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6 08:05:08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4-16 08:05:08   小编:

《中国建筑史》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建筑风格、技术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作者通过对古代建筑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读后让人对中国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第一篇

“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思成先生太知道中国古建筑的脆弱和珍贵。

从1932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社成员考察了137个县市,调查古建筑1823座。他们在一步步丈量和探索中国古建筑的痕迹,在和岁月的侵蚀对抗。

烽火岁月中,梁思成在四川南溪县李庄,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著作。林徽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还对全稿进行校阅补充。身体上的病痛,生活的艰难,消磨不了他们的意志。

这是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一页页翻过去,都是他们的心血和期望。主要论述了从上古时期到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历史、实物和特征分析。

书中有大量梁思成实地调查摄影图片和珍贵建筑测绘稿(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让我们对这场建筑美学盛宴有了直观实感。

石窟,木塔,佛寺,祠堂,宫殿,勾栏,柱础,月梁,藻井,雕饰……一张张插图,看得我泪目,那是穿越千年的浪漫与情感。

专业限制,很多内容看得不太懂,但不妨碍我自豪感满满。我从窗外看去,一栋栋火柴盒,对比之下,我们的古建筑真的太美了。

希望,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研究,我们可以把中国建筑的技术、特质、优势传承下来,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建设中。

写在最后。我看得是新华先锋的特装版本,裸脊锁线装帧,可以平摊阅读。

好喜欢封面的设计,浅浅的蓝色,映衬着古建筑的勾勒图,两枝烫金雕花。上下书口都是刷金的,刷边是传统建筑纹样,太精致了。文前还有5幅梁思成林徽因精美手绘水彩画全彩图。太值得珍藏了!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中 国建筑史》是梁思成先生多年来的心血,其内容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将中 国建筑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变化做了宏观概括,并以建筑实物照片进行案例细讲,整体衔接成一部古建筑千年史。

翻开书就被内容吸引,作者引用了众多古籍中的资料,来讲述。像是听故事般,新奇又有趣。 虽然有些注解,但专有名词很多。遇到不懂的词,我就去查一下,配上线稿草图,那些建筑的样子才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很佩服作者,一本建筑的书里面充满不同领域的知识,他写起来却得心应手。 历史、雕刻、绘画、建筑……多层次的丰富了这本书。

我国的建筑里,采用了许多数字九。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九是象征着吉祥和富贵的数字。

古人聪明,也愚蠢。 上位之人皆有焚烧破坏前代宫殿之举。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王莽之败,未央宫被焚。 初平元年,董卓焚洛阳宫庙及人家,火三日不灭。 导致了流传至今的宫殿极少。

截平城西为宫城,四角起楼,女墙。 女墙的起因,有说是宫殿中为了将男女分开,避免女人窥探;还有说是防 止女儿从楼上坠 落,规避危险。 无论因何,这都是现今女儿墙的由来。

书中提到了建筑的几种形式,包括墓、宫殿、寺庙、塔、桥,陵墓和塔蕞有意思。 除了长城和阿房宫,陵墓是始皇另一项建筑作品。他耗费人力、大兴土木,想将生前的东西全部还原,一直陪伴着他。后人沿用了这一风格,将陵墓建造的极似宫殿。 在陵墓门口建造双阙等显示气派与不凡,墓内也别有洞天。 后来,衍生出崖墓,颇有借势之意,又别出心裁。

而塔,实际上就是僧人的陵墓,塔中存着高僧的遗骨。骨常被放在塔尖顶 端。 早期塔只 有一层,后来变成多层——三层、五层、七层。 有木塔、多层石塔、下木上石塔,后者因结构反力学,不多见也。

常听说斗拱,原来斗是斗,拱是拱。边读边查阅资料,将它们画了下来。 不得不说,这本书带给我超多的知识。 希望喜欢建筑的朋友都可以读一读,势必会跟我一样受益颇多。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全国各地文旅都纷纷卷起来了,山西文旅也不例外,发了各种喊麦、变装、美女、美食、风光等视频,但最能吸引我的,还是山西最大的宝藏——古建筑。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对中国古建筑有种特别的喜爱,也许这就是中国人都会有的埋藏在内心对华夏文明的热爱与自豪,以及古建筑无法磨灭的魅力。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是独一份的艺术遗存,有着完全独立的结构系统,散布在华夏大地上,历经岁月风霜,虽然随着不同的朝代有所变化,但仍保持着一贯独特纯粹的结构系统,印刻下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

建筑学巨擘梁思成认为,中国古建筑是“民族文化的显著表现者”,是中华“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关注和了解中国古建筑及其变化发展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华夏的文明历史和民族性。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凝聚了他的心血,也是喜爱和欲了解古建筑之人不能错过的经典论著。

在近一百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走遍华夏大地,对两千多个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留下大量宝贵的资料。

本书根据中国的历史发展时期,从上古一直到明清,对各朝代的建筑特点、形制、构件、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讲解,包括宫殿、古塔、佛寺、石窟等,并配有梁思成的手绘平面图,还有大量现场勘探照片,图文并茂地将古建筑的历史流变系统地展示出来,是一份珍贵的中国古建筑历史档案。

这本书可以说专业性很强,但也宜于大众阅读,从中可以看到梁思成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学术严谨性,也感受到他对古建筑的热爱和呵护之情。

这本由新华先锋出品的刷边特装版,经过精校精注,以原始油印本手稿为底本进行比对校注和勘误,内容质量保证。另外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珍贵手绘水彩画。

此外,吸引我入手的还有它的颜值——精美的装帧,裸脊线装,封面是雅致的烫金雕花设计,天头地脚都是滚金印刷,书口是激光雕刻印刷的传统建筑纹样,典雅精致,整本书有种古风盎然的历史感,很值得收藏。

梁思成说,古建筑的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

也许我们会看不懂里面一些专业的内容和图绘,但不妨碍收藏这本经典之作,感受古建筑之美,也许还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答案。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第四篇

专事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历史学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史》是他的经典之作,本书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特色与演变,包含了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的独到见解,是他及团队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卓越贡献。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并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他的严谨、勤奋在《中国建筑史》中得以完美体现。梁思成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对北京故宫测绘时,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辨识、测量、记录;同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于是书中才出现了如此多且详细的建筑物从整体到局部测量绘图、对构件与装饰的摄影记录、碑文、史料的准确抄录。

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上古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辽”“元、明、清”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他不仅关注了古代建筑的形式美学,更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内在因素。此外,梁思成对于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于建筑材料、工艺的细致剖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建筑的演变过程。

梁思成深刻认识到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提出了保护传统建筑的理念。正是这一理念,促使他开始编纂《中国建筑史》。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呼吁人们要珍惜传统建筑,通过合理的修复和保护手段,传承古代建筑文化,以维护中国建筑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梁思成在1954年出版油印本付印的前言中提到,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收集资料并执笔外,全稿都经过她校阅补充。《中国建筑史》算的上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共同心血。

对于接触文言文不多的我来说,有些阅读挑战,不过边读边查也是乐趣十足。

新华先锋这版《中国建筑史》装帧非常美,天头地脚滚金工艺,切口激光雕刻工艺,铜版纸四色印刷,倾情呈现中国建筑美学盛宴。很值得收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