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迷津》的读后感大全

《迷津》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2 02:00:32
《迷津》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5-04-02 02:00:32   小编:

《迷津》是一部描写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城市中迷失自我,追逐虚荣和物质享受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金钱和权力的贪欲以及迷失自我的现象。这部小说引人深思,令人警醒。

迷津读后感篇一

萧凯茵这本书写的很不错。

母亲知道余栋没有去国外上大学,却依旧和余栋一起隐瞒着这个谎言 那段很感人

还有就是余栋在烂尾楼待着的那段 也很好看。

平平淡淡的生活中 也许也会迷失方向 但是只要待着目标 总会找到出路的吧……

1/15页

迷津读后感篇二

说实话很少能这么快速度看完这本书,不是囫囵吞枣,而是里面的内容趋势有吸引到我,文字极其细腻,就像前面书评小四说的,萧凯茵的文字细腻到了极致,一个不愧新一代小说作家,我喜欢里面的叙述文方式,不自主的被里面的某些东西蛊惑,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2/15页

迷津读后感篇三

虽然在首页已经看到了是个女作者,可看完了书,我还是忍不住回过头重新看作者。这是以一个男性的视角看世界的一本书。记录了余栋从一个10岁的孩子,成长为孩子的父亲的成长经历。有些时候会发现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也有时候发现了一些新解,如“家”,那是个不论有谁死去,出生,却紧紧相拥的一群人。

3/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四

读了一半就不想继续了。这本书要说的中心似乎没说出来,作者想表达的一些人生的意义与之生命的宽度,都未能表达,基本都聚集在琐碎的事情上了,余栋的一生也是很枯燥无味的,真的就读不下去了。也许你会说,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参照,但很多方面上不是这样,至少每个人都有温情且幸福的一面,太晦涩的小说读不下去。

4/15页

迷津读后感篇五

上大学后 就很少看文艺故事型小说了 昨天去外婆家 顺带这本书去看 开头四娘 落落 笛安 有对她写的文字做出很高很高的评价 整个看完 虽然觉得没他们夸的那么那么夸张 但却是是一个很会写故事的作者 文字驾驭得很好 故事也很紧凑 看完这个故事 也像是旁观了一个人的一生 推荐高中初中生看

5/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六

情节紧凑,前半部分余栋骗妈的情节,会让人跟着紧张,觉得他这样做很不值,会跟着为他感到着急

他的生活轨迹和他的父亲很相似,但却不重合,有一种命运使然,但又不是悲剧结尾,虽然和他父亲做相同的工作,却又不和他父亲一样抱怨,反而有种特殊的喜欢

故事有时很低沉,但又有笑点,有时也很平和

觉得,写得不错

6/15页

迷津读后感篇七

我打了很久的字一不小心没有了……于是我生气了。

总之这本书很差。

前面的内容节奏拖沓,后面的内容混乱的不成系统,每一章之间有什么联系我都很好奇。作为小说,它的线索难不成就是时间的发展顺序么,而且对人物的性格,情绪都没有很到位的描写。作为小说,情节在不吸引人以外有不少让人觉得很突兀。

还有,这本书最开始是说什么很压抑之类的,我读完就不知道说的什么了。

7/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八

我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午后,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并毫不犹豫的将其购入囊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封面好看而且在另一本爱书《燃烧的男孩》中推荐过。总之我是看了三遍才渐渐体会到了那种伤痛!现在我已高考完,我的父母关系不好不烂七年之痒。我有梦想至于他能新鲜多久我也不知道。这本书会让你不停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让你回想起儿时身边的戴梦归 杨洛生 街角的麻辣烫 书包里的红领巾 又会让你憧憬起未来属于你的曾巧巧 还有余虹的乳牙还有钢琴。生活不会一直如意但是一切都会好的

8/15页

迷津读后感篇九

今天看完了迷津 一天左右的时间

我惊讶于自己会这么快看完它

在看书的时候 我所有的 是一种饥饿的感觉 我疯狂的吞咽这那静谧的文字 让它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我的体内

膨胀 翻滚 咆哮 爆炸 那是种让人无法说明的感觉 一切只是披着无声的外衣 你可以看见 他微笑着给你猛烈的火药 你无法抗拒 他牵着你的手让你在他的领域中盘旋 神奇的感觉

看完后 我所感觉得是另一种饥饿 你无法在下咽的饥饿 迷津 其实没有结束 如同自己不知道饱胀……

9/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十

生日的时候,朋友送的。我没明白为什么会送这样一本书,可能是因为当时是新书或者名字比较文艺?送我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养成很爱看书的习惯,所以事到如今我才把他看完。好吧,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我没想到这薄薄的一本书竟然描写了一生,试想一下,你的一生能是几本书呢?又能有多少值得叙写的事情呢。这一生有多少事是自己的,又有多少事是参与别人或是被人参与着的,只要是故事,就得有演员。成书的都是过去,不明的未来是看不见的,活在这一分才是你的,别忘了。“人生总是越过越快,你记得的东西将越来越少。最后发现,记得最清晰、最详尽的永远都是年轻时的回忆。”有同感。2013年3月31日

10/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十一

才从图书馆走出来,用三个小时在图书馆看完了这本似曾相识的故事,像是做了一个冗长的梦。一般选择书摘,这次选择评论,许是太久没在看过小说了吧。

那是一个关于“我”的故事,用比较滑稽的话来说就是,首尾呼应。一直觉得不管是人生还是爱情,都是首尾相接的圆,起点亦是终点,也许应了中国人所谓的圆满。儿时的我们喜欢一个人也许只是因为她借了我一支铅笔,因为他的头发很好看,因为她的成绩很好,因为她笑起来的酒窝很可爱,这就是单纯的喜欢。经过年龄和岁月,我们爱上林林总总的人,有钱,有地位,相貌好,家世好,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可到最后,你希望陪你走一生的,仍是那个单纯喜欢的人,不是虚无的附加品,终究回到儿时单纯的“恋爱观”者如文中的余栋和余生。

愿我们的人生,能够圆满。

11/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十二

两天的空余时间看完了这本同学推荐给我的书 主人公的一生映射了大多数平凡人的生活 没有过人的才华和天资 有着普通人身上的优缺点 也会胆小怯懦 也有私欲和期待 但是作者似乎并不想让他就此碌碌无为了结一生 于是在他平坦的道路上设置了许多坎坷和荆棘 少时父母离异 自己放弃梦想 为母亲治病欠下巨额债务 自己的前半生就在打工兼职赚钱还债的过程中度过 终于在步入中年的时候还完了所有的债务 但同时也在儿时的兄弟和女神面前把所有的自尊和高傲都输尽了 没有意外的娶了自己最熟悉的人 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 生了一个女儿 倍加疼惜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在柴米油盐中缓缓流逝 可是作者认为这样的故事情节不足以吸引读者 于是设置了女儿意外车祸死亡 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 在经历过种种打击之后 他生下了儿子 参加了父亲的葬礼 出生死亡...无限轮回 人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

三星给这个平凡但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 说实话书中并没有我特别青睐的人物 我只是在冷眼的看着他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内心并没有很大的触动 比起余华先生的《活着》 的确是经典更有力量

作者的文笔并不想恭维 很最文化...

12/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是我的同学借给我看的,本人看了两遍,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由于作业的需要,我又重新打开了它。

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不会经历小说中的人物那样巧合的工作机遇,也许不会有那么波折的人生历程。但是有一点,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命运会把你送到一个什么样的渡口,你不知道现在的一个决定是不是会碰翻赖以生存的一页小船。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主人公余栋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自己内心也是起伏不定,真的要坚持下去吗?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奉的东西难道都是错的吗?命运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吗?作者并没有把这个过程写得很痛苦,却是引起了我的共鸣。

从一个孩子,到长大成人,成为父亲,有了家庭。看似普通却是暗藏着波涛汹涌,好像走进了作者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样。可这恰恰就像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充满着未知的危险,涌动着浓厚的谜团,潜伏着猝不及防的变化,隐秘着不可预知的疼痛,可走在里面的人却是毫不畏惧!

既然年轻,那么无可畏惧。因为无能为力,于是随遇而安。我觉得,余栋的结局并不平庸。每一个这样从奋斗中走过来的人,不管结局如何,都值得为自己骄傲,并被人们尊敬。

13/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十四

生命总是这样,仿佛一个接着一个的布景,都是上一个布景的轮回,人们在自己的怪圈子里享受,挣扎,抽着糜烂的烟,喝着反胃的酒,把衣服脱光享受彼此的身体,或者是吸入白色的海洛因粉末迷离自己的意识,然后不约而同的,在阳光照耀进来的前一秒,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穿好衣服,画好妆容,暴露在阳光下,享受温暖而拥挤的人生。

一遍一遍的轮回,一遍一遍的感受,总是不满足,总是不够。

人们都是贪心的,得到了越多,想要的又越多,又或许有的人只是想要更多,然后期待着失去一切的那一刻,撕心裂肺的疼痛,也许那个时候他已经头发斑白,可是只有在那个时候,他原来才知道:这一切皆不是梦境,原来一切都是真的,他真的在这世界上活过,一辈子,爱的人和恨的人都是真的。浑浊的泪水流出来,倒映出一个满目疮痍的人生。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真正开始之前,我们总是在想,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一生,什么时候找工作,什么时候去结婚,什么时候买辆车买个房子,什么时候延续出自己的下一代......殊不知,人生根本是我们规划不起的东西,我们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能力超人一定可以,其实他不给你选择的机会,你就一步一步的走下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影响着你,刚才你吸了一口汽车尾气就决定你少活了7秒钟,可是你不去吸汽车围棋呆在家里的话也许你又会少赚一百块钱,什么事都说不准,这是这个世界奇妙的地方,让人感兴趣的地方,也是让人痛苦的地方。

人们喜欢给自己做的事情找一个意义,这样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完全能够控制自己。这种做法显然是自欺欺人,可是显然它有着惊人的效果,有人这么做,有人就会崇拜,崇拜着事件的意义,而忘却了事件本身。人们寂寞孤寂的灵魂从来都是躲藏着不愿意现世,其实它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虚伪的,我们用一辈子的时候希望自己学会坦诚,到最后才明白其实坦诚就是一个谎言,一个套着一个,源源不断的,充斥着我们脆弱到离谱的生活。

人们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去抗争去质疑,长大了开始慢慢妥协,其实是已经看透。究竟是看透好还是不看透好呢?谁又知道呢?真正明白一切的人在另一个地方,我们联系不到他们,他们也不会告诉我们。

对一件东西灌注自己的意念,它就活了起来,与众不同了起来,其实那是我们主观的臆造,等哪天忘记了,你会发现它和其他千千万万个它一样,如此平凡,好似你从未珍惜过。

14/15页

迷津读后感篇十五

我花了5年的时间才把《迷津》读完。

这点足以印证了小四在序言里所说的“这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愉快的小说”。但无论小四怎么吹捧,它依然是一部打着“人生”旗号的青春小说。书里面不厌其烦的解释着青春的敏感和被放大了的疼痛。一点点的悲戚,一点点的善感,往往能洋洋洒洒地大书特书,这是青春小说的文艺病。当作者写到主人公30岁以后时,故事仿佛开启了快进模式。主人公匆忙的结婚,生子,纠结,然后老去,没有时代感,没有代表性,二十多年倏然而过,就像一篇流水账。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过往情感的纠结和为主人公中年丧女做铺垫,以填补主人公人生的空白。我想这么写也许跟作者的阅历有关,毕竟写这部作品时她还是一位20岁出头的女生。作者以后青春期少女的视角,让故事的主人公在拖沓,乏味的情节里最终找到了平凡的真谛时,作者就完成了她对于人生的自圆其说。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着不拘一格的魅力。它不似一般青春小说那样多情,它的情总是克制的。就像余栋与曾巧巧的平淡的爱情,就像余栋和杨洛生心意相通的友情,还有和戴梦归缱绻难离的暧昧,哪怕是对父母的感情,也都是深沉、难以言说的。它是现实的,一如普通人的感情生活,没那么多风花雪月,更多的只是含蓄的内心波澜,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如果这一切发生在十年前的同学聚会,我们最后在车站相遇那时,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但那个时候二十岁出头的戴梦归,又怎么能知道,三十多岁的她还惦记着我。然而这十年并未让我变得勇敢,只有让我变得更懦弱。”它又是虚幻的,甚至是虚弱的,里面的很多情节没什么代表性,而且缺乏说服力。例如余栋在上高中时就把15万元巨款投资到入股市中,这明显不符合余栋软弱的性格。而后来余栋通过大学期间打零工偿还了15万元的欠款,这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本来以为这是一部散文式的小说,没有“渴望”的小说,它如一条平缓的河流,静静的流向人生的尽头。而当我回过头来,仔细思考时才忽然发现,原来那些“渴望”都深藏在散文式的内心独白里面,比如余栋渴望自行车,渴望相机,渴望爱情,以及小说的终极“渴望”——平凡的渴望。全文的最后,余栋唱起了古老的歌“......阿哥娶回娇娇女,阿姐嫁个状元郎......"淳朴的人生理想永远在歌声中回荡,而他的人生则心安理得地留存在那片荒芜的烂尾楼里。

很久以前,我对于那些流行的青春疼痛文学简直爱不释手。我非常喜欢里面细腻的长句和直击心灵的描写,我认为这才是文学。那段时间我看笛安和小四的作品看得入迷,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其他青年作家的书,其中就包括这本萧凯茵的《迷津》。这本书买来之后,我看了几页,由于情节比较平淡,就没有兴致读下去了,将其放在床底下,结果这一放就是5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我的情感开始变得麻木,我开始被一些反智主义风潮所影响,那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读小说要读那些“大神”的爽文,意淫文,而描写细腻的,展示丰富的文学作品却往往被认为是无用的,强行抒情的。我虽然对此不以为然,但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这5年我几乎每读过任何一本书,也没写过任何一段文字。这算是荒废了5年,不过这段时间还不算多,我几乎用了“二十三年弃置身”般的时光才懂得了认真生活的道理。我开始像节约大米一样把读剩下的书一本一本地读完。当我从床底下找到这本书,并把它读完时,无论它的内容究竟怎样,在我掩卷深思的那一刻,我才算走完了过去的一段蒙昧无知的迷津之路。

15/15页

还剩12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