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大象的证词的读后感大全

大象的证词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6 11:30:21
大象的证词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16 11:30:21   小编:

《大象的证词》是一部关于动物权益和环境保护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只大象在法庭上发表证词,揭露人类对动物的残忍和环境破坏。通过大象的视角,作者深刻地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无视和破坏,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和珍惜动物。这部小说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一)

怎么说呢,并不算波澜起伏的故事,和《沉睡的谋杀案》一样,也是蛛丝马迹里发现了过去的一些事情,然后追查。

但这个就是我喜欢的调调,奥利弗夫人称呼那些了解或者听说案件的人为大象,“大象什么都知道”,这种拼图一样的写作手法太是我的菜了= =

两个死者的死亡顺序到底是怎样的是案子的关键,然而……嗯,剧透一下吧,出现了第三个死者…………

结尾我很喜欢。

1/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二)

不造为什么阿婆的这本书豆瓣评分不到8分,是的我读到期间已经猜出了结局,推理悬疑并不是很出彩,但是与很多阴谋贪婪自私赤裸裸的暴露出来相比 ,书里蕴含的真情是多么令人动容,我不知道一个人是否会同时爱上2个人,但是身为同卵双胞胎姐妹这便真的很有可能吧,他杀自杀将军和夫人都是有爱包容的人,真相应当被儿女知道西莉雅和爱德华应该知道他们的父母是多么伟大的人,他们值得尊重和爱戴。

2/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三)

此书为波洛探案系列故事。沿着现在与过去两条线索展开,手法主要是人物身份变化的处理。故事并非特别精彩,而且标题的大象的证词,只是作为现在与过去的联系出现的关联元素,对于故事推理并无特别的关联。读完留下的印象一般。只是书中的文化背景中,也提到了正山小种的茶叶,稍微有些文化代入感。推荐性一般。感觉和《四签名》以及《三个女郎》在某种层面有些言说不清的雷同感

3/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四)

这本书有点掉阿加莎的身价的感觉。。。

从故事情节来说,没有现场,没有故事发展,没有铺垫,没有高潮。一切都是几个证人的回忆。看到一半我已经猜出结尾了,尤其是看到狗咬主人的描写。一直觉得能让我猜到结尾的侦探小说都很逊唉~~~

从写作手法看,很单一,都是对话。没有对场景的描写,没有对人物的描写,没有对人物神态、动作、衣着的描写,没有对环境的勾勒。所以会看睡着。

感觉阿加莎没用心写这一部。

4/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五)

这本书就是阿加莎的一贯风格,很多的人物谈话,最后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想追求血腥和惊险的人就不要看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了,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

印刷很精美,翻译也很流畅,花一个上午一口气看完觉得很精彩,我个人很喜欢那句“旧罪阴影长”。

双胞胎的设定在现代人眼里有点俗,看到一半就大概可以猜出来了,或许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很好的悬念也不一定。

不过那个将军既爱着姐姐又爱着妹妹的设定让我有点恶心,那个家庭教师也爱着将军的设定更是让我无语,感情那将军就是一万人迷,乱七八糟的。

总的来说,这不是阿加莎最好的一部作品,不过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话,还是挺不错的。

5/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六)

看到很多人评价不高,就写几句个人体验。第八章 怀疑将军夫人金蝉脱壳 第九章猜到故事,但是以为是多莉因为占有欲杀了将军。看完了才明白 这实际是言情剧,我们都被骗了!

看她的书我经常感觉节奏慢,无关岔开多。也许这不能怪作者,她是写给一周看完一本的人的,现在我在线一天看五本。

有些风格你不喜欢,也正常,作者总想搞得风格突破,她可是高产,并且写了多年的。写多了有些案件都抄袭自己了。但转型未必是成功的。

6/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七)

这本书读到前三四十页的时候,觉得跟我喜欢的《啤酒谋杀案》很像,所以还蛮有兴趣。可是到了后面就越来越不对了。过于冗长的信息让人烦躁。最要命的是,阿婆竟然用了双胞胎做破案关键。侦探小说读的多的人都会觉得,“双胞胎”这个点一出现,故事十有八九就会变的要么无聊要么莫名其妙。这个故事兼而有之。

无聊在于即使没有后面对假发的取证,没有老管家视力不好,没有狗咬人的信息,我们还是能轻而易举的猜到案情的大概:姐姐先杀妹妹,然后装成妹妹,最后跟妹夫一起死。太简单了,对读者来说只不过是在已有的答案上面再找证据罢了。

莫名其妙在于,因为无聊的原因,作者多少想再添点料,这是情有可原的。不过有很严重的问题在于,到了结尾凭空出现的“旁观者”在前文铺垫太少,侦探小说基本准则第一条就是作者应该把所有线索都写清楚。在结局突然来这么一个人物参与案情解释。实在是又一大败招。

好久一段时间没读阿婆的书了,之前读过的几十本大多品质优良。这本……大概跟人老了也有关系吧。

7/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八)

为甚么叫做大象的证词呢?因为这个案件发生在许多许多年以前,波洛只能通过对当时相关人士的回忆来破案。就像他经常说的,大象从不忘记任何事。对于多年前的这个案件,没有人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但是对于潜意识里的印象,对印象深刻的细节的敏感捕捉,慢慢还原出那些感觉的来源(波洛一直认为,个人的感觉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是引起感觉的事实却往往是有趣的),波洛仍然找到了事情的真相。很多人觉得这篇小说不好看,比《四魔头》还难看,可能是因为它前面太长的无进展的往来对话和情节铺垫,迟迟没有兴奋点。《四魔头》是我非常不喜欢的阿婆的小说,因为它没有阿婆的风格,而《大象的证词》却是典型的阿婆的小说。

故事的真相在推理小说中确实乏善可陈,关键点在于双胞胎之间的替代,小说中反复提到的“四顶假发”已经暗示的非常明显了。但是更为有意思的,是将军对这对双胞胎姐妹微妙的情感——他当然是深爱自己的妻子,双胞胎中的妹妹的,但是,他也并非不爱另一个,那个明显人格有缺陷的双胞胎姐姐。在有人格缺陷的姐姐杀死妹妹以后,他把姐姐杀死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在于,他同意让姐姐去替代妹妹生活一段时间(掩饰罪行以保持所有人的清白),并在杀死她的同时也自杀了。小说中只有波洛看到了这一隐秘的情感,虽然人人都知道姐姐的心理有问题,但是很奇怪,在男人心中,这并不会减弱她的女性魅力。所以,他也是爱她的,这才是故事的真相。

8/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九)

耐着性子读完了,本书是闪光点和纠结点齐飞,欢乐点和吐槽点一色!(有一段对话很讨厌,差点泄了几部前作的底,想来有点后怕)

1、奥利弗太太和新秘书“小迷糊”利文斯顿,两人的对话诙谐有趣,奥利弗的挖苦和自嘲,小迷糊秘书的呆萌和无奈,让人看了简直忍俊不禁,她们之间的两段情节,是快乐的亮点;

2、重返幼儿园的一章中,是感人的亮点!

奥利弗带着功利目的,去走访当年的一个妇人,老人以为是专门来看自己的,激动的手在抖,走路也蹒跚。奥利弗问了她想知道的事情想走,老人还拉着她的手,让她喝了茶再走!“好久没人给我送这么好喝的茶了”,“好久没人来看这孤独又古怪的老婆子啦”,好久...

奥利弗看着给那沏茶的背影,回忆起自己6、7岁时,那个带着她散步、玩耍,给她讲好听故事的女人,她突然动情地喊了一声:“奶奶”,老人回头冲她微笑!不知为何,我突然被这一幕戳中泪点!(鄙视一下贵州版,对于这段描写翻译的很不给力,仅就此书而言,还是人文版翻译的好)

3、本书也有纠结点,第一次看见波洛偷懒,直接花钱雇佣了私家侦探,最后又突兀地蹦出一个了解全部真相的知情人。她知道的甚至比波洛更多。唉,难道波洛已经老的只能靠运气和人脉来破案了吗?

站在悬崖上的波罗,拉着长长的疲惫身影,他对名声依然在乎,却对流逝光阴更充满感叹,结束时他对奥利弗太太说要“回家”,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波洛老了,也累了,就和阿婆一样,人都会累,都需要休息。

可是,大象不会遗忘!读者也永远不会遗忘,这波洛的倒数第二案,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初喝平淡,但细品下去,回味悠长,难以名状...

9/10页

大象的证词读后感(十)

想起最近读过的《她们知道你来过》,心里总有一种对衰老对死亡的恐惧,若干年后,有关于你的一切最终会消散,没有人真真切切地记得你,所有的日子依旧波澜不惊照常进行。

所以这本不怎么精彩的侦探小说给了我一种希望,甚至是活着的意义。诚实地说,愚笨如我,在看到狗咬了主人那个细节之后,也立即恍然大悟作案手法,最后和将军一起死去的一定是多莉无疑。其实和《东方快车谋杀案》相似,全篇用证人叙述的方式一点点铺开真相,其实我觉得很有趣,因为在别人的记忆里找寻蛛丝马迹既像是一种猜谜又像是享受故事。

越是长大越发现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在所有的故事里我们总是主角,所有的情绪都带有主观感受。但是,在这些盘根错节的细节当中,却又夹杂着别人生活的点滴。所以,有了大象这一说法。大象会记得仇恨会记得感恩,就像人会记得许多稀奇古怪的事一样,不一定是多么惊天动地,也许就是那一刻的心情令人回味,以至于很多年里时常回味。也正是这些不完整的记忆构成了我们所有的过去,让一个人不再单调地活成一个符号,而是立体的有性格有故事。

正是这样一个主题,才让查案变成可能。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来说,根本是不会奢望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被许多人记上几个世纪的,我就只是希望不是孤单的存活于这个世上的个体。还记得那个躲在柜子里结果直到吃完饭也没有人发现的故事,我们都很害怕这样吧。其实很无奈,似乎我们一生都在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认识和完善自我,以别人为坐标来定位自己。但慢慢的我们会更加懂得向内探求而不是一味向外求索,把自己活成别人眼中的一个标签,有自己的特点,其实也不无幸运。

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很喜欢:“大象会记得,可我们是人,而善良的人们终能忘却前尘。”这样一个充满爱和善良的故事我是再喜欢不过了。探讨的关于记忆关于精神病遗传关于爱和善意都是很对我胃口的。在看其他评论时也能更让我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喜好,每个人对每本书的要求都不同,强硬地灌输自己的喜好实在是可笑。

在推断作案动机时,有一段话很让我注意,大意是说动机里无非是钱财和情感。我立刻就想起了东野的《侦探俱乐部》,当时觉得甚是枯燥乏味,因为所有案子的动机无外乎金钱和感情,我总觉得不可思议人类有那样多情感,《七宗罪》里还有那样多罪名,怎么到头来写成这样千篇一律。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向外探求的无非名利和感情。

因为有福尔摩斯汤川在先,我总觉得波洛的人物塑造还不够,外貌始终是那几个词汇形容,性格一点也没什么突出,反倒是配角们常常出彩,略失望。

10/10页

还剩7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