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并非简单的超级英雄故事,而是对人性、权力与道德的深刻探讨。扎克·施奈德的影像风格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完美衬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与阴暗的社会现实。影片结尾的开放式结局引发无尽思考,令人回味无穷,是部值得反复观看和解读的佳作。
《守望者》观后感(篇一)
李帝勋在守望者里演了一个孤独的少年,把友谊看得很重,两段友情褪色后,他精神崩溃了,只留下一个在阳台的单薄背影 。 这种剧情真的看的人难受,看到东尹变得沉默寡言,晚上偷偷地哭,我知道他也是在意基太的,他同样也因为基太的离开心痛。 因为家庭的原因,基太真的太孤单、太渴望被爱了,拧巴敏感的自尊心又让他学不会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他的心意,只能用张扬的姿态掩饰着内心强烈的波动。后来即使有所察觉,哀求着和朋友道歉,求他们不要这样对他,也没有人在原地等他了。 结尾,东尹一个人坐在寂寥的站台,拿着基太生前最珍爱的棒球,回忆着以前两个人在这里的时光。曾经幻想成为国民击球手,得到全世界关注的基太,带着撕裂般的孤单离开了人世。 李帝勋你演技太牛了…
1/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二)
十二点五十分点开的电影,无论如何也要看完再睡觉的想法出现是看了二十分钟以后的事。半夜了我在这专心哭了很久才开始酝酿写短评,同样是想到哪写到哪但是完全没有说出自己满意的人话来,我生怕问自己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喜欢这部电影根本答不上来,因为bgm很好,手法很好,氛围很好,题材很好,演技很好(是我见过李帝勋最好的演技了真的),剧本很好,选角很好,什么都很好的,真正要说从哪个方面真的被打动还是很一头雾水没法分析。杂乱着一堆情绪哭了半小时,想到最后那个镜头最后一句台词眼泪又涌出来。
但还是想趁机分析一下被触动到的地方。虽然不是他的错,但这是一种无论如何也没法消除的隔阂。基太在这种家庭长大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其他两位朋友也有自己的家庭,只是需要的不一样、行动方式不一样而已,没有任何人做错了任何事情,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下去,无法相容就只能走向分离。几乎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开始就被决定好了。东尹这样以为,东尹这样说了。但在基太的世界里一切都太来之不易又脆弱,当他的恐惧来临就会把他变成飓风四处肆虐,当他的朋友们都被刮跑,他责怪自己是风,却没见点着自己的那根燃烧多年的火柴。
又或许他觉得既然我已经失去一切,无论是谁的错都可以寻求解脱了。
2/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三)
男人间的感情有时细腻过男女,敏感过男女,一旦出现裂痕,产生的伤害也打过男女。
守望者讲述的就是三个男人,确切的说是三个男人之间感情。当然,这不是基情电影,是讲的纯粹的男人之间的感情,包括友情,信任、依赖、寄托等等。
这部电影探讨的感情比较深入,不是简单的男人间的友情。男人之间相处,不像男女。男女相处,任何一方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都可以接受,毕竟是两种性别,而且是爱情。男人之间,如果有一方强势,其它人即使做他的朋友也很难是真心实意的。这与香港的古惑仔系列不同,一个大哥,其它人都可以生活在他的光环下,无怨无悔,死心塌地。其实,这是不现实的,违背人性的。
影片中基太一直处于强势地位,百熙和阿东是他表面上的好友,三人之间维持着男人间的平衡,但女人的介入,打破了这种平衡,也使压抑在百熙和阿东心中长期的不满释放。先是百熙喜欢的女生喜欢基太,百熙忍受不了离开了铁三角,虽然基太软硬兼施,也无法挽回百熙。在确认百熙无法挽回后,他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了阿东身上,而阿东也是与基太友情更为深厚。但因为基太太想留住阿东,居然对阿东的女友下手,致使二人分手,差点还阿东的女友自杀。所以,又一个女人的介入,打破了友情的平衡。阿东也离基太而去,而且用言语深深刺痛了基太,自己最信任的朋友都说出从没把他当朋友的话,家庭环境本就压抑的基太,最终崩溃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情节平缓,但刻画出的人物内心世界却跌宕起伏。一直说韩国电影里有深深的复仇情节,这部片中,百熙对基太的讽刺,阿东对基太说的那几句话,确实有种复仇的快感,可以说是刀刀见血,刺的都是基太最柔软、最痛的地方。
三位年轻演员演的很不错,即不合适因演除了年少的轻狂,又演出了聪明人的敏感,以及青少年那种不合时宜的成熟。
3/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四)
残酷青春中的少年故事,本身就带有一种强悍的磁场,不安、狂气、压抑、迷茫,彼此吸引、又激烈排斥,互为镜像、又终将分崩离析……因为太渴望而更加孤独,因为太在乎而伤害了对方,因为太真挚而令自己终被吞噬。这样的故事,可以投射在太多人身上,也有太多人需要这样一个回望自我的精神出口。
而这,也许没有比独立电影更合适的表现形式,也没有比此时的帝勋欧巴更合适的男主角。
入坑后前来补课,首先便是这部改变了韩国独立电影产业和主创团队命运的作品。看完后,我不想用夸张的、学术的、极致的言语去评价这部影片,因为在我眼里,导演想要叙述的,只是一个平凡的青春故事。正是这种平凡性,让这部影片打破了独立电影的固有领域,让韩国电影人和观众每年拿出了重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自己的朋友,青春本就是这样不安、孤寂又残酷的东西。
3个少年,互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在残酷的青春中喧嚣又沉默、挣扎又逃避,他们各有不同又臭味相投,东尹是敢于表达并很会表达的爱情动物,百熙是沉默、寡言又决绝的中产阶级怂逼少年,基泰是极度缺爱并把友情视作一切的执拗少年。
帝勋欧巴演得真好啊,此时的他已具备极高的完成度,没有一丝用力过猛。明明是父母呵护地很好并考上了高丽大学的乖孩子,此时却能毫无保留地分裂出那个叫做基泰的自己。
在灰蒙暗淡的色调里,在压抑不安的手摇镜头下,他的出现宛如划破夜空的彗星,唤醒了少年心中已翻篇的惨痛故事,照亮了观众沉寂的视线,也敲开了忠武路的大门。
基泰,他是本片的起点,是残酷青春的灾星,也是这场悲剧的结束。他极度缺爱,渴望关注,他竭力掩饰家庭的残缺,他享受作为不良少年团老大的成功,也不是不懂个中的空虚和假象,于是他把与两位亲故的友情看得最重,可他表达的方式只有暴力,在朋友反应冷淡时,只会诉诸更过火的暴力。
当他发现仅有朋友离他远去,他可以恼羞成怒,可以低三下四,可以毫不迟疑拒绝女生的告白,可以把童年梦想的信物作为告别礼物……最终,他孤独地坐在家里,孤独地站上阳台,放任自己被黑暗吞噬。
东尹对基泰说,他本就不应该出现。的确,他最终消失了,少年们的生活依旧与他活着时其实并无分别,除了父亲的追问,世上无人在意他的离去。他最终把心爱的棒球留给了朋友,变成了置身世外的守望者。
4/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五)
2022/03/07
Korean Cinema课上看的,教授碰巧邀请到了导演来客座,虽然中间一度困到眯了五分钟但整体还是吸引我的。大概记录一下跟导演的Q&A(中国人和韩国人用英文聊这种设计思想的纤细话题可能多少有点conception方面的偏差)
Q:这部电影的英文标题是Bleak Night,中文标题是守望者,其中有没有什么想表达的特殊含义呢?(守望者我翻译成了watchman,导演好像没有太理解我的意思)
A:韩文的标题原意实际是catcher,英文标题是根据剧情是另起的,但我本人觉得英文标题也不错。至于中文标题也许是从韩文直译过来的吧。
Q:作为导演兼编剧,是由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去启发您创作这部电影呢?
A:(导演的回答比较杂)片中brotherhood的灵感其实来源于我在军队服役期间的一些经历,但总体来说这个故事并没有任何原型。想到拍摄这个题材是由于我注意到韩国的自杀率是世界第一于是想要去探索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悲剧的发生,我想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不应该单纯被人们归结为像新闻标题概括的那样“男子为情所困选择轻生”“由于工作/家庭”等等。片中我特意设计了多重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一个悲剧背后的故事,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以当事人的视角来阐述。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部feature film,在这部电影之前我的大多数作品不是关于“人”的,当时在校期间一位前辈认为我有编剧导演方面的天赋,于是他鼓励我创作了这部电影。
A:(问题忘了,但这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空镜来记录首尔的建筑,这些影相是为了呈现首尔是一个很不适宜生活的地方。
Q:您提到韩国的自杀率是您创作的灵感之一,那么您的影片是否是在批判韩国,包括很多东亚国家的社会文化?(例如人们被要求压抑自己的情感)我个人认为导致影片中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缺少的交流,如果他们愿意以一种更平和的方式去沟通,也是Ki-Tae不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A:当然,我的确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批判,韩国的社会文化是较为压抑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缺少的交流,也因为长辈包括整个社会都会习惯性的给青少年安排“合理的道路”而不是认真的问问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影片中我刻意的淡化了成年人的存在,整部影片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讲述青少年-以他们的视角-我们依旧可以发现问题的所在。
(观影时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李安在喜宴里客串的那句台词“你正在看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我想这部电影的悲剧大概也可以被概括为“十几年心理压抑的结果”)
5/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六)
以前很少看青春期有关的电影,总觉得青春没那么好,也没那么不好,混沌一片,不是那些拥有着成熟的镜头和音乐就能烘托出美妙和残酷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想去看这部电影,只想大概知道发生了点什么,可是所有的长评短评,都说不清楚,只剩一句话简介一直挥之不去:
究竟谁是施暴者,谁是受害者?
影片的开头不可避免的暴力,也印证了一篇篇影评里对基太的先入为主:暴力,别扭,不由分说的纠缠。太烦了,实在是太烦了,一个永远只会诉诸暴力的刺儿头,标准的韩式挑衅与脏口。
可不看一会儿,就被基太可怜巴巴的眼神打败,明明是他强硬的堵百熙,戏弄百熙,但是每一个表情都像是恳求,甚至是哀求,侧耳倾听,你甚至能感觉到小狗的呜咽。
继而是全片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中国城,海边的虾条和海鸥,三个人,唯独自己没有心仪的女生,却攥住了最后分崩离析的引线。
什么是朋友,就是知道你的心动,帮你制造机会,为了你隐瞒女生的过往。
什么是朋友,就是能在你字里行间的逃避中,感觉到你不想提及的家庭。
基太无辜吗?没由来的暴力,不顾一切的死缠烂打,当众让人难堪,青春期里比天大的面子,被他踩在脚下碾成细粉。善意的拒绝变成了别人眼中心上人的难堪,滞后的爆料又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恶意隐瞒。
事实有那么重要吗?对于自己可能不重要,但永远是刺向对方手上趁手的刀。
于是每个人都举着刀刺向基太,笑作一团时的挤眉弄眼,颤抖着告白后的满不在乎,诚心道歉后的转学离开,苦苦挽留后的“你就不应该存在”。
他们是朋友吗?当然是,因为是朋友,所以能在基太强大的外壳下,每一锤都轻轻打向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爸爸说,我就想跟我儿子的朋友了解我的儿子,可是感觉你们总在隐瞒什么。可是每个人都诚恳而推脱的说,他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
一个三角形,每一个点只连接着两条线。那个磨到掉了两层皮的棒球,那句“你是我唯一的朋友,只要你在就好”,是拴着一个人不往下掉唯二的绳索。可是棒球被转送掉了,听到话的人忘了。两个朋友都觉得,随意的肉体暴力和语言暴力,基太根本没那么喜欢他的朋友。但其实,基太最不喜欢的是他自己。
整部片子混沌一片,没有对错,没有分类,没有界限。每个人都是施暴者,每个人也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有着根本说不清道不明的动机。
PS:李帝勋真的太适合那种站在善恶分界线的角色,两面的风暴同时摧毁着他,不管你站在什么角度看他,都觉得他下一步就要被吹向对面,然而他仍旧站在那儿,不偏不倚。
6/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七)
一部非常压抑的青春片。
剧情很简单,男主有两个他认为的好朋友男二和男三,然而因为实际出身和三观的不同,三人之间互相伤害,最终男二转学,男三退学,男一自杀。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男主当然是个坏人,在青春期,也是最让人厌恶的一类人,电影当然是需要关注少数人的。
从法律角度,这个阶段的孩子犯了错甚至不用背负太多责任,从男主身上也能看出来,他的偏激来自于家庭,为了更好的探讨这类人,导演实际做了很大的收敛,至少剧中的这个混混男主没有杀人放火,而这也是看完整剧不少人能够站在男主角度进行同情的一大原因。
尽量中立的探讨这类人。
男主把人当了朋友可能是这部剧最大的悲剧来源。
男二说他从来没把男主当朋友,他看着男主说,对不起三个字很轻松的时候,那个眼神,证明了一切,实际上旁观者都能看出来男主的真诚,而男二需要的只是安全感,一有问题就转学,可以看出他也只不过是把男主当成了自己的工具人。他甚至不敢向自己喜欢的对象表白,误会男主,收到男主的棒球也没有表情,不知道是演员问题还是剧本人设问题,在剧中没有深刻挖掘出男二的内心。
男三是另外一种工具人,最后的结局在他和男主的两段跨时空的剪辑中,说出了这部剧最后的总结,朋友。
剧情实际表现的主线就是男主的父亲一直在试图寻找男三来了解男主死亡的原因,很显然,在男二转学之后,男三才是那个推动男主崩溃最终走向死亡的决定力。
男三把自己女朋友的自杀归结于男主,这是正常的反应,男主在谈话时的表情恰到好处的演绎出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跟朋友聊天,即使是好心,也应该注意察言观色,这当然不是青春期孩子具备的能力,性格偏激才是。
整部剧三个男主加女角都是性格偏激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一群人,初到大学至少经历过三次同学自杀,无法理解,也走入不了他们的内心,导演试图表达下。
最后想说,剧情的框架被控场了,让我们有机会讨论下这个社会问题,但是他又把这个讨论控制在年轻人身上而不是大人身上,这本身是件很怪异的事情。
最终会导致很多人对男主甚至产生了好感和同情。
当悲剧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当然可以这样,但是当校园霸凌发生在自己甚至亲人身上时,则未必能如此理中客。
纠结于青春和朋友,终究还是小了些。
就算理清楚了所有逻辑,又如何?终究都是一群工具人。
7/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八)
距离第一次看它间隔时间不久看了第二遍,这次没有哭,看完慢慢翻看着评论,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这片子是标准的闷片,是那种适合在某个夜晚自己默默地消化掉,体味那种如鲠在喉的压抑感的片。是那种不上不下的感觉间或会在漫长人生某刻绵延的片,给自己找不痛快的电影和冷雨夜是那么适配。没有绝佳的时机,但也就这样慢慢的看完了。
第一遍看故事,看表演,看人物纠葛,第二遍没有刻意为之,细微末节却也通通入了眼。
初看时那种痛还能回想起来,毕竟不久之前么,想不到特别文艺的词,就是难受吧,无以复加的痛,很多回忆都从封闭的犄角里被拖拽出来了,就是没有想到一部电影能细腻到就像观照了我的某段人生,某些时刻,或许也是很多相似的人们的某段如烟往事。
以前看完青春片我总会用熟识的“疼痛文学”默默调侃,笑它隔靴搔痒,嘲它浮夸造作。也许是经历,也许是年纪,也许是心态,管它什么的,现在我不太爱看文艺丧片了,人可能不能以湮沉的状态接触一些太深的东西。但是想想还很“小时代”的我,又是因为接触某些太深的东西而变得湮沉。啊,真是个回旋。无解的命题。
我大概从来就没有积极的对待过什么,无法反抗的时候任凭时常伴随着权威的冷漠父权支配,有心气反抗的时候搞了个两败俱伤,能自我管理的时候又总是有心无力。我总是在思考人一直不停往前走的意义,毕竟人总是要消亡的,事物的短长,生命的流逝都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得到过答案,无法自洽。其实我知道思考这些过程也是无意义的,没什么有绝对的意义,人总是在路上。我知道无脚鸟这个故事,曾经我认为这只是某些孤鸟的自圆其说,人是群居动物不是么。也许我现在消极了吧,我总是感觉无脚鸟这个概念适用于一切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区别在于一半是享受着永续的飞翔并希冀着最后一次华丽的落地,另一半则伤怀于一眼到头的结局和无法停驻的漫长旅途。
这些我总是避免去思考的,我看片子图解闷,求猎奇,唯独不想因此变得思虑重重。很多片子看过去,讲的很多,很对,很深,我粗浅的学识无法描述观后之感,只会感受,一记闷响过后无它,歆羡有之,鄙夷有之,共感则无,我只是短暂的见证了别人的故事。
大概就是某种反噬,电影这个邪门的东西就是要教训我对它的亵渎,非要我明白它的切肤之痛。这不是我的故事,又是。不想承认,但避无可避。
我扮演过基太,也因此当了百熙。
敏感,脆弱,自卑,虚势,表演型人格,渴望被关注,比谁都在乎感情,也比谁都努力去维系,但也比谁都徒劳无功,基太啊。冷漠,拒绝沟通,言之凿凿,用最简单的话刺痛身边人的心,是百熙。东尹啊,是那种最不想交的朋友,他没把谁放在心上过,他的世界只有自己,很洒脱的活法,到最后伤害爱他的人的契机都是因为可笑的面子。那个胖哥叫什么我始终没记住,能遇到这种朋友真是夫复何求,人生得此友人足矣。没被基太放心里,但是却最维护和懂基太的单箭头的过客。能被一个人这样默默照应的青春,如果没太多糟心事,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个眼神,一个字眼,就能刺痛一个人的青春,怎么能这么矫情呢。
就是人生如戏啊,总是这么起承转合。平平淡淡这个词原来也是需要参照物的,小富即安下的平淡也在暗潮汹涌着。绝对概念的平淡,是无涟漪的死水,而现在的我好想拥有这种一成不变。但谁又曾拥有过呢。
基太要是再坚强些就好了,看着他无法跟周围和解最终选择终结的样子真的就像在经历一场自裁,太疼了。为什么没人爱你呢,你又为什么要因为太孤单就选择放弃生命呢。你没有错的。
电影最后收的真好啊。没有深陷痛苦的东尹被气急的丧子之父追逐,没有因为拼凑而成的真相而悔恨的父亲,仅是幻想和美好的回忆纠缠,氤氲缱绻的吉他扫弦伴着滚动的文字落幕。撩拨着你我的感官。震颤着你我的心。
亲情,爱情,友情,被编程过就好了,就算突变也能被疗愈。
8/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九)
无力感。
在某个夏天的夜晚。
在摇晃的手持镜头里,
看到少年频频跌落的善意。
些微提及的关于家庭的崩坏,
或许是基太一切所为的根源。
他的张扬跋扈,
他的乖张,
他的暴躁,
不是无来由的吧。
朋友眼里的他,
和父母眼里的他,
也是不一样的吧。
只是无人知晓。
所以,
他的坦率,
在心里冲撞,
找不到出口。
与白熙和东伊的友谊,
以为是真心,
是把最心爱的随身物送给对方的真心,
却一次次搞砸。
一次次被误解,
一次次说出伤人的话,
一次次以暴力终结。
虽然本意不是。
虽然在尽自己所有的努力去爱。
但是身上竖起的刺,
心里被围困的词,
和青春期特有的暴躁,
将你吞没。
不能说一切都是他的错。
谁的青春都有无处排遣的情绪。
但也不能说是白熙和东伊的错,
割裂的刀子印着所有人的指纹。
少年最后的绝望和崩塌,
是失去所有支点的无言。
这算是残酷青春吗?
算是矫情文艺作品吗?
只能说是无力感,
像是影片里黄色调的冬日,
旧站台,
和废弃的铁轨。
无人在意,
最终发酵腐烂。
好像说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
好像说获了很多奖。
但看完,
除了被抽空的叹息,
说不上好。
尽管不可否认对手持镜头、躁动收音、冬日黄色调的喜欢,
但总觉得欠缺些什么……
又在电影里看到很多《莉莉周》的影子,
基太仿佛就是星野修介,
恍惚得像是异世界的交集,
像是平行时空的再会。
所以,
死亡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9/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十)
从2016年大火的韩剧信号开始,认识了演员李帝勋,被他深深地圈粉了。今年,因为李帝勋而看了韩剧模范出租车,顺便夸一下这剧真的很棒,百变演员李帝勋不是吹的哈哈哈。相比之下,李帝勋出演的电影,却没看过几部。为了更多地了解一下我喜爱的李帝勋演员,最近突发奇想找了他的成名作,电影守望者。看之前,因为豆瓣的评论内心还有点忐忑,或许不是那么好的影片吧。但是看了以后,我感到很后悔在守望者上映的十年后,才发现了它。韩网给出9.5的高分,也证明了守望者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
守望者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很日常,却也让人感觉很贴近现实。这个故事的关键词就是“校园暴力”。故事是围绕着三个好哥们展开的。基太(李帝勋 饰)可以说是一个校霸。他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在许多同学的眼里他是不能去招惹的人。从电影的开场,基太带着一群男学生对一个男学生拳打脚踢,李帝勋把基太凶狠又冷酷无情的初形象演得淋漓尽致。我对这样的李帝勋感觉有点陌生,毕竟本人是个很甜很爱撒娇的“少年”呐~ 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惧怕的“老大”,却有两个非常好的朋友,从初中开始就认识的东伊(李俊英 饰)和高中同学百熙(朴正民 饰)。然而,东伊和百熙并不是基太那样的校暴者。当他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看见的只有在铁轨边快乐地玩棒球的少年们。在基太的心中,东伊和百熙是“没有你们我便活不下去” 的这般重要的存在。然而,东伊和百熙最后却对基太说出了,“我从来没有真正把你当朋友” 以及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错,错就错在认识了你” 这样如锋利的剑,扎向基太心口的话语。基太所最为珍视的人,却对他说出了最无情的话语。这也成为了压垮基太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是,基太不知道,在他被东伊和百熙无情的话击破崩溃之前,他已经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们。基太将对百熙的打骂视作朋友之间的玩笑,他不懂百熙一次次生气地对他喊着“我是你的小啰啰吗?”的时候,百熙对基太的暴力的反抗。百熙最后的转学,也是因为他受够了基太没有尊重过他的想法,肆意对他打骂。无论基太在惹怒百熙后如何百般的道歉,始终无法抹除百熙也是基太校暴受害者的事实。东伊努力调和着基太和百熙之间的矛盾,但是东伊日渐对基太的态度感到了失望。即使在百熙转学以后,基太表面虚势地说着,“他走了我感到太舒服了”。然而,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其实在掩盖下一秒就可能涌出的泪水。基太总是故作强势去掩盖内心的脆弱。基太提醒东伊要注意他的女友。当东伊的女友试图自杀,东伊却怀疑是基太肆意散布其女友的八卦。因为一场误会,愤怒的东伊去找基太理论,却最后被基太的跟班们打伤。即使基太努力拦住跟班们不要打东伊,但这份友情也被拳头击碎了。
基太是个可怜又可悲的人。其根源在于他的原生家庭。由于父母对于基太几乎不管不问,基太从来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没有被人爱过的基太,也不懂得如何爱别人。他用自己的拳头和暴力武装自己,渴望在校园里当老大获取别人的关注。缺爱的基太只知道用暴力解决问题。所以当他与东伊和百熙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 也只选择了用暴力去解决一切。
实际上,基太的内心是非常脆弱敏感的。最让我感到心疼的是, 当百熙和其他朋友们聊自己父母的时候, 基太反常的表现得非常安静。当基太看到其他朋友之间眉来眼去的时候, 他表现得非常焦躁, 甚至把其中的一个朋友拉出教室威胁打骂。但就是这样一个对父母话题特别敏感的基太, 他在放学后找到因为之前烧书包事件生他气的百熙, 鼓起全部的勇气说出了自己父母的事情。成长于缺爱的家庭,是基太自卑的根源, 他不想让任何人看见那个脆弱的自己。可是,这样带有伤痛的话题, 他也愿意告诉百熙。因为他太在乎百熙, 太在乎百熙眼中的他自己了。
百熙和东伊真的有把基太当过朋友吗? 我觉得是有的, 甚至一直都是真朋友。当基太死后, 基太的父亲找到了百熙,百熙虽说基太的死和他无关, 但始终都承认他和基太是好朋友。如果百熙认为自己是基太校暴的受害者, 他应该会对基太充满了怨恨, 而不是努力帮助基太父亲联系到了已早已辍学的东伊。东伊对基太同样也是充满感情的。当基太父亲找到东伊面谈以后, 东伊找了个去厕所的借口溜走了。拍摄溜走之后的东伊的镜头是充满晃动感的, 反映出了东伊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状态。他害怕去面对基太的父亲,他害怕去回忆和基太的过去。因为真的在乎过, 而如今基太已去, 才会更感到心痛而难以回想吧? 对于真的在乎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请不要说出不出自真心却又伤人的气话,或许会犯下无法挽回的过错。
基太的死,好像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好像又不完全是他自己的责任。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是很重要的。基太的悲剧,很大程度是源于他的性格,而其根源来自于他的父母。 这让我想起了2020年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里面的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气童话作家高文英。她用华丽夸张的装扮,冷酷又无礼的态度去“保护”那个内心脆弱的自己。高文英性格的形成源于其母亲对于她近乎变态的控制。父母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会是一辈子的。所以,希望为人父母的人们多看看这类的影视剧。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像基太或是高文英这样的人,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努力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如果你本身有一些性格缺陷又或是因此心生病了,请无条件先爱自己吧!Love yourself,it's okay not to be okay.
该电影采用的是倒叙+意识流插叙的整体叙事方法。这可能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看起来比较费劲。但是,我却很喜欢这种方式。从开场的基太与朋友们玩闹到突然间基太父亲出现,会让人疑惑,基太发生了什么? 增加了悬疑的色彩,吸引人去探究基太的死亡谜团。我喜欢导演意识流的剪辑方式,特别是在电影的结尾,百熙将基太生前送给他的棒球再次送给了东伊。东伊坐在曾经他们经常一起打棒球的接轨旁,看着这个棒球回忆起了基太。原来,这个棒球是基太非常宝贵的东西。可是基太却将他珍藏的棒球,送给了转学的百熙。这再次说明了百熙在基太的心中一直十分重要。现实的东伊看着这棒球,坐在铁轨上哭着对回忆中的基太说,“你最棒了”。这样的结局显得更加让人感到唏嘘不已,为他们三人友情的终结而更加感到心痛。
守望者是尹成贤导演的毕业作品。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我觉得电影最后的呈现效果可以说是比较惊艳的程度了。虽然电影的视觉方面有着明显的学院痕迹(作为一个曾经学电影的学生,我在看守望者的时候感到许多的拍摄手法都很像在学校里学过的那样)。或许也是因为预算经费十分有限 (仅花了人民币30万的低成本电影),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都是导演在手持拍摄(大部分镜头的晃动幅度都非常明显,有的观众或许会觉得有点晕)。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晃动的镜头对营造电影紧张氛围和表达人物的情绪也是很有帮助的。可能真的是导演刻意而为之吧?此外,导演用了很多面部特写镜头,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此处不得不夸一下李帝勋演技!守望者成为了我最喜欢的李帝勋的作品了!我无法用言语准确描述出对李帝勋演技的赞叹,希望大家去看电影,然后就能感受到了嘿嘿~
总的来说,守望者是一部我强推的电影(不是作为李帝勋粉丝说的)。守望者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低成本佳作,故事很简单却充满细腻的情感。守望者以小见大,通过三个高中生的故事反映了一个至今都仍是值得关注的校园暴力的话题,以及引发了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社会思考。最后的最后,还想说一句,每个人都可以去爱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以亲情,友情,爱情的方式。但是,在爱别人的同时,也请多多地更爱自己一些吧!
10/11页《守望者》观后感(篇十一)
《守望者》这部电影在韩国被称为独立电影的传奇。原本只是KAFA按惯例资助的一部毕业作品,成本5000万韩元,由新人导演尹成贤带着几个年轻演员完成,讲述的也是三个少年人的关于友情和青春的故事,简单的场景,晃动的镜头,几乎不存在的配乐,都是独立电影的标配。这类电影原本都不会出电影学院的圈,只在学院附近播放,但因为播放效果好,意外地得到了正式上映的机会,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获得了不到三万的票房,但按照“独立电影的票房以一当百”的说法,在当年也是不俗的成绩了。之后更因为口碑的建立,发行了DVD和蓝光。同时导演尹成贤和主演李帝勋横扫当年的各大奖项,尹成贤的新人导演奖拿到手软,李帝勋则几乎包揽了全部的新人男演员奖。此片从此成为独立电影界的传说。
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让这部看起来画面灰暗单调的电影如此让人津津乐道呢?
———————— 以下内容为剧情————————————
———————— 剧透风险 ——————————
电影开片,模模糊糊的画面中,能看到一群少年在桥下打人,带头的男孩穿着校服,凶狠地踢打躺在地上的学生,旁边的两人冷眼旁观……
教室里,打人的男孩正和同学在一起玩游戏,他们和普通的高中生毫无二致。只有被称为百熙的同学拒绝加入……
放学途中。百熙(朴正民饰)被打人的男孩和同学拦住,打倒在地,还抢走了他的书包,让他自己来要。
夜里,百熙在铁路旁的荒地找到了他们。抢书包的男孩开玩笑说书包已经被烧掉了,看百熙表情僵硬,又笑着说当然没有烧掉,一番戏谑之后看到百熙依然绷着脸,男孩因为他的冷漠态度突然变为凶狠,对着百熙劈头盖脸地一通耳光……
和这些插叙片段一起缓慢推进的,是现时的正序叙事。
一个沉默呆板的男人(赵成夏饰)关掉自己的店铺,来到学校询问关于自己儿子去世的原因。意外的是,死者不是被欺凌的百熙,而是前面一直在打人的同学基太(李帝勋饰)。这位看起来有点木讷父亲,不理解儿子的死,决心来问个清楚。他找到基太的跟班,又通过他找到了百熙,基太父亲表示,儿子的葬礼上来了很多同学,但经常出现在他照片中的两个好朋友却没有来参加。面对基太父亲,百熙有所回避,表示自己在基太死之前就已转学,不清楚他去世的情况,建议他去找另一朋友东尹(徐俊英饰)。但东尹已经退学,至今无法联系,基太的跟班也指出百熙不应该装作置身事外,他明明很清楚自己对基太的影响。百熙前往东尹家找他,让他和基太父亲见面……
以基太父亲寻找百熙和东尹的过程为背景,电影的倒叙情节开始插入真正的故事核心。通过一个个片段来叙述三个少年之间的故事。
基太和东尹是初中就认识的朋友,他们关系牢固,但在高中分在了不同的班。基太在新的班级认识了百熙,建立了三个人的朋友圈。他们的活动基地是一个小站台,经常在一起接抛基太珍爱的棒球。这天基太为了促成朋友百熙和他暗恋的女孩宝琼,提出组织一个三男三女的出游计划,百熙还在嘀嘀咕咕时,东尹大表支持,因为他也想趁机追求心仪的女孩世贞。计划得以实现,六个人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逛街,吃饭,看海鸥,打打闹闹,嬉笑成群。东尹很自然地和世贞走到了一起。但一起吃饭时,却暴露出百熙暗恋的女孩宝琼其实更在意基太。虽然基太努力淡化,尴尬的气氛却让本来就内向的百熙心里不是滋味。
不久后一群人去百熙家玩。百熙发现了单独在房间对谈的宝琼和基太。趁着基太来要求在他家过夜的时候,百熙问他和宝琼谈了什么。基太不愿意让百熙误会,隐瞒了宝琼向他告白,而自己拒绝了宝琼的事。但只看到了告白不了解实情的百熙却因此产生了真正的芥蒂。
基太因为擅长打架,渐渐有了一群跟班,在他面前俯首帖耳。基太经常带着他们教训周围看不顺眼的其他学生。因为在一个班,百熙和这群人混迹在一起,看不出是基太的朋友还是小弟。一次闲谈中,大家谈起家里的事情,被基太岔开了话题,事后更逼问跟班,是否在百熙面前议论了他的家事,嘲笑他。从他不安暴躁的眼神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庭的话题十分敏感。
以为百熙是因为自己不够坦诚才变冷漠的基太,鼓起勇气在放学的路上主动跟百熙吐露了自己最不愿提及的家事。因为妈妈去世,父子关系又冷淡,缺乏关心的他为家中的冷清孤独而痛苦。但是和基太艰难吐露心声相反的是,百熙根本不在意也不明白基太这番话的意义,即使东尹提醒他不要装不懂,他也无法理解基太的用心。这番坦白刺痛了基太敏感的心思,却完全没有触动百熙的冷漠。
基太和跟班们在厕所抽烟时,顺便叫不抽烟的百熙去守门望风。百熙感觉自己被当做跟班使唤了,面露不悦。也许因为他是在高中才努力加入基太和东尹的小圈子,而一直心存不安,对于是“朋友”还是“跟班”的身份也比较敏感。一方面他不敢反抗基太,一方面又心存不满。有所感觉的基太追出来向百熙道歉,但百熙并没有因为他那种强制而草率的道歉释颜,感到当众丢失颜面的基太暴怒,动手打了百熙。
感到委屈的百熙更加对基太采取“无视”的态度来对抗,也就出现了片头不加入游戏的情节。当基太装作没事发生和他打招呼时他也只是不理不睬,终于引来基太狠狠地威胁他,并上演了片头抢走书包后狠狠打了百熙一顿的事情。东尹发现百熙被打后,斥责基太,两人为此争吵,却并没有说清楚任何问题。
此时东尹的女友世贞传出了不好的传闻,让世贞感到担心。听说传闻的基太夜里来找东尹,欲言又止。看到东尹对世贞感情很深,他最终还是没有忍心说出来。同时东尹也听说了基太为百熙拒绝宝琼的表白的事,劝说基太既然这么关心百熙,就不要再做傻事。
接受劝说的基太诚恳地向百熙求和道歉,但百熙的态度比过去更为坚决。他不但不接受基太的道歉,并告诉他自己下周就会转学,所以不需要再假装接受他的道歉,也不会再被他当小喽啰一样对待,他把自己的不满尽数倾倒,还告诉基太其他跟班也跟他一样,“他们围着你可不是把你当朋友,你别误会了……我也从来没把你当做我的朋友。”
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基太不知所措,想打百熙解气又不知如何是好,误以为他又欺负百熙的东尹却差点和他打了起来。
变成孤独一人的基太,按照跟班的说法,开始疯狂惹事。但另一方面,他又去到百熙的新学校,把自己最珍爱的棒球送给了百熙。百熙不明所以,认为自己和基太已经没有关系。甚至在找到东尹后,他也不关心自己走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只劝东尹把之后的事告诉基太的父亲。
百熙转学后,东尹来和基太对质。不愿意认输的基太反唇相讥,终于把关于世贞的传闻和盘托出,东尹则故作轻松地表示自己早就知道一切。实际上东尹完全不知如何面对世贞,感觉到他心有疑虑的世贞选择了自杀,虽然未遂,却让东尹痛苦不堪,把一腔怒火都迁怒到基太身上。
他在晚上找到基太一伙人,质问是不是他向世贞说了什么,不明就里的基太随口应承,旋即被东尹打倒在地,基太的跟班们忙上前帮忙,狠揍了东尹。意识到问题严重的基太狠狠赶走了自己的跟班,力图向东尹解释误会,但已经于事无补。
众叛亲离的基太来到东尹家,为挽回友情做最后一次努力。这一次他卸下全部伪装,向自己最早也是最后一个朋友求饶。但无法释怀的东尹不再原谅他,全然地否定了他过去做的一切。
“是什么时候开始错的呢?”基太问。
“……一开始就没有什么不对,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有你的存在。”东尹扔出了致命的一击。
基太独自坐在冷清的家中,茫然地落下一滴眼泪,消失在阳台……
半夜从痛哭中醒来的东尹摸索着走进客厅,场景转换,基太和东尹也是半夜在客厅闲聊。“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当他们的老大吗?因为从来没受过这样的关注。”虽然明知道这样的关注很空虚也很快会结束,基太还是相信东尹会是他最后的依靠。
东尹来见基太的父亲,父亲表示孩子们都对他有所隐瞒,让他无法了解到底发生什么。东尹不知从何说起,基太的死源于他唯一拥有的友情世界的崩塌,在于他无法挽留仅剩的朋友。失去儿子的父亲希望从基太身边寻找答案,答案也许在这里,但一开始就把基太置于孤独境地的父亲又能自外于事吗?东尹悄悄地独自离开,内心充满了混乱和绝望。
他回到车站,在回忆中再次见到基太的笑容。珍爱棒球是因为这是他小时候唯一得到的礼物,希望得到关注的基太想象着在决赛中获得欢呼的场景。
“快看看我啊,东尹,又无视我吗?谁是最棒的,你说啊……”
无法再直视他的东尹默默回答:“是啊,你是最棒的,朋友。”
————电影评论——————
《守望者》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题材很小,讲的就是一个少年自杀的故事,讲述他的个人世界如何崩溃,最终融入黑暗。放在文艺片盛行的年代这样的题材和内容都毫不奇怪。但在商业片为主流的现代,这种故事就只能存在于独立电影中了。
影片完全集中在人物心理的描写。分析一个缺乏家庭关心的少年,怎样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同学圈建立自己的归属感,即使其中存在着扭曲,也仍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因此基太明知道这种靠强势取得地位不过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的,他却欲罢不能,而且越陷越深。他在友情上投注的情感越多,就越危险。因为少年们的友谊既不细腻也不温馨,其中夹杂着他们粗砾本质所带来的的摩擦和伤害。
其中主要带来变数的是百熙。百熙因为个性内向,无法像基太和东尹一样坦率。他在个人上,在朋友关系上都缺乏自信,不敢像东尹一样斥责基太的跟班,也不敢公然反对基太,显得唯唯诺诺。但另一方面他的内心又远比东尹抗拒基太。当基太揍其他人时,百熙明显比东尹更感到厌恶,却从来不像东尹一样能说出来。他既享受和基太分享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安全感,又不愿意去接纳基太脆弱的内心。这样的百熙处在“情敌”“跟班”这些模糊的身份危机中时,他既不敢直白地和基太摆明态度,又心怀怨怼,只想通过冷战,疏远来摆脱。没想到这种态度却最大程度地刺激了基太,让基太一次次在和解和暴怒中跟他发生冲突,直至百熙单方面决裂。
东尹和基太的关系初期很稳定,他们从小就熟识,他对基太渴望关注的心态也颇为纵容,一直充当基太的后盾和调解人。但正是感情越深,伤害越深。因为百熙带来的裂痕,加上女友世贞引发的矛盾,让东尹反而成了给予基太最后一击的人物。
而故事的主人公基太,是一个矛盾体。他渴望温情,却又只能靠暴力去挽留关系。他的内心脆弱和自卑,表现出来的却是过度的敏感和自尊。一方面他对友情的依赖远大于其他两人,另一方面他却在处理关系上不容易妥协,甚至极具攻击性。他看起来拥有一大群跟班,但实际上他更重视最享受的是更加亲密的友情,以此来代替家庭的缺位。可是基太明知道这种“关注”很虚假,又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以至于不知不觉中用这种膨胀了自尊伤害到了百熙,之后百熙越是疏远,他越是不知所措,只能用更为暴力的方式去挽留,终至破裂。可其他人即使失去友情也没关系,基太却没有退路。他的友情,他的自尊就是自己拥有的一切。然而他的用心无人体会,他给别人制造的伤害最终都还给了自己。他的世界崩塌了。
孤注一掷的感情,带来一无所有的结局。这样的青春之殇,是涉世未深,情绪敏感,缺乏归属感的青少年中值得探讨的心理。而且在这个友情故事之外,更需要探讨的是,什么样的家庭会使孩子落入孤独无助的境地,而只剩下扭曲破碎的青春。
片中的父亲角色,虽然至始至终都在追问儿子的死因,但他既不理解儿子的孤独,当然也不会理解儿子的暴力。周围的人只会感到和他无从说起。最终他也得不到答案。儿子或者他没有好好去面对他,儿子去世他依然无法好好面对。这样的亲子关系同样只留下一声喟叹。
————————关于主创————————
【尹成贤】
作为尹成贤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堪称惊艳。虽然初看略显混乱的场景和叙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反复品位的话,就能感受到导演在电影处理上的细腻之处。
印象深刻的包括,剧中不断出现的站台。站台第一次抢眼地出现时,是三个人快乐地玩棒球,轻松愉悦的场景充满了少年人的随性和自在。第二次出现,是基太和百熙出现矛盾,站台只剩下两个人,他和东尹在站台抛球,场面变得阴暗了许多,两人的谈话也颇为黯淡;第三次出现,是基太一个人坐在站台上的经典画面,基太的孤独在夕阳映衬下一览无遗。随着故事推进。百熙在把自己的经历叙述完成后,有一个回到站台的镜头。而东尹讲述完成后回到站台,则更是全片的结尾。
站台看起来有几分荒凉,正寓意着基太的内心世界。这里没有生活的热度,但因为有朋友在其中活动,依然充满活力。可是朋友一个个离去,这个站台也就真正落入bleak night,荒凉之夜了。两个朋友通过叙述基太的故事,轮番回顾基太的内心,他们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只是无力挽回。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东尹在半夜惊醒,他起身走回客厅,在经过门口的黑暗时,镜头十分自然地过渡到基太生前,同样是半夜起床,同样是走回客厅,遇到基太。两人闲聊了一些基太的心里话,然后镜头慢慢移动,前景的东尹变得模糊,说话的基太只出现在镜子中。那是真实的基太,还是已经不存在的基太呢?接着手机铃响起,东尹好像听到了手机铃,走回卧室,同时又回到现实,接起了基太父亲的电话……
可以看出尹导演在结构的安排和镜头的运用上是非常用心而且充满想象的。毕竟表现人物心理并不那么容易,因此采用了大量隐喻暗示人物心情的变化,也在剧中制造了许多经典的镜头,让那种少年的孤独感深深地刻印在观众眼中。
可惜的是,虽然获奖无数,之后却有十年的时间尹导演没再拍摄长篇作品。直到2020年才完成了背景广阔的末世电影《狩猎的时间》。
【李帝勋】
《守望者》是演员李帝勋参演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作为一个经验不足的新人演员,这部作品的特殊性无疑给了他巨大的挑战。按他本人的说法:“拍摄《守望者》的时候很开心,能够出演基太这个任人物很幸福……这样的想法从来没有过。每次去片场都觉得背着沉重的包袱,虽然笑着拍摄,但那个人物的重点在于孤立和寂寞,那种感觉也渗透到我的现实生活中,对我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但不容易的肯定不只是受到角色影响这方面。还有基太这个人物如何去表现的问题。
基太是单纯的,他可以因为女孩是百熙暗恋的对象就毫不犹豫地一次次拒绝;他可以因为担心朋友有疑虑而把自己最不愿意提及的内心想法说出来;当朋友离他而去的时候他依然会去表达自己的善意和留恋。基太又是残酷的,当朋友的疏远触犯了他的自尊心,他想到的是用暴力毫不留情地迫使朋友屈服;当朋友质疑他的时候,他也会抛弃自己的关心,用刻薄去回击。基太很敏感脆弱,缺乏关心是他的心头之痛,以至于即使对朋友提起也让他充满痛苦。基太又很粗心随意,当感觉到朋友的怨恨时,他一次也无法好好去解释,只想用简单粗暴的示意弥缝他们的裂痕。
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时而带着单纯的笑容和朋友一起玩笑,时而脸色骤变,恨意从内心发起,爆发的愤怒带来凶狠,显露出一丝少年人的残忍,时而他带着无处安放的眼神说着“妈妈已经不在了”,时而又露出让人同情的孤独落寞。
情绪的大幅转变带来的神情和言语的瞬间变化,需要演员相当的功力来表现。但也正是这一点让李帝勋令人惊艳。无论是道歉不被接受忽然破口大骂的场景,还是跟朋友袒露心迹时脆弱的神情,或是逼问跟班时爆发的迫人气势,还是面对东尹时彷徨痛苦的眼神,以及最后流下的那一滴令人心疼的眼泪……都因为“拥有善恶两副面孔”的李帝勋的演绎而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基太这个人物仿佛真实存在,仿佛李帝勋就是基太,基太就是李帝勋,那个既可怜又可恨,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心疼,消失在青春的黑暗中的男孩。
李帝勋凭借本片获得了2011年几乎全部的新人奖,甚至基太还打败了他自己在高地战中的角色申日荣获奖。即使是十年后,许多新晋演员依然会被要求看这部电影来学习演技。其中的表现力不可谓不强。李帝勋之后出演了大量电影和电视剧,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守望者》和基太,确实如他所言,是堪称“基石”的存在。
1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