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中,作者探讨了真相与谎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文章通过描绘角色在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徘徊,表达了对于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对于虚构世界的渴望。读后让人思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模糊界限,以及人们对于真相与谎言的认知方式。
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读后感第一篇
贞洁的宿命——所有发生在其他女孩身上的事最终都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就跟月经一样。 贞洁:束缚自我,禁锢欲望。 ——妈妈,贞洁是什么? ——是一只小鸟,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到十五岁才可以放出来。 贞洁:突破牢笼,踏入禁地。 ——妈妈,贞洁是什么? ——是对男人那个可怕的东西的恐惧。“我”意识到我必然要害怕一切,直到“我”通过一再的观察和触摸而驯服了它,直到“我”不再想象“我”那渺小而脆弱的地方被那个畸形的东西击穿并任其糟蹋。 贞洁:得偿所愿,思绪飘飞。 ——妈妈,贞洁是什么? ——不是小鸟,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让事情变得不同的并不是那块破了的膜,而是离开他之后在“我”头脑里连续不断产生的那些思绪,它们追赶着“我”,在自行车上,在家里。
1/3页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读后感第二篇
安妮.埃尔诺发表的第二部小说,写在她的三十六岁,故事发生在夏天,初中毕业后的七月,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矛盾的,孤独的,她敏锐感受地世界,她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她和几个女孩玩在一起,她也渴望接近男孩们,但是当她看清,当她厌恶,当她离开,到最后,她将他们的名字留在了记事本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安娜眼中两个女人的转变,也是她心中的疑问:
她记得她七岁的时候,在沙滩上,她的母亲和朋友们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笑得直不起腰来,“这种印象与现在她说的话、她所奉行的原则已相去甚远,无需出人头地,无需苦心经营,不富有但却自然而然。”
她记得她的朋友阿尔贝特曾经笑着说如果她有了孩子她就把他们塞进马桶里,可是母亲却说她要结婚了,“看到她,我感到一阵巨大的失落,阿尔贝特,又一个我不想成为的人。”“如果真的是她,那么是谁改变了她呢?”
小说的结尾,安娜得知表哥丹尼尔打架被抓了,她还是对一切都感到害怕,一些很模糊的东西像乌云飘浮在安娜的心头。“她说过,她突然意识到,改变生活,必须改变生活。所以她到底在干吗?”
小说里安娜提到月经的片段,让我想到了伦敦生活里一位年长的女士与Fleabag之间的对话,“我们不需要像男生那样打打杀杀,它从身体里流出来,温柔地,静悄悄地,每个月都是如此。”打开相册,翻到了23年的截图,突然之间被一种奇妙的感觉攥住了。
2/3页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读后感第三篇
初中时,卫生间没有隔板,生理期的时候我因为害羞尽量拖着,因此常常沾到裤子上。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情,变成我青春期隐秘的苦涩,多年后才真的和解。
身体,爱的激情,社会的羞耻,疾病,亲人的死亡等。我很期待看到女作家,去写与我们情绪密不可分的记忆。
安妮·埃尔诺,诺奖颁奖词是,她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
她把很多文学之外的不被提及的现实,注入笔下,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及私人小说意味。
《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
我想再买一条吊带长裙,前后领口都开得很低的那种。
与父母无思想交流的青春期,真的太冒险了。安娜似乎在打一场得不偿失的仗。那个家境优渥的同学赛琳娜,所在的世界,很远很远。
《我走不出我的黑夜》
她是我母亲,但她已经不再是她自己了。
书名是母亲写下的最后一句话。记录不断失去记忆的母亲,是残忍的。是我不敢沉浸其中的题材。作者说,在我的生和她的死之间,我只剩下一个疯疯癫癫的她。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商品带来的屈辱,它们太贵了,所以我一文不值。
对大型超市日常的生活日记,随性,很有印象派的氛围。我很喜欢关于“消费者的顺从”,“圣诞魔法”的探讨。
《外面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什么都要求,大多数艺术作品什么都不要求。
把写作视角投向外部世界,做跨度长达七年的社会观察记录。1993-1999,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快照,抵达一个时代的真实。
《相片之用》
我读到了自己来日的缺席。
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乱照片,真实的欲望记录与表达,爱情的痕迹。我想起以前常常开玩笑说“少儿不宜”,可是要到多少岁才合适去懂呢?
写在最后。希望女孩儿们,公主们,对于长大是明白的,对于未来,是有准备的。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