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寒假》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在寒假期间经历的一连串惊险事件。他们在寒冷的冬季中遭遇了意外的车祸和难以置信的神秘事件,最终在对抗恐怖的敌人中找到了勇气和爱的力量。影片带给观众紧张刺激的情节,同时也表达了爱情和勇气的重要性。
寒假观后感篇一
中国北方,冬天,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九个少年,两个儿童,一群隐隐约约的成年人。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生活在那个沉闷的,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最后,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自我情绪。李红旗如布列松般“专制”,却拥有布列松所不具备的小幽默。北方小镇人们的一种生存图景,群像式描绘。影像很极致也很犀利。依然是用一个确定性的口吻告诉你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但最可贵的其实不是结论,而是那个质疑本身。
1/5页寒假观后感篇二
真实得荒诞,荒诞又真实。总能找到九十年代那种特殊的压抑感,人们总是低着头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麻木颓废的走着。黑暗中两个盲人迎面探路,像极了那对情侣的谈话,互相牵绊着,方向并不一样,却并不想改变或是无力改变。我们好像是活的不耐烦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活着或者死去。压抑灰霾的笼罩下,时钟滴答声不曾停止,对称分坐两边的爷孙,,去孤独,窗外的一束光打在爷的脸上,孙背起书包出发,坚定和麻木好像是他们唯一的区别。孙和小女孩的对话好像让人看到了生活中唯一的亮光,有的人已老去,总有人正年轻,哪怕只剩那两个人,有点大象席地而坐里的感觉。老师忘记吃药了,不合时宜的出现,当人们习惯的认为生活应该这样,真理应该这样的时候,可能生活真的就是这样,真理就真的是这样,其他的,谁关心呢,人生不过是片刻的欢愉,抑或不幸罢了,左小和顶楼的歌恰到好处。
2/5页寒假观后感篇三
3.6星。好罗伊安德森啊,全方面的罗伊安德森。美术、摄影、调色、表演、调度等。都是呆滞静止面无表情的人物,古怪的台词,机械的念白。绝大多数时间演员都是站立不动,我感觉演这片子就是纯费腿费腰。
制作上好多地方都好糙啊,声音、打光啥的。偶尔还是用一些比较“平常的”近景镜头之类的,感觉好随意哈哈。
虽然这种所谓东北偏远城市的萧条,人与人之间的荒诞机械,地域特征的冷清迷惘之类的已经是很老生常谈的东西了,但因其贯彻始终的风格倒也没太让我觉得重复。看的时候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片子。
中途出现几次的配乐配上大远景广角镜头很美,有这个一定程度上让观影疲惫程度低了不少。
其实这部作品并没有所谓打动我,只是它确实..至少是一个很勇敢的贯彻到底的实验,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就是大胆一点吧哈哈哈哈。玩儿起来!
不过最喜欢的是最后教室那场戏,有点老年痴呆的老师,突然开始讲起一些“人类的愚蠢”主题的演讲,然后被英语老师劝离开之后,一个对着学生的固定长镜头,然后突然就插入大声的音乐,持续地长镜头,放音乐!哈哈哈太莫名其妙了,我喜欢,有劲儿。
3/5页寒假观后感篇四
我要去当一个孤儿
只要走得够远
仿佛一种自我与自我的不断对话
凝视下的是正在凝视的自己
又似乎能感受到人物的欲望
逃离的欲望离开的欲望
当我们正处寒假 我们都在干什么
依旧是无常中的波点吧
现在也正值寒假,碌碌日常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物似乎毫无表情,眼神看不到太多。依旧还是凝视。
要说有什么感触
依旧还是 继续在生活中摆烂吧
4/5页寒假观后感篇五
导演不是唱摇滚的李红旗,配乐不是不张口的左小诅咒,“无叙事”不是无叙事的无叙事。
它有叙事有事是虚无事无叙是叙无事。
年轻的面孔你来我往吐出无意义的字句,渴望用一场争吵来联袂一场革命。
可北方的冬天更无情呵,我操你XXXX的。
袁哲生在《寂寞的游戏》里写道: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
我想这是一个人的孤单;那么一群人呢,把狂欢比作孤单烂俗,人一多便无处栖身,只好暴露在冰天雪地的破沙发上,思考“天为什么永远都是空的”,渴望得到回答。
我们似等待戈多的虔诚惆怅,却只等来开学,于是怀念寒假:在百无聊赖时回想起曾经的百无聊赖,我操你XXXX的。
“这些无所事事的人,生活在那个沉闷的,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最后,果然什么也没有发生。 ”
我可以保证,有无数人已打定主意要离开这片土地,又有无数人愿意埋头在现在生活的轮回中。
5/5页