去给妈妈买Chuck Berry的唱片当作生日礼物,刚好来到了男主的唱片店。Merry and bouncy,一下子所有回忆都涌上心头。孤老的男主也最后来到了演奏厅,在演奏结束说了句bravo。
真的没怎么看懂啊。
5/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六篇
其实并不是非常的能看懂。发现其实对于很多东西,我只能看到真情。就像最后男主坐在观众席鼓掌流泪,女主也相视流泪,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还是像最初分开前所说的那样,爱没有消失。 我依然觉得也相信自己还是有着很纯真的内心,但是我已经不会再轻易心碎,但我还是很脆弱。我之所以敢于表达我的感受 我不再害怕了,我不再觉得在公共区域表达感情是一种危险,相反,我发现我的情绪需要被看见。 我一直向往爱情的美好,不完全的美,但爱情的美并不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我很喜欢爱情电影,它对我有特别的吸引。性吸引maybe哈哈 也许我从这部电影看出的就是情 露骨的情节只让我感觉到欲望 我也只关注了欲望 没有看到更深一步的情感 也许爱是永恒吧 能在老年喜欢少年倾心的那个她心爱的音乐 能在知道对方有伴侣之后依然遵守当时诺言 赞叹她
但是这种爱 从一方面看是感人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 似乎就有点不道德的味道 一个老男人爱着一个有夫之妇 就有些不大对劲
爱可以是很正面 很纯粹而有力 散发着耀眼的白色光芒的 用心就可以看到它
爱也可以掺杂其他的东西 掺杂的东西或好或坏 但是爱也许只能是贞洁的
守护好自己拥有的每一份爱 他们像天使一样降临 好好保护他们 记住他们 就像小时候守护自己美好的想象一样吧。
6/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七篇
拍得非常得体,属于剧本、导和演一致性很高的典范。没看之前以为会让我睡着,但是也还好,虽然是分两半看完的。国内站子放的应该是删减版,有几处对话接不上。看之前看了简介,还在想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会让他感同身受。看完了,猜测可能是又一次遇到了挚爱所以不肯放手吧,或者更简单点就是需求无法满足。 爱和合适也许就是众多维度里的两个,但我们总想把这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到底我们在一起是因为爱我还是因为合适,甚至可以简单地概括成是爱我所选还是选我所爱。 无论你觉得自己是走了哪条路,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你想跟她走下去吗?如果想,那就继续,如果不想,那就分开。决定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感情很难在一瞬间消逝。所以如果你还爱着她,那我的经验是,别分手,分也分不掉。当然可以千般万般去审视这段关系哪里不合适,但是感情如果还在,别分手。一直拖到不爱了,再结束关系,是让自己更好过的办法。你要相信,你的精力有限,不会允许它无限制地消耗在一段关系的那些难受里,你的感情会在你精力无以为继的时候,自动消失,并且用巴甫洛夫的狗的方式,让你无法再回头。 所有那些想要分手的时刻,问问自己,不是应不应该分手有没有未来,而是我对她还有感情吗。有就继续,就挽回,就不顾一切尊严。放心,对面负面的反馈用不了多久就会杀死你的爱。 然后结束,而你的人生并不会就此打住。
The show must go on.
7/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八篇
女主排斥生理接触,具体原因电影里并没有明确说明,也许她有类似的童年阴影,也许就是单纯的心理上接受无能,这都有可能。
男主悲催的地方就在于,他成了第一个面对这个问题的人。
如果男主的经历能多一点,也许他会像多年后家人们所建议的那样,放开所谓的尊重和原则,就按自己想要的来一次。
可惜,他当时对此毫无经验。
一个太年轻的人,往往对时间的力量全无概念。他不知道人是会变的,也不知道亲密关系里,有太多理论知识无法覆盖的地方。
当他明白这些的时候,就已经迟了。
女主的改变发生在他所看不见的地方。
他则因为无知而放弃了再来一次的机会,又因为受此打击而不再尝试新的关系。
于是他的无知继续持续了下去,直到垂垂老矣。
女主与男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女主更勇于去尝试改变,不论是改变自己的观念,还是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所以,当初他们真的相爱,同时,当初的矛盾也确实存在,只不过,有人被矛盾打倒了,而有的人,会在勇敢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开启新的人生。
8/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九篇
看完影片 当年看书时的那份悸动又回来了。这种小说应该是麦克尤恩小说里相对“正常”的,(相比《水泥花园》、《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在海滩上的这一回头就是彻底退出彼此的生命
再见 双方各自已是百年身
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
以眼泪,以沉默。
对女主有许多心中的选择,而爱德华一直没有在脑海中形成过具象的人,直到看到电影中这个不太熟悉的英国男星,就是他了:野性、鲁莽、自卑、笨拙———最后海滩上相峙告别那场戏真是当文字化为影像后最真实贴切的影像的魔力,弗洛伦丝的冰冷决绝,爱德华的羞愤怒火击穿屏幕
从头至尾一直同情爱德华,他只是她的青春试验石,玩火失败后的牺牲品,就像扔一只掉丝的旧丝袜一样弃了他,她冷漠转身回头照样生活,工作、弹琴、结婚、生子 事业辉煌,而他,却念念不忘,为此付出一生代价,青春时代的这个打击和随之带来的耻辱(对男人来说)应该会伴随他一生直到死吧,都不会磨灭。
最后,垂老矣矣泪皱纹丛生的脸上的泪流满面 不忍卒睹……
9/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十篇
下午趁着童上网课,看了这部《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很文艺的一部片子。
一开场就是男女主新婚在切瑟尔海滩度蜜月,两个人在海边交谈着、笑闹着,回到酒店里点了浪漫的Room service,一起吃着餐前点心、牛排,这里就开始有点尴尬了。然后男主开始寻找话题供双方交谈,说什么海滩上的石头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是按大小排列的之类的,出海的人们可以通过海滩上石头的大小来判断自己的方位云云
接着开始闪回两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有些问题的家庭。男主有个精神病妈妈,并且有个不关心自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的家庭;女主的家庭看上去很中产很温馨、但实际上有些刻板和压抑,就是要沿着父母的规划和期望生活的家庭,但女主自己实际上是有些叛逆和固执己见的。接着双方要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慢慢的展现出了女方的xld,在双方发生关系后她觉得恶心尖叫着跑开,然后她向男主坦白她只想不发生关系的维持夫妻之名,让男主可以在外面随便找人,被男主严厉的拒绝了,然后双方分开。
几年以后,开着唱片店的男主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客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要买一张古典的唱片,并且说要送给自己的母亲。男主从里面听出了也许那个妈妈就是他当年的妻子,往更深层次了想,也许这个女孩就是他们那一天晚上的结晶。。。但是男主追出去以后只是看着海滩边的女孩子慢慢的走远,然后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
影片的最后他们都已经很老很老了,这时候男主收到了一个消息,女主的那个四重奏演奏团要举行最后一次的演出,白发苍苍的男主去了演出现场,白发苍苍但是依旧优雅的女主几乎是眼角带泪的演奏完了她的最后一场演出,然后电影就完了。。。真的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啊。
10/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十一篇
感受:首先谈论电影的风格,是极简主义,我的心头爱。电影就是浓缩的人生,跨越的时间线有点长,故事的两位主角从最初的相恋,到如今的相知,又到最后的分离,每一段感情都是大抵都如此,相爱是一回事,而婚姻又是另一回事。
一等学位生,果然是只有学历没有任何的情感经验啊,成绩在他们的脑子里面可能永远排第一位,脑子里面除了一等学位,没有任何别的了。ML的关键时刻,拉链拉不下来,一等学位在此时也不管用吧?还有啊,两人分手的原因是因为Florence不愿意ML,就这一点他也不愿意体谅。女人是敏感的,有自己的感受,需要对方理解和在乎,可是男人不太懂,也许两性关系就是如此复杂。
尾声:当小女孩若干年后出现在爱德华开的CD店,聊到了她很喜欢歌手的唱片时,镜头给到爱德华,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他知道了是她。多少年没见过面了,多少年后这段感情经历成了饭桌上的谈资,后来爱德华老了,从录音机里听到了她的消息。他去听了他们演奏的音乐会,镜头定格在这一刻,这就是遗憾的美。
11/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十二篇
相爱的两人在激进的情感下错失,大概是太过相似导致的美丽错误。无言的伤害最为刺痛人心,性知识的缺失也是一大遗憾,这份遗憾是双方的纯情导致的,我们当今看到的最多的则是滥情、纵情。始终不渝坚守的的人反倒成了傻瓜。
那段细节快闪的几个镜头值得推敲,而我又不想拘泥于此,抛开它们,整体营造的悲情爱情故事氛围使人潸然泪下,一段佳话逝去。折磨彼此的竟是爱情中作为烈性调剂——性——的失败。
爱情,往往一个眼神的对视,一段相处融洽的化学反应就能持之以恒,或许持之以恒是未来不可知的引号,而大多数女生希望得到的都是这样的一种持之以恒。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转变了这种对婚姻的态度,需要的不是什么永久远,而是充满妥协和未可知。是头脑一热的冲动,是一阵情感和行动的宣泄,是对生活和自己模棱两可的揣测、试探。
沙滩上的抉择,对对方没有很深了解的前提下,这样的婚姻给未来埋下了隐患,也有了这篇故事。有着悔恨,随着时间这剂良药,使痛苦钝化,潜藏在深处,成为了癌症。
分手——世界上最痛,却不会出血的伤。分手的理由千千万万,千变万化,但归结到最终,竟然只是——不适合。
艺术创作者此处代表女性,抽象,坚韧,包容,创造,能把天马行空的思绪用双手转化为满室妙曼的色彩和音乐。和她们在一起每天都充满惊喜,可是要忍受她们喜怒无常的脾气,大多数时候她们都像猫一样乖巧,可也有抓挠你的时候。铲屎官们痛并快乐着,脸上挂着包容的微笑——僵硬。
男人们总会在情感的迷宫中迷失方向,他们琢磨不透他们到底踩到了什么陷阱,他们不说话是错的,他们安慰她们是错的,他们不买买买是错的,买了还是错的。一脸问号,战战兢兢站在她身边,而她们要他走开,不要靠近她。你真的走开了?Too youang!十大未解之谜,女人的心情排第二,没任何事物敢认第一。
12/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十三篇
看了将近一半的样子 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甚至前面部分有想要关掉的冲动 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要朝着怎样的剧情发展 四个时间段叭 最初是六十年代开始 看的出人类对于性的接受度 越来越高 /表达不太准确 没有将婚礼的过程展现出来 这点就有点意思落荒而逃 人生的第一场性事落荒而逃 即使放在当今 这可能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叭 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的那位朋友 当然我觉得这辈子应该也没有契机再次见到他 毕竟我没有像罗南那般对于音乐的坚持 一直基调很平淡 直到多年后两人眼神交汇的那刻 我的眼泪刷的就流出来 深刻体会到无奈的滋味 落幕了 再次感叹身为女人的不易 照顾家庭的同时 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同时还要做的很好 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梦想在心中 真得是很难 导演只是用最后一幕交代了罗南的这生 给到男主人的镜头从九十年代到二零零七年 从音像店的工作到和朋友们的夜生活到白发老人打高尔夫的场景 再到一个人在那个又已经昏暗杂乱的厨房做饭 ps音乐已经融入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是一个人走完了这一生 当然还是有女伴的 和朋友一起那个夜晚 两位女性依偎在他身边就可以看出 并且他自己讲的自己的故事 从朋友的表情也可以看出 主人公就男主人本人 fine 累了不想讲了 end and罗南为何对性事这个反应 可以看出小时候有过不好的经历 这个经历应该是来自于父亲 几个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的镜头可以看得出 其实还是令我很惊讶的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女孩 小时候居然会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侵害 i can't explain it 在海边 罗南只是这样告诉男主人 如果可以进一步解释 是不是一切就不同了 而后来 他的老公是如何让她克服这种恐惧的 相必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叭 在音像店 她的女儿真得是活生生的女主人 只是听着她讲话的声音 看着她的表情就很可爱 而爱德华听到berry的名字 那个眼神 瞬间就表明了一切 啊原来是她 我之前不是没有怀疑过 爱德华真的爱她吗 还是只是一味的想ml 看到那个眼神 才知道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13/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十四篇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
画面、色调、配乐和女主的气质甚至她的每一套衣服,如她的名字一样,佛洛伦斯,充满了克制的诱惑力,浪漫但是冷淡。
爱德华显然不适合她,而查尔斯,不确定是否适合她,但起码他了解她。“别人都说你害羞,其实你内心很强大”。
是的,女主潜意识的内心是驯服。当她看着那幅爱德华母亲临摹的狩猎画中被驯服的猎狗时闪亮的眼神,难以抑制的兴奋表情时内心的征服欲一览无余。
童年时候被父亲控制或者猥亵的经历可以说是她的障碍也是改变的基石,13岁的时候独自出走的经历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那个时候开始她已经滋生出征服和驾驭的欲望。选择爱德华也是内心深处的暗指吧,一个和她完全不一样的人,一个他父亲接受不了的人。
当爱德华,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而无视或者说根本不想在那一刻去知道她抗拒的秘密,所以,在掀起衣裙的瞬间,童年屈辱恐惧的经历和创伤之后形成的强大的想反转控制的力量喷薄而出。她甚至没有拉上连衣裙后背的拉链,神紧质的夺门而逃。
爱德华感受到的是深刻的侮辱。他误解了她。以为她是性冷淡,新婚之日,她耍了他。在男权社会,这是一种极深刻的侮辱。
所以,在即将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最激动美妙的时刻,他们才惊觉他们属于两个世界。一见钟情的甜蜜,佛罗伦斯徒步穿越7英里的森林给爱德华一家带去的巨大惊喜,初恋的缠绵和浪漫,这一切,在切瑟尔海滩上,在呼啸的海风里,飘散。
强烈的感情,巨大的裂沟。
他们在切瑟尔海滩相背而行。
永不回头。
至暮年,爱德华终究也是没有懂佛罗伦斯。刻骨铭心的回忆,让他们履行了对各自的诺言。爱德华坐在音乐厅的c排9座听佛罗伦斯的告别演奏会,华发苍颜,泪流满面。
14/15页在切瑟尔海滩上影评第十五篇
无意中在爱奇艺看到《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因为读过书,所以赶紧看了。虽然又见英国秀丽海岛风光,但是莉莉詹姆斯看得让人出戏,不过瘾,所以又看了这部,在切瑟尔沙滩上。同名小说没看过,大名鼎鼎的原著作者麦克尤恩的书还没看过。只是因为可以又看到英国风光和西尔莎罗南,所以紧着看了。
已经是两天前看的,这两天还是时常会想起电影里的故事,两个傻孩子,这结局就是因为年轻啊,眼里不肯揉一粒沙子。所谓彩云易散琉璃碎,好物不坚牢。是这几年看过的最好的爱情故事了,两人纯粹无杂念,真心的爱着对方,不过一时之错,一念之差错过一生。回味无穷,余味悠长,很上头,赶紧又找了同名小说在看。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小说里的人物背景,他们周围的人,父母同学工作作者有条不紊的在交代,让人更关注的是背景,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么就走到了那个结局。
电影只有105分钟,背景只是简单交代,他们的成长环境,父母姐妹同学同伴也都在交代,但重点就在这两个傻孩子。他们在他们的新婚之夜,6小时的婚姻里他们的思绪,回忆里我们知道阴差阳错的两人在牛津的一次反对核武器的聚会里一见钟情,坠入爱河,互相紧张这对方,都想让对方满意,只是本性也在跃跃欲试。他们都想放下自我,压抑自我,符合对方或者社会的期望。只是自我在无意间显露,最终因为不和谐的性事爆发。那些甜蜜的碰撞交往,她完全不介意他沉溺于自己的母亲,他无视她父亲的傲慢,都是为了对方,纯粹的爱着,是因为太紧张对方了,才到这这场悲剧的结局吧。真是让人唏嘘。
电影的结局快速的交代她之后的一生,也太让人遗憾了。虽然她的一生幸福圆满。但是她纯粹的爱已经结束了。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爱情和婚姻不能统一,只有不那么纯粹的爱才可以平淡幸福吗?或者说门当户对的婚姻才会平稳圆满吗?
男女主角的表演丰富细腻,有层次。西尔莎罗南天生就是会演戏的女孩子吧。男主角年轻鲁莽的小伙子时候就是个想象里典型的英国小伙子,中年之后的随意不羁更有范儿。
摘一段小说里他们的初遇: 她努力让自己的精神更集中。他的衣服固然不寻常,但吸引她注意的还是他的脸——一个若有所思、精巧雅致的椭圆,高高的额头,黑黑的眉毛又长又弯,还有他那散漫地扫过宣传册、进而凝注在她身上的目光,沉静如许——仿佛他根本就没待在房间里,而只是在凭空想象,仿佛她是他的梦中人。记忆毫无裨益地添上了一处她原本听不见的东西:他说话的时候略带点乡下腔调,跟当地的牛津口音差不了多少,有那么点西南部的味道。 她转回头对着他。“我对你挺好奇的。”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