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一千零一夜》是一部温情感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宠物与主人之间深厚情感的故事。影片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演绎,展现了宠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观众在电影中不仅能感受到主人对宠物的疼爱,也能感受到宠物对主人的无尽忠诚。整部电影充满了温暖和感动,让人们对宠物的陪伴和爱意更加珍惜。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一)
《宠物一千零一夜》,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纪录片,必须在这留下我的姓名! 这是萌宠的世界,也让我看到了有钱人、穷人,上班族、自由人,依赖于宠物的人、宠物依赖他们的人,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皆反映在他们与宠物互相作伴的时光里。 印象最深的是第5集一个与捡来的流浪狗相依为命的一个女孩子,因家庭不幸和疾病缠身,导致她工作艰难、外貌一般,邻里间都讨厌她的大狗,她被迫10年内不停换租处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二)
动物和人类一样,需要我们去爱护。不过按照世俗的标准,这个节目可能会被人喷。首先是里面的动物基本上放养没拴绳,随地大小便,我觉得光这一点就会被某些杠精抓住把柄举报然后这个节目被广电总局禁止播出。
然后就是里面的一些动物待遇实在太好,又有很多人会大做文章,可能恨狗党就会发玉林狗肉节的照片,虐狗的照片挑事。
最后你会发现,看了那么多关于猫猫狗狗的纪录片,你还是不知道这些动物平时到底在想些什么。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三)
偶然间看到朋友分享。我们是第二集实验犬部分的公益机构比格公社。
当初制作组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正巧准备筹备第七轮的领养工作,于是就接洽上了。养老院的院长也正巧是这批的领养人。
在我们3年里领养掉的260只比格退役实验犬里,这也是屈指可数的案例了,之前我们内部也有讨论过“特殊犬种和特殊人群”的问题。
我们觉得也许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毕竟领养在很多大城市已经陆续被大家认同了。无论是领养或者是购买,在后续饲养上面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实验犬和工作犬这类视角,也许能让更直观的看到后续的问题。毕竟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能把宠物养好!但前提是需要深思熟虑,避免酿造悲哀。
萌宠是有治愈效果的,但治愈也不一定只有外表这一个角度哦!
我们还是挺感谢腾讯和制作方,愿意尝试到我们这个比较小众而且敏感的宠物板块的。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四)
前几天拍到的狗子
五星不仅是给《宠物一千零一夜》这个纪录片,更是给可爱的小制片和导演——明星和宝丰。
在十几天朝夕相处的拍摄中,我不止一次的感叹作为一个商业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他们是怎么做到完全不忘初心依旧保持着一个独立电影人的作者意识的,加油未来的中国电影人!
也希望每个小动物都能平安的度过它们短暂的一生~(之前的短评不显示先放在这里)
占个坑,看完慢慢写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五)
想找个纪录片看,对宠物很感兴趣就点开了,节奏很欢快也很有梗,很让人放松,但是放松的同时又能感觉到宠物和人之间奇妙的连结。
对第二集印象很深刻,从前很少了解像缉毒犬、实验犬这样的动物,更不知道他们退休后如何回到一只“普通宠物”的状态。从Summer到大萨,从03号实验犬到妞妞,它们拥有了新的身份,从本不属于他们的人类社会职责里脱离出来,这是狗狗们新的生活的开始,重新认识,重新学习,重新融入。令人欣慰的是,大萨慢慢脱离了军事化的严肃,妞妞放下了对人类的戒备,它们在慢慢适应狗狗的退休生活。我们赋予狗狗们这样的职责和任务,改写了它们的人生,有时甚至无情地留下不可挽回的伤害,狗狗们退休以后的平淡生活,要慢慢治愈前半生留下的一切,有的是骄傲的经历,有的却是痛苦的回忆。
标题很有意思,“大家都有病”,或许宠物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始终和人类紧密相连。大家都有自己的奇奇怪怪的地方,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相遇并相识,开始发生奇妙的故事。我们通过宠物的视角,看到大楼里城市孤岛的繁华和孤寂,看到田园乡野的生活追求,也看到养老院里的人生百态。
从动物到宠物,它们走进了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已经千百万年,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它们也是时时刻刻上演的故事的主角,同时也用他们的视角成为了一个个记录者。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六)
看到第三集的时候打算把四星改为五星。
第三集讲了三个故事,共同标题是《别人家的孩子》,里面的编排很难说不是制作者有意为之。
“别人家的孩子”,与其说是指别人家的宠物,不如说是真的人类的“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是养布偶猫的住在洋房里的“年过五旬”(其实根本看不出)的夫妻。孩子在外面工作生活,只在照片中闪现。算是成年人暂且不表。
第二个故事是住在学区房里,带着人大附孩子的海淀妈妈,培养儿子的同时还培养一只赛级柴犬,让柴犬不断参加各种犬赛拿冠军。
第三个故事是三岁(不一定记得准确)开始练习马术、住在别墅(目测)上国际学校、家中书籍基本全是英文书的十岁女孩与猫咪、羊羔和马的故事。目测带着女孩的是顺义妈妈(不一定准确)。
比较想说一说的是故事二的人大附男孩和故事三的马场女孩。
这两个孩子无疑已经算是北京顶尖的两类孩子了,都被万千人羡慕,但这中间的鸿沟依然令人觉得触目惊心。
男孩是紧张的,睡觉都绷紧,陪小狗玩的时候都克制,几乎看不到笑容。母亲说,我期待孩子未来怎样,期待狗怎样。
女孩骑马时脊背挺直,小小年纪懂得怎么去和动物去建立情感联结,并且说“人也一样”(大意)。母亲带着孩子救助刚出生濒死的小猫时,剪辑中用英文说“(母猫)你应该去舔干净你孩子身上的胎膜”(大意)。
并不是去比较这两个孩子谁更优秀,很明显两个孩子各有长处。男孩无疑成绩会更优秀,女孩无疑更早拥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两个孩子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母亲也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
但无法否认的是,人大附的男孩和他的母亲生活得更辛苦,包括他们的狗都要更辛苦一些——站在小桌子上的皮卡让人想起那些小小年纪就开始刻苦训练的孩子。
这就是阶级差距:普通阶层能做到的极限,以及生来就在更上一个阶层的状态。紧张和松弛,这可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就是当代人类社会的现状:一个普通人拼尽全力能拥有一只赛级犬,却永远无法拥有一片小马奔驰的草原。
至于这两个故事中的父亲都去哪里了,反正观众是不会知道的。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七)
·打开《宠物1001夜》的缘由
不记得怎么就打开了,然后按照习惯下载到电脑里。最近只要眼睛一得空就看看,越看到后边就发觉,这真跟普通的介绍猫猫狗狗的种类的动物纪录片不一样,它是讲不同生活的宠物,是讲人的,是社会纪录片。
·我对“宠物”的情感
我从小到大唯一养过的小动物是蚕宝宝。我还胆子特别小,觉得要是跟爸妈讲肯定会骂我。于是,我把那两三只胖乎乎的蚕宝宝放在纸叠的盒子里,塞在沙发底下,隔一会儿往里边放新鲜的桑叶,然后又塞回去。桑叶来自我邻居的“救济”。然后养了没两天,我就把蚕宝宝送给我邻居了。就是怂。
话说我邻居家的蚕宝宝,真的可以说是摊开来养的。那种用来晒干货的大圆簸箕,就放在阳台,上边全部都是蚕宝宝,好多好多。那可能是我这辈子看过最多的蚕宝宝吧。我天天爬我邻居家去玩,看蚕宝宝,喂桑叶,看蚕宝宝啃桑叶。而且她也就是养着玩,并不是吐蚕宝宝吐的丝。蚕宝宝结茧,从茧里爬出来,交尾,产卵。现在想起来真是好壮观啊!那么多蚕宝宝!那么多蛾子!我现在也还是很羡慕她,羡慕她爸爸妈妈可以让她养蚕宝宝。
我记得小时候的文具店还卖彩色蚕宝宝的卵,但是没见过活的彩色蚕宝宝。
其他的动物,我基本没咋亲近过。挺怕的。一句话就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懂我意思就好,别太计较。)远远地看可以,别靠近。然后大学里简直不能有太多猫了,于是我对小动物的感情进阶到“可近观而不可亵玩焉。”。嗯,也就这样。后来表姐领养了一只泰迪,姑姑一直养着。生活中才出现了第一个会出现动物的固定角落。以后会与动物有故事嘛?不知道诶。
·纪录片的文案水平很不错!
我察觉到这一点时,是因为它在某个衔接的地方使用的词语我不懂,然后去百度了一下意思。之后有好几个衔接时刻的台词都让人称赞。
积攒一下纪录片每一个部分的衔接词。配合背景女声的朗读,有时真的让人称绝!主要是我第一次知道“巴别塔”,百度之后才发现之前好像了解这个概念。
第1集 离家出走的动物
我对重庆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原来因为读了两本《中国国家地理重庆专辑》,而对重庆特别着迷。甚至一度把重庆归为我最喜欢的城市。
现在我虽然没有“喜欢的城市”这个概念,但是重庆仍然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重庆,一个隐隐约约出现在我生活背景里的城市,它在中国的各色城市里独树一帜,以魔幻8D、火锅著称的网红城市。城市营销也很有功力,用出身重庆的男明星多次炒作“逃不过重庆的男人”。有很多有名气的影片也在重庆取景。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呢,是南方阴湿天气的北缘。我在太多太多的同人文里,看见用重庆阴湿天气描写环境的压抑。身为南方人,太懂阴湿天气的烦恼。但是南方虽然天气不如北方干爽,但是也自然有北方没有的好处与幸福。而且北方的生活用水有蛮多是南水北调啊。北方其实挺干旱的,有了南方的水才没那么旱。(妈呀,我又在嘟嘟囔囔了。)
曾经觉得这么有魅力的一个城市,营销过头我反而现在只觉得它贫瘠。很多自然风光不在城市范围内,挺难以触达的。可能也就在书上看看吧。
第2集 大家都有病
(被领养的实验犬妞妞)
第3集 别人家的孩子
(冠军狗狗皮卡无结束语)
第4集 进来吃狗粮
第5集 最长情的告白
(超励志超努力的姐姐)
第6集 人类世界生存攻略
第7集 迷宫漫游指南
导盲犬很适合这个题目!
第8集 童话不是骗人的
目前的我不太理解大理。
目前的我也不理解隐居。
《宠物一千零一夜》影评(篇八)
我们需要它们,才会把它们带进自己的生活。是它们在陪伴我们,而我们为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感激。 《宠物一千零一夜》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跟了一年的项目,依旧很难去概括。但大体可以说,是我们以人类的视角去理解身边的宠物和人宠关系的尝试。
拍摄动物一年,我从它们身上了解到的生活
作者:詹子琪
编辑:张新伟
过去这一年我时常在想,宠物对人类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去年疫情期间,正好是项目的筹备阶段,我住在衢州的乡下,午间会和一群小朋友跑沙堆,其中有个邻居弟弟总是带着他的大黄狗。晚饭前,他道别我们,大黄狗就和他并排着蹦跳着远去,他们的背影透露着一种不必言说的手足之情。我甚至很容易想象弟弟向大黄狗倾诉烦恼的画面,也许是爸妈的唠叨、喜欢的女生、繁重的课业、逃学的打算等等。
虽然我们从未给宠物赋予过角色,但它们似乎很自然地居于我们生活中那个陪伴者的位置。即使是乡间养来看家护院的大土狗们,也是孩子的最佳玩伴。 我在做第一次家庭调研时其实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那是一位13岁的小姑娘,叫悠悠。她热情地向我介绍家里所有的小动物——五岁的狗、三只喵、长耳兔、还有一只独角仙的幼虫,躲在一个盛满土壤的盒子里睡觉。她问我想不想看,我说想,她就悄悄地对那只独角仙说了句:“对不起,要打扰你睡觉了”,再把它慢慢地挖出来,放在我手掌心里。
那个画面对我震动挺大的,或许我们对小猫小狗那些哺乳类动物很容易产生情感联系,但我从来没有对一只昆虫说过话,没有尝试过要去和它们交流。悠悠就给我一种,吸收天地日月精华长大的小孩儿的感觉,她的精神和自然和动物们都是相连的。在之后的拍摄里,她也很在乎家里小动物的感受,在意它们的情绪,安抚因为我们到来而异常警觉的母猫。
当时想要讲述悠悠2008年驯一匹小野马的过程,但因为是过去时,所以向妈要了很多当时用手机拍的素材,和妈妈写的《悠悠驯马记》。其中有一段,让我感动得猛虎落泪,是妈妈和小野马共情的那一刻:悠悠在马厩外和朋友们玩闹,小野马在马厩里焦躁地转圈嘶鸣。妈妈感受到了它对自由的向往,而比对孩子们拥有的一切,它的遭遇让她心碎。
小野马在妈妈录制的视频里就咬了悠悠两次,妈妈急急地放下手机问“咬到你吗?”两次悠悠都说:“没有。”生怕妈妈责怪到它身上。采访时悠悠对我说:“马是很敏感的动物,它的性格一部分天生,一部分后天,取决于主人怎么去对待它。之前它的主人不是很会和马相处,所以它脾气才变得不好。”
我在屏幕外,结合录像和手记,有机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重温这些往事,去体验他人生活中这样的瞬间。不同生命之间的互相理解,互相体会是这么美好,有机会用纪录片的方式重现这段遇见更是美妙的殊荣。
整个团队在筹备阶段陆陆续续找了有近百个选题,通过电话调研、实地调研、文案试撰筛选出30多个选题进行拍摄。
疫情刚和缓下来的时候去上海调研,见到我的第二位拍摄对象—Keks,一家酒吧的店猫,晚上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地混迹在附近小巷里。当时它脏得不像一只白猫,开拍前几天主人专门带它去洗了个澡,没想到前一天脸上还是多了新的伤疤。我们聊天的时候,它就静静趴在门口的桌子上沉睡,对陌生人的出现和关注视而不见。可当它醒了以后,我想尾随它出门看看它晚上都去哪玩儿的时候,它一步三回头,仿佛在说“这人怎么回事”,然后快步钻进漆黑的小巷里不见了。当即就觉得它是一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知道很多事情、不会和人类一般见识、很在意自己空间的猫咪。
其实它原先的主人是一个俄罗斯小姐姐,Keks也是俄语里面小蛋糕的意思。她说Keks以前都听得懂俄语,用俄语和它说“吃饭了”,它会有反应。但酒吧换了店主之后,上海男人在喂养它,现在只听得懂上海话。
这次在拍摄上尝试了新的方法,虽然并非高明,但对我来说是新鲜的尝试,不算失败的实验。当时在想怎么记录Keks的夜间活动,GoPro对猫来说重了些,会影响它的正常活动。于是在网上买了很多款夜视监控仪,用公司的猫去实验。太小的监控仪电量不支持太久,太大的在它打架时又会影响发挥。位置也很重要,需要露出一些猫胡须,但又不能被下巴遮住大面积视线。Keks的下巴比公司的猫要长一些,导致起初固定的位置使第一天晚上什么都没拍到,收获了5个小时明晃晃的白色下巴。
实战阶段很焦虑,每天回放看录到了什么,有其他猫出现在镜头里时惊喜地要跳起来,最终呈现的是30小时夜间素材的有效部分,前后也就2分钟。因为其实它大部分时间都在屋顶度过贤者时间,看着这条小巷,这个城市。
好想知道它在想些什么呀,令人着迷的大白猫,如果有一种黑科技可以戴在猫咪头上让人知道它们的想法,可能真的会忍不住去尝试。但似乎再去逾越我们之间的界限,又显得太窥私,看那些素材的时候,也会猛然觉得自己有点变态,用这种方式,去窥视一只猫不想被人知道的夜间探险。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系列纪录片的制作,在拍摄文案撰写上还是经历了阵痛的。3月份试写过一个选题的脚本,憋不出来,夜夜熬到凌晨三点,结果被荨麻疹大面积压垮......还住了一礼拜的院。但我记得第一个成型的给予了我自信的文稿,是我拍摄的第三个故事,关于一只生活在农场上,被当成宠物的梅花鹿。
斑比是我第一只亲密接触的梅花鹿,从小在人类和狗的陪伴下长大。它出生两天鹿妈妈难产去世,本来会被鹿场放弃(活不下去的小鹿好像会被做成鹿肉冷冻)但被薇薇领养来到了农场,从此有了人类家人相伴。故事讲的是斑比处于一个没有其他梅花鹿的环境中,它如何认知自己鹿的身份,怎样在人群和狗群中生活。
斑比对陌生人毫无畏惧,甚至迎头而上,用角招呼,主人薇薇不得不在它脖子上悬挂铃铛,来警示我们它的突然靠近。在拍摄其他动物时,需要把斑比隔离在另一个区域,因为它会紧盯着脚架和摄影师的背,随时准备撞击。薇薇也从没见过这种情况,后来发现它的鹿茸正在蜕皮成鹿角,应该是瘙痒难耐,需要找东西磨角,而三脚架的形状又十分合适。
鹿场的所有鹿每年都会被收割鹿茸,而斑比在薇薇的疼爱下脾气大得不得了,明显可以看出它对很多东西有占有欲。当它盯上脚架时,没有人可以将脚架拿走。动物和人都一样吧,当它有安全感时,就会比较任性,会去表达,去占有。
脱离种群也不一定是坏事,爱真的是超越物种,超越语言的东西。当它喜欢一个人时,也很明显地会期待你的到来。那个礼拜我们从早到晚待在农场,斑比虽然一直在拍摄中捣乱,但从来不对我们进行实质性攻击。我们走之后,薇薇和我说,斑比一天坐立不安,经常到门口来看我们是不是只是迟到了,还是会突然出现。
其实我一直不太喜欢那句流行于宠物圈多年的名言:“我们的世界很大,人生很长,但它们只有我们。”这似乎将人宠角色进行了简化,并颠倒了因果逻辑。当然,从表面上看,我们给宠物解决了生理需求,但那是因为我们想从它们那里获得精神慰藉。
最后一个故事拍的是一只住在高楼里的小灵缇,名叫奥利奥,日常所需的运动量极大,是奔跑狂热分子。主人们像养孩子一样用心地陪伴它,在业余时间尽力为它提供理想的运动条件。采访对象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其实动物本质上是不需要人类的,它们可以自己生存,但是我们需要它们,才会把它们带进自己的生活。”其他采访对象都有类似的感觉:“是我在依赖它”。
我养了猫咪之后也发现,是它们在陪伴我们,而我们为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感激。我们的世界的确很大,但它们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况且,它们的世界,你又何尝知道不是同我们的一般丰富呢?它们的味觉、视觉、嗅觉敏感度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我们只是在自己有限经验范围内去评价它们的体验,实在也自大了些。
这是我毕业之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第一个有商业化流程、有资金、有平台、有成熟领袖的系列纪录片项目。这些东西的完备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题材本身所能承载的内容,为此非常感激。也有机会和非常优秀的摄影老师们合作~这在以前单打独斗的时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还在其他导演的故事里客串了演员的角色,厚颜无耻地cos了重庆森林里的王菲,试图给重庆那个故事增添一抹魔幻迷离风。是十分别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