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衣之美》读后感:这篇文章通过对古代服饰的描写,展现了古衣的独特魅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古衣的华丽与精致,使人们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古衣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关注。整篇文章充满了对古衣之美的赞美与敬仰,引人入胜。
古衣之美读后感(一)
说到沈从文,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他写的长篇小说《边城》里,其中有句话,我至今难忘,他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 …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让我感到无限的惆怅… 这次看到这本《古衣之美》时,我很好奇他写的这本书里到底在讲些什么,都有哪些内容…
古衣之美读后感(二)
说到沈从文,我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他写的长篇小说《边城》里,其中有句话,我至今难忘,他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 …每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让我感到无限的惆怅… 这次看到这本《古衣之美》时,我很好奇他写的这本书里到底在讲些什么,都有哪些内容…
古衣之美读后感(三)
初始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不好看。不得不说,这并不是一本有趣的书,虽然书名为《古衣之美》,但是要是被书名欺骗,想要通过阅读此书对古衣有更全面的了解的话,那必定是跟我的感受是一致的。但是如若撇开这个书名,单纯的当做沈从文先生对于古衣的研究笔记,单篇单篇的看的话,对此书的评价便是截然不同的了。
首先必须要指出的是,该书的书脊印花,是很大的噱头,内部排版欠考虑,沈先生文中参考的古书画的图片被集中放置在了书本中间的几页,夹在红楼注解里面,初读着实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负责该书排版的人~多少该为此敷衍的行事负责的。
言及该书内容,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华夏衣冠和锦绣未央。怎么说呢,还是那句,不能以为这两个章节内部的篇章之间有什么逻辑或者信息衔接,当做单篇笔记来阅读,还是可以有很多知识盲区的填补和收获的。可以补充知识面,当个散集挺好,偏学术但是不够深入,亦不够系统。兹以为还是编辑的问题,整本书华夏衣冠章节太过破碎,特别是关于《红楼梦》衣服及当时种种,完全可以不选入集合。关于锦绣未央的章节,其实完全是织物介绍,不得不说这一章节还是很有助于大家对蜀中锦、织金锦、刺绣染缬花边等织物有了更专业的了解。特别是可能已经失传的纳石失织金锦
总言之~不算一本必读好书,不是作者的原因,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要为此书的低分负主要责任
古衣之美读后感(四)
沈从文先生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文学巨匠,在历史文物研究也是倾注满腔的心血,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古衣之美》就是从沈从文先生的文物研究著作中选取了以“古衣”为主题的文章结集,让我们感受古代服饰之美。 中国古代的人是怎么穿衣打扮的?这是我翻开这本书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在商代人们衣服的主要材料是皮革、丝、麻,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丝和麻已经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喜欢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宽宽的花带子束腰。奴隶或平民,则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和现在风气一样,人们的穿衣的社会风气也会常常随着有权人物的爱好而转变,如齐桓公喜欢紫色衣服,国人就都全身紫色衣服为最时尚。楚王爱细腰,许多宫女还由此饿死,甚至其他邦国纷纷效仿,女子都把腰扎得细细的。 书中专门有一篇讲《红楼梦》里面的衣物相关的内容,了解到这些关于衣物服饰的解说,再来看《红楼梦》时,就会很好的理解里面的一些内容。比如,锁子锦,就是六朝以来用金丝编成的锁链子式的甲,称金锁甲。唐宋人纺织成锦缎,就叫锁子锦。昭君套,用貂皮或其他细毛皮做成的帽兜,在额间耸聚如鹬冠,是明末清初妇女冬装最喜欢戴用。相传为昭君出塞时所戴,故有这个称呼。 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的治学严谨和认真的态度。也非常钦佩他那种用文物和文献互相结合印证的研究方法,正因为有了他的细心研究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以其说古代衣着之美,不如说沈从文先生的这些潜心研究,给我们留下了真正美好的东西。很喜欢这句话,“真正的美,从来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
古衣之美读后感(五)
沈从文先生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谓集大成者。不权史料齐全,涉猎全面,从服装史到衣物面料质地产地,再到风俗历史的结合,还有文学诗词的考证,加上考古发掘的配合实证。己经是服装研究学上绕不开的一坐丰碑。
本书是沈从文先生的大部头著作中选取精华集结而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服装的变革随着朝代的变迁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其中民族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文化的大同使得服饰也不断的变化。而各民族保有自有地方特色的服装更是一个值得探考的有趣的文化历史。
材质的不同会产生衣物面料的价值不等,古时对于颜色的规定也有不同的等级观念。金丝缕嵌,华服织绵从诞生就是贵族富人的归属。而普通人家通过不同的装饰也有着自己特色的衣物。旧时蜀锦之珍贵还被用来与匈奴交换和平的重要特资。及至今时,那些古老的纹样虽得以保存,然传统技法早就湮灭在岁月中,众多的华服工艺传承也寥寥无几。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对于开山之作的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先生贡献巨大。看看古代人的穿衣打扮,在宋元时装的风尚中感受最美艺术时代的生活气息,从红楼梦的衣物描写中体察清代的人情事故。在考古的物件里看看织物的材料学。
本书插图都在书中部,如果在行文处也能穿插图片结合,应该会有更好的感受认识,算是个美中不足吧。
古衣之美读后感(六)
沈从文先生1949年后彻底停止了文学创作(之前提到原因不明,后来果子之前私我了)。
这本书中,沈先生多次说自己是“搞文物”的,我每次看到都感到很亲切。✌️
尤其是我自己也是因古体诗写作走向了音韵学,又走向了文字学,然后也略懂点文物,从一位“文学少女”成了“文字学少女”,这种身份上的转变,非常有共鸣。
在书中,我感受到沈先生真是我的半个同行,对先秦出土的墓葬了如指掌,只是先生关注的是文物(譬如这篇《江陵楚墓出土的丝织品》),我关注的是文献、文字。Respect!
.
这大概可以视作沈先生关于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一本论文集,分作“华夏衣冠”和“锦绣未央”两部分。
“华夏衣冠”主要是说古人穿衣打扮问题,但也收录了著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还有《红楼梦》衣物及当时种种这篇文章也很特别,除了对衣物的考证,还有很多当时的方言俗语、文化习俗的考究。
古衣之美读后感(七)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冠以衣冠上国。
自周礼复制始,文明在不断滚滚向前发展,先民的衣着穿搭也随之不断发展!各朝各代,穿搭随承上,却也别具一格!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本精美的书籍,通过一代文豪,带你走入华夏五千年衣着之变迁,何谓衣冠上国,看我泱泱华夏!
古衣之美读后感(八)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对于很多人而言,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但是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却是承载文明意味的中华符号。
汉服,是指华夏民族人民在近四千多年来服饰的总称。书中追溯汉服的起源,写道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而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汉服定型于周,传承于秦,盛于唐宋,湮没于清朝时期。汉服在汉民族的社会生活史上,演绎出了四千多年华夏人民礼仪服饰文化之美。 《古衣之美》是沈从文先生1949年后,专注于考古研究写出来的作品,分为《华夏衣冠》和《锦绣未央》两个部分。《华夏衣冠》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服饰研究的文章,既有对古人的穿衣打扮、中国服饰的发展史等宏观主题的概述,《锦绣未央》也是对蜀锦、刺绣、织金锦等工艺的细致解读。
汉服在每朝每代都会有所变化,但是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秦汉以黑色为尊,服装尽显端庄肃穆。唐朝雍容华贵,色彩艳丽,服装款式、图案异彩纷呈,无一不彰显盛世风情。而宋朝,纤雅淑丽的审美情趣逐渐蔓延,葱白、银灰、沉香色打破了唐朝红紫,衣服图案也变成了自然生动的折枝花样,尽显素净典雅之美。 而《锦绣未央》介绍的蜀锦、织金锦、缂丝、刺绣、染缬(丝绸印花技术)等,则是华服的基础。正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掌握了这些技术,并且精益求精,才有了华丽的锦缎,才有华服。 中国传统服饰是一种生活美学,一种生命的延续,凝结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气度、信仰、匠心与灵性。因而,我由衷赞叹它们,也为此自豪。
古衣之美读后感(九)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对于很多人而言,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但是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却是承载文明意味的中华符号。
汉服,是指华夏民族人民在近四千多年来服饰的总称。书中追溯汉服的起源,写道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而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汉服定型于周,传承于秦,盛于唐宋,湮没于清朝时期。汉服在汉民族的社会生活史上,演绎出了四千多年华夏人民礼仪服饰文化之美。 《古衣之美》是沈从文先生1949年后,专注于考古研究写出来的作品,分为《华夏衣冠》和《锦绣未央》两个部分。《华夏衣冠》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服饰研究的文章,既有对古人的穿衣打扮、中国服饰的发展史等宏观主题的概述,《锦绣未央》也是对蜀锦、刺绣、织金锦等工艺的细致解读。
汉服在每朝每代都会有所变化,但是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秦汉以黑色为尊,服装尽显端庄肃穆。唐朝雍容华贵,色彩艳丽,服装款式、图案异彩纷呈,无一不彰显盛世风情。而宋朝,纤雅淑丽的审美情趣逐渐蔓延,葱白、银灰、沉香色打破了唐朝红紫,衣服图案也变成了自然生动的折枝花样,尽显素净典雅之美。 而《锦绣未央》介绍的蜀锦、织金锦、缂丝、刺绣、染缬(丝绸印花技术)等,则是华服的基础。正是勤劳智慧的人民掌握了这些技术,并且精益求精,才有了华丽的锦缎,才有华服。 中国传统服饰是一种生活美学,一种生命的延续,凝结了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气度、信仰、匠心与灵性。因而,我由衷赞叹它们,也为此自豪。
古衣之美读后感(十)
本书的作者,必须隆重介绍,他是我的偶像,不仅在文学上创造了让人顶礼膜拜的作品,后来转去研究古物,也拿到很丰硕的成果,优.秀的人,果然做什么都很厉害!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巨人,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1949年以前,他是作家,1949年以后,他专注于文物考古,在古代服饰和器物的研究上,他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取得了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书中展示了大量的精美藏图,分别存放在故宫、台北、辽宁等各大博物院,画中展示了古代服饰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生活。 《古衣之美》不仅仅是对古代服饰的讲述,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了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读懂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美学。
古衣之美读后感(十一)
提起沈从文,你会想到什么?
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还是民 国的情书高手?
众所周知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 师,曾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生活在那个充满困苦的时代,他笔下的世界总能带人们找到诗和远方的田野,为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其实,沈从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1949年以后,他专注于文物考古,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了六千年间的中华文物上。在古代服饰和器物的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
沈从文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古人的穿衣美学。
他认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古人的服饰审美注重和谐自然,强调天 人 合 一。他通过对古代壁画、绘画、文献等资料的研究,揭示了古人服饰图案、色彩、款式等方面的特点。还指出了,古人的服饰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和审美情趣。
古代人是怎么穿衣打扮的?
《红楼梦》中衣物可以怎样解读?
古代服装都是什么样的材质?
……
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沈从文以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对古人的穿衣美学有了更加全 面的了解。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真 正的美,从来不会因时间而褪色。朴素的材质,古老的手艺,儒雅的风度,潇洒的气质,都尽显典雅、庄重、灵动的中华之美。
古衣之美读后感(十二)
这几天读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和好读文化合作出版的书《古衣之美》,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沈从文。
沈从文将自己近40年的时光和热情给了文物。有感于沈从文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本书精选了沈从文16篇和古衣相关的文章集结成书,和读者分享了沈从文从文物视角看到的古衣之美。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第一部分“华夏衣冠”比较宏观,主要讲了古代人的服装穿搭,从商周时期一路讲到清代,服饰发展变化的脉络清晰条理;第二部分“锦绣未央”比较微观,和大家分享了沈从文从文物中得出的对皮球花、蜀锦、织金锦、刺绣等的看法,细致入微。
乍一看也许会觉得这本书高深严肃,但其实这本书选择的切入点都十分接地气。例如:我国古代人怎么穿衣打扮?宋元时期的时装是什么样的?古人的胡子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的话,这本书里应该有你想要的答案。
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是“《红楼梦》衣物及当时的种种”。对于我这样的《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它衣物的解读简直太开心啦。譬如“朝阳五凤挂珠钗”“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攒珠勒子”,沈从文对其都作了详细解释。原文抽象的描述一下子变得形象了。可真是双厨狂喜。
此外,本书还配了近40幅彩色插图,如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玉人首、《瑶台步月图》;收藏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收藏在台北博物院的《绣栊晓镜图》。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服饰。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点还是沈从文研究服饰时严谨的治学态度。出土的各种文物、前辈的文章、历史文献、石刻、壁画、泥塑都是支撑他研究的有力证据。有时互相印证、有时不得不推翻已有的结论,其中的辛苦无法想象,这种思维方式、治学方法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这本书适合以下读者:
古代服饰研究者、文物爱好者、汉服相关从业者、古装妆造工作人员、博物馆爱好者以及喜欢沈从文的人 。
古衣之美读后感(十三)
写小说的沈从文也许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停止他心爱的小说的写作,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他把对小说的挚爱深深藏进心里。摇身一变,他的身份变成了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他只有把满腔的爱与热情都投入到文物研究工作中。这部《古衣之美》就是他被动转型后的古衣文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全书共16篇文章,按照内容区分为两大部分:华夏古衣和锦绣未央,这些文章都选自《沈从文全集》中的文物研究著作。华夏古衣篇的8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古人的穿衣问题、服饰研究,其间穿插了古人的胡子研究、马褂问题和红楼梦衣物种种;锦绣未央的8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织锦、刺绣和古衣周边的布料、图案花纹,其间插入出土丝织品研究及考证太平天国绣花帐子的真伪。 . 从这16篇文章的内容看,沈从文的考古研究还是颇见功力的,他的论点都是建立在实证考古的基础上,对胡子历史和帐子真伪的质疑精神,突出表现了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求真务实精神,展现了老派学人的风采。从《红楼梦》衣物种种的探讨又可看出,沈从文不独对小说和文物颇有研究,对红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不然也不可能洋洋洒洒列出几百条解释性条文。 . 为了表现古物之美,书中还收录彩色插图16页,用几十张古物名画记录历朝历代古衣的古风古韵。面对这些名画古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古物之美,着实不是浪得虚名啊! . 古人到底穿些什么、怎么穿,这不仅是个学术问题,还是个历史问题。沈从文告诉我们,古人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穿的人模人样了。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先人创造的文明,早在三千年前就让人有尊严的活着了。而那时的西方,还在茹毛饮血或披着兽皮在丛林里到处乱窜吧…… . 古衣之美,美在古雅,美在韵味。而《古衣之美》美在文字,美在装帧,更美在严谨。
古衣之美读后感(十四)
我一直深深折服于沈从文先生优美的文字和意蕴,他的《湘行散记》和《边城》中描绘的那水墨画一般的湘西风情,在我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当了解到他后期放下笔改研究文物考古时,我不禁好奇一位文学大师是如何做考古研究的。读到这本《古衣之美》后,看到先生把对文字的满腔热情投入到了六千年间的中华文物上,写出如此专业的服饰研究书籍,让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一分。
沈从文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文物研究功底,通过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出了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他不仅按时代发展顺序描述了从商代到宋元时期古人的穿衣打扮、服饰的发展变化,还细致讲解了蜀锦、织金、缂丝、刺绣、染缬、花边、皮球花等工艺,让我对古代服饰的演变、审美和工艺有了全面的认识。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先生将服饰与礼仪、文化紧密相连。“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话既传达出古代服饰的美学价值,也强调了服饰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古衣不仅仅是一件民族服饰,更是一种社会等级象征,一种生活美学,一种承载文明的中华符号,它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先生对研究的专业程度也让我看到了他做事多么细致又真诚。书中的每一处文物都是先生研究了大量实物和比较材料,用真实文物和文献相互结合的方式来综合分析的,他是用做学问的态度在做考古研究,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还展示了很多精美的博物馆馆藏图画,像我们展示了古代服饰的真实面貌。阅读下来,我觉得书的编排如果能将图片与各个时期的介绍对应起来就更完美了。这样在介绍这个时期服饰文化的时候,能从图片一目了然看到古人是如何穿衣的,给读者的印象就能更加深刻。
阅读《古衣之美》让我深感,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古物的美学价值,让古衣之美得以延续。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古代服饰的魅力,激发对文化、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古衣之美读后感(十五)
我国古代人是怎么穿衣打扮的?
妇女花冠什么时候起源?什么时候盛行的?
蜀锦是什么样子的?每个时代花样有什么特征,它和江浙生产又有什么不同?
在沈从文先生这本《古衣之美》里面,我们将一一找到答案。
书名:《古衣之美》
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前,他是作家,作品淳朴得像是山水画;1949年以后,他专注于文物考古,在古代服饰和器物的研究方面有独特深刻的见解,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取得与文学同样卓越的成果。
《古衣之美》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沈从文用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代服饰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沈从文对古人的穿衣打扮、中国服饰的发展史进行概述,同时又对缂丝、刺绣、织锦等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他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古代服饰的繁华与精致,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生活美学一一呈现。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看到高髻大梳,簪花的王公贵族,大袖长服的唐装……每一件古衣,都是时间的沉淀,生命的延续,都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
书中的插图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服饰风貌。这些插图包括古代绘画、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中的服饰形象,以及实物服饰的图片。使得读者在欣赏古代服饰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些有意思的点: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就已经穿裤子了,商代人的衣服面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服装蕞讲究的是春秋战国。剑不仅是兵器,贵族还流行佩戴镶金嵌玉的玉具剑。
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重定衣服制度,衣带的等级就有28种之多。
宋代遇喜庆大典,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
社会风气常随着权威人物转移,齐桓公好紫衣,国人就全身紫服,楚王爱细腰,许多宫女因此饿si……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籍,通过服饰这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了古代生活的繁华和精致,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如果你对中国古代文化、服饰有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